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开国先辈们的自由贸易思想探析
美国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内在逻辑——上世纪美日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启示

在奥 巴马总统 时期 ,美国 通过主导
护主 义推 向历史 最高峰 。此举 引发
1 985年 里 根 总统 发 表 “公 平 TPP、TTIP等超 大区 域性FTA制定
了世 界主要 国家 竞相 大幅度提 高关 贸易 ”为题 的讲话 ,成为 美国 贸易 新 的 贸 易 规 则 ,将 环 境 、劳 工 、
美 国的单 边主 义为突 出代表 ,以公 直 接 ,“把 矛 头 对 准 日本 ” 不过 是 略性 贸 易 政 策 。
平 贸易 为核 心诉求 ,以 “双反 ” 、 转移 美国 国内存在 的深 层次矛 盾和
(三 ) 日本 产 业 技 术 较 大 程 度
“301条款 ” 、 “337条款 ”等 非关 问题 相对可 行 的策略选 择 。美国对 上依 赖美 国引发大量知识产权争端
或保 护主 义的实质 在 于 “效益 ” , 市场 ,积 极 推 动 贸易 自 由化 的进 1 980— 1988年 间 ,美 国 对 日本 提
即某 种特 定的 贸易政策 如何 影响一 程 。此 后直 至 60年 代 ,美 国 以 自 起 了51项 反 倾 销 措 施 。美 日贸易
国 以有限 资源创造 尽可 能多 的实 际 由贸 易政策 为 主导 。
以提 高 关税 为核 心 的 贸 易保 护 主 义 顶峰 。这一 时期美 国 国会 与政 府均 宏观 经济政 策工具 、国 际贸易的 约
为 了 促 进 经 济 恢 复 和 增 加就 出现保 护主义 偏好 。 《1974年 贸易 束规 则 、国际协调机 制和 应对金 融
业 ,1930年 美国 国会通过 了极端 贸 法 》反 映 了保护主义 和单 边主义 精 危机 经验等方 面 。这 些差 异决定 了
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
一般来说,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
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
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
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
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
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
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年战争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但是独立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
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
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
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
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
美国外贸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启示

美国外贸政策的演变轨迹及启示引言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外贸政策一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美国外贸政策的演变轨迹,并分析这些演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为其他国家制定外贸政策提供启示。
冷战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这些措施包括高关税、配额限制和出口补贴等。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映了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美国对本国经济独立性的追求。
然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高关税和配额限制导致了贸易壁垒的建立,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流动。
而出口补贴则被认为扭曲了市场竞争,给其他国家带来了贸易不平衡的问题。
自由贸易的兴起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逐渐转向自由贸易政策,并开始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这一转变的背景是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降低关税、取消配额限制和推动贸易自由化。
美国积极主张通过降低贸易壁垒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自贸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等。
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也成为美国的主导理念,主张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和私有化。
这种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然而,自由贸易政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全球化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竞争压力,导致失业率上升和收入分配不均现象加剧。
此外,自由贸易政策也引发了一些国内争议,如关税减免是否公平和贸易逆差等问题。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回归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外贸政策再次发生了转变。
特朗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包括对钢铝产品征收关税、退出TPP和对中国采取贸易制裁等。
这一系列措施被认为是特朗普政府在追求。
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展望

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与展望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的贸易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和展望。
第一部分: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1947年,美国领导了成立了一个名为GATT的国际贸易组织,该组织的宗旨是为了促进全球自由贸易。
但是,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的贸易政策开始发生改变,美国政府开始支持保护主义,即在美国国内实行贸易限制,以保护国内产业免于竞争。
这种保护主义的政策在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达到了高峰,当时美国实行了大规模的贸易限制措施,如对日本汽车的限制和对中国的南方计划。
在21世纪初,美国政府再次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并签署了多项自由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国和中南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等。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并在他的竞选活动中承诺采取激进的贸易政策,退出一些自由贸易协定,并祭出了“美国优先”政策,以保护美国的就业机会和国内产业。
2018年,美国政府对钢铁和铝进口加征高额关税,随后,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战就此展开。
第二部分:美国贸易政策的展望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美国的贸易政策变得越来越保护主义,多项自由贸易协定被取消或重审,并加征关税限制进口产品。
然而,在疫情的影响下,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实行支出政策来稳定经济,这可能会导致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从而削弱了贸易战的力度。
此外,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11月的总统选举失败之后,新一届拜登政府可能会重新评估美国的贸易政策,并采取更加中庸的立场。
总之,美国的贸易政策一直在不断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政府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立场。
但是,自由贸易协定和保护主义政策之间的争论将会继续存在,并可能对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启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启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间的贸易合作也日益频繁,各国间的联系也变得紧密起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协定越来越成为各国间开展贸易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
1994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为北美三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合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其经验教训不仅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更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自由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NAFTA的实施使得三国间的贸易得以快速发展,对于美国而言,墨西哥是其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是第一大贸易伙伴。
同时,NAFTA也加强了三国间的产业链合作,使各自的产业得以深度融合,产生协同效应。
在加强贸易合作的同时,NAFTA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中,人口流动的增加、环保标准不一的问题以及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都成为了NAFTA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二、寻找合作共赢的路径NAFTA实施过程中,在上述问题面前,各国积极探索着合作共赢的路径。
