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
《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新部编)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目标导读:知识目标: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能力目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人物以及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领会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自主导学:一、自主积累1、走进作者:作者简介:伊凡•蒲宁(Ivan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
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
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
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创作道路:复杂而曲折,可以用“跨越了世纪、跨越了国界,也跨越了流派、跨越了文化”来概括。
整个创作活动共持续了67年,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1)1910年之前:创作早期,占主要地位的是诗歌,主要有《落叶》、《在火车上》、《祖国》等,散文作品主要有:《山口》、《松树》、《圣山》和《安东诺夫卡苹果》等,充满抒情气息;2)1910-1920年:创作中期。
对古老文明的源头以及民族生存发展的规律的探究以及这一时期俄罗斯社会的现状促使蒲宁深入思考俄罗斯民族的发展,创作了“农村写生系列”作品:《乡村》、《旱峪》、《扎哈尔.沃罗比约夫》、《春日的夜晚》等,和“爱情悲剧系列”作品:《爱情学》、《轻盈的气息》、《阿强的梦》等。
3)1920年后:蒲宁的创作力再一次爆发,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名篇,如《米佳的爱情》、《中暑》、《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托尔斯泰的解脱》等.代表作介绍1)、短篇小说《旧金山来的先生》(1915):20世纪初作家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游历大大拓展了蒲宁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这便是本篇小说创作的思想背景。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图文版)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图文版)前言在学习农业科学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了解沟通环节,以促进知识传递和创造性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课程教案,即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
这个教案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探索了农业和自然的知识。
知识背景安东诺夫卡苹果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一种马铃薯家族的苹果,原产于俄罗斯的城市安东诺夫卡。
这种苹果非常受欢迎,因为它适应多种气候条件和各种土壤类型,并且可以生长在较高的海拔和寒冷的气候下。
安东诺夫卡苹果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农业耕作耕作是一种耕种土地的过程,旨在增加土地的肥力和农作物的产量。
耕作过程有多种方法,包括搅拌土壤、添加新的肥料、将作物残留物还原到土壤中或添加覆盖物。
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质量,增加作物的养分和产量。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人类和其他生物之间的互动,以及所有生命形式在自然环境中的交互作用。
生态环境包括动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主题这个教案的主题是安东诺夫卡苹果的种植和多样性。
它涉及到农业和生态的知识,是一个有趣的课程设计。
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良好生长环境和产量,并鼓励学生采用生态友好的种植方法。
前置知识在教授这个课程前,学生应该对农业耕作和苹果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安排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包括以下活动:1.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安东诺夫卡苹果的基本知识,包括它的产地,适宜生长条件和其它生态环境的知识。
2.实地考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苹果生长情况。
在考察中,学生还可以熟悉一下搅拌土壤、添加肥料和覆盖物的作用,以及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
3.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进行安东诺夫卡苹果种植的更深入的研究。
课后作业在课后,学生应完成一份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报告,展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高中语文《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

第4课 安东诺夫卡苹果作品导读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安排了四个生活场景——庄园兴盛时期、中等贵族生活时期、地主精神日趋衰落时期、小地主时代开始时期,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场场景结尾,最终更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一喜一悲,首尾照应地道出了今不如昔的感叹,揭示出俄国中等贵族阶级日益没落,他们的精神日趋颓废的现状,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唱了一曲挽歌。
课前自主学习1.记字音(1)粗糙.(cāo ) (2)烟囱.(cōng ) (3)黑魆魆.(xū) (4)伛偻..(yǔ_lǚ) (5)牝.马(pìn) (6)绚.烂(xuàn) (7)倾圮.(pǐ) (8)狩.猎(shòu) (9)渍.菜(zì) (10)雨霁.(jì) (11)颀.长(qí) (12)惬.意(qiè) (13)媲.美(pì) (14)娇妍.(yán) (15)龇.牙咧嘴(zī) (16)阒.无一人(qù) (17)卷帙.浩繁(zhì) (18)纡.尊降贵(yū) (19)沁.人心脾(qìn) (20)鼾.睡(hān ) (21)惆怅..(chóu_chàng) (22)詈.骂(lì) (23)隽.永(juàn) (24)澄.碧(chéng) (25)模.样(mú) (26)颤.抖(chàn) (27)狼吞虎咽.(yàn) 2.识字形(1)⎩⎨⎧ diāo (凋)零diāo (雕)琢 (2)⎩⎨⎧ xuān (喧)闹寒xuān (暄)(3)⎩⎨⎧ 风驰电chè(掣)引qíng (擎) (4)⎩⎨⎧ 清chè(澈)chè(撤)退覆zhé(辙)(5)⎩⎨⎧ 拾duo (掇)点zhuì(缀)chuò(辍)学 (6)⎩⎨⎧ 高粱yí(饴)yí(怡)然yí(贻)害 (7)⎩⎨⎧ 分niè(蘖)罪niè(孽) (8)⎩⎨⎧斑lán (斓)波lán (澜)(9)⎩⎨⎧ 摇hàn (撼)遗hàn (憾) (10)⎩⎨⎧ 按nà(捺)不住无可nài (奈)何 (11)⎩⎨⎧ 发liǔ(绺)既往不jiù(咎) (12)⎩⎨⎧蜂yōng (拥)yǒng (踊)跃 3.辨词语黑魆魆 黑黪黪 黑黝黝(1)在 的果园深处,出现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似在地狱的一角一般。
