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选修课美术欣赏结课作业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格尔尼卡》

我与美术一直认为,我与美术有着奇妙的缘分。
刚入小学时,我在众多兴趣班中唯独选择了感兴趣的美术课,并坚持学习了六年水粉画和素描,梦想着进入中央美院或是中国美院。
体验过用沾满铅的黑乎乎的手擦汗弄脏脸被人嘲笑时的尴尬,体验过老师将我的素描作品带入杭州被专业老师夸奖时的骄傲,体验过上台领奖的喜悦,也体验过一次次修改作品的灰心失落……我不敢说这六年的边玩边学带给了我多大美术水平的提高,但我始终认为,美术思维的影响深远持久,包括现在画工图时的空间想象能力。
尽管初中高中因为学业繁忙将美术搁置在了一旁,但心中始终埋藏着一颗炽热的种子。
大学第一次选文化素质课,就有幸选中了美术鉴赏。
课上所讲的古希腊神话,西方美术雕塑与作品,中世纪美术发展史,仿佛唤醒了我心中埋藏着的种子。
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的空闲时间,重拾画笔,在画卷上肆意表达,将绘画这个兴趣继续下去。
曾有一幅画作令我印象极其深刻,当初不知道它叫什么,不知道是谁画的,全篇只有黑白灰三种色调和抽象的图形,但就是瞬间觉得无比恐惧,毛骨悚然。
后来得知它是毕加索的画作——《格尔尼卡》。
在画面中间,躺在地上的战士手握短剑,一只受伤的马在惊吓中转身践踏在他身上。
右边的三位女人正从一个着火的房子里求生。
左边的画面上,一个女人抱着死去的孩子仰天哀号,在她上方,一个牛头怪兽正在冷冷地观察这一切,仿佛古代克里特传说中的牛星怪兽。
真实地表现了格尔尼卡遭受轰炸后支离破碎的惨状。
有力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
难怪这幅画给人以低沉阴暗的感觉。
我个人来说,喜欢这幅画的两处细节。
第一处,是左上角的灯造型。
这个造型其实非常违和,而且突兀。
可是在整幅画里,它居然没法儿改变,拿掉,就缺了,肯定不行。
我想象了其他的各种造型,都不如这个灯在这儿恰当,这大概就是天赋的美感吧。
第二处,右方黑暗中呼救的人,这个人引发了我情感上的共鸣。
这个人和那盏灯仿佛是呼应的,方才没有注意到在这片黑暗的区域中,上方那几块小小的三角碎片,它们和灯的三角光芒,一明一暗的呼应着,难怪方才怎么想都觉得灯没法儿换掉,而且怎么会这么突兀又那么和谐呢。
选修课《美术欣赏作业》-雕塑

美术欣赏---雕塑姓名:张琳珊学号:091501125 专业:英语本学期,我选择了美术鉴赏这门选修课。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
首先,我对美术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我发现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更多表现形式,更深刻,更有意义的艺术形式,使我彻底地改变了对美术的看法。
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
而绘画,由于它使用的物质材料和工具的不同,又可分成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版画、素描等画种。
雕塑也有圆雕和浮雕等多种形式,所用材料则有石、木、泥、石膏、青铜等。
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带着人们去欣赏美,去感受美,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可以让人们暂时忘掉烦恼,可以让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
以下我所要着重介绍的是关于雕塑方面的欣赏。
随着的社会的飞速发展,雕塑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城市环境雕塑艺术,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体现了城市文化,彰显了时代精神。
但从古至今,东西方都是有着文化,区域等等的差异。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
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
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
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
而现代雕塑注重“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
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城市建筑、城市雕塑、壁画、园林等艺术时,雕塑家不再孤立地把城市雕塑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
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与环境要素相协调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城市雕塑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环境空间的关系的问题。
美术漫想--《美术鉴赏》结课作业

美术漫想------《美术鉴赏》结课课程论文旅管11-3班张怡在这里,我并不会有多么高深精辟的关于美术的见解,也没有独到的别具一格的新奇观点。
我所写下的是自己作为一个初涉艺术鉴赏的无知小儿所有的自己的感想、体会。
上了这么久的课,怎么着也应该留下一点痕迹以供以后回想。
我心里的美术鉴赏的含义,应该是教会拥有我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就如同让我印象最深的梵高的《星月夜》,只觉得它好却又无从从哪里说出好的所在。
感觉西方的美术有很多自己所喜欢的,仿佛在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迷雾,说不清的吸引力。
自己从小很向往能画画,看着一支支各色各样的画笔在画家们灵巧的手上幻化成一幅幅或逼真或飘渺或忧郁的景象,便很期待自己也能有这样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以及借口始终不能如愿,于是乎对于绘画也就抱有了一丝无法接触后的好奇。
随着理解力的增长,也渐渐的在课程上理解到每一幅画上所会蕴含的感情。
很多时候画便像了人,每一根线条每一处着色都能体现出一个画家的独特以及情感便也越发觉得它的神秘了。
脑海中经常会浮出这样的一副画面:在一片或广袤的平原或者是一处静谧如仙境的地方,阳光洒满,有个人坐在草地上脚上架着一块画板,手中的画笔不断的变换,于是一幅幅的景色就在他手中慢慢浮现。
