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电解质溶液微型实验

合集下载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并分析其电解过程。

实验原理:1. 电解质溶液指的是在水溶液中能够自由运动的离子,通常包括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盐溶液。

2.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导电体两极移动。

3.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离子向阴极移动,负离子向阳极移动,由于电子数目相同,所以负离子的移动速度要快于正离子。

4.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溶液的导电性越强。

实验材料和设备:1. 电解质溶液(如NaCl溶液、CuSO4溶液等)2. 电解槽3. 电源4. 电极(钢丝或碳棒)5. 导线6. 电流表7. 电压表实验步骤:1. 将电解槽装满电解质溶液,并加入电极。

2. 将电解槽连接到电源,接上电流表和电压表。

3. 调节电流(或电压),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值。

4. 分别更换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重复步骤3.5.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实验结果的图表。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的电流和电压数值,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 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的导电性增强,电流数值增大。

2. 在相同浓度溶液中,电压与电流呈线性关系。

3. 导体材料的不同也会影响溶液的导电性质。

实验讨论:1. 实验结果证明了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与浓度成正比,说明溶液中离子的数量增加会增强导电性。

2. 电压与电流呈线性关系表明了欧姆定律在电解质溶液中成立,即V=IR。

3. 导体材料的不同对溶液的导电性也有影响,一般来说,金属电极的导电性更好。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导体材料也会影响导电性。

同时,电压与电流呈线性关系,符合欧姆定律。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主要是离子的运动形成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和电解过程。

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电解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产生化学反应,从而观察和研究溶液的电解性质。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教学的电解实验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和相关概念。

实验目的:通过电解实验,学生能够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电离过程及其特性。

实验器材:1. 电解槽:用于容纳电解质溶液、安装电极的容器;2. 电极:分别使用铜板和银板作为电极,在电解槽中放置;3. 铜浸渍纸:用于涂覆银板的一侧以确保纯度;4. 导线:连接电源和电极的导线;5. 直流电源:提供电流的电源。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电解槽清洗干净,并确保没有杂质;b) 将银板放置在电解槽的一侧,用铜浸渍纸涂覆另一侧;c) 连接铜板和银板到电源正负极,使用导线连接;d) 确保导线的接触良好,不要出现松动;e) 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电解槽,使其覆盖电极。

2. 进行实验:a) 打开直流电源,调节电流强度为适宜的数值;b) 注意观察电解槽中的变化,记录现象;c)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1. 观察现象:a) 在电解槽的铜极上,产生气体氧气的气泡;b) 在电解槽的银极上,没有气泡生成。

2. 结果分析:a) 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电解质溶液中的正离子被电流吸引到阴极,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气体;负离子则被电流吸引到阳极,发生氧化反应;b) 实验中,铜离子(Cu2+)被还原为铜金属(Cu),产生氮气(N2),即电解方程式为:2Cu2+ + 4e- → 2Cu + O2;c) 当银离子(Ag+)没有被还原为银金属,说明银是不容易被电极还原的金属,也可通过电解过程得到贵金属银的制备。

实验讨论:1. 实验中的电解质溶液选择很重要,一般可使用铜硫酸溶液作为电解质。

铜硫酸溶液中的Cu2+和SO4²-是具有一定电离能力的电解质,能够在电解过程中发生相应的反应。

2. 铜浸渍纸的使用是为了确保银极的纯度,以消除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化学实验设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实验

化学实验设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实验化学实验设计: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来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并探究电解质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原理:电解质是能够在溶液中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

在溶液中,电解质会形成离子,离子通过在溶液中移动来传递电荷,从而导致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电导率是评估溶液导电性的指标,用符号κ表示,单位是西门子/米(S/m)。

实验材料:1. 盛水烧杯2. 电导率计3. 称量瓶4. 滴管5. 标准电阻器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

可以选择的电解质包括盐酸(HCl)、硫酸(H2SO4)等。

按需求调配溶液的浓度,在不同称量瓶中分别配制出1 mol/L、0.1 mol/L和0.01 mol/L的电解质溶液。

2. 将电导率计的电极浸入洁净水中,校准电导率计。

确保电导率计读数趋近于纯水的电导率值(通常非常接近零)。

3. 将电导率计的电极从洁净水中取出,用纸巾轻轻擦干,然后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盛水烧杯中,确保电极完全浸没在溶液中。

