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技术观点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 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结论是,第一哲学就是以“作为是的是”为核心问题的哲学。

他的主要理由是:这门学问的主要工作是规定“真正的存在”的形式标准,然后据此梳理各种事物,确定哪一种是根本的、最能当得上“存在”(是),哪些是次级的存在(是)。

在希腊文中,being(ου)可以翻译为“存在”和“是”;由于“存在”是最普遍的范畴,而“是”又是语言—逻辑学的根本要素,所以这门学问当然是各门哲学学科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在哲学体系中发挥着为所有其他哲学部门准备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功能,其成果为所有的具体哲学部门所预设。

它的在先性如此明显,无疑堪称“第一哲学”。

然而,这一说明未必真的那么令人信服。

“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至少听上去是一种相当古怪的学问。

显然,更为自然的想法和古代人的实际做法都是把神学和自然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甚至把伦理学当作“第一哲学”也不是不可能。

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希腊化罗马哲学,都把“伦理学”当作最重要的学问。

至于作为所有哲学部门概念工具准备的学问,大多也由广义的“逻辑学”(当时的认识论)来承担。

这种学科位序上的争执令人不得不回到亚里士多德对“第一哲学”的本质规定上。

作为“无用的大用之智慧”,也就是关于“作为是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据说是最为接近神的学问,而且标志着人的自由。

(亚里士多德,第1卷第2章)这尤其以超出自然哲学的形而上学为代表。

这种振聋发聩的宣称听上去当然振奋人心。

但是人们还是不禁要由“惊讶”而“好奇”,进而追问其极高尊贵性的“原因”:这门学问究竟是研究什么内容的“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对此的规定或描述反反复复,不一而足;不仅在《形而上学》的前面几卷,而且在其全书中都不断回到对这一主题的反思上来。

然而他并没有定下一个一清二楚的说法。

在他所尝试提出的几种定义中,有两种特别重要: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高级的对象的;一是这种学问是研究最普遍的对象的。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亚里士多德: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

当前分析的形而上学中的核心课题一、历史与现状在当代分析哲学发展初期,因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哲学都把取消形而上学作为它们事业的基石,并且其中领军的哲学家反复强调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意义(meaningless),所以分析哲学常常被描述成是反形而上学的。

这种描述在很大程度是不准确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形而上学倾向就非常明显,因为他们试图全面阐明现实的本体论结构。

这个时期其它的分析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探讨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只是他们用逻辑句法或者概念分析这样的术语来掩盖他们通常极端的反实在论?的形而上学立场。

但是的确在二十世纪三十及四十年代,当日常语言哲学和后期维特根斯坦如日中天的时候,在分析哲学中自称是一个形而上学家至少是一种不时尚的事情。

这种对形而上学的偏见到六十年代初开始得到纠正。

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奎因和斯特劳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斯特劳森提出了“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它的目标是对我们在思考和谈论世界时所用的概念图式(conceptual scheme)的最一般的范畴和结构进行系统的刻画。

而奎因却把本体论承诺和接受一种理论言谈(discourse)结合在了一起。

在奎因和斯特劳森之后,分析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中的代表人物是齐硕姆(Roderick Chisholm)和刘易斯(David Lewis)。

他们俩都同意奎因的基本的本体论假设,即尽管本体论范畴的最终状态对我们来说是不透明的,但是我们仍然有希望做有意义的、甚至好的形而上学工作;因为我们关于终极本体论存在的可错的直觉可以通过我们的形而上学理论在其它我们了解更多的领域中的成功程度来得到约束和评估。

然而奎因自己选择把本体论承诺完全和自然科学言谈捆绑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齐硕姆和刘易斯都以自己的方式和奎因分道扬镳。

齐硕姆把意向的(心灵的)和内涵的(非外延的)概念作为他本体论承诺的一个最基本的部分。

而刘易斯的模态实在论则把所有的可能世界的真实存在当作他本体论承诺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

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

论亚里士多德的“对成”和阴阳对成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于“对成”的范畴进行分析的人,他指出了“对成”的含义,作为辩证法最普遍的范畴。

