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知识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在他看来,它们囊括了事物由于自身的所有存在方式。
第一哲学不可能也不应该研究所有的这些存在。对存在某一方面或部分的 研究,是其他知识的事情(如数学就是研究存在的数量关系),但对存在自身
进行研究,即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则是其他学科无能为力的。所以,亚里士 多德断言:
而独立存在。因此在 “分离 ”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是针锋相对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的分析是以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为起点 或基本单元的,他并未深入事物内部去探明其构成要素 一质料和形式。一旦他 跨出这一步,其观
点就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之中。
《形而上学》第五卷第八章对 “实体”概念的规定,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 想变化。[32]在这里,他首先分别地区分出四种实体:
(二)实体论
实体”一词的希腊语原文是ousia,与to on一样源出于einai,系阴性现在 分词。ousia除有实体”(英语substanee)之意外,还有 本质”(英语esse nee之意。[30]作为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性范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论述 很多,主要集中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第五、七、十二卷中,由于角度 不同,观点的差异
第四条:
“实体似乎无更多或更少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不是说不同类别的实体之间 无程度差别,而是说同一类实体的各个个体间无程度差别。
第五条:
“在数目上保持单一,在性质上却可以有对立面。他可以有时白有时黑,有时善有时恶,但
却始终是同一个人。
依据上述标准,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着两类实体。个别的具体事物(如苏 格拉底)是第一实体,即最根本的实体,因为它最符合这五条标准。包含个别 事物的属(如 “人”)和种(如 “动物”)是第二实体,因为一方面,它们基本上符 合上述标准,可视为实体,但另一方面,其实体性却不如个别事物。譬如,它 们可以述说主体(比如说 “苏格拉底是人 ”),而且在表示某一 “这个”时,也不如 第一实体。在第二实体中,属概念比种概念更加具有实体性,因为它更接近第 一实体。简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的心目中,愈个别的东西实体性愈大,愈普遍 的东西实体性愈小。这种常识性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感性实体论,虽不深刻但 亦有其合理性,它不仅在逻辑学的概念理论方面有意义,在哲学上也与柏拉图 的理念论是根本对立的。柏拉图将作为普遍性共相的理念看作是独立存在于事 物之外并且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的客观实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个别的具体事物 才是真实的存在,普遍性的形式不可能与事物分离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亚⾥⼠多德的本体论亚⾥⼠多德的本体论相传亚⾥⼠多德有句名⾔,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句话本⾝毫⽆疑义是正确的,并且是可贵的。
亚⽒是针对他的⽼师柏拉图说这句话的,亚⽒在不少地⽅反复地激烈地批评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批评柏⽒在现实事物⽐如现实的床之外另设⼀个床的理念,不过是“把‘⾃⾝’这个词加到感性事物之上,得出⼈⾃⾝,马⾃⾝。
”(《形⽽上学》七卷⼗七章)亚⽒嘲笑说,“那些把理念当作原因的⼈,⾸先设法把和存在物数⽬相等的另外的东西当作它们的原因。
正如⼀个想要计数的⼈,对较少的东西不能核计,便把它们加多了来核计⼀样。
”亚⽒还指出,柏拉图派“⽤来证明形式存在的那些办法,显然没有⼀个是顶⽤的。
”同上书第(⼀卷第九章)看来,柏⽒的理念论,似乎被亚⽒彻底否定了。
但往后我们会看到,在实质上,亚⽒仍继承着他的⽼师的理念论。
请注意,刚才引⽤的亚⽒那句“证明形式存在”的话中,“形式”⼀词指的就是柏⽒的理念(或译“相”);“理念”既可称为形式,⽽亚⽒以后⼜⼤谈形式,以形式为事物第⼀本体,亚⽒不是⼜回到柏⽒,以⾄连名词都继承了吗?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巴门尼德篇》等篇章中经过⼀系列逻辑推理,已成为⼀个本体论的体系。
亚⾥⼠多德在西⽅哲学史上所作的最重⼤的事,就是明确地把哲学规定为本体论,把哲学规定为研究最普遍的“存在”的学问,这种以抽象思辨的⽅式研究世界的本体的学问,亚⽒称之为第⼀哲学。
⾄此,亚⽒完成了他的⽼师柏拉图以其理念论所开创的事业,且确⽴了西⽅哲学以后⼆千余年⼀以贯之的研究⽅向和研究⽅法,形成了西⽅哲学的根本特⾊。
亚⽒《形⽽上学》⼀书及他的整个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存在。
其原⽂为on,含有汉语是、在、有的含义。
以往⼤量地译为“存在”,但陈康主张译为“是”。
还有两个词组式的词汇,苗⼒⽥等⼈主张译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及“所以是的是。
”⽽亚⽒的哲学,则就是研究这作为存在的存在和所以是的是的。
苗⼒⽥在《形⽽上学》⼀卷三章的注释中指出,“作为存在的存在”,表现的是存在的普遍性;“所以是的是”,则显⽰的是实体的先在性。
【哲学】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四因说)

【哲学】西方哲学史-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二、本原-原因论Q:什么是本原-原因论?A:我们要认识事物,就是说,我们要解决“世界本原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首要解决的是本原问题以及原因问题。
