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合集下载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

49
12、菟丝子
六、草坪杂草
1、(小鸡草)
2、马唐(鸡爪草) • 叶:条状披针形 • 花序:指状
3、狗尾草
4、牛筋草(蟋蟀草)
5、空心莲子草(苋科, 革命草、水花生)基 部匍匐,上部上升
6、藜(灰菜)
• 茎光滑。叶有长柄, 叶菱形,边缘具有 波状齿。 花簇生。
7、马齿苋(长 寿菜、马齿菜) 马齿苋科 • 植株: 植株: 茎: 叶: 花:
8、野苋菜 .
• 叶:倒卵或卵 状披针先端钝 尖。 • 叶脉:明显。 花:花簇多刺 毛
9、地锦(大戟科, 奶浆草) • 植株: 白汁 • 茎:红色,多叉状 分枝 • 叶:对生,卵形 或长卵形。
10、蒲公英(婆婆丁,菊科) • 植株:直根杂草。
• 叶:莲座状平展,倒披针 形。 。
11、.车前(车前科) 叶:广椭圆形花序: 长穗状 • 根:须根杂草
14、油松毛虫
体色棕色、褐色、灰褐色等,变化也较大,一般前翅 花纹清晰,中横线内侧和齿状外横线外侧有1条颜色稍 淡的线纹,颇似双重线;雄虫外缘斑列内侧有淡色的 斑纹。中室白斑小而明显。
15、黄褐天幕毛虫
【形态特征】雌雄异形,雌体长15-17mm,褐色; 雄成虫体长13-14 mm,黄褐色。
二、刺吸害虫
上。发病后病部皮层腐烂 变软,初期病部水肿状, 暗褐色,过一段时间后, 病部失水下陷,有时发生 龟裂。后期病斑可产生许 多针头状小突起,即病菌 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或雨 水天气,在病部可产生橙 黄色或橘红色卷丝状的分 生孢子角。病斑边缘明显, 黑褐色。病部发病严重时, 皮层腐烂,纤维组织分离 如麻状,与木质部容易脱 离。当病部环绕树干一周 时,病部以上枝条即行干 枯死亡。当环境条件不利 于病害发生时,病斑停止 扩展。有时秋季在病部可 长出一些黑色小粒点,即 病原菌的子囊壳。

园林中常见的害虫及防治

园林中常见的害虫及防治

园林中常见的害⾍及防治⼀般园林上⽤的最多的只有九个⽬的昆⾍:直翅⽬、鳞翅⽬、同翅⽬、膜翅⽬、鞘翅⽬、双翅⽬、半翅⽬、脉翅⽬、缨翅⽬。

⼀、直翅⽬昆⾍(直翅⽬Orthoptera )(Ortho-直,ptera-翅)直翅⽬的昆⾍都是渐变态,在它们的整个⽣命周期中都在危害着植物,蝗⾍主要取⾷叶⽚,蝼蛄则以危害植物的根系为主.直翅⽬昆⾍为⾸的是蝗⾍1 形态特征:体中型⾄⼤型。

⼝器咀嚼式;触⾓多为丝状;前翅覆翅,后翅膜翅;后⾜是跳跃⾜或前⾜开掘⾜;雌⾍多有发达的产卵器;雄⾍常会发⾳。

1.1 头部多为下⼝式,少数⽳居种类为前⼝式;头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形,蜕裂线明显;⼝器为典型的咀嚼式,上颚强⼤⽽坚硬;触⾓丝状、剑状或槌状;复眼⼤且突出;单眼2~3个,但⼀些螽斯科种类缺单眼。

1.2 胸部前胸特别发达,背板常向后和两侧扩展呈马鞍形,盖住前胸侧板;前胸腹板在两前⾜基节之间平坦或隆起,或呈圆柱形突起,称前胸腹板突;中胸与后胸愈合;前翅覆翅;后翅膜翅,臀区宽⼤,平时呈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前⾜和中⾜为步⾏⾜,后⾜为跳跃⾜;但蝼蛄类昆⾍的前⾜特化成开掘⾜。

