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萜类和挥发油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

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

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执业药师中医类《萜类和挥发油》试题导语:萜烯简称萜,是一系列萜类化合物的总称,是分子式为异戊二烯的整数倍的烯烃类化合物。

萜烯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来源碳氢化合物,可从许多植物,特别是针叶树得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执业药师中的相关考试内容吧。

—、最佳选择题1.依据以下哪一项区别挥发油与油脂()A.相对密度B.溶解性C.皂化值D.油迹实验E.比旋度2.某植物提取物遇皮肤呈蓝色,该提取物可能含有()A.蒽醌B.鞣质C.环烯醚萜D.生物碱E.强心苷3.属于倍半萜类的化合物是()A.龙脑B.梓醇苷C.紫杉醇D.青蒿素E.穿心莲内酯4.用于鉴定挥发油组成成分的有效方法是()A.纸色谱B.气相色谱C.紫外光谱D.分馏E.重结晶5.用蒸馏法蒸得的挥发油中包含蒸馏过程中产生的()A.水解物B.分解物C.聚合物D.挥发性分解物E.挥发性水解物6.典型单萜烯的结构中,应具有的不饱和度数目是()A.1B.2C.3D.4E.57.下列不具有挥发性的成分是()A.细辛醚B.芍药苷C.丁香酚D.桂皮醛E.姜黄烯8.一般在35~70℃(1333.22Pa)被蒸馏出来的是()A.含氧单萜B.单萜烯C.含氧倍半萜D.倍半萜烯E.二萜9.地黄在炮制及放置过程中容易变黑的原因是()A.其化学成分中含有人参二醇苷B.其化学成分中含有强心苷C.其化学成分中含有环烯醚萜苷D.其化学成分中含有人参三醇苷E.其化学成分中含有洋地黄毒苷10.—蓝色中性油状物,易溶于低极性溶剂,与苦味酸可生成结晶性衍生物,此油状物可能是()A.二萜类B.环烯醚萜C.奠类D.萜类E.黄酮类11.下列对于紫杉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可溶于甲醇、丙酮、三氯甲烷等溶剂B.碱性条件下分解,对酸相对较稳定C.紫杉醇为碱性较强的化合物D.在植物体内可以以游离态存在,也可与糖成苷存在E.具有还原性二、配伍选择题[1~2]1.水解lg挥发油中的酯类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A.酸值B.碱值C.皂化值D.酯值E.极性2.中和lg挥发油中游离酸性成分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A.酸值B.碱值C.皂化值D.酯值E.极性[3-5]3.树皮富含挥发油的药材是()A.八角茴香B.辛夷C.川芎D.厚朴E.荆芥4.全草富含挥发油的药材是()A.八角茴香B.辛夷C.川芎D.厚朴E.荆芥5.根茎富含挥发油的药材是()A.八角茴香B.辛夷C.川芎D.厚朴E.荆芥[6-9]6.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的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D.薄荷脑E.京尼平苷7.高效抗疟疾的主要成分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E.京尼平苷8.临床用于上呼吸道抗菌消炎的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D.薄荷脑E.京尼平苷9.栀子清热泻火的主要成分是()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紫杉醇D.薄荷脑E.京尼平苷[10-12]10.属于裂环环烯醚萜的是()A.薄荷酮B.龙脑C.香叶醇D.龙胆苦苷E.桃叶珊瑚苷11.属于单环单萜的是()A.薄荷酮B.龙脑C.香叶醇D.龙胆苦苷E.桃叶珊瑚苷12.属于双环单萜的是()A.薄荷酮B.龙脑D.龙胆苦苷E.桃叶珊瑚苷[13-15]13.能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的是()A.丁香酚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奠类成分14.能溶于强酸的是()A.丁香酚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奠类成分15.能与氨基酸加热生成有色沉淀的是()A.丁香酚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新穿心莲内酯E.奠类成