(教学设计)《安东诺夫卡苹果》教学设计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学设计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俄国作家蒲宁创作的短篇小说。
文中用欢快、愉悦的笔调描写着“果园丰收〞的景象和“庄园生活〞的奇特图景,给了我们很多艺术的启示:风景不仅仅是被描写的对象,同时也是的语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东诺夫卡苹果教学设计5篇,期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安东诺夫卡苹果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阅读观赏小说人物和环境和谐衬托的艺术魅力2、小说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二、教学重点小说的象征意义三、教学设想自读小说,找出秀丽风景描写地方玩味。
看俄罗斯风景画家的绘画。
体会“动静适宜〞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小说四个局部的内容概略第一局部:安东诺夫卡苹果成熟的季节,丰收的田园景象。
其次局部:农村当时富庶的景象,人们长寿、富足、心态平和。
第三局部:狩猎季节的休闲和吵闹第四局部:时世变迁,眼前荒僻、萧瑟和破落。
二、读小说观赏19世纪末俄罗斯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1. 农村风光入暮以后,就很有点寒意了,地上铺满了露水。
我穿过打麦场,尽情地闻着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沿着果园的围墙,高欢快兴地走回家去吃晚饭,在寒气袭人的晚霞下,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格外清楚。
天色越来越暗。
这时又增加了另一种气味:果园里生起了篝火,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在黑魆魆的果园深处,消灭了一幅童话般的画面,那情景就好像在地狱的一角一般:窝棚旁腾起血红的火舌,而周遭那么是无边无际的黑暗。
烤火人的漆黑的轮廓,就像是用乌木削成的,在黄火四周游动,于是他们投到苹果树上的巨大的影子也随之而摇摆不已。
一会儿一只足足有好几俄尺长的黑黪黪的手把一棵树遮得密不透风,一会儿又清楚地消灭了两条巨腿--就像是两根黑漆柱子。
摹地,黑影闪了闪,从苹果树上滑落到了林荫道上,盖没了整条道路,从窝棚直至围墙的便门……2.农妇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朦胧,摆出一副自命非凡的样子,活像一头霍尔莫高尔种的乳牛。
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条纹是砖红色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3. 富庶的农村“安东诺夫卡又大又甜,准能快快乐活过一年。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介绍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罪与罚》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文学价值。
2. 故事情节梳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讨论,梳理《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故事情节,理解作品的基本架构。
3.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索尼娅、拉斯科尔尼科夫等,探讨其性格特点和象征意义。
4. 象征意义探讨: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安东诺夫卡苹果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对宗教、道德和人性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梳理和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象征意义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主题的理解。
(2)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 写作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品分析能力:通过学生对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的分析,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写作表达,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作品;(2)运用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3. 欣赏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4. 创作练习:运用象征手法,创作自己的小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安东诺夫卡苹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欣赏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安东诺夫卡苹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分享讨论成果。
4. 欣赏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5. 创作练习: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教师指导并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文学语言的表达。
4. 小组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情况和分享效果。
六、教学工具与资源1. 课文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课文和教学内容;3. 创作纸张和书写工具,用于学生创作练习;4. 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

《安东诺夫卡苹果》教案2012-11-22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学习了《炮兽》,感受到了雨果在场景描写中对人物形象的凸显和塑造。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安东诺夫卡苹果》(板书),看看作者伊凡·蒲宁通过他笔下优美的场景描写,展示出了怎样的俄罗斯田园风情。
二、相关简介:1、关于作者:蒲宁(1870-1953),俄国著名作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他的代表作:中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乡村》、《中暑》、《在巴黎》、《幽暗的林间小径》、《米佳的爱情》等,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了解背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俄国虽然已经废除了农奴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贵族阶级越来越颓废堕落。
作者以这一时代的典型特点为题材,以地主庄园为背景,描写了生动的生活场景。
三、内容探究:(师)说: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向来为文学界称道。