例如,在劳动力流动和环境保护方面,各国签署了大量的协议和公约,以确保协定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和可持续性。
三、重视产业升级经过20多年的实践,NAFTA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其中一条是:重视产业升级。
在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过程中,各国都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以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
否则,一旦本国产业面临市场压力,将很难承受现实的冲击。
因此,各国需要共同努力,鼓励创新,提高生产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四、维护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对于各国而言,NAFTA的实施只是其参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式,并不是全部。
因此,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顺畅发展,各国必须坚定维护和发展多边贸易体制的决心和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各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利益。
五、合作抗击贸易壁垒当前,全球贸易形势面临诸多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国都面临着来自贸易壁垒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应该加强合作,抗击贸易壁垒。
美国对国际贸易的立场与政策

美国对国际贸易的立场与政策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对国际贸易的立场与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美国对国际贸易的立场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全面分析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和影响。
一、美国对国际贸易的基本立场美国长期以来一直主张自由贸易,并倡导开放的市场体系。
基于市场经济的理念,美国坚信通过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与繁荣。
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美国的贸易立场逐渐发生了变化。
二、保护主义政策的兴起近年来,美国政府逐渐采取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旨在保护国内产业与经济利益。
这种政策转变主要源于国内的一些经济和政治考量。
例如,美国认为过去的自由贸易政策导致了大量制造业岗位的流失,给国内经济和工人带来了危机感。
为了解决贸易逆差问题,美国推出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包括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并与一些贸易伙伴展开谈判,试图实现更加平衡的贸易环境。
例如,美国同中国之间的贸易争端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贸易摩擦和关税措施。
三、美国与贸易伙伴的关系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贸易伙伴众多,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备受关注。
a) 中美贸易关系中美贸易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些保护主义政策,以争取更加公平和平衡的贸易。
然而,中美贸易争端还是无法回避,特别是在贸易逆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
这对全球贸易格局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b) 美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美国与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贸易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一些贸易争端,但美国与欧盟之间的合作和贸易仍然非常密切。
然而近年来,由于美国推出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c) 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除了中美关系和美欧关系外,美国还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保持着紧密的贸易关系。
例如,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之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在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美国贸易政策得到的启示

从美国贸易政策得到的启示一、美国的贸易政策及其改革措施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
美国,仅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它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但最重要的是它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重视发展对外贸易,才促使其许多客观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对外经济关系是美国整体外交关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贸易政策则是美国外交政策中最持久的内容之一。
在美国历史上,贸易政策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在整个19世纪,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为新兴产业提供贸易保护。
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是当时国际贸易战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参与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推进建立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过程中,美国扮演了发起人和全球规则制定者的关键角色,并实行了单方面的自由贸易政策。
美国的开放政策,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外资本和技术向美国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广罗技术人才,同时采取鼓励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对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在战后兴起的以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与其所引进的科技人才分不开的。
但是,在冷战后期,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树起“公平贸易”的大旗,在双边贸易中大搞以贸易报复为核心内容的“单边主义”,从而对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未来走向产生了复杂影响。
1、冷战结束前美国的贸易政策从1789年第一届国会成立到1930年,美国的贸易问题就是关税问题,其贸易政策就是关税政策。
这一时期,美国总体上倾向于高关税政策。
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关税是联邦政府的主要税源,高关税对政府财政有直接的好处;二是当时美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其新兴产业和国内市场,有必要维持高关税。
到1930年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为止,美国共通过了9个重要关税法,绝大部分是提高关税的。
1930年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把贸易保护主义推向历史最高峰。
自由贸易美国很纠结

108
PIVOT
与中国人拥抱自由贸易 的全面热忱相比,美国人 的心态显得有点矛盾、有 点患得患失。
流所带来的就业只占美国新 增就业的 4.6%,占总就业的 比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面 对 自 由 贸 易, 包 括 发 达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在内,可 能需要更多的理性和更长远的眼 光。在短时期内,某些行业可能确
实会受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冲击,但同 时由于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位置,发达国家的跨国 公司可以从自由贸易中获得更大份额利润,其消 费者则可以享用更为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发达 国家并没有吃亏, 这也是美国人虽然心态上矛盾, 但在实际决策中却绝不真正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自由贸易具有强烈的、正面 的外部性, 即不仅仅对各国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关键性作用。道理很 简单,人们有钱赚,就很难真正打起来,历史学 家们认为“一战”之所以爆发,当时欧洲各国以 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是脱不开干系的。 世界银行在 1987 年发布了一个研究报告,表 明对世界市场持有更为开放政策的国家,比那些 未这样做的国家表现得更好。即使抛开数据,我 们中国人已经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投入 到世界贸易体系当中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飞跃。因 此,中国人对自由贸易表现出来的热忱也就不言 自明了。只是,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也真正发达了, 我们是否也会有今天美国人这般矛盾心态?
