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选修课结课作业

合集下载

选修课化学与健康论文作业(共5篇)

选修课化学与健康论文作业(共5篇)

选修课化学与健康论文作业(共5篇)第一篇:选修课化学与健康论文作业化学与健康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在当代,农业、能源、信息、环境及人口与健康等重大领域的进步和兴旺,与化学的发展和创新息息相关。

化学作为大学生知识构架的一部分已是人们不争的共识。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化学在增进和改善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养,我校设立了《化学与健康》公共选修课,让我们学到了好多东西。

《化学与健康》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而面向大学生开设的一门课程。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化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但化学在哪些方面以及是如何增进和改善人体健康的,还远远未被大多数人所了解。

尤其是大学生,我们大部分在18岁左右入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不足,需要这方面的知识教育与指导。

《化学与健康》这门课程,使学生通过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必要复习和提高,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实现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个人及家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可以说,加强化学与健康知识的教育,是关系到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大问题。

经过一学期的学期我了解到了本课的内容:一是人体涉及的化学与健康的关系。

包括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平衡,人体内的酶、体液、蛋白质、微量元素与健康的关系,体表皮肤、头发等的化学组成及健康保养等。

二是治疗和预防疾病所涉及的化学。

包括一些常见疾病发病病因的化学反应机理,药物的发展史,抗生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药物与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与影响对比。

三是现代人应如何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

包括烟、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化学反应机理,毒品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化学方应机理,以及现代人应如何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选择化学与健康,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比如,减肥,便秘,茶文化,水,疾病的食物防御等等。

课上我记了很多笔记,觉得很有用。

化学与健康还教会了我很多实际生活中的事情,对我很有帮助。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练习:3.3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课时作业 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练习:3.3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课时作业 含解析

[课时作业]·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生物技术药物的是()A.基因工程药物B.细胞工程药物C.中草药D.酶工程药物解析A、B、D三项都是利用生物技术获得的药物。

中草药来自植物体本身。

答案C2.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最关键的环节是()A.构建工程菌B.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获取目的基因D.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答案A3.利用基因工程生产药物利用的原理是()A.基因突变B.染色体变异C.细胞的全能性D.基因重组答案D4.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生产利用的技术是()A.基因工程技术B.细胞工程技术C.酶工程技术D.发酵工程技术答案B5.下列关于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疫苗都是安全的B.一次使用疫苗可以预防一生C.疫苗能迅速激发机体免疫反应D.疫苗既可预防疾病,也可治疗疾病解析疫苗是一种特殊的药物,它不是用于治疗疾病,而是用于预防疾病的。

疫苗能够同时启动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抵抗抗原的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

但是不能保证所有的疫苗都是安全的,有的疫苗能使机体终生产生免疫力,不需要再次接种疫苗,有的疫苗几个月后免疫力丧失,还需再次接种。

答案C6.关于单克隆抗体,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可以制成诊断盒,用于疾病的诊断B.可以在生物体内生产,不能在体外生产C.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D.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解析目前,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是将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在体内或体外进行培养,最后经提取获得单克隆抗体。

由于单克隆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所以可以制成单抗诊断盒,用于疾病诊断,也可以与药物结合,用于病变细胞的定向治疗,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

答案B7.灭活疫苗是指()A.病原微生物经培养、杀灭后只保留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B.用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C.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疫苗D.经处理只保留病原微生物中具有有效免疫原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制成的疫苗答案A8.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培养或生产()A.无病毒植株B.人工种子C.人参皂苷粉D.A、B、C均是解析无病毒植株、人工种子属于植物繁殖的新途径,人参皂苷粉属于细胞产物,这些都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作业)-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2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1.(2018·全国Ⅲ卷高考·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2.宋明时期,有些儒医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将行医作为一种道义的事业。

如金末元初医家李杲将传道作为选择弟子的首要标准,而明代龚信提出好医生要“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施药一例”。

据此可知当时儒医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B.心怀家国天下的社会责任C.信奉清静无为信条D.注重个人良知和道德修养3.《唐六典》中记载:“按摩博士掌教按摩生,以消息引导之法,以除人八疾:一日风,二日寒,三曰暑,四日湿,五日饥,六日绝,七日劳,八臼逸。

