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讨

合集下载

溶液导电变化实验报告

溶液导电变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溶液导电性的基本原理。

2. 探究不同溶液导电性的变化规律。

3. 分析溶液中离子浓度、电解质强弱等因素对导电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溶液导电性是指溶液中电解质离子的移动产生电流的能力。

溶液导电性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电解质强弱等因素有关。

当溶液中离子浓度较高、电解质较强时,溶液导电性较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电导率仪、烧杯、玻璃棒、电极、电源、导线等。

2. 实验药品: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溶液、硫酸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电导率仪是否正常工作。

2. 分别取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溶液、硫酸溶液等,测定其初始电导率。

3. 在电导率仪上设置适当的测量条件,将电极插入待测溶液中,连接好电路。

4. 记录不同溶液的电导率值。

5. 改变溶液浓度、电解质强弱等因素,重复实验步骤,观察电导率的变化。

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醋酸溶液、硫酸溶液的初始电导率分别为:0.5 S/m、0.3 S/m、0.6 S/m、0.1 S/m、0.4 S/m。

2. 当氯化钠溶液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0.5 mol/L时,电导率从0.1 S/m增加到0.3 S/m;硝酸钾溶液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0.5 mol/L时,电导率从0.05S/m增加到0.15 S/m;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0.5 mol/L时,电导率从0.2 S/m增加到0.4 S/m;醋酸溶液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0.5 mol/L时,电导率从0.02 S/m增加到0.08 S/m;硫酸溶液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0.5mol/L时,电导率从0.2 S/m增加到0.4 S/m。

3. 当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浓度相同,但电解质强弱不同时,电导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

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反应类型

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反应类型

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反应类型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反应类型导电性是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反应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反应类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中的离子行为以及其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中离子的运动能力,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

导电性的大小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以及离子的迁移速度有关。

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导电。

一种是阴阳离子间的迁移,另一种是离子与溶剂分子间的迁移。

前者称为离子迁移导电,后者称为溶剂迁移导电。

离子迁移导电是指正负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迁移,从而形成电流。

这种导电方式主要存在于强电解质溶液中,如盐酸、硫酸等。

在这些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较高,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离子迁移速度较快,导致溶液的导电性较强。

溶剂迁移导电是指溶剂分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相反方向迁移,从而形成电流。

这种导电方式主要存在于弱电解质溶液中,如醋酸、氨水等。

在这些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较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离子迁移速度较慢,导致溶液的导电性较弱。

二、离子反应类型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类型可以分为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沉淀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在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

在这种反应中,酸中的氢离子(H+)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OH-)结合,形成水分子。

例如,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在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钠(NaCl)和水(H2O)。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原子或离子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子。

例如,铁(Fe)和硫酸铜(CuSO4)在溶液中反应,生成亚铁硫酸铜(CuSO4)和铜(Cu)。

沉淀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形成不溶于溶液的固体沉淀的反应。

在这种反应中,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沉淀。

例如,氯化银(AgCl)和氯化钠(NaCl)在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AgCl)。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

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电解质溶液的实验报告引言:电解质溶液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可以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和行为。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和离子迁移率,以及探索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电解质溶液的特性和相关理论。

实验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电解质溶液,包括NaCl、KCl、CuSO4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了电导仪来测量这些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电解质溶液都具有一定的导电性。

导电性的大小与电解质的种类和浓度有关,较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通常具有更高的导电性。

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高,离子迁移的速度越快,从而导致更好的导电性能。

实验二: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迁移率为了研究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迁移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首先,我们选择了KCl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电解槽和电导仪。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电解槽中的电场强度,并记录了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显示,当电场强度增加时,电导仪的读数也随之增加,表明离子的迁移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是因为电场强度越大,离子受到的电场力越大,从而加速了离子的迁移速度。

实验三: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在这一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NaCl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准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导仪来测量这些溶液的电导率。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加,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从而导致更好的导电性能。

实验四: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最后,我们研究了电解质溶液的温度对导电性的影响。

我们选择了CuSO4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实验室中使用了电导仪。

实验过程中,我们改变了溶液的温度,并记录了电导仪的读数。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电导率也随之增加。

