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
论美ppt课件(2024)

社会美及其内涵
社会美的定义
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包 括人的思想、品德、行为、风俗、习 惯等。
社会美的价值
社会美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 价值。它可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促 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社会美的内涵
社会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 成的,它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情感和 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论美ppt课件
2024/1/27
1
目 录
2024/1/27
• 美的定义与本质 • 美的形态与表现 • 美的价值与功能 • 美的创造与欣赏 • 美学原理在各领域应用 • 当代社会审美观变迁及挑战
2
01
美的定义与本质
2024/1/27
3
美的概念及内涵
2024/1/27
美的概念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事 物的一种积极评价,体现了事物 的和谐、优雅和吸引力。
丰富审美体验
创造力带来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丰富了人们的审 美体验,使美的感受更加立体和深刻。
推动美学发展
3
创造力是推动美学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它不断挑 战和拓展美的边界,推动美学理论的更新和完善 。
2024/1/27
16
艺术创作过程剖析
2024/1/27
灵感来源与捕捉
艺术创作往往起源于瞬间的灵感,艺术家需要具备敏锐的 洞察力,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稍纵即逝的创意火花。
18
05
美学原理在各领域应用
2024/1/27
19
建筑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平衡与对称
建筑设计中常用平衡与对称原则,创造出稳定和和谐的视觉效果 。
比例与尺度
通过精确的比例和尺度关系,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营造 出舒适的空间感。
培根《论美》三种翻译表格式

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倘美之要素果真在于仪态之优雅,那长者比少者更美就不足为奇,须知美人之秋亦美。假如不把春青视为优雅得体之补足,年少者多半都难称俊秀。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但笔者开篇所言仍然不谬,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
至于美女,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举止又胜过天生容貌。优雅之态乃美之极致,非丹青妙笔所能绘之,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识之。绝色者之形体比例定有异处。世人难断阿佩利斯和丢勒谁更可笑,后者画人像总是按几何比例,前者则将诸多面孔的最美之处汇于一颜。笔者以为除画家本人之外,此等画像谁也不会喜欢。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DD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初三语文《 论美》

生
美与生活, 艺术,道德, 教育自然等 关系等
美的 起源
怎样算美
论美
把内在美与 外在美结合 起来
美的 形式 美的原 则
开放心态
新世纪的 上海人应 有怎样的 精神
踏实
凌云志
创新 大气
平常心
宽厚
自 信
怎样宽题狭做?
本文是一篇随笔,由于文章的内容 是谈美,而“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处理不当就会失之空洞。作为一篇 文艺性随笔,文章语言简洁,内涵丰 富,生动形象,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 有什么特点?
随笔:
随笔也称随感。一般是针对生活现象有感 而发,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在这一 点上有些类似杂文。但随笔与杂文又有所 不同。 语言风格 情感表达
杂文: 冷嘲热讽 随笔: 冷静议论
尖锐辛辣 抒情隽永
朗诵
结 构:
〈分〉一、指出美德比美貌更重要,人
要有美德。
〈分〉二、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
“美”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文中单独出现了 三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含义有所不同。有 好几处是被形象化的。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 机遇而不是公式”。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 的。” ★“把美的外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 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枫叶如丹» 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 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 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 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 是青春,是生命。
比喻 类比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 托下,反而更华丽。(比喻)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 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类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 难保持的。(比喻) 。(比喻 比喻)
《论美》原文

《论美》原文作者:培根美德好似宝石,它在互相背景的烘托下反而更华美。
相同,一个妆扮其实不华贵却庄重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寂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其实不都有其余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小气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很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认真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没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
这是一种巧妙的美。
以前有两位画家 ---- 阿皮雷斯和丢勒风趣地以为,能够依据几何比率,或许经过摄入不一样人身上最美的特色,用画合成一张最完满的人像。
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佳人,唯恐只有画家自己喜爱。
美是不可以制定规范的,创建它的经常是机会,而不是公式。
有很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其实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特别感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
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景是最美好的。
”而只管有的年青人拥有美貌,却因为缺少优美的涵养而不配获得赞叹。
美如同盛夏的水果,是简单腐化而难保持的。
世上有很多佳人,他们有过放纵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暮年。
所以,把美的容貌与美的品德联合起来吧。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实的光芒。
注:培根,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心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实鼻祖”。
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很多思想。
著有《新工具》、《论说漫笔文集》等。
朱光潜《论美》赏析