”材料反映了唐代A.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医疗体系B.中医按摩疗法注重实用功效C.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中医依赖D.中医理念和治疗领先于世界4.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

该著作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5.黄勇在《汉末魏晋时期的瘟疫与道教》一文中认为在瘟疫日益严重的时期,民间道教运动就会活跃起来,当瘟疫之灾有所缓解的时候,道教运动就会变得相对温和起来。

下列对道教与瘟疫之间的关系表述最为准确的是A.瘟疫与道教是相互促进的关系B.道教为战胜瘟疫提供信仰支持C.瘟疫与道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D.道教与瘟疫是同生同灭的关系6.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公共卫生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宋朝以法律形式建立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历史上的疫病1.曹植在《说疫气》云:“室室有号泣之哀……”王充《论衡·命义篇》云:“温气疫疠,千户灭门。

”材料()A.体现了疫病造成的悲惨景象B.强调了疫病防治的重要性C.意在说明国家统一的重要性D.强调了疫病对经济的影响2.(2021吉林松原月考)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疫乱。

两个帝国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这一事件()A.说明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C.反映出疫病影响世界的发展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3.(2022广东汕尾期末)古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因此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

古罗马人认为最佳的预防瘟疫的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

这说明古罗马()A.人民对疫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B.重视从公共卫生角度防治疫病C.疫情推动国家城市治理的发展D.宗教观念影响医疗技术的进步4.(2022湖北调研模拟)《痘疹定论》记载:宋代宰相王旦,因苦于自己的孩子们均有天花之疾,故在幼子王素出生时,请峨眉山医师为其种痘。

王素种痘7日后发热,12日后结痂。

这是史料记载的一次天花疫苗人痘接种获得成功的案例。

由此可知宋代()A.医疗卫生水平领先世界B.对于瘟疫防治有所认知C.经济发展推动医疗进步D.理学兴起利于中医发展5.(2022山东滕州一中月考)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防疫活动的开展()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受到了外来宗教的援助C.得益于救治机构的建立D.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6.(2022福建厦门期末)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40年,提取青霉素的方法被发明。

大学选修课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复习资料

大学选修课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病原微生物(个体微小,一般<0.1mm,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体:寄生虫(原虫/蠕虫)传染性:病原体在人群中可相互传播,常造成流行。

目前传染病流行趋势:1.许多传染病仍然广泛存在,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eg1:1996年WHO统计至少有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全世界死亡总数的32.7%;eg2:病毒性肝炎——我国病毒性肝炎发病数位居法定管理传染病的第一位,肝病感染率为10%,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部分地区高达20%。

2.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eg:结核病、鼠疫、白喉、霍乱、疟疾、性病等3.新发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出现和新发现的传染病有30多种。

七十年代:轮状病毒(1973年)——所致婴幼儿腹泻是儿童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二位常见多发病。

细小病毒(1975年)——导致儿童和成人无症状感染传染性红斑和关节炎、也可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一过性再生障碍危象和免疫缺陷患者的慢性贫血。

埃博拉病毒(1977年)——出血热,病死率达80%。

汉坦病毒(197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

4.生物战争、恐怖主义分子等人为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与爆发。

eg:2001年10月3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达施勒和参议员里海的办公室以及各大媒体都先后收到炭疽邮件(白色粉末),其中的炭疽杆菌孢子粉末经过高科技处理,加入了化学添加剂并去除了静电,能长时间在空气中飘散,杀伤力已达“武器级”生物战剂的水平。

A类生化武器级(高致命性、环境稳定性——普通环境至少可存活40年)第二节传染过程及其表现传染: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的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传染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及消长的过程。

选修课结课作业

选修课结课作业

比较项目PPNA PPNB时期8300-7300BC 7500-6000BC建筑有一个连续性的形式,如果没有规模,特别是在约旦河谷,但创新包括晒干mudbrick和石灰石膏墙壁和地板上使用。

非标准化的建筑也是迄今为止到了这个时候(例如,在耶利哥的“塔”)。

住房和存储系统更复杂,增加工厂的加工设备。

最早的的PPNA结构是所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虽然对期末在杰里科的有矩形结构。

