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的辨证施治(一)

合集下载

肝腹水的中药治疗

肝腹水的中药治疗

月鼓症丸一肝腹水的中药治疗一、中医药治疗肝腹水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属祖国医学“鼓胀”范畴,以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中国古代将其列为风、惨、曦、嗝4大顽症之一。

中医药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纳辨证论治,能疏肝、健脾、补肾,通过扶助人体的正气,恢复脏腑间的升降平衡及调整气、血、津的代谢而利尿,有效消退腹水,而无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

其基本治则是:活血化瘀,理气健脾,降浊利水。

活血化瘀法:鼓胀多由湿热疫毒、饮酒无度、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等因素引起肝脾受损,气机郁滞,脉络闭阻,淤血内停,日久结于肋下,形成症块。

其临床表现除腹大有水外,常伴有肋痛,肋下痞满,或肋下痞块,面色晦暗,蛛纹赤掌,腹部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舌紫暗或瘀斑,无一不是淤血之象。

理气健脾法:肝硬化腹水病机简单,多以虚为本,水、湿、淤为标。

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可见肝有病,脾胃首当其冲。

腹水的形成源于精微不得传输,清浊相混,故治疗腹水应分清泌浊,有赖于脾胃健运功能。

脾胃健运,精微得以传输,达到水消胀减之目的。

降浊利水法:无论何种缘由造成的肝硬化腹水,都属于鼓胀范畴,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受病,且肝脾功能首先失调,日久及肾,导致气血水等互结淤积于腹内,以致腹部日渐胀大而成。

肝脾肾功能三脏失调为本,气滞血瘀水停为标。

该病本虚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必需急治,所以,降浊利水是当务之急。

降浊利水之法可淡渗利水,攻逐水饮。

二、中医药治疗肝腹水的常见用药活血化瘀药:多用丹参、郁金、莪术、桃仁、泽兰、地鳖虫等。

现代药理讨论显示,活血化瘀药可以改善肾血循环,增加肾血流量以加强利尿,改善肝内微循环促进肝内胶原分解代谢,抑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使变质的肝细胞发生逆转,促进坏死区干细胞完全性的再生和修复,从而阻挡肝硬化进展。

理气健脾药:多用木香、大腹皮、陈皮、枳壳、青皮、香附等。

现代药理讨论显示,理气健脾药具有调整免疫、上升白蛋白的作用,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关心维持有效血容量,而血液分布特别,有效循环血容量削减和肾灌注不足,是引起难治性腹水的重要缘由。

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老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方药中老师,多年来研究肝病,有较丰富的经验,其中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亦颇有心得。

兹将方老师诊治本病的经验,结合我们学习的体会,介绍如下:一、治疗原则肝硬化腹水属于祖国医学“单腹胀”、“蜘蛛臌”、“症瘕胀”等病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争论很大,有的主补,如喻嘉言说:“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有的主攻,如陈士铎说:“水肿之病,亦土不能克水者也,方用牵牛三钱,甘遂三钱,水煎一服,即大泻水斗余,臌胀尽消,此则直夺其水势而土得其平。

”主补者,无非认为臌胀由虚而起,攻逐则取快一时,复发难疗;主攻者,则认为本病因邪而致,攻逐其邪,邪去则正复。

方老师认为偏执一端,都不全面。

临床所见,此类病症,虚实夹杂者多,纯虚纯实者甚少,因此治疗上单纯补益或攻下均非所宜。

有鉴于此,他主张采用攻补兼施或消补兼施,作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二、方药运用对于本病的病理机转,方老师认为原发在肝,波及脾肾,以致肝脾肾三脏俱病而以肝脾为主,又以气虚、血瘀、水停、阴亏四个方面为其主要病理表现。

气虚是脾失健运,化源不充所致;血瘀是肝失疏泄,络脉阻滞使然;水停是脾肾俱衰,运化无权,水无所制之故;阴亏则是肝郁化火,营阴内耗,或肝病及肾,肾阴受损而起。

此四者,往往彼此影响,互为因果。

基于上述,所以方老师治疗本病多从调治肝脾肾三脏着手,在具体立法上重视养肝、健脾、活血、行水。

兹归纳其处方用药的主要经验如下:补的方面:认为重点应滋养肝肾,健脾益气。

滋养肝肾常用生地、黄精、麦冬、杞子、怀牛膝、当归、白芍、阿胶之类,其用方,在魏氏一贯煎的基础上组成加味一贯煎(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金铃子、丹参、鸡血藤、柴胡、姜黄、郁金、薄荷、杞子),用于肝肾阴亏者,常获良效。

