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Hb的氧结合曲线典型的别构蛋白——同促正协同效应还可

合集下载

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综合辅导资料:血红蛋白的协同效应

临床检验技师考试综合辅导资料:血红蛋白的协同效应

血红素分子结构由于协同效应,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曲线呈S形,在特定范围内随着环境中氧含量的变化,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率有一个剧烈变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组织中的氧浓度和肺组织中的氧浓度恰好位于这一突变的两侧,因而在肺组织,血红蛋白可以充分地与氧结合,在体内其他部分则可以充分地释放所携带的氧分子。

可是当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很高或者很低的时候,血红蛋白的氧结合曲线非常平缓,氧气浓度巨大的波动也很难使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率发生显著变化,因此健康人即使呼吸纯氧,血液运载氧的能力也不会有显著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讲,对健康人而言吸氧的所产生心理暗示要远远大于其生理作用。

除了运载氧,血红蛋白还可以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氰离子结合,结合的方式也与氧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结合的牢固程度,一氧化碳、氰离子一旦和血红蛋白结合就很难离开,这就是煤气中毒和氰化物中毒的原理,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其他与这些物质结合能力更强的物质来解毒,比如一氧化碳中毒可以用静脉注射亚甲基蓝的方法来救治。

生物化学问答题

生物化学问答题

生物化学问答题(1)试举例比较蛋白质、核酸各自结构与其功能的相互关系。

血红蛋白由4个亚基(多肽链)组成,每个亚基都有一个血红素基。

血红蛋白以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构象态存在,称t(紧张态)和(r松弛)态。

t态是通过几个盐桥稳定的,无氧结合时达到最稳定。

氧的结合促进t态转变为r态。

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是别构结合行为的一个典型例证。

t态和r态之间的构象变化是由亚基—亚基相互作用所介导的,它导致血红蛋白出现别构现象。

hb呈现出3种别构效应。

第一,血红蛋白的氧融合曲线就是s形的,这意味著氧的融合就是协同性的。

氧与一个血红素融合有利于氧与同一分子中的其他血红素融合。

第二,h+和co2促进o2从血红蛋白中释放,这是生理上的一个重要效应,它提高o2在代谢活跃的组织如肌肉中的释放。

相反地,o2促进h+和co2在肺泡毛细血管中的释放。

h+、co2和o2的结合之间的别构联系称为bohr效应。

第三,血红蛋白对o2的亲和力还受到2、3-二磷酸甘油酸(dpg)调节,dpg就是一个负电荷密度很高的小分子。

bpg能够与回去氧血红蛋白融合,但无法与氧合血红蛋白融合。

因此,bpg就是减少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的。

氧的s形曲线融合,波尔效应以及dpg效应物的调节使血红蛋白的品轩能力达至最低效应。

同时由于能够在狭窄的氧分压范围内顺利完成品轩功能,因此并使肌体的氧水平不致存有非常大的曲折。

此外血红蛋白并使肌体内的ph也保持在一个较平衡的水平。

血红蛋白的别构效应充份地充分反映了它的生物学适应性、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性。

(2)试述g蛋白信号转导系统的作用机理g蛋白即gtp融合蛋白,亦称核苷酸调节蛋白(n蛋白),就是一种与膜受体偶联的异三聚体融合蛋白,其具备与gtp融合并催化剂gtp水解成gdp的能力,由α、β、γ三个亚基共同组成,当好细胞膜上受体和靶酶之间的信号传达体。

另外还辨认出一种分子量较小的“大g蛋白(smallgtp-blindingprotein)”,其特点就是它们都就是单体,存有于相同的细胞部位,在细胞信号传达中也扮演着关键角色。

生物化学(上)重点题目及答案

生物化学(上)重点题目及答案

生物化学(上)重点题目及答案生化(上)复习提纲一、糖类(多羟基醛、多羟基酮或其衍生物类物质)1、同多糖:水解后只产生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称为同多糖2、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手型碳原子上的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在空间上特有的排列。

