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药方》的医学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蒙药学药效药性药力

蒙药学药效药性药力

蒙药学药效药性药力远古时代的人们以野草、野果和动物肉等为食物。

他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吃食某些野草、野果也会引起中毒、吐泻、浮肿、疼痛,甚至造成生命危险;但吃食另一种东西就有解毒或治病的效果。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对各种药物积累了初步知识。

据史书记载,蒙古人及其祖先,至少在二千年前掌握了药物知识。

古代文献记载了"匈奴使用毒药的事实。

匈奴人还将"矾石、挂心、附子、干姜各二两,研细面作蜜丸",能治寒症。

这药方,匈奴人不仅用过,后来也传入内地,定名为"匈奴露宿丸",被收入唐代《千金要方》。

按道理,药物知识丰富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产生药方,因此,匈奴人能够把这种药方变制成丸剂,说明他们的药物知识的历史较长。

蒙古民族常年在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的生活,因而与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广泛接触,逐步发现、了解到某些植物、动物、矿物及泉水对人体可能产生影响,其中包括一些中毒现象,从而逐渐对所寻觅的食物有所辨别和选择。

为了同疾病作斗争,开始注意某些自然产物的治病作用和毒性作用。

经过无数次的有意识的试用和观察,包括口尝身受,实际体验,反复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不断总结提高,创造和积累了日益丰富的用药知识。

生活在大漠南北广袤土地上的蒙古诸部落很早以来就积累了辨认和利用当地土产药物,并积累了用它治病的丰富经验。

十二三世纪蒙古民族已有空前的统一,随着各部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频繁,药物和药物知识也互相影响。