高中化学实验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鉴定

高中化学实验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鉴定

高中化学实验中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电解质的鉴定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电解质溶液以及相关的导电性实验。

本文将探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鉴定电解质。

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指溶液中的离子能否形成电流的流动。

在溶液中,电解质会解离成离子,这些离子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我们知道,电流的流动需要载流子的存在。

在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就是载流子。

当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高,导电性就越强。

因此,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要远远高于弱电解质溶液。

二、电解质的鉴定方法1. 导电实验导电实验是一种常用的鉴定电解质的方法。

我们可以将待测溶液与导电仪器连接,通过观察仪器上的指示灯或读数来判断溶液的导电性。

当溶液导电时,导电仪器会显示出相应的信号,例如灯亮、电流表有读数等。

这说明溶液中存在电解质,如果导电性很强,说明电解质浓度较高。

2. 酸碱中性试剂的使用酸碱中性试剂也可以用来鉴定电解质。

我们可以将待测溶液滴加到酸碱中性试剂上,观察是否发生颜色变化或者产生气体。

例如,如果待测溶液滴加到酚酞试剂上,溶液变红色说明是酸性溶液,说明溶液中有酸性电解质存在。

如果溶液滴加到溴水中,产生棕红色气体则说明溶液中有溴离子存在。

3. 沉淀反应沉淀反应也可以用来鉴定电解质。

我们可以将待测溶液与某些试剂反应,观察是否会产生沉淀。

例如,如果待测溶液与氯化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存在。

如果待测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则说明溶液中有溴离子存在。

通过以上的实验方法,我们可以鉴定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从而了解溶液的性质。

三、电解质溶液的应用电解质溶液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电解质溶液可以用作电池电解液,通过离子的移动来产生电能。

此外,电解质溶液还可以用于电镀、电解、电解析等工业过程中。

此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也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体内的电解质溶液,如血液和细胞液,可以通过离子的运动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导电性实验

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导电性实验

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的导电性实验电解质溶液是由可溶解于水或其他溶剂中的离子化合物组成的溶液。

当电解质溶液中施加电压时,离子会在溶液中移动,从而导致电流的流动。

本实验旨在观察电解质溶液中的导电性,以及不同因素对导电性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设备:1. 直流电源2. 两块电极(例如铜片和铁片)3. 电线4. 测量电流和电压的仪器(例如电流表和电压表)5. 电解质溶液(例如盐水、酸性溶液)实验步骤:1. 将电解质溶液倒入一个透明的容器中,确保溶液的深度足够浸没两个电极。

注意:为了保持实验的准确性,使用不同的电解质溶液时应更换容器。

2. 将两个电极分别与直流电源的正极和负极相连。

铜片连接到正极,铁片连接到负极。

3. 将电流表和电压表依次与电路连接,确保其正常工作。

4. 调整直流电源的电压,例如将其设为5V。

5. 打开电源,观察电流表的读数。

记录读数,并确保读数保持稳定。

6. 关闭电源,更换电解质溶液,再次进行实验。

重复步骤2-5。

7. 反复进行实验,记录不同电解质溶液下的电流读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以上实验步骤进行多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电解质溶液下的电流读数。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 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

一些电解质溶液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而另一些则导电性较差甚至不导电。

这是由于溶解在水中的离子化合物的不同,其中一些具有可移动的离子,而其他则没有。

2. 导电性较好的电解质溶液通常含有易溶解的盐类,例如氯化钠(盐水)。

这些溶解的盐可以分解成离子,并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从而导致电流的流动。

3. 导电性较差的电解质溶液可能是由于离子不易溶解或缺乏可移动的离子。

例如,纯水中的电导率较低,因为水分子仅以微弱的程度离解为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

4. 实验结果还表明,电流的强度与直流电源的电压成正比。

当电压增加时,电流的读数也会随之增加。

这符合欧姆定律,即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5. 实验结果还可以用于比较不同因素对导电性的影响。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探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对导电性的影响。

