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书报告(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整个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同时,他还是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人们称其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则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
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通过论述本体与本质、形式与质料、潜能与现实等范畴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本体”学说,建立起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对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在希腊北方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当时,色雷斯已经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其父尼科马可是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御医。
青年的亚里士多德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就读,前后达20年之久。
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的爱索斯讲学,开始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活动。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应马其顿国王腓力普的邀请,去担任其子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6年,腓力普被刺身亡,亚历山大继承王位,迅速平定希腊等地的叛乱,又挥师向东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腓尼基、埃及、波斯和印度,建立起了跨欧、非、亚三洲的大帝国。
公元前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起自己的学校,即吕克昂学园。
据说,他常常在这里的林荫道上和学生一起散步,同时讨论学问,他的学派因此被称为“逍遥学派”。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突然逝世,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被指控不敬神,于是不得不逃到优卑亚岛的卡尔西斯避难,次年在那里去世,享年63岁。
本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
在《形而上学》的第7、8、9卷,亚里士多德对本体、形式和质料、潜能和现实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使他在《范畴篇》中的本体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曾经将本体和其他范畴——性质、数量、关系等区分开来,认为只有本体是主体,是其他一切属性(即其他九个范畴)的载体,其他范畴都是属于本体的,是本体的性质、本体的数量……所以本体是最后的主体(或基质)。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的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的读后感1. 引言在读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形而上学》后,我深深被这本书所启发和震撼。
作为一部关于形而上学的经典之作,它深入探讨了存在、本体和现实的根本问题。
本文将介绍我对《形而上学》的读后感,并对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进行阐述和思考。
2. 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存在和实在的思考,这些思考被后来的哲学家所借鉴和发展。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将存在分为两个层面:具体存在和抽象存在。
具体存在是指能够感知和感知的个体,而抽象存在则是超越感官的纯粹概念。
他试图回答存在的本质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存在是自足的和自在的。
3. 对于存在的思考在阅读《形而上学》时,我深入思考了存在的含义和意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自由和自在的,这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感和自由意志。
是否存在一个更高的实在,超越感官和理性的认识?如果存在,我们如何与这一实在互动?这些问题使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4. 形而上学的应用除了对存在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对于其他领域的哲学和科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现代哲学中,形而上学被用于研究本体论和存在论的问题。
在科学领域,形而上学的思考被应用于解释现象的根本原因和规律。
形而上学的思想还在文学、艺术和宗教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深层思考。
5. 我的启发和思考《形而上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尤其是对于本体和实在的关注。
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浮躁和表面的事物所迷惑,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本质和实在。
然而,正是本体和实在构成了我们的存在和意义。
通过阅读《形而上学》,我开始思考自身的本质和存在,以及如何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更多的意义。
在我的个人观点中,形而上学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现实世界和我们自身的存在。
通过深入思考本体和实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真实。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的先哲,用他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
《形而上学》作为他的哲学经典,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本质的独特视角。
阅读这部作品,我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广阔。
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前人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术语和概念,如本原、原因、实体,形式-质料、潜能-实现等。
这些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理解并非简单地将世界划分为对立的双方,而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这个世界具有某种可理解性。
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这种规律并非外部强加给世界的,而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这种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关于“智慧”的见解。
他认为,智慧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这种知识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原因和原理。