在蝗⾍类中,有些种类的翅退化成鳞⽚状,形似蝗⾍的若⾍(俗称蝻、蝗蝻或跳蝻)。

但是,它们的前翅覆盖后翅,且翅上除纵脉外还有横脉;⽽蝗蝻的后翅翻转盖住前翅,且翅芽上仅有纵脉⽽⽆横脉。

在螽斯和蟋蟀中,其雄⾍前翅上有发⾳器(stridulating organ)。

在蝗⾍中,其雄⾍的前翅和后⾜腿节外侧上有发⾳器,但癞蝗科Pamphagidae的发⾳器在腹部第2背板和后⾜腿节内侧。

在螽斯和蟋蟀中,在其前⾜胫节基部上有听器(auditory organ)。

1.3 腹部⼀般11节;雌⾍第8节或雄⾍第9节发达,形成下⽣殖板。

蝗⾍、螽斯和蟋蟀的雌⾍产卵器发达,呈锥状、剑状、⼑状或⽭状;蝼蛄⽆特化的产卵器。

尾须1对,不分节。

在蝗⾍类昆⾍中,听器位于第1腹节背板的两侧。

2 ⽣物学特性渐变态。

多为植栖性,少数⼟栖性和洞栖性。

林木害虫的主要类群(精装版)

林木害虫的主要类群(精装版)
二、等翅目 Isoptera
害木白蚁等翅目,四翅相同角如珠; 工兵王后专职化,同巢共居千万数。
通称白蚁或螱。体白色、淡黄或暗色。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有翅型有二对翅, 膜翅,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白蚁为多型性营社会性的昆虫。
按筑巢地点可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和土木栖性白蚁 3 类。 常见的有家白蚁(土木栖)、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土栖)。 黑翅土白蚁
1.蝗科 俗称蝗虫或蚂蚱。触角丝状或剑状,较体短,前胸背板发达,马鞍状;听器在腹部第 一节;产卵器短。 2.蟋蟀科 体粗壮,色暗。触角比身体长,丝状;跗节 3 节,产卵器细长,针状或矛状;尾须长。 3.螽蟖科 体粗壮,触角比身体长,丝状;跗节 4 节,产卵器刀状或剑状;尾须短。 4.蝼蛄科 触角较体短。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产卵器不外露。
第5页
第4页
九、膜翅目 Hymenoptera 后翅钩列膜翅目,蜂蚁细腰并胸腹; 捕食寄生或授粉,害中幼虫为多足。
通称蜂,蚁。体微小至大型,触角丝状,膝状等。口器咀嚼或嚼吸式。翅两对,膜质, 翅脉少。有的足特化为携粉足。腹部第1节常与后胸连接,胸腹间常形成细腰。根据腹部 基部是否缢缩变细,分为细腰亚目和广腰亚目。雌虫产卵器发达,幼虫多足型或无足型等。 捕食性或寄生性或植食性。 叶蜂:幼虫具 6~8 对腹足,常见的有樟叶蜂、月季叶蜂等。
四、半翅目 Hemiptera
蝽或蝽象半翅目,前翅异翅臭腺孔; 刺吸口器前端生,不全变态征水陆。
通称蝽或蝽象。体小至大型,体略扁平,触角 3~5 节;口器刺吸式,喙通常4节,从 头部的前端伸出。前翅半鞘翅;后翅膜质。多数种类腹部有臭腺孔。
1.蝽科 体小至中型。触角 5 节,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至少超过爪片长度。前翅膜片上有许多 纵脉,多从一条基横脉上分出。如麻皮蝽 2.荔蝽科 体大型。与蝽科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触角仅有4节。如荔枝蝽 3.缘蝽科 中型至大型。触角4节;喙4节;小盾片三角形,不超过爪片的长度,膜片上许多平 行的脉。 4.网蝽科 小型。头、前胸背板向两侧及向后延伸部分及前翅上有网状纹。前翅质地均一,不能 分出膜片。植食性。常见的有梨网蝽和杜鹃冠网蝽等 5.盲蝽科 体小型,稍扁平,触角 4 节,无单眼。 喙 4 节,纵脉消失。植食性。