从而开发和利用了草原、沙漠以及作为药物自然宝库的蒙古大森林里动植物药材。

因此,十二、十三世纪时,那些药材被誉为"蒙古药"。

蒙古药之名声如此弘扬四海,不仅说明了蒙古民族对药物的知识丰富,也说明蒙古药物在传统蒙古医药学中已成为独立学科。

尤其在动物药和植物药极为丰富的蒙古大森林中生活的"林中百姓",药物知识渊博,"擅长于辨认蒙古药材"。

_回回药方_中络灸疗法的发展和运用

_回回药方_中络灸疗法的发展和运用

济处, 是凡一体内, 多有恶润凝聚以致本体, 并其禀 性作坏, 若人先有他病, 遇此证则加重, 医欲治此证, 虽将拔润利脏腑之药, 或热性, 或燥性者用之, 然亦 ” 不能去净, 必以火灸之, 则本体病根尽去。 烧烙疗法是将强烈的烙热刺激透入皮肤组织深 除局部除去坏死组织、 止血、 消毒作用外, 还 达筋骨, 能促使气血运行、 疏通经络, 从而恢复组织功能或阻 止病情的发展。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激光烧烙与烙 灸有些相似之处, 从机制上讲也与烙灸有一定相似 。 之处 烙灸腧穴经络通调气血, 改动禀性衰败过程 、 “恶润 ” “污血 ” 等疾病 中四性、 四液的病理过程, 如 根源, 使其经脉之气内外相通、 上下通畅、 拔除恶病 液质, 以利脏腑及相应器官组织的功能, 使其恢复正 常。 2 烙灸的中医归类 ( 粹刺 ) [3]。 火针 烙灸法属于中医学中“火针 ” 有两种: 第一种是古代常用的使用较粗大的烙具烙 灸病变部位, 用来治疗已经化脓的疮疡, 代替开刀, 避免出血。 回族医学中的烙灸疗法也使用该项技 术; 第 2 种是在一定穴位上用火针点刺, 也叫做“点 。 烙” 3 适应证 《回回药方 · 针灸门 》 记载: “烙灸是治本之法 , ” 凡各科诸疾皆 可 灸 之 。 火 针 有 温 经 散 寒、 软坚散
结、 祛腐的 作 用 , 临 床 上 除 治 疗 痹 证 外, 还可应用 于瘰疬 、 痈 疽、 顽 癣、 腱 鞘 囊 肿、 血丝虫病和象皮 [6] 腿 。 《回回药方·针灸门 》 中烙灸疗法涉及内科、 外 科、 伤科、 眼科、 皮肤科等许多学科。 如有“因脑上 、“润生气窄者 ” 、“癫证 ” 、“生肿疮 而生患眼 下来” ( 似痔疮 )” 、 “润” 沉淀“凝聚 ” 于肝、 肾、 脾、 胃、 肠而 、 “痞 ” 、 “蛊” 、 “膜理解散” 、 “润 ” 瘀滞“肺及胸 生疮 膈” 胁里、 臂膊及肩关节肿痛者等。 4 技术要求 4. 1 治疗原则 烙灸必烧破皮肤, 使其化脓流水, 异常体液完全 “病根” 、 排除, 达到祛除 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如“凡 人多有润从脑经下到胃经, 则胃经作的恶, 其力皆弱 。用药物治疗后不能痊愈的 , “止于胃口上可灸 了” ” , “灸时必要烧透皮, 但不令伤肉, 灸后要令疮 三处 ” , “待脓尽后, 。 口流脓数日 病证就消退了” “肝经上的疮” , “要烧令皮破” , “使其 如灸 时 并 , “令去净, 。 脓流数日去净” 最后以生肌之药治之 ” , “ , , 如灸胃经病时 灸必要烧透皮 但不令伤肉 灸后 。如灸肩胛骨时, 要令疮口流脓数日, 勿治, 使平复” “灸必要烧透皮” 。如灸 “两臀骨辏接处脱出 ” 时, 灸 “且勿 治 以 肌 之 药, 后 令 脓 水 多 流, 在后贴生肌膏 。 令其疮口平复” 药, 4. 2 烙灸器械 烙灸器械具体的规格形状多样, 如治疗两鬓发 际处的撒力器械, 治疗痞证的铁器辛纳刺, 治疗两臀 , 骨辏接处脱出形如椀的铁器 其形状不一致, 有的能 、 “三灸六处” 、 “一灸 钩起皮肤, 有的可“一头一灸” 等, 形态多样, 大小不一。 六处” 4. 3 烙灸药物 如治疗眼部皮肤疾病用石灰 ( 不经水解的 ) 、 撒 奔、 博刺( 注: 胡杨树脂流在土中留存多年而生成 ) 亦阿而马尼( 即阿而马尼地面碱 ) 各等分, 将其研细 未, 再以西域橡子树和无花树燃烧成灰 , 溶解于水与 童子小便相掺合, 擦涂患处。 治疗少萨证候 ( 即肺 与胸膈内筋肿病) 马兜铃根, 用宰体油烧炼极热, 把 咱刺顽( 即马兜铃 ) ( 去除外表粗皮 10 ~ 20cm 的根 茎) 浸入, 候其极热烙灸病变部位, 灸后用锭粉膏或 石灰膏敷之, 就可痊愈了。 4. 4 烙灸程度 根据病情和治疗需要, 把烧烙程度分为轻、 中、 重三度。轻度: 将皮肤烙成浅黄色, 且无渗出液; 中 度: 将皮肤烙成金黄色, 并有渗出液渗出; 重度: 将渗 出液烙干。 4. 5 注意事项 ( 1 ) 烧烙疗法必须使烙铁等烙具均匀平稳地接 触皮肤, 直至皮肤烙成油亮金黄色为止; ( 2 ) 烙铁烧 成杏黄色为宜。 火力过大烧成黄白色则易烧焦皮 肤, 火力过小则易烧成黑红色, 不仅达不到烧烙目的 且易造成皮肤烙伤。 因此当烙铁温度降低时, 需及