这种追求智慧的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形而上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奥而晦涩,需要我们反复思考和揣摩。
但正是这种挑战,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消化了他的思想。
总的来说,《形而上学》是一部极具启示意义的哲学经典。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还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入的反思。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会继续受益于这部作品的启示和指导。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是一本由亚里士多德所著的哲学经典之一。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存在的本质、事物的根源以及现实和理念之间的联系。
在阅读完《形而上学》后,我不禁对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感敬佩。
他以一种令人震撼的方式,将复杂的哲学问题简化为易于理解的观念。
他通过将感知和理性结合,阐述了万物的本质形态。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独特的形而上学观。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一门研究实体最普遍属性和整体本质的学科。
通过这种观点,他解释了自然与人类的发展,并对存在和实在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我而言,阅读《形而上学》是一次启迪性的旅程。
我开始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以及如何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引导我思考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不仅仅滞留在表面现象的观察中。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例如“实在”、“处在”和“存在”。
这些概念引发了我对事物存在方式的深入思考。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经常忽视了深入思考现实和事物的本质。
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重要的是超越表象,深入挖掘现实背后的意义和关联。
此外,《形而上学》还探讨了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将理念视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他认为理念是实体的完美形态,并影响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思想引发我对抽象和具体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考。
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事物的感知是如何受到理念和现实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阅读《形而上学》,我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对现实和存在的思考,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入探索。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帮助我发展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使我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世界。
总之,读完《形而上学》后,我不仅对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还对自身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引发了我对事物本质、存在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我相信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影响并激发人们的思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与意义。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作为一位普通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会与哲学这样的学科发生交集。
但作为人类思想最高端的表述,哲学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人最近读完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读后有了一些感悟,愿与各位分享。
《形而上学》指的是研究存在本身的哲学学科,为哲学三大分支之一,另外两个分支是逻辑学和伦理学。
在书中,亚里士多德试图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论。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思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不乏我们今天仍然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观点。
其中,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他对于形式和物质的分析。
在他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由形式和物质两个要素组成的。
物质为事物的实体,而形式则是物质的组成方式和特征。
在某种程度上,它也对应着事物的形状和属性。
例如一个橡胶球,物质即为橡胶,而它的形式则是球形的。
这样看来,我们就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发掘到很多有趣的思考。
比如,他提出了“本质”这一课题。
所谓“本质”,即为某个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根本属性。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每个事物的本质都由物质和形式两部分组成,并且形式是决定本质的因素。
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了“本质和意外”的概念,即每个事物都有一些本质的特征,同时又会有一些意外的属性,但这些意外的属性并不构成事物的本质。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对于世界和事物的探究和理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他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包含着一切存在的可能性。
而“存在”又是一种非常神秘和抽象的概念。
我们难以想象存在不存在的情景,但却很难解释“存在”具体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也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从不同方面分析存在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总体来说,读完《形而上学》,我感受到了亚里士多德深邃博大的思维和严谨的逻辑。
他的哲学思想涵盖了人类存在和思维的各个层面,从现象到本质,从肉眼到思维,力求在每个领域中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解答。