但他却设置了最后的终极,没能将辩证法贯彻到底。

而中国阴阳学说中阴阳双方一分为二,也体现了对成的思想,尤其是体现在太极中的阴阳正反两面。

标签:对成;矛盾;辩证法;阴阳;阴阳对成;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的“对成”1.“对成”提出的背景与方法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指出:“我们踏进又踏不进同一条河,我们存在又不存在。

”〔1〕由于这句格言没有经过科学的有力论证,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出现了相对论和诡辩论的逆流。

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时期,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反对赫拉克利特,另一方面他又以智慧和博学审视这场思维斗争。

“传闻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是亦可为非是’,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

”〔2〕“辩证家与诡辩派穿着与哲学家相同的服装”,“哲学在切求真知时,辩证法专务批评;至于诡辩术尽管貌似哲学,终非哲学。

”〔2〕指责和批评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亚里士多德绕过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在当时无法从科学上充分证明的命题,而直接从形式逻辑的判断入手。

在对判断的深入研究中,亚里士多德从形式逻辑的疆域中进入辩证思维领域。

他在关于判断的理论——主词和宾词的关系上,明确地指出了逻辑系词的辩证性质,指出主词与宾词既有区别又有同一。

亚里士多德从研究判断的主宾关系入手,不仅把握了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和从一般到个别的辩证运动,而且也揭示了“同一”和“差别”的对立。

指出:事物并非绝对相同,“各有所同而不是悉数相同”〔2〕相似而不是绝对相同;事物相“异”实质上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具有某些方面的差异,“异应用于那些事物虽各有别,而在某些方面仍有所同的。

”〔2〕而最大的差别,亚里士多德称为“相对”,或称之为“对成”〔2〕。

2.“对成”的本质与特征矛盾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

有些哲学家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因素组成的,有些则否认;有些认为决定事物的是对立的原则,如毕达哥拉斯归纳的十对对立:有限与无限,奇与偶,一与众,右与左,男与女,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与斜;阿尔克迈恩似乎也曾有同样的想法,有着类似的学说。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形而上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A)一①卷(章一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我们乐于使用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说明;即使并无实用,人们总爱好感觉,而在诸感觉中,尤重视觉。

无论我们将有所作为,或竟是无所作为,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

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②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

动物在本性上赋有感觉的官能,有些动物从感觉产生记忆,有些则不产生记忆。

这样,前者就比那些不能记忆的更明敏而适宜于学习。

那些不能听声音的,虽也明敏,可是不能受教诲:譬如蜜蜂,及其它相似的种属;除记忆以外,又具备听觉的那些动物,就可加以教诲。

①本卷首章简述人类由感觉,记忆,经验,积累智慧以建立理论学术,而哲学尤为宝贵。

次章列叙自然研究中所识万有之常态与变化,综为四因;遂撮举希腊先哲各家之说略论其得失。

9955,105918,等所称“导言”()ba EFGHιIπEψHHιιασμFHιI正当指此卷各章。

一般诠疏家如耶格尔(,.)罗斯(,.)等以卷第JaegerWRossWA九章与卷M第四第五章相对勘,推论此卷当系亚氏初离柏拉图学院后,在亚索()时所著录,故行文语气仍自侪于柏拉图学派之列。

本书边注页数行数系照Assos亚氏全集希文本页行数编录,索引即凭此码制订。

②希腊学者一向认为视觉是五官中特重的一官,下文言及感觉时,往往单举视觉。

除了人类,动物凭现象与记忆而生活着,很少相关联的经验;但人类还凭技术与理智而生活。

现在,人从记忆积累经验;同一事物的屡次记忆最后产生这一经验的潜能。

经验很象知识与技术,但实际是人类由经验得到知识与技术;浦罗说:“经①验造就技术,无经验就凭机遇”。

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而技术就由此兴起。

作成这样一个判断:加里亚沾染过这种病,于他有益,苏格拉底与其他许多病例也如此,这是经验;但作成这样一个判断:所有具备某一类型体质的人沾染过这种病,例如粘液质的或胆液质②的人因病发烧,都于他有益,——这是技术。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公元前384 年, 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 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

