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 庙 建 筑
北京的五坛,天,地,日,月,先.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00米,共占地273万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
天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圣地。
每年的三孟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三孟即孟春、孟夏和孟冬。
孟春为正月上辛日,皇帝在祁年殿祈谷,祀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孟夏为夏至日,在寰丘坛祈雨免旱;孟冬为冬至日,在寰丘坛祀天,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皇天上帝恩情。
沿革天坛距今已经有580多年的历史。
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1406年),历经十四年,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一规模宏大的工程才告完成。
天坛建成初期,既在这里祭天又在这里祀地。
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将北郊另建的地坛作为祀地场所之后,天地分祭,天坛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专门祭天的地方。
天坛呈"回"字型布局,设有外坛墙和内坛墙。
北面的内外坛墙高大,而南面围墙相对较底,象征"天高地底";北面的内外坛墙呈圆弧型,南面围墙则呈方型,表示"天圆地方"。
天坛的主体建筑都集中与内坛。
南面是夏至和冬至祭天所用的寰丘坛;北面是春天祈谷所用的祁年殿。
南北两坛之间是一条宽敞的海墁大道"丹陛桥"。
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天坛仍然是祭天的圣地。
乾隆盛世大兴土木,将天坛的内外土城垣用砖包砌,使得天坛的内外墙更加厚重、壮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民国。
袁世凯为了当皇帝举行登基大典,也在天坛祭天。
军阀混战期间,辨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将天坛变成与段琪瑞巷战的战场。
1918年,天坛作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寰丘门一带建成了居民区,外坛仅保留了北半部。
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和北门,现在的南门即是历史上的内坛南门。
现在,天坛仍为公园对公众开放。
地坛:又名方泽坛。
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
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清代屡经重修。
坛北向,汉白玉筑两层方台。
坛下四周为方泽水池。
【中国古建筑】天坛

【中国古建筑】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祭雪的圣地,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处坛庙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天地坛”。
因嘉靖九年(1530年)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称天坛,后又经清乾隆、光绪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天坛现在的格局。
天坛占地270余万平方米,比北京故宫还大2倍多。
二重垣墙,形成内外坛,垣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圜丘坛是皇帝祭天活动的场所,又叫“祭天坛”、“拜天坛”、“祭台”。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
坛的外面有两道土遗墙,第一重为方形,第二重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认为9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因此圜丘坛建筑与9关系极为密切。
圜丘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
从中心面向外,3层台面每层都铺有9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到第9环为81块,中层从第10环的90块到第18环的162块;下层从第19环的171块到第27环的243块。
3层总计是378个9,共3402块,象征九重天。
圜丘坛四周长160.2丈,总高度5米,分上中下三层。
下层直径70米,中层直径50米,下层直径30米。
3个数相加等于45,刚好和了“九五之尊”的说法。
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也有规定的数目,第1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
第2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
第3层海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
3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
圜丘坛北面就是皇穹宇。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
明嘉靖九年(1530年)创建时,拟定名泰神殿,竣工落成,又改名为皇穹宇。
中国古建筑: 古代祭天地、祖先的坛庙