4. 开始测量电导率。

记录每种溶液的电导率读数,确保读数稳定后进行记录。

5. 清洗电导率计的电极,方法是将电极放入洁净水中多次漂洗,并用纸巾轻轻擦干。

6. 重复步骤3至步骤5,分别对每种浓度的电解质溶液进行电导率的测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将实验得到的数据整理为表格或图形,以便更直观地观察电解质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在实验中,通常我们能够观察到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电解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随着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增加,可移动的离子数量也增加,进而增加了电荷的传递,导致了电导率的增加。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电解质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假设电解质溶液遵循奥姆定律,即电导率(κ)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κ = K × C,其中K是一个与电解质及其离子性质相关的常数。

电解原理的应用小实验

电解原理的应用小实验

电解原理的应用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一个小实验,了解电解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铜板•镁条•盐水•电线•电池实验步骤1.首先,将铜板和镁条分别用沙纸擦拭清洁,以去除表面的氧化物。

2.准备一盛装有盐水的容器。

3.将铜板和镁条分别放入盐水中,让它们完全浸泡。

4.将一根电线的一端连接到铜板上,另一端连接到电池正极。

5.将另一根电线的一端连接到镁条上,另一端连接到电池负极。

6.等待约10分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以下现象:1.在铜板上形成了一层橘黄色的物质,这是由于铜离子在盐水中被转移出来,沉积到铜板表面。

2.在镁条上会有一些气泡产生,这是由于镁离子在盐水中被转移出来,形成气体。

3.盐水的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部分盐溶解到水中。

4.铜板和镁条上的盐水可能会有一些冒泡的现象。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是基于电解原理。

电解是利用电流将电解质中的离子转移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盐水充当了电解质,铜板和镁条则充当了电极。

当电流通过盐水时,铜离子和镁离子被吸引到电极上并发生化学反应。

在正极(连接到电池正极的铜板),铜离子被还原,也就是释放出电子并转化成纯铜金属。

这些铜离子在盐水中形成了铜离子的溶液,并随电流转移到了铜板表面。

在负极(连接到电池负极的镁条),镁离子被氧化,电子从它们身上被剥离。

这些镁离子形成了镁离子溶液,并产生了气体。

实验应用电解原理在生活中有许多应用,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例子:1.电镀:电镀是利用电解原理将一层金属沉积在其他物体上。

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放置金属物体,并将其连接到正极,再将另一个金属作为负极,通过电流,金属离子会沉积在物体表面,从而实现电镀。

2.电解水:电解水是通过电解原理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将两个电极(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浸入水中,通过电流分解水分子,产生氢气和氧气。

3.电解制氧:电解原理也可以用于制备氧气。

将电极放入水中,通过电流分解水分子,氧气会在正极上生成。

4.电解铝:铝生产中,电解原理被广泛应用于从铝矿中提取纯铝。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

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在电解质溶液中通电,使溶液中的离子被电解成原子或原子团,从而观察电解质溶液的化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电解质溶液是指在溶液中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解质,如酸、碱和盐。

在电解实验中,一般使用两个电极:阳极(正极)和阴极(负极)。

阳极在电解过程中是电流流入的地方,通常是由石墨或铂金制成;而阴极是电流流出的地方,常用的材料是铜或银。

将电解质溶液放置在容器中,将阳极和阴极插入其中,并将它们连接到电源上,通电后,阳极会因为氧化反应而发生化学变化,阴极则会因为还原反应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质在电解过程中会分解成正离子和负离子。

正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负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当我们将纯水(不加任何溶质)进行电解实验时,我们会发现气泡从两个电极上冒出来。

这是因为水在电解过程中会分解成氢离子和氧离子。

氢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氧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气。

通过观察气泡的性质和数量,我们可以推断出纯水的电离程度和电导率。

除了纯水的电解实验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解各种电解质溶液来研究它们的化学性质和电学性质。

例如,当我们电解氯化钠溶液时,会观察到氯气从阳极产生,氢气从阴极产生。

这是因为在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会向阴极移动,在阴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钠金属,氯离子则会向阳极移动,在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

通过观察气体的产生和观察溶液中的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的进行程度和电解质的浓度。