朱光潜《论美》赏析摘要: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二、本书特点与价值三、书中的核心观点四、美的实践与应用五、总结与启示正文:一、朱光潜简介及《论美》背景朱光潜(1897-1986),原名朱光,字孟实,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在美学领域,朱光潜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广泛的影响。
而《论美》则是他在1932年留学期间完成的一部著作。
这本书以轻松愉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释了美的本质、审美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内容。
二、本书特点与价值《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特点:1.口语化:朱光潜运用了一种类似朋友间畅谈的口吻,使得抽象的美学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2.实例丰富:书中穿插了大量生动的例子,既有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有日常生活的观察,使得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3.深入浅出:朱光潜将复杂的美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逐步剖析,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美的内涵。
4.实践性强:书中不仅探讨了美的理论,还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审美方法和艺术创作建议。
三、书中的核心观点1.美的本质:朱光潜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审美评价。
2.审美观念: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3.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规律,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4.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美的实践与应用在《论美》一书中,朱光潜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审美方法和创作建议,如:1.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
2.学习传统文化:借鉴古典艺术的精华,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
3.注重情感表达:在创作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作品具有感染力。
4.注重形式美:在艺术创作中,形式美与内容美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作品的价值。
五、总结与启示《论美》作为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要篇章,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既有理论指导作用,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高尔泰:《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

高尔泰:《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一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一书中,马克思表明,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这一充满现代精神的见解,为我们的美学研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正因为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离开了人,就没有美。
所以研究美,归根结底,也就是研究人。
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一个部分,是人的哲学的深层结构,它的一切前提都是从人的哲学引伸出来的。
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美是自由的象征。
这一自上而下的三段论式,恰好表述了一个我们自下而上地得到的信念。
兹试为论说,以就正于先进。
自由是认识和把握了的必然性。
它首先是一种认识,一种意向,一种包含着目的、意识、趋向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结构。
没有意向的自由是不可思议的,假如我不知道拿自己的自由怎么办,我就等于没有由由。
其次它是一种手段。
“目的通过手段和客观性相结合,并在客观性中和自由相结合。
”这种结合,也就是实践地对必然性的把握与驾驭。
所谓“必然性”,也就是客观的规律性。
在人类的自由中,它是一个被扬弃的环节。
作为一个个不断被扬弃的环节,它又是构成人类自由的要素。
所以必然性并不是自由的对立面,而是包含在自由之中。
自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统一的中介,就是人类的实践,即“手段”。
手段不是一个静止的事实,而是一种不息地运动着的力。
所以自由也不是一个静止的事实,而是一种不息地运动着的力。
这不是一种盲目的力,而是一种自觉的和有意识的力。
它所运行的方向性,也就是作为动力主体的人的目的性。
这是它与一切任何其他自然力的根本区别。
相对于这种力来说,其他的力都是必然性。
认识和把握这外在的必然性,使之成为自身运动和发展的环节,这是自由通过手段所要实现的目的。
事物的价值,根源于人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根源于人从满足需要的可能性的角度,对事物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过程自始至终包含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之中,表现为实践的方向性和认识的目的性。
在这个意义上,目的是被意识到了的人的需要,是主体对于价值的自觉的追求。
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_读培根随笔论美有感

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_读培根随笔论美有感《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佳作,充满哲理。
"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有内在美和外在美。
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篇1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美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是内在美重要,抑或是外在美?我本人十分赞同培根先生的观点---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本人认为,外在美要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单单只有外在美的躯体,永远都散发不了高贵的气息。
在街上往往会见到一些外貌非凡的人,衣着也十分高贵,但口中总是说出一些与他们外在身份不相符合的话语。
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一个外貌美的人可以瞬间迷倒他身边的人,但真正令人欣赏和尊重而耐看的人,是拥有能力,内涵和气质的!所以与其花时间装扮自己的外貌,不如把时间用在吸收知识,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上。
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篇2读过培根的随笔,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艺复新时期的情况,得知培根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
规范和道德。
他的散文清晰明了,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关注现实,集中的表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散文中的优美语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培根随笔语言凝练优美,意蕴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却蕴含了许多丰富的哲理,所以我们应该向培根学习,把他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我们的当中,并且学会如何用小故事来描绘出深刻的道理。
培根随笔《论美》读后感篇3培根,是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说起他的名字,大家都会想到他的《培根随笔》。
余丹:高尔太《论美》读后