园林植物主要虫害的诊断及防治

园林植物主要虫害的诊断及防治

灰白蚕蛾
属鳞翅目、家蚕蛾科,一年可发生多代。 成虫产卵一般散产于寄主叶片背面、枝条 或树干上,每头雌虫产卵数10粒至100多粒。 初孵幼虫孵出几十分钟后开始取食叶片, 把叶片咬成一个个小孔洞;2—3龄幼虫取食 叶肉,使叶片剩下网状脉;4-5龄幼虫从 叶 边缘向内蚕食,造成缺刻,甚至全叶被吃 光。老熟幼虫在树叶背面、枝条分叉处或 树皮裂缝上结茧。
蚜虫防治技术
1、保护天敌昆虫:常见能够取食蚜虫的昆虫 有草蛉、七星瓢虫、蚜茧蜂 等

2、人为修剪掉危害严重的枝条和叶片, 减少虫害的传播源。
3、化学药剂防治:建议用“毒枪2号” 和“毙克”混合使用,也可用吡虫啉、 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配合使用 用法:间隔期为2-3天,连用2次。

(一)、刺吸式口器害虫-螨类
(一)、刺吸式口器类
刺吸式口器害虫主 口器 要为常见的园林五小害 虫,及蚧壳虫、蚜虫、 飞虱、蝉、红蜘蛛。其 利用口器刺入植株叶片 及茎杆,吸食植株体液, 造成植株叶片失绿、卷 曲、掉叶、枝条或者茎 杆干枯死亡。 害虫若吸食带病植株汁液时会将病菌或者病毒传播 到下一株植株;同时害虫排泄废物中含有大量糖分物质, 引起腐生霉菌侵染,导致煤污病,影响植物美观,降低 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美国白蛾
分布危害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 又名秋幕毛虫,是危害园林植物的一种重要 检疫害虫。它具有食性杂、繁殖力强、传播 途径多等特点,其主要寄主有糖械、元宝槭、 三球悬铃木、桑树、白桦、榆树、杨属、等 植物。在国内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 市、山东、上海等地。
幼虫
头黑色 背部有两列 黑色的毛瘤 瘤上着生白 色的长毛
刺 蛾
低龄幼虫取食叶 片表皮或叶肉,致叶 片呈半透明枯黄色斑 块,大龄幼虫食叶呈 较平直缺刻,严重的 把叶片全部吃光。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园林相关昆虫主要目科介绍

梨望蝽危 害樱花状
4.盲蝽科 Miridae 体小至中型。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 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前翅具楔片,膜片仅有 1~2个翅,纵脉消失。大多植食性。常见的有 绿盲蝽 等。


昆虫纲的分类有着不同的系统,通常将昆虫纲分为 若干目。昆虫纲各目的分类是根椐翅的有无及其特征、 变态类型、口器的构造、触角形状、足跗节及古昆虫 (化石昆虫)的特征等。昆虫分类系统不断发展变化, 各个分类学家分目各不同。本书采用34个目的分类系 统。
二、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 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 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 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另外,螨类 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习惯上作为防治对象也与 昆虫一并研究讨论。 (一)直翅目 Othoptera 通称为蝗虫、蟋蟀、蝼蛄等。体长2.5~90mm。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有翅或无翅,前翅狭 长,为复翅。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 音器。渐变态。多数植食性。园林植物上常见 的科有:

(三)昆虫命名法


按照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昆虫的科学名称采用林奈 的双名法命名。以下仅就其中部分问题加以说明:
俗名和学名:不同种或不同类群的生物,在不同国 家或不同地方,都有其不同名称,多局限于一定范围, 多属于地方性的,一般将其称为俗名,俗名无法在国 际上通用。为方便国际间科学资料,科学知识的交换 及免除错误混乱起见,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去组 成动物名称和分类单位,这种名称称之为学名。 “双名法”和“三名法”:每一种昆虫的学名均由 属名和种名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这种由双名 构成学名的方法称为“双名法”。在学名后面附有命 名者的姓,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与园林植物有关的主要目及其所属主要科的概述