随笔 COLUMNFra bibliotek自由贸易, 美国很纠结
孔昊(学者) 前段时间,美国盖洛普公司公布了一项民意 测验结果:中国消费者对自由贸易持热烈欢迎态 度,有 69% 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能更广泛地从全 球各地购买商品是一件好事情。这与去年皮尤调 查中心公布的研究结果相映成趣:皮尤 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67% 的受 访者认为自由贸易能增加就业, 61% 认为能提高收入;在同一 项调查中,只有 20% 的美国 人认为自由贸易能增加就业, 17% 认为能提高收入。 但 是, 我 们 不 要 匆 忙 地 断定现在的美国人反对自由贸 易,因为在年初的一项同样是皮 尤进行的调查中,68% 的美国人却 认为, 与其他国家进行不断增长的贸易, 对整个国家而言是一件好事。显而易见的是,与 中国人拥抱自由贸易的全面热忱相比,美国人的 心态显得有点矛盾、有点患得患失。 当然不只是美国人,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的 人民也几乎是同样的心态。甚至早在将近两百年 前,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英 国人,已经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富国开展自由贸 易是否明智? 当时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们认为,贫穷的低收 入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可以卖得比富有的高工资 国家更便宜,这样就能够从富有的国家抢走更多 的生意。今天,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如果说对自 由贸易存在疑虑的话,那么主要就是,自由贸易 会导致本国就业机会减少。 从直观印象出发,这个疑虑似乎有一定道理, 现实中也能找到印证。比如众所周知,耐克、可 口可乐、苹果等美国品牌制造环节的大部分从美 国转移了出来,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 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直接影响到美国工人的就 业岗位。正是存在这样的民意基础,奥巴马政府 实施了所谓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 政策,其目的就在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然而, 这可能并没有什么用,美国智库人士琳赛·奥顿 斯基,在《别想当然以为美国制造业回 流了》这个带点讽刺性标题的文章 中提供了一个数据,自从美国政 府实施该政策以来,制造业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开国先辈们的自由贸易思想探析一自由贸易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而产生的。
法国重农学派最早提出了自由贸易的论点。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绝对成本说”首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贸易理论。
其基本含义是,如果A国在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上拥有B国所不能相比的绝对优势,B 国就应该从A国购买,而不必自己生产。
如果每个国家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彼此交换,国内的资源就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进行贸易的国家都可从中获益。
斯密的这种设想显然只有在商品完全自由流动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也就是通过自由贸易,实现世界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最为合理的国际分工。
在这个基础上,任何国家都可花最小的代价获取所需要的商品。
斯密的这一理论尽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不能解释不具有绝对优势成本的国家从事贸易活动的可能性,但它显然为国家间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依据。
大卫·李嘉图以“比较成本说”弥补了斯密理论的不足,进一步解释了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国际交换可为所有参与国带来好处,不管这些国家在产品生产上是否占有绝对的优势。
李嘉图与斯密一样,强调自由贸易将增加国家财富。
他认为,“贸易的目的是增加生产”,因为在自由贸易下,资本将流向那些最有利可图的部门。
单从理论上讲,通过自由贸易,国家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财富。
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指出:“在经济学中,可能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专业主张是如此的一致,即绝大多数经济学专业认为自由贸易优越于保护主义。
”(注:丹尼·罗德里克:《发展中世界向自由贸易的推进》(Dani Rodrik, ”The Rush to Free Trade in th e Developing World: Why So Late?Why Now? Will It Last?”),全国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第47号,1992年,第1 页。