另外,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电解物质的电化学行为。

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电位和电流强度,我们可以得到物质在电解过程中的电荷转移情况、电化学等效物质的含量和电解物质的稳定性等重要参数。

总的来说,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实验方法,通过观察电解质溶液在电解过程中的化学和电学变化,可以研究电解质的化学性质、电学性质和电化学行为。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解质溶液的电导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研究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变化的规律;2.研究电解质的种类对电导率的影响;3.研究温度对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实验原理: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NaCl、HCl等。

在电解质溶液中,正、负离子沿着溶液中含有的电场移动,形成一种电流,从而使电解质溶液产生电导。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电解质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电导率与浓度、电解质种类等因素遵循一定的规律。

实验器材:电解质溶液、电导仪、稀硫酸、蒸馏水、玻璃杯、实验板、电磁炉等。

实验步骤:1.制备多组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分别为0.1mol/L、0.08mol/L、0.06mol/L、0.04mol/L、0.02mol/L。

2.将电解质溶液分别倒入电导仪的池槽中。

3.使用电导仪测量各浓度下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并记录测量结果。

4.将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与电导率的变化规律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5.将实验板加热至不同温度,如20℃、30℃、40℃、50℃、60℃。

6.重复上述步骤,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浓度(mol/L)电导率(mS/cm)0.1 4.50.08 3.60.06 2.70.04 1.80.02 0.9浓度与电导率的关系曲线如下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减小而减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此外,在实验板温度相同时,不同电解质种类的电导率也不同,电导率由大到小依次为:H2SO4 > NaCl > KCl > CH3COOH;温度的升高对电解质的电导率也有影响,随着温度升高,电导率也会随之升高。

实验结论:1.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成正比例关系。

2.电解质种类是影响电导率的重要因素,不同电解质种类的电导率也不同。

3.温度对电导质溶液电导率也有较大影响,温度升高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总结: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浓度,不同种类,不同温度的电解质溶液进行电导测试与分析,探究了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浓度、电解质种类、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深入理解电解质溶液的性质,观察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现象,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浓度、种类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些离子能够导电。

不同的电解质电离程度不同,导致溶液的导电性也有所差异。

三、实验用品1、仪器:直流电源、灯泡、导线、石墨电极、烧杯、量筒、玻璃棒。

2、药品: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醋酸溶液、蔗糖溶液。

四、实验步骤1、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分别量取 50mL、100mL、150mL 的蒸馏水,倒入三个烧杯中。

用天平分别称取 5g、10g、15g 的氯化钠固体,分别加入上述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不同的氯化钠溶液。

2、连接电路将直流电源、灯泡、导线和石墨电极连接好,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

3、测试溶液的导电性将石墨电极分别插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观察灯泡的亮度。

依次将电极插入氢氧化钠溶液、盐酸、醋酸溶液和蔗糖溶液中,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并记录。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浓度较低的氯化钠溶液中,灯泡亮度较暗;浓度较高的氯化钠溶液中,灯泡亮度较亮。

这说明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浓度有关,浓度越大,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越多,导电性越强。

2、不同种类的溶液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中,灯泡亮度较亮,说明这些溶液的导电性较强,它们属于强电解质溶液。

醋酸溶液中,灯泡亮度较暗,说明其导电性较弱,醋酸属于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

蔗糖溶液中,灯泡不亮,说明蔗糖溶液不导电,蔗糖属于非电解质。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演示这个实验的时候,有个特别调皮的小男生,一直在下面嘀咕:“这有啥好玩的,不就是灯泡亮不亮嘛!”我笑着对他说:“别着急,等会儿你就知道其中的奥秘啦!”当我们做完实验,看到不同溶液产生的不同现象,这个小男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惊讶地说:“哇,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啊!”那一刻,我觉得这个实验真正引起了他的兴趣,也让他对电解质溶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引言:电解质溶液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可以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行为。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离子迁移率,以及探索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特性和相关理论。

实验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电解质溶液,包括NaCl、KCl、CuSO4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电导仪来测量这些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电解质溶液都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导电性的大小与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有关,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通常具有更高的导电性。

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高,离子迁移的速度越快,从而导致更好的导电性能。

实验二: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迁移率为了研究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KCl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电解槽和电导仪。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电解槽中的电场强度,并记录了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显示,当电场强度增加时,电导仪的读数也随之增加,表明离子的迁移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电场强度越大,离子受到的电场力越大,从而加速了离子的迁移速度。