同时,他也留给了后人很多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是一本思想哲学经典著作,作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观点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思考和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化。
首先,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解释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他认为形而上学是对存在和实体的研究,超越于物质世界的观察和实证,探讨的是本质、原因和目的的问题。
这种超越感让我重新思考了人类思维的边界和限制。
其次,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分类和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将实体分为物质和形式两个层面,强调了物质和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统一。
这种思考方式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结构,拓宽了我的思维视野。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目的和因果关系的论述也给我很多启示。
他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目的的,并通过因果关系来实现这一目的。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让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
在读完《形而上学》后,我对哲学和思想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启示和指引,让我重新思考和审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同时,对于那些一直在追求真理和意义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种启迪和鼓舞。
第 1 页共 1 页。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

形而上学读书笔记【篇一:《形而上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去世两个多世纪之后,“metaphysic”一词方才出现。
众所周知,后人编亚里士多德手稿时,编完《物理学》一书,便着手有关第一哲学手稿的编撰工作。
由于手稿是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就的,而且亚里士多德本人也并没有给有关第一哲学的这些手稿以一个总的名称,于是,编撰者就干脆为这本汇编集子起名“metaphysic”,直译即“物理学之后”。
“metaphysic”由日本明治时期的井上哲次郎译为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形而上学”。
取《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意。
(一)《形而上学》一书的总体结构现在看到的《形而上学》通行本共分14卷。
由于此书是亚里士多德不同时期的手稿汇编,所以在各卷之间会有一些内容上的重复,而且各卷之间也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但是《形而上学》一书中的各卷基本都在讨论第一哲学的问题。
各个时代的注释家就《形而上学》的结构曾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
参照注释家们的观点,再结合每卷所讨论的主题,我们可以这样划分《形而上学》的总体结构:一、第1卷为全书导论部分,可看作全书的引子。
首先,在告诉读者“求知是人类的本性”(p1)之后,亚里士多德很快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 (p3)为了研究的第一哲学,就必须弄清楚智慧究竟是“哪一类原因与原理的知识”。
按照编者(也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意图,我们看到第一卷导论部分指明了以后各卷即将讨论对象是什么。
其次,在这一卷的第三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我们熟知的四因说:形式因(本体亦即怎是,本因)、质料因(物质或底层,物因)、动力因(动变的来源,动因)、目的因(目的与本善,极因)。
最后,亚里士多德对早期自然哲学家和柏拉图的“原因与原理”进行了一个简短的回顾,并对以往哲学家的观点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说明前辈观点让自己获益良多后,亚里士多德话锋一转,毫不客气地说前辈们的这一类“原因与原理”内容上显得浮华且模糊,并指出若要探求事物的“原因与原理”,必然同时探求亚里士多德自己提到的“四因”,或者四因之一或二或三。
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与形上境界。
以下是形而上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形而上学读后感1对于我这样纯粹依靠自学的人来说,《形而上学》有些过于深奥了,形而上学读后感。
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缺乏对古希腊各家流派的了解,缺乏对于一些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另一部分在于,著作的翻译似乎是使用了半白话半文言,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抛开这些不说,我半年多的努力毕竟是有些收获的。
亚氏的《形而上学》影响深远。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主要的事体会其名学分析的思路。
各派哲学分歧的一个重要来由,大都是对于同一名词涵义的不同理解。
抽象名词虽然有着自己通俗的含义,但是大都非常模糊,在不同的范畴内讨论往往会有不同的意思。
哲学家则可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从而用其构架自己的哲学体系。
所以,在于意见不同的人讨论哲学问题时,应穷究其每个字词的含义,以理清其思想。
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明确地界定每个词汇,这样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比较于柏拉图的意式论哲学(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意式凌驾于个体之上,以一统多)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哲学(以抽象的数为本体),亚氏以独立的抽象意式与抽象的数皆不能脱离具体物质而存在。
譬如说“桌式”须结合具体的材料才能形成桌子,而数则需配合具体单位进行度量方有意义。
亚氏以“四因”来解释一切:物因、式因、动因、极因。
物因是构成具体事务的质料,如桌子的本因是木或大理石、铁球的本因是铁。
式因的含义是“一事物之所以该事物”,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在于它的形状与功能、铁球之所以是球在于它是圆形的。
式因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某张桌子的形状”或“某个球的形状”。
特别地,灵魂是人的式因(本因是肉体),但亚氏认为灵魂同时也是本体。
这种含混的说法也许来源于他的老师柏拉图,读后感《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氏认为式因是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
动因。
“实体在亚氏那里是运动生成的结果,而不是某个现成的东西。
而实体生成后也会发生运动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读后感
内容概要:
【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
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
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