)实际上,自由贸易理论的提出首先是一种设想,完全排除了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把国际贸易放在了由自由贸易所笼罩起来的“真空”状态下。
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要求自由贸易的呼声尽管从未中断过,但古典经济学家在理论上描述的商品跨国界完全自由流动的状态却很难自动地成为民族国家的优先选择。
在美国早期领导人当中,许多人与亚当·斯密处于同一个时代,在追求政治民主自由的同时,在经济上倾向于一种以自由放任政府、个人主义、理性化和经济国际主义为基础的思想。
他们的确受到了那个时代进步的经济理论的影响,“无不熟悉苏格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有关自由贸易强有力的理论阐述。
他们认为他的推理无可挑剔,合乎需要,符合他们的天性和愿望”(注:艾尔弗雷德·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Alfred , Jr., Opening America’s Market: Trade PolicySince 1776),查珀尔希尔1995年版,第4页。
)。
他们也目睹了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对殖民地发展与外部经贸关系的束缚,尤其是到了殖民统治后期他们对英国的这套政策深恶痛绝。
乔治·华盛顿在1774年曾坚决反对英国在重商主义指导下奉行的这种只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我们借此机会宣布我们最真诚的愿望是看到这样一种邪恶的、野蛮的和反常的贸易永远地停止。
”(注:转引自斯坦利·科本等主编:《美国经济史解释论文集》(Stanley Coben and Forest G. Hill, eds. , Am ericanEconomic History: Essays inInterpretation),费拉德尔菲亚1966年版,第123页。
)所以与重商主义相对立的自由贸易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中丝毫不足为奇,其中一些人也曾大声疾呼在对外经济关系上推行自由贸易。
美国学者多伦·本-阿塔指出:“自由贸易是整个早期立国时期美国外交家的一致呼声,象征着把世界从重商主义贸易壁垒下解放出来的意识形态承诺,与此同时允诺为美国剩余农产品打开市场。
”(注:多伦·本-阿塔:《民族主义、新重商主义和外交:重新思考富兰克林的使命》(Doron Ben-Atar,”Nationalism,Neo-Mercantilism, andDiplomacy: Rethinking the Franklin Mission”),《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第22卷第1期,1998年冬季号,第103页。
)实际上,在美国的开国先辈中,始终如一地坚持自由贸易理论者,大概只有本杰明·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对美国脱离英国走向独立功勋卓著,他除了在独立战争期间奉大陆会议之命出使法国之外,因年龄过大并没有在独立后的中央政府内担任过任何要职,1789年第一届联邦政府运行不久他就去世。
富兰克林目睹了美国在立国初期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但没有作为决策者亲自体验到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迷惘”。
这恐怕也是他坚持自由贸易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殖民时期,英国为了垄断殖民地的贸易,对殖民地之间相互贸易往来也课以税收。
富兰克林对这种不利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做法毫不妥协地坚决反对,提倡在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往来上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他在1747年致贾里德·埃利奥特的信中强调殖民地之间应该进行自由贸易。
富兰克林所持的理由是,如果一个殖民地对来自其他殖民地的进口品征税,后者将进行同样行为的报复,结果所有殖民地都受到伤害(注:参见弗格勒·格伦·威尔海特:《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奠基者》(Virgle Glenn Wilhite, Founders of American Econom icThought and Policy),纽约1958年版,第307—308页。
)。
在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上,富兰克林也运用了相同的理由提倡实行自由贸易。
他在《关于贸易的笔记》(Note Respecting Trade )中从理论上阐述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实行自由贸易给参与国带来的益处:“假设拥有丝绸、铁和布料三种制造品的X国家,分别将三种产品供应给A国、B国和C国,但是X国渴望扩大出路,提高布料价格以有利于自己的布商。
为了实现这一点,它禁止从A国进口布料。
A国反过来禁止从X 国进口丝绸。
然后丝工抱怨贸易的衰退。
X国为了平息丝工之怒禁止从B国进口丝绸。
B国反过来禁止从X国进口铁器。
然后铁工抱怨贸易衰退。
接着X国禁止从C国进口铁。
C国反过来禁止从X国进口布料。
所有这些禁止的结果是什么?答案是,上述四个国家发现它们共同拥有的生活享受和方便大大降低了。
”(注:转引自威尔海特:《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奠基者》,第308页。