实验器材:1. 导电性实验装置:包括直流电源、导线、电解槽以及导通指示灯等。

2. 不同电解质溶液:如NaCl(氯化钠)、HCl(盐酸)、CH3COOH(乙酸)、NaOH(氢氧化钠)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确保实验装置正常工作,直流电源接通并设定合适的电压。

- 准备所需电解质溶液,确保其浓度均匀稳定。

2. 搭建实验电路:- 将直流电源的正负极分别与电解槽中的两个电极连接。

- 将导线与直流电源和电解槽电极连接。

- 将导通指示灯与导线连接,确保电路通畅。

3. 实验步骤:- 先将纯水注入电解槽中,观察导通指示灯是否亮起,记录结果。

- 取一定量的NaCl溶液倒入电解槽中,再次观察导通指示灯是否亮起,记录结果。

- 依次将HCl溶液、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倒入电解槽中,每次观察导通指示灯是否亮起,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 当纯水倒入电解槽中时,导通指示灯不亮,表明纯水为非导电体。

- 当NaCl溶液倒入电解槽中时,导通指示灯亮起,表明NaCl溶液导电。

- 当HCl溶液、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分别倒入电解槽中时,导通指示灯亮起,表明这些溶液均导电。

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对不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进行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电解质溶液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而纯水为非导电体。

这是因为电解质溶液中含有可离解成离子的物质,而纯水中几乎不存在游离离子,因此无法导电。

2. 电离能力较强的电解质溶液(如NaCl、HCl和NaOH)导电性明显高于电离能力较弱的电解质溶液(如CH3COOH)。

这是因为电离能力越强,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高,导致导电性增强。

3.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

常见的阳离子有Na+、K+等,常见的阴离子有Cl-、OH-等,它们的存在与否以及浓度的不同都会影响到溶液的导电性。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探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特点,了解电流在溶液中的传导方式,并掌握相关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

二、实验原理1. 电解质: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由移动并分解成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类。

2. 导体:具有良好导电性的物体,可以传递电流。

金属是优良导体,而非金属往往只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表现出较好的导电性。

3. 门槛电压:指导体开始对电流传导的最小电压。

4. 第一型离子:正离子或阴离子直接从开关移动到相应极板上。

5. 第二型离子:在极板表面生成新的化合物。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 水浴锅2. 量筒3. 导线及接线柱4. 极板(铜片和铝片)5. 通心硬纸筒(可选)四、实验步骤及观察现象1. 将水浴锅加热,将测量好的一定体积的溶液倒入穿有通心纸筒或直接使用导电槽的容器中。

2. 将两块铝片(阳极)和两块铜片(阴极)分别连入正负电源柱上,放入溶液中。

3. 打开电源进行实验并记录相应现象。

五、实验内容讲解1. 实验前准备:- 在加热水浴锅的过程中要小心,避免碰伤皮肤或烫伤。

- 小心处理带有酸性或碱性的溶液,避免溅出造成伤害。

- 用导线连接好电源及金属极板时要注意确保连接稳固可靠。

2. 观察现象:a. 当将纯净水注入到通心纸筒或导电槽后,关闭电源,未观察到现象。

b. 若在水中加入少量食盐(NaCl),再进行实验。

发现管中剧烈起泡,并产生气体(Cl2、H2)。

c. 在含食盐水中打开电源后,发现由阴极上的铜变暗色,并会从阳极释放出气泡。

离子化合物NaCl在水中电离成自由的离子。

d. 添加醋酸(CH3COOH),继续进行实验。

观察到与食盐相似的现象。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当溶液中不加入任何电解质时,实验观察结果为空,说明纯净水本身并不具备良好的导电性。

