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5《驴和人的新寓言》教学设计 长春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驴和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3)学会通过寓言故事,正确认识和评价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提炼故事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怀。
(2)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和谐共生的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责任感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 驴和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寓意。
3. 故事所传达的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反思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驴和人的行为,提炼故事主题。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感知驴和人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驴和人的行为,提炼故事主题。
4. 课堂讲解:讲解故事中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反思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理念。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寓意的理解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创意分享。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寓言故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主要内容及其寓意。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寓意深刻的道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2)如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寓言故事?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驴和人的新寓言》,掌握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5. 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四、课后作业:1. 请根据课文《驴和人的新寓言》,编写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2.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寓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等方面的表现。
《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教学背景本课是长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驴和人的新寓言》,本文是对传统寓言故事《驴与驴夫》的一种现代改编。
文章以人性的深入探讨为主题,通过寓言的方式讽刺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物欲心理、金钱观等问题,启迪学生运用现代文学语言去揭示人类自身的矛盾与问题。
此处介绍的是根据该课文制作的教案,旨在帮助老师把握好各方面的教学要点,直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作用,学会识读小说;2.了解文章中涉及到的现代社会问题,正确看待物欲心理和金钱观;3.学会根据寓言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和人性问题;4.了解现代文学语言,学会识读篇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预备一张熟悉的寓言材料,让学生讲述智慧的寓言思路,向学生讲解寓言的基本特点和作用。
2.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可以指导学生遇到生词能够独立推测意义,为学生预留时间精读细品。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谈论文章中的有意思之处,试图理解中间隐含着的寓意。
3.拓展阅读: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可以继续阅读撰写该寓言的作者在其代表作《食人鱼》中的叙事手法,同时学生还可以阅读有关配置因素对寓言影响的文章。
4.扩展知识:主要是阐述寓言中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涉及的寓言思路;还应明确现代社会中固有的物欲心理和金钱观念,让学生结合文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思考。
5.学生发起问题:在本环节,让学生大胆提问,老师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的思想,然后总结回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寓言青春版中的主题和意义。
四、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让学生主动、深入地参与课堂。
通过逐步地分析、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逐渐了解寓言进行解读的思路,并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应该在日刊、版刊、知识竞赛和课堂讲解等方面给予照顾和鼓励。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学会通过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思考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主题。
(2)学会通过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学会通过故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思考和评价。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隐含的深层含义和寓意。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分析故事。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法:以故事中的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寓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驴和人的新寓言》文本。
2. 课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主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思考题,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4. 寓意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
(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寓意运用到实际中。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2)分析故事中驴和人的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理解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故事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表达的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2)分析故事中驴和人的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意义;(3)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和启示。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故事背后的寓意;(2)将寓言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知力;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 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驴和人的性格特点及其象征意义;4.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故事中的道理,并联系实际生活。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驴和人的新寓言》的理解和感悟;3.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书籍,并简要介绍书中的故事及寓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寓言故事创作评估:评价学生创作的寓言故事内容、寓意及表达能力;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背景。
2. 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背景。
2. 讲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1. 讲述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主题。
