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教学查房PPT课件

合集下载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03
03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 诊断技术进展
Progress in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newborns
PART THREE
YOUR LOGO
新的诊断工具和技术的应用
超声诊断的优势 超声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诊断工具,其敏感性高达95%,特异性为80%。 CT和MRI的辅助作用 对于超声无法确定的病例,CT和MRI能提供更精细的图像,确诊率达99%。 新的诊断技术的应用 如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新技术,能早期发现脑出血,提高治愈率。
02
02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 诊断方法
Diagnostic methods for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newbornsPART来自TWOYOUR LOGO
影像学检查:超声、CT、 MRI等
超声检查的优势 超声检查无创伤、实时性强,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式。 CT对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 CT能清晰显示出血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MRI在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MRI能早期发现微小出血,且无放射线损伤。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 结合超声、CT、MRI等技术,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准确率。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误区和问题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误区和问题》深度探讨了在早期识别和处理新生儿颅内出血过程 中的常见误解和难题。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方案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了针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治疗及其预防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01
01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n newborns

〖医学〗新生儿颅内出血ppt

〖医学〗新生儿颅内出血ppt
行脑脊液检查。
五、诊断
病史、症状体征
头颅B超、CT及MRI 检查
脑脊液检查或硬脑膜 下穿刺
头颅B超对颅脑中心部位 病变分辨率高,因此成为 该类型出血的特异性诊断 手段,应为首选,应在生 后3-7天进行,1周后动 态监测。但蛛网膜下腔、 后颅窝和硬膜外等部位出 血不易发现,需CT、 MRI确诊。
八、预后
❖ 主要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 围生期因素有关。
❖ 出血量少者大多可痊愈,出血量多者预 后差。幸存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精品PPT课件 浏览免费 下载后可以编辑修改。 /jnejcl xh 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或有产伤史的足月
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 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 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儿。
四、辅助检查:
❖ B超、CT:无创伤性检查。 ❖ 脑脊液检查:血性或皱缩红细胞→蛛血、
脑室出血。 ❖ 病性危重者及体重极低的早产儿不宜进
蛛网膜下腔出血(产伤) 无症状或第2天出现阵发性惊厥(脑积水)
硬脑膜下出血(产伤)
①亚急性:24h后出现惊厥、偏瘫、硬膜下积液 ②急性大量:生后数小时内死亡
❖ 不同部位出血的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
脑实质出血 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 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 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 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下 肢运动障碍较多见。
多数起病急骤,常有受凉淋雨、劳累、 病毒感 染等诱 因,约1/3患病 前有上 呼吸道 感染。 病程7~ 10天。 (一 )寒战 、高热 :典型 病例以 突然寒 战起病 ,继之 高热, 体温可 高达39℃~40℃,呈 稽留热 型,常 伴有头 痛、全 身肌肉 酸痛, 食量减 少。抗 生素使 用后热 型可不 典型, 年老体弱者可仅有低热或不发热。

