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精讲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再别康桥》逐节讲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逐节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再别康桥课文精讲

再别康桥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一首著名诗歌,其段落划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具体取决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可以视为诗歌的引子,诗人轻轻地来到康桥,又轻轻地离开,与康桥告别。
这里的“轻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柔情和对康桥的珍视。
第二节至第五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四节描写了诗人在康桥所看到的景象,包括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和树荫下的一潭。
这些景象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了美好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诗人对康桥自然风光的热爱和留恋。
第六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一节描写了诗人的想象和愿望。
他希望能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同时,他也想象着自己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达着内心的欢愉和自由。
第七节: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是诗歌的结尾,诗人回到了现实,他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离开康桥。
夏虫也为他沉默,整个康桥都沉浸在别离的氛围中。
最后,诗人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情告别。
这只是一种可能的段落划分方式,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也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无论如何划分段落,都应该尊重诗歌本身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二、文章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全诗以离别康桥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从诗歌的结构上来看,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再别康桥原文解读

再别康桥原文解读再别康桥原文解读《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下面我们来看看再别康桥原文解读,欢迎阅读借鉴。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基本解读“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
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
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
但是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精华鉴赏《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
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
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
“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再别康桥》讲解PPT课件

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深厚的 艺术造诣,其作品风格独 特、感人至深,给人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作流传广泛,被广 大文学爱好者和学者所赞 赏和研究。
诗歌背景介绍
离开忆大学
故乡情怀的油然而生
怀念康桥之美
对康桥美景的深深眷恋
思绪万千
表达了离开康桥后复杂的心情
《再别康桥》诗歌赏析
自然描写
以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康桥美 景和精细的自然现象。
1
第1 -2 节
描绘康桥美景,描述诗人眷恋之情。
2
第3 节
从怀念康桥过渡到诗人的离别。
3
第4节
展现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向往。
诗歌语言特色
1 韵律优美
运用诗体和音乐性豪情激昂的节奏嘹亮动人。
2 典雅凝练
修辞明快,用字犀利,表达精准。
3 意境深远
画面感强烈,意境高远,触动人心。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经典之作
感情表达
以诗情画意的手法表达作者对 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寓意深刻
通过离别的主题,体现对逝去 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诗歌主题分析
1 离别与思乡
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和对故乡的思念。
2 青春与追忆
诗歌中充满了对年轻时光的怀恋和追忆。
3 希望与未来
透过离别之痛,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结构分析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广为传颂。
文学现象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价值
被文学界誉为诗歌艺术的典范,广受赞赏。
《再别康桥》讲解PPT课 件
本PPT课件将为您深入解读苏东坡的《再别康桥》,揭示其作者背景、诗歌赏 析、主题分析、结构分析、语言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我们一起探 索这首经典诗歌的内涵与意义。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

《再别康桥》全文及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给全诗定下了轻柔、舒缓的基调,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那小心翼翼、不忍打破康桥宁静的心情。
“作别西天的云彩”,则将西天的云彩当作是与康桥告别的对象,赋予了云彩以人的情感,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形象地写出了金柳的婀娜多姿和柔美动人。
“艳影”在“心头荡漾”,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金柳的喜爱和留恋之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招摇,展现出生命的活力。
而诗人甘愿做一条水草,更是表达了他对康桥的深深眷恋和渴望融入其中的情感。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潭水被诗人想象成天上的虹,如梦如幻。
而“彩虹似的梦”则象征着诗人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和那些未曾实现的理想。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里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寻和向往,他想象着自己撑着长篙,在康河中漫游,满载着星辉放歌,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