这样的情景生活该是多么的惬意而又让我向往呢、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其实在这众多的行业里各自都会有人愿意为自己的职业而奉尽一生,会将自己所有的心血都融入其中,绘画也是如此。
不过相对于美术而言,绘画的范围相对就小了很多,自己有时也会若有如无的感受到美术所蕴含的深厚底蕴,从原始信仰、图腾,到宗教、祭祀,有古至今,美术不但是当时绘画水平的体现也是当时百姓生活、社会习俗的折射。
这是在大的层次上来看。
从个人而言,我虽不是非常的清楚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画家的人物,但也还是多多少少耳濡目染的了解了一些作品一些有名气的画家,梵·高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完成这篇作业我特意去图书馆借了相关的书籍,大致的了解了他的许多事迹,在他那些坎坷孤独的生活背后,当我再一次去看他的每一副作品是有些东西似乎变的深沉了。
大学美术结课作业欣赏教案

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结课作业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美术作品,提升审美素养。
3. 通过对优秀结课作业的欣赏,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热情和灵感。
教学重点:1. 优秀结课作业的特点及评价标准。
2. 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3.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个人感悟和创作灵感的激发。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2. 如何将欣赏过程与学生的创作灵感相结合。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展示优秀结课作业图片。
2. 学生作品集,包含不同风格和技法的美术作品。
3. 评价标准表格,用于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结课作业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 提问:什么是结课作业?它在美术学习中有什么作用?二、欣赏优秀结课作业1. 展示优秀结课作业图片,引导学生从形式、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2. 分析作品的特点,如构图、色彩、线条、材质等。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作品为什么被评为优秀?它们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三、评价标准讲解1. 向学生介绍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如创新性、技术性、审美性等。
2. 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展示的优秀结课作业进行评价。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评价观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四、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美术作品,如艺术史角度、文化角度、情感角度等。
2. 分享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如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
3. 学生结合所学方法,对所展示的作品进行欣赏。
五、个人感悟与创作灵感激发1. 学生分享对美术作品的个人感悟,如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寓意等。
2. 鼓励学生将欣赏过程与自己的创作灵感相结合,提出创作思路。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灵感,互相启发。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结课作业在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美术欣赏课程作业

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一、基本定义:中国花鸟画,指用中国的笔墨和宣纸等传统工具,以花、鸟、虫、鱼、禽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的一种绘画。
中国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描绘的对象,实际上不仅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
按传统的分法,可以分成为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兽等类。
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是画家借以抒发自己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精神。
中国花鸟画有悠久的历史,在唐代花鸟画已经相当成熟,经五代直至宋元,花鸟画与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绘画技法和多种绘画风格。
概括可以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
根据绘画手法和绘画色彩可以分为水墨花鸟画、工笔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等诸多种类。
二、发展历史:据史书记载,到六朝时期,已出现不少独立形态的花鸟绘画作品,如顾恺之的《凫雀图》、史道硕的《鹅图》、顾景秀的《蜂雀图》、萧绎的《鹿图》等,虽然现在已看不到这些原作,但著录资料已表明当时花鸟画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了。
到了唐代,花鸟画业已独立成科,著录中计有花鸟画家八十多人。
如薛稷画鹤,曹霸韩干画马,韦偃画牛,李泓画虎,卢弁画猫,张旻画鸡,齐旻画犬,李逖画昆虫,张立画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动物的体态结构,形式技法上也比较完善。