与园林植物有关的主要目及其所属主要科的概述

第三节与园林植物有关的主要目及其所属主要科的概述一、直翅目:体中至大型,口器咀嚼式,触角常为丝状、鞭状,少数剑状。

前翅狭长革质称为覆翅,休息时覆盖在后翅上,后翅膜质,有宽阔的臀区,不用时成扇状纵褶于前翅之下。

后足适于跳跃或前足特化为开掘足。

产卵器通常发达,呈矛状或弯刀状、剑状或锥状。

不完全变态,多为植食性。

蝗科:体粗壮。

触角短,除极少数种类外,均不超过体长,多呈丝状、剑状或棒状。

多数种类具2对发达的翅,亦有短翅或无翅的种类。

后翅宽大,常有鲜艳的颜色。

产卵器粗短,锥状。

植食性。

重要的种类有黄脊竹蝗、青脊竹蝗、短额负蝗等。

螽斯科:常为翠绿或浅褐色。

触角丝状,长过身体。

雄性前翅具有发音器,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

产卵器剑状。

肉食性或植食性。

常见的种类有绿螽斯、布氏螽斯等。

蝼蛄科:典型的地下害虫。

前足开掘足,后足不善跳跃。

前翅短,后翅长,伸出腹部末端。

雄性前翅具发音器,前足胫节有听器。

雌虫产卵器不外露。

主要害虫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

蟋蟀科:体粗壮,色暗。

触角长过身体,端部尖细。

产卵器细长,矛状或弯刀状。

尾须长。

雄虫发音器在前足近基部,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

食性杂。

常见种类有大蟋蟀。

二、半翅目:通称为蝽。

体小至大型,口器刺吸式,触角丝状或棒状。

前翅半基部骨化成为半鞘翅,端部膜质。

多数种类具有臭腺。

不完全变态。

三、同翅目:体小至大型。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

口器刺吸式。

前后翅膜质或前翅革质,静止时呈屋脊状覆于体背。

不完全变态。

叶蝉科:小至中型。

触角刚毛状或线状。

前翅多为革质,后翅膜质。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常见的害虫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

蚜总科:触角丝状通常6节,第6节明显分为基部和鞭部两部分,腹末端常具尾片,腹部第6节两侧具一对腹管。

蚧总科:一般称为介壳虫。

形态奇特,雌雄异型。

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体上常被蜡粉、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

雄虫具1对前翅,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触角念珠状,口器退化。

一年1代或多代。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一 种类多: 1、 以幼虫为害: 膜翅目(如叶蜂) 鳞翅目(如刺蛾、袋蛾、舟蛾、毒蛾、
天蛾、夜蛾、螟蛾、枯叶蛾、尺蛾、斑蛾 及蝶类)
2、以幼虫和成虫为害: 鞘翅目(如叶甲、金龟子) 直翅目(如蝗虫)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二、危害特点:
(1)具有咀嚼式口器,往往以幼虫或成虫、 幼虫为害健康的植株,从而使植株生长衰弱, 为天牛、小蠹等蛀干害虫侵入提过适宜条件。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鞘翅目昆虫的植食性种类有很多是农 林作物重要害虫,有的生活于土中为害种 子、块根和幼苗,如叩头甲科的幼虫(金针 虫)和金龟甲科的幼虫(蛴螬)等;
有的蛀茎或蛀干为害林木、果树和甘 蔗等经济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虫 等;
有的取食叶片,如叶甲类及多种甲虫的 成虫;
有的是重要的贮粮害虫,如豆象科的大 多数种类专食豆科植物的种子等。
(2)这类害虫大多数营裸露生活(少数卷 叶、营巢),因此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表现 为虫口消长明显。
(3)繁殖量大,且往往具有主动迁移、迅 速扩大危害的能力。
(4)某些害虫发生具有周期性。如松毛虫、 杨、柳毒蛾等。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鳞翅目昆虫成虫一般不为害,成 虫吮吸花蜜,对植物授粉有利,只有 极少数如夜蛾会危害一些果实。幼虫 绝大多数为植食性,是造成损害的主 要时期,危害方式多样,有食叶、卷 叶、潜叶、蛀茎、蛀根等。
的草地应用牧鸡、牧鸭或绿僵菌等灭蝗 。 化学药剂防治 :2.5%溴氰菊酯乳油;马拉
硫磷(马拉松)乳油50%和5%粉剂;乐果 40%乳油和1.5%粉剂;85%马氰乳油1000~ 1500倍喷雾。化学药剂防治蝗虫的常规方法 有3种:①喷雾。②喷粉。③毒饵。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

