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与Ⅰ型干扰素关系

合集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干扰素-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外周血象变化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干扰素-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与外周血象变化及意义

80・ 0
山西 医药 杂 志 2 1 0 1年 8月 第 4 O卷 第 8期 上 半 月 S a x dJ Au u t 0 1 Vo. 0 No8teFrt hni Me , g s 1 , 14 , . h i 2 s
充 氧 一 吸痰 双 腔管 , 保 证 有 效 吸 痰及 预 防 不 良反应 发生 。 以

8 ・ Ol
T _ 、F 一 、L 1和 I-2的 表 达 增 加 是 其 致 病 因 素 之 NF aI N I- L1

细 胞 信 号 通 路 调 节 细 胞 增 殖 、 化 、 移 , 细 胞 分 化 产 生 分 迁 对 负调控作 用 ,L S E患 者 T - 高 表 达 必 然 会 抑 制 的 粒 、 GFf l 红、 巨核 细胞 的增 殖 分 化 而 导 致 S E 患 者 N HB、 L 降 L C、 PT
S E活 动 组 与 非 活 动 组 比较 , N ' 组 间 无 显 著 差 别 外 , L I - F /2
活 动 组 T F 1 水 平 显 著 高 于 非 活 动 组 , NC、 G -1 3 而 HB、 L PT
水 平 均 低 于非 活 动 组 。相 关 分 析 显 示 : 动 组 和 非 活 动 组 括 内 N 与 P T 水 平 均 呈 正 相 关 ( 一 0 9 7 0 8 9 P< C L r .7 ,.2 ; 0 0 ,. 5 ; 动 组 内 I N 与 血 红 蛋 白 呈 负 相 关 ( 一 . 1 00 ) 活 F 一 r 0 72 P<0 0 )其 他 各 指 标 间 无 相 关 。 .6 , .5 ,
S E为临床常见 疾病 , L 以年轻 女性 多 见 , 自身 抗体 的
山西 医药 杂 志 2 1 0 1年 8月 第 4 O卷 第 8期 上 半 月 S ax e , g s 2 1 , 14 , . h i t h n i dJ Au u t 0 lVo. 0 No 8teFr M s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RNA异常在TLR79-IFN通路中的作用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RNA异常在TLR79-IFN通路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2年第38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miRNA异常在TLR7/9-IFN通路中的作用机制张汉清邬秀娣①(宁波大学医学院,宁波315211)中图分类号R59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2)10-1278-05[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复杂的以自身抗体大量产生为特点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SLE发病机制。

本文重点阐述SLE患者miRNA异常对TLR7/9-IFN通路的影响,以利于进一步探讨SLE发病机制,为寻找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提供思路。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微小RNA;Toll样受体;干扰素Mechanism of miRNA dysregulation in TLR7/9-IFN signaling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ZHANG Hanqing,WU Xiudi.School of Medicine,Ningbo University,Ningbo315211,China [Abstract]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is a complex chronic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autoantibodies,but exact pathogenesis is not clear.In recent years,it has been found that microRNA(miRNA)can participate in pathogenesis of SLE in many ways.This paper focuses on influence of miRNA dysregulation on TLR7/9-IFN signaling pathway in patients with SLE,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pathogenesis of SLE an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inding new targeted therapeutic drugs.[Key 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microRNA;Toll-like receptor;IFN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与系统。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作者:尹志华等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年第03期【摘要】目的:通过液相芯片法同时检测IFN-γ、IL-6、IL-8、IL-10、IP-10和TNF-α 6种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的血清水平,探讨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方法: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79例设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

取其外周血分离血清,按MILLIPLEX MAP人细胞因子检测试剂盒的说明进行操作,在Luminex液相芯片平台上机检测6种细胞因子。

结果:狼疮患者和TNF-α 6种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比正常对照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IFN-γ;IL-6;IL-8;IL-10;IP-10;TNF-α;液相芯片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活化以及Th细胞辅助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多克隆激活,导致大量自身抗体产生,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

