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医生值班必备五个风险处理

合集下载

肾内科紧急预案

肾内科紧急预案

一、总则为提高肾内科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维护医疗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肾内科所有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等,适用于肾内科各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急性肾衰竭、严重高钾血症、药物中毒、严重感染等。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肾内科紧急预案领导小组(1)组长:肾内科主任(2)副组长:肾内科副主任(3)成员:肾内科全体医护人员2. 肾内科紧急预案执行小组(1)组长:肾内科主任(2)副组长:肾内科副主任(3)成员:肾内科全体医护人员3. 肾内科紧急预案保障小组(1)组长:肾内科护士长(2)副组长:肾内科医技人员(3)成员:肾内科全体医技人员四、应急响应流程1. 报告与启动(1)发现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立即报告值班领导。

(2)值班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紧急预案,通知相关人员。

2. 评估与处理(1)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紧急透析、药物治疗、生命体征支持等。

3. 协同与支援(1)启动跨科室、跨部门的协同救治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根据需要,请求上级医院、医疗救援机构支援。

4. 信息报告与发布(1)及时向上级领导、相关部门报告患者病情和救治情况。

(2)通过医院公告、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相关信息,引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应对。

五、常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措施1. 急性肾衰竭(1)立即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2)调整患者饮食,控制水、钠、钾等电解质摄入。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严重高钾血症(1)立即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2)给予药物治疗,如葡萄糖酸钙、胰岛素等。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药物中毒(1)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2)给予解毒剂、支持治疗等。

(3)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严重感染(1)给予抗生素治疗。

(2)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免疫力。

肾内科医生值班必备五个风险处理

肾内科医生值班必备五个风险处理

肾内科本科室常见急诊:1. 高钾血症:此类病人是在肾内科夜班时最常见的急诊之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般正常血钾的范围为:3.5~5.5 mmol/L。

当我们看见血生化里血钾这一栏时,应该首先具备判断血钾高低的能力,以及它升高到多少,需要紧急处理。

并结合临床病人的情况,例如:病人是否出现乏力、手脚麻木感、心慌等不适,心电图是否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高耸宽大的T 波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等。

一般来说,血钾在5.5~6.0 mmol/L,我们首先选择药物降钾(无尿的透析病人除外),具体方案:(1)呋塞米20~40 mg 口服或静脉注射(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2)葡萄糖酸钙10 mg iv(拮抗高钾对心肌的抑制作用);(3)10% 或25% 葡萄糖液+ 普通胰岛素,具体用量比例为葡萄糖:普通胰岛素= 4~6:1,糖尿病病人可以选择6:1,大部分病人都选择4:1 的比例进行配置。

(4)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液,一般125~250 ml。

(5)口服聚磺苯乙烯(降钾树脂),15~30 g,一日 2 次。

以上均为常用的药物降钾方案,对于无尿的透析病人或血钾>6.5 mmol/L 病人,建议首选血液透析降钾治疗。

至于血钾6.0~6.5 mmol/L,是选择药物降钾还是选择血液透析,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因为血钾>6.0 mmol/L 后,尤其是老年有基础疾病患者,一切皆有可能,需向家属告知病情,发生心脏骤停的风险还是很高的。

除了药物和血液透析治疗,与病人家属的病情告知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强调高钾会引起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很有可能说没就没了,因为太多的肾内科病人死于高钾了。

及时下病重或病危通知单,并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如果可以的话,书写一个抢救记录也不为过。

还有一些其他具体的操作,如:给病人安排心电监护,实时监控病人的病情,特别是心率的情况;药物或血液透析后,及时复查血钾,根据血钾的下降情况,决定下一步方案,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古怪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你积极的药物降钾之后,病人的血钾纹丝不动的都有可能,也许你安排了血液透析之后,复查病人的血钾仍然>6 mmol/L,这些情况都是有可能的,所以高钾病人需要动态监测,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医生岗位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医生岗位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医生岗位风险点及应对措施在医疗行业中,医生是承担着一线诊疗工作的关键人员,他们面临着各种来自工作环境、患者以及自身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医生岗位存在的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岗位风险点分析1. 职业暴露风险医生长时间与各种疾病患者接触,存在感染疾病的风险,如传染病、肺结核等。