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

园林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
(2)前足退化,短小 ,常缩起,休息时四翅 不停扇动;
幼虫 :颜色深,头部 常有角状突起,体上常 有成对的棘刺;蛹为悬 蛹。
(八)膜翅目
本目包括蜂类、蚂蚁。体微 小至中型。口器为咀嚼式或咀 吸式。触角丝状、棒状或膝状 。前后翅均为膜翅。完全变态 ,幼虫多足型或无足型,离蛹,
植食性或肉食性。根据成虫胸 腹部连接处是否缢缩成腰状, 可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
鳞翅目
1.木蠹蛾 2.袋蛾科 3.透翅蛾科 4.卷蛾科 5.斑蛾科 6.刺蛾科 7.尺蛾科 8.螟蛾科 9.夜蛾科
10.毒蛾科 11.舟蛾科 12.灯蛾科 13.枯叶蛾科 14.天蛾科 15.粉蝶科 16.凤蝶科 17.蛱蝶科
鳞翅目
鳞翅目木蠹蛾科.袋蛾科. 透翅蛾科.卷蛾科 1.木蠹蛾科 2.袋蛾科 3. 透翅蛾科 4.卷蛾科
常见的鞘翅目昆虫
鞘翅目特征:
◆体壁坚硬,小—大型。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锯齿状、栉齿状、 鞭状、锤状、鳃叶状等;无单眼。
◆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小盾片常外露, 跗节4-5节,少3节。
◆完全变态、幼虫无足或寡足型。 有植食性、捕食性、粪食性。
鞘翅目特征:
◆体壁坚硬,小—大型。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锯齿状、栉齿状、 鞭状、锤状、鳃叶状等; 无单眼。
(2)触角鞭状,常超过体 长的2/3,复眼环绕触 角基部呈肾形凹入。
幼虫无足、筒形、前 胸大,腹6-7节具步泡 突,便于在坑道内行动。 成虫产卵咬刻槽。
(七)鳞 翅 目
鳞翅目翅的斑纹(小地老虎)
鳞翅目幼虫的趾钩 1.单序 2.双序 3.三序 4.中带 5.二横带 6.缺环 7.环状
鳞翅目幼虫胴部的线纹 1.背线 2.亚背线 3.气门上线 4. 气门线5.气门下线 6 .基线 7.腹侧 线 8.腹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一、昆虫外部形态观察头部结构图头式触角构造图1-11 昆虫胸足的类型A. 步行足B. 跳跃足C. 开掘足D. 捕捉足E. 携粉足F. 游泳足G. 抱握足H. 攀援足图1-13 翅的类型A. 同翅B. 半鞘翅C. 等翅D. 毛翅E.缨翅 F. 鳞翅 G. 鞘翅 H. 膜翅 I. 平衡棒 J.膜翅膜翅的质地为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