目前,对于SLE 自身免疫异常的机制尚不明确。

以往的研究证实:SLE 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因子谱的偏移,无论是作为Th2 细胞因子的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还是作为Th1 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SLE发病的病理机制。

本研究利用液相芯片技术一次同时检测6种细胞因子[IFN-γ、IL-6、IL-8、IL-10、γ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和TNF-α]在SLE患者中的血清水平,并分析了其与SLE的临床特征如抗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C3、C4、蛋白尿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性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就诊的诊断为SLE的患者79例设为SLE组,其中女76例,男3例;平均年龄(34.41±9.41)岁;平均病程(6.91±6.19)年。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

干扰素的作用与功效干扰素是一类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的蛋白质,可以在体内帮助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干扰素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功效以及临床应用。

1. 干扰素的作用原理干扰素通过激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作用。

干扰素被细胞摄取后,可以与受体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信号转导,增强机体的抗病毒反应、抗肿瘤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作用。

抗病毒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阻断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命周期。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细胞合成一类名为“2’,5’-adenosine二磷酸(2’,5’-oligoadenylate)”的活化物质,进而激活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

活化的PKR能够负责将病毒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翻译过程中所需的tRNA结合位置发生改变,使新合成的蛋白质失去原有的生物活性,阻断了病毒的蛋白质合成。

同时,干扰素还可以刺激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加强宿主细胞对病毒的消灭。

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合成和增殖,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促进宿主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和消灭。

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干扰素可以促进宿主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干扰素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此外,干扰素还能够促进机体产生抗体,加强机体的体液免疫反应。

2.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由于其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以下是干扰素的主要临床应用:2.1 干扰素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干扰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等。

免疫学指标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及患者IgG、IgA观察

免疫学指标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及患者IgG、IgA观察

免疫学指标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及患者IgG、IgA观察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目的: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采用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做好临床价值的分析,做好效果判定。

方法:通过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依照活动期、非活动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为30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体检者,随后对患者进行接受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进行免疫学指标的对应检测,做好效果比较。

结果:通过对三组患者进行免疫学检测的比较,其中活动期、非活动期、同期体检者中C4、C3、IgG、IgA、 IgM比值具有一定差异。

结论: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免疫学指标的检测,整体临床价值相对较优,效果较好。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学指标;临床价值;IgG;IgA系统性红斑狼疮容易损害患者的系统、组织以及对应的器官,包含心脏、肺脏以及血压系统,临床表现多样,同时免疫学抗体存在多种异常。

当前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使用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通过选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60例,依照活动期、非活动期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为30例,另外选取30例同期体检者,做好效果比较。

表1三组患者资料比较组别男女比例年龄均值活动期18/1223-68(46.70±1.24)非活动期17/1322-70(47.89±1.04)同期体检者16/1423-71(45.60±1.57)1.2方法三组患者接受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采集5ml空腹静脉血,离心速度为3000转/分钟,并提取出血清,保存在冰箱中,样本为非高脂血样本、非溶血样本。

使用特种蛋白全自动分析仪以及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含C4、C3、IgG等相关比值。

1.3观察指标三组患者进行免疫学检测(活动期、非活动期、同期体检者)。

1.4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差异。

Ⅰ型干扰素应答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疗效

Ⅰ型干扰素应答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疗效

Ⅰ型干扰素应答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疗效①吕明华王宁胡志芳张典郭娜(西安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西安710021)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2)07-0883-05[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发展与TNF-α、IL-6、B细胞和T细胞密切相关。

基于TNF-α、IL-6和T、B细胞表面标志分子的生物制剂治疗RA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部分RA患者不应答。