3、构象:一个有机物分子中,仅因单键旋转而产生的不同的空间排列。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也没有光学活性的变化,4、差向异构:仅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的非对映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和D-甘露糖)5、对映体:两个互为镜象而不能重合的立体异构体,称为对映异构体,简称对映体。

非对映体:不是对映体的旋光异构体称为非对映体6、糖苷键:糖苷分子中提供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的糖部分称为糖基,与之缩合的部分称为配体,这两部分之间的连接键称为糖苷键7、肽聚糖:又称黏肽、氨基糖肽或胞壁质。

它是由N-乙酰葡糖胺与N-乙酰胞壁酸组成的多糖链为骨干与四肽连接所成的杂多糖。

8、变旋:葡萄糖主要以环状结构存在,当链式结构转化为环状半缩醛时,不仅生成α-D-(+)-葡萄糖,也能生成β-D-(+)-葡萄糖。

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比旋随之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旋9、糖脎:许多还原性糖能与苯肼发生反应生成含有两个苯腙基的衍生物,称为糖的苯肼或脎,即糖脎。

不同还原糖生成的脎,晶型与熔点各不相同。

10、糖脂:是指糖通过其半缩醛羟基以糖苷键与脂质连接的化合物,可分为鞘糖脂、甘油糖脂以及由类固醇衍生的糖脂。

11.异头碳:一个环化单糖的氧化数最高的碳原子。

异头碳具有一个羰基的化学反应性。

12.异头物:是指在羰基碳原子上的构型彼此不同的单糖同分异构体形式。

D-glucose的α-和β-型即是一对异头物.它们是非对映异构体.(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13.杂多糖:水解以后产生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称为杂多糖14.肽聚糖由N-乙酰葡糖胺和乙酰胞壁质酸交替连接而成15、糖苷键类型纤维素:β-1,4糖苷键乳糖:β-1,4糖苷键蔗糖:β-1,2糖苷键麦芽糖:α-1,4糖苷键异麦芽糖:α-1,6糖苷键直链淀粉:α-1,4糖苷键16.多糖无甜味,也无还原性17.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液呈紫红色二、脂质1、脂质:一类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分子。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上)版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上)版

生化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上)温馨提示:部分解释不是采自教材,如有疑问,请参考课本!第一章糖类(p6)6.构型(configuration):在立体化学中,因分子中存在不对称中心而产生的异构体中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列关系。

有D型和L型两种。

构型的改变要有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从而导致光学活性的变化。

7.构象(conformation):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列。

指一组结构而不是指单个可分离的立体化学形式。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无光学活性的变化。

12.差向异构体(epimer):在立体化学中,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体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都相同的非对映体叫差向异构体。

14.异头碳(anomeric carbon):单糖由直链变成环状结构时,羰基碳原子成为新的手性中心,导致C1差向异构化,产生两个非对映异构体。

在环状结构中,半缩醛碳原子称为异头碳原子。

15.半缩醛(hemiacetal):醛基和一个醇基缩合形成的产物。

通过该反应,使单糖形成环状结构。

16.变旋(mutarotation):当一种旋光异构体如糖,溶于水中转变成几种不同旋光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时,随着时间而发生的旋光变化。

18.糖苷键(glycosidic bond):一个单糖或糖链还原端半缩醛上的羟基与另一个分子(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键或缩酮键。

常见的糖苷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19.还原糖(reducing sugar):能够还原斐林(H.von Fehling)试剂或托伦斯(B.Tollens)试剂的糖称为还原糖,所有的单糖(除二羟丙酮),不论醛糖、酮糖都是还原糖。