(一)本原和原因Q:何为本原?A:关于本原,亚里士多德如是说道,也就是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Q:亚里士多德为什么确定会由本原存在呢?A:无中不能生有,所以一定存在着某物,作为万物生成的基础,亚里士多德亦称其为“载体”。
万物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是因为它们的形式不同,可见,也存在着“元形式”作为形式的本原。
Q: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本原有两个,一个是万物生成的质料基础,一个是万物生成的形式基础。
A:可以这么认为。
Q:那么,“原因”是什么呢?A:“原因”,即一切事物存在和生成的全部根据与条件。
我们重点讲讲他的四因说和潜能实现说。
(二)四因说Q:什么是“四因说”?A:所谓四因,就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所为因。
Q:不懂。
A:所谓质料,就是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留存其中的东西,简单说,就是事物形成的材料。
Q:可以举个例子吗?A:比如,青铜是雕塑的质料,砖块是房子的质料,这是具体物的质料;躯体是生命的质料,弧是圆的质料,这是抽象物的质料。
可见,无论抽象还是具体物,都由质料组成。
Q:我明白了,那什么是形式因?A:所谓形式,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说,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的本质。
比如,雕塑之所以是雕塑,不在于其质料,而在于其具备作为雕塑的本质,有点类似于“理念”;另一个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它的样貌。
一般来说,事物总是通过其外在来展现内在。
Q:我明白了,那什么是动力因?A:万物为什么有动静之分?是因为存在着动力。
那么,动力从哪里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首先把事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另一类是人工物,怎么区分这两类物呢?关键要看它的动力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哲学被视为基础,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实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体等。
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的本质和属性,而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实体哲学来揭示它们的根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
他提出了十个最基本的种类,包括有机体、无机体、动物、人类等。
每个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本质,它们在存在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区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和共同点。
实体的本质和存在也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本质是指它们独特的特性和性质,而存在则是指它们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基于其本质的存在,本质是实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与实体哲学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质,而实体哲学则研究具体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实体哲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认识。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存在和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则使我们超越物质世界,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进行简要介绍。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解析

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morphe),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 个样子。一般说来,内形式总要通过外形状表现出来,所 以,形状也是事物的根本原因。
“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 初始的东西。离开了动因,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
如策划者是行为的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
“所为因”(目的因):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总有一定的 目标目的。
它们也是适用于所有学科乃至自然万物的客观法则。
无论怎么估价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对人类知识领域的
贡献和影响,都不会过分。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逻辑研究关涉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问题,而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逻辑的问题,更是哲学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全部任务就在于消除柏拉图在可感世界 与理念世界之间设置的鸿沟,发现在现实事物中一般与个 别之间的真实关系。显然,这也是逻辑的主要任务。
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中文译本的《亚里士多德全集》共计10卷,300余万字。亚里士多
