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复习
山水田园诗主题复习(课堂PPT)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13
4、绘技巧 巧用修辞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4
4、绘技巧 工笔刻画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5
4、绘技巧 粗笔勾勒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王维《渭川田家》
16
二、品山水田园之情
17
1、以读悟情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翁卷《乡村四月》
2、以景品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3、知人论情
18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热爱山水,钟情自然。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6
7
1、绘形——山水诗常见意象:
山、河、泉、溪、桥...... 樵夫、渔翁、山客、隐者...... 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 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花草香、 鸟鸣、猿啼......
8
1、绘形——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22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3
材料一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写景自 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 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 风。
24
归
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山水田园诗专项复习

• 1、“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最能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 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2、此题可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 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能指出抓住特 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 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 生动形象(如“合”“斜”)等
•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考查点: •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 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 • 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一)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物象: 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 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 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 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 山客、牧童、隐者 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 做农具的统称。 锸【chā铁锹】:锄头、犁 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 松、竹林 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
(三)如何概括意境特点: • 1、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 小。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着 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 • 2、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 所呈现的效果。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 暖、热烈、活跃的感觉。蓝色、紫色(深紫)为冷色,让 人感到凉爽、安静、沉稳、踏实。明亮的颜色常用来表现 喜悦的情绪。凝重灰暗的色彩多寄寓伤感幽怨的情绪。 • 3、听声响:(1)通常诗人以声音反衬宁静;(2)通过声 音增加画面的生气;(3)声音特定的感情色彩,传达出不 同的情绪。 • 4、感冷暖:暖阳春风带来温暖,西风秋雨送来寒冷。日光 温暖,月光清冷。朝阳充满蓬勃生气,落日则带着苍凉。 苔藓生于阴湿之地,竹林之中感到凉爽,霜露冰雪无不是 寒冷的象征。 • 5、察物象:诗人所选景物往往寄寓着诗人独特的情思,很 多景物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概括画面特点时应注意到这 一点。
山水田园诗专题复习

诗歌中哪一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类型? 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翻译: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 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不时有落花随溪 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 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 藏着读书的斋堂。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 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
基本特点
• 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 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 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写景状物工致传神,语言质朴淡雅,提高了 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 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 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 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起源
•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 陶渊明,兴盛于唐代,原因如下: • (1)社会因素:盛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 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旅 行、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 (2)心理根源: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 格与超脱精神,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 的独立的心态。 • (3)审美情趣: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 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净心明性的境界, 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2、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 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简析】诗中的第一、二句着意从静态描摹, 却写出了春天阳光明媚、草长花开的生机与 活力;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 动静相间,相映成趣,给读者营造出一种静 谧安闲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一、常见意象(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
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二、思想情感(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描写手法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古诗鉴赏之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初三古诗鉴赏之田园诗鉴赏一、明确概念1.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2. 代表诗人:A. 第一个以田园生活入诗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第一个山水诗人是南朝的谢灵运。
B. 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体味诗歌的意境:要能把握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什么样的生活画面;画面组合所表现的情境氛围;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 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②意境特点:恬淡宁谧、清新优美、宁静和谐、明丽绚烂、富有生活气息。
③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泊闲适、清冷荒僻。
③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
3. ①菊花。
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
2. 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 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前半部分通过对陆羽幽僻高雅 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 他的高洁不俗;
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羽行踪 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羽的潇洒 疏放。
练习1
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汉江临泛
这首诗表达了
王维 对美好山河的热爱,对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田园生活的热爱。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寄情山水 赞美山河 热爱自然
温故而知新3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结
1、寄情山水 赞美山河 热爱自然
山
水 2、隐居之乐
田
园 诗
3、对官场的厌恶
4、对现实的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练习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王维
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动静结合,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达了诗人对幽静的秋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晚景的喜爱之情,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温故而知新2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水田园诗鉴赏专题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指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闲适 恬淡的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
隐居生活
常见意象与意境:
1.①溪水、山石、竹林、松林、明月、南亩、五柳、 墟里、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 鸡、犬、禽雀、眠蚕 (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 轻松愉悦的心情) ②意境特点: 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 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 、 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渔歌、野老 (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 寞的情怀) 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四、表达的思想情感
主要情感: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渴望归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 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 阳) 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 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鉴赏方法及解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 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 ②观察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 等); 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的。
山水田园诗鉴赏复习课

