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I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322年)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举世公认的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求学、游学与办学,构成了他单纯而平凡的履历,热爱智慧并播散知识,贯穿着他伟大辉煌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出生在爱琴海北岸色雷斯的斯塔吉拉城,一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主要在马其顿和雅典度过。
公元前384-368年为成长和启蒙时期,由于其父担任马其顿王阿明塔斯二世的御医,故少年时代在宫廷中度过,受到了良好的早期教育。
公元前367-348年为求学和研究时期。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求学,进入了著名的柏拉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公元前348-335年为游历和为师时期。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由于多种原因离开了雅典,回到马其顿,然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教师。
公元前335-323年为办学和著述时期。
亚历山大继位一年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到雅典办学,选址于城东北郊的吕克昂(L ukeio),该学园被后人称为吕克昂学园。
由于他习惯于同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人们又把他创立的学派叫做“漫步学派”(Peripatetikoi)。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病逝,雅典随即成为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里士多德因为与马其顿王朝的特殊关系而受到威胁,为免蹈苏格拉底的覆辙,不使雅典人对哲学犯第二次罪,他逃亡优卑亚岛避难,第二年病逝,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聪慧勤奋,博学多才,专心治学,著述宏丰。
据说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留传下来的有47篇(只占全部著作的1/5,且不包括一些残篇),内容广泛,涉及逻辑学、自然学、生物学、天文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文学等学科,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你看到“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影子了吗?没错,这只是开始。直到现在,几千年争论的问题依然在争论着。
我只能说,不同就是这样了。至于你明不明白,反正我不明白...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观点,亚提出只有实体才是独立存在的,感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依附于实体存在的,是实体的属性。(例如一辆“夏利小轿车”是实体,但“车”是一个依附在这个实体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夏利小轿车”一个属性)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理念拉回到个别事物的层次上:概念存在着,但“存在于”实在物体中。
其二,旨趣的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五)四、存在-实体论“存在”(to on)一词是希腊语中系词“是”(einai)的中性现在分词,本来很普通,自从巴门尼德把它作为真理的对象加以研究以来,变成了一个众说纷纭、含义广泛的最高哲学范畴,甚至演变出一门长期支配西方哲学走向的学问──本体论(ontology,即关于存在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这样的本体论。
(一)存在论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从关于“存在”的讨论开始。
在《形而上学》第五卷(后人称之为“哲学辞典”)中,他对“存在”进行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此说的是“说明”而不是“定义”,这在《形而上学》第五卷讨论其他概念时是不多见的。
或许在他看来,“存在”〔“是”〕本身不可定义,只可说明,即我们说不出它是什么,只能说它怎样是),区分出了两种意义的“存在”或“是”:“由于偶性的存在”和“由于自身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指某种属性偶然而不是必然地属于某一事物,例如,在“这个有教养的人在造屋”这句话中,“教养”和“造屋”对于“人”来说就是偶性,因为人不必然有教养,更不必然在造屋。
“由于自身的存在”则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
哲学不研究前一种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种存在。
那么,后一种存在有那些呢?亚里士多德断言,它们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方式。
在《范畴篇》中,他列举并分别讨论了十个范畴,它们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所处、所有、动作、承受。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
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断言:“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学。
”[27]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关系的论述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对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论述。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的理解。
在他的理论中,第一实体指的是绝对存在的、不依赖于其他实体而存在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纯粹、永恒且完美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起源和根源。
他将第一实体称之为“真理之神”,是一切事物的最终原因和解释。
而对于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依赖于第一实体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个体。
第二实体是多样、有限和有缺陷的存在,它们的存在和本质都是受到第一实体的支配和影响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二实体是世界上具体的一切事物,包括人、动物、植物、非生物和自然现象等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关系,第一实体是第二实体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因,而第二实体又是对第一实体的具体表现和实现。
这种关系被后世哲学家称之为“本原与派生”、“本体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分析,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结构。
通过对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的奥秘和深邃,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拓展我们的思维和智慧。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论述,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本源和存在的方式,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的观点启发着我们思考和探讨世界的奥秘,也引领着我们不断前行,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和人生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地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观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愿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这一哲学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也在您的学术研究和思想探索中有所裨益。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除了“第一实体”外,还有“第二实体”。
“第二实体”是指“第一实体”的属和种,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东西,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第二实体”。
“第一性实体”和“第二性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属”和“动物”这个“种”。