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
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可以说,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观点,可是这不是亚里士多德想要谈的主要问题,他想要说的是,怎样的学术是更接近真理更有意义的。
他的认识论是为了引出什么才是智慧,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最接近智慧的学术,也就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义。
从上面对人的认识的剖析中可以看出,记忆高于单纯的感官,经验高于单纯的记忆,技术高于单纯的经验,亚里士多德从而认为:知道更普遍规律的人更有智慧,为学术本身探求知识比思考实际应用的人更近于智慧。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智慧的诠释。
再更直接地说,越普遍的规律越难以知道,也离感觉越远——从而更加抽象;越深刻终极的知识越高贵,也越接近“善”。
到此为止,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结论,形而上学作为单纯为学术而思考、探究宇宙万物最终极道理的学术,是最神圣最高贵的学术,它能为所有一切的规律提供理由,能为所有一切的现象提供解释,而它本身应该是众所周知的,毋庸置疑的。
而它最核心的特点就在于探索和求知,永无止境地思考。
我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个振聋发聩的结论至今仍然难以超越和否定,人类和其他所有事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个思想则体现在对世界本质的思索,对普遍规律的研究,对所有问题的抽象思考。
这种思考就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
但由于时代的限制,博学伟大如亚里士多德的想法也难免会有狭隘与弊端。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评价非常精彩,珠玉在前我就引用一下,不自己表述了:“亚里士多德详述了全部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包罗万象。
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进;相反地他明显是从经验着手,他论证但确实基于和关于经验的。
他的方式是习见的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那就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亚里士多德很多前提与基础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所得出的,比如“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这是也许由于那个时代人们对猫、狗之类的教诲都是通过声音的方式来完成的;“我们认为一般工匠凭习惯而动作,——与非生物的动作相似,如火之燃烧——趁着自然趋向,进行各自的机能活动,对于自己的动作是不知其所以然的”这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动力因的思想,明显也透露着经验的色彩。
不过虽然如此,亚里士多德在逻辑推导和论证方面确实始终谨慎严密、极具思辨意味的。
从感官到记忆,记忆到经验,经验总结得到技术,从而一步步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这些推演和论证都有着严密的逻辑,最后得出“这样,明显地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的结论,非常有说服力。
除了这一点,我还想谈谈关于形而上学的一些想法。
我们都知道,形而上学这个名字是当时整理亚里士多德手稿的编者不知如何命名便取名为“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诸卷)的,在译成汉语时借用《易传》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便翻译成形而上。
亚里士多德自己对这种学术的命名其实是“第一哲学”。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形而上学在现在有两个涵义,一个就是我们上面讨论的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对世界实在本性,或者说那种最根本的东西的追问和探求;而另一个则是可以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表示与辩证法对立的、没有发展和运动眼光的、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并且在国内的哲学教科书中是一个贬义词。
“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无疑是前一种涵义,和“哲学”的含义相近,但对大多数同学来说中学的政治思想课本却沿用了后一种表达。
我认为形而上学实际上可以指对抽象
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教科书把这个词用来指“片面、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却不介绍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显然是不合适不全面的。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其说是一门学术,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个方向、一类问题,一种追问求知的理性态度,一个追求纯粹真理的思考方向,一类不为生存不为实用而是为了求知想要解答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是最神圣最高贵的,虽然他并没有贬低其他学术和知识,但是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自己研究学术高贵性的隐隐骄傲。
这种神圣和高贵的属性也确实存在,毕竟在亚里士多德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界,对人类自己都认识得太少,人类还在战争、饥荒、灾难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生存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这群逍遥学派的学者们却能够维持着求知的热情对未知发起挑战,试图思索那看上去无比神秘、“自然的秘密只许神知道”的问题。
这种思索本身就是非常勇敢、非常重要的,没有它,也许人类依然不知道自己是谁。
这种思想看起来没有实际用途,但是政治、文化、宗教种种人类文明的璀璨都是从中衍生而出的。
而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形而上学方面的思考依然有其意义,但是神圣高贵的属性可能却逐渐丧失了。
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辩证法,就如我们上面所说的,苏联教科书体系将形而上学和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那里发展而来的辩证法对立起来,其实这里的形而上学更多是表达辩证法哲学家对旧形而上学的不满。
的确,形而上学的理念本身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相比之下,形而上学的观点要更加孤立和静止,缺乏发展和运动的眼光。
虽然我在前面说了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教科书中作为和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含义大不相同,但是二者也有相同之处(不然为何人们会以此命名),那就是形而上学一个潜在的思想是,这个世界有一个终极答案的。
亚里士多德说,形而上学是要“得知每一事物所必至的终极者”,“一般而论就是全宇宙的‘至善’”,而且“所谓‘善’亦即‘终极’”。
而我们现在知道,“知也无涯”,很多事情并非有唯一和最终的答案,事情并非静止不动的,所以形而上学将自己带到了死胡同中。
曾看过一本书,书中说辩证法是“信仰混乱”,即不承认也不代表某种绝对的东西,这个比喻也许不够贴切但也很有深意,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