石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的上层建筑,但也采用泥砖,在更早的Ohalo II,易腐烂的材料可能用于上层的结构。

即使在内部组织变化的内部结算价,内分区罕见的,但目前在Netiv Hagdud,大小,结构变化在5〜32M2。

安装偶尔灶,成堆的火裂解石头,石灰石拍打杯的商标到地板的表面与地面水平,和一些实现的高速缓存的现象屡见不鲜。

大量的打火石,骨骼和其他杂物代表国内住宅内的活动。

在较大的站点,可谓村庄,房屋可能由一间或两间卧室的壁炉和储藏箱的小功能,如。

个人的结构通常是地下的。

他们通常都是泥砖建造,有时在石头上的基础。

Rooves是未知的。

根据植物和动物的分析,他们似乎已经占据全年的基础上保持不变。

储料仓被发现,在杰里科,Netiv Hagdud,Gigal和Mureybet。

这种规模的村落,可能辅以季节性的职业(律师优素福和草甸1995年)。

珍稀公共建筑的特点。

第一个矩形建筑物发生在PPNB,建筑设计出现在近东,其中一些分区的第一次突破。

虽然小的椭圆形和圆形结构仍然是在沙漠中和其他边缘区的首选形式。

许多有石膏地板,通常有石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枝条,涂抹。

规模较小的地方,包括告诉Magzaliyah在伊拉克北部,此时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区域差异房子的计划。

Ba'ja 和艾因河两种功能的两层楼结构,并在Ba'ja石墙超过4m的生存。

的烧烤计划在东南金牛座其次,例如在Cayonu,但后来被取代的矩形划分成细胞-在Cayonu,巴斯塔和Nevat,柯里。

继续教育作业(共5篇)

继续教育作业(共5篇)

继续教育作业(共5篇)第一篇:继续教育作业《跳绳》教材分析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跳绳》动作与方法的编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与交流,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小学生的天性是喜欢玩、好奇心强、争抢好胜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的心理倾向,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

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

为此我选择以跳绳为活动主形式,以绳激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氛围。

修改为:根据体育加试的需要,学生学习跳绳的热情、组织纪律、认识能力身体素质相对有一定的优势。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本次课的教学。

另外学生正处于自身发育的高峰期,灵敏、协调素质的快速增长并且有可塑性强的特点,提高了学生对跳绳的热爱。

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初不掌握双人跳小绳的技能方法,和发展下肢奔跑的能力。

修改为:发展学生的协调性,上、下肢肌肉力量,提高跳跃能力。

2、培养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和相互配合的精神.发展下肢的能力。

修改为;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

以及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创新的精神,感受与人合作的快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顽强勇敢的精神。

4、通过观察、模仿原地单人跳绳的不同玩法,努力掌握快速跳绳及绳间最佳节奏。

教学策略: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

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修改为:由于设备简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较好的内容。

课时作业1:第55讲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作业1:第55讲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第55讲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雅典人开始谴责伯里克利,把所有的愤怒都转移到他身上。伯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说:“你们正在攻击我,因为我曾主张战争;同时也攻击你们自己,因为你们自己也表决赞成战争。”最终伯里克利仍被废黜和罚款。这反映了( ) A.伯里克利对决策失误应该负责 B.疫病会导致政治走向的变动 C.陶片放逐法有效维护雅典民主 D.伯里克利与公民之间存在冲突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发生了瘟疫,情况艰难,由此伯里克利遭到雅典人的谴责,并导致伯里克利被废黜和罚款,使雅典政治的走向发生明显转变,故选B项。 2.历史记载,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大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应该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 B 解析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约成书于公元200年-210年,与题干中“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时间相符,且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故选B项。 3.甘肃武威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与内科、外科、妇科等相关的医学处方书籍。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这说明东汉早期( ) A.已建立较完整的医疗体系 B.比较重视各种疾病的预防 C.中医学理论基础得以奠定 D.中医学已积累了一定经验 答案 D 解析 根据“其中记载了三十余例处方,还有药物近百种,以及病状、投药方法、服药时间、禁忌等”可知,东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中医学处方书籍,记载了千余例处方等,已经为中医学积累了一定经验,故选D项。 4.下表是摘自《后汉书》的资料。这反映了东汉时( ) 元初六年(119年)“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疾病” 卷5 元嘉元年(151年)“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 卷7 建宁四年(171年)“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使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卷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瘟疫选修课结课作业
1.简述乙肝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一)乙肝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危害
乙肝流行面广,传染性强,人一旦感染该病,肝脏就会发生炎性病变,肝细胞受损,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一,乙肝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第二,乙肝具有难治愈性。