新生儿颅内出血_13788_【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_13788_【PPT课件】
3、其他原因
颅内先天性血管畸形 全身出血性疾病:如某些凝血因子减少,引起颅内出 血或加重IVH。 医源性因素:快速扩容、输入高渗液体、血压波动过 大、机械通气不当,吸气峰压或呼气末正压过高等。
临床表现
• 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出血部位、出血程度有 关
• 早期为兴奋症状,如烦躁、脑性尖叫、惊厥等。 随着病情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如嗜睡、昏迷、 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常有面色 苍白、青紫,前卤饱满或隆起,双眼凝视,瞬目, 双瞳孔大小不等或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不 规则或暂停等表现。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bemorrhage of thenewborn)
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由缺氧或产伤 引起的脑损伤,临床上以中枢神经兴奋和 (或)抑制症状及呼吸障碍为主特征。预 后差、病死率高,应积极防治。
目录
病因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治疗原则 常见护理诊断与合作性 问题 护理目标 护理措施
预防感染
• a.保持房间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并 定期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b.经常更换体位防坠积性肺炎,做好皮 肤护理以防褥疮发生。
•c.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供给足够的能量和水分
• 根据患儿情况采取直接、鼻饲哺乳, 必要时静脉输液,也可少量多次输血 浆。
•定时监测血糖,使患儿血糖维持在 5.4mmol/L左右。
辅助检查
• 脑脊液呈均匀血性和有皱缩红细胞, 危重者不宜作此检查。
• 头颅B超和CT有助于确定出血部位 和范围
护理目标
• 1.患儿颅内压降为正常,生命体征 平稳。
• 2.患儿显示正常呼吸形态,无呼吸 暂停、无缺氧现象。
•3.患儿不发生感染。
•4.患儿每日获得足够能量和水分。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
04 措施
孕期管理和保健对预防新生 儿颅内出血的影响
孕期保健对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孕期定期体检、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的孕妇,新生儿颅 内出血的发生率降低了30%。 早期识别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性 新生儿颅内出血若在出生后6小时内发现和处理,生存率高达90%, 延迟则下降至15%。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及时有效处理 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使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死亡率由40%降低到 10%-20%。 预防孕期高血压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影响 孕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重要诱因,控制好血压可 减少50%的发病风险。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颅内出血
常见症状
新生儿颅内出血 症状包括呕吐、
嗜睡等。
早期识别 处理方式
及时就医
体征
新生儿颅内出血 的风险因素和高 危人群
新生儿颅内出血高发性 据统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 因之一。 早产儿为高风险人群 根据研究,早产儿(尤其是胎龄小于32周)颅内出血的风险比足月儿高出近5倍。 缺氧、窒息增加出血风险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因缺氧或窒息导致的脑部损伤,是引发颅内出血的重要诱 因。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在 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应用
超声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早期诊断 据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数据,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检出率达到90% 以上,且无创伤、快速,适合新生儿使用。 CT扫描对颅内出血的定位和严重程度评估 根据一项研究,CT能准确判断出颅内出血的部位和范围,其敏感性达到 100%,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MRI对颅内出血的长期追踪和预后评估 一项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MRI可以有效评估新生儿颅 内出血的恢复情况和远期预后,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新生儿颅内出血》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婴儿出生后的头几天内就会发生。本 课件将带您了解其研究背景、病因及症状、诊断方法、分级及治疗方案、预 后评估、护理措施、结论和建议。
研究背景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紊乱,严重影响婴儿的健康和发展。了解其研究背景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建立规范诊疗流程
制定统一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指南,确保婴儿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分级及治疗方案
根据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会给予不同的分级和治疗方案。
1
分级A
轻微出血,无需要干预的症状。
2
分级B
中度出血,可能出现轻度症状。
3
分级C
重度出血,常伴有明显症状,需要积极治疗。
预后评估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评估是为了了解婴儿日后的神经发育和生活质量。
1 神经发育评估
通过观察婴儿的运动和认知能力来评估神经 发育的状况。
病因
• 胎儿颅骨未完全发育 • 胎儿和新生儿血管脆弱 • 产伤
症状
• 颅内压增高 • 呕吐 • 惊厥
诊断方法
早期诊断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1 头部超声
通过超声波技术观察颅内出血的位置和程度。
2 脑磁共振成像
利用磁共振技术获得更为精确的图像,帮助确诊和分级。
2 生活质量评估
考察婴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护理措施
提供适当的护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康复非常重要。
药物治疗
• 抗惊厥药物 • 营养补充
康复训练
• 物理治疗 • 言语疗法
结论和建议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儿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

《新生儿颅内出血》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课件

03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 、语言训练和认知训练 等,以帮助患儿恢复神 经功能。
04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推 拿和中药治疗等,可以 辅助改善患儿症状和促 进康复。
04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 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定期产检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孕 期并发症,降低新生儿颅 内出血的风险。
避免早产

颅内高压
颅内出血后血肿占位效应引起 颅内高压,可能导致脑疝。
癫痫
颅内出血可能引起脑组织损伤 ,导致癫痫发作。
感染
颅内出血后可能出现脑实质或 脑膜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加强围产期保健,减少新生儿颅内出 血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 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处理
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 等。同时注意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 治感染等综合治疗。
合理喂养
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喂养 新生儿,保证营养供给。
康复训练
早期干预
定期评估与调整
新生儿颅内出血后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包括抚触、按摩、被动运动等,以 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定期评估新生儿的康复进展情况,及 时调整康复训练计划,以提高康复效 果。
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新生儿的病情和康复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认知、 语言、运动等方面的训练。
《新生儿颅内出血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症状与诊断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疗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预后与并发症
01
新生儿颅内出血概述