浅析《回回药方》所载方剂的剂型分类及特点_靳萱

浅析《回回药方》所载方剂的剂型分类及特点_靳萱
关键词:回回药方; 方剂剂型; 分类; 特点 中图分类号:R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 1719(2011)09 - 1861 - 03
传统中医是以汤药为药物主要剂型,而引进中国 又被中国化的 回 族 药 物 多 为 芳 香 类[1],其 富 含 挥 发 成 分,如若仍经煎煮,势必失去其有效成分。因此,回医 根据医治目的和药物性质之不同,将药物剂型和制剂 工艺做了非常大的改良,极大地拓展了临床用药范围, 并科学地保持了原药有效成分,提高了临床疗效,为回 族医药学 发 展 做 出 了 积 极 贡 献。 由《回 回 药 方 》所 载 的舐剂( 糖果剂) 、露酒、油、散、丸、片、丹、蜜煎、浸剂、 糊剂、解毒剂等剂型分析,其中舐剂( 糖果剂) 所占比 重最大,其次是散、丸剂,而露酒、蜜煎剂、油剂则是回 医药药物剂型的独特之处。 1 马凖方( 马肫方、马竹尼方 Ma‘jun)
收稿日期:2011 - 01 - 20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 2007BAI48B09 - 20) 作者简介:靳萱( 1982 - ) ,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医临床
基础。 通讯作者:高如宏,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TEL: 13909590329,E -
辽宁中医杂志 2011 年第 38 卷第 9 期
·1861·
浅析《回回药方》所载方剂的剂型分类及特点
靳萱,高如宏,乔建荣,杨森
( 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
摘 要:《回回药方》[1]是明初出现的一部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回族医学综合性药学典籍,作者不详。原有 36 卷, 现仅存 4 卷,据残卷推断,《回回药方》约有药方 6000 ~ 7000 首之多,是回族医药典籍中记载“香药”方剂最重要的一部。 《回回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 突出了回族芳香挥发药采用的舐剂、露酒剂、油剂的特色。就对 4 种特色方剂剂型特点浅析之。

档案记载的老北京回族医药

档案记载的老北京回族医药

档案记载的老北京回族医药作者:满恒先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02期伊斯兰医药学传入中国,乃至融汇、影响中华医药,是一个跨越几个世纪的漫长过程。

唐代《海药本草》、元代《回回药方》都曾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找到痕迹。

《海药本草》记载了百余种伊斯兰“香药”和数十种树脂类药物。

《回回药方》是一部中国多民族文化与中亚伊斯兰文化交流的药学专著。

全书用汉字和阿拉伯文写就,其中大量药名、方剂源于伊本·西那的《医典》等阿拉伯、波斯医方书。

清末至民国时期,老北京四九城人所共知的“金回回膏药”、“王回回膏药”等,其配伍与炮制方法均来自《海药本草》与《回回药方》。

笔者曾在北京市档案馆查阅到有关金回回膏药等回族医药类档案材料。

需说明的是,以下所列无论设摊叫卖的“回回膏药”,还是开铺售卖“祖传秘方”的成药,均属北平市卫生局审核、化验,认为合格,发给执照后,上市经销的药品。

相关介绍大多来自该局档案材料和史料记载。

金回回膏药清同治年成书的《都门汇纂》中“百本张”的唱本有一篇子弟书《逛护国寺》,记载了护国寺庙会上“永和斋”(酸梅汤)、“翎子张”(翎子)、“吉顺斋”(饽饽)、“雪林斋”(绢扇)等数十个摊商,其中就有“金回回”(膏药)。

清末《续都门汇纂》有一幅《西域堂金回回》插图,并配《竹枝词》一首:“回回三代狗皮膏,祖像招牌竖得高。

冬夏桥头长供奉,子孙买卖不辞劳。

”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一书中说“这些买卖和艺人在鲁迅先生逛护国寺时,只有极少数还在,如金回回膏药等,其他则都已没有了。

”鲁迅到北京是民国以后的事了,可见金回回在护国寺经营膏药至少半个世纪了。

金回回膏药的堂号名“西域堂”,铺址在宣内大街172号,即西单路口往南路西,紧挨着“老泰亚钢笔行”。

笔者电话采访金回回后人得知,金回回祖籍山东德县,金回回膏药发明在清乾隆年间,第五代传人金明。

金明有三子,大爷、二爷名字不详,三爷名永宽。

老哥仨因家事不合分家,二爷继承祖业,继续经营金回回膏药,其子名殿元,即第七代传人。

回回药方简介

回回药方简介

《回回药方》是中国回族医药学大型综合性典籍,未著撰人,红格明抄本,原书36卷,残存4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回回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