大部分双糖也是还原糖,蔗糖例外。

22.淀粉(starch):由D-葡萄糖单体组成的同聚物。

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为植物中糖类的主要贮存形式。

中国农业大学806生物化学真题

中国农业大学806生物化学真题

中国农业大学806生物化学真题1994年生物化学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1. 碱性氨基酸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它们在pH 7时,分子的净电荷为_________,它们的功能基团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 使溶液中蛋白质得以浓缩的方法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3. 溶菌酶的最适小分子底物为_________,其酶分子表面有一狭长凹穴,凹穴中的_________及_________是活性中心的氨基酸残基。

4. 电子传递链中的四个酶复合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 tRNA二级结构呈_______形,三级结构呈_______形,、_________和_________tRNA三类。

6. E.coil和其它细菌中DNA连接酶以__________________不能源,DNA连接酶主要在_________、、中起作用。

7. 磷酸戊糖途径的起始物是_________。

8. 在蔗糖磷酸合成酶途径中,葡萄糖的给体是______。

9. 组成生物膜的磷脂主要有_________、和。

10. 通过尿素循环(鸟氨酸循环)可将_________11. 从乙酰CoA合成一分子软脂酸(C16)_________分子ATP,用于丙二酸单酰辅酶A 的形成。

12. 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形成的第一个三羧酸是13. 丝氨酸脱羧后直接生成_________的成分。

二、是非题(每小题1分101. ( ) ρRNA聚合酶。

2. ( ) 2',5'磷酸二酯键。

4. ( ) 在氨酰tRNA能与氨基酸-AMP-酶复合物形式的5. ( ) DNA,包7. ( ) ACP与CoA分子结构中都含有泛酰基。

8. ( ) 原核生物中酶合成的调节主要是在转录水平上进行的。

LT-3 蛋白质化学 生物化学习题汇编

LT-3 蛋白质化学 生物化学习题汇编

目录第三章蛋白质化学 (2)一、填充题 (2)二、是非题 (6)三、选择题 (8)四、问答题 (16)五、计算题 (24)第三章蛋白质化学一、填充题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

2、组成蛋白质分子的碱性氨基酸有( )、( )和( )。

酸性氨基酸有( )和( )。

3、在下列空格中填入合适的氨基酸名称。

(1)( )是带芳香族侧链的极性氨基酸。

(2)( )和( )是带芳香族侧链的非极性氨基酸。

(3)( )是含硫的极性氨基酸。

(4)( )或( )是相对分子质量小且不含硫的氨基酸,在一个肽链折叠的蛋白质中它能形成内部氢键。

(5)在一些酶的活性中心中起重要作用并含羟基的极性较小的氨基酸是( )。

4、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为( )。

5、氨基酸的等电点(p I)是指( )。

6、氨基酸在等电点时,主要以( )离子形式存在,在pH >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 )离子形式存在,在pH <pI的溶液中,大部分以( )离子形式存在。

7、在生理条件下( pH 7.0 左右),蛋白质分子中的( )侧链和( )侧链几乎完全带正电荷,但是( )侧链则带部分正电荷。

8、脯氨酸和羟脯氨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 )色的物质,而其他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产生( )色的物质。

9、范斯莱克(Van Slyke)法测定氨基氮主要利用( )与( )作用生成( )。

10、实验室常用的甲醛滴定是利用氨基酸的氨基与中性甲醛反应,然后用碱(NaOH)来滴定( )上放出的( )。

11、通常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中的( )、( )和( )三种氨基酸的共轭双键有紫外吸收能力。

