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体质学说概述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之一即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质学说是根据个体的生理和病理特征,结合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地总结人体的本质特点和个体之间差异的理论体系。

中医体质学说主要包括人体形态、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和《素问》,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独立的个体差异。

体质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模式和生态平衡的表现。

根据中医体质学说,人体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和气虚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理想的体质类型,具有阳光开朗、生理机能协调、抵抗力强等特点。

阳虚体质则是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包括畏寒怕冷、气短懒言、脖子以上皮肤苍白等。

阴虚体质则是以阴液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手足心热等。

痰湿体质是以体内湿气过重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体形肥胖、口干欲饮、腹部胀满等。

湿热体质则是以湿气和热气过盛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口苦咽干、大便干燥、疮疖发痒等。

血瘀体质是以血液循环不畅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气血不足、胸胁疼痛、色素沉着等。

气郁体质则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胸闷气喘等症状。

特禀体质则是指对特定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等引起的过敏反应明显。

气虚体质以气虚引起的气血不足为主要表现,常见症状为面色苍白、气短疲乏、易感冒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类型不同,对疾病的易感程度和治疗反应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的具体特点,选择相应的针灸、推拿、药膳等治疗方法,以达到调整体质平衡、预防疾病和辨证施治的目的。

然而,中医体质学说也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体质学说过于主观,缺乏科学依据,体质类型的划分标准不够明确。

另一方面,体质学说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也必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体质学说概述)

体质学说概述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正常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理论知识。

一、体质的概念(一)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换言之,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

(二)体质的构成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这是生命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

健康,就是人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完好状态,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说:“形神俱备,乃为全体。

”神由形而生,依附于形而存在,形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所舍之处;反过来,神是形的功能表现和主宰,神作用于形,对人体生命具有主导作用,能协调人体脏腑的生理机能。

因此,形壮则神旺,形衰则神衰。

体质概念包括了形、神两方面的内容,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出相应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而良好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

可见,体质由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差异性构成。

1.形态结构的差异性人体形态结构上的差异性是个体体质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外部形态结构和内部形态结构(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

根据中医学“司外揣内”的认识方法,内部形态结构与外观形象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外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外在表现,内部形态结构是体质的内在基础。

而体表形态最为直观,故备受古今中外体质研究者重视。

因此,形态结构在内部结构完好、协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身体外形体现出来,它以躯体形态为基础,并与内部脏器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故人的体质特征首先表现为体表形态、体格、体型等方面的差异。

体表形态是个体外观形态的特征,包括体格、体型、体重、性征、体姿、面色、毛发、舌象、脉象等。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体质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质分类:中医体质学说将人体分为九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分别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平衡质,每种体质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特征。

2. 体质形成: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人体的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先天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遗传基因和胎儿期的发育情况,而后天因素则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情绪等方面的影响。

3. 体质与疾病: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体质类型容易患上不同的疾病,并且在患病后也会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产生影响。

因此,中医体质学说强调根据个体的体质类型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4. 体质调理: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调理人体的体质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并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调理、心理调理和药物调理等,其中饮食调理是最基本的调理方法。

5. 体质检测:中医体质学说认为通过对人体的体质进行检测可以了解个体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况,并为个性化的诊
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常用的体质检测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脉象检测、舌诊、面诊等。