近年研究发现,Ⅰ型干扰素及其信号通路在RA患者生物制剂治疗应答中发挥作用。

本文综述不同生物制剂治疗RA患者的应答情况以及Ⅰ型干扰素应答基因与生物制剂疗效的关系,探讨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对Ⅰ型干扰素应答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改善RA患者对生物制剂不敏感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生物制剂;Ⅰ型干扰素应答基因;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ype I interferon response genes and efficacy of biological agents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LYU Minghua,WANG Ning,HU Zhifang,ZHANG Dian,GUO Na.Department of Immunology,Xi'an Medical University,Xi'an710021,China[Abstract]Occur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RA)is closely related to TNF-α,IL-6,B cells and T cells. Biological agents based on TNF-α,IL-6,T and B cell surface markers have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reatment of RA,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atients with RA who do not respond.Recen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ypeⅠinterferon and its signaling pathway play a role in response of patients with RA to biologic agents.This paper reviews response of RA patients to different biologic agents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ypeⅠinterferon response gene and the efficacy of biologic agents.Effect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on expression of typeⅠinterferon response genes was discussed,so as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improving sensitivity of RA patients to biological agents.[Key words]Rheumatoid arthritis;Biological agents;TypeⅠinterferon response genes;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慢性炎症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 安徽 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 安徽省立 医院风湿免疫科 , 合肥 2 00 ) 30 1
[ 摘要 】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L ) S E 外周血 中 1 l11/ h ' /1 T 3型细胞 因子 网络平 衡及其 与疾 病 的 h 2
关 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LS 测定 5 E IA) 4例 S E患者及 2 L 0例 正常 对照 外周 血清 白细胞 介素一 4 (L4 、 I-) 干扰 素- IN 及转化生长 因子- ( G - 表达 水平。结 果 ( )S E患者 血清 I -、F . (F - ) 3 1 T FB) 1 L L4 IN 的表 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 0 0 ) 血 清 T FB的表达 水平 显著低 于健康对 照组 ( 0 0 ) I-/ F . P< . 1 , G- P< . 1 ,L4 IN 的 比值高于健康 对照组 ( 0 0 ) ( ) L P< . 1 ;2 S E血液 系统 受累 组 T F B的表 达水 平低 于血 液系统 未 受累组 ( G- P< 0 0 ) 抗 d- N .5 ; s A阳性组 IN 的表达水平高 于抗 d- N D F- sD A阴性组 ( 0 0 ) I-/F - P< .5 , 4 IN 比值及 T FB的表 L G- 达 水平低于抗 d- N s A阴性 组( 0 0 ) D P< .5 。结论
定 意义。
S E患 者的 I- IN 表达水 平增高 ,GFB的表 达水平 L L4、 - F T -
降低 , 存在明显的细胞 因子 网络平衡失调 ,h / h / h 细 胞 因子 网络 出现异 常在 S E的发病 过程 中具有 一 T lT 2 T 3 L
介素 4 干扰素 Ⅱ ; ; 型 转化生长 因子 B [ 中图分 类号】R 9.4 532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 ]17- 9 (070 -1 - 62 70 20 )2 4 0 6 0 93