据统计《回回药方》残卷常用药259种,明显属于海药并注明中文名称者有61种;沿用阿拉伯药名,目前尚不知何药者52种,合计海药为113种,占残卷全部用药的43.6%。

其他146种则为传统中药,其中也包括已经华化的海药在内。

从《回回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无明显君、臣、佐、使之配伍。

据研究,《药方》不仅与阿拉伯医学有根深的渊源关系,而且突出特色,东西合壁。

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有些医方的临床应用如菖蒲煎剂治疗中风等,又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医学经验并和回回医药相结合的一种用法。

回族历史 回族医药文化发展史简介

回族历史 回族医药文化发展史简介

回族历史回族医药文化发展史简介>医学方面的成就从唐朝、五代,穆斯林先民就开始在中阿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从阿拉伯世界带回了众多的医学著作。

据记载,唐代至五代时,中国穆斯林就曾将阿拉伯大医学家拉齐所译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医著16卷带回中国。

宋代时期,药学和药材大量被传入中国。

元朝时期,更是伊斯兰医学在理论上概括、总结的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伊斯兰医学会通交融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在中国穆斯林医药大师们的努力下,译著了回回医理、方法与伊斯兰医学相结合的一些医学著作。

中国穆斯林在释译阿拉伯——伊斯兰医学、药学著作的同时,也编写了医药学著作。

晚唐、五代时期,穆斯林李珣编著《海药本草》医药学著作,共6卷,在这部著作中,李珣以其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素养,记录了上百种药物,还特别详细地向人们介绍了15种海外新药,并对这些新药的名称、形状、气味、主治、功效、用法都作了全面的说明。

这部著作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回回药方》是又一部穆斯林译著的重要医药学著作,这本书是明朝前期由众多的穆斯林集体合作完成,原书共36卷,现存残本4卷,全书用汉文写成,其中药物名、人物名、药方名多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

这部著作注重把中国穆斯林的药理、方法与伊斯兰医学有机融合起来,并注意吸收各种医学精华,译著编篡而成。

另外,元代杰出穆斯林医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不仅传播回回医药学,还潜心研究中医,写出了《瑞竹堂验方》15卷以及一些中医名著,这些书主要记载了回族医学家在医疗方面的经验.回族医生忽思慧还将回回医药学与汉、蒙古、女真、维吾尔等民族的医药学和营养学结合起来,写出了《饮膳正要》一书。

这是集元朝以前中国营养学研究精华而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和营养学方面的专著。

《回回药方》残卷中的病理“根源”

《回回药方》残卷中的病理“根源”

最易 干化 、 寒 化 等 。即 热 疾 、 干疾根 源, 均 与 火 质 禀
性衰 败关 系 密切 : 湿疾 、 热疾根 源, 均 与 气 质 禀 性 衰 败关 系密 切 ; 干疾 、 寒疾根源 , 均 与 土 质 禀 性 衰 败 关 系密 切 : 寒疾 、 湿疾根 源, 均 与 水 质 禀 性 衰 败 关 系 密 切 。还有 , 禀性 衰 败 而 冷 , 白体 液 受 侵 染 , 多 为 浊 水
所谓四性体质 , 即热 、 冷、 干、 湿( 润) 体质禀性衰败 ;
所 谓 四液体 质 , 即 白液 、 黄液 、 红液 和 黑 液 体 质 禀 性
衰败 。 四元 、 四性 、 四液 体质 相 参 和 合 、 相互 影 响 , 从
而形 成具 有 特 质 禀 性 衰 败 的 病 理 根 源 体 质 。如 : 水 质 禀 性衰败 , 常表 明其禀 性 衰败 而 湿 , 或 禀 性 衰败 而 冷; 火 质 禀性 衰 败 , 最易热化 , 干( 燥) 化, 其“ 性” 多 热; 气 质 禀性 衰 败 , 最易湿化 , 热化 ; 土 质 禀性 衰 败 ,
自。所 谓 四元 体 质 , 即水、 火、 气、 土体质禀性 衰败 ;
称之 为病 理 “ 根 源 ”, 如 陈亮 《 与 彭 子 寿 祭酒 》 所云:
“ 源起 然病 之 生 也 , 有根有柢。 ” 故病理 “ 根源” 是 回 医学 发病 理论 的 重要 内 核 , 也 是 回医 学 瓣 证 施 治 的
和冷 根源 七 大类 。其 中痰 根 源 出现 2 9次 , 分别 为 白
痰根 源 2 5次 、 黄 痰 根 源 3次 和 咸 痰 根 源 1次 ; 血 根 源l 4次 , 分别 为 黑 血 根 源 1 0次 、 黑 浊 血 根 源 2次 、 黑血 恶根 源 1次 和血 根源 1次 ; 恶根 源 3次 ; 浊 根源 3次 ; 冷根 源 7次 ; 润根 源 1次 ; 风 根 源 3次 , 分 为 暗 风根 源 2次 和风根 源 1次 。从 由高 到低 出现 的频 次 看, 显然 痰 根 源 2 9 次 为 最 高 ,占 根 源 总 数 的

