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体”学说,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对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当时,色雷斯已经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其父尼科马可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御医。
青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就读,前后达20年之久。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邀请,去担任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腓力普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迅速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向东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和印度,建立起了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起自己的学校,即吕克昂学园。
据说,他常常在这里的林荫道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同时讨论学问,他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于是不得不逃到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避难,次年在那里去世,享年63岁。
本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
在《形而上学》的第7、8、9卷,亚里士多德对本体、形式和质料、潜能和现实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他在《范畴篇》中的本体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曾经将本体和其他范畴——性质、数量、关系等区分开来,认为只有本体是主体,是其他一切属性(即其他九个范畴)的载体,其他范畴都是属于本体的,是本体的性质、本体的数量……所以本体是最后的主体(或基质)。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根源,以及宇宙的结构和意义。
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形而上学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形而上学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当代哲学中的意义。
形而上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学科。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形式、目的和原因等非物质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相区分,认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实体和原理。
形而上学的发展在中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形而上学是研究上帝和灵魂的学问,它探讨的是超越有限世界的真理和智慧。
而托马斯·阿奎那则将形而上学视为神学的基础,他认为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属性。
随着现代哲学的兴起,形而上学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
启蒙运动时期,哲学家们开始强调经验和理性的重要性,形而上学被认为是空洞和无用的学科。
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不可证伪,缺乏科学性。
这一观点对形而上学的影响持续到了20世纪。
然而,在20世纪的哲学界,形而上学重新获得了关注和重视。
尤其是在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影响下,形而上学开始探讨语言和概念的本质。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奥斯丁的《言语行为论》对形而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认为,语言和概念的使用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识和描述的基础,形而上学应当研究语言和概念的结构和功能。
当代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已经发展出多种流派和观点。
其中一种重要的流派是实体论,它研究的是实体和存在的本质。
实体论认为存在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和语言的,它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外。
另一种流派是过程哲学,它关注的是变化和发展的本质。
过程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思想观点总结

亚里士多德思想观点总结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被公认为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以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为核心,将哲学与科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下是亚里士多德思想观点的总结: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学的贡献尤为重要,他将宇宙事物划分为两个层次:形式和物质。
形式是实体的精神或本质方面,而物质是实体的物质方面。
他认为,它们相互依存,无法分割。
在他的观点中,形式是重要的,正是通过形式,物质成为了具有独特性质和功能的事物。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幸福论作为伦理学的核心概念。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最终的目标,是追求的终极善。
然而,幸福不是指短暂的愉悦感,而是指一种基于理性和道德生活的完善状态。
他强调道德行为与品德的培养,指出一个人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寻求适度的行为和情感,而不是过分或不足。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概念和实践德行的观点,概念德行侧重于道德原则和道德行为,而实践德行则强调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形成。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观点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政治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手段,主张通过建立一个理性和公正的政治体系来实现人类的幸福。
他将政治分为不同的形式,包括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他认为这些形式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以是合理和有效的。
然而,他认为最理想的政体是一种基于中立和平等原则的混合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和幸福。
哲学方法: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哲学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逻辑规则,用于分析和推理,这成为后世逻辑思维的基础。
他将逻辑视为辅助人类推理和理解自然和道德世界的工具。
通过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科学观点: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也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尽管这些观点在后来的科学发展中被证明是错误的。