此外,还自拟黄精汤(黄精、当归、生地、夜交藤、苍白术、青陈皮、柴胡、郁金、薄荷、甘草),丹鸡黄精汤(即上方加丹参、鸡血藤)和参芪丹鸡黄精汤(即丹鸡黄精汤加党参、黄芪),用于肝脾两虚、气阴两衰者,亦多取效;健脾益气常用党参、苍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之类,在选方上,善用补中益气汤,并制订加味异功散(党参、苍白术、茯苓、甘草、青陈皮、黄精、当归、丹参、鸡血藤、柴胡、郁金、薄荷),用于脾虚气弱而兼肝血不足者,效果比较满意。

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

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

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案,以提高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肝硬化腹水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参考。

肝硬化腹水是由于肝脏疾病导致的肝功能减退,进而引起门静脉高压和血浆渗透压降低,最终导致腹腔内液体潴留。

其并发症包括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这些并发症的存在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因此,本文的编写旨在整合现有的临床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实用、规范的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

希望通过本文的指导,能够使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肝硬化腹水及其并发症,更加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肝硬化腹水的诊断肝硬化腹水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特别是肝炎、酒精性肝病或血吸虫病等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肝硬化的可能。

当患者出现腹胀、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等体征时,应考虑腹水的存在。

在诊断过程中,腹部超声检查是首选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不仅可以确定腹水的存在,还可以评估腹水的量和分布,以及肝脏的形态和结构。

腹水分析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了解腹水的性质,如是否为漏出液或渗出液,以及是否存在感染或肿瘤等。

当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明确后,还需要进一步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等,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还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水的疾病,如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

肝硬化腹水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水的疾病,以便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

三、肝硬化腹水的治疗饮食调整:患者应采取低盐饮食,控制每日钠的摄入量,并适量补充优质蛋白质。

孙昶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孙昶治疗肝硬化腹水经验
2 体会
1 1 病 因病机 .
现 代 医学 认 为肝 硬化 腹 水 主要 是
由于肝细 胞变性炎 症坏死 , 内血 管 闭塞 , 肝 门静 脉压 力 升高等 因素引起 , 孙师根 据 中医基础理论 , 结合 自
己的临床实 践 经 验 , 为本 病 病 因主 要 有 : 食 不 认 饮
对于孙 师 自拟方 之疗 效 , 笔者 在 见 习期 间亲 眼 见证 。体会如 下 : 所用 方药 中君 以黄芪 , 补气 以帅血
JANG I XIJ R OU NALOF R T ADI I TONA HI S MEDI I L C NE E CNE
孙 昶治 疗 肝硬 化 腹水 经验
★ 芮勤 指导 : 金桂 兰 ( . 1 南京 中医药大 学第一 临床 医学 院 2 0 0 6级 中 医学 ( ) 3班 京 中医药大学第 一 I 医学 院 临床 南京 2 0 4 ) 10 6 南 京 204 ;. 10 6 2 南
行, 则瘀 血能够 徐 为消 融 , 肝气 疏 泄 有权 , 治水 而 不 腹 水 自消 ;见 肝 之 病 , 肝 传 脾 , “ 知 当先 实脾 ” 孙 师 , 在 治疗上注 重健脾 与利水 并用 , 气充 足 , 脾 则运化 有 权, 水道 通 畅则 腹 水 自消 。另 外 对 于肝 病 日久 而 出
血瘀 , 以 , 所 拟补 气活血化 瘀利水 为基本 治法 。然 脾 为肝病 波及 之要 害 , 又为运 湿之枢 纽 , 则健 脾也是相
当重要 的 。另外 , 于 阴虚型肝硬 化腹水 , 对 滋阴 问题 也是值 得注意 的 。
期间随其侍诊 , 受益匪浅 , 现结合 自己的体会, 将孙 师治疗 肝硬化 腹水 的经验介绍 如下 : 肝 硬化 腹水 是肝 硬 化 晚期 , 就是 肝硬 化失 代 也

