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KaoYan论亚里士多德的_实体_学说及其意义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思想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他尽管受教于柏拉图,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崇拜权威,不具有自己的想法。

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真实想法。

在哲学方面,他有着与老师不同的观念,他认为世界是有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

这一观点在形成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时,实体论呼之欲出。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是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称为本体论或者共相论。

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什么是实体,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是什么,实体生存与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实体是如何生成的等四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基本的定义:“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

”在教科书《西方哲学史》中解释道:“一般说来,用来述说主体的东西或者是普遍的种属概念(如“人”“动物”等),或者是依附于被述说者的某种属性(如“白色的”“勇敢的”等),而被述说者则通常只能是具体的个别事物(如“苏格拉底”“那匹白马”等)。

”也就是说实体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

其次,实体是没有与之相反的东西的,即无属性。

另外,实体没有程度上的差别,即不可比性。

实体是一个“变中之不变”的一个存在。

在实体的概念之上,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了“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的概念。

实体有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例如某一个具体的人,这个杯子,这栋房子等等。

而第二实体用于指第一实体的属或种,例如“人”、“动物”,第二实体已具有抽象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事物有时被用来述说第一实体,有时存在于第一实体内部。

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其他东西就不再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FreeKaoYan论亚里士多德的_实体_学说及其意义

FreeKaoYan论亚里士多德的_实体_学说及其意义

2008年10月 学 术 交 流 Oct.,2008总第175期 第10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175 No.10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陆杰荣1,牛小侠1,2(1.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作用。

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性基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本原;质料与形式[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8)10-0001-04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探求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相互之间联系的根源,即万事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史上,“始基”从“无定形”的水、气、“无限”等到“有定性”的火的逻格斯的“尺度”,这些始基都带有经验世界的因素,所以,巴门尼德把带有物质因素的始基的观点称为“意见”,谈不上真理。

并对上述观点进行抽象,得出了“存在”概念。

论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论亚里士多德法律思想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和现实意义摘要: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唯一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是理智的化身,是人类的导师。

他在逻辑学、物理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有大量著述。

他的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的《政治学》更是为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法律思想,是后世研究古代法律文明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也对现代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

他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理念更是对现代的法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法治、“法治优于人治”、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第一,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本质的认识亚里士多德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

探讨法律的本质,离不开对国家本质的认识,但亚里士多德与我们所奉行的马恩列斯经典学说不同,他认为国家是自然起源的,国家或城邦是从家庭经由村落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家庭的外延,是一种为追求全民幸福的社会团体,国家之形成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

亚里士多德将国家的产生归于一种超越个人、团体和阶级之上的自然演化的过程,是作为社会和政治动物的人的本性的必然结果。

他说:“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种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开篇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上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

”城邦国家的建立是出于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法律则是这种需求的保障,因而,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立法的最高依据。

同时,亚里士多德又说:“自然正义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并且不依赖于接受。

”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国家看成是基于人类滋生要求而结成的最高的社会团体,这种观点与后世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的源头即是亚里士多德之理论,只不过卢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对其进行了文采飞扬、逻辑严密的发挥罢了。

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理解

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理解

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是他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认为实体是由属性构成的客观存在,属性是实体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于其他实体而存在的,每个实体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和特性,
并且实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在实体观中,亚里士多德将实体分为三种类型:物、属性和属性。

物是指那些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如大地、桌子等;属性是指物自身具有的特性,如大小、颜色、形状等;而属性是指物与其他实体之间的关系,如爱、知识、智慧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存在和运动的,人类社会中的事物是有一定的组织和秩序的,这些组织和秩序都是实体之间的关系所导致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次挑战,它强调了实体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同时也指出了实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它对后来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亚里士多德三实体及与是者的关系--参考