2. 分析寓言故事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寓意。
教学步骤:1. 引入《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分析寓言故事的特点,如比喻、象征等。
4. 讲解寓言故事的作用,如启示、教育等。
5. 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故事背景的了解。
2. 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的理解。
3. 观察学生对寓言故事作用的认知。
第二章:驴和人的故事解析1. 帮助学生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阅读《驴和人的新寓言》故事。
2. 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发展。
3. 讲解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驴代表愚昧,人代表智慧等。
4.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评估学生对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对故事寓意和启示的思考。
第三章:讨论驴和人的关系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驴和人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 讨论驴和人的关系。
2. 分析故事中对驴和人的评价。
教学方法: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 分析故事中对驴和人的评价。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驴和人的关系。
2. 分析故事中对驴和人的评价,如驴代表愚昧,人代表智慧等。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涵;(2)学会通过故事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质疑的精神;(3)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与分享。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理解故事所传达的道理;(3)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2)学会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4. 创新思维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背景和相关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驴和人的新寓言》,了解故事情节,思考故事中的寓意;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驴和人的新寓言》,理解故事内容;(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故事中的亮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总结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教案

八年级下册长春版《驴和人的新寓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驴和人的新寓言》的故事内容。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通过故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懂得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寓意的深刻理解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隐含的道理和寓意。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故事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案例教学法:以故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驴和人的新寓言》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引导,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
5. 实践运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程度。
3. 应用能力: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驴和人的新寓言》的读后感,要求不少于300字。
2. 请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诚信和勤奋的小故事,与同学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驴和人的新寓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王小波的人生经历及其作品。
2.通过把握文章语言环境,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进而准确深入地体会作品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含蓄、幽默且充满讽刺意味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语句,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萧伯纳对爱尔兰人的生活态度曾做过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王小波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段话加以引用来说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思想自由,缺失智慧的生活状态。
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创作,外界的非议在他那里被消融瓦解。
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像是作者自己,这个自由主义者,机智地冲破被人为设置好的精神小圈子,最终跑到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
虽然王小波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其留下的作品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驴和人的新寓言》。
二、相关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王小波,一代著名作家,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声名广播。
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为全部出版。
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
出版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地久天长》;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并先后当过知青、民办教师、工人、工科大学生。
其后,王小波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再学电脑,于统计系当助教,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80年,他与李银河结婚。
1995年,王小波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被当局查禁,甚至不准在国营的新华书店摆卖,可是却受广大的读者和文学评论家赞赏。
他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1997年4月10日在北京因心脏病猝死的王小波,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兼卡夫卡,亦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世界华语文学界的重要奖项「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
2.背景资料王小波是从荒谬的年代里走过来的。
出生于1952年的他未与任何荒谬失之交臂。
与很多当时的文人不同的是,王小波将人生的坎坷、命运的颠簸作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没有为经历这些苦难而大唱赞歌,相反,他清醒地思索这种闹剧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寻找原因。
他也看到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群众话语权的丧失,十年浩劫夺去了人们独立的精神家园,思想贫乏不堪。
高涨的革命热情使每个人都缺少思考与自省的空间。
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当中,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大肆鼓吹的,恣意宣扬的均是错误的。
“原来激情澎湃的演讲最后无可奈何地沦落为一部分人整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掌握话语权却跨越界限、不懂政治却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们正充当了不光彩的“旁观者”的形象。
而在国际上,我们也能看到个别国家的狼牙大棒在世界上恣意挥舞。
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那种自我标榜与横加干涉从未变过。