比起图画,这篇小说更像电影,因为作者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身临其境。
《安东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记录影片,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赏析小说的第一部分。
问1:小说的第一部分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不超过10个字)明确:第一部分描绘的是一幅初秋果园风情图(板书1)。
问2:这一部分主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明确:本部分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分别写了清晨的果园(“夜间运苹果”属于插叙)、入暮的果园、深夜的果园。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语文《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精解知识积累1.字词注音2.词语解释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荣膺:光荣地接受或承当。
媲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隽永:意味深长。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惬意:满意。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倾圮:倒掉。
阒无一人:静得没有一个人。
阒:形容没有声音。
纡尊降贵:使自己降低身份。
纡:弯曲。
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分蘖:指植物由茎的基部长出的分枝。
3.俄罗斯名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列夫•托尔斯泰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求人帮助的时候,求穷人比求富人容易。
——契诃夫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课文赏析小说的内容与主题:“安东诺夫卡苹果”与其说是一个苹果不如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小说自始自终沉浸在苹果的馥郁甜香之中。
小说以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最终以一首悠扬而悲壮的歌谣作结。
这一喜一悲,暗示着今不如昔的感叹。
表达作者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和对贵族衰落现实的不满。
这是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却又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寓于事易时移的几幅鲜明对比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来感染读者。
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
它以时间为线索,从初秋到深秋,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如诗如画的四个月的四幅图景美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最鲜明的就是场景描写。
开头的“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将我们一下子就带入了清新的果园,这是扣住安东诺夫卡苹果丰收的景象来安排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东诺夫卡苹果》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蒲宁及其创作情况以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2、进一步理解场景,领会和掌握风景描写的顺序和笔法。
3、理解蒲宁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幸福的追求和对个体生命、生命与自然以及人类历史的深刻的思考。
【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用两课时课时。
第一课时: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本导学案。
第二课时,按271课堂模式,以导学案为序,进行知识积累,讨论探究,展示交流与点评。
预习案【知识链接】1、作家简介伊凡•蒲宁(Ivan Bunin,1870-1953)俄罗斯作家。
生于俄国中部波罗涅日市一破落贵族世家。
由于家境贫困,中学未毕业就步入社会。
做过校对员、图书馆员、助理编辑等。
曾受教于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等作家,并为高尔基主办的知识出版社撰过稿。
1909年被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士。
十月革命爆发后,他持敌对立场,于1920年流亡国外,侨居法国直到去世。
蒲宁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
1887年(17岁)开始发表诗作,1892年出版第一个诗集,1903年以诗集《落叶》获莫斯科学术院的普希金奖。
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写作中短篇小说的高手。
他的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语言生动和谐,富于节奏感,被高尔基誉为“当代优秀的文体家”。
蒲宁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青春年华》,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场景与环境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对到哲赛岛旅行时的自然环境描写)。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景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
场景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景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景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自学检测】(一)给下列加点词注音:静谧.()槭.树()叽叽嘎嘎.()惬.意()楸.树()鸫.鸟()馥.郁()器皿.()掎.角之势()犄.角()腌.肉()斜睨.()寒噤.()拾掇.()忧心忡.忡()黑魆.魆()黑黪.黪()迥.然()牝.马()入殓.()美轮美奂.()按辔.()鹞.雏()柞.树()孳.生()詈.骂()冰凉砭.骨()媲.美()踯躅..()酣.睡()倾圮.()灵缇.()忐忑..不安()揩.油()摇曳.()颀.长()罂粟..()膻.味()颐.指气使()隽.永()娇妍.()忧悒.()痨.病()伛.偻.()卷帙..浩繁()狺狺..()箍.着()倏.忽()麦秸.()哮喘.()(二)根据词义写词语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指使人的傲慢神气。
不可名状:没办法作出陈述或描摹。
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
卷帙浩繁:书籍的数量非常多。
纡尊降贵:地位高贵的人自抑身份。
阒无一人:形容没有人声,非常寂静。
(三)文学常识填空:1.蒲宁,俄国作家,蒲宁的创作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专注于人物性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代表作品《落叶》《乡村》等,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风景具有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和作为幕间音乐的意义。