IRF7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IRF7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IRF7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缪倩;唐元家;黄新芳;钱晓霞;黄秀琴;沈南【摘要】探讨了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表达与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分别测定疾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IRF7 mRNA的表达水平,并与血清中干扰素水平、干扰素积分以及SLEDAI积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患者外周血IRF7 mRNA的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的明显增高,且其与血清中干扰素水平、干扰素积分以及SLEDAI积分均呈正相关.由此可知,IRF7表达的增高可能促使干扰素通路异常激活,从而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7页(P111-117)【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干扰素调节因子7;表达【作者】缪倩;唐元家;黄新芳;钱晓霞;黄秀琴;沈南【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上海,20000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上海,200001;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上海,200025;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上海,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科,上海,20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1Abstract:To exp lo 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 ressions of interferon regulato ry factor 7(IRF7)and the pathogenesis of SLE in Chinese Han coho rt,the IRF7 m RNA exp ression leve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and no rmal individuals were tested by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technique,and the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IFN level in serum,IFN sco re and SLEDA I score.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xp ression levelof IRF7 m RNA in SLE patients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FN level in serum,IFN sco re and SLEDA I score.So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crease of IRF7 exp ression may excessively activate the inter-feron pathway and lead to SLE.Key word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terferon regulation facto r 7; exp ression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作为一种多病因的异质性疾病,因其自身免疫异常,表型丰富,且多器官受累,几乎覆盖整个免疫系统,故而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现有研究显示,干扰素调节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该通路异常激活是SLE一个主要的分子表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能够抵抗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周期和行使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而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ion factor,IRF)则是一类能对干扰素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多功能转录因子[1].目前已发现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的 IRF家族有9个成员,即IRF1,IRF2,IRF3,IRF4/Pip/ICSA T,IRF5,IRF6,IRF7,IRF8/ICSBP和IRF9/ISGF3γ.其中 IRF4和 IRF8在 SLE患者外周血存在异常表达[2],且IRF5与疾病发病相关[3,4].因此,对诱导IFN表达最主要的调节因子——IRF7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其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中国人群中,110例散发性SLE患者样本均来源于上海市风湿病研究所的DNA标本库,患者的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RA)1982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其中男12例,女98例,年龄12~74岁,平均年龄(38±3)岁.39例正常对照样本均来自仁济医院体检正常、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群.1.2 实验方法1.2.1 RNA抽提及逆转录反应正常对照与患者均采集1 mL外周血,以枸橼酸葡萄糖(acid citrate dextrose,ACD)抗凝,经草酸胺法裂解红细胞后收集白细胞.根据 Trizol Reagent(Invitrogen公司)的酚氯仿法抽提RNA后,使用Superscrip tⅡ逆转录酶试剂盒(Invitrogen公司)逆转录为cDNA.逆转录过程为:RNA 8μL,oligo d T 1μL,dN TP 4μL混合液于65℃反应5 min;快速置冰上后加入5×FSBuffer 4μL,0.1 mol/L DTT 2μL,于42 ℃反应2 min;再加入1μL的SSRT Ⅱ,于42℃反应50 min,70℃反应15 min.1.2.2 引物设计IRF7基因 TaqM an表达分析引物由AB I公司设计并合成(编号为 Hs0*******_g1).4个干扰素调节基因:淋巴细胞抗原6(lymphocyte antigen 6 comp lex,locus E,Ly6e)、黏液病毒抗性因子1(myxovirus resistance 1,M X1)、干扰素诱导蛋白1(interferon-induced p rotein w ith tetratricopep tide repeats 1,IFIT1)和干扰素诱导蛋白4(IFIT4),其 m RNA序列由NCBI(http:∥www.ncbi.nlm.ni /)网站查得,并以Oligo 6.0软件设计引物.内参照基因核糖体蛋白L13a(Ribosomal Protein L13a,RPL 13a)的引物序列由Quantitative PCR Primer Database(QPPD)网站查得.干扰素调节基因及内参照基因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引物保存浓度为100 pmol/μL,工作浓度为10 pmol/μL.各基因引物序列见表1.1.2.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5μL,其中SYBR Green M aster M ix 2.5μL,ROX 0.1μL,正向引物0.1μL,反向引物0.1μL,cDNA模板1μL,去离子水1.2μL.实时荧光定量PCR于AB I Prism 7 900测序仪(App lied Biosystem s公司)上进行,循环设置为95℃15 s;95℃5 s,60℃30 s(共40个循环).1.3 数据分析1.3.1 m RNA表达水平应用SDS 2.1软件对测序仪收集检测的荧光信号进行分析,获得CT值,并以计算所得标准化后的2-ΔΔCT[ΔΔCt=(各样本 CT值 -内参照基因 RPL13a的 CT值)-板间对照ΔCT值]表示m RNA的相对表达含量.1.3.2 血清中干扰素水平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 ISA)的方法对SLE患者血清中干扰素的水平进行检测.1.3.3 干扰素积分(IFN score)与狼疮活动积分(SLEDA I score)根据已知公式[5],选用Ly6e,M X1,IFIT1和IFIT4四个干扰素诱导基因来计算IFN 积分.公式如下:公式中,i为Ly6e,M X1,IFIT1及IFIT4四个干扰素诱导基因之一,Gene iSLE为每一SL E患者该基因的表达水平,Gene ictr为正常对照组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根据医院常规方法测定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评分标准量化评分可得SLEDA I积分[6].