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 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 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比较多, 例如《物理学》《论生灭》《论天》《论灵魂》《动物史》《自然小著作》等等, 伦理学著作则有《大伦理学》《政治学》《尤苔谟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等等, 美学著作则主要有《诗学》和《修辞学》, 正因为他著作繁多, 思想丰富, 所以他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马克思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而柏拉图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启蒙老师, 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这句名言明确地表明了亚里士多德虽然敬仰柏拉图, 但是与他老师柏拉图却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 柏拉图一生追求最高的理念, 认为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不过是分有了与它们相对应的理念,都是不真实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他轻视感觉经验, 不注重研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于是在柏拉图去世之后, 离开了雅典学园, 力图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并且于亚索斯建立了新的哲学学园。

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其物理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在物理学之后, 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首先要理解他的物理学, 他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 它研究的是在自然中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而他将自然中的事物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靠自己本性存在运动的事物, 另一类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存在和变化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读后感

《形而上学》读后感内容概要:【1】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善于和喜欢用感觉来感知和观察世界。

【2】人类和动物不同在于人类通过感觉产生记忆并从而积累经验,而经验通过总结推广会形成技术。

【3】经验是个别的具体的知识,而技术则是更抽象普遍的知识。

技术由经验而来并且高于经验。

【4】经验高于感知,技术高于经验,无为的技术高于有为的技术,抽象理论高于实际技术。

从而可以知道,智慧是关于抽象、普遍的原理和原因的知识,有智慧的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5】原理越普遍、越基本就越接近智慧和真理,真正的智慧就是终极的原理,解释万物的原因。

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6】这种普遍的原理和学术是无用的,不能带来物质的好处和利益,这就是为学术而成立的唯一自由学术——哲学。

【7】哲学思考的是最深奥、最接近神的问题,因此哲学也就是最光荣和最神圣的学术,即使它和其他学术相比不切实用。

【8】哲学就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思考了解从而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让我们解开对世界的疑惑。

这是哲学这门学术的结果和目的。

感想和思考:哲学是什么?在古希腊的语言中哲学的字面意义是“爱智慧”。

那么智慧又是什么?是聪明吗?还是博学?在这篇文章中亚里士多德将这个问题一步步解构开来,剖析其中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感知和思考体系是怎样的?亚里士多德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并归纳下结论说:人类像其他一些动物一样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看、听、闻、触摸,通过这些感觉的官能识知事物,而且可以产生相应的记忆,这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人类还凭借记忆不断积累相关经验,某些事情的重复出现让我们从中得知了内在规律并获得经验;根据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又逐渐产生对某一类事物的普遍性判断——这比单纯的经验要更高一层——也就从而得到了知识和技术。

技术和经验的最大差别在于普遍性,也就是将对单个事物的经验拓展开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知识,从而可以对某些事情看得更加明白透彻——不仅知道规律,并且知道为什么会如此。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探寻物质世界的本原》1. 引言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形而上学领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更是他对于物质世界的本原所做的探讨,这一主题是哲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

2. lambda 卷导论的主要内容我们来聚焦于lambda 卷导论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lambda 卷导论以“形而上学”为中心,探讨了世界的本质和原因。

亚里士多德在这篇论文中深入探讨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和不变性,并通过对事物本质、存在的种类、存在的目的等问题的思考,提出了他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观点。

3. 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思考在lambda 卷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对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强调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并试图通过对普遍性、个体性以及形而上学原理等概念的分析,揭示出物质世界的根本本原,并据此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观点来看,lambda 卷导论中涉及的对于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思考,是对于世界万物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世界的多样性和变化性的观察,试图找到世界的根本本原,这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5. 总结与回顾在lambda 卷导论中,亚里士多德将他对于形而上学的深刻思考和哲学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原因的探讨,他试图揭示世界的根本本原,并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启示。

回顾本文所述,我们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lambda 卷导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希望能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深化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lambda 卷导论探寻了世界的本源,它不仅是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于哲学领域中物质世界的重要贡献。

通过对lambda 卷导论的探讨,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物质世界的本原,进而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