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肝硬化的辨证论治

肝硬化的辨证论治中医治疗肝硬化主要根据积聚型和鼓胀型进行辨证论治。

中药对消除腹水、恢复肝功、消除症状有一定疗效,但必须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才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1.积聚型(1)肝郁脾虚:此证多见于肝硬化早期。

治法:疏肝健脾,兼以活血。

常用药方: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化裁。

柴胡、枳壳、香附、川芎、白术、白芍各10克,茯苓、太子参各15克,炙甘草5克。

加减:若湿滞较重者加苍术、厚朴、山楂;短气神疲者,加党参,并重用黄芪(45~60克)。

(2)气滞血瘀:此证可见于肝功能减退之失代偿早期。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常用药方:化瘀汤加减。

丹参、牡蛎各30克,当归、炮山甲各15克,郁金、桃仁、红花、青皮、白术、赤白芍各10克。

加减:如目黄、溲黄者,加茵陈、金钱草;阴伤者加生地黄、石斛;脾功能亢进者加阿胶、熟地黄、大枣等。

2.鼓胀型(1)水湿内阻:此证属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轻症。

治法:运脾利湿,理气行水。

常用药方:胃苓汤加减。

苍术、厚朴、泽泻、陈皮、木香、柴胡各10克,白术、茯苓各15克,车前子30克,陈葫芦瓢60克。

加减:若体实而腹水多者,可配黑白丑粉、禹功散、甘遂末;腹胀以气为主者,加川楝子、莱菔子、沉香末;气虚较重者,重用黄芪、白术各40~60克;兼黄疸者,加金钱草、赤芍;瘀血者,加泽兰、桃仁、丹参、当归。

(2)瘀血阻络:此证多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明显者。

治法:祛瘀通络,活血利水。

常用药方:膈下逐瘀汤加减。

柴胡、当归、桃仁、五灵脂、炙山甲、地鳖虫各10克,丹参、白茅根、大腹皮各20克,茯苓、白术各15克。

加减:腹胀甚者加沉香、莱菔子;便秘加枳实、大黄;脾大明显者加服鳖甲煎丸;有出血倾向者加田七粉、白及粉、青黛或云南白药。

(3)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养阴利水。

常用药方:一贯煎加减。

沙参、麦冬、枸杞子、阿胶各10克,生地黄、泽泻、茯苓、猪苓、茯苓皮、车前子各15克,白茅根30克。

加减:若神志异常,可加鲜石菖蒲、郁金;潮热明显者加银柴胡、地骨皮;津伤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阿胶(烊化);神昏者急用安宫牛黄丸;出血者加大黄末、三七粉冲服;气随血脱者,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022.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022.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乙肝肝硬化腹水(2~3级)的住院患者。

一、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2~3级)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鼓胀(TCD编码:BNG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腹水(2~3级)(ICD-10编码:K74+R1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年出版)拟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腹水的分级诊断(1)1级(少量)(2)2级(中量)(3)3级(大量)3.腹水的分型诊断(1)普通型肝硬化腹水(2)顽固(难治)型肝硬化腹水4.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气滞湿阻证脾虚水停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三)治疗方案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鼓胀(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患者。

2.乙肝肝硬化腹水,分级属于2~3级者,进入本路径。

3.其它原因如非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腹膜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营养障碍疾病及其它疾病,如:腹腔恶性淋巴瘤、甲状腺功能减退、胰腺疾病等,所引起的腹腔积液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证候观察重点为患者腹部胀大情况、食欲、大小便、精神状态及舌、脉。

应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肝功能、肝胆脾超声、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肾功能、电解质、乙肝五项、HBV-DNA定量、血液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血糖;心电图、胸部X线片。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施护

鼓胀病(肝硬化腹水)中医辨证施护

2012年8月*四川省泸州医学院附属中医医院肝胆内科(646000)2012年6月22日收稿摘要: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收治的108例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在护理上根据患者的不同辨证证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同时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指导,使我们对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使用辨证施护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鼓胀病;肝硬化腹水;辨证施护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12)16-0155-02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辨证施护陶英*廖琴*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腹部膨隆如鼓,皮肤绷紧,扣之如鼓,有移动性浊音。