《回回药方》小议

《回回药方》小议
《 回 药 方 》 残 卷 4卷 包 括 “ 录 卷 下 ” 内 容 和 体 例 也 回 的 目 的
《 回 药 方 》 议 回 小
1 关 于 《 回药 方 》 回 《 回 药 方 》 论 述 我 国 的 民族 医 药 和 研 究 中 西 方 医 药 文 回 是 化 交 流 的 一 部 重 要 著 作 。 O世 纪 8 2 O年 代 以 前 , 国 中 医 界 对 此 我 书 了解 甚 少 。 后 , 引起 历史学 、 此 才 民族 学 和 医 学 史 等 学 科 专 家 的 关 注 。 各 个 不 同 的 角 度 加 以 探 讨 , 卓 有 成 效 者 , 推 中 国 从 并 当 社 会 科 学 院 历 史 研 究 所 宋 岘 先 生 。他 在 2 0 0 0年 和 2 0 0 1年 分 别
可 以推 算 第 一 卷 到 十 一 卷 、 三 卷 到 十 八 卷 的 内 容 。 十 《 回药 方 》 借 用 中 医 临 床 著 作 的 框 架 , 然 有 别 于 医 学 回 中 显 百 科 全 书 式 的 。因 为 它 是 应 用 性 专 著 而 非 综 合 性 编 著 。但 在 医 理 、 词 术语 、 物等 方 面与 中医 的相通 之 处 , 处 处可 见 。 名 药 则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 岘 先 生 认 为 自 己 所 做 的 考 释 只 是 “ 步 宋 初 的 工 作 , 目的 是 让 读 者 看 懂 《 回 药 方 》 他 认 为 “ 回 回 药 方 》 ” 回 。 《 原 本 是 一 部 用 于 治 病 救 命 的 药 方 , 它 的 科 学 价 值 和 临 床 价 值 但 如 何 , 释 工 作 未 涉 及 到 这 方 面 的 问 题 。 这 一 点 , 正 是 需 要 考 ” 也 中 医 药 和 民族 医 药 工 作 者 深 入 研 究 的 课 题 。 2 关 于 《 回 药 方 》 我 国 传 统 医 药 的 一 点 联 想 回 与 《回 回 药 方 》 有 3 共 6卷 , 在 只 剩 4卷 , 全 书 的 九 分 之 现 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回药方》的医学哲学思想《回回药方》的医学哲学思想一、医学哲学体系哲学体系决定着医学的指导思想之本质。

伊斯兰医学的哲学体系受到了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

它接受了希腊的"地、火、水、风"唯物主义"四素说"。

"地、火、水、风"或"地、火、水、气"被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前430年)认为是四大自然要素。

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混合起来则形成各种性质的物体。

比如,他认为,"肌肉的形成是由于四种元素等量部分的混合。

精神由火;"骨头是由两份水、两份土和四份火混合而成。

"伊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本?西拿所著《医典》继承了"四素说"之理论,其中写道,各种物体是由四种自然物质所构成,其中两种是轻的,两种是重的,两种轻的是火和空气,两种重的是水和地。

可见,阿拉伯医书是坚持古希腊的"四素说"的。

到了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手里,"四素说"又衍生出"血,黏液,黄胆汁,黑胆汁"的"四体液"说。