《再别康桥》原文解析《再别康桥》原文解析这是一首抒写自然之美与作者心情的短诗,诗人是崇尚、赞美自然的。
诗中景物的描写真实细腻,可见康桥在诗人心中打下了极深的烙印。
不仅如此,而且康桥是诗人的理想。
他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然而,满目疮痍的中国,是非颠倒的年代,艰难的民生,使诗人的康桥理想逐渐破灭。
这首诗写于一九二八年诗人重返英伦归国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忆,而离别在即,诗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荡起阵阵伤感的涟漪!描写康桥的自然美,表现作者对康桥的不舍眷恋及心底的惆怅,是这首诗的主题。
徐志以其独抒性灵的诗风一时。
他的诗,轻灵飘逸,幽婉洒脱,集意境美、建筑美、音节美和绘画美于一身,同时对中外诗艺进行融合,追求一种“纯真的诗感”。
这些在《再别康桥》可见一斑。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挚含蓄,诗思精巧别致。
诗人以康桥的自然风光为直接抒情对象,采取间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读整首诗,无一处不是在写景、又无一处不是包含着诗人那淡淡的离别愁绪。
诗的第一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洒脱,实则是无奈与惆怅:诗人知道,康桥的美景是永存的'无法带走的,改变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经的梦想,而带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实浊的眷恋与忧愁。
往下,诗人运用比喻,将金柳看成是荡漾自己心头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第四节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还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种“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开阔而悠远,正如诗人那淡淡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愁情。
那绚烂如虹的梦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间诗人轻轻地吟哦也许正是对往日康桥理想的一种悼念?情感在每一个意境中不断升华至高潮。
如果说诗的前四节描写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节则回忆人的活动。
诗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长蒿漫溯,在康桥寻梦的情景,那时的自己是怎样的意气风发啊,现实中的诗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为要离别,因为离别时是满心的不舍与惆怅。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

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写作背景《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作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
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再别康桥》的课文解读