探究案【合作探究】小组合作,集思广益:1、本文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俄罗斯风情画” ,小说是以什么为线索串联起来的?能否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起一个名字?答案示例: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如画的图景,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秋天的精美景致。
苹果丰收图庄园生活图深秋打猎图小地主生活图2、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向来为文学界称道。
比起图画,这篇小说更像电影,因为作者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概括性描写与细节描写(工笔)完美结合,令人身临其境。
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如第一部分果园清晨图(粗)概括性描写。
视觉的印象: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稀稀落落的大果园、槭树的林荫道。
嗅觉的印象: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的芬芳。
听觉的印象:“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
”果园日暮图(粗)概括性描写。
视觉的印象:满天星斗、沉沉夜色;嗅觉的印象:清新空气中的焦油味;听觉印象:叽叽嘎嘎远去的车声。
细节:雇工吃苹果,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在丰年里,人们自然乐善好施,尽情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
这饱含情味的一笔,透出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之美。
果园清晨图(细)详细描写。
背景:大窝棚。
“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这为绿色的果园色调中增添了些许鲜活的色彩。
前景:人物。
在“小家碧玉”和“公子哥儿”的群像中,“村长年轻的妻子”成为了作者重点描绘的主角。
作者用细腻的工笔描绘了她的外貌、穿着,简直是栩栩如生,如见其人。
用果园主议论她的话来点出她内在的品质:“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这样由外而内地把一个典型俄罗斯农村主妇的形象推到了我们面前。
几个次要人物则在画面的另一边构成一幅买卖图,点出苹果丰收的主题。
果园日暮图(细)详细描写。
浓墨渲染夜幕图画。
作者用嗅觉和听觉来着色:袭人的“寒气”“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之中,“村里的人语声和大门的吱扭声听起来分外清晰”。
果园里的“篝火”成了这一幕的主角,蒲宁写人影投映在苹果树上的情形逼真又富有生活气息。
深夜的星空下,声音又一次成为主角。
列车经过时的声音和单管猎枪的枪声被描写得出神入化,平凡的生活场景渗透出些许诗意。
3、文章通过安东诺夫卡苹果表现了什么主题?全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
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答案示例: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
【课外拓展】《深夜》蒲宁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
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因的角落,都已沉入了睡乡。
我睡了很久,最后,睡眠慢慢地离开了我,仿佛一个不慌不忙的关切的大夫做完自己的手术,看到病人已能均匀地呼吸,睁开眼睛,为生命得到恢复而羞怯地、愉快地微微一笑,就离开了病人。
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
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
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
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给房间深处添加了一丝微光。
在房间里边是看不见月亮的。
可是房间的所有四扇窗子都被月光映得狰亮,窗边的一切东西也同样照得清清楚楚。
月光穿过窗子照在地上,形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
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予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是的,夜已深了――对面房屋的整个五层楼墙壁全被阴影笼罩着。
那里的窗子露出一个个黑洞,像是失明的眼睛。
我朝下看看― ―街道像是深深的、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
整个城市也是如此。
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
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
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
在月亮旁边,云也显得很亮,像融化了似的,稍远一点,就变得浓厚了,而在屋脊后面,就完全积成明森的、沉甸甸的一堆了……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中俄罗斯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的,迢遥的、几乎遗忘了的秋夜。
那里,月亮在我故家的屋檐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
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出之巅俯视着一片辽阔的低地。
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稀疏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平原。
森林中铺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
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他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
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下显得破旧而温柔……儿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和我一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你干么不睡觉?”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
我低声回答:“不知道……你呢?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
月亮明显地往屋据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原谅我吧!”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
她的脸颊上挂着泪水,眉毛举得高高的,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
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难道这不全是我的过错吗?她破涕而笑,又快乐又痛苦地笑着。
我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