这种"四体液"说,反传回印度,使印度原有的"三体液"说也改变成"四体液"说,成了"四大"学说。

伊本?西拿所著《医典》继承的乃是希腊的"四体液"说,其表达也与印度的不同。

比如,希腊、阿拉伯的"四素",其中每种要素为一种体液。

水,主黏液(痰、脓类);风,主血液;火,主黄胆汁;地(土),主黑胆汁。

而印度哲学则不然。

《金利奥义书》言:"溺津,血精,汗…水之一分也。

"我国明代的《普济方》所言佛家"四大奥论"中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属乎水。

"显然,水主一切体液。

此外,希腊、阿拉伯医学的哲学与印度哲学又有不同。

希波克拉底又提出了"四禀性"(或言"四气质")说,即冷、热、干、湿四性。

他认为"四素"的不同种类的配合,乃是生成四体液的基础,每种"禀性"又是四体液在人体中分布多寡的表征。

换言之,每个人的禀性、气质受体液多少的制约。

这种"四素"、"四体液"、"四性"的哲学系统乃是从古希腊那里接收过来的。

《医典》讲,四性为热、冷、润、燥,其中相反的性质不能共处于同一事物中,也就是说,有冷就无热,有燥则无润。

冷,只能与润或燥同在一物之中。

这是伊斯兰医学与非伊斯兰医学问的主要区别。

阿拉伯一伊斯兰医药学著作,承袭了古希腊的理论,将四禀性按其微显的不同程度大致分作四个等级。

第一等是最轻微的,第四等是最显著的。

比如,《医典》卷二"生药志"在论及海狗。

肾(《本草纲目》呼作"腽肭脐")的药性时言:"它是海兽的睾丸…它的热在第三等之末,至第四等。

它的燥在第二等。

"《回回药方》也是用这种"四禀性"说来规定药的属性的。

其卷之十二有言:"腽肭脐,禀性第三等类至第四等上热。

第二等上燥。

"这段文字与《医典》所述如出一辙。

另外,在描述病因时,除冷、热、燥、润之状外,尚有冷湿、冷燥、热湿、热燥诸状态。

《回回药方》卷之十二言:"此病干热,多因冷湿。

净冷多在一处,不在浑身。

治者易也。

"再有:"马竹尼海撒而方能治暗风,左瘫右痪症候。

又冷根源,心跳症候。

日久发热,胃经疼,气窄,因润盛或饱满发噎,用之皆得济。

又能魁化饮食。

"又有,卷之三十记"大西阿答里徒西方"时讲:"凡因冷因润改动禀气,用之皆得济。

"即使医治外伤,《回回药方》也循此"四性"说,卷凡伤损疮在筋上者并治法"一节言:"又要知筋经能受,速作坏,盖缘之三十四"筋经本体原是凝定的润。

凡物以此凝定润的动静,但遇外来的热或润,必速热坏了。

"又言:"…要知伤损并肿,筋经疼的症候,皆宜用精碎的药,其热与燥的性,皆要得中热,不可使太烧。

燥,不可使太盛。

"《回回药方》谈接骨时,亦采此"四禀性"说:"有一等医人,凡解栓系时必搽温水,盖欲所生的物上添润且厚故也。

但此水宜温不宜热,热则消散其添润的力。

凡用水时皆当酌量皮与血道来的润多少,不可过用。

"《回回药方》"针灸门"运用"四禀性"说则更为明显。

"灸各体症候类''一节有言:"要知灸的得济处,是凡一体内多有恶润凝聚,以致本体,并其禀气作坏。

若人先有他病,遇此证则加重。

医欲治此证,虽将拔润利脏腑之药,或热性,或燥性者用之。

"以上事例表明,《回回药方》虽未直接用"地、火、水、风"四素说来表述,却使用着"四素"说之衍化理论,即源自古希腊的"四体液"、"四禀性"说。

足见,《回回药方》的哲学体系乃是希波克拉底哲学体系的继承。

由于伊斯兰教只崇奉独一无二的安拉(AllaJl),即真主,并认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皆不具神性,因此,伊斯兰医学的哲学,即医术的指导思想是对古希腊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并且能对自然生长的、存在的一切药物的药性,对人类的体质特征、发病的原因给以唯物的哲学解释。