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在这一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NaCl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准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导仪来测量这些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更好的导电性能。

实验四: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CuSO4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电导仪。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溶液的温度,并记录了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电解质溶液(微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可溶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2.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或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3.了解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及其移动。

4.学习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微型仪器的使用以及pH试纸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5.加深对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及性质检验。

二、实验原理
根据测定溶液pH,可确定溶液的酸碱性。

pH>7的溶液显碱性,pH<7的溶液显酸性,pH=7的溶液显中性。

往弱电解质的解离子平衡系统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则解离子平衡向生成弱电解质的方向移动,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

这个效应叫做同离子效应。

根据同离子效应,解离理论认为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所组成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酸或外来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加入少量酸或碱时,此混合溶液的PH基本上保持不变,这种溶液叫缓冲溶液。

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溶解固体与溶解后形成的离子间存在着多相离子平衡。

如果设法降低上述平衡中某一离子的浓度,使离子浓度的乘积小于其浓度积,则沉淀就溶解。

反之,如果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由于同离子效应,会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降低。

如果溶液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都能与加入的某种试剂(沉淀剂)反应。

生成难溶电解质,沉淀的先后次序取决于沉淀剂浓度的大小。

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较小的先沉淀,较大的后沉淀。

这种先后沉淀的现象叫做分步沉淀。

只有对同一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才可按它们的溶度积大小直接判断沉淀生成的先后次序;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生成沉淀的先后次序需计算出它们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的大小来确定。

利用此原理。

可将某些混合离子分离提纯。

使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更难溶电解质,即把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叫做沉淀的转化。

因此,可以把一种沉淀转化为更难溶(即溶解度
更小)的另一种沉淀。

三.仪器和药品
1.仪器。

多用滴管35支(约50滴为1mL),40孔试管架1只,9孔、40孔点滴板各一块,离心试管4支,离心机(公用)。

2.药品。

(1)酸:HCl(0.11mol L -⋅)、H 2S(饱和)、HAc (0.11mol L -⋅、11mol L -⋅)。

(2)碱:NH 3·H 2O (0.11-•L mol )、NaOH(0.11-•L mol ,11-•L mol )
(3)盐:AgNO 3(0.11-•L mol ),CuSO 4(0.11-•L mol ),MnSO 4(0.11-•L mol ),
FeCl 3(0.11-•L mol ),CuCl 2(11-•L mol )、KI(0.11-•L mol )、K 2CrO 4
(0.11-•L mol )、MgCl 2(饱和)、NH 4Ac(0.11-•L mol )、NH 4CL(0.11-•L mol ) NH 4SCN(0.11-•L mol ),Na 2CO 3(0.1
NH 4Ac(0.11-•L mol )、NaCL(0.1 NH 4Ac(0.11-•L mol ),NaHCO 3(0.11-•L mol ,11-•L mol )、NaAc(0.11-•L mol ),KH 2P04(11-•L mol )、K 2HP04(11-•L mol )、
NiSO4(0.11-•L mol ),Pb(NO 3)2(0.11-•L mol ,11-•L mol ),S Na 2(0.11-•L mol )
(4)其它:甲基橙(0.1%)、酚酞(0.1%)、广泛pH 试纸。

四. 实验内容
1. 溶液pH 值的测定。

先计算出0.11-•L mol 下列溶液的pH 值,填入下表,再取下列溶
液各l 滴用广泛pH 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值,记录在表3—11.。

2. 弱电解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1)弱碱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向点滴板编号为A1、A2孔各加4滴0.11-•L mol NH 3•H 20和1滴1酚酞,观察溶液的颜色;再向A1孔加6
表3—11 溶液pH 测定 名称 HC L
HA
c NH 3·H 2O NH 4A c NH 4C L NaA c Na 2CO 3 NaHCO 3 NaO H


p
H


p
H
p
H




属离子酸的有






属离子碱的有






滴饱和NH4Ac溶液.向A2孔中加6滴去离子水,比较两种溶液的颜色有何不同?如不同.解释其原因。

向A3孔中加4滴饱和MgCl 2溶液和4滴21-•L mol 的NH 3•H 20观察现象。

再滴加5滴饱和NH 4CL 溶液,用搅棒搅拌,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用电离或平衡移动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2)弱酸的离解平衡及其移动 往A4和A 5孔中各加3滴饱和H 2S 溶液和1滴甲基橙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然后向A4孔加l 滴0.11-•L mol AgNO 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对比两种溶液.简要说明原因。