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物理学》、《论灵魂》、《形而
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论诗》(亦译为 《诗学》)等。它们大多关注的是问题之不同的解决方式而没有 严密的统一体系,体现了希腊哲学爱智慧、尚思辨、学以致知的 探索精神。
• 求学和研究时期BC367-348年
• 公元前367年,17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了著名的柏拉 图学园(这时的柏拉图已有60高龄,正处在对理念论 的反思时期),潜心学习与研究长达20年之久。
• 游历和为师时期(公元前348-335年)
• 柏拉图去世后,前往小亚细亚一带游学考察,撰写著作,
后受聘重返马其顿宫廷,任年仅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 教师。 • 办学和著述时期BC335-323年
实性”,或音译为“隐德莱希”)。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你看到“物质和精神谁决定谁”这一问题的影子了吗?没错,这只是开始。直到现在,几千年争论的问题依然在争论着。
我只能说,不同就是这样了。至于你明不明白,反正我不明白...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与柏拉图截然不同的观点,亚提出只有实体才是独立存在的,感观世界是第一性的,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依附于实体存在的,是实体的属性。(例如一辆“夏利小轿车”是实体,但“车”是一个依附在这个实体上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夏利小轿车”一个属性)这样,亚里士多德把理念拉回到个别事物的层次上:概念存在着,但“存在于”实在物体中。
其二,旨趣的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与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同异之处,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他们之间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理论背景的不同.柏拉图承袭苏格拉底反对智者与自然哲学家的立场,思想带有论战特点,关注一与多、静与动、理性与感性的区别,往往站在极端的立场,强调单—的、不动的、不可感的东西的真实性,贬低或否定其对立面,对自然哲学和其它学科的知识吸收不多.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门学科发展、成熟的时期,注意吸收各门学科的成果,思想带有综合性、调和性,在两种极端立场之间往往取中道.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图热烈地追求至善、尽美和纯真,在超验的理念世界寻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图以此匡正现实.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以常识为准则,虽然承认理想的崇高,但强调理想不等于现实,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对经验常识世界抱有的浓厚兴趣,是他指责柏拉图割裂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两者对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归结为理念论和实体论这两种学说的差别.理念论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变的.无形的型相,“是者”仅仅是多个通种中的一个.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却专以“是者”为研究对象.实体论把“是者”归结为实体,导致了一种强调个体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个别存在的一个构成方面的观点,但是,另一方面,当“实体”被归结为“本质”时,亚里士多德虽然试图把本质与个别存在相等同,避免陷入理念论所持的普遍先于个别的立场,但却不免向理念论妥协.实体论并不是与理念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而是试图包容后者、比后者更全面的尝试.亚里士多德尖锐地批判柏拉图的“分离学说”,但最后也不得不设定了一个分离的纯形式.他与相位因分歧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承认理念或形式的分离,而在于如何解释可感事物与不可感的本质之间的分离和联系.柏拉图使用“分有”、“摹仿”等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原则是潜在与现实的关系,把各类实体按照现实性程度排列成连续的等级关系,克服了两个领域的断裂.最后,理念论与实体论设定了不同的最高原则.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的理念是爱猫扑.爱生活}忍理念论要求现实与理想、事实与价值相统一,这不但是关于本质或本体的学说,而且把宇宙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和艺术观都统一在这一学说之中.亚里士多德推崇的最高实体是神,这主要是一个思维实体,在价值上是中性的.他还在形而上学之外建立以善为目标的实践科学和与美相关的艺术科学,构成了以爱猫扑.爱生活}忍的科学传统.其四,知识论的不同.柏拉图贬低乃至否定感觉的认识作用,但理智的认识活动并不服离情感,逻辑上的思辨、推理和讨论同时也是求善和审美的活动,理智获得的知识具有实践性和美感,知识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迷狂,在这里,思想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界限不复存在.亚里士多德指出了感觉的基础作用,肯定感觉与理智的联系和理智至上的地位.他把理性活动限制在抽象、演绎或归纳的逻辑范围.柏拉图生动活泼的辩证法在他手里变成辨析和推理的手段.两者的表达风格也不同.柏拉图的对话汪洋恣肆,融思辨、推理、神话、想象、比喻于一体,富有艺术感染力.亚里士多德的论文严谨冷峻,不带感情色彩,是科学的观察、描述和逻辑的概括、分析与推理相结合的产物.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论点不同在哪里这个问题看上去简单,要回答得言简意该,说明白了,还真是挺费劲的。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摘要:“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