《再别康桥》的课文解读《再别康桥》的课文解读导语:《再别康桥》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再别康桥》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1节,点明全诗的主旨,这一次“再别康桥”,不是告别母校,不是告别友人,旨在“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吟咏自己只身悄悄地来到康桥,想要悄悄地和“西天的云彩”话别。
“云彩”是美丽的,也是虚无飘渺的,诗人临别康桥有什么悄悄的话儿不事张扬,只能独自向“西天的云彩”倾吐衷肠?诗开头即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虚无飘渺、迷茫朦胧的境界。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第2节,写柳树的倒影。
在那四、五月间的艳丽的黄昏,夕阳的余辉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儿随着柔风轻轻地摇晃,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美丽的倩影倒映在粼粼的波光中,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这一节写的是诗人对往昔美好的回忆,在文字里,在诗句中,浸透着诗人甜蜜的眷恋和无限的喜欢。
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呢?诗人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
但从“金柳”、“新娘”、“艳影”这几个词来看,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也许或多或少和女性有关联吧。
软泥上的青荇(1)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注](1)青荇:绿色的水草,荇,xìnɡ。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
在康河细腻光滑的软泥上,散布着绿油油的充满生机的水草,它们随着清粼粼的水波在水底招摇,“招摇”即“逍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自在地摇晃着身子,乐吱吱、笑呵呵,好像天真活泼的小精灵快乐逍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心为物役,物我两忘,情愿做一条康河清波里的水草。
作者通过“招摇”一词,把水草人性化了,生动地写出诗人理想中的自由,而“甘心”两字,也正写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留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 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 形式精巧圆熟, 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 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 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 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对往昔生活的憧憬, 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 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再别康桥全文意思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字词注释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 叶子略呈圆形, 浮在水面, 根生在水底, 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 抒发的是什么呢?三句话概括:是一种留恋之情, 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意是主观思想感情;境是诗内描写的客观景物。
何谓意境?是人物的主观思想情感和客观景物完美的融合, 且形成一副具有个性色彩的艺术画面, 既称为有意境。
当然我们欣赏徐志摩的诗和欣赏别的诗一样, 需要调动对生活的积累, 需要调动我们对知识的积累, 然后我们一节节的讲这首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句诗若分析的话, 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 轻盈的动作, 缠绵的情意, 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
还有, 还加上一句, 作别西天的云彩, 西天的彩霞给我们一个印象, 就是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 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
所以用这句话来概括, 为这个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下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心头荡漾", 这句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 同时, 柳树在古诗里"柳"——"留", 留别有惜别的含义, 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 把牵挂表现的非常形象。
当然他的手法是比拟的手法(拟人、拟物), 与第三句话合在一起讲,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一句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 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
同时表现一种爱心, 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
再次, 我觉得它不是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的, 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 就是物我合一。
第二句是化客为主, 第三句是移主为客, 做到两相交融, 物我难忘。
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三个方面:确定了理想, 步入了诗坛, 美妙的风光中, 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通过具体的形象, 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而我们欣赏诗也是从形象入手,来逐渐接受诗人的心灵的。
第四节是转折点,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躁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实"是景物的描写, "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
一潭水很清澈, 霞光倒映下来, "不是清泉, 是天上的虹", 一片红光, 是实写。
但是, 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 挡住了一部分霞光, 零零碎碎的, 有的红, 有的绿, 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
这个"揉"写的很好, 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
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
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 像梦里的一声钟", 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 钟时悠扬的, 然而是短暂的, 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1927年他的梦想破灭了, 又与陆小曼不和, 很消沉。
第五节, 既然谈到梦, 那么这次再来康桥, 再回母校, 是不是来寻梦的呢?"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处放歌。
"这句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 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 悠哉悠哉。
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 生活是充实的, 对明天怀着希望。
所以, 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 带有象征的意味。
最好的诗诗第三句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 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 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 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 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 包括古诗来理解。
"悄悄是离别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
例如,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 而笛声是欢悦的, 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 因此, "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 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歌讲究精练, 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 而恰恰是他的重点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
例如,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 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此处无声胜有声”, 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 三月春光明媚, 白花盛开, 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
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在言外, 旨在象内”。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 意思诗不说愁, 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 看着朋友走掉, 长久孤立的站着, 表现感情的深厚。
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即抒情”。
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 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都是这样的好诗词。
说沉默时感情最深, 就像生活中的例子, 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 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 若有所思。
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康桥尚且如此, 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 因此, “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云彩”有象征意味, 代表彩虹似的梦, 它倒映在水中, 但并不带走, 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 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 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 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 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 加强节奏感, 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 例如“悄悄”、“轻轻”、“沉默”, 再者每句诗换韵, 因为感情是变化的, 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
再是音尺, “轻轻的我走了”, 三字尺, 一字尺, 二字尺, 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 再是压韵。
所谓建筑美, 一、三句诗排在前面, 二、四句诗低格排列, 空一格错落有致, 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 二四句长一点, 显出视觉美, 音乐是听觉, 绘画是视觉, 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 读起来才会感觉好。
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 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 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再别康桥》微课教案设计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 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 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 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走近诗人: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 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 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 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
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唤醒了他的诗魂, 成为他的“精神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 第一次离开剑桥, 写下长诗《康桥, 再会吧》。
2、1926年, 第二次旅游英国, 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 第三次去剑桥, 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播放朗读视频, 自由跟读, 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 领略“三美”《再别康桥》的课后反思由于时间的限定, 本微课浓缩和筛选了教学环节, 选取了“走进诗人”“聆听诵读”“品读意象”三个环节来开展课程, 教学思路清晰, 内容凝练, 讲解明晰。
1、走进诗人:由胡适对徐志摩人生信仰的概括来引出对其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的介绍。
另外还要特别强调“康桥情结”, 以便学生能对诗歌的创造背景等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 便于接下来诗歌的整体赏析。
2、聆听诵读, 整体感知:播放朗读视频, 创设具体可感的情景, 增加他们的审美体验, 使他们快速进入诗境并能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美”和“绘画美”。
3、品读意象, 领略“绘画美”:意象就是诗歌情感的载体, 把握意象就能破解诗歌情感的密码。
让学生初步领略诗歌“绘画美”的特点。
然而, 这个环节需要细致的品读, 反复的体味, 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名句点评、词语替换、情景描写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的感悟与运用,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