例如,他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解释了天体的运动和空气、水等自然现象。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中译本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译本《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的中译本》一、引言在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形而上学》一书。
本文将通过评估中译本的内容,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理解和解读。
二、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1. 中译本对形而上学的概括中译本对《形而上学》的概括十分清晰,提炼出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和思想体系。
这些观点包括对于存在的本质、实体和本体的思考,对因果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分析,以及对神、理念和目的的探讨等等。
2. 对比原著的翻译质量通过对中译本和原著的对比,可以发现中译本对原著的翻译质量相当高。
中译本在语言表达和概念阐释上都做到了恰如其分,准确传达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且在不失原意的情况下,巧妙地进行了本土化处理,使其更易为华人读者所理解。
3. 中译本的注释与解读除了对原著的翻译外,中译本的注释和解读也十分重要。
通过对注释和解读的评估,可以看出翻译者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阐释,这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途径。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形而上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对存在本质和目的的探讨中,亚里士多德给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和见解。
中译本的出现为我们理解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供了便利,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并深入思考这一重要哲学著作。
四、总结和回顾通过本文的评估和讨论,我们不仅对《形而上学》这一经典著作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和解读有了一定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财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的中译本》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书籍,它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大门,也为我们理解和探讨形而上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和工具。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受益,共同探讨和传承这一思想宝库。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先哲,用他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
《形而上学》作为他的哲学经典,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本质的独特视角。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广阔。
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前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术语和概念,如本原、原因、实体,形式-质料、潜能-实现等。
这些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理解并非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对立的双方,而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这个世界具有某种可理解性。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并非外部强加给世界的,而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这种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关于“智慧”的见解。
他认为,智慧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这种知识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原理。
这种追求智慧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奥而晦涩,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和揣摩。
但正是这种挑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消化了他的思想。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部极具启示意义的哲学经典。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还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继续受益于这部作品的启示和指导。
亚里士多德四大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四大哲学观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出生于希腊斯德拉。
他是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等称号的创立者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系统可以说是希腊哲学的积淀和发展,被誉为西方哲学的鼻祖。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
一、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原因,是哲学讨论的最核心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唯有了解形而上学,才能理解整个世界和宇宙。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他将存在分为物质和形式两个方面。
物质指所有的具体事物,具体存在的实体,而形式指物质所具有的特性、属性、性质等等。
他认为,物质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物质就没有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物质。
通过这种方式,他将物质和形式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种整体。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两种实体的存在:潜在的实体和具体的实体。
潜在的实体指的是还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具体的实体则是已经变成事实的产物。
二、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要围绕着“幸福”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幸福并不是单纯的快乐或享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幸福应该是一种全面的、持久的、有内涵的理想状态。
他将这种理想状态称之为“完美”。
“完美”是指一个人维持在身体、心灵和品德三方面的平衡状态,这种状态要求身体的健康、心灵的满足和品德的完美。
只有达到了这种状态,一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三、政治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主要探讨政治的本质和组织形式。
亚里士多德对政治的理解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个体和社会。
