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合集下载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DOI:10.16659/ki.1672-5654.2016.10.067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的作用。

方法通过活动计划拟定、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确认、检讨与改进及持续改进措施等程序进行品管活动。

比较急诊急重症患者院前、院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改善前后的情况。

结果急诊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发生率由改善前的18.55%降至改善后的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急诊患者转运中潜在护理风险的发生,保证了患者安全,同时增强了圈员们的质量管理意识、团队精神,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标签:品管圈;急重症患者;转运;护理风险品管圈是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为了解决现场工作问题,提升工作绩效,自动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圈),然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应用品质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各种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问题以达到改善业绩的目标[1]。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除具有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不确定性、风险复杂性并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性[2]。

急诊科是护理风险发生的高发科室,实际工作中应及时找出潜在护理风险发生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和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机会。

该科于2015年2月1日成立“转运圈”,针对急诊急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所存在的潜在护理问题,运用品管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 品管圈概况1.1 圈名“转运圈”寓意转动的车轮承载着医护人员崇尚生命祈祷平安的神圣使命,快速的转运冲破命运的黑暗,重新托起患者生命的太阳。

我们的口号是“转在千钧一发,运在生死边缘”。

1.2 人员组成由12人组成,护士长为品管圈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选一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护士为辅导员,成员由护理骨干及积极参与品管活动的护士组成,圈成员按分工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实施。

品管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研究

品管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研究

品管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研究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的应用与效果。

方法:将2020年11月18日至2020年12月06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21年3月14日至2021年4月4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品管圈转运。

比较两组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的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在降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前不安全因素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可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医院品管圈是指由工作性质相同或接近的医护人员自发组成的一种改善工作的小组活动,由圈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并解决与工作成效有关的各种问题。

急诊科作为我院急危重症患者转运的关卡,随着“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创建,转运急危重症患者数量日益增加。

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质量代表一个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自动建立品管圈,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可以降低患者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月18日至2020年12月06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采用常规转运作为对照组;与2021年3月14日至2021年4月4日的158例急危重症患者实施品管圈转运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男79例,女79例;年龄20-81岁,平均(45.12±4.55)岁。

观察组男80例,女78例;年龄21-80岁,平均(44.50±4.02)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

本研究在家属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并向我院伦理委员会报告,获得批准。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

医生评估患者病情,下达转运医嘱,护士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并与其签署知情同意书,提前告知接受科室。

常规准备转运物品,转运途中观察患者病情;观察组创建集束化管理模式,建立安全识别系统,实施标准化转运。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

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呼吸ICU患者转运过程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

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呼吸ICU患者转运途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从70%降低到25%(P<0.05)。

结论品质管理圈活动能使护士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收获无形成果,并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呼吸ICU患者安全转运。

标签:品管圈危重患者转运风险【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529-01引言:医疗领域品管圈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增强医疗人员发现和解决医疗问题的意识,提高员工工作士气,改善医疗工作环境;其间接目标是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管理成本,提高医疗服务效率等。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体现了持续改善医疗质量的时代要求,调动了医院主动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积极性,推动了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在我国的应用和实践,初步形成了医院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升了医疗卫生工作者自主改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持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目的。

而呼吸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呼吸ICU患者经积极抢救后,常需进行院内转运至检查科室、手术室或专科病房,呼吸ICU患者在转运中存在很大风险。

据报道有71%的患者在转运中发生轻微或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我院科2014.2~2014.10成立了品管圈,确立了“降低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基本资料本院平均月量800人,危重症患者约占10%,部分科室设置不全,无相应专科的患者需转运到ICU继续治疗,各类检查转运、转科和转院病人增多。

2.方法2.1 成立QCC小组我科成立7人QCC小组,分别是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7名成员均为本科学历,大专学历1人,全部参加QCC培训,确定圈长1名,指导员1名。

圈名“稳如圈”寓意着平平稳稳,绿色的花环象征着永不凋零的生命和希望,热情的医务工作者用安全稳固的担架稳稳的护送患者,保障转运安全。

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是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危重患者因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而需要进行院内转运,一旦转运过程中出现质量缺陷,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在实际工作中,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工作常常存在人员不足、设备不足、沟通不畅、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导致转运质量缺陷频发。

如何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质量,减少发生质量缺陷的可能性,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亟需解决的难题。

1.2 问题提出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存在质量缺陷是当前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在医院内,危重患者需要频繁进行转运,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风险,例如患者的生命体征异常、设备故障、人员操作不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患者安全受到威胁,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如何有效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的缺陷,提高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质量,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迫切课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品管圈在卫生院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具体作用和影响,为提高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品管圈如何有效减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缺陷,探究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机制,为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不仅可以为品管圈在卫生院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进一步完善危重患者护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品管圈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医疗质量水平、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开拓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实践路径。