可伴有腹部积块,或齿鼻衄血,或在颈胸壁等处出现红痣血缕及手掌赤痕,或四肢瘦削、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皮肤出现瘀斑等症状。

若嗳气、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如按气囊,鼓之如鼓,多为气鼓;若腹部坚满,按如蛙腹,振动有水声,按之如囊裹水,多为水鼓;若内有癥积,按之胀满疼痛,腹上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缕赤痕,多为血鼓。

1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鼓胀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108例,其中男89例,女19例,男女之比约5∶1;年龄20~70岁,其中20~30岁2例,31~40岁16例,41~50岁37例,51~70岁53例。

湿热蕴结,水湿内停证46例;脾气虚血瘀证25例;肝肾阴虚血瘀证27例;其他分型10例。

2一般护理2.1情志调护2.1.1中医认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1]。

七情不可为过,过激会损伤脏器,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之说。

肝硬化腹水的辨证施治

肝硬化腹水的辨证施治
丝 纹 缕 , 肤 甲 错 , 筋 暴 露 , 内积 块 等 。 治 疗 宜 及 早 使 用 肌 青 腹
杞子 、 女贞 子 , 用 山药 、 重 白芍 。视 虚实 轻 重酌 用 三棱 、 术 。 莪
而消 利之 中 。 不 可滥 用攻 削 , 切 图快一 时 , 戕伤 正气 而加 重病 情。 即使是 大 实大 满之证 , 攻逐 虽是 治 标救 急之 法 , 得利之 而 后. 当急 急 培补正 气 。总 之 , 病应 刻 刻顾 护 中州 , 中气 健 本 唯
床 研究 的重 要课 题 。在此 , 谈 对此 病论 治 的点滴 体会 。 谈
1从 气 虚 血 瘀 论 治
中 医辨证 肝硬 化 . 往 以气 虚血 瘀 或其 他证 兼 有血 瘀 为 往 常 见 , 用 益气 健 脾 , 采 改善 消 化吸 收 功 能 , 活血 化 瘀 , 减少 病 人缺血, 防止肝 细胞 坏死 。 有文 献报 道 ,凝 血蕴里 ” “ 是本 病 的 机理 焦点 . 为 藏 血之脏 。 血 蕴机 则肝 肿 大坚 硬 , 阻肝 脾 肝 瘀 淤 脉络 , 发 于皮腠 之 间 , 散 故见 颈胸 部 等处 出 现血 痣 , 血淤 阻 脉 不 通 。 右肋 引 痛 , 有 定处 , 则 痛 固定 不移 , 面色 晦 暗或 黧 黑 也 是 血 行不 畅 , 脉络 淤滞 而之 于外 的表 现 。 由于 淤积 日久 , 脾 肝 损 伤 , 表现 多本 虚标 实 , 以气 血 淤滞 , 凝脉 络 为 主要 矛 其 总 瘀 盾 . 临床 表 现 为舌 暗青 紫 。 其 或有 瘀 点 瘀 斑 , 涩 , 肤 蛛 脉 皮
膨胀之 病 , 水 聚腹 中 , 积水 为 实 , 其本 则多 由虚所 乃 虽 而
致 . 治 大 要 在 于 评 审 虚 实 之 轻 重 , 可 轻 投 攻 逐 和 滥 用 滋 辨 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腹水的辨证施治(一)
论文关键词]肝硬化;肝腹水;辨证施治论文摘要]探讨肝硬化腹水,病因是虚、瘀、水三者相因。

从气虚血瘀,把握虚实,补脾益中,补肾化气几个方面论述了本病的辨证施治。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膨胀”范畴,由于病情复杂多变,预后欠佳。

本病的病机是虚、瘀、水三者相因,其辨证当把握好病机,治疗上通常达变,以期逆转病势,并力争治愈,确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此,谈谈对此病论治的点滴体会。

1从气虚血瘀论治
中医辨证肝硬化,往往以气虚血瘀或其他证兼有血瘀为常见,采用益气健脾,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活血化瘀,减少病人缺血,防止肝细胞坏死。

有文献报道,“凝血蕴里”是本病的机理焦点,肝为藏血之脏,瘀血蕴机则肝肿大坚硬,淤阻肝脾脉络,散发于皮腠之间,故见颈胸部等处出现血痣,脉血淤阻不通,则右肋引痛,痛有定处,固定不移,面色晦暗或黧黑也是血行不畅,脉络淤滞而之于外的表现。