论亚里士多德三实体及与是者的关系--参考

答。而是通过偶性来说明。正如一个人可能有教养, 可能没有教养,这些东西可有可无是偶然属性。如 果说“你是人”情况就不同了。因为不能说.你可以 是人.也可以不是人。如果你不是人那就不能作为
你而存在了。所以“人”对于一个具体的人——张三、
李四.就是它的本质。实体的本质和实体的固有属 性联系在一起的。如凹鼻对于人来说是本质属性而 “白”对于人来说是偶然属性。 是者是真理认识的对象。亚氏认为.质料不能给 我们提供知识。只有形式才给我们提供知识。由于 形式的层次不一样.提供的知识也不一样。在日常 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为个别知识.实用技术为较普通 的知识,作为寻找事物最终原因的第一哲学形成的 知识是普遍的真理。作为普遍真理的知识它研究的 不是各别事物的特点和性质.而是同类事物的特点 和性质,它研究的对象不是个别事物,而是包含一 切事物的共同东西的是者。所以是者既是哲学认识 的对象,也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总之,亚氏的实体和是者的关系是很复杂的,他 一方面超越古希腊自然哲学中把哲学研究的对象 停留在具体事物上。另一方面又反对柏拉图的“理 念型相”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所以它借助于实 体这个环节来建立形而上学以及它的研究对象是 者。无疑是哲学中的一大进步。
2004年6月 第19卷第3期
成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XianyangTeachers’College
Jun2004 V01.19 No 3
试论亚里士多德“三实体"及与是者的关系
贺炳团
f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陕西成阳712000)
摘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对“三实体”进行分析考察,说明亚里士多德建立“三 妾体”的目的所在。实体不是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是者.是者是在实 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关键词:第一实体;第二实体;最高实体;是者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4)03.0022.03 作谓词。如“苏格拉底是人”,“苏格拉底”只能作为主 词.“人”是表述苏格拉底的是谓词,不能把这个判断 颠倒“人是苏格拉底”。一般来说,凡是个别的.特殊 的东西只能作为逻辑的主词.凡是能够用来表述主 词的东西,必然都是普遍一般的东西。 亚氏在建立第一实体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实 体。虽然,第一实体是最根本的东西,是决定其他一 切的东西,而第二实体(种和属)是一般的普遍的东 西。从实体的层次上说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是有差 异的,但它们都是实体.有其共同性。这是因为第一 实体只所以称为第一实体。由于它们是其他东西的 基础、基质。如具体的马是生命所依托的东西。具体 的桌子是长,宽,高所依托的东西,没有具体的实体, 属性也就不存在了。同样作为种和属的人和马也可 以成为实体,因为有一般人和马的属性.必然依托在 第二实体上,如。人是有理性的”。没有第二实体。一 般的属性也不存在了。从认识论角度看,理性灵魂 认识的对象是在可感形式基础上的可知形式.是通 过想象对个别可感形式加以比较,归类.把相似的可 感形式想象为一个印象。这样就可以产生出理性的 概念。理智是理性灵魂的特殊功能、活动和内容,是 人类灵魂除去动物灵魂所执行的那些功能之后所 剩余的核心要素,它不是像感性灵魂是被动的,受外 部事物的作用,理智是有很大的能动性.可以随心所 欲地想象、理解和判断。从逻辑角度看,第二实体即 可以作为主词也可以作谓词。比较。“人是会死的”和 “苏格拉底是人”,“人”是第一个判断的主词和第二 个判断的谓词。在所有的谓词中.只有“属”和“种”,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阿里士多德在他的《经典礼记》中提出了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其中包括物不可能有内在的对象,所以它是“实体”的定义;另一种定义形式是“无外在性质的实体”,它是指实体没有可以分解的特性,它们是完整的,是在一起的;第三种定义形式是一个实体的一切属性中的任何一个的改变都不会对实体本身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实体的不变性”;最后一种定义形式是实体只由本身组成,不受外界影响,这也是“实体”的定义。

这些定义形式都是阿里士多德为了描述实体概念而提出的,这种物理性的实体概念在西方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解释亣义性质的唯物论也是基于实体概念,它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自身内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不受外部影响。

在Aristotle's Four Causes中,他提出实体概念有四种可能的来源:材料类因素、定形因素、动因素和终极因素。

认识论则认为实体概念包括只有存在于客观实体上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概念就是客观实体的品质,基于实体概念推断出的判断也成为演绎古典哲学的基础。

实体概念的最初定义形式是阿里士多德提出的,这种概念在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以及解释客观世界的重要性都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在每一个学科中都有实体概念的应用,从元分析,物理学逻辑学都能发现实体概念的踪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对于科学,技术还是哲学它都是可见着的一部分。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哲学被视为基础,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实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体等。

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的本质和属性,而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实体哲学来揭示它们的根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

他提出了十个最基本的种类,包括有机体、无机体、动物、人类等。

每个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本质,它们在存在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区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和共同点。