如蜂类、蜻蜓等的前后翅;甲虫、蝗虫、蝽等的后翅。

复翅复翅的质地较坚韧似皮革,翅脉大多可见,但一般不司飞行,平时覆盖在体背和后翅上,有保护作用。

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前翅属此类型。

鞘翅鞘翅的质地坚硬如角质,翅脉不可见,不司飞翔作用,用以保护体背和后翅。

甲虫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甲虫类在分类上统称为鞘翅目。

半鞘翅半鞘翅的基半部为皮革质,端半部为膜质,膜质部的翅脉清晰可见。

蝽类的前翅属此类型,故蝽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半翅目。

鳞翅鳞翅的质地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有密集的鳞片。

如蛾、蝶类的前、后翅,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统称为鳞翅目。

毛翅毛翅的质地也为膜质,但翅面上覆盖一层较稀疏的毛。

如石蛾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毛翅目。

缨翅缨翅的质地也为膜质,翅脉退化,翅狭长,在翅的周缘缀有很长的缨毛。

如蓟马的前、后翅,该类昆虫在分类上称为缨翅目。

平衡棒平衡棒为双翅目昆虫和雄蚧的后翅退化而成,形似小棍棒状,无飞翔作用,但在飞翔时有保持体躯平衡的作用。

捻翅目雄虫的前翅也呈小棍棒状,但无平衡体躯的作用,称为拟平衡棒。

园林植物昆虫主要目、科概述与园林植物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脉翅目、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

另外,螨类属于蛛形纲蜱螨目,习惯上作为防治对象也与昆虫一并研究讨论。

(一)直翅目通称为蝗虫、蟋蟀、蝼蛄等。

体长2.5~90mm。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

有翅或无翅,前翅狭长,为复翅。

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

雄虫通常有听器或发音器。

渐变态。

多数植食性。

园林植物上常见的科有:蝗科螽蟖科蟋蟀科蝼蛄科触角比体短比体长比体长比体短听器腹一节两侧前足胫节上前足胫节上前足胫节上产卵器锥状刀状、剑状针状、矛状不发达跗节式343 3足后足为跳跃足同前同前前足为开掘足翅 前后翅基本等长前后翅基本等长 前翅短后翅 纵卷伸出腹末 前翅短后翅 纵卷伸出腹末 发音器 有 有 有无常见种 黄脊竹蝗、棉蝗、短额负蝗等 螽斯大蟋蟀等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经济地位害虫害虫或益虫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1.蝗科 俗称蝗虫或蚂蚱。

触角丝状或剑状。

多数种类有2对翅,亦有短翅或无翅种类。

跗节3节。

听器在腹部第一节的两侧。

产卵器短锥状。

为典型的植食性昆虫。

2.蟋蟀科 体粗壮,色暗。

触角比体长,丝状。

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

跗节3节。

产卵器细长,矛状。

尾须长。

植食性,穴居,危害各种苗木的近地面部分。

黄脊竹蝗棉蝗短额负蝗3.蝼蛄科触角较体短。

前足为典型的开掘足。

前翅短,后翅宽并纵卷。

听器在前足胫节上。

产卵器不外露。

植食性。

4.螽斯科触角比体长,听器在前足胫节基部,雄虫能发音,产卵器特别发达,刀状或剑状,有无翅与短翅种类,多为绿色,多为植食性。

(二)半翅目通称蝽象。

体小至大型。

单眼2个或无。

触角3~5节。

口器刺吸式,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

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

多数种类具有臭腺。

渐变态。

大多陆生,少数水生。

捕食性或植食性。

在园林植物上常见的有盲蝽科的中绿盲蝽、黑盲蝽;网蝽科的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盲蝽科成、若虫喜群集危害嫩叶、叶芽、花蕾。