第三,乙肝具有恶变性。

第四,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第五,乙肝具有一定的突发性。

(2)传播途径
1母婴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蔓延和高发的主要原因。

也有少
数为父婴传播者,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2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HBV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多数会发生输血后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HBV
3医源性传播: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HBV
4家庭内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HBV感染的可能。

HBV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3)预防措施
1.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应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

2.避免医源性传播
3.各种医疗和预防注射(含皮肤试验、皮肤注射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实行一人一针一次一消毒;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均应严格消毒,经常监测,保证合格。

把好输血及血制品关:用敏感方法和全套乙肝感染指标筛选输血人员和器官移植及人工受精的供者;严格检定血液及血制品,以防造成传播。

(二)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1)危害
1.艾滋病对个人的危害
生理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发展成艾滋病人,健康状况就会迅速恶化,患者身体上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最后被夺去生命。

心理、社会上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旦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心理上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另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很难得到亲友的关心和照顾。

艾滋病主要侵害那些年富力强的20-45岁的成年人。

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使犯罪率升高,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遭到破坏。

(2)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无论是同性、异性、还是两性之间的性接触都会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2.血液传播: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
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

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
3.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

(3)预防措施
1.避免与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发生性接触;
2.不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3.不接受患者、疑似者及高发病率者献血;
4.避免应用境外生产的血液制品;
5.防止口、眼、鼻、粘膜与可疑感染物接触;
6.对艾滋病病人的标本、污染物、排泄物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2.试论人环境瘟疫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在人类与环境博弈的过程中,瘟疫也随之而产生。

从时间的先后来看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依赖阶段
人类的起源到约l万年以前谋生的手段主要以狩猎为主。

这时人类与环境之间还只是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人与动物、族群与族群之间的接触机会都比较少,故而传染病也较少发生。

这段时间内人类社会中还没有产生过瘟疫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关系。

第二阶段:改造和利用阶段。

从l万年前开始,人们逐渐定居,并实现了对多种动物的驯养,也使得后者身上的病原体成功侵入人体,其中一些从此在人体内安家落户,成为典型的人类疾病。

而对人类来说,几乎所有的传染病都源自动物携带的病原体。

人类大量聚集在狭小的空间内,并且这种空间往往人畜混杂,卫生境况糟糕。

人们对传染病的医疗认识极其有限,有些应对措施如大规模的集会行为等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病原体之所以得以肆虐,还要归功于大环境因素:大规模的对外作战是病原体开疆辟土的最佳途径。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也是人类将传染病传向世界的过程,瘟疫也就随之发展扩大。

也就是说这段时间是瘟疫的发展和扩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意图征服阶段
这一阶段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的数量空前增长、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人类在对环境进行改造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温室效应。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的不断升高导致南极冰层融化极有可能会释放出远古时期的微生物其中不乏可以引起瘟疫形成的病毒等,如各种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天
花病毒等,另外还有众多至今尚未探明的病毒。

在这段时间内爆发的大型瘟疫包括霍乱、流行性感冒、肺结核、鼠疫、斑疹伤寒、天花就不下数十次,造成的世界死亡人数达近一亿人。

这还不包括那些中小型瘟疫所造成的死亡人数。

虽然近年来如非典型肺炎、流行性感冒、口蹄疫等疫病并没有造成太多人死亡但这绝不意味着人类对病原体的胜利。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是人类与瘟疫之间对抗最激烈也是最残酷的阶段。

总的来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对立与统一的,同样瘟疫与人类的关系也是对立与统一的而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又是促使瘟疫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