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属和种,才能更得当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一.实体是什么1.实体的含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体”作为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是第一性的和独立存在的,一切其他范畴都必须依附于实体而存在。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所谓“不述说一个主体”,是指实体不能在一个…….(书60)2.实体的特点:(1)实体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2)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3)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4)实体是“变中之不变”。
3.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亚里士多德说:“实体有第一实体、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
第二实体则是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就是指个别具体事物所从属的属或种。
“第一实体是其它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它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一实体里面”;“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存在”。
在第二实体中,越接近第一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时说他是“人”比说他是“动物”更接近个别人。
因为“人”这个种,比“动物”这个属在更大程度上、更多地指出了个别人的特性。
二.实体的原因是什么——四因说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所谓“质料”,是指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
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
正因为质料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所谓“形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内在形式,这种形式,与柏拉图的理念同词源,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 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
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所以,亚里士 多德断言:
而独立存在。因此在 “分离 ”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是针锋相对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分析是以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为起点 或基本单元的,他并未深入事物内部去探明其构成要素 一质料和形式。一旦他 跨出这一步,其观
点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之中。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对 “实体”概念的规定,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 想变化。[32]在这里,他首先分别地区分出四种实体:
(二)实体论
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与to on一样源出于einai,系阴性现在 分词。ousia除有实体”(英语substanee)之意外,还有 本质”(英语esse nee之意。[30]作为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论述 很多,主要集中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第五、七、十二卷中,由于角度 不同,观点的差异
第四条:
“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 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
“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他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善有时恶,但
却始终是同一个人。
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 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最符合这五条标准。包含个别 事物的属(如 “人”)和种(如 “动物”)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它们基本上符 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譬如,它 们可以述说主体(比如说 “苏格拉底是人 ”),而且在表示某一 “这个”时,也不如 第一实体。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 一实体。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 的东西实体性愈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虽不深刻但 亦有其合理性,它不仅在逻辑学的概念理论方面有意义,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 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柏拉图将作为普遍性共相的理念看作是独立存在于事 物之外并且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客观实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 才是真实的存在,普遍性的形式不可能与事物分离
也很大。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通过制定判断实体的五条标准,区分出了第 一实
体和第二实体,从而提出了他最初的实体学说。[31]这五条标准是:
第一条:
“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 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 ”。 “不述说主体 ”,是从逻辑上讲的,指不充当宾词,而 是主词:
(1)水、火、土、气等单纯物体及其由之构成的复合物;
(2)事物存在的原因(如灵魂之于动物);
(3)构成事物的起规定和标志作用的内在部分(如构成体的面以及数目 等);
(一)存在论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从关于 “存在”的讨论开始。在《形而上学》第五卷 (后人称之为 “哲学辞典”)中,他对 “存在”进行了 “说明”(值得注意的是,亚里 士多德在此说的是 “说明”而不是 “定义”,这在《形而上学》第五卷讨论其他概念 时是不多见的。或许在他看来, “存在”〔“是”〕本身不可定义,只可说明,即我 们说不出它是什么,只能说它怎样是),区分出了两种意义的 “存在”或“是”:
“不依存主体 ”,是从哲学上讲的,指不是主体的属性,而是主体自身。
苗一夂
第二条:
所有的实体,似乎都在表示某一,这个?”。这个”(tode ti)指单一的、个 别的东西,亦即个体。实体的这条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是单一的个体。
第三条:
“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 ”。意思是说,性质、关系等范畴有对立面,如好与 坏、上与下等,但没有什么能和实体对立。
“由于偶性的存在 ”和“由于自身的存在 ”。“由于偶性的存在 ”指某种属性偶然 而不是必然地属于某一事物,例如,在 “这个有教养的人在造屋 ”这句话中, “教 养”和“造屋 ”对于 “人”来说就是偶性,因为人不必然有教养,更不必然在造屋。 “由于自身的存在 ”则指的是在本性上属于主体自身的东西。哲学不研究前一种 存在,但要研究后一种存在。那么,后一种存在有那些呢?亚里士多德断言, 它们就是范畴表所表示的那些,因为每一范畴都表示一种与之相同的存在方 式。在《范畴篇》中,他列举并分别讨论了十个范畴,它们是:
“存在着一种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以及就自身而言依存于它们的东西的科 学。”[27这]门科学就是第一哲学,亦即后人所说的 “形而上学 ”。
作为存在的存在”(on he on),是亚里士多德所特有的表达句式 作为X的X”中的一种,起强调作用,类似于柏拉图的习惯句式“X自身”。所谓 作为存
在的存在 ”,指存在本身而不是存在的表现或部分。虽然 “存在有多种意义,但 全部都与一个本原相关 ”。[28]这个本原,作为 “存在”其他意义的依据和支撑 者,作为存在背后的那个存在本身,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 “实体”。 “尽管存在 的意义有这样多,但,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其他东西被称 为存在,或由于它们是这种存在的质,或由于是它的量和规定,以及其他类似 的东西。 ”[29这]样,亚里士多德就从关于 “存在”的一般性讨论,深入到了对一 种特殊存在一-体”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建立了他的实体学说。
西方哲学史
(五)
四、存在-实体论
存在”(to on) 一词是希腊语中系词 是”(einai)的中性现在分词,本来很 普通,自从巴门尼德把它作为真理的对象加以研究以来,变成了一个众说纷 纭、含义广泛的最高哲学范畴,甚至演变出一门长期支配西方哲学走向的学问
—本体论
(o ntology,即关于存在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就是这样的本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