该积分可作为SLE疾病活动性判断的依据.1.3.4 统计学分析应用 GraphPad Prism 4.03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 x-±s表示,两组独立样本间数据比较运用非参数检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运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 SLE患者与正常对照组IRF7 m RNA表达水平比较SLE患者外周血 IRF7 m RNA表达水平0.84±1.3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27±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 8)(见图1).2.2 IRF7 m 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干扰素水平通过对SLE患者血清进行检测,发现其中干扰素的表达水平为368.82±211.85.患者外周血IRF7 m RNA表达水平与血清中干扰素水平呈正相关性r=0.3518,P=0.004 4(见图2).2.3 IRF7 m RNA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积分的相关性通过对SLE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4个干扰素诱导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检测,得出干扰素积分.SLE患者中IFN积分为14.95±27.95,正常对照组中则为0±3.50.患者外周血 IRF7 m RNA表达水平与IFN积分呈正相关性(r=0.4306,P=0.000 4)(见图 3).2.4 IRF7 m RNA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通过依照评分标准对医院常规方法测定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量化评分,得出可作为疾病活动性依据的狼疮活动积分.SLE患者中,SLEDA I积分为4.47±5.30.患者外周血IRF7 m RNA表达水平与SLEDA I积分呈正相关性(r=0.325 5,P=0.010 5)(见图4).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以血清中出现大量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抗体为显著特征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由于该疾病自身免疫异常表型丰富,几乎覆盖整个免疫系统,包括:免疫耐受缺损,淋巴细胞凋亡障碍,T、B细胞功能调节障碍,N K细胞功能缺损,补体缺陷,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细胞因子分泌调节障碍等等,故而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的原型.虽然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代表性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多年来仍未完全阐明,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Ⅰ型干扰素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且与抗双链DNA抗体滴度、补体、免疫复合物水平及面部红斑、发热等提示疾病活动的指标密切相关;一些本身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经过IFN-α治疗后可能也会出现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甚至SLE综合症;狼疮动物模型中,多个狼疮候选基因位点为干扰素诱导相关基因;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存有的独特的干扰素标签现象,即患者血细胞内一组干扰素调节基因在狼疮中表达异常升高,且其与狼疮疾病的活动也有一定关联.这些证据皆有力地提示了干扰素调节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该通路异常激活是SLE一个主要的分子表型[7,8].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能够抵抗病毒感染,抑制细胞周期和行使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而干扰素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ion factor,IRF)则是一类能对干扰素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多功能转录因子.干扰素调节因子家族已发现有9个成员,即 IRF1,IRF2,IRF3,IRF4/Pip/ICSA T,IRF5,IRF6,IRF7,IRF8/ICSBP 和I RF9/ISGF3γ,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在干扰素转录调控、病原体免疫反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细胞增殖调控和造血干细胞的发育、淋巴细胞的分化、自稳平衡过程,以及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IRF7则被证实是诱导IFN表达的最主要的调节因子[9,10].现今,对于 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 tor,TLR)-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研究已成为热点[11,12].关于pDC表面的 TLR9亚家族成员(TLR7-9)激活后诱导产生高水平IFN-α/β的机制受到普遍关注[13],而在 TLR7/TLR9介导的 IFN-α/β高水平表达的通路,即依赖于髓样分化因子88(M 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 yD88)的经典途径中 IRF7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14,15].同时,IRF7是病毒感染时诱导IFN-β产生的必要成分,由此推测 IRF7参与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Ⅰ,RIG-Ⅰ)的信号转导途径诱导 IFN-β的表达[16,17].IRF7信号传导途径具有细胞特异性:TLR主要在pDC中诱导 IFN-α/β的高表达,可能与全身性IFN产生有关;RIG-Ⅰ主要在非免疫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cDC中诱导IFN-α/β,可能与局部IFN的产生有关.此外,研究也证实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可表达低水平的IRF7,诱导产生一定水平的IFN.而其在pDC中以及病毒感染时均存在一定的正反馈调节途径,即通过信号转导途径激活IRF7后诱导表达的IFN-β可进一步诱导IRF7表达,进而继续参与 IFN-α/β的产生分泌[18].本研究通过测定、比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人群中IRF7 m RNA 的表达水平,发现其在患者组中明显升高,由此推测IRF7 m RNA表达的上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发生之间有关联.进而通过将所测定的患者血清中干扰素水平与IRF7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间呈一定的相关性.图2中所表现的趋势不甚明显,可能是由于个别患者存在的个体差异较大,使得结果中有些数据偏离较大;并且 IRF7基因实际上存有3种剪切体形式,而不同剪切体的表达可能对血清中干扰素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或者相互干扰,使得所测IRF7总的表达水平不能很好地反映与血清中干扰素水平的相关程度.另外,通过测定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人群的4个干扰素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计算干扰素积分,并将其与IRF7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IRF7 m RNA的表达水平与干扰素积分之间均呈正相关性.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发现,干扰素诱导基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依此计算得出的干扰素积分在患者中也显著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疾病的活动度和脏器受累的损害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19,20].由此进一步验证了IRF7表达的上升使得干扰素通路异常过度活化,从而促使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此外,通过将IRF7 m RNA的表达水平与SLEDA I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其与SLEDA I积分之间也呈正相关性.SLEDA I积分是医院常规方法测定的各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根据一定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所得到的,该积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疾病的活动度.由此可知,IRF7基因m RNA表达水平的异常不仅影响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与否,也影响着疾病的严重程度.