12、寡肽通常是指由( )个到( )个氨基酸组成的肽。

13、肽链的形式有( )、( )和( )三种,其中以( )最常见。

14、在一些天然肽中含有( )、( )和( )等特殊结构。

这些结构在蛋白质中是不存在的。

很可能这些结构上的变化可使这些肽免受蛋白水解酶的作用。

[分享]生化期末复习答案

[分享]生化期末复习答案

第1章糖类一、是非题1.果糖是左旋的,因此它属于L构型2.景天庚糖是一个七糖3.D果糖是左旋糖4.葡萄糖和半乳糖是不同的单糖,但α葡萄糖和β葡萄糖是相同的单糖5.果糖是六糖6.D型单糖光学活性不一定都是右旋7.体内半乳糖不能像葡萄糖一样被直接酵解8.己糖有8种异构体9.麦芽糖食由葡萄糖与果糖构成的双糖10.糖蛋白中的糖肽连接键,是一种共价键,简称为糖肽键二、填空题1.醛糖转移酶(transaldolase)可催化:+=D-景天糖-7-磷酸+酮糖转移酶(transketolase)可催化:+=果糖-6-磷酸+2.在糖蛋白中,糖经常与蛋白质的,和残基相联接3. 淀粉遇碘呈蓝色,淀粉遇碘呈紫色。

与碘作用呈红褐色。

直链淀粉的空间构象是4.单糖的游离羰基能与作用生成糖脎。

各种糖生成的糖脎结晶形成和都不相同5.开链己糖有种异构体6.直链淀粉遇碘呈色。

在细胞与细胞相互作用中主要是蛋白质与及蛋白质与的相互作用7.辛基葡萄糖苷可以用来增溶8.直链淀粉是一种多糖,它的单体单位是,它们以键连接;纤维素也是一种多糖,它的单体单位是,它们以键连接9.糖类除了作为能源之外,它还与生物大分子间的有关,也是合成, , 等的碳骨架的供体10.糖肽连接键的主要类型有,三、选择题1.纤维素的组成单糖和糖苷键的连接方式为()(1)α-1,4-葡萄糖(2)β-1,3-葡萄糖(3)β-1,4-葡萄糖(4)β-1,4-半乳糖2.氨基酸和单糖都有D和L不同构型,组成大多数多肽和蛋白质的氨基酸以及多糖的大多数单糖构型分别是()(1)D型和D型(2)L型和D型(3)D型和L型(4)L型和L型3.下列哪个糖不是还原糖()(1)D-果糖(2)D-半乳糖(3)乳糖(4)蔗糖4.下列哪个糖是酮糖()(1)D-果糖(2)D-半乳糖(3)乳糖(4)蔗糖5.分子式为C5H10O5的开链醛糖有多少个可能的异构体()(1)2(2)4(3)8(4)166.下列蛋白质中()不是糖蛋白(1)免疫球蛋白(2)溶菌酶(3)转铁蛋白(4)胶原蛋白7.下列糖中()为非还原糖(1)麦芽糖(2)乳糖(3)棉子糖(4)葡萄糖8.直链淀粉遇碘呈()(1)红色(2)黄色(3)紫色(4)蓝色9.支链淀粉遇碘呈()(1)红色(2)黄色(3)紫色(4)蓝色10.棉子糖是()(1)还原性二糖(2)非还原性二糖(3)还原性三糖(4)非还原性三糖第二章脂质一、是非题1.自然界中常见的不饱和脂酸多具有反式结构。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化学》考试试卷(706)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化学》考试试卷(706)

某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化学》课程试卷(含答案)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考试类型:(闭卷)考试考试时间:90 分钟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判断题(75分,每题5分)1. 在DNA变性过程总是GC对丰富区先解链。

()答案:错误解析:在DNA变性过程中AT对丰富区先解链。

2. 多谷氨酸在其等电点附近易于形成α螺旋。

()答案:正确解析:3. 逆流分溶和纸层析这两个分离氨基酸的方法是基于同一原理。

()答案:正确4. 细胞内的绝大多数酶属于别构酶。

()答案:错误解析:细胞内绝大多数酶不是限速酶,因此不需要通过别构效应来调节酶活性。

5. 血红蛋白的α链、β链和肌红蛋白的肽链在三级结构上很相似,所以它们都有结合氧的能力。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较肌红蛋白更强。

()答案:错误解析:对一定的氧压而言,肌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较血红蛋白强。

6. 二硫键能稳定蛋白质的三级结构,但它又属于一级结构的内容。

()答案:正确解析:7. 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核酸中碱基与糖平面互相垂直。

()答案:正确8.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均为氧载体,前者是一个典型的别构(或变构)蛋白,因而与氧结合过程中呈现协同效应,而后者却不是。