五代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大流派,确立了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两种不同风格类型,“黄筌富贵,徐熙野逸”,黄筌的富贵不仅表现对象的珍奇,在画法上工细,设色浓丽,显出富贵之气,徐熙则开创“没骨”画法,落墨为格,杂彩敷之,略施丹粉而神气迥出。
黄筌之子黄居寀、居宝,徐熙之孙徐崇嗣、崇矩都是当时花鸟画的重要画家。
宋代《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宫廷收藏中,有三十位花鸟画家近二千件作品,所画花卉品种达二万余种。
北宋的花鸟主要还是承接五代的传统,早期以黄筌之风格为主导,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浓艳,墨线不显。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

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中国古代山水画浅谈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班级:0902班姓名:学号:09310502272011年12月18日山水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画科,代表着中国美术高度的艺术成就,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
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
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1、魏晋时期——萌芽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人大于山,水不容2、隋代时期——独立隋朝:成为独立的画科隋展子虔《游春图》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山水卷轴画3、唐宋时期——高峰青绿重彩为主流,水墨山水开始出现。
改变了早期画山水的稚拙的比例,造成了“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空间效果。
唐李昭道(传)《明皇幸蜀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至北宋(山水画体验的时代,水墨南北画派的形成)这一时期山水画主要表现形式是水墨,绘画技法高度成熟。
“勾、皴、点、擦、染” 。
五代至北宋,山水画主要表现形式是水墨。
它的两大支脉:北方:以范宽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特点:雄健浑厚);南方:以董源及弟子僧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派(特点:秀润圆浑)。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 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 峰。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 不可攀的气势。
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 写却很仔细,显 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和写 实的工夫。
描写的手法也极其生动自然,而且合 乎自然的规律。
范宽运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 颤动的笔触,画山石的轮廓和皴纹,分出岩石的 块面,然後用浓淡层不同,雨点般的短线,顺著 石块组织的方向,逆笔皴擦,产生明暗深浅的立 体感,而且加强了由皴纹引导的山石的动势,赋 予山石强韧的生命力。
《 溪山行旅图 》中,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 恒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 停留的过客。
五 代 董源 《潇湘图》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 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 廓。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课后作业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课后作业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仔细观察艺术品,注意作品的构图、线条、形状、色彩、用料等方面。
2. 比较:将不同的艺术品进行比较,比较它们的形式、意义和风格。
3. 分析:对艺术品进行分析,探究其表现手法、主题、情感和人文内涵等。
4. 解读:通过对艺术品的分析,解读其深层的内涵,理解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是一些关于美术鉴赏的课后作业建议:
1. 观察一幅绘画作品,分析其中使用的色彩和线条技法,并尝试解读其含义和内涵。
2. 比较两幅艺术品,分析它们的异同之处,并探究其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3. 阅读一篇与艺术相关的文章,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观念。
4. 制作一个关于美术鉴赏的PPT或海报, summarizing你所学习到的重要概念和重点课程。
《美术鉴赏》结业报告 我的题目是《古埃及艺术之壁画》

美术鉴赏结业报告标题古埃及艺术之壁画姓名陈翔学号0905010114专业年级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1班指导老师熊伶俐完成日期2011 年10 月25 日序言说到古埃及——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让人着迷的会有很多,金字塔、木乃伊、宝藏、法老的诅咒……而能带领我们了解这个千年古国的最重要的线索之一就是————壁画。
一、壁画概况壁画是埃及陵墓和神庙装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古王国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随着埃及不断强大,法老们也更加追求陵墓和神庙的雄伟和华丽,这使得壁画艺术得以繁荣发展。