一、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 浔阳江头夜送客, 《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 ”“枫叶 枫叶” 荻花” 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 了景物、时节, 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 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 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 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 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感 受 山 水 ,草盛豆苗希 种豆南山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 --陶渊明 山 水 田 园 受
归田园居 (二) 感受山水田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陶渊明
课前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 A.抠门 老妪 讴歌 交通枢纽 打架斗殴 . B.僧侣 增加 磨蹭 馈赠亲友 爱憎分明 . C.瑞雪 端倪 急湍 惴惴不安 苟延残喘 . D.衰竭 遏制 歇班 如饥似渴 残碣断碑 . C(A组“抠门”的“抠”读kōu,“老妪”的“妪”的 ( 组 抠门” , 老妪” 打架斗殴” “妪”读“yù”,“讴歌”的“讴”和“打架斗殴”的 , 讴歌” “殴”读“āu”,“交通枢纽”的“枢”读“shū”;B , 交通枢纽” ; 僧侣” 组“僧侣”的“僧”读“sēng”,“磨蹭”的“蹭”读 , 磨蹭” “cèng”,“馈赠亲友”的“赠”读“zèng”,“增加” , 馈赠亲友” , 增加” 爱憎分明” 都读“ 的“增”和“爱憎分明”的“憎”都读“zēng”;C组 ; 组 瑞雪” “瑞雪”的“瑞”读“ruì”,“端倪”的“端”读 , 端倪” “duān”,“急湍”的“湍”读“tuān”,“惴惴不安” , 急湍” , 惴惴不安” 的“惴”读“zhuì”,“苟延残喘”的“喘”读 , 苟延残喘” ”“碣 都读“ “chuǎn”;D组“竭”“碣”都读“jié”) ; 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鉴赏》讲学稿一.山水田园诗概念:1.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花草虫鱼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
2.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樵夫等的劳动为题材。
二.表达的思想感情1.隐含了诗人贬谪后的孤寂悲凉之情。
2.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
3.对自由宁静悠闲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4.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弃。
(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
5.对生活、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抒写自己的志趣追求,表明自己高尚节操的人生态度。
三.常见考题(一)描景(描写画面):首先要抓准意象。
其次展开联想,形成画面。
最后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
实战分析过湖(2012金华卷)舟移别岸水纹开。
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1.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
抬头望去,。
(二)炼字(动词、叠词)答题格式:实战分析游双龙洞浮船卧览青石流,双龙仙迹石境秀。
冰壶一洒寒山水,浇尽人间万种愁。
1.诗中“秀”、“洒”用得很有意思,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说说你的理解。
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春晚,即晚春,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词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中“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三)赏句答题格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实战分析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1.后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愁”字用得好,为什么?2.请简要赏析“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分)(四)把握情感关注;联系;了解;把握四.山水田园诗分析语言常用语生动形象、欢快风趣、质朴淡雅、清新自然、对仗工整、简洁凝练等。
五.山水田园诗情感表达常用语欣喜欢快、惊喜愉悦、热爱向往、恬淡闲适;惆怅迷惘、孤寂悲凉、感时伤世、抑郁沉闷;寄情山水、归隐林泉、豁达乐观、超尘脱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清高孤傲、愤世嫉俗。
实战分析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本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秋暮送裴垍员外刺婺州鲍溶婺女星边气不秋,金华山水似瀛州。
含香太守心清净,去与神仙日日游。
1.一二两句写出了金华山水的什么特点?2.三四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际。
1.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见闻,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第三、四句中透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一)柳[唐]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注】①会得:体会得。
②丝:柳枝。
③絮:柳絮。
1.诗中两个“半”字用得很妙,妙哉何处?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3.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三)夏昼偶作(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隐几熟眠开北牖②。
日午③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④。
【注】①南州:指永州。
溽(rù)暑:又湿又热,指盛夏的气候。
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样要打盹。
②隐几:凭倚着几案。
北牖(yǒu):北窗。
③日午:中午。
④茶臼(jiù):指捣茶用的石臼。
4.这首诗中体现睡得很深的一个字是;以有声衬无声的一个字是。
5.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四)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进云深处亦沾衣。
6.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五)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
闼,小门。
8.说说“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中“送”这个字有什么妙处?9.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六)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第二句中的“入”字用得很巧妙,请试作赏析。
11.诗人站立在山亭之上欣赏夏景,心情如何?(七)次韵周辅道中陆游山灵喜我马蹄声,正用此时秋雨晴。
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
12.诗歌前两句富有情趣,请作赏析。
13.诗歌表达了诗人秋游时怎样的心情?(八)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4.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15.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九)野望[南宋]翁卷一天秋色冷清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自上山来看野水,却于水底见青山。
16.诗歌前两句是怎样突出“秋色之壮美”的?17.诗歌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略做分析。
(十)田园乐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8.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19.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十一)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20析诗歌前两句,说说写出了秋夜怎样的特点?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1诗歌后两句笔锋一转,大自然的如画美景使诗人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这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十二)暮春归故上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西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22.诗在表现手法上极具特色,请你选两点作简要的赏析。
23.画有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同样,诗有在言中者,有在言外者,请你说说这首诗的言外之意。
【练习参考答案】1.既如烟又似雨,连个“半”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迷蒙的样子。
2.包含了诗人心中无限的离愁别绪。
3逐移4熟、敲5.露出诗人悠闲(闲适、舒适、惬意、慵懒)的心情。
6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评分:写出修辞手法1分,写出景物特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7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评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写出“喜爱之情”1分,写出“挽留之意”1分。
8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9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10“入”字既写出了池水清澈见底,楼台倒影十分清晰的景象,又化静为动,将倒影写活了。
11然自得、悠闲自在。
12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借传说中的山神含蓄表达了秋雨初晴时心旷神怡的感受。
13.喜爱山水、怡然自乐14.“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每答出一个要点,得l分。
意思对即可。
共2分。
)15.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2分)16.作者借用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等自然现象,形象地描绘了山区秋色的壮美。
17.作者本来不是有意来看山东倒影,却因偶然而得,野水映着山影,景色更觉美丽,所以作者兴奋异常,一个“却”字,传达出作者这一心情,本想看水,却既看到水又看到了山,真是喜出望外。
颇有人生的哲理。
18.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19.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共2分。
20.作者从视觉、听觉入手,点出了秋色的浓重与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21.诗人有感伤,有孤寂,但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有惊喜,更有希望,传达出诗人对对生命宁静平和的思索。
(若答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可)22.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黄鸟、辛夷花、杏花的“改”与竹的“不改”相对比,突出了我对竹的喜爱之情。
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西窗竹以人的思想感情:不改清阴,为的是迎接它的主人的归来。
23.诗人对不改清阴“西窗竹”情有独钟,赞美的是竹的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品格,由此寄托自己的情趣与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