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

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

“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

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

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

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历史的发展顺序
•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 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 了干支纪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的计算方法
• (年份- 3)/10余数对天干 如18943=1891 ,1891除以10余数是1即为甲

1.老大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老二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
剑柄吞口;

3.老三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
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狮,喜烟好坐,倚
立于香炉足上,随之吞烟吐雾;
• 6.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i xi),似龟有齿 ,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

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制钱
• 古陶器

秦汉陶俑、唐三彩、紫砂器
• 2004年3月国务院宣 布逐步免除农民田 赋,2006年1月1日 起,《农业税条例 》正式被废止
• 灵寿县 王三妮
图为海兽葡萄纹 铜镜(唐) 1980年 陕西汉中地区西 乡县出土,直径 29厘米,陕西历 史博物馆藏。圆 形,卧兽钮,镜 面分两区。内区 饰六只瑞兽攀援 葡萄枝蔓,外区 飞禽、异兽同向 穿梭于葡萄枝叶 之间,生动活泼 。
带佛兽镜。
•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 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
•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 饰主题内容。
• 隋唐五代时期 • 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 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 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 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 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 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 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 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 前文明期 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 、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 、形成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定型期 秦汉时期 、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 、鼎盛期 隋唐两宋 、衰变期 元明清 。

一、前文明期 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 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 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 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 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 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 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 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 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第一 作为一种制度 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 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 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 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古代史文化发展历程总结一、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未形成新的统治权威。

(3)、阶级:“士”阶层活跃并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思想: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条件。

2、诸子百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1)哲学:①“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唯心思想。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任何事务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思想的精华)(2)政治: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3)社会:主张建立“小国寡民”式社会,对人民实行“愚民政策”。

(消极)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代表人物:庄子主张:(1)提出了“齐物”的观点。

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就是要“无所恃”,不要受各种条件左右。

(3)天与人“不相胜”。

因此人必须顺从自然。

影响:(1)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

(2)庄子的寓言、散文中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

(3)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地位。

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影响:1、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2、战国时期,一度为显学。

曾经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征引。

3、战国以后,墨家思想不再受人们重视。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他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四讲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 就像大树没有深根一样。”
道家三个发展阶段
①先秦道家思想
②黄老道学
③魏晋玄学
先秦道家思想(杨朱、老子、庄子) 道家的出发点: 全生避害
杨朱的方法—— 逃离人世,遁迹山林。
老子的方法——遵道行事,自然无为。 庄子的方法——无待无我,避于仙境。
先秦道家思想(老子、杨朱、庄子) ㈠ 早期隐者和杨朱

“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 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 而卒相合之时期。
第三,在文字方面,商朝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革命。
青铜艺术
四羊方尊
妇好墓熊龙
司母戊大方鼎
文字革新
甲骨文
金文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 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49 年出版的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中说,公元前 800 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 30 度上下 , 就是北 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 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 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ppt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
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 得名。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 年间。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三大文(明)化成就:农业、制陶和 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 文明成就。
新石器时代 的几种陶器 类型
2. 多元的文化发生 (1) 黄河流域 ○仰韶文化
“上下五千年”之“老子”、“庄子”
法家:在先秦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早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齐国的管仲、魏国 的李悝,以及在楚国、秦国变法的吴起、商鞅 等。
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 立普遍的法度,上的集大成人物是韩非子,他把商 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 结合在一起,发展一套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 务的法术之学。
周公赋予农耕活动两方面的政治 含义:一是继承传统——稼穑之事是 周家“王业”之所起,二是可以防止 贵族像商朝的上层那样腐化。
然而,农耕作为一种政道,还
有它更深刻的内涵。所以,与周公 的重农相应,《诗经》的《周颂》、 《大雅》、《小雅》中,保存了大 量农事典礼的诗篇,体现着西周农 耕文化方向的选择。
邓析的“以非为是,以是为非” 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 “合同异”的争辩,都有很强烈的 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 一实际(即“名”和“实”)的关 系问题。
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 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文化经历。 先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一、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
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不明显。
1.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 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 年之久。

中国文明发展史 政治文明 文化

中国文明发展史 政治文明 文化

我国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其中政治文明和文化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探讨我国文明发展史的我们不得不提及政治文明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角度,对我国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和文化这三个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期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我国文明发展史1. 古代我国文明的萌芽古代我国文明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先民开始聚居定居,并逐渐形成了农耕社会。

这标志着我国文明的萌芽,农业的发展为我国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文明夏商周三代的王朝文明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小作文提到了首倡思想创新,政治制度的逐渐完善,礼乐制度的建立,以及文化教育的兴盛。

3. 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朝代古代我国历史上的其他朝代,例如秦汉唐宋元明清等,都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和特点,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明的发展。

二、政治文明1. 古代政治文明的特点古代我国政治文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统治者的执政理念、的建立和规范、官员的选拔任用体制等方面。

2. 我国政治体系的演变从封建王朝到现代国家,我国政治体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虽然体制有所不同,但我国政治文明的核心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法治精神等理念。

三、文化1. 古代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古代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域的广阔和民族的繁多,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元素。

2.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我国现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现代文化也在不断吸纳外来文化,不断进行传承和创新。

总结回顾我国文明的发展史是一个绵延不绝的长河,政治文明和文化因素是推动我国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相互作用,使我国文明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我国文明发展史、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内涵,不断吸取前人的智慧,为我国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至今的发展演变历程。

它可以追溯到早期文明时期,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端。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极大的繁荣和发展。

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同时,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中国的文化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诗经、楚辞、离骚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流传达到了顶峰。

此外,汉武帝推行儒家思想,开展了“文治”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唐画、唐乐等都达到了辉煌的境界。

宋代则是中国文化的又一个高峰,诗词、绘画、书法、雕刻等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也达到了新的高峰。

明朝时期,诗歌、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清朝时期,则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边缘。

总之,中国文化发展史是一个源远流长,历经沧桑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繁荣,再到唐宋明清各个时期的文化辉煌,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