由于淤积日久,肝脾损伤,其表现多本虚标实,总以气血淤滞,瘀凝脉络为主要矛盾,其临床表现为舌暗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皮肤见蛛丝纹缕,肌肤甲错,青筋暴露,腹内积块等。

治疗宜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软坚消积之药,以治疗本病气结血瘀之本,使肝脏变软,脾脏回缩,治疗药物选用丹参、桃仁、田七、茜草根、当归、红花、赤芍、郁金、泽泻、鳖甲、龟甲等组方治疗。

活血祛瘀消积之法不但可以改善症状和体征,而且使肝脏功能也有明显改善。

活血祛瘀软坚消积的治疗对提高本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而且丹参、鳖甲、田七等有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纤维化重吸收等作用。

当归能改善肝内循环和病理改变的减少。

2从虚实论治
膨胀之病,乃水聚腹中,虽积水为实,而其本则多由虚所致,辨治大要在于评审虚实之轻重,不可轻投攻逐和滥用滋补。

《寓意草》云:“单单腹肿,则中州之地,久室其四运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为结聚,牢不可破,实因脾气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尚敢漫乎。

”关于辨治要点,景岳谓:有气寒而胀者……有气湿而胀者……有气实而胀者……凡此虽皆胀病,而治之之要,则全在查其虚实,其治疗大法,前贤早有昭示,如《医学统旨》谓:胀病多因以渐而成,非一朝一夕之故,必须分其有余不足,新久深浅寒热之异,然后或分消或消导,或升降或散坚,或健脾胃,或扶正气。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皆宜随证加减,切不可妄下……然因脾胃虚而致者为多……如起初大实大满,气滞由伤,脉洪实者,非下不可,又不必拘泥,且先以疏利,利后便宜调养。

若补之太早,邪气愈盛,则胀满渐加,虽欲攻利,邪不能伏而反有所助也。

治之当识先后虚实,斟酌用药,量其脉证为的确也。

笔者经验,立法把握虚实,通补兼施,对腹胀大较甚,难以忍受者,法取寓补于消,祛邪而不伤正,对腹胀大较轻者,消补并重或寓消于补。

利水消胀常选用葫芦、地骷髅、陈皮、大腹皮、蕏苓、泽泻、广地龙、鸡内金,重用车前子,扶正常先党参、太子参、生白术等,偏阳虚者,重用黄芪,加砂仁、干姜;兼阴虚者加北沙参、生地、甘杞子、女贞子,重用山药、白芍。

视虚实轻重酌用三棱、莪术。

而消利之中,切不可滥用攻削,图快一时,戕伤正气而加重病情。

即使是大实大满之证,攻逐虽是治标救急之法,而得利之后,当急急培补正气。

总之,本病应刻刻顾护中州,唯中气健旺,方能邪去正安。

3从补脾益中论治
由于肝硬化腹水的主表现是单腹胀急,而腹中乃肝、脾、肾三阴聚集之地,其中脾为三阴之长,乃阴中之至阴,惟脾气虚哀,水邪始得窃踞腹中,故前人多认为滕胀病根在脾,如沈金承接朱丹溪关于臌胀“理官补脾”的论点,指出“鼓胀病根,在脾,由脾阴受伤,胃虽纳谷,脾不运化,或由怒气伤肝,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遂道不通,郁而生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故其腹胀大”。

其中脾阴受伤之说,甚为可贵,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思虑劳倦,湿热久郁,均能耗伤脾阴,然而养阴易于碍湿滞中,补脾阴之难
在于此。

治当以补脾运中为主。

但脾虚有积,补中要寓通意,土虚木贼、补脾毋忘和肝,选方用药,颇费周章。

余常以《金匮》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为主方,着眼肝脾,兼顾血水,以达扶脾利水、养血和肝之功。

方中重用白术(30g)增强补脾作用,再加大剂量泽兰(30g),益母草(120g),煎汤代水,共奏化瘀滞,行水气,运脾和肝之效。

如脂水不多,则选用香砂六君子汤补脾运中,重加黄芪(30g),以补脾气之虚,复入木瓜之酸以柔肝,更增椒目,防己,姜汁以通阳化水,分消利导,往往获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