此外,放射科医生还面临辐射暴露的危险。

2. 心理压力风险医生常常处理患者的病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容易导致医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工作强度风险医生的工作需要高度专注,工作强度大,长时间的工作容易导致疲劳和工作效率下降。

二、应对措施建议1. 设施与装备改善医院应提供完善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等,以降低医生感染风险。

对于放射科医生,应提供符合标准的辐射防护设施。

2. 心理辅导与支持医院应建立心理健康支持团队,为医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缓解其心理压力。

同时,加强团队合作,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3.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医院应该合理安排医生的工作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同时,定期组织医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4. 进行职业健康教育医院应重视医生岗位风险的教育培训,提高医生对职业风险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的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结语医生是医疗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他们的岗位风险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完善的措施和制度,可以有效帮助医生应对各种风险,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感。

希望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医生们能够拥有更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一、病情判断不准确肾脏疾病症状复杂,病情判断不准确是肾内科的一个重要安全隐患。

医护人员在核实患者病史、体征、化验等方面是否准确可能出现疏漏,导致对患者病情判断不准确,拖延治疗时间,加重疾病。

对策:医护人员应当认真核查患者的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建立科学而完整的病史与诊断记录,保证患者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并应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及时交流和研讨疑难病例,加强团队合作。

二、用药不当肾内科患者常常需要使用肾脏修复药物,药物选择和使用难度大,剂量和用法不当会导致患者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意外情况。

对策:医护人员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禁忌症、副作用、用法用量等信息。

同时要从患者个体化、整体化、定制化入手,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合理选择药品并掌握用药规律。

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肾内科患者的肾脏功能受损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代谢、排泄等多个方面,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药疹、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对策:医护人员在使用药物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史和肝肾功能等相关情况。

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尽可能避免使用相关药物,并在监测下进行治疗。

同时应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频次,及时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四、误诊、漏诊肾内科患者多数疾病症状较为复杂,不同疾病之间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延误治疗时间,加重病情。

对策:医护人员应认真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相关检查结果,尽量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对于疑难重症患者,应多学科联合诊疗,加强专家会诊,提高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就医的质量。

五、交叉感染风险高肾内科患者大多数需要经过多次治疗和检查,如血透、血浆置换等,经受体弱的患者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传染病的侵害,如出血热、RS病毒等传染病。

对策:医疗机构应加强医疗器材和医护人员的消毒防护措施。

同时,在医院中大力开展感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确定病房标准和隔离措施,加强医疗污染物的处理,有效控制交叉感染病的传播。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在肾内科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1. 药物错误:药物治疗是肾内科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如果用药不当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为了预防药物错误,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确保患者药物准确,包括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

b. 强调正确的药物与患者信息核对流程,例如“五正”:正确的药物,正确的剂量,正确的途径,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患者。

c. 提供药物知识教育给患者和家属,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服用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

2. 感染风险:肾内科患者往往有免疫力低下的特点,容易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风险,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严格遵守手卫生和消毒规定,包括勤洗手、使用消毒剂清洁器械和病床等。

b. 保持清洁的医疗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c. 进行感染控制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水平。

3. 输液误差:肾内科患者常常需要长时间的输液治疗。

为了预防输液误差,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定期检查输液设备和管路的完整性,包括防止漏液和漏气。

b. 确保输液器官规范使用,如使用滴速计算器,并定期检查滴速。

c. 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和电解质水平,防止液体过负荷或失衡。

4. 营养不足:肾内科患者常常有食欲不佳,导致营养不足和体重下降。

为了预防营养不足,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鼓励患者多食用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b. 提供合适的营养补充品,如蛋白质粉、维生素片等。

c. 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

5. 肾功能损害:肾内科患者往往存在肾功能损害的风险。

为了预防肾功能损害,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监测患者的血肌酐和尿毒素水平,及时发现和处理肾功能异常。

b. 注重液体平衡,避免液体过多或过少,保持适度的血容量。

c. 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某些抗生素。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肾内科是专门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科室,由于该科室患者的特殊性,存在一些潜在的临床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错误:肾内科患者常需要使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患者使用药物过程中存在药物剂量错误、药物配伍错误等情况。