他认为,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社会则是个体的集合。
亚里士多德相信,政治制度可以影响人们的恒久利益和安全,并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各种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他认为,政治制度应该是一个最优的组合,能够充分保护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同时能够发挥社会的所有有益成分,实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四、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方法,也就是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具体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涉及了众多学科,包括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并结合具体知识进行分析。
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其哲学系统的核心,他认为形而上学是最基础、最高级的哲学学科,探讨的是现实世界中最基本的实体和原理。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潜在"和"实在"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潜在和实在的本质。
2. 具体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的地位具体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认为,具体知识是对实在性的认识,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分析和体验,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具体知识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和直接观察之上的,是对形而上学真理的最直接理解。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有重要意义。
他的形而上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引导我们对具体知识的深入探究。
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的前进和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指引。
总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世界的认识,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认识。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和对具体知识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
就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的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认识领域,更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希望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认识之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即是本文针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思想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所探讨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有助于我们探索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定了基础。
对科学研究的指导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强调 对事物本质和原因的探究,这种 探究精神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
的深入发展。
对科学思维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通过 严谨的逻辑推理和辩证分析,有 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思维和逻辑 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反思05Βιβλιοθήκη 《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与争议
对经验主义的忽视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 过于强调理性思考和抽象概念的 重要性,相对忽视了经验观察和
实证验证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纯粹的思辨和推理, 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原理, 而无需借助感官经验和实验数据。
这种对经验主义的忽视,使得他 的哲学体系在解释自然现象和解
80%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事物的 根本特征,是决定事物成为该事 物的内在规定性。
100%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本质是现象的基础和根据,现象 是本质的表现和反映。
80%
本质与属性的关系
本质决定属性,属性表现本质。 不同的本质具有不同的属性。
实体论
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 存在的个体,是哲学研究的基 本对象。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
目
CONTENCT
录
• 引言 • 《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 • 《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 《形而上学》与古希腊哲学 • 《形而上学》的局限性与争议 • 《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一、历史与现状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
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
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
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
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
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
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
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
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
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对目前活跃在分析的形而上学的第一线的新一代哲学家们来说,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他们几乎不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他们正充满活力地从各个方面来探讨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问题。
例如,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物质实体,他们在讨论关于这些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同一性问题、共相(特性)与殊相(个体)问题以及抽象与虚构存在体的问题。
从语义和逻辑命题出发,他们在讨论关于必然性和可能性的问题以及可能世界、本质等与模态理论相关的问题。
同相对论、量子力学等最新科学理论相结合,他们在讨论空间、时间、时间中的物体存在以及因果等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
