古人泡茶的秘诀

合集下载

古人泡茶用水的讲究

古人泡茶用水的讲究

提高水质。 <1>、“石洗法”,即让水经石子过滤后 再饮用。田艺蘅《煮泉小品》说:“移水以石洗之,亦 可去其摇荡之浊滓。”有的则用一种烧硬的灶土,名曰 “伏龙肝”。罗
廪《茶解》说:“大瓷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 心干土也),乘热投之。” <2>、“炭洗法”,高濂 《遵生八笺》中说“……用栗炭三四寸许,烧红投淬水中, 不生跳虫。
杂,这乐趣平常人怕是难以体会。
nvadasa 中国茶叶品牌网 /
,亦可澄水,令之不淆。”还说“择水中洁净白石,带 泉煮之,尤妙,尤妙”。“以石养水”是保持其山泉之 味、之质,而带石而煮,更是增添了煮茶的清幽之趣。 名泉之水,古人
是通过“以石养水”的方法来保持其水质,但名泉之水, 可遇而不可求,所谓“居家,苦泉水难得”。古人们还 尝试过用其他的“养水”方法,目的是为了使普通之水 能达到名泉之水的泡
方法未必科学,但还是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对泡茶用水 的讲究。 2、养水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所谓 “汲泉远道,必失原味”为避免水味、水质变差,古代 的品饮专家们想出
“以石养水”方法。明屠隆说“取白石子入瓮中,能养 其味,亦可澄水不淆。”明熊明遇指出“养水须置石子 于瓮...”。明田艺蘅在《煮泉小品》说:“移水取石子置 瓶中,虽养水味
茶效果,如“以露养水”。明代的朱国桢就因泉水难得, 把日常用水煮开后倒入大瓷缸,到了夜里“开缸受露”, 这样“养水”三天后,据说“烹茶与惠泉无异”。 清· 顾仲在《养
小录》中还记载了一个十分复杂的“顾氏养水法”方法: “于半夜后舟楫未行时,泛舟至中流,多带罐、瓮取水 归。多备大缸贮下,以青竹棍左旋搅百余,急旋成窝, 急住手,箬篷盖盖好
Hale Waihona Puke ,勿触动。先时留一空缸,三日后,用木杓于缸中心轻 轻舀水入空缸内,原缸内水取至七、八分即止,其周围 白滓及底下泥滓,连水洗去尽。将别缸水如前法舀过, 又用竹棍搅,盖好。三

古代泡茶步骤

古代泡茶步骤

古代泡茶步骤
泡茶的十八口诀为:鉴赏香茗、孟臣淋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玉液回壶、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奉香茗、品茗审韵、高冲低筛、若琛复浴、重斟妙香、再识醇韵、三斟流霞。

鉴赏香茗:用茶则从茶藏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鉴赏。

孟臣淋霖:沸水浇壶身,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拨入茶壶,装茶的顺序是先细再粗后梗。

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春风拂面: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

重洗仙颜:迅速例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观舞。

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里注满沸水。

游山玩水: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

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的关羽,目的是使杯中的茶浓度一致,且低斟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茶水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此称韩信点兵。

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品茗审韵:先闻香,后品茗。

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

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茶汤香醇甘爽,回味无穷。

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九、十、十一步。

若琛复浴:同若琛出浴。

重斟妙香:重复九、十、十一步。

再识醇韵:重复十三步。

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

古代泡茶手法

古代泡茶手法

一、煮茶法。

把茶直接放入茶釜中烹煮,是唐代以前最常见的方法。

二、点茶法。

此法从宋代的斗茶中发展起来,后被广泛接受。

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茶碾碎,并置碗中待用。

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

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三、毛茶法。

把茶叶和各类干果品放在碗底,用沸水冲泡,边喝茶边吃茶果。

此法适合山中居住的人,自采自泡,其乐无穷。

四、点花茶法。

此法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抹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

用此法饮茶,可得到视觉、味觉、嗅觉三重享受。

五、泡茶法。

此法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是民间最常用的饮茶方式。

因中国地广,各个地区的泡茶方法不尽相同。

总的来说,能使茶味尽发、茶色显露,就算泡茶成功了。

至于茶的浓淡,根据个人的喜好就好。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
古人泡茶选水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清:即水质要清澈透明,无杂质和沉淀物。