(3)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利用药品A 和药品B 配制相应pH 值的缓冲溶液。

每人任选一组,要求先计算小体积比(即滴数比),然后在9孔点滴板中配制,配成后总体积为45—60滴。

将配好的溶液的一半用干净滴管转移至另一孔,再向两孔中分别加入l 滴0.11-•L mol HCL,l 滴0.11-•L mol NaOH,并用精密pH 试纸测量加酸、加碱后的pH 值,记录在表123中。

再用等滴数的去离子水代替缓冲溶液加酸、加碱,测量其pH 值,也记录在表3—12中.(注:只选一组即可)。

表3—12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药品A
药品B pH B A V V :即B A d d : 加酸后pH 加碱后pH HAc L mol 11-• NaAc L mol 11-• 5
4211PO KH L mol -• 4211HPO K L mol -• 9
3211CO Na L mol -• 311NaHCO L mol -• 11
去离子水
6
3、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1)沉淀的生成相转化 往B1孔加1滴0.11-•L mol Pb(NO 3)2、6滴去离子水、l 滴0.11-•L mol NaCL 。

用搅棒搅拌,观察有无沉淀生成,并通过计算解释原因。

向B2孔加3滴11-•L mol Pb(NO 3)2、2滴11-•L mol NaCL ,观察沉淀是否生成。

试用溶度积规则说明之.向B2孔遗留的沉淀中加2滴0.11-•L mol KI 溶液、观察沉淀颜色变化。

说明原因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分步沉淀 向C1、C2分别加2滴0.11-•L mol NaCL 和0.11-•L mol K 2CrO 4,再向两孔各加1滴0.11-•L mol AgNO 3,观察并记录AgCL,Ag 2CrO 4沉淀的颜色。

往离心试管中加2滴0.11-•L mol NaCL 溶液、2滴0.11-•L mol K 2CrO 4溶液。

加水稀释至1mL,摇匀,逐滴加入0.11-•L mol AgNO 3溶液。

边滴边振荡(为什么?),当白色沉淀中即将夹有砖红色沉淀时,停止加入AgNO 3溶液,离心沉降后,把上层溶液移至C3孔4滴,再向C3孔加2滴0.11-•L mol AgNO 3溶液。

观察并比较离心分离前所生成的沉淀颜色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试解释之?写出有关方程式。

(3)金屑离子的沉淀分离:
①以氢氧化物沉淀进行分离 往离心试管中加36滴0.11-•L mol NiSO4溶液,4滴0.11-•L mol FeCl 3溶液,组成含有Fe 3+,Ni 2+混合溶液,然后滴加11-•L mol NaOH ,每滴一滴后,摇匀,并测定pH 值,直到pH =5时为止。

离心沉降后,将上层清液转至C6孔2滴,检验清液中是否含有 Fe 3+ (用什么试剂检验?);如无Fe 3+,将其余清液转至另一支离心试管中,继续滴加11-•L mol NaOH 溶液,直到沉淀开始析出,记录这时溶液的pH 值与沉淀颜色,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②以硫化物沉淀进行分离 往离心试管中加36滴0.11-•L mol MnSO 4溶液和4滴0.11-•L mol CuSO 4溶液,摇匀,得Cu 2+,Mn 2+混合物。

然后滴加0.11-•L mol S Na 2溶液,边滴加,边摇匀,边测定pH 值,直至溶液的pH =2时为止。

离心沉降,观察沉淀颜色。

将清液移至另一支离心试管,继续滴加0.11-•L mol S Na 2,直至沉淀析出,离心沉降后,观察记录该沉淀的颜色(实验中
为什么要控制溶液的pH值?),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式。

五.思考题
1.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及难镕电解质的溶解度各有什么影响?联系实验说明之。

2. 如何配制缓冲溶液,并试验其缓冲性质?
3.什么叫做分步沉淀?试根据溶度积规则,计算本实验3(2)中沉淀的先后次序。

4. 如何进行沉淀和溶液的分离?在离心分离操作中有哪些应注意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