实体的本质和存在也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本质是指它们独特的特性和性质,而存在则是指它们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基于其本质的存在,本质是实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与实体哲学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质,而实体哲学则研究具体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实体哲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认识。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存在和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则使我们超越物质世界,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进行简要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0月 学 术 交 流 Oct.,2008总第175期 第10期 Acade m ic Exchange Serial No.175 No.10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陆杰荣1,牛小侠1,2(1.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 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作用。

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性基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本原;质料与形式[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8)10-0001-04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探求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相互之间联系的根源,即万事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史上,“始基”从“无定形”的水、气、“无限”等到“有定性”的火的逻格斯的“尺度”,这些始基都带有经验世界的因素,所以,巴门尼德把带有物质因素的始基的观点称为“意见”,谈不上真理。

并对上述观点进行抽象,得出了“存在”概念。

这种存在是“抽象的存在”,从具体的意义讲是一种“无”。

正如黑格尔所说“当我们说‘存在’时,我们并没有说到具体事物,因为‘存在’只是一纯全抽象的东西。

”[1]所以,这种“存在”比起“非存在”来并不更多些。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思想的基础上以及为克服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对立提出了“共相”即理念以及“分离说”和“模仿说”。

但柏拉图根本没有摆脱“共相”的抽象性和自在性。

“共相就其为共相而言,还没有实在性;实现的活动还没有被设定,自在的东西只是惰性的东西。

”[2]针对上述哲学家思想面临的困境,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实体”的概念力图克服传统哲学的困境。

亚里士多德在论证“实体”的规定及其种类的时候,系统地阐述了“实体”学说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实体”学说所蕴涵的哲学普遍性价值及其人性的本体论依据。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是未分化的,总体的,即是“一揽子”式的思维方式,从实质而言,由于当时人的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对人物同源的异同的理解并未进行分化。

事实上,当时只要能够找到人与物产生的同源性“始基”,也就能解释人性与物性的齐一性的规定,所以古代哲学家们不遗余力地寻找着“万物产生于它,又复归于它”的“本原”。

寻找“本原”的思想在古代哲学家心中成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使命,寻找的结果有二:一是“本原”具有自然属性。

二是“本原”具有超自[收稿日期]2008-06-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哲学研究中心的演进逻辑与马克思哲学的时代定位”(07BZ X00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陆杰荣(1957-),男,辽宁大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从事马克思哲学与当代外国哲学研究。

然的属性,这意味着古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并非自然所能完成的作品,开始有自己意识的首次觉醒,这个觉醒以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分水岭。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3]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性和超越性在古代人那里表现在对世界万物超越的“本原”的寻求。

这种对“本原”的追问实际上是人的思维抽象发展的结果。

特别是巴门尼德把原来一直视为感官对象的世界转化为超感觉的思想对象以后,追求超感觉的世界就开始运动了。

巴门尼德的哲学意义在于区分了经验世界与本质世界、感性意见与理性真理,认为感性形成的是关于经验世界的意见,理性形成的是关于本质世界的真理。

德谟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原子”,这样的“原子”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不仅因为它是抽象的,而且因为它是体积最小的,他更强调个别的抽象的精细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但他的最大的困难是从原子与虚空无法说明事物因人而获得的那些属性。

“能够感觉到的存在是非实在的,而实在的存在又是感觉不到的。

这无异于否定了对人而言的现实世界,要把人引向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所以德谟克利特作为一个非常注重现实性的哲学家,却得出一个完全否定性的结论”[4]即我们不能真实知道什么,只知道存在是偶然的或意见。

与此相对应的是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抽象为代表普遍性,一般性的“理念”,由于理念的高高在上统辖着可见世界的一切事物,是万物所效仿的“摹本”。

所以现实世界的个别事物是本质“理念”的模仿并隶属于“理念”,现实世界中有多少事物,本质的世界就有多少“理念”,因此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多元的,怎样达到“理念”的一元性则是他没有思考也无力解决的问题,在他看来,“理念”的超越的世界虽然是人感知不到的但却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现实世界一切都是非真实的,从否认现实这一点看,柏拉图与德谟克利特两者的哲学性质是一致的。

亚氏坚信着“我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信念”,着重地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批判,批判其“分离说”和“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分离说”的错误在于不动永恒的“理念”怎样能产生变化运动的事物,因为根据古希腊的传统哲学所公认的“无中不能生有”的原则,即“有与无”对立的矛盾律,不动永恒的理念不能产生动变的万事万物。