古人认为水质清澈,才能
保证茶的色、香、味俱佳。

2.活:即水要有活力。

古人认为流水才是活水,因此最好选用山泉水或
者溪水,而不是井水或池塘水。

活水可以增加茶汤的口感和香气。

3.轻:即水的质量要轻。

古人认为水越轻,品质越好。

因此,他们会用
一些工具来测量水的重量,以判断水的质量。

4.甘:即水要甘甜可口。

古人认为水只有甘甜可口,才能与茶的香气和
味道相得益彰,增加茶汤的口感和品质。

5.冽:即水要冷冽。

古人认为冷冽的水具有更好的品质,因此他们通常
会将水存放在冰窖或井中,以保持其冷冽。

除了以上五个标准外,古人还会注意水的新鲜度、来源和煮水的方式等细节问题。

例如,他们会选择在清晨采集新鲜的水,避免使用存放过久的水;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水源选择不同的煮水方式,以保证茶汤的品质和口感。

总之,古人泡茶选水非常讲究,他们认为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质和口感,因此必须认真选择。

明代的泡茶方法

明代的泡茶方法

明代的泡茶方法
1.温具:首先用沸水将茶壶和茶杯烫洗一遍,这样既可以去除杂质,也可以预热器具,确保茶叶在注入热水后能保持稳定的温度。

2.置茶:根据饮茶人数和口味喜好,选择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瓯(或茶壶、盖碗中)。

明代人推崇的是品质优良的散茶,而非宋代流行的末茶,并且不再添加米面、酥油等辅料。

3.注水:先以少量沸水冲洗茶具内部,然后倾出这道水,称为“涤器”或“祛荡冷气”,目的是激活茶叶并清洗茶叶表面可能的尘埃。

随后,再次注入适量的沸水至茶具中。

4.冲泡:明代开始流行直接用沸水点冲茶叶,茶叶在热水中自然展开,释放其香气与滋味。

浸泡时间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而调整,不似点茶法那样需要不断击拂茶汤。

5.分酾布饮:泡好茶之后,将茶水分斟给各位饮者。

注意不宜过早分茶,以免茶香未充分发散;也不宜过迟,以免茶的美妙香气已消散。

古代的泡茶方法

古代的泡茶方法

古代的泡茶方法
古代的泡茶方法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一种普遍的泡茶方法:
1. 准备器具:茶壶、茶杯、茶盘、茶匙等。

2. 准备茶叶:选择高质量的茶叶,可以是绿茶、红茶、白茶等。

3. 清洗器具:先清洗器具,使其清洁干净,避免茶的味道受到污染。

4. 加水烧开:将适量的水倒入茶壶中,加热至刚刚烧开。

5. 预热茶杯:将刚烧开的水倒入茶杯中,使茶杯预热。

6. 加茶叶: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壶中,一般为每100ml水加
入2-3克茶叶。

7. 冲泡茶叶:将预热好的水缓慢地倒入茶壶中,让茶叶浸泡在水中。

最好使用低温的水,保持水温在80-90°C之间。

8. 茶汤沉淀:泡制茶时,可以稍微摇动茶壶,让茶叶更好地与水混合,并等待片刻,让茶汤沉淀下来。

9. 倒茶:将泡好的茶倒入预热好的茶杯中,通过倾斜茶壶的角度,使茶汤均匀地流入茶杯。

10. 品味茶汤:将茶杯提起,闻茶香,观茶汤,小口品尝。


以细细品味茶的香气和口感。

11. 多次冲泡:茶叶可以进行多次冲泡,每次冲泡时间视茶叶
种类而不同。

可以根据个人口感,适当调整冲泡次数。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古代泡茶方法,不同的茶文化和地域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

泡茶是一个注重细节和仪式感的过程,通过品茶可以让人沉淀心灵、享受宁静。

古代的泡茶方法范文

古代的泡茶方法范文

古代的泡茶方法范文首先是准备好的材料和器具。

古代泡茶最常用的茶叶是砖茶或散茶,因为饮茶主要是为了宴客款待或自鉴赏,而不是为了解渴或滋养身体。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茶具:茶盅。