防范对策:建立完善的药物治疗管理制度,包括严格执行药品配伍禁忌、药物剂量计算的制度规定;医生在开具处方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以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2. 治疗操作错误:肾内科患者常需进行各种治疗操作,如血液透析、造管等。

操作过程中存在操作者技能不够熟练、操作规范不足、操作流程混乱等问题。

防范对策:建立健全的操作规范,针对每一项操作制定明确的操作步骤和技能要求;建立培训和考核机制,确保操作者的技能和操作规范符合要求;加强团队协作,明确责任分工,避免操作流程混乱。

3. 患者误诊或延误诊断:肾内科疾病症状复杂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容易误诊或延误诊断。

防范对策: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加强疾病的教育培训,提高对肾内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模式,加强团队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纠正可能的误诊或延误诊断。

4. 感染传播:肾内科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防范对策:加强感染控制管理,建立并落实洗手、手消毒、消毒灭菌等操作规范;加强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开展消毒设备和环境的保养和检测工作。

5. 患者安全意识不足:肾内科患者多数需要长期治疗,容易产生患者安全意识的疲劳,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不够重视。

防范对策:加强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识,引导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和管理;建立患者安全督导机制,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和检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始终关注自身的安全。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较为复杂,需要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肾内科是专门研究肾脏疾病的临床科室,由于肾脏在人体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的病情可能较为严重,且治疗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肾内科患者的临床安全隐患相对较高。

本文将对肾内科患者的临床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一、用药安全隐患1. 抗凝药物使用风险大。

由于肾内科患者常常存在出血风险,需要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

抗凝药物的用药管理较为复杂,容易出现用量误差或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不足等问题。

防范对策:建立完善的抗凝药物用药规范和管理流程,在用药过程中严格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减少用药风险。

2.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肾内科患者因身体状况较差,往往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防范对策:加强用药监测,对于患者同时使用的药物进行对照用药,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患者的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应在用药前进行详细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感染安全隐患1. 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肾内科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容易受到医院内感染的影响。

防范对策: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在患者治疗环境内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尽量减少患者与其他感染患者的接触。

2. 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肾内科患者往往需要植入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或静脉输液治疗,导管相关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

防范对策:建立导管管理规范,对导管进行定期更换和消毒,加强对导管周围皮肤的护理和观察,对发现感染征象的患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误诊、漏诊安全隐患1. 病情评估失误。

肾内科患者疾病常复杂多样,病情评估过程中存在误诊、漏诊的风险。

防范对策: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判断能力,加强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能力,避免疾病漏诊。

2. 检查结果解读偏差。

肾内科患者的检查结果通常较为复杂,对于治疗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在解读检查结果时可能存在偏差。

防范对策: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对检查结果的解读能力,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确保患者对检查结果的理解与医生意图相一致。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

肾内科患者临床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分析肾内科患者是指因肾脏疾病而就诊的患者,其疾病种类繁多,临床安全隐患也较多。

肾内科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可能面临肾功能不全、感染、药物副作用等安全隐患,为了降低这些安全隐患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医务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肾内科患者的临床安全管理。

本文将针对肾内科患者的常见临床安全隐患及相应的防范对策进行分析。

一、肾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是肾内科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尤其是在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病恶化时。

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尿毒症、高血钾等危急情况。

为了预防肾功能不全引发的安全问题,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定期检测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尿量和尿液成分,及时发现肾功能恶化的迹象。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减少造成肾脏负担的因素,延缓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二、感染肾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感染,尤其是在血液透析、免疫抑制治疗等情况下。

感染可能对患者的肾脏功能造成二次损害,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严格遵守手部卫生规范,及时更换导管和器械,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对于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应当定期监测患者的免疫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感染的风险。

三、药物副作用肾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长期使用药物,而一些药物可能对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或者由于肾功能不全而导致药物蓄积,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为了降低药物副作用对患者的安全隐患,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估,并根据肾功能的变化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案。

应当加强对患者用药的监测和跟踪,定期检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毒副作用,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四、其他安全隐患除了上述的安全隐患外,肾内科患者还可能面临其他安全隐患,比如血管通路的意外损伤、膀胱导管的感染、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