“模仿说”的主要错误在于将一般的“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不过是一种诗喻的虚无。

“说通式使模型,其他事物参与其中,这不过是诗喻与虚文而已。

试看意式,它究属在制造什么?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有,也会生成,不管有无苏格拉底其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一个人总会出现,即使苏格拉底是超世永恒的,世上也会有那样的人。

”[5]亚里士多德为了给抽象的理念注入经验的成分,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有基础性作用,他在《范畴篇》提出了10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以及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遇。

其中“实体”占着首要位置。

“实体”具有几个方面规定性的特征:第一,原初性,“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一个主体的东西。

第二,单一性,表示“这个”即“个体”。

第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体现在它的上述两种特征上,而且也体现实体自身没有对立物,没有程度上的差别。

按照上述规定性的特征以及10个范畴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实体进行分类: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

亚氏经常拿苏格拉底作例来区别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当提到“苏格拉底”时,指的是一个个别事物“实体”,当说“苏格拉底是人或白人或文明人或两脚动物”时,就涉及到“人”、“白人”、“文明人”、“两脚动物”这些第二实体。

由上可知,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第一实体只能是主词,不述说主语,而“种和属”必须依托于个别事物,它们作为第二实体必须依附于第一实体。

当研究个别事物的内部结构要素时亚氏的“实体”范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演变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这部著作中深入地研究了“实体”并重申了实体的首要意义。

实体“于定义为始”,“于认识之序次为始”,“于时间为始”。

然后指出了实体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或者作为从不述说他物的终极主体;或者是作为可分离的这个而存在,即每一个体的形状和形式。

”[6]在此,亚里士多德承认三种存在的实体,一种是物质或质料的实体,另一种是形式的实体,还有一种是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后来亚氏将三种实体称为“载体”———它是躺在下面的东西,是生成的基础而不是生成的东西。

“在某种意义下,质料被称为载体,在另外意义下,形状被称为载体,而两者所组成的东西被称为第三种载体。

我把青铜成为质料,把所见的图像成为形式,由两者构成的组合是雕像。

”[6]155因此可以说,没有质料是实体,其他都无从谈起。

但“实体就是质料。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可分离的和‘这个’看来最最属于实体”[6]156也就是说形式以及由质料与形式所构成的事物与质料相比而言,更具有实体的特性,而综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形式而不取决于质料,因为形式因表示“这个”而具有目的性的倾向,质料是未规定的,它要具有目的性必须与形式结合,所以未得到形式规定的质料在这个意义上不是“实体”。

在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念发生了转向,即由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转向个别事物的形式是第一实体,这表明了亚氏仍然没有摆脱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也说明其实体学说的矛盾性。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还分析了“其所是的是”、“普遍”与“种”是否是实体?“其所是的是”是由己的存在,定义是“其所是的是”的原理,而定义更多地表示“其所是的是”的形式。

所以定义和“是什么”是一样的意思。

因此,“其所是的是”是实体。

“除了实体,任何东西都不具有其所是的是和定义,而在另一方面却将有。

不须多说,定义就是其所是的是原理,其所是的是要么只属于实体,要么最多地、最初地、简单地属于实体。

”[6]161接着亚氏又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普遍”不是实体。

第一,“第一实体是为个别所独有的,它不依存于他物,普遍则是共同的。

所谓的普遍,在本性上就意味着依存与多。

”[6]181第二,“实体按其本义就是不述说主体的,而普遍却总是述说某一主体。

”[6]182第三,“这个和实体。

如若出于什么的话,不是出于实体、出于某一这个,而是出于质,是不可能的、荒唐的。

这样,非实体和质将要先于实体和这个了,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不论在原理上、在时间上,还是在生成上,实体的属性都不能在先。

不然,它们就可分离了。

”[6]182“最后,同样清楚,实体不可能成为有那些的内在者构成,因为像这样现实的二,绝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一。

反之,如若是潜在的二,就可以是一了。

”[6]183所以,亚里士多德在此否定了普遍作为第一实体的可能性,它述说主体时从属于主体,故称为第二实体,第二实体之所以是实体是由于要认识同类事物必须把握事物的普遍,否则无从认识,所以在认识论上它是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