中医基础理论:08-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08-体质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 形成因素
一、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二)体质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脏腑、经络的结构变化和功能盛衰,以及精气血津 液的盈亏都是决定人体体质的重要因素。
研究体质,实质上就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
二、体质的形成因素
部不光整,头大, 颊腮清瘦,两肩狭小,腹大,手足好动,行路时身 摇,尻骨和脊背很长。他们的禀性无所畏惧,善于 欺骗人,以致常因杀戮致死。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 应,大多能耐于秋冬,不能耐于春夏,感受春夏温 热之气的侵袭,就易于生病。
(二)体质的评价
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心理特征。
(三)偏阴质
概念: ★具有抑制、喜静、偏寒特征的体质类型。
特征: 偏胖较弱,面色偏白而欠华; 精力偏弱,容易疲劳,食量较小,畏寒喜热 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 性格内向,胆小易惊,喜静少动,反应较慢
意义: 易感阴邪,直中伤阳; 可转变为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理性体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养生
木型体质的人,皮肤苍色,头小,面长,两肩 广阔,背部挺直,身体小弱,手足灵活,并有才能, 好劳心,体力不强,多忧虑,做事勤劳。这种人对 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春夏,不能耐于秋冬, 感受秋冬寒冷之气的侵袭,就容易生病。
火型体质的人,皮肤赤色,脊背肌肉宽厚,脸 形瘦尖,头小,肩背髀腹匀称,手足小,步履稳重, 对事物的理解敏捷,走路时肩背摇动,背部肌肉丰 满。其性格多气、轻财,缺乏信心,多虑,认识事 物清楚,爱好漂亮,性情急,往往不能享有高寿而 突然死亡。这种人对于时令的适应,大多能耐于春 夏,不能耐于秋冬,感受秋冬寒冷之气的侵袭,就 易于生病。
1、父母禀赋 2、饮食因素 2、性别差异 3、劳逸所伤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

第一节 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体质”名称的由来 ●中医学古无“体质”之名,自《内经》始,古 代中医药文献中有“禀赋”、“素质”、“禀 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即现代所言“体质”的代名词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 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 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个体差异 性质 男性——益肾补精 阴虚体质——慎用温热药 阳虚体质——慎用寒凉药
另:体质不同,耐药力、耐痛力皆不相同,故在用药、 针灸等方面均应区别对待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证 同病异治 异病同证 异病同治
在治疗中重视体质问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近年来,有人提出“辨质论治”的新概念 ——对辨证论治的深化。
内部
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

体姿等)—人体形态结构是体质的重要基础 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 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 度、皮肤等)—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体型: 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 —以躯体形态为基础,也是反映体质的标志之一 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 “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
重点回顾 1、体质的含义
2、体质形成的因素 3、体质表现的特点 4、正常体质的阴阳分类
复习思考 1、试述体质的含义及其形成的重要因素?
2、体质表现的特点有哪几方面? 3、正常体质阴阳分类有哪几型?具体表现 与演化如何?
四、体质所含内容 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
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
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 -—既是体质基础上的产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体质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

体质学说●中医学体质学说——属于藏象的内容之一。

●体质的内在基础即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精气血津液等。

体质的差异,实乃内在物质之偏倾和功能活动之差异的反映。

●研究体质,实质上是从差异性方面研究藏象,藏象理论是体质学说的指导思想。

第一节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一、“体质”名称的由来●古有“禀赋”、“素质”、“禀质”、“素禀”、“气禀”、“气体”等名称。

●近年来,“体质”逐渐形成一种学说,被日益重视。

●“体质学说”的兴起,拓展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畴,形成一些新的理论热点。

二、体质的含义是人体在遗传性(先天禀赋)和获得性(后天调养)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结构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先天禀赋——来自父母,为体质形成的第一个因体质素(遗传因素、胎育因素)后天因素——决定体质的发展与差异性结论:先天禀赋决定了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后天调养又使得体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体质的表现形式体质的表现形式体现于两方面:生理体质—个体对外来刺激的生理反应性,个体在体力、智力、本能方面的特性;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等)体质的表现病理体质—个体受病邪作用时的发病倾向(机体对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对病证的易发性和发病后的易转性等)四、体质所含内容包括内部与外形两部分:气质:是隶属于体质的一个较小概念,是个体心理特征的总称(神态、意识、言行、风度中稳定的个体心理特征)内部素质:是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体现于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等)性格:是人习惯化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点(骄傲、谦虚、勤奋、懒惰、勇敢、怯懦等)形态:人体躯体形态(体重、特征、骨骼、体形及体姿等)外形体格: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煅炼程度的状态(身长、体重、胸围、肩宽、骨盆宽度、皮肤等)体型:身体类型(胖、瘦、高、矮、肤色等)注:上述内容中,素质、形态、体格、体型可概括为“形”;气质、性格可概括为“神”体质的内容实为“形神合一”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八种体质类型