叶片被害后,出现黑斑和孔洞,严重时叶片扭曲皱缩。

花蕾被害处渗流出黑褐色汁液,影响开花和观赏。

网蝽科成虫和若虫在叶背刺吸汁液,被害处有许多斑斑点点的褐色粪便和产卵时留下的蝇粪状黑点,整个受害叶片背面呈锈黄色,正面形成苍白色斑点。

受害严重时,叶片上斑点成片,全叶失绿呈苍白色,提早脱落。

常见蝽类发生特点一览表1.蝽科小至大型。

触角5节,部分种类4节。

有单眼。

喙4节。

小盾片发达,三角形至少超过爪片长度。

前翅膜片上一般有5条纵脉,多从一条基横脉上分出。

跗节3节。

常见的有荔枝蝽、麻皮蝽等危害许多园林植物。

2.缘蝽科中型至大型。

体狭长至椭圆形。

触角4节,具单眼,喙4节。

小盾片不超过爪片的长度,膜片上有有条以上平行脉。

有时后足腿节粗大,具瘤状或刺状突起,胫节成叶状或齿状扩展。

植食性。

常见的有危害竹类的竹缘蝽属等。

3.猎蝽科体小至中型,头后部细缩如颈状;触角4节,有单眼,喙3节,坚硬弯曲,;前足能捕捉,前翅膜片有2翅室。

全为肉食性,如黄足猎蝽、黑红猎蝽。

4.盲蝽科体小至中型。

触角4节,无单眼,喙4节,第1节与头部等长或略长。

前翅具楔片,膜片仅有1~2个翅,纵脉消失。

大多植食性。

常见的有绿盲蝽等。

5. 花蝽科体微小或小型,有单眼,喙3~4节;前翅膜区有1~2条不甚明显的翅脉;常栖于地面、花丛、叶片或树皮下,多捕食蓟马、粉虱、蚧类、蚜虫及螨类。

6.网蝽科小型,体扁平。

触角4节,第3节极长。

头部、前胸背板及前翅上有网状纹。

跗节2节。

植食性。

常见的有梨网蝽、杜鹃冠网蝽等。

(三)等翅目通称白蚁。

体长3~10mm。

触角念珠状。

口器咀嚼式。

有翅型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序都很相似。

跗节4~5节。

尾须短。

渐变态。

多型性,社会性昆虫。

白蚁按建巢的地点可分木栖性白蚁、土栖性白蚁、土木栖性白蚁3类。

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

我国以长江以南各省分布普遍,危害较重。

1.鼻白蚁科头部有囟(头前端的小孔,为额腺开口称囟)。

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

前翅鳞显然大于后翅鳞,其顶端伸达后翅鳞。

尾须2节。

土木栖。

常见的有台湾乳白蚁、家白蚁等。

2.白蚁科头部有囟。

前翅鳞仅略大于后翅鳞,两者距离仍远。

尾须1~2节。

土栖为主。

常见的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等。

(四)缨翅目通称蓟马。

体长一般为0.5~7 mm,体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

触角6~9节。

口器锉吸式。

翅2对,膜质,狭长形而翅脉少,翅缘密生缨毛。

足跗节端部生一可突出的端泡,故又称泡脚目。

大多植食性。

1.蓟马科触角6~8节,未端1~2节形成端刺。

翅狭长而端部尖锐,前翅常2条纵脉,无横脉。

雌虫产卵器锯齿状,从侧面观,其尖端向下弯曲。

园林花卉上重要的有花蓟马等。

2.管蓟马科体黑色或暗褐色。

触角4~8节。

腹部未节管状,生有较长的刺毛,无产卵器。

翅表面光滑无毛,前翅没有翅脉。

园林花卉上常见的有榕管蓟马。

榕蓟马分布与危害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江西、上海等。

主要危害小叶榕和垂叶榕。

以成、若虫锉吸榕树嫩叶和幼芽的汁液,造成大小不一的紫红褐色斑点,芽梢凋萎,叶片沿中脉向正面折叠,形成饺子状的虫瘿。

数十头至上百头成、若虫在虫瘿内吸食危害,受害严重的榕树整株嫩叶卷曲成饺子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成为榕树生产养护上的一大难题。

(五)脉翅目体小型至大型。

翅膜质,前后翅大小形状相似,翅脉多呈网状,边缘两分叉。

成虫口器咀嚼式,幼虫双刺吸式。

全变态。

本目昆虫成、幼虫都是捕食性的益虫。

常见的有草蛉科。

草蛉常将卵产于叶片上,有丝质长柄,防止先孵出的幼虫食卵。

草蛉都能捕食、消灭哪些害虫呢?据初步统计有粉虱、红蜘蛛、棉蚜、菜蚜、烟蚜、麦蚜、豆蚜、桃蚜、苹果蚜、红花蚜等多种蚜虫,另外它们还喜欢吃很多种害虫的卵,象棉铃虫、地老虎、银纹夜蛾、甘兰组蛾、麦蛾和小造桥虫等的卵,都很适合草蛉的口味。