“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
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着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理念论的批判
根据理念论,一个具体的人是不完美的,是分有 了完美的人的理念。可苏格拉底既是人又是动物。 苏格拉底既分有了理想的人的理念,也分有了理 想的动物的理念? 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依赖于理念的存在而存在, 反之不然。亚里士多德认为反之亦然。 第三者证明:如果两个同类的具体事物是因为它 们共有的理念而联系起来,那就应该还有一个将 理念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理念。但这个理念与 那个理念联系起来也需要一个理念,以至无穷。 这个问题柏拉图自己在《巴门尼德篇》中也已经 意识到了。
四因说
然而,具体事物是变化着的。所以柏拉图认为知 识的对象不可能是具体事物。但亚里士多德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追问具体事物变化的原因而拥有知 识。为此,先要弄清楚有哪些不同类型的原因。 他区分了四种原因: 首先是形式因,即:它是什么? 其次是质料因,即:它由什么构成? 再次是动力因,即:什么创造了它? 最后是目的因,即:它为什么被创造? 现代科学只承认第三个原因,即动力因。
三、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
本原
获知就是要认识事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所以首 要的工作就是确定事物存在原因的本原。 本原指事物“存在、生成和认识由之开始之点”。 事物的生成不能无中生有,所以一定有某物作为 基础存在着。这个基础就是本原,也叫作“载体” (“躺在下面的东西”)。 载体是生成的基础,但还不是生成的东西。使得 生成物是此物而非彼物的,是它的形式。因此形 式也是本原。 形式中包含了具有和短缺的对立,短缺就是尚不 具有这种形式或尚是另一种形式。所以有三种本 原:载体(质料)、形式和短缺。
知识分类说
为着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识是理论(思辨)知识 理论(思辨)知识; 理论 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为着创作 实践知识 和制造而被追求的知识是创制的知识 创制的知识。 创制的知识 理论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形而上学。 实践知识包括伦理学、政治学等。 创制的知识包括艺术、工艺等。 实践知识和创制知识的区别在于本原不同,虽然 两者的运动本原或根源都在自身——即实践者和 创制者,但实践者靠意志或意图,创制者靠理智、 技术和能力。实践知识是行的知识,以至善为目 的。 逻辑学是科学知识的工具,但不是科学本身。
知识等级说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 。知识有五个等级: 一切生物都有感觉 感觉。但并不都有记忆。 感觉 动物有记忆 记忆。但只有人才有经验。 记忆 人能从记忆中得到经验 经验。经验是最广义的知识,人 经验 通过经验得到知识和技术。 经验只知道特殊,技术 技术才知道普遍;有经验者只知 技术 道是什么却不知道原因,有技术者则知道原因,懂 得为什么;技术能传授而经验不能,知与不知的标 志就在于能否传授。所以,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狭义 的知识——即科学。 技术也有不同种类和等级,有的技术为生活必需, 有的只供消磨时间并无实用。只有后一种技术中才 有智慧。因为智慧是以本原为知识的对象。 智慧。 智慧
哲学就是爱智
哲学是智慧的一种,也是最高的智慧。哲学的目的 是求取最高的知识。 哲学知识的产生有三个条件:一是因好奇而生,人 为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二是因闲暇而生,只 有在闲暇中人才能进行哲学思考;三是为自由而生, 它仅仅是为了知而求知,不是为实用而求知。 “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 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门知识中,唯有这门知识才 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哲学是神圣的,“神圣只有两层含义:或者它为最 大的神所有;或者对某种神圣东西的知识”。哲学 可以说是神学,一切知识都比它更为必要,但却没 有一种能比它更加高贵。
吕克昂学园
亚里士多德是亚力山大的导师。但亚力山 大虽尊敬老师,却并不喜欢哲学,至少没 有这方面的天赋。 柏拉图死后12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吕克 昂创建了他自己的学园。由于他喜欢在散 步时讲学,所以他的追随者被称为步行者, 逍遥学派。 亚力山大死后,雅典人起来反抗马其顿统 治者。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雅典避难。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与知识论
形而上学;对理念论的批判;存在与本质;四因说; 实体与共相;范畴论; 知识的等级,知识的分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 创制的知识;方法论
一、亚里士多德其人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最出色的学生。他在柏拉图 学园学习了二十年。 罗素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柏拉图哲学的产儿。 但在一些重大哲学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完 全不同于柏拉图的见解和理论。 柏拉图形容亚里士多德,就像一匹刚出生的小马 驹,一生下来就用蹄子踢它的母亲。 亚里士多德敬爱柏拉图,他说:我爱我师,但我 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和知识论的评价