八种体质类型

八种体质类型八种体质类型包括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特禀体质。

下面将对每种体质类型进行详细介绍。

1. 平和体质:平和体质是指人体各器官功能均衡稳定,没有明显的疾病倾向。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精力充沛,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情绪稳定。

他们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食欲正常,睡眠质量好。

平和体质的人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2. 气虚体质:气虚体质是指人体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足。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疲倦乏力,容易出现气短、懒言少语、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补气的食物,如山药、枸杞子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3. 阳虚体质:阳虚体质是指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旺盛。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感到畏寒、腰膝酸软、容易疲倦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温热的食物,如姜、肉类等,同时还要保持适当的运动,增强阳气。

4.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是指人体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旺盛。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感到口干咽燥、心烦口渴、容易失眠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滋阴的食物,如冰糖、银耳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5. 痰湿体质:痰湿体质是指人体湿气较重,容易产生痰湿。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胖,皮肤容易油腻,容易出现口苦、胸闷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物,如薏米、荸荠等,同时还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促进湿气排出。

6. 湿热体质:湿热体质是指人体湿气和热气同时较重,容易产生湿热。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口苦口干、大便燥结等症状,皮肤容易发炎。

他们需要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黄瓜、苦瓜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

7. 血瘀体质:血瘀体质是指人体血液循环不畅,容易产生血瘀。

这种体质的人通常容易出现皮肤瘀斑、痛经等症状。

他们需要多食用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枣、桃仁等,同时要保持适当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8. 特禀体质:特禀体质是指人体对某些特定物质过敏或反应异常敏感。

人体八大体质

人体八大体质

体质养生总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体质状态,《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体质与先天禀赋有关系,体质的差异是与生俱来的,体质的形成与后天的修为有关。

体质:具有可调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体质决定我们的健康,决定疾病的异感性,决定疾病的反应,决定我们的治疗效果。

气血双补丸根据体质的可调性,可变性,相对稳定性,具有优化体质的特点.八大体质类型: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淤血体质、气郁体质.一、平和体质是一种身体和谐、自稳能力强的体质。

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身体不一定结实强壮,甚至可能还有些气血不足、血压偏低,脉搏也不是很有力,但是脏腑、气血很和谐,七情适度。

这种体质的人,多数生在长寿家族,比如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而平常的人家四世同堂就不容易了。

平和体质通常表现为情绪稳定,生活规律,体重波动小等;得病少,对于环境和气候的变化适应能力比较强;生病以后,对治疗的反应敏感,好治,自我康复能力强。

拥有这种体质,一方面可以说是上天的厚爱,另一方面说明后天个人的修为好。

但是平和体质在人群里边不是太多,因为长寿的人毕竟是少数。

有的人经常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浑身毛病,但是到医院之后,照了X光,做了核磁共振,也抽了血,结果一切正常,这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即体质出现明显的偏颇,但是又没达到疾病的程度.凡是经常出现这些情况的人,相对于平和体质来说,有一个很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明显偏颇的体质,就像一只总是摇摇摆摆不稳的船,虽然不出大事,但是船上的人总是不舒服。

总之,每个人的体质都有相对不足的薄弱环节和软肋,当然也有优势和强项。

二、阳虚体质:火力不足,畏寒怕冷,真阳不温,活力不足.阳虚体质的人,一年四季手都冷,夏天大家都喜欢吹空调,他不敢,一吹空调就手脚冰凉,还要加一件毛衣.但是如果冬天只有手冷,那不算真正的阳虚,“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才是真正的阳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体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一)体质的特点
1.先天遗传性 遗传因素维持着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是决定体质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 因。
2.个体差异性 个体差异现象是体质学说研究的核心问题,个体差异性是体质的基本特点。
3.形神一体性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体质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 自然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特定人群的群体特征。遗传背景和生存环境
一、 体质及相关概念
(一)体质的概念
《内经》— “体质”一词之源,常用“形”、“质”、“素”、“态”等以表述体 质之义。 张仲景 — 使用含有“体质”之意的“家”字,如“衄家”、“亡血家”、“汗家” 等,说
明个体间的差别。 孙思邈 — 以“禀质”言。 陈自明 —《妇人良方大全》称之为“气质”。 南宋无名氏 —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称之为“赋禀”。 赵献可 — 称之为“气禀”。
张清介代宾徐灵—胎在以—“禀称赋“”气、体“”气、质“”形而质论”的,同并时与,“最体早质明”确混提用出。“体质”一词。
尤在泾
自叶桂 华岫云 吴鞠通
——等至所此编人撰们的渐医趋著接中 受,“又体相质继”直一称词“,体普质遍”用,于且表多述按不同“个质体”的论生治理。特
殊性。
争论的焦点:体质内涵
主要有 四种倾向
中医体质学
第一章 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章 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体质的形成和演化

