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 于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1(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2(一)介词。
高中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举例

高中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举例高中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
(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虚词用法解析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文言虚词用法解析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其他词语的作用的虚词。
它们通常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的表达中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如"之"、"者"、"乎"、"矣"等。
接下来,我将对这些虚词的用法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之"这个虚词。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虚词,它可以表示动作的方向、关系的所属、修饰的范围等。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句经典的文言文:“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不过如此。
”这句话中的"之"就表示了修饰的范围,表示笑容所包含的意义和内涵。
又如,《论语》中有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里的"之"表示了关系的所属,表示君子之间的交往是淡泊无欲的。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者"这个虚词。
在文言文中,"者"通常用来引出前面的内容或说明,表示举例、解释或者断定等。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句话:“凤姐见了,笑道:"果然是你这小不值事的小媳婦,小孩子齐整整做这摆设儿,问你荣联坐起与你同坐,你怕不是理他不到。
”这句话中的"者"引出了前面的一系列描述,解释了凤姐对小媳婦的轻视和嘲讽。
然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乎"这个虚词的用法。
在文言文中,"乎"通常用在疑问句或反问句的末尾,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
例如,在《孟子》中有句话:“民乎,民乎,人之情矣!”这句话中的"乎"表示了孟子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疑惑。
又如,《史记》中有一句话:“桓公乎,噫,微子之封于蒲。
”这里的"乎"则是在反问中表达了对桓公的称颂和赞叹。
最后,我们来看看"矣"这个虚词。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虚词,具有多种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对其用法和意义进行归纳总结。
1. 表示动作的对象: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向”。
例如,“臣于君”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恭敬之情,“敬于父母”表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2. 表示时间或地点: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时间或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在于”。
例如,“居于京师”表示居住在京城,“立言于宴会”表示在宴会上发表言论。
3. 表示理由或目的: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理由或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为了”。
例如,“思虑于百姓的疾苦”表示出于对百姓的关怀而进行思考,“行止于国家安定”表示为了国家安定而采取的行动。
4. 表示比较或对照: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比较或对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比较”。
例如,“胜于敌”表示胜过敌人,“勇于前行”表示比较勇敢地前进。
5.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虚词“于”可以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把”、“将”。
例如,“王者之道,贵德于功名”表示德行应该比功名更为重要。
总结起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动作的对象、时间或地点、理由或目的、比较或对照,还可以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动宾关系。
熟练掌握这些用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苏教版必修一文言虚词分类总结:之、而、其、于

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輮使之然也 代 它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助不译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助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定后标志 的非蛇鳝之穴 助 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凑足音节 不译壬戌之秋 助 的 游于赤壁之下助 的 诵明月之诗 的 歌窈窕之章 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助不译 徘徊于斗牛之间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 到 去 凌万顷之茫然定后标志 的扣舷而歌之 助 不译 倚歌而和之 助 不译 舞幽壑之潜蛟 助 的泣孤舟之嫠妇 助 的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助 的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取独驾一叶之扁舟助不译 渺沧海之一粟助 的 哀吾生之须臾 取独 羡长江之无穷 取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 它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代 它苟非吾之所有 助 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 助 的 与山间之明月 助 的 耳得之而为声 代 它 目遇之而成色 代 它 取之无禁 代 它 用之不竭 代 它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的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助 不译不知东方之既白 取独转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转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 吾尝跂而望矣 修 登高而招 承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转顺风而呼 修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转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转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转而神明自得 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 蟹六跪而二螯 并人非生而知之者 承而不知其所止 转 羽化而登仙 承 扣舷而歌之 修 倚歌而和之 修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承 顺流而东也 修 而今安在哉 转 侣鱼虾而友糜鹿 并 抱明月而长终 修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转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修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修 而又何羡乎 转虽一毫而莫取 转耳得之而为声 承 目遇之而成色 承而吾与子之所共食余嘉其能行古道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动作对象 向 不拘于时 被 学于余 向 游于赤壁之下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 于是饮酒乐甚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在托遗响于悲风 在。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示处所:表示事物所在的地方。
例:于临川之固也。
(红楼梦)(指身处临川之地)
2.表示目的、结果或方向:表示行动或动作的目标、结果或方向。
例:于人便镂。
(西游记)(指为了人的便利而雕镂)
3.表示时刻:表示时间的范围或时刻。
例:至于黄昏,星子始出。
(红楼梦)(指到黄昏时分)
4.表示方式、手段:表示通过什么方式或手段。
例:唯象而已,则于理不能不做出推辞。
(《易·系辞》)(表示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以推断事物的本质)
5.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施事者。
例:宝玉听了,纳罕于心中。
(红楼梦)(指宝玉在心中感到纳闷)
6.用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起衬托、呼应或烘托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于”是一个多功能虚词,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会受到上下文的影响,不同的句子和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于)

……
(5)比
“于”的意义和用法
苛政猛于虎也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6)对、对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7)由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于是”连用(在这个时候)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于”的意义和用法
天津市宝坻区第二中学李伯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意义和用法
1、介词: (1)在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义著于四海。
(2)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的意义和用法
……
(3)从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向、给 告之于帝。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苏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虚词整理

《兰亭集序》
一、于
1、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3、不能喻之于.怀
4、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也
1、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三、以
1、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
2、亦足以.畅叙幽情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四、之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仰观宇宙之.大
3、夫人之.相与
4、不知老之.将至
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感慨系之.矣
8、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9、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0、放浪形骸之.外
11、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2、及其所之.既倦
五、所
1、所以
..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六、其录其.所述
七、因或因.寄所托
八、为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虚词于
必修一
(一)劝学(荀子)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二)师说(韩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赤壁赋(苏轼)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必修二
(五)六国论(苏洵)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齐人勿附于.秦,
以趋于.亡
其势弱于.秦,
(六)阿房宫赋(杜牧)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必修三
(七)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缙绅、大夫、土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请罪于.母,母不许。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作,
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八)五人墓碑记(张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不能容于.远近,
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以老于.户牖之下,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九)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十)谏太宗十思疏(魏徵)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
设九宾于.廷,
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会于.西河外渑池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十二)鸿门宴(司马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良曰:“长于.臣。
”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
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十三)秋水(庄子)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必修四
(十五)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十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十七)滕王阁序并诗(王勃)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十八)秋声赋(欧阳修)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十九)陈情表(李密)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室西连于.中闺,
某所,而母立于.兹。
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二十一)报任安书(司马迁)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幽于.圜墙之中,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淮阴,王也,受械于.陈;
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灌夫受辱于.居室。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今虽欲自雕瑑,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二十二)渔父《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何故至于.斯?”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葬于.江鱼之腹中。
(二十三)逍遥游(庄子)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二十四)兰亭集序(王羲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不能喻之于.怀。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