有一个说法是,亚里士多德把柏拉图飘在 空中的哲学,拉到了地面上。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部分,是实 体论。亚里士多德对共相问题的认识比柏 拉图更具常识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 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知识论不同于柏拉图之处是, 他重视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知识。他为后来 的经验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方法论
柏拉图的回忆说是以先天知识为对象,先天知识 即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例如几何学的公理和逻 辑学知识。所以柏拉图更重视理性的直观和直接 洞见。 亚里士多德重视从感觉经验中获得知识。为此他 提出一种定义法,即属加种差。实际上是对经验 进行分类和归纳,求得知识的方法。 仅仅分类和归纳还不够,因为很多经验需要借助 推理和分析成为知识。所以他研究逻辑学,并总 结出三段论的推理分析方法。他是逻辑学之父。 但是亚里士多德也发现,最高的知识——理性认 识的最高原则,是不能用定义和三段论获得的。 它需要直觉。例如对上帝的知识。
质料与形式
柏拉图认为一切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都不是真实 存在的实体,真实存在的实体是理念。亚里士多 德认为存在就是具体事物的存在。每一个存在着 的具体事物都是一个实体。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的存在都包含了质料和形式两 方面。质料就是构成这个东西的东西,例如一个 雕像由一块大理石构成。形式就是使得这个东西 具有其独特样态的东西,例如一块大理石必须被 雕凿出某种形状才成为一种塑像。 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离不开质料与形式(上帝除 外)。但使得一事物是这样存在而不是那样存在 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形式。
存在本质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用存在与本质进行哲学研究。 对事物的认识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存在,所以存在 判断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判断它是什么。为此要 研究事物的本质。 实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具体事物的独特性,即 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的独特的存在本质。二 是事物的类别或共性,即相同的或相近的事物所 共有的本质。 第二种实体,即第二种本质,是从分类中看到的 本质。由于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对事物进行分类。 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把事物的存在方式分 为几个大类。于是有了范畴学。
亚里士多德的个人风格
亚里士多德最突出、也是最为后世称道的一个特 点,是他的渊博。他是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 家,不仅通晓当时所有的知识,而且系统地整理 这些知识,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把每一类知识加 以理论化,由此形成种种学科或科学。有一些学 科是他首创的,比如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的第二特点,是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分 类归纳的能力。例如他的生物学知识是以大量的 观察为基础的。 在亚里士多德死后的十五个世纪里,他被认为是 科学领域的权威者。而这也是伽利略不得不用实 验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论断并不科学的原因。 不过,他被当成权威并不是他的错。
实体与共相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其实是共相。柏拉图认为共相 是比具相或殊相更真实的存在,因为具体个别的事 物会有生灭变化。亚里士多德指出共相存在于个别 的具体事物之中,共相是从个别具体事物的类的特 征(共性)中抽象出来的。 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否定了柏拉图认为只有理念才 是不灭的实体的观点。他认为每一个别具体的事物 都是一个实体。实体包含了共性与个性。 但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共相也是一种实体。于是有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之分。第一实体即具体事物的 独特性质,第二实体即具体事物的类或共相的本质。 这是一个不彻底的解决方案。它导致中世纪经院哲 学中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的由来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名 著。但他本人没有给这本书命名。他死后200多 年,后人整理他的手稿时,临时定名为《物理学 之后》。 “形而上学”是日本学者根据《易经》“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来。 亚里士多德自己有时称“第一哲学”。第一哲学 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基本规律或秩序。实际上 就是研究存在、如何存在的问题。所以形而上学 与本体论、存在论的意思大同小异。
范畴论
任何一个事物都首先作为“这个”而存在。 所以实体性是最根本的存在特性或存在方 式。此外,事物的存在方式还包括:数量、 性质、关系、地点、姿势、时间、状态、 主动、被动。 这样,亚里士多德就把存在分为十大范畴。 在判断了事物是否存在——即是否是一个 实体后,接下来,就是从十大范畴判断事 物以什么怎样方式存在,或者说,它们如 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