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自身免疫病代表的研究日趋完善.在不断探索导致该疾病发生的种种因素中,人们逐渐关注于干扰素通路.干扰素通路中已有部分基因被发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联,例如IRF5至少有2种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与SLE的高发相关;TLR7及干扰素通路参与SLE病理过程等.基于此,本研究在干扰素通路中首次选择了被认为是干扰素表达最主要调节因子的IRF7基因作为目标基因,将该基因的表达直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一疾病的病程相关联,结果发现两者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了IRF7基因所在干扰素通路的具体形态,证实了其对SLE发病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SLE这一自身免疫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又一个可能的切入点.但是,由于IRF7基因本身序列比较复杂,相信今后对该基因本身存在的多态性的研究会进一步揭示其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相关文献】[1]PAUN A,PITHA PM.The IRF family,revisited[J].Biochimie,2007,89(6-7):744-753.[2]钱捷,沈南,郭桂梅,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干扰素调节因子IRF1 IRF4 IRF8基因表达的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9):513-516.Q IAN J,SHEN N,GUO G M,et al.The exp ression of interferon-regulato ry facto r genes in patients w ith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J].Chinese Journal of Rheumatology,2006,10(9):513-516.[3]GRAHAM R R,KOZYREV SV,BAECHLER E C,et al.A common hap lotype of interferon regulato ry facto r 5(IRF5)regulates splicing and exp ress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Nat Genet,2006,38(5):550-555.[4]KELL Y J A,KELLEY JM,KAUFMAN K M,et al.Interferon regulato ry factor-5 is genetically associated w 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n African Americans[J].GenesImmun,2008,9(3):187-194.[5]FENGB,WU H,HAHN B H,et al.Association of increased interferon-inducible gene exp ression w ith disease activity and lupus nephritis in patients w 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 rthritis Rheum,2006,54(9):2951-2962.[6]BOMBARD IER C,GLADMAN D D,UROW ITZM B,et al.Derivation of the SLEDA I:a 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 r lupus patients:the committee on p rognosis studies in SLE[J].A rthritis Rheum,1992,35:630-640.[7]RONNBLOM L,ELORAN TA M L,ALM G V.The typeⅠinterferon system in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J].A rthritis Rheum,2006,54(2):408-420.[8]CROW M K.TypeⅠinterfer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Curr Top Microbiol,2007,316:359-386.[9]AU W C,MOORE P A,LAFLEUR D W,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7 and its potential role in the transcrip tion activation of interferon A genes[J].J Biol Chem,1998,273(44):29210-29217.[10]HONDA K,YANA I H,NEGISH I H,et al.IRF-7 is the master regulato r of type-Ⅰinterferon-dependent immune responses[J].Nature,2005,434(7034):772-777.[11]MARSHA K-ROTHSTEIN A.Toll like receptors in systemic autoimmune disease[J].Nat Rev Immunol,2006,6(1):823-835.[12]BACCALA R,HOEBE K,KONO D H,et al.TLR-dependent and TLR-independent pathw ays of typeⅠinterfe ron induction in systemic autoimmunity[J].Nat Med,2007,13(5):543-551. [13]邓筠,王元,唐元家,等.Toll样受体7及Ⅰ型干扰素通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研究[J].现代免疫学,2008,28(3):194-198.DENG Y,WANG Y,TANG Y J,et al.Role of TLR7 and IFN-αpathway in the pathogenesi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CurrentImmunology,2008,28(3):194-198.[14]HONDA K,OEHBA Y,YANA IH,et al.Spatiotemporal regulation of M yD88-IRF-7 signalling for robust type-Ⅰinterferon induction[J].Nature,2005,434(7036):1035-1040. [15]HONDA K,YANA I H,M IZU TAN I T,et al.Role of a transductional-transcrip tional p rocesso r comp lex involving M yD88 and IRF-7 in Toll-like recep to r signaling[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4,101(43):15416-15421.[16]KA TO H,SA TO S,YONEYAMA M,et al.Cell type-specific involvement of RIG-Ⅰin antiviral response[J].Immunity,2005,23(1):19-28.[17]YONEYAMA M,KIKUCH IM,NA TSU KAWA T,et al.The RNA helicase RIG-Ⅰhasan essential function in double-stranded RNA-induced innate antiviral responses[J].Nat Immunol,2004,5(7):730-737.[18]LEVY D E,MARIE I,SM ITH E,et al.Enhance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FN induction by IRF-7-mediated positive feedback[J].J Interferon Cytokine Res,2002,22(1):87-93.[19]汤建平,顾越英,沈南,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干扰素基因的定量表达[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06-110.TANG J P,GU Y Y,SHEN N,et al.Peripheral blood mRNA and interferon gene exp ression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05,44:106-110.[20]BENGTSSON A,STURFELT G,TRUEDSSON L,et al.Activation of typeⅠinterferon 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 correlates with disease activity but not antiretroviral antibodies[J].Lupus,2000(9):664-6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 L ) 多 系 统 的 自身 免 疫 结 缔 组 织 病 , 有 广 泛 的 临 床 表 现 , 摘 S E是 具 以抗 核
抗 体 的 产 生 为 特 征 。其 致 病 因 素 主 要 包 括 激 素 、 境 与 遗 传 三 方 面 。 I型 干 扰 素 (nefrn I N) 环 itr o , e F 系