2. 加入食盐后,溶液导电性增强,产生气体的现象表明食盐溶解后会生成离子,并提供了带电粒子来传递电流。

化学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化学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实验结论的应用和推广
电解质溶液导电 性实验结论在化 学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论在其他 相关领域(如材 料科学、生物医 学等)的推广
实验结论在解决 实际问题中的应 用案例
实验结论对未来 研究的启示和展 望
THANKS
汇报人:XX
电导率是衡量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物理量
电导率的大小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迁移速率有关
电导率的单位是西门子/米或西门子/厘米 在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中,电导率的变化可以反映溶液导电性能的变 化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
电解质溶液导 电的实质是离
子的传输
离子在电场的 作用下定向移
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溶液导 电能力与离子 浓度和离子迁
电解质溶液的 导电能力与离 子价态和离子 迁移率有关, 通常一价离子 的导电能力较 强,高价离子
则较弱。
电解质的溶解 度对导电能力 也有影响,溶 解度越高,导 电能力越强。
温度对导电能 力也有影响, 温度越高,导 电能力越强。
归纳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规律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成正比,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所带电荷数成正比,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能力越强。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离子迁移率成正比,离子迁移率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导电能力越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解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主要 取决于离子的迁移率和浓度,离子 迁移率越高、浓度越大,导电能力 越强
结论: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结果 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验证了电解 质溶液导电性的基本原理
Part Six
实验结论
总结实验结果
电解质溶液的 导电能力与离 子浓度成正比, 离子浓度越高, 导电能力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
( 1) 实验方法 ①溶液导电演示器 为了达到相同的实验条件,笔者选用了大小 相同的五个贮液槽、电极间距相同、电极伸入贮液
槽的深度相同,以及贮液槽中盛放液体量都相同。 采用碳棒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极。
电流表采用线性标度的 100mm × 80mm 的直 流电流表,尽量增大可见度。也可采用演示电流 表。
实验时,首先将开关闭合至 0 - 校验挡,调节 可变电阻 R1 使 10mA 电流表的电流至满刻度。 调整以后,在同一次实验中应不再调整可变电阻, 以便对比不同溶液的导电性。
用多个发光二极管显示的方案,是根据老教材 高中 第 三 册 化 学 实 验 要 求 的 五 种 特 定 溶 液 ( 0. 5mol / L的盐酸、氨水、醋酸、氢氧化钠和氯化钠 的水溶液) 设计的。原初中教材中的酸碱盐溶液的 导电性实验,要求依次加入干燥的氯化钠晶体、硝 酸钾晶体、氢氧化钠晶体、蔗糖晶体,酒精、蒸馏水、 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磷酸溶 液、酒精溶液和蔗糖溶液。如按照上述凑好的多个 发光二极管电路不一定能达到所需实验效果。
图 2 溶液导电性的模拟测量和数字( 量化) 测量
图中溶液 A、B、C,在某种条件下电流分别为 I1 、I2 和 I3 。如果把图中模拟特性曲线数字化( 量 化) 为五个台阶,那么溶液 A 和 B 的导电能力同 在第 二 个 台 阶 上,有 两 个 发 光 二 极 管 亮,无 法 区 分,但是实际上它们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解决 方案是增加台阶数。量化得越细,分辨率越高,但 是这将大幅度增加成本。
溶液导电演示器( 教师演示实验用) 电路如 图 3a,图中,mA 为 10mA 电流表; S - 换挡开关; 0 - 校验挡; A、B、C、D、E 分别接五个贮液槽电极; R1 - 1K 可变电阻; R2 - 560Ω 固定电阻; DC - 6V 直流电源( 1 号电池) 。溶液导电实验器( 学生分 组实验用) 电路如图 3b,图中,mA 为 10mA 电流 表; S - 校验开关; A - 电极接口,可分别接贮液槽 电极; R1 - 470Ω 可变电阻; R2 - 270Ω 固定电阻; DC - 3V 直流电源( 5 号电池) 。