中国古建筑:古代祭天地、祖先的坛庙在后人写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当时王城的规划是:王城每边长九里,各有三个城门,城内纵横各有九条道路,路宽有九轨(二车轮之间为一轨),王宫居中,左面是祭祖宗的庙,右面是祭社稷的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
这说明庙和坛当时在都城中已经有了比较重要和固定的位置了。
这种左祖右社的格局在以后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中都有体现。
明、清的北京城,更是明确地将庙、坛分置于紫禁城前的左右。
世袭制的封建社会皇位代代相传,帝王自然特别重视祭祀自己的祖先。
现在留存下来的祭祀祖先的太庙只有北京的一处了。
中国建筑北京太庙设置在紫禁城的左前方,它的形式也是一组规则的建筑群,外面用方整的三道墙围住。
主要建筑是前、中、后殿,前殿最大,宽有11开间,坐落在三层白石基座上,是祭祀祖先的祭场,每逢大祭,把历代帝后神主的木牌移到这里举行祭祀仪式。
中殿是平时供奉帝后神主木牌的地方;后殿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主之地,例如清朝把满清在东北没有称帝以前的四位君主追封为皇帝,将他们的神位供奉在这里,所以后殿又称为祧〕庙,以表示祀奉先君之意。
这三座大殿都安排在中轴线上,左右两边有配殿,形成前后几重院落。
在第二层围墙的外面,种植了成排的柏树,数百年的古柏成荫,构成了庄严肃穆的环境。
我国古代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所以很早就立社稷加以祭祀,反映了中国长期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特点。
所谓立社、立稷是因土地广阔,谷类众多,不能漫无目标地广为祭祀,只能把一小块土堆为土丘坛称为太社和太稷,以此作为祭祀对象。
早期社、稷分为二坛或一坛一庙分别祭祀,到了明、清则将太社、太稷合二为一,称为社稷一起祭祀了。
北京的社稷坛位于紫禁城的右前方,与太庙相对称而成为左祖右社的布局。
它的形式是一块边长约15米,高近一米的方形土坛,坛面上覆盖着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的土,按照传统的分布方式是东方为青色、南方为赤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以四方之土象征着国家的疆域。
北京祈谷坛宰牲亭建筑特点及功用

遗产观察 / Heritage Observation138北京祈谷坛宰牲亭建筑特点及功用范佳明,李 高,孙 健(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北京 100061)摘 要: 北京祈谷坛的宰牲亭作为祈谷大典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功能性附属建筑,存在至今已有近600年之久,但鲜有人多加关注,相关文献记载屈指可数。
文章从历史沿革、建筑结构、殿内设施的作用功能及现状调研等方面出发,介绍其中的部分历史文化信息,并通过调研对比北京其他宰牲亭及清东陵宰牲亭等,尝试对天坛北宰牲亭殿内的毛血池、地下水道、后檐墙券门等尚无记载的建筑设施功能作用进行还原,完善其中各环节的使用细节,从而更好地保存整个天坛祭祀文化的完整性。
关键词:天坛;祈谷坛;建筑;祭祀;宰牲亭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志码:ADOI:10.19490/ki.issn2096-698X.2019.12.138-142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s of Slaughter House in the T emple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in BeijingFAN Jiaming, LI Gao, SUN Jian(Administration Office of the Beijing Temple of Heaven, Beijing 100061, China)Abstract: The Slaughter House in the Altar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is an indispensable functional building. It has existed for nearly 600 years, but ver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laughter House. This paper introduces som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Slaughter House such as characteristic and functions, so as to better preserve a complete sacrificial culture.Keywords: the Temple of Heaven; the Altar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s; architecture; sacrifice; slaughter house作者简介:范佳明(1989-),男,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北方官式建筑。
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课件--第三节--宫殿与坛庙-2

社稷坛
位于天安门西,为明清两代 祭祀社、稷神祗的祭坛, 其位置是依周礼《考工 记》“左祖右社”的规定, 置于皇宫之右(西)。 祖与社都是封建政权的 象征。社稷是“太社” 和“太稷”的合称,社 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 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 的根基。不仅在京城有 国家的祭坛,地方各级 城市也都有祭祀社稷的 场所。社稷坛于1988年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宫殿
Leabharlann 一、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 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 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 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 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 小简单。这种明显反差, 体现了皇权至上; 中轴线纵长深远,更 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 贵。
图一:故宫俯视图1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今 河南洛阳东; 东魏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北; 北齐的都城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周的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北。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 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唐的 都城在今河南洛阳。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后迁都京 师,今北京。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 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帝迁都京师,今北京。
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