第四章 体质的分类

第五章 体质状况辨析
第六章 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和演变
第七章 体质与疾病的治疗
第八章 体质与养生、预防和康复
第九章 中医体质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一章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及相关概念 二、体质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中医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四、中医体质理论的建构方法 五、中医体质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即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禀受于先天,受后天影响,在 其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 的相对稳定的人体个性特征,它通过人体生理、病理的差异 现象表现出来。
基本特征: 其一,强调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对体质形成的影响。
其二,突出中医学“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和“天人一体”的 自然
观,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这一基本特点(生命 存在和健康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的客观条件和必然 规律 )。
倾向于身体素质 倾向于心理素质 倾向于身心素质
倾向于
广义概念 狭义概念
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即与气质并列的身体素质。气 质专门用来描述人的心理活动 状态
体质的概念与特征
概 念: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
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 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性格
在现代心理学中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
式,是人格的最核心、最本质的鲜明的心理成分,是个性心理特征的重 要组成部分。
如骄傲与谦虚、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怯懦、热情与冷漠、诚恳与虚 伪、镇定与慌乱、自律与散漫、理智与冲动、细心与粗心、空想与理 想、创造与模仿、坚持已见与见异思迁等。 • • 性格与气质都是人格系统重要的心理特征,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 响,往往不易判别,人们常用气质特征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是先 天性素质特征,主要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生理基础的心理特征, 不易受后天因素影响,即使有影响,变化也相当缓慢;性格是先天与 后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受后天习惯因素作用,易变化。
素质
现代生理学中的概念是指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 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包括身体素质和 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概括了 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生命活动或形 体运动中的反映,与人的体格、体型、机能、神经、心理等均有 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在形体运动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 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特性的典

型结合。人们据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分类汁质、抑郁质四大类型。
中医学 的气质
中医学的气质 又称气禀、气性、禀性。是指个体出生后,随
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逐渐发展起来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在 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性格、性情的总和, 包括性格、态度、智慧及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temperament) 和现代神经生理学中的某些内容。也是个体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概括和反映了不同个体心理、行为特征方面的差异,与现代心理 学中人格的概念更为接近。
现代心 理学中 的气质
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指向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人 格心理特征。既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思维的灵活程度、情绪 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情绪状态的稳定性、情绪变化的 幅度及心理活动的内倾性和外倾性方面,也表现在行为动作和言 语的速度与灵活性方面,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与遗传有关的 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内部心理气候。
心理素质概括了人体心理上的本质特性,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 心理素质 来的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态度、个性、性格、意志等均是
心理素质的反映。
中医体质是对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反映着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和心理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内在脏腑气血阴阳之偏倾和机能活动之 差异,是对个体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概括。素质在中医学中是对体质概 念更深刻、更简明的表述
二为心理特征,主要指能力、气质、性格等。
三为心理调节,如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与自我控制。
可见,人格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一种多水平、多层次的完整系统,它 们彼此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其中与中医学体质理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个性 心理特征中的气质与性格等。
现代心理学中的气质 相当于西方心理学中的
“temperament”,是指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
(二)体质与人格、气质、性格、素质
人格 人 格 的 结 构
— 是指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心理或行为特征的综合,常决 定整个心理面貌,显示出个体之间特定的行为和精神风 貌上的差异,是个体心理行为差异性、个体化的核心因 素和标志。
一是人格倾向,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动力特征,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