目前人 教 版 初 三 化 学 下 册 要 求 分 别 试 验 盐 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和 乙醇的导电性。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化学第一册要 求分别试验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 钠溶液、氨水的导电能力。苏教版高中化学 1 必 修在离子反应部分,要求在四只相同的小烧杯中 分别加入 0. 1mol / L 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 溶液和氨水,比较导电能力强弱。
多个发光二极管分段显示来区分五种不同溶液, 通过调试第一种溶液使一个发光二极管亮,第二 种溶液使两个发光二极管亮……其原理见图 2, 图中斜线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阶梯是数字量,即 经过量化了的五个台阶。
图1
上述实 验 方 案 各 有 欠 缺。 用 白 炽 灯 泡 显 示 的,理论上灯泡亮度可以连续变化,但实际存在的 问题有: ①2. 5V 白炽灯泡,同一规格的亮度相差 较大; 用 220V 灯泡虽然亮度一致性较好,但是需 要使用 220V 电网电源,不安全,而且没有必要。 ②人眼对白炽灯泡发光亮度的感觉,不能区分通 过 灯 泡 的 电 流 强 度 的 较 小 差 别。 经 试 验, 2. 5V0. 3A 的 白 炽 灯 泡,当 电 流 下 降 到 90% ( 0. 27A) 时,看不出亮度变化,电流下降到 80% ~ 40% ( 0. 25A ~ 0. 125A) 时亮度变化较明显,电 流下降到 30% ( 0. 1A) 时灯丝不发光。因此,实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用白炽灯泡显示电解质 溶液导电性强弱,另一种是用发光二极管分段显 示。其中用灯泡显示的,又分为用 2. 5V 小灯泡 ( 用干电池作电源) 和用 220V 白炽灯泡( 用 220V 电网电源) 两种。部分仪器的照片见图 1。
际区分可用的区间是 90% ~ 40% 。 用发光二极管显示的仪器有五个贮液槽,用
然后将开关闭合至 A 挡记下 A 溶液的电流 值,再依次分别测量 B、C、D、E 溶液的电流值,比 较测量得到的电流值就能得出各溶液的导电性强 弱。
②溶液导电实验器 实验时,首先闭合校验开关 S,调节可变电阻 R1 使 10mA 电流表的电流至满刻度( 即 10mA) , 调整以后,在同一次实验中应不再调整可变电阻, 以便对比不同溶液的导电性。 然后将电极接口 A 接至贮液槽电极,测量 A 溶液的电流值,再依次分别测量 B、C、D、E 溶液 的电流值,比较测量得到的电流值就能得出各溶 液的导电性强弱。注意: 溶液导电实验器采用微 型容器和不锈钢电极,在更换测量溶液时均需要 将电极清洗干净。 ( 2) 实验测试结果( 见表 1)
2 实验改进
笔者试验了多种溶液导电演示器和实验器, 试验表明无论用白炽灯泡或者发光二极管,只能 大致分辨 出 电 解 质 的 强 弱,即 得 出“强 电 解 质 较
· 10 ·
Educational Equipment And Experiment Vol. 28,No. 12,2012
亮,弱电解质较暗”的结论,但无法区分强电解质 之间或弱电解质之间的导电性强弱。
由此可见,传统实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较窄,不 能广泛适用于各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因 此,笔者设计采用电流表指示的方案。用一个电流 表加转换开关,设置校验挡,再依次测量在相同条 件下通过每种溶液的电流值来区分电解质溶液的 导电性强弱。不需要同时观察五个电流表,采用每 次测量一种溶液时记录电流表的示值即可。
· 11 ·
表 1 实验测试结果
溶液名称
盐酸 氢氧化钠
氯化钠 氨水 醋酸
《溶液导电演示器》《溶液导电实验器》 浓度 直流 6V 电流值 mA 直流 3V 电流值 mA
0. 1mol / L
5. 5
2
0. 1mol / L
6
3. 6
0. 1mol / L
4. 9
1. 6
0. 1mol / L
3. 8
1
0. 1mol / L
2. 2
0. 6
本实验方案采用数据测量和数据对比法,既 满足了强、弱电解质之间的导电性差异比较,又满 足了强( 弱) 电解质溶液之间的导电性差异比较。 尤其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另外,校验挡很 有必要,实现了相对比较的可比性和说服力。
( 收稿日期: 2012-09-01)
《教学仪器与实验》第 28 卷 2012 年 第 12 期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探讨
□沈琳
浙江省嘉兴三中 314050
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是一个传统的化学实 验,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有安排。此实验仪器在初 中化学、科学和高中化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中均 有配备要求,有供教师演示实验用的溶液导电演 示器和供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微型溶液导电实 验器。
1 现有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案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