)因此,只有在上述四个国家实现了各自具有优势产品的跨国界的自由流动,才可以使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商品自由流动的这些国家都从中获益。
1776年,斯密出版了《国富论》一书,奠定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
其实,富兰克林在此两年前就发表论文,其中认为,“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之间,商业应该是自由的,就像英格兰的几个地区一样”。
他进而指出:“任何国家从来没有毁灭于贸易,甚至在表面上最没有优势的国家。
”(注:转引自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2页。
)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富兰克林从自由流动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对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产生了影响(注:参见埃斯蒙德·赖特:《费城的富兰克林》(Esmond Wright, Franklin of philadelphia),坎布里奇1986年版,第180—181页。
)。
富兰克林很大程度上不是以倡导自由贸易的先驱留名历史的,他也没有像斯密那样留下辉煌的巨著,更没有使他的理论体现在合众国的对外贸易实践中,但是,他在反对英国重商主义政策的斗争中形成的这些思想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弗格勒·格伦·威尔海特研究了富兰克林的自由贸易思想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富兰克林在其一生中,始终如一地提倡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实行自由贸易。
他与日益流行的自由放任新说是保持一致的。
大多数当代经济学家可能对像富兰克林倡导的这种的完全自由的效用表示怀疑,但是,自由放任仍然有其拥护者。
富兰克林希望把进口税只限于为了岁入的关税。
这不是这个新国家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所遵循的政策,但是‘保护’政策和通过高关税防止外国竞争的学说,使一个国家的繁荣非常值得令人怀疑。
许多美国人和大多数职业经济学家认为,富兰克林在赞成国际贸易不应受到妨碍的主张上实质是正确的。
”(注:威尔海特:《美国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奠基者》,第318—319页。
)在美国的开国先辈中,富兰克林可能是一个例外,他几乎没有参与过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自然也就没有经历从“理想”的自由贸易观向有助于实现美国现实利益的商业理念的转变。
因此,他的自由贸易观只是反映出同时代美国精英所倡导的一种“理想”而已。
二在历史上,自由贸易似乎与民主政治密切在一起,也就是说,实行民主政治的国家有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由贸易的责任。
然而,民主政治与自由贸易毕竟存在着地域上的区别,前者主要是在国家主权统辖的领土内,属于一种不涉及其他国家的单向行为,完全是本国的内部事务;后者却是超越国家主权范围,至少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单方面实行自由贸易显然与国家外部利益相悖,所以并不见得提倡自由贸易的国家就必然把这种理论在其对外经济政策中体现出来。
在美国的开国先辈中,许多人无疑对民主政治情有独钟,所以自然也就倡导自由贸易。
然而,他们直接领导或参与了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当他们无法把自由贸易的理念延伸到美国疆域之外时,只能根据其现实利益的需要来解释至少还保留在口头上的自由贸易。
托马斯·杰斐逊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杰斐逊的经济思想受到法国重农学派的影响,认为农业是最富有生产和最理想的行业。
他显然同时也接受了重农主义关于自由贸易的主张,提倡自由贸易应该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优势,“全世界在完全自由的状态下从事商业将会有所收益”(注:小埃克斯:《开放美国市场:1776年以来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第3页。
)。
因此,杰斐逊在投身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后,自由贸易自然成为他向英国重商主义政策发难的一个有力武器。
杰斐逊深信,在重商主义的指导下,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本质上是剥削性的。
因此他比其他人更加强调英国重商主义的剥削本质,曾决心尽全力来使北美殖民地的商业运行摆脱英国重商主义所规定的模式。
1774年8月,杰斐逊在给弗吉尼亚第一批参加国会的代表的指示中指出,英国人“沉迷于各个方面的过度要求,这是受他们的贪得无厌所能左右或是我们的需要所能强求:(他们)把美国所需要他们的商品价格提高到他们获得独占特权之前所销售的两倍和三倍,是我们在其他地方购买同类较好商品价格的两倍和三倍”(注:罗伯特·塔克等:《自由的帝国:托马斯·杰斐逊的治国才能》(Robert and David , Empire of Liberty: TheS tatecraft ofThomas Jefferson),牛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