古代的茶盅通常呈碗状,通常是由瓷器或搪瓷制成,有时候还有银质的茶盅。

泡茶的步骤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煮水,洗茶,沏茶,品茶和斟茶。

第一步是煮水。

古代人用的煮水器常用的是铜制瓦斯或火炉,在瓦壶或者火炉上烧开水时,茶人通常会用竹签或木棍浸湿水,当水上的气泡被竹签或者木棍冒出来时,才表明水的温度达到了所需要的程度。

这样的煮水器可以保持水温在80-90℃之间。

第二步是洗茶。

洗茶是为了去除茶叶表面的杂质以及旧有的茶汤。

首先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盅中,用煮水稍微浸泡一下,然后将茶叶的第一次冲泡的茶汤倒掉。

第三步是沏茶。

沏茶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将茶叶放在茶盅中,根据茶的种类和个人喜好,有不同的倒水方式。

对于绿茶和白茶,通常是先倒一小杯洗茶水,接着倒上斗茶水,等待数秒后,再倒掉第一次的茶汤。

这样做有利于茶叶的降温和激发茶叶的香味。

然后倒入煮水,再倒满茶盅。

对于红茶和黑茶,则通常是先倒入煮水,等待片刻后,再加入适量茶叶。

斗茶水、煮水和盛茶水三次倒水的过程称为三次点茶。

第四步是品茶。

品茶时将茶盅拿起来,用鼻子闻茶香,再轻轻吸一口再慢慢的品味。

对于古代人来说,品茶的重点是品味茶的滋味和香气,欣赏茶的色泽。

最后一步是斟茶。

在泡茶的过程中,茶人要时刻注意茶的温度。

当茶的温度适宜时,可以用小杯子斟茶给客人或者自己饮用。

古代泡茶方法的完整流程有时会因个人喜好或茶的种类而有所不同。

然而,不管是哪种泡茶的方式,古代人对于泡茶的过程同样依赖于个人的技术和经验。

总的来说,古代泡茶的方法是非常讲究和独特的。

它注重泡茶的每个细节,从煮水到品茶再到斟茶,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技巧。

通过这种独特的泡茶方式,古代人能够更好地品味茶的滋味和香气,享受泡茶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这种接近自然的泡茶方式,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的审美观念和饮茶文化,也体现了中国民族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

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

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饮茶起源于我国,茶是我国的精髓,那么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一起来看看。

古代茶道的沏茶方法点茶1、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

2、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

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3、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4、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

5、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

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

点茶的注意事项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

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

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就是今天古代茶文化知识之古代沏茶方法,体验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茶道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冲一杯好茶
绿茶的冲泡
绿茶在色、香、味上,讲求嫩绿明亮、清香、醇爽。

在六大茶类中,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其实极考工夫。

因绿茶不经发酵,保持茶叶本身的鲜嫩,冲泡时略有偏差,易使茶叶泡老闷熟,茶汤黯淡香气钝浊。

此外,又因绿茶品种最丰富,每种茶,由于形状、紧结程度和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冲泡的水温,
时间和方法都有差异,所以没有多次的实践,恐怕难以泡好一杯绿茶。

(一)用水
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古人曾云“茶性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