为了降低这些安全隐患的发生,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管理,定期检查血管通路和膀胱导管的情况,保证其畅通和无菌,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和损伤,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内科本科室常见急诊:
1. 高钾血症:
此类病人是在肾内科夜班时最常见的急诊之一,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一般正常血钾的范围为:3.5~5.5 mmol/L。

当我们看见血生化里血钾这一栏时,应该首先具备判断血钾高低的能力,以及它升高到多少,需要紧急处理。

并结合临床病人的情况,例如:病人是否出现乏力、手脚麻木感、心慌等不适,心电图是否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高耸宽大的T 波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等。

一般来说,血钾在5.5~6.0 mmol/L,我们首先选择药物降钾(无尿的透析病人除外),具体方案:
(1)呋塞米20~40 mg 口服或静脉注射(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2)葡萄糖酸钙10 mg iv(拮抗高钾对心肌的抑制作用);
(3)10% 或25% 葡萄糖液+ 普通胰岛素,具体用量比例为葡萄糖:普通胰岛素= 4~6:1,糖尿病病人可以选择6:1,大部分病人都选择4:1 的比例进行配置。

(4)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液,一般125~250 ml。

(5)口服聚磺苯乙烯(降钾树脂),15~30 g,一日 2 次。

以上均为常用的药物降钾方案,对于无尿的透析病人或血钾>6.5 mmol/L 病人,建议首选血液透析降钾治疗。

至于血钾6.0~6.5 mmol/L,是选择药物降钾还是选择血液透析,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因为血钾>6.0 mmol/L 后,尤其是老年有基础疾病患者,一切皆有可能,需向家属告知病情,发生心脏骤停的
风险还是很高的。

除了药物和血液透析治疗,与病人家属的病情告知也非常重要,一定要强调高钾会引起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病人很有可能说没就没了,因为太多的肾内科病人死于高钾了。

及时下病重或病危通知单,并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如果可以的话,书写一个抢救记录也不为过。

还有一些其他具体的操作,如:给病人安排心电监护,实时监控病人的病情,特别是心率的情况;药物或血液透析后,及时复查血钾,根据血钾的下降情况,决定下一步方案,临床情况,千变万化,古怪离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你积极的药物降钾之后,病人的血钾纹丝不动的都有可能,也许你安排了血液透析之后,复查病人的血钾仍然>6 mmol/L,这些情况都是有可能的,所以高钾病人需要动态监测,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处理完高钾之后,等你有时间了,你应该好好找找病人为什么高钾的原因,有些CKD 病人是因为短期内食用了大量含钾食物或药物(如螺内酯)等。

2. 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此种情况应该是和高钾血症几乎并行的并发症之一了,互相恶化,两者好比难兄难弟,都能直接危害病人的生命。

夜班中我们会收取一些白天没有入院或者夜间急诊入院的病人,多半都是病情严重的病人,如果看见病人上气不接下气,特别是出现大口大口呼吸,十有八九就是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代谢性酸中毒,而且估计已经很严重了。

下一步如何应对,就是我们夜班医生需要做的了:首先拿出我们的宝贝听诊器,听一听病人的双肺呼吸音,简单评估病人的肺部情况,接着就是完善血气分析了,通过血气分析,对病人的酸碱情况进行评估,首先看PH 值,看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正常人体动脉血pH:7.35~7.45,如果病人的pH 没有超出正常范围,说明机体还处于代偿阶段,如果出现了明显的降低,超出了正常下限,就说明病人进入到失代偿阶段。

我们在肾内科常见的酸中毒,一般都是代谢性酸中毒为主,所以下一步我们需要看血气分析上的剩余碱(BE)、实际HCO3-,这会给我们提示很多,如果剩余碱明显负值或实际HCO3- 明显下降,这就告诉你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了,如果有时间和条件,可以具体计算一下阴离子间隙的数值,看是升高还是正常。

接着就是补碱的开始了,具体需要补碱多少,这个是很难掌握的事情,虽然有公式计算NaHCO3 =(预计HCO3—实际HCO3-)×0.4×体重(kg),但一切都需要以实际出发,采取边补边复查的方法,就是经验性的补充125~250 ml 碳酸氢钠液后,1 小时后复查血气分析,评估代谢性酸中毒纠正的程度,虽然有些麻烦,但这是最实用的办法,当然也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如呼吸是否有一定改善等。