()答案:正确解析:9. 在DNA变性的过程中,总是GC对丰富区先溶解分开。

()[华中农业大学2014研]答案:错误解析:碱基互补配对中,G与C通过三个氢键连接,A与T通过两个氢键连接,比较之下,GC间配对更稳定。

应该是AT对丰富区先溶解分开。

10. DNA复性(退火)一般在低于其Tm值约20℃的温度下进行的。

()答案:正确解析:11.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进行分离的一种方法。

()答案:正确解析:12. 因为α螺旋是蛋白质构象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蛋白质活性部位通常在α碳螺旋区的表面。

()答案:错误解析:蛋白质活性部位通常位于蛋白质的结构域、亚基之间的裂隙或是蛋白质表面的凹陷部位,通常都是由在三维空间上靠得很近的一些氨基酸残基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位 阻的存 在给氧 提供一 个合适 的结合 部位
珠蛋白的作用:
1、固定亚铁血红素 F8 His固定 2、保护血红素免遭氧化 蛋白质中其他部位的疏水环境阻止了极性互作 3、为氧提供合适的结合部位 远侧His的空间位阻,降低了与CO的亲和力 游离的血红素与CO的亲和力比氧强25000倍 有了珠蛋白后只大250倍
去掉血红素的辅基叫珠蛋白
血红素与O2结合,以2价铁作为与氧结合 的部位(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
血蓝蛋白一价铜与氧结合
血红素:铁原卟啉IX与Fe2+络合,使血液 显红色,若与Mg2+络合,则使叶片呈绿 色
血红素
还可用作细胞色素c和过氧化氢 酶的辅基
原卟啉IX
血红素
远侧His
64E7