第四节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第四节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
9
❖ 首先要诊断明确。轻型颅内出血几乎全部存 活,后遗症0~10%;中型死亡率 5%~15%, 后遗症15%~25%;重型死亡率达50%~ 65%,后遗症65%~100%。常见的后遗症有 脑积水,脑穿通性囊变,运动和智力障碍、 四肢瘫痪、癫痫、肌张力低下等。
-
10
新生儿颅内出血鉴别诊断
❖ 颅内出血的脑性缺氧以呼吸浅表不规则或暂停 为多见;而肺性缺氧以气急、鼻煽和三凹征为主,
-
13
❖ 2.头颅超声
❖ 是诊断IVH的首选方法。床旁连续头颅超声对 早产儿IVH的开始时间、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
可靠的信息,而且价廉方便,无须搬动患儿,又无 放射线损伤。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易发生IVH的高危 人群,应常规进行头颅超声的筛查。在生后3天、 1周、1个月时各查1次。
❖ 通过头颅超声可将IVH分为4级。Ⅰ级:出血 限于室管膜下,不伴脑室内出血。Ⅱ级:不伴脑室 扩张的IVH。Ⅲ级:IVH(>50%脑室区域)伴脑室扩 大。Ⅳ级:脑室内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周围

17
-
18
-
19
[护理措施]
❖ 1.降低颅内压 ❖ 1).减少刺激,保持安静◦ ❖ 2).护理体位:抬高头肩部15◦~30◦,侧卧位或头
偏向一侧 ❖ 3)严密观察病情 ❖ 4)遵医嘱及时应用呋塞米降低颅内压,发脑疝
时应用20%甘露醇静注脱水降颅压.
-
20
❖ 2.保持呼吸通道,防止窒息 ❖ 备好吸痰用物,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
-
15
❖ 5.保护脑组织
❖ 可给细胞色素C,辅酶A和ATP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滴,持续1~2周。此外,谷氨 酸、r-氨酪酸,维生素B6、胞二磷胆硷、脑 活素,脑复康可能对脑细胞功能恢复有帮助。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新生儿颅内出血PPT课件