同时古埃及的地理环境和宗教信仰为装饰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内容,激发了埃及人的艺术灵感,激活了埃及人的艺术热情,他们不厌其烦地去描绘、装饰死后的生活场所,从而产生了古埃及独特绝伦的壁画艺术风格。
二、历史背景埃及人的宗教观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离开躯体飘泊于宇宙间,如果回归肉体人可以复活。
因此埃及人经常把尸体制作成“木乃伊”妥为保存,并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复活。
埃及国王(即法老王)是全国至高无上的首领,同时也被认为是太阳神和尼罗河神的化身。
所以历代法老王都不惜代价地建造自己的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
又害怕如果因尸体腐烂而不能复活,于是法老们就想到用石头雕刻自己和王妃的像从而保存下来。
国王在阳间称王称霸,到了阴间也要享受在人间时的一切欢乐,于是又想到把人间的事物都画在墓壁上以供享受。
这样就发生、发展了埃及的雕刻、绘画艺术。
三、壁画特征1.(正身侧面律)人物头部、腰部以下为正侧面,眼、肩为正面;2.横带状的排列结构,用水平线来划分画面;3.画面构图在一条直线上安排人与物,人物依尊卑和远近不同来规定形象大小,井然有序;4.(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头发都为蓝黑,眼圈都为黑色。
5.人物造型程式化,写实和变形装饰相结合,描绘精微;6.象形文字和图象并用,不仅显得画面充实,也使画面具有了叙述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名画欣赏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啊,生活中从来就不会缺少美,而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它。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美,其中之一就是世界名画之美,下面我将介绍两幅名画以及我对他们的理解。
一、《最后的晚餐》
(约1498)(壁画 460 x 880 厘米)
这幅世界名画是由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
它主要描绘了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夜,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坐在餐桌旁,共进庆祝逾越节的一顿晚餐。
餐桌旁共十三人,这是他们在一起吃的最后一顿晚餐。
在餐桌上,耶稣突然感到烦恼,他告诉他的门徒,他们其中的一个将出卖他;但耶稣并没说他就是犹大,众门徒也不知道谁将会出卖耶稣。
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
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大多数门徒在激动中一跃而起,而耶稣的形象却是那么的平静。
我们可以看到他明晰的轮廓衬托在背景墙的窗子里,通过窗子,我们看见恬静的景色,湛蓝的天空犹如一只光轮环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
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袋。
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犹大的侧面阴影旁是圣.彼得,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副白晰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
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
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个。
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说:”
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
”他的脸由于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六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到此为止,画里十三个人的外貌,情绪和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印入我们的脑子里,观赏画的人好像随画中人经历了这一严重时刻。
这是一群典型的人物,具有典型的性格,处在典型的环境中。
画面具有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效果,它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情节性历史画,这个题材曾为达芬奇之前的不少画家所描绘过,但唯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空前的杰作
画面利用透视原理,使观众感觉房间随画面作了自然延伸。
为了构图使图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离更近,并且分成四组,在耶稣周围形成波浪状的层次。
越靠近耶稣的门徒越显得激动。
耶稣坐在正中间,他摊开双手镇定自若,和周围紧张的门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耶稣背后的门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头上仿佛一道光环。
他的双眼注视画外,仿佛看穿了世间的一切炎凉。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在艺术形式的处理上也是极为完整和成功的。
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
大师把十三个感情激荡的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既突出了基督的主要形象,又层次分明地刻划出每一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高度地概括又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戏剧性的场面。