近侧His 93F8
1、肌红蛋白(Mb) 生物进化过程中产
生的两个重要的与
2、血红蛋白(Hb) 氧结合的蛋白质
3、免疫球蛋白
2、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血红蛋白含有四条肽 链,每一条肽链各与一个血红素相连接。 血红蛋白是脊椎动物红细胞主要组成部分,它的 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素同肽链的连接是血红素的Fe原子以配价键 与肽链分子中的组氨酸咪唑基的氮原子相连。
O2的结合可改变肌红蛋白的构象
结合前,Fe2+距卟啉平面0.055nm,
结合后, Fe2+距卟啉平面只有0.026nm, 即被O2又拉回到卟啉环平面 由圆顶状变成平面状
若是多亚基的血红蛋白则会改变亚基与亚 基的相互作用,带来变构效应
但对肌红蛋白来说影响不大
肌红蛋白氧结合曲线
氧气经呼吸进入肺——血液循环血红蛋白转运—— 组织肌红蛋白接受氧——细胞线粒体呼吸——能量
所以作用: 1、储存氧 2、转移氧到肌肉的线粒体
肌红蛋白氧结合曲线
Y = p (O2) / [ p (O2) + k ] Y:氧分数饱和度 p (O2):氧分压,torr K:当Y=0.5时的氧分压,K=P50 双曲线
希尔曲线:log[ y/(1-y)] = log p(O2)— logK 斜率为1的直线,即nH=1,叫希尔系数
氧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变构
2、血红素的微小移动 去氧:Fe向近侧His方向突出卟啉环0.06nm 氧合:Fe向近侧His方向只突出卟啉环0.021nm 铁移动时会导致肽链的盐桥断裂,β亚基的空隙变窄, 挤出BPG分子
氧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变构
3、T态与R态的变化 T态:紧张态,去氧时的主要构象 R态:松弛态,氧合时的主要构象 关键:氧合时将去氧血红蛋白的亚基间的氢键和 盐桥(T态)打断,成为R态
铁原 子可 形成 6个 配位 键
铁原子可形成6 个配位键,4个与卟啉环连接, 一个与肽链连接,一个与氧分子连接 一分子血红素携带1分子氧 氧分子一个原子与铁连接,另一端与远侧His 紧密接触——空间位阻 氧位于远侧His与Fe2+之间 只有亚铁血红素才能结合氧(亚铁肌红蛋白) 若不带氧则亚铁血红素第6位配位键空缺 但高铁血红素的第6位配位键被水占据 颜色改变,肉置久呈棕色
1、肌红蛋白(Mb) 生物进化过程中产
生的两个重要的与
2、血红蛋白(Hb) 氧结合的蛋白质
3、免疫球蛋白
肌红蛋白是1957年由John Kendrew 用X射线晶 体分析法测定三维结构的第一个蛋白质。
典型的球形蛋白质,高度折叠成紧密结构,疏水 氨基酸残基大部分埋藏在分子内部,极性残基在 表面。
肌红蛋白中有8条α-螺旋。
血红蛋白的结构
4条多肽链(146或141),每条与肌红蛋白结构 (153)的氨基酸序列相差很大,但三级结构非常相 似
成人Hb A(α2 β2),胎儿Hb F (α2 γ2)
α 链:141残基,无D螺旋 H螺旋短
β 链:146残基
γ 链:146残基,与β链只有1个氨基酸的差异,第 143位是Ser,而不是His,减少了与2.3-二磷酸甘油 酸(BPG)的亲合力,增加与氧的结合力,故胎儿可 更有效地从胎盘中吸取氧
肌红蛋白的氧饱和曲线
在肌红蛋白中nH=1表示 氧气分子彼此独立地与肌红蛋白结合 每个肌红蛋白分子结合1分子氧气 肌红蛋白的P50=K=2torr 但是动脉血p (O2) =100torr,Y=0.97 静脉血p (O2) =30torr,Y=0.91 故将氧气从血液运到肌肉储存 但运动时的线粒体p (O2) =1torr 所以最终运到线粒体
总之,与配体(氧)的结合导致了血 红蛋变
血红蛋白Hb的氧结合曲线
典型的别构蛋白——同促正协同效应 还可运输二氧化碳,不同于肌红蛋白 氧结合曲线是S形曲线,而不是双曲线 即一个氧分子的结合增加了其他亚基对氧的结合 氧既是调节物,又是底物 结合部位同时又是调节部位
在不同的发育时期采用不同的珠蛋白亚基
血红素Fe原子的第六配价键可以与不同的分子 结合:无氧存在时,与水结合,生成去氧血红 蛋白(Hb);有氧存在时,能够与氧结合形成氧 合血红蛋白(HbO2)。
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不牢固,容易离解。 HbO2 的形成和离解受氧的分压和pH等因素 的影响,氧的分压和pH较高时,有利于血红 蛋白与氧的结合,反之,则有利于离解。
由多肽的折叠形成的疏水空隙内是血红素辅基, 通过肽链上的His残基相连,它对肌红蛋白的生物 活性是必需的(与O2结合)。
153个氨基酸与辅基血红素非共价连接
8个α螺旋:A-H;最重要:F8——His即93号组 氨酸,近侧组氨酸;E7,64号His,远侧组氨酸
F螺旋的第8个氨基酸是整个多肽中的第 93个氨基酸
三级结构比一级结构更保守 血红蛋白只有18%的氨基酸残基与肌红蛋白相 同 在蛋白质序列中改变一个性质相似的氨基酸 如疏水氨基酸——疏水氨基酸 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进化 分子内部的疏水环境防止铁发生氧化 高度保守的残基F8,E7等
氧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变构
1、改变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 αβ 的二聚体,二重旋转对称,C2点群对称 α1β1 或 α2β2的接触称装配接触35个残基作用 α1β2 或 α2β1的接触称滑动接触19个残基作用 当血红蛋白结合氧时,滑动接触发生改变,一个二聚 体半分子旋转15度,界面上某些原子移动0.6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