3.文题解读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的重新解读,讽刺了那些自我标榜、自我鼓吹,以权威身份对他人妄加评论或者横加干涉的人,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宽容的精神秩序的追求。
三、朗读全文。
1.学生默读,整理字词。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风格。
3.学生个体朗读,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四、准确识读字音,积累常见词汇。
下蛆(qū)撰稿(zhuàn)脊梁(jǐ)骨髓(suǐ)蝙蝠(biān fú)赚(zhuàn)春日融融毫无怨言人心不古世道浇漓趾高气扬乐极生悲义不容辞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一、由总结学生的作业导入新课。
教师列举学生作业中的表述,如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人言可畏;驴子应该有反抗精神,不能逆来顺受等等,针对学生的理解,教师提出要求: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作者赋予这则寓言的新寓意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1.文章题目为“驴和人的新寓言”,请联系原寓言说说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题目所说的“新”。
叙事角度:原寓言以人为叙事角度,本文以驴为叙事角度。
寓意理解:原寓言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即做事情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而本文则是提出了“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的新寓意。
2.作者另辟蹊径,很符合他的行文风格。
原寓言贯穿全文,在行文中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旧的看法的颠覆。
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对故事进行了重新解构,可以说作者对“驴”是怀有同情的,那么联系原文说说,故事中的“驴”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它来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
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最后作者猜测驴的想法:“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驴原本是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的,在合适的劳动强度内也同样任劳任怨,这种傻并非是真的傻,而是对命运的一种屈从。
驴子的形象更像是普通民众的形象。
他们任劳任怨,在社会中以“沉默的大多数”的人形象出现,命运却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3.作为一篇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驴申冤,作者要讽刺的是那些使驴的命运发生变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观者,那么联系原文分析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
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这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加评论,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人,使他人无所适从,甚至举步维艰。
4.在作者看来社会中的哪些人就如同这些旁观者一样?作者在写这些旁观者的时候,还举了当年苏联解体的例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王小波是从荒谬的年代里走过来的。
出生于1952年的他未与任何荒谬失之交臂。
与很多当时的文人不同的是,王小波将人生的坎坷、命运的颠簸作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没有为经历这些苦难而大唱赞歌,相反,他清醒地思索这种闹剧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寻找原因。
他也看到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群众话语权的丧失,十年浩劫夺去了人们独立的精神家园,思想贫乏不堪。
高涨的革命热情使每个人都缺少思考与自省的空间。
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当中,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大肆鼓吹的,恣意宣扬的均是错误的。
“原来激情澎湃的演讲最后无可奈何地沦落为一部分人整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掌握话语权却跨越界限、不懂政治却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们正充当了不光彩的“旁观者”的形象。
当年苏联解体,“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的主意并不符合俄国国情,作用适得其反。
但从“乘飞机”“跑”等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美国人兴高采烈与趾高气扬之态。
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上恣意挥舞。
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那种自我标榜与横加干涉从未变过。
作者举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说明那些旁观者往往以权威自居,对他人横加干涉的丑态。
5. 作者评论了哪些社会现象?请简要分析。
明确:(1)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
这句话表面在写作者,其实是在写社会上的某类人,他们往往以在名字前加上某个国籍或某个头衔来表示自己的尊贵、与众不同和权威性。
作者在此提及的美国,含义是丰富的,一方面,加上美国头衔就可以使自己位置和影响力很不一般,也说明美国的很多东西已经无形之中影响着某些人,另一方面美国自认为是老大帝国,可以左右别国的发展,干涉别国的内政,生活中也不乏其人,而这类人就是“美国式人物”,作者的语言充满讽刺意味。
(2)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
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扯到了治国之策。
当然,这路文章的实质不是和我们商量怎么受治之策,而是和别人商量怎么治我们,这就和驴耳朵里听见人嘀咕一样,虽然听不懂,但准知道没好事。
“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作者再次强调“带括号的”,也是再次强调在社会上就有这样一些人,带着某种头衔标榜自己的了不起,对别人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引导学生关注“新儒学”和“后现代”两个词语的含义,“新儒学”是指在孔孟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之后兴起的儒家学派。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学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
“后现代”是指反对强调主体性与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哲学与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20世纪下半叶,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
“新儒学”和“后现代”都属于思想研究范畴,而且这种研究也只是一种探索,所以研究者也只是一个探索者,言论观点并非是唯一的,而且研究研究就扯到治国之策,如果这些人仅研究的是治国之策也就罢了,他们研究的竟是怎么“治我们”,显而易见,这群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批评别人,否定别人,以此来表示自己的绝对权威。
带着研究学术的虚伪面具,却以整治和打倒别人为自己的目的,居心叵测。
(3)当年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
作者一方面在讽刺“世界警察”——美国,对什么事都要横加干涉,自以为自己是多么了不起,另一方面也在说“美国式人物”,这种人以抨击、否定别人为生活目的,做的都是损人之事,但又往往不一定利己。
6.文中两次提到了名字前带括号的文章,细读文章回答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是诸如《人眼看驴》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之类的文章,往往自我标榜,自认为是权威,投机取巧。
7.王小波的文笔犀利幽默,善用曲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些特点?如:“当年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
”“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
”作者两次提到美国,甚至括号里的内容也要写美国。
实际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
美国始终以世界警察的地位自居,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各地恣意挥舞,以美国方式来干涉他国内政,希望每个国家都以美国方式思考问题,可以说,美国是极具“旁观者”特点的一个经典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