我个人认为,水质对茶汤的滋味非常重要,色香倒还在其次了。

用稍差的水,即使冲泡乌龙茶,亦觉不堪一饮。

古人的茶书,大多论及用水。

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等等,终不过是要求水甘而洁,活而新。

纯粹从科学理论上讲,水的硬度直接影响茶汤的色泽和茶叶有效成份的溶解度,硬度高,则色黄褐而味淡,严重的会味涩以致味苦。

此外,劣质水不仅无法沏出好茶,长期使用生成严重水垢,还会损坏茶具。

所以泡茶用水,应是软水或暂时硬水。

一般来说,以泉水为佳,洁净的溪水江水河水亦可,井水则要视地下水源而论。

至于雨水和雪水,以当今环境污染之重,恐怕没人敢喝了。

我自己泡茶用的水,多是矿泉水。

国内的水,我比较常用农夫山泉,微带泉水的清甜。

茶艺馆的水,也多用矿泉水或蒸馏水,那些依山傍水的地方,则可汲取山上泉水,如杭州虎跑水,广州白云山的泉水。

一般家庭使用滤水器过滤后的水,也勉强可用。

(二)水温
古人对泡茶水温十分讲究,特别是在饼茶团茶时期,控制水温似乎是泡茶的关键。

概括起来,烧水要大火急沸,刚煮沸起泡为宜。

水老水嫩都是大忌。

水温通过对茶叶成份溶解程度的作用来影响茶汤滋味和茶香。

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

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

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

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水温过低,则香味低淡。

至于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C的沸水冲泡。

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味淡薄。

此外需说明的是,高级绿茶用80C的水温,通常是指讲水烧开后再冷却至该温度;若是处理过的无菌生水,只需烧到所需温度即可。

(三)茶的用量
茶叶用量,并没有统一标准,视茶具大小、茶叶种类和各人喜好而定。

一般来说,冲泡绿茶,
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是1:50~60。

严格的茶叶评审,绿茶是用150ml的水冲泡3g茶叶。

茶叶用量主要影响滋味的浓淡,我想这完全决定于各人的习惯。

初学者可尝试不同的用量,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茶汤浓度。

(四)茶具
冲泡绿茶,比较讲究的可用玻璃杯或白瓷盖碗。

普通人家使用的大瓷杯和茶壶,只适于冲泡中低档绿茶。

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细嫩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

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

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

所以一般茶艺馆,多使用玻璃杯冲泡绿茶。

古人使用的是盖碗。

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

一般来说,冲泡条索比较紧结的绿茶,如珠茶眉茶,我个人比较喜欢盖碗。

好的白瓷,可充分衬托出茶汤的嫩绿明亮,且盖碗比较雅致,手感触觉是玻璃杯无法可比的。

此外,由于好的绿茶不是用沸水冲泡,茶叶多浮在水面,饮茶时易吃进茶叶,如用盖碗,则可用盖子将茶叶拂至一边。

总的来说,无论玻璃杯或是盖碗,均宜小不宜大。

大则水多,茶叶易老。

(五)冲泡方法
绿茶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

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

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

1.外形紧结重实的茶
1) 烫杯之后,先将合适温度的水冲入杯中,然后取茶投入,不加盖。

此时茶叶徐徐下沉,干茶吸收水分,叶片展开,现出芽叶的生叶本色,芽似枪叶如旗;汤面水汽夹着茶香缕缕上升,如云蒸霞蔚。

如碧螺春,此时则似雪花飞舞,叶底成朵,鲜嫩如生。

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2)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适口,即可品茶。

此乃一泡。

茶叶评审中,以5分钟为标准,茶汤饮用和闻香的温度均为45-55C。

若高于60C,则烫嘴也烫鼻;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

这个时间不易控制。

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

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

此乃二泡。

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

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匀毛尖、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

2.条索松展的茶
这些茶,如采用上述方法,则茶叶浮于汤面,不易浸泡下沉。

应采用如下
方法:
1) 烫杯后,取茶入杯。

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

2) 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

茶艺馆中,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妥。

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利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

我采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
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

然后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

此时茶香高郁,不能品饮,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

3) 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

冲水方法如前。

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

4) 其它步骤,皆与紧结茶相同。

合适这种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兰花等。

有些条索不是特别紧结
亦非特别松展的茶,两种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习惯而已。

任何一种茶的冲泡,非常依赖于个人的经验。

本文也只不过提供一些惯常通用的方法和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实践得久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和方法,如何才能泡得好茶,那也是见仁见智了。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制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的工艺特点,使之兼具红茶之甜醇,绿茶之清香。

其味甘浓而气馥郁,无绿茶之苦,乏红茶之涩,性和而不寒,久藏而不坏,香久愈精,味久益醇。

加之“绿叶红镶边”的色泽,壮结匀整之外形,高级乌龙更有特殊“韵味”(如武夷岩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韵,铁观音之观音韵),使得乌龙茶特别引人注目,其妙无比。

乌龙茶的品饮,以闽南人和广东潮汕人最为考究,因其冲泡时颇费工夫,亦称之为“工夫茶”。

地道的潮汕工夫茶,所用的水需山坑石缝水,而火必以橄榄核烧取,罐则用酥罐,选用上品乌龙茶,经复杂的冲泡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出乌龙茶特有的色香味。

正所谓茶鲜、水活、器美、艺宜,缺一不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