2. 正文2.1 品管圈的概念品管圈的概念是指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通过不断循环的PDCA (Plan-Do-Check-Act)循环来持续改进和优化质量管理体系。

品管圈强调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实现质量管理的全面提升。

应用品管圈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的疗效分析

应用品管圈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的疗效分析

应用品管圈降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率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评定实行品管圈对减少危重患者转运缺陷几率的干预效果。

方法:将2019年03月05日至03月15日扬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纳入实行品管圈前调查资料,将2019年07月01日至07月11日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纳入实行品管圈后调查资料,评估实行品管圈前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统计率、目标达成率、进步率。

结果:实行品管圈后危重患者转运缺陷统计率低于实行品管圈前指标检测结果,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是107%,进步率是60%。

结论:实行品管圈有助于将危重患者转运缺陷几率显著减少。

【关键词】品管圈;危重;转运缺陷急诊科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可能会存在一定转运缺陷,影响患者的转运安全性,需要予以有效管理干预[1]。

1. 资料及方法1.1 基础资料将2019年03月05日至03月15日扬中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归入实行品管圈前调查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47.35±5.78)岁,女男相比是19比23,将2019年07月01日至07月11日收入的42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归入实行品管圈后调查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47.24±5.67)岁,女男相比是20比22。

两组院内转运危重患者数据值经由比对,未证实数据值检验和分析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1)将品管圈小组建立:圈名是星火圈,品管圈小组有7位组员,包含l位辅导员、l位圈长、5位圈员。

(2)选择主题:于圈员间组织谈话,选择主题是根据圈员头脑风暴法,根据可行性、迫切性、领导重视程度及圈能力打分,最终明确这次品管圈主题为“降低入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的缺陷率”。

(3)将活动计划书制作:依据PDCA原则,将活动计划表制作。

2019年03月05日至03月15日,对院内转运患者抽取42人次,检测项目共378项,缺失项目共67项,规范项目共311项,现况值为(378-67)/378*100%=82.3%。

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昌子艳;刘红;符美芳;黄玲【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以期提高救护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导致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并实施评价改进效果。

结果急诊抢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活动前的4.12%降低至活动后的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此外,圈员综合能力明显提升。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保障急诊抢救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和能力。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in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in emergency treatment,in order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patients.Methods Setting up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group,and by following the steps to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xplore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evaluate the effect.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f emergency rescue activity reduced from 4.12% to 1.35%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In addition,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the members improv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quality of emergency rescue,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and improve the member quality management awareness and ability.【期刊名称】《解放军护理杂志》【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品管圈;降低;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作者】昌子艳;刘红;符美芳;黄玲【作者单位】潜江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湖北潜江 433199;潜江市中心医院护理部;潜江市中心医院消化科;潜江市中心医院肿瘤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323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

品管圈在降低院内危重患者转运风险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院内危重患者转运风险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院内危重患者转运风险率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院内危重患者转运风险率中的应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确保患者安全,保证护理安全。

方法: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组织实施、效果监测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比较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在改善前后总目标及子目标的改善情况。

结果: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风险率由改善前的16.37%下降至改善后的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率,保证患者安全,同时还提高了圈员的质量管理意识、组织策划能力,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科室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是护理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品管圈;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5;C9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27-02医院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科室,是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之一,是所有急诊患者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转运的管理中,不仅可以制定出规范的患者转运标准流程,完善转运途径中与相关科室的沟通节点,同时,还缩短了转运时间,有效的降低了转运风险,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

1 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日急诊量300-500人次,日抢救危、重症患者20-40人次,转运患者约20人次,最大转运半径1公里,最高楼层至21层。

1.2 方法1.2.1 培训与组圈 2013年12月开始,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就品管圈活动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并号召各科室积极开展活动。

我科室积极响应护理部的活动号召,根据自愿原则自发组成品管圈组织。

本圈由科室骨干护士担任圈长,护士长担任辅导员,共有圈员9名,其中8名为护士,1名为后勤管理人员。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目的分析急诊科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诊患者转运的安全性。

方法运用品质管理圈活动方法,以”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主题,通过品管圈手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经过9个月的实践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有效保障患者转运安全。

结论品质管理圈活动能使护士主动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急诊患者安全转运。

标签:品质管理圈;急诊安全转运;风险管理急诊科是医院各类危重患者的首诊科室,患者急诊诊治后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院内转运,而转运途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发生各类风险事件。

有文献报道,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或者严重的并发症,转运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

我科于2013年3月~12月成立”救生圈” 品管圈,针对急诊院内转运中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窒息、猝死、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各引流管脱出、人工气道脱出、深静脉导管脱出,运用品管理论和方法展开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3年4月~7月急诊院内转运总数24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9月~11月,急诊院内转运总数1814例患者为观察组。

1.2方法1.2.1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医生下达转运医嘱,护士凭经验安排人员护送,大部分由护工或护理员护送。