在由认知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刺激下而兴起的心灵哲学的框架中,他们在讨论伴随性和突现性、还原性和实现性以及自由意志等问题。
最后,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正在数学哲学、道德哲学、科学哲学以及几乎分析哲学的所有领域中展开。
下面我们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课题对其进行介绍和分析。
[1]二、问题与争论1、存在(existence):“存在”这个词究竟表达了怎么样的一种概念呢?历史上,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实体存在就意味着它是其本质的自身(to be what it essentially is)。
例如,苏格拉底存在就意味着苏格拉底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其中“这样的或那样的”是指苏格拉底的本质特性。
休谟则指出我们不能从我们所有的关于对象的知觉中找到一个共同的、清晰的关于“存在”的印象(impression),这似乎意味着并没有一个作为实体的存在本身。
康德也类似地断言,把“存在”加到一个东西上去就等于什么也没加,真实的东西并不比相应的可能的东西包含更多。
在以上的论述中,“存在”都是被作为一个一级谓词(first-level predicate)。
一级谓词修饰单个的实体,例如,“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其中“是智慧的”作为一级谓词修饰苏格拉底。
二级谓词(second-level predicate)则是修饰一级谓词的,例如,“智慧(being wise)是好的”,其中的“是好的”就是二级谓词。
弗雷格声称“存在”不是一级谓词而是二级谓词。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存在”这个句子中的“存在”不能被读作“是存在的”而修饰苏格拉底。
取而代之的是,这个句子应该被解读为“至少存在一个东西同一于(identical with)苏格拉底”,这样“存在”就成了修饰“是同一于苏格拉底的”这个一级谓词的一个二级谓词。
弗雷格这样做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如果“存在”是一级谓词,那么存在就是个体的一个特性,这样不存在(non-existence)也应该是个体的一个特性。
假定一个个体X具有不存在这个特性,因为具有一个特性,个体X就应该存在;但是具有不存在这个特性,X 又应该不存在,这样我们就变得自相矛盾。
第二,类似的困难来自否定存在命题,我们通常会说“林黛玉不存在,凤凰也不存在”,因为它们只是经典和传说中虚构的人和物。
但是如果不存在是作为个体的林黛玉和凤凰的特性的话,它们应该存在才能具有这样的特性,这样也会导致悖论。
弗雷格把“存在”视为二级谓词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的困难。
也有哲学家不同意弗雷格把“存在”当作二级谓词的观点。
对于上述把“存在”当作一级谓词时所面临的两个困难,他们至少提出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这两个悖论都含有一个暗藏的假设,即如果存在是一个个体的特性,那么不存在也必须是个体所具有的特性,并且具有这个特性的个体也必须存在。
他们争辩说这个暗藏的假设是可以被否定的。
第二,有些哲学家(Terence Parsons, Edward Zalta)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存在。
虚构的人和物蕴含(encode)了许多特性,因此它们以“是(is)”的方式存在。
而时空中实际存在的人和物却展示了(exemplify)许多特性,因此它们以“存在(exists)”的方式存在。
上述的第二个方案又引发了哲学家们对虚构实体究竟是以何种意义而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比如,范· 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在最近的论文中就坚持只有一种意义上的存在。
他争辩说就象数学在科学言谈(scientific discourse)中的必不可少使他产生了对数学对象的存在的本体论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一样,虚构人物在虚构言谈(fictional discourse)中的必不可少也使他产生了对虚构人物的存在的本体论承诺。
当然他对自己关于虚构人物以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同样的意义而存在的论断有进一步的理论解释。
我们看到范·因瓦根的上述立场是建立在本体论承诺这个概念之上的。
卡尔纳普在其名著《经验主义,语义学和本体论》中对这个问题有过精彩的论述。
卡尔纳普首先指出关于存在我们有两种类型的问题。
所谓的内部问题(internal questions)是指在一个给定的语言学框架(linguistic framework)中或者说给定的言谈中,我们问某某物体是否存在。
这种关于存在的问题可以按照给定框架中的假设和规范以经验的或者科学的或者逻辑的方式去求解。
常见的语言学框架包括日常生活言谈、科学理论言谈、数学理论言谈等等。
而所谓的外部问题(external questions)则是指有关一个给定的语言学框架的作为整体的存在问题。
比如,是否我们日常生活言谈所假设的历史和世界的整体本身就是一个大幻觉?是否我们数学理论言谈所涉及的实体和定理的全部都是与实在无关而只是我们心灵中的虚构?卡尔纳普说这类关于存在的外部问题是伪问题(pseudo questions),对它们而言没有是或否(yes or no)的解答。
因为我们对一个语言学框架/言谈的整体的本体论承诺是建立在这个框架在我们整体生活中的效率(efficiency)、效益(expediency)以及成果(fruitfulness)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对存在的外部问题的解答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而是一个关于程度(degree)的评估问题。
我们看到对于存在的外部问题以及相关的本体论承诺,卡尔纳普给出了一种实用主义的、非实在论的阐述。
但是我们可以追问:这种理论选择的更深一步的道理是什么?会不会只是卡尔纳普及奎因这样的哲学家的个人偏爱?为什么对于外部问题我们不能穷追不舍关于对与错的终极答案?对此卡尔纳普有一个解释,他说在他看来,这种穷追不舍的本体论努力的双方都缺乏足够的证据去说服对方,所以他们的争论永远无法断案。
但是这里他又依赖于“证据缺乏”这样一个概念,而对这个关键概念他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
现在的问题是,这里所谓的“证据缺乏”也只是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反对方似乎有相当的空间来挑战卡尔纳普对本体论承诺的解读。
双方的争论确实涉及到形而上学中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总结起来,关于存在我们有下面三个尚存争议的问题:(1)“存在”究竟是一级谓词还是二级谓词?(2)关于虚构物体的存在是否涉及两种意义的存在还是只有一种意义的存在?(3)关于本体论承诺,是否只有实用主义的、非实在论的解读,还是即便对于外部问题而言我们仍然可以追寻实在论的终极解答?[2]2、同一性(identity):在一种给定的语言L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一个二元的谓词(binary predicate)“=”,“=”满足下面这两个条件:(R)对任意实体x, x = x(L)对任意实体x, y及任意特性p, x = y-> [p(x)—> p(y)] 条件(R)代表同一性的自返性,即每个实体都与其自身同一。
条件(L)代表关于同一性的莱布尼兹法则,即如果两个实体是同一的,那么它们必定拥有完全相同的特性。
对于上述的关于绝对意义上的同一性的标准阐述,有些哲学家提出了质疑。
奇曲(Peter Geach)指出,在给定的语言L中,关于特性p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个包含L的但比L更丰实的语言L’中,原来的同一性关系就可能不存在。
也就是说,可能存在两个实体a和b,它们对于语言L中的特性来说拥有完全相同的特性,所以按上述定义a同一于b。
但是L’中可能存在新的特性q使得a和b中一个拥有q而另一个不拥有q,这样根据莱布尼兹法则,a和b就不是同一的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二阶逻辑来如下地定义同一性关系呢?对于任意实体x和y,如果对任意特性p,p(x)当且仅当p(y),那么我们说x同一于y。
奇曲说这样的定义也很值得怀疑,因为它建立在对无限制的全体特性的量化上,而这一点是否允许我们也不清楚。
在否定了绝对同一性的概念之后,奇曲提出了相对同一性(relative identity)的概念。
根据这个概念,对于任意两个实体x和y,我们只能说对于某个类(sortal)F而言x和y是同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