3. 急性心力衰竭
夜班时,我们最常遇见的急诊之一。

此类病人多半是一些透析老病人或病情重一直拖延不治疗的病人,病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躺不平,气促,查体可见的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

处理的第一要
务就是减轻心脏负荷和水钠潴留等,心衰的诊治一般都是在心内科学习到的,包括:强心、利尿、扩管等。

但肾内科的处理要调整一下顺序,即利尿、强心、适当扩管。

根据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

如果遇见老的透析病人,病人已经是没有尿了,我们能做的就是最好能够立即开始血液透析,改善病人的水负荷,但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通知我们的二线医生,通知护士准备透析机,以及谈话告知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的就是让病人采取端坐位、吸氧、心电监护,并根据病人病情给予适当的使用西地兰0.4 mg 强心治疗,如果效果不佳的,还可以使用扩管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类等泵入,减轻心脏的负荷,如硝酸甘油注射液静脉泵入,开始速度为5ug/min,如何配置,这个也是平时自己需要记录在小本子上的,以硝酸甘油注射液1 ml:5 mg 为例,可以使用盐水48 ml+2 ml 硝酸甘油注射液,计算后每ml 中含有0.2 mg 硝酸甘油,即200ug,按5ug/min 开始,就相当于我们配置的浓度以每小时1.5 ml 泵入。

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逐渐加量至10ug/min,15ug/min 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大家对呼吸机掌握的很好的话,还有一招就是使用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这种方法一般在急诊科使用的比较多。

以上的简单处理也只是能够暂时扛住,最终还是得靠血液透析,所以更关键的是如何评估病人心力衰竭的程度以及协调上级医师或住院总医院以及护士老师来的重要,速度快,可能 1 小时内可以上血液透析治疗了,如果动作不麻利,可能 3 个小时都很难上血液
透析治疗,那时候你就变得很被动了,病人发生更严重的病情变化的风险就高很多了。

如果病人只是一般的CKD 或者慢性肾炎病人,都是有尿的病人,一般情况下,给予呋塞米注射液40 mg 静脉注射,还是可以起到很好的利尿效果的,作用不佳,可以重复给药或静脉持续泵入(20~40 mg/ 小时)治疗。

4. 肾穿刺活检后大出血
肾内科最常操作的有创操作就是肾活检了,一般情况下,在B 超引导下进行操作,相对还是很安全的,但也有一些例外或一些特殊情况,引起肾周大血肿或持续性出血等。

一般肾活检病人出血的高峰期是在肾活检后 6 小时,如果是下午进行的肾活检,很有可能就会在晚上10 点左右达到高峰,我们对肾活检的出血情况,一般可以通过几方面进行评估,
(1)肾周血肿是否持续增大(动态监测 B 超);
(2)病人是否出现如腹部症状(腹痛)、腰痛,血尿持续加重,以及出血的表现(乏力,怕冷,血压下降,心率变快等)。

(3)血红蛋白的变化(动态监测血常规)。

对于一般的小血肿,加强局部制动及使用止血药物(凝血酶针、酚磺乙胺等),一般都能控制住出血;对于出现肾周大血肿,甚至已经出现髂窝处明显大血肿的病人,需及时动态监测血常规,并加强使用止血药的同时,需做好备血(输血)的准备,以及使用血管加压素药物,如垂体后叶素注射液,可考虑以5~6u/h,持续静脉泵入,使用12~24 小时,如果
病人存在严重高血压等,可考虑同时泵入硝酸甘油,两者互相调节。

以上方法均无效的话,下一步势必要考虑行介入造影肾血管栓塞治疗了,这个已经是一个一线值班医生无法掌控的程度,必定需要上级医院在场亲自指导,不过此种情况,遇见的很少。

5. 股静脉、颈静脉穿刺导管渗血、动静脉内瘘处渗血
一般的处理原则是穿刺导管处给予适当加压包扎止血,大部分的渗血均可得到控制。

如是动静脉内瘘处渗血,还需多留意内瘘的震颤和杂音,不能因为按压止血而导致内瘘的闭塞,需要灵活掌握,如果局部按压无法止血,建议电话联系置管医生或手术医生,了解当时置管或手术情况,方才能对症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