综 述 , 外 还 对 S E 的 治 疗 前 景 进 行 了展 望 。 另 L
【 键 词 】 红 斑 狼 疮 , 统 性 ; 干 扰 素 I型 ; 诊 断 ; 治 疗 关 系
中 图分 类 号 : 5 32 1R46 6 R 9 . 4 ; 4. 2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6 343 (0 8 1-090 17—1 02 0 )I1 1—3
流 行 病 学 研 究 发 现 S E是 一 种 与性 别 相 关 的 疾 病 , 性 L 女 与 男 性 的 患 病 比率 为 9: ( 至 更 大 ) 1甚 。从 遗 传 学 角 度 来 看 ,
浆 细 胞 样 树 突 状 细 胞 ( ls cti dn r i cl D 数 量 pamayod edic el t ,P C) 减 少 大 于 7 , 结 果 已 经 在 多 个 研 究 中 得 到 了 证 实 3。 O 该 _ ]
个 累及 多 系 统 多 器 官 的 慢 性 自身 免 疫 结 缔 组 织 病 , 临 床 表 其
现复 杂 , 一 种 临 床 异 质 性 疾 病 , 征 是 免疫 系 统 紊 乱 , 致 抗 是 特 导 核 抗 体 和 其他 自身 抗 体 的 产 生 , 疫 复 合 物 的沉 淀 以 及 补 体 系 免 统 的激 活 。 S E 的 发 病 机 制 复 杂 , 括 激 素 、 境 和 遗 传 因 L 包 环
系统 性 红 斑 狼 疮 ( y tmi lp s ey h ma o u , L ) s se c u u r t e t s s S E 是