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 园林相关古建筑:寺庙设计图纸汇总寺庙:寺和庙的通称。
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
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坛庙建筑是汉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筑,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文庙(如孔庙)、武庙(如关帝庙)、泰山岱岳庙、嵩山嵩岳庙、太庙(皇帝祖庙),各地还有祭社(土地)稷(农神)的庙,都充分体现了汉族作为农业民族文化的特点。
某寺庙斋堂工程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古建设计方案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寺庙主配套建筑建筑结构施工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结构施工图某古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修复规划与设计图某寺庙古建施工图某寺庙天王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古建筑维修施工图某寺庙大雄宝殿施工图某寺庙大殿施工图某寺庙万佛殿立面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剖面图某古建寺庙工程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大殿建筑施工图某古建寺庙工程施工图某藏式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坛庙建筑的布局与构建原构与宫殿建筑一致,只是建筑体制略有简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黄色。
寺庙建筑施工图纸某寺庙宝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平立面方案设计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古建施工图某古建寺庙建筑方案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大雄宝殿施工图某古建筑寺庙立面图某寺庙古建群建筑结构图某古建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工程建筑施工图某寺庙保护修复规划图某古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观音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大殿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方案图某古寺庙设计方案图某寺庙大雄宝殿建筑施工图佛寺、道观的建筑原则与平面布局也都同于宫殿建筑,只是规模较小,并且在装饰及室内摆设上带有各自的宗教色彩。
某古建寺庙天王殿设计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寺庙观音殿建筑施工图寺庙建筑施工图某古寺庙保护修复规划图某寺庙建筑设计图某古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古建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寺庙设计施工图某寺庙仿古建筑施工图纸某寺庙建筑施工图纸某寺庙祠堂建筑设计图某寺庙斋堂建筑施工图寺、观内建有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佛寺在佛殿之前还建佛塔,供奉佛舍利,汉语称为“浮屠”。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长春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 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 慈禧进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 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 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 住 寿安宫、寿康宫—— 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 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交泰殿
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坤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 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 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御花园
钦安殿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Fra bibliotek东西六宫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 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 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 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国家祭祀建筑整理

国家祭祀建筑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至封建社会结束迄未少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有的现象。
历代祭祀这些神祗和祖先及古圣先贤的建筑统称为“坛庙”,建筑史家又常称其为“礼制建筑”,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既不同于佛教、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寺、观、神庙、教堂或礼拜寺,也不同于直接服务于人生的宫殿、衙署、园林和住宅。
在有些时候,用来祭祀自然神祗的,可以被当作一种准宗教建筑,而祭祀祖先和古代圣贤的,则更多具有纪念堂的意义。
自然神中,天居首位,其次为地,再次为社(国土之神)、稷(五谷之神)、日、月、山、川、风、雨、雷、电以及农、蚕、马、蝗等神。
祖先崇拜居于首位的是当今皇帝的先祖,以下是历代圣贤和帝王,如孔子关羽、诸葛亮,以及各地尊奉的城隍和各宗族的祖先等。
这些神祗和祖先的地位等词有差,祭礼的规格和礼节也各不相同。
只有皇帝或其特命的代表,才能以国家的名义主持对最高神祗天、地、日、月和具有全国意义的社、稷以及最重要的名山(五岳)、大川(四渎、四海)的正式祀典,郡县只能祭祀本土本地的社稷、山川,乡村只能祭祀本村的土地。
只有皇帝可以主持皇族太庙的祭祀和国家级的祭孔大典,郡县也可以祭祀孔子、其他圣贤以及本地城隍,一般家族祭祀本族祖先,而普通家庭不过在堂屋正中立“天地君亲师”牌位而已。
《论语》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清醒的儒学理性的思想核心,本来是关注人间秩序的和谐安定,对于虚无飘渺的神灵世界则尽量回避。
当有人问到孔子神鬼之事时,他总是以机智的反问:“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来提醒人们首先关注人事。
但在古代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情况的制约下,神灵观念的产生又是必然的。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自然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并由此发展为原始宗教。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早熟,进入了文明时代,原始的许多观念包括对自然神和祖先的崇拜被保留下来,并经过儒家按照自己的观念下心底改造与装扮,从而等到强化,即以神权和族权来烘托皇权,成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重要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