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管理急诊院内转运患者。

具体方法如下:1.2.1.1组圈由一名副主任护师为品管圈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护士长为督导员,成员由2名主管护师和4名护师组成,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实施。

1.2.1.2确定主题经过头脑风暴法根据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分,按最高分选取了”降低急诊患者转运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活动主题。

1.2.1.3现状把握制定《急诊患者转运查检表》在2013 年4~7月对转运的急诊患者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并对这些严重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将评估不当、护送人员选择不当、设备与药品准备不充分、病情观察不当、沟通不当5方面做为造成严重不良事件的原因,同时根据柏拉图80/20原则选定评估不当、护送人员选择不当、设备与药品准备不充分为主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品管圈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
因素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的应用。

方法: 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的活动主题,运用 PDCA 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效果检查等。

结果: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由实施前的 26.83% 降低至实施后的 4.24% 。

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降低院内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共同协作能力。

关键词:品管圈;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我科 2015 年 4 ~ 9月开展品管圈管理,对急诊科急重患者转运进行为期 6个月的质量管理,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科人员通过自愿报名的方法于 2016年 4 月成立以急危重患者转运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绿翼圈。

小组成员 8 名,设立圈长 1 名,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担任;圈组成员 11 名,其中主任护师1 名,主管护师 2 名,护师5名,护士3名。

品管圈中每个人分工明确,小组遵循 PDCA原则开展活动。

2 活动步骤
2. 1 主题选定采用头脑风暴法拟定“提高急诊患者分诊率”、“提高病人家属对急救护理服务满意率”、“提高急诊药瓶完好率”、”降低危重患者压疮的发生率“、“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降低急救投诉发生率”等活动主题。

通过上级政策、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等的评分比较,最终将“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确定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其原因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虽然都严格制定了各班次职责及工作标准,但在执行的过程中,仍然有遗漏或执行不规范的现象,而错误的原因主要:1、患者自身病情危重,不稳定,变化快,在转运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患者身上的各种导管,在转运过程中容易受到挤压或是脱落导致不良后果,影响转运。

2、转运工具不完善,急诊科平车使用频率高,因缺少维护易引起安全隐患。

3、设施不合理,检查场所离科室较远,患者颠簸也是转运的不安全因素之一。

4、转运前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充分,运送方法不当,以至未能充分准备抢救药瓶及设备,监护设施不到位,影响对其病情变化的
检测延误抢救时机,引起纠纷的发生。

根据科室质控小组收集的 2016 年 4 月质量缺陷分析,转运急危重患者不安全发生率较高。

2. 2 调查现状及原因分析以绿翼圈成员为主、全科人员参与的转运危重患者质量缺陷自查体系。

将 2015 年 4 月 25 日~ 5月 9日设定为资料收集阶段,通过两周的资料收集,出现在新护士转运危重患者经验不足的发生次数有 3 例,占 30% ,见表 1,并结合资料收集的问题画出要因图(图 1)。

表 1
项目发生频次百分率总百分率
440%40%
新护士转运危重患者
经验不足
急救物品、药品未携
320%70%带充足
患者情绪不稳定210%80%培训未到位110%90%
患者病情发现不及时110%100%总计11
图 1 急救物品药品缺失原因分析鱼骨图
2. 3 设定目标设定目标为:将急诊科转运急危重患者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由之前的 26.83% 下降至 4.24% 。

2. 4 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针对以上原因,召开圈会,小组成员经过充分的分析讨论,制定措施,并积极组织实施:(1)加强新护士培训。

(2) 有高资历医生陪同运转。

(3) 熟练掌握急救物品的使用。

(4)转运车配备抢救物品及药品。

(5)做好携带登记,严格交接班。

(6)不间断实施维持生命的救护。

(7)安抚患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

(8)加强关于急危重患者转运的流程制度。

2. 5 效果观察在实施对策的过程中采取无惩罚、以绿翼圈成员为主、全科人员参与危重患者转运质量缺陷自查体系。

比较实施前后各两周的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

3 讨论
3. 1 品管圈活动有效地降低了急诊科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在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我科危重患者转运的管理主要以质控组的监督检查为主。

但这种模式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因急救物品的不完善现象。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通过品管圈小组成员的集思广益,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和标准,并实施无惩罚的连续性质量自查体系,从要因上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落实。

将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由实施前的26.83% 降到了实施后的 4.24% ,实践证明,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地降低急诊科急危重患者转运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但这个值离我们的目标值还有一点差距,提示我们下一步还要去分析差距的原因,再重新制定和实施另一个 PDCA 的小循环,直到达到目标值为止。

3. 2 品管圈活动能发挥团队成员的创新意识,提高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共同协作能力
品管圈活动强调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管理权。

通过每一次的集体活动,彼此增进了感情,使圈员又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她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及共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朝嵩主编.品管圈实物[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9.
[2]姚雪芬,李爱霞,徐芬.急救药品与器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9,18(2):106 - 107.
-全文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