度 、L 1 I-0水 平 以及 补 体 活 化 程 度 存 在 关 联 。从 临 床 观 点 来 看 , 血 清 I N 水 平 和 某 些 疾 病 的 表 现 , 发 热 、 疹 和 白 细 胞 减 F 一 如 皮 少 等存 在 一 定 关 系 。另 外 ,F — I N a水 平 在 疾 病 早 期 就 已 升 高 , 提 示 I N a在 疾 病 初 发 中起 一 定 作 用 。 但 是 也 有 少 数 S E 患 F — L
素 。近 年 来 研 究 表 明 , 扰 素 ( treo ,I N) 族 及 其 免 疫 干 i efrn F 家 n 调 控 通 路 可 能 在 S E发 病 中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 多 数 S E 患 者 L 大 L I型 I N 诱 导 的 M x 等 基 因 高 表 达 , 患 者 血 清 I N a 平 F A 且 F —水 明显 升 高 l 。本 文 对 S E 的基 本 情 况 、I 的 诊 断 以 及 治 疗 , l 1 ] L s E
淀 粉 样 物 质 P蛋 白一 起 在 凋 亡 细 胞 碎 片 的 清 除 中 起 重 要 作 用 。S E 主要 的 免 疫 损 害 是 组 织 器 官 中 免 疫 复 合 物 的 沉 淀 、 L 细胞基底膜增生 、 体 激 活、 症 的异 常 以及免 疫 球蛋 白 M、 补 炎
NI C / D s 产 生 I N a的 能 力 , 且 表 达 细 胞 表 面 抗 原 P sP C 有 F — 并
临 床 上 公 认 的 活 动 性 S E 的 特 点 是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增 加 、 反 L c 应 蛋 白 ( eci rti,C ) 度 正 常 , 中 C C rat epoe v n RP 浓 其 RP和 血 清
者 在 任 何 时期 都 没 有 检 测 到 血 清 中 的 I a 平 , 至 在 疾 病 F 水 甚
发 病 时 也 没 有 。 但 这 些 患 者 血 液 的 中性 粒 细 胞 中 仍 有 高 表 达 的 Mx 蛋 白 , 蛋 白仅 能 由 I N a诱 导 产 生 , 而 表 明 体 内 A 该 F— 从 存 在 I N 因此 , 有 S E患 者 在 疾 病 过 程 中 的某 些 时 间点 F 一。 所 L I型 IN 水 平 升 高 。 F . 2 S E患 者 循 环 系统 中 天 然 IN a产 生 细 胞 / 细 胞 样 树 .L F— 浆
国际检验 医学杂 志 20 年 l 月 第 2 卷 第 1 期 08 1 9 1
It a dN vmbr 08v 1 9N .1 n LbMe ,oe e 20 , o. , o1 J 2

1 9 ・ O1

综 述

系统 性红 斑 狼 疮 与 I型 干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素关 系
曾庆娣 潘 玉琴 综述 王 书奎 审校
统在 系 统 性 红 斑 狼 疮 的发 病 机 制 中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究 表 明 S E患 者 I N a血 清 水 平 升 高 , 性 感 研 L F — 慢
染 和 恶 性 病 患 者 经 过 长 期 IN— 疗 能 够 引 发 S E综 合 征 , 一 步 证 明 了 I型 IN 系 统 在 S E发 F a治 L 进 F L 病机 制 中 的 关 键 作 用 。本 文 就 S E的 概 况 、 L I型 I N 系 统 与 s F I E的 关 系 以及 S E 的诊 断 和 治 疗 作 L
尤 其 是 I型 IN 系统 在 s 中 的 作 用 作 一 综 述 。 F I E
S LE概 述
突 状 细 胞
与 正 常 个 体 相 比 , L 患 者 循 环 系 统 中 天 然 SE
I N d产 生 细 胞 ( au a itreo -— r d c g c l F — n t r l n e frn ap o u i el I C / n ,N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