IMC
2.临床表现
2.1 常见症状及体征
[0] 征 神志改变 激惹、嗜睡、昏迷 呼吸改变 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 ICH 颅内压增高 前囟隆起、脑性尖叫、惊厥
眼征
凝视、斜视、眼球震颤
瞳孔
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肌张力 其他
增高、减弱或消失 不明原因苍白、黄疸、贫血
IMC
2.临床表现
根据出血部 位不同的常 见临床分型
Ⅲ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IMC
影像学表现
PIVH
1. 双侧室管膜下出血 2. 脑室内出血伴室管膜下出
血,脑室无扩张
3.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 4. 脑室内、脑实质出血
IMC
2.2 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
临床特点 • 多见于足月儿、巨大儿 • 病因
产伤多见
• 临床表现
血性损伤出血
管破裂出血
静脉淤滞、血栓形 成
脑静脉血管 破裂出血
IMC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外伤
胎头过分受压
胎位不正
产程延长
胎儿过大
IMC
1.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外伤
机械性损伤
产钳助产
臀牵引
胎头吸引
IMC
目录
CONTENTS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治疗 4. 预后 5. 预防
IMC
2.2 不同类型颅内出血的特点
临床特点 • 病因
缺氧、酸中毒、产伤
• 临床表现
Primary Subarachoid Haemorrhage
SAH
[影像学表现]
大多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好 典型病例出生24小时后出现惊厥,但 间歇表现正常 极少数出血量大者可致新生儿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查房— 新生儿颅内出血1
问题1: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早产:生发基质薄弱 缺血缺氧: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减弱或丧失 外伤:主要是产伤,其它如搬动、吸痰、气管插管、静脉穿刺、
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等; 其他:新生儿凝血功能不足、肝功能不成熟、出血性疾病、母患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孕期使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 等药物、不适当输入高渗溶液(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甘露醇 等)。
5
问题2: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早产儿常见, GA愈小、BW愈低,发病率愈高。 ②50%在生后<24h,90%在<72h。 ③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①多见于足月儿,与缺氧、酸中毒、产伤等有关。 ②大多出血量少,临床症状轻,预后良好。典型病例可于生后第2天发 生惊厥,但发作间歇表现正常,极少数病例大量出血短期内死亡。 ③主要后遗症是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激惹、嗜睡、昏迷 增快或减慢、呼吸不规则或暂停 前囟隆起、脑性尖叫、惊厥 凝视、斜视、眼球震颤
瞳孔 肌张力 其他
不对称、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增高、减弱或消失 不明原因苍白、黄疸、贫血
10
问题5:如何诊断颅内出血?
病史、提供诊断线索 症状、体征 头颅B超、CT、MRI 确诊
11
问题5:如何诊断颅内出血?
7
硬膜下出血: ①多见于足月儿,是产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 ②出血量少者无症状,出血量多者出生24小时后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 严重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可压迫脑干,出生后数小时 死亡。
小脑出血: ①多见于胎龄<32周、体重<1500g的早产儿,或有产伤的足月儿。 ②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 血性梗死、产伤引起小脑撕裂。 ③临床症状与出血量有关,预后较差。
8
问题3: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分度?
Ⅰ级 室管膜下出血
预后: Ⅰ~Ⅱ级出血绝大部分存活、
Ⅱ级 脑室内出血,无脑室扩大 Ⅲ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级 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
预后好 Ⅲ级~Ⅳ级出血者50%以上死亡, 幸存者半数以上遗留神经系统 后遗症
9
问题4: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
神志改变 呼吸改变 颅内压增高 眼征
14
问题7:怎样进行医患沟通?
与出血部位、出血量、胎龄及其他围生期因素有关
早产儿
Ⅲ、Ⅳ级PVH-IVH 严重慢性缺氧
脑实质大量出血
预后差!
神经系统后遗症
15
问题8:如何预防?
❖预防是关键 ❖提高产科技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产伤;对患有出血性疾病的 孕妇及时给予治疗。 ❖提高医护质量,操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粗暴操作,避免 医源性颅内出血发生 ❖维持血压、血糖、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稳定 ❖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避免出现严重高碳酸血症及PCO2的 剧烈波动
6
脑实质出血: ①多见于足月儿,由小静脉栓塞、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所致; ②出血部位、量不同,临床表现及预后也不同; ③脑干出血有脑干症状,而前囟张力不高; ④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 ⑤出血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肿,与脑室相通者行程脑穿通畸形。 ⑥主要后遗症是脑瘫、癫痫、智力或运动发育迟缓。
头颅B超 ❖无创、价廉、床边操作、连续进行 ❖对PVH-IVH及白质软化(PVL)、多囊脑软化分辨率 高→首选 ❖生后尽早(3天内)进行,1周后动态监测 ❖检查PVL最佳时间是生后3 ~ 4周
12
问题5:如何诊断颅内出血?
CT ❖有助于了解颅内出血类型 ❖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MRI ❖分辨率高,无创、无X线辐射危害 ❖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成像→清晰显示 ❖颅后窝及脑干等B超和CT不易探及部位病变
13
问题6:治疗原则是什么?
一般治疗:保持安静,避免搬动及刺激性操作; 维持正常的PaO2、PaCO2、pH; 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及灌注压
止血:维生素K1、新鲜冰冻血浆 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20mg/kg,若不能控制
惊厥,1小时后可加用10mg/kg,12~24小时后给维持量, 为5mg/(kg·d) 降颅压:速尿:0.5~1.0mg/kg.次,2~3次/日,静注; 甘露醇:0.25~0.5g/kg.次,静注,q4h-q6h 外科治疗:Omaya囊埋置术、侧脑室-腹腔分流
脑室周围白质 出血
3
病因和发病机制2
窒息缺氧
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压力被动性血流
脑血管扩张
动脉压
动脉压
血管内压增加
静脉淤滞、血栓形成
脑内毛细血管缺 血性损伤出血
脑内毛细血 管破裂出血
脑静脉血管 破裂出血
4
问题2:颅内出血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头颅B超、CT、MRI 分型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 硬脑膜下出血 小脑出血
16
谢谢!
17
2
病因和发病机制1 早 产
<32W早产儿
小静脉系统
呈“U”字形走 向汇于Galen 静脉
易发生血流 动力学变化
脑室周围室管膜下 小脑软脑膜下颗粒层
胚胎生发基质
未成熟 毛细血管网
缺少胶原和 血管壁仅有 弹力纤维支撑 一层内皮细胞
动脉压
血管壁破裂
出血
缺氧
毛细血管破裂
室管膜下出血
穿破室管膜
脑室出血
血液外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