画家尽可能地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着意表现出耶稣的临危不俱、神态自若。
画家将十二个门徒三人一组平均对称地分配在基督的两边,以其各自的动作和表情与基督发生联系和呼应。
整个环境和道具的处理比较单纯,为的是更加突出激动的人物,这些独具匠意的艺术处理,使艺术语言显得高度精炼。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五百年过去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巨人”的伟大作品,对于我们中国的画家和观众,仍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艺术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最后的晚餐》这幅画虽然歌颂的是基督教的主题,我们并非赞美基督教的精神的伟大。
但画家笔下所描绘的不是神而是人,是人类社会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人类善恶的对比写照。
大师所歌颂的不是神的力量,而是人的善良、正义的美德;斥责的是卑鄙和丑恶的叛徒行为。
因此,这件杰作在历史上永远是不朽的,它不仅属于意大利人民,也属于全世界的人民。
通过欣赏这幅画也让我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这幅画不仅线条美丽,人物表情和形态刻画的更美,画面的构图并不复杂,基本上是在一直线上穿插变化的,因此总的是在单纯中见丰富。
它让我明白,美并不一定代表复杂和色彩鲜艳,有时候简简单单更美。
美丽也不一定代表华丽,金碧辉煌,简单的构图也是一种美。
达芬奇用一种简单的构图却更加加深了人们对画面之美的印象。
它的美不在表面,而在于人物形象、形态的刻画之美,它是内在的美,让人们久久无法将其忘记。
看了这幅画,我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美不在再那么局限,内在之美才是真的美。
二、《泉》
安格尔1856年 164×80厘米卢佛尔美术馆《泉》大概从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没有完稿。
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
26年以后,当他已是76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
它通过一个抱罐倒水的裸体少女形象,表现了画家终身追求的古典美。
在这幅《泉》中,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泉》中少女的体形姿态展现的是S形曲线美,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
和以前安格尔的作品过一样,画面中的女子略显肥胖,为了体现S 形曲线美,为她为她编造了这样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动作,在画面上创造出了一种恬静、思雅和抒情诗般的意境。
从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少女清纯的双目,虽然身体袒露,却让人觉得她如清泉般圣洁。
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它匠心独具地表现了少女的纯洁。
这幅作品对于水的表现非常神奇。
从水瓶中倾泻而出的泉水是宁静的画面上最具动态的因素。
但经过画家的巧妙处理,飞泻的清泉非但没有打破画面的宁静感,还使之平添了一种流动的韵律。
从这幅画里,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心灵得到慰藉,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
这幅画中安格尔将把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
他在《泉》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
看到这幅画使我浮躁的心得到了平静,看到它我就会被他深深的吸引,内心再无其他东西,只有画。
画面中恬静的意境最美,它可以将你所有的烦恼都抛掉,让你的心融入到画中,内心没有一点波澜。
这幅画安格尔将近创作了30年,在他晚年的时候才完成,到最后他才对自己的画满意,这种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也是只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的。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人们往往无法静下心来静静的学习、工作,这时不妨看看安格尔这幅《泉》。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美,只要我们细心看哪里都有美。
从这幅画中我们真真切切的看到了美,有女子之美也有环境之美,它的美在于安静、恬静和平和。
从画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一个裸体女子,更多的是看到了她的体态和她周围的环境。
人们理解的美往往强调视觉的冲击,而在这幅画中对视觉的冲击并不大但是当你细细欣赏它时才会发现它对你的震撼如此之大。
这幅画画面非常简单,关键在于它的意境,它使我们体验到安静之美,简单之美。
美可以使人愉悦,精神大振,但是我们往往忽略那些小美,所以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看到真正的美,这个世界缺少美。
有的人看到什么都是美的,而有的人则正好相反,这就是善于发现美于不善于发现美的区别,善于发现美的人是乐观的,他们时时刻刻保持美
好的心情,看到所有的事物都如此美丽,在她们眼中从来没有丑的概念,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他们对于美的理解更深刻,对于美要求更少。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正处于青春活力的年龄,所以我们更应该时时刻刻发现美,去体验美,去创造美,正如罗丹说的那样: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应该有一个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时时刻刻去感受美,发现美,只要我们永远与美在一起,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也一定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