余丹:高尔太《论美》读后余丹一口气读完高尔太同志的《论美》,禁不住浮想联翩。
对于美学流派的这一家,人们过去似乎还重视不够,因此,这次高尔太同志把他谈美学的文章结集出版,是颇值得一读的。
它的观点鲜明而独到。
唯其如此,它一定会引起不同的反响。
观点相悖者会激烈地批评它,观点相合者会热烈地赞赏它。
但不论怎样,你得承认,作者的观点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自成一家之言的。
熟悉当代美学史的人都知道,解放以后,我国美学界由于对美的本质看法不同,形成了四大学术流派。
一派以人的本体论作为立论的基础,认为美是主体的属性,提出美在主观的观点;一派以反映论作为立论的基础,认为美是客体的属性,提出美在客观的观点;一派以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美是主客观统一的观点;一派以实践论作为立论的基础,提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
这四大学派由于对美的本质看法不同,故而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迥然有异,对美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的看法也判然有别。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这四大学派的观点各自都有所修正、补充和发展,但它们的理论框架,却基本上没有变动。
《论美》一书的作者正是上述主观论派的代表人物。
当他在五十年代初露头角时,就明确提出美是主观的观点,向当时流行的美学观提出挑战。
结果,他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由于当时“左”的思潮的影响,出现了这样一个公式,即说美在主观就等于唯心论,唯心论就等于反动。
于是作者便被剥夺了起来论辩的权利,其后,更经历了极为坎坷的遭遇。
粉碎了“四人帮”,人们重新获得了从事认真的科学研究的条件,本书的作者也有了重新写作和发表文章的机会。
美学园地开始恢复了生机。
它再一次雄辩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离开了不同学术流派之间的平等讨论和相互切磋,试图繁荣兴旺,是难以设想的。
作者曾被迫中断科研达二十一年。
从他近来发表的众多文章来看,这几年,他的思想(美学观当然包括在内)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然而,他认为美是主体的属性——美离不开美感这一基本观点,并没有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指导4::品味语言
• 培根的随笔,都是劝世箴言之类的短文。 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 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 慧”“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 一句话做一张“美的格言卡”(交流时间5 分钟)
激情赞美,扬文采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 人肃然起敬的。 只强调了美德的重要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并非作者的观点,而且在下文明确说”这话也不全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 对。 形体之美。
通过三者的比较说明优雅行为之美最为要,优雅行为 之美是美德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美德的全部。
明没有丰富的内蕴而只有表面的美丽,是不可能长久 的。
三、能力提升(12分) 班上有一名同学,平时喜欢浓妆 艳抹,天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学 校规定穿校服,可她硬是置之不理, 而学习则是一塌糊涂。你是她的好 朋友,学了《论美》这一课,请你 写一段话劝说他,注意要恰当引用 文中的语句。
联系实际,巧运用 我班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同学,最近不知怎的脸上长出 了几个青春痘,原本漂亮的脸上多了几个不速之客,他为 此整天闷闷不乐,请你运用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和观点来劝 劝他好吗?
巩固提升(10分钟)
(一、二题为必做题,第三题为选做题)
一、基础知识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4分) 吝啬( sè ) 腓力普(fé i) 滑稽 ( jī ) 摄取(shè ) 2.默写课文中已成为格言的几个比喻句(写两 句即可)(4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二、思考题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10分) ①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 的。” 这里的“晚秋” 是指老年。晚秋的景色是一种成熟
的美,具有最丰富的内在美。用晚秋景色打比方, 说明有些老人,因为具有丰富的内在修养而显示出 不同寻常的成熟美。
②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 这里的美是指外表的美丽。这句话用水果打比方,说 的。
《论不美》
谈吐粗俗者不美 妄自菲薄者不美
思想肤浅者不美
追名逐利者不美 灵魂丑陋者不美 ……
班级选美
你觉得我们的同学、老师哪个最 美?美在何处?
我美!因为我_________________
回顾目标
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 收获呢? 1.我学会了 ? 2.我明白了 ?
· ·
作者说的多好呀,多有文采呀!你能仿照这句的写法 将自己对美的理解阐述出来吗?
抛砖引玉
美的格言卡 格言: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 而更华丽。 赏析(推荐理由):以宝石为喻,说明一个人如 果有美好的德行,朴素的外表不仅不有影响,而 且会使这美好的德行更加宝贵。
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识别、发现、创造美)
判断下列几组人当中,谁美,谁不美?
1、《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样子奇 丑无比,内心却十分善良,为了搭救女主人公爱斯梅达 拉,他敢于冒生命的危险。 2、今年六月四川“慈善公益演出”开演前,部分 深受歌迷喜爱和追捧的大牌名星,以组委会未能及时全 额支付演出报酬为由,拖延演出长达50分钟。 3、某校高一学生,为追求时尚,多次向收入并不 高的家长要求买价格好几百元的名牌服装、运动鞋。
自学指导1
(读课文,感知文意)
自读任务: 1、读准字音
2、从文中找答案:培根认为,人有哪几种美? 什么美最重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3、作者认为这几种美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可 以看出最高层次的美是哪一种美?小组源自作交流5分钟后检查自学情况。
自学展示 1. 读准字音我能行。
吝啬 ( sè ) 滑稽 ( jī ) 尽管 ( jǐn ) i) 腓力普 ( fé 摄取 ( shè )
颜色之美、形体之美、行为之 美, 美德 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 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 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 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 的折射表现,
“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 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 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 射表现,内在美重于外在美。所 以在三者中最高)美德最美
自学指导2:
学法:
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比较分
析下列哪一个句子表达了文章的主要观点 并说明理由。 时间:3分钟。 ⒈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 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⒉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⒊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 又胜于形体之美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2008残奥会
培根是西方哲学史和科学 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曾 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论人生》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人。
弗兰西斯· 培根 (英国) (1561~1626)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形成对美的正确认识。 2、学习多样的论证方法及格言式的语言。 3、学会在生活中识别美、发现美、创造美。
⒋把美的形体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作者强调人的美的德行,认为和美的外表相比,美德最有价 值,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否定外表之美)
自学指导3
(学习多样的论证方法)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采 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美德最美”这个观点 的?请举例说明。 小组合作交流 (5分钟后检查效果) 点拨: 第一段: 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第二、三段:对比论证、举例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