草蛉科体中型,草绿色、黄色或灰白色;触角线状,比体长,复眼有金属闪光;前后翅透明且非常相似,前缘区有30条以下横脉,不分叉。

幼虫纺锤形,体侧各节有瘤状突起,丛生刚毛。

常见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等。

(六)同翅目通称蝉、叶蝉、蚜、蚧等。

体微小至大型。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

口器刺吸式,从头部腹面的后方伸出,喙通常3节。

前翅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置于体背上呈屋脊状,有的种类无翅。

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雄介壳虫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渐变态,而粉虱及雄蚧为过渐变态。

两性生殖或孤雌生殖。

植食性,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并可传播病毒或分泌蜜露,引起煤污病。

1.蝉科中至大型。

触角刚毛状。

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

翅膜质透明,脉较粗。

雄虫具发音器,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

成虫与若虫均刺吸植物汁液,若虫在土中危害根部,成虫危害还表现在雌虫产卵于枝条中,导致枝条枯死。

常见的有蚱蝉等。

2.叶蝉科体小型,狭长。

触角刚毛状。

单眼2个。

后足胫节有1~2列短刺。

叶蝉善跳,有横走习性。

常见的有大青叶蝉、小绿叶蝉。

3.蜡蝉科中至大型,体色美丽。

额常向前延伸而多少呈象鼻状。

触角3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鞭节刚毛状。

常见的有碧蛾蜡蝉、斑衣蜡蝉等。

4.木虱科体小型。

触角较长,9~10节,末端有2条不等长的刚毛。

单眼3个。

翅两对,前翅质地较厚。

跗节2节。

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

常见的有梧桐木虱、柑橘木虱、蒲桃木虱。

5.粉虱科体小型,翅膜质,被有蜡粉。

幼虫、成虫腹末背面有管状孔。

过渐变态。

3龄幼虫脱皮而“化蛹”,容易与介虫混淆。

常见的有温室白粉虱、黑刺粉虱等均危害多种园林植物。

6.蚜总科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

触角丝状,腹部有一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板。

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

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二者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被蚜虫危害的叶片,常常变色,或卷曲凹凸不平,或成虫瘿,或使植物长成畸形。

蚜虫还可传播病毒。

蚜虫分泌的蜜露,可诱发植物的煤污病。

常见的有棉蚜、桃蚜、月季长管蚜、菊姬长管蚜、紫薇长斑蚜等。

7.蚧总科通称介壳虫。

形态奇特,雌雄异型。

雌虫无翅,口器发达,触角、复眼和足通常消失。

体壁上常被蜡粉或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

雄虫体长形,有1对薄的膜质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

触角长念珠状。

口器退化。

寿命短。

卵圆球形或卵圆形,产在雌虫体腹面、介壳下或体后的蜡质袋内。

雌虫为渐变态,雄虫为过渐变态。

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卵生或卵胎生,1年1代或多代。

全世界已知5 000多种。

常见的有吹绵蚧(体外被有黄白色的蜡质粉及絮状纤维)、草履蚧、日本龟蜡蚧、紫薇绒蚧。

(七)鞘翅目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一目。

体微小至大型,体壁坚硬。

复眼发达,一般无单眼。

触角一般11节,形状多样。

口器咀嚼式。

前翅坚硬、角质为鞘翅,后翅膜质。

跗节数目变化很大。

完全变态。

幼虫寡足型或无足型,口器咀嚼式。

蛹多为裸蛹。

植食性、捕食性或腐食性。

1.步甲科体小至大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具金属光泽,少绒毛;触角着生于上颚基部与复眼之间,两触角间距大于上唇宽度。

如金星步甲等,肉食性。

2. 虎甲科体小至中型,黑褐、黑色或古铜色,有金属光泽,少绒毛,肉食性。

3.瓢甲科体呈半球形或椭圆形,腹面扁平,背面拱起,形似瓢而得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