二、《回回药方》对回族医学理论的贡献它使中国文化融入了一种新的特质,即伊斯兰文化,并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它传播来一种新的,与传统中医学风格迥异的完整的医学体系,包括新的医术、新的卫生保健法,介绍给中国一种其时代的最先进的医学成就。

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的本草学。

《回回药方》出现以前,历朝医书记载的传人中国的胡药,合计亦不过百余种,而《回回药方》所罗列的动、植、矿物新药及新名称则在几百种以上。

更可贵的是,《回回药方》十分注意地理学的知识,对本草的原产地多有详细介绍。

比如,它指出茴香在不同国度的不同品名。

大茴香,阿拉伯、波斯产的叫"刺则牙纳";罗马帝国产的叫"阿你松";"鲁迷茴香",即今欧洲、土耳其产的八角茴香。

小茴香,产于阿拉伯的叫"可木尼";产于波斯、中亚,包括我国新疆的叫"即刺"(即汉文的"孜然"),我国宋代以前已称为"莳萝";产于亚美尼亚的则呼作"可落牙"。

可见,《回回药方》为人们确定与鉴别本草的性状、产地、名称提供了帮助。

丰富了中国古人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

比如芦荟,《回回药方》介绍的"撒忽答里者"即讲明,其产地在索科特拉岛。

其介绍之内容可与唐代《酉阳杂俎》的内容相呼应,从而使中国古人对自古希腊时代以来的海上贸易对东西方医药学交流产生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了解。

为解决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存疑提供了详细的考证材料。

《回回药方》问世以前,人们很难弄明白一些胡药的性状、疗效及来历。

有了《回回药方》以后,其中一些的来龙去脉方得以澄清。

比如,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年),大秦国"遣使献底也伽"。

此物又呼作"底野迦",它是何物,历代本草的解释颇纷纭。

《唐本草》(苏敬等人撰于659年)言其"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

出西戎",并解释道:"用诸胆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

胡人时将至此,亦甚珍贵,试用有效。

''这段文字并未讲清此药的成分和主治功能,"主百病"的内涵也不明了。

宋代本草袭其说。

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将"诸胆"误写成"猪胆"了(卷五十,兽部一)。

《回回药方》的"答而牙吉"即为大秦国传人的底也伽,两者均为"防毒剂"、"解毒药''的音译。

《回回药方》卷之三十言,答而牙吉即是七八十味或百十味药合成的膏子,专治毒蛇所伤,疯狗咬伤…或人、蝎、蜘蛛、毒虫所伤…或人瘫痪,尸强,脑间有病,口眼歪斜,手脚不遂病症…"我们依靠《医典》及其他阿拉伯文献追索之,方知,此药产生于亚历山大(前356一前323年)东征时的约旦城,其医界领袖安德鲁马黑斯将希腊的解毒成药--麦思鲁的突思舐剂的各种成分稍加变化,并首次加入蛇毒,遂使之具有防治蝰蛇咬伤之功效,并给它起了个希腊文名字Theriaca。

到了公元2世纪,此药内有54种本草成分,到了10世纪的《医典》其成分已多达64种,其中,剂量稍大者为海葱、鸦片、中国大黄和藏红花。

有治愈犬、狂犬及诸种蛇的咬伤,有疗意国蛛、蝎子、海蜇的蜇伤之效;能解诸饮料中的剧毒;能祛多种恶臭;有治瘫痪、中风、羊癫痫、面部神经麻痹、偏执狂、疯狂、癞病、麻风病之效;又能去心悸,止咯血,解除肾痛、膀胱痛,排出肾结石,消除溃疡,防止肝、脾硬化。

《医典》介绍的这些效能,正应了《唐本草》的"主百病…'甚珍贵"之言,从而也解开了古代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个迷,又能使人们看到伊斯兰医学与古希腊医学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可见,《回回药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瑰宝,是人们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史、医学史、本草学、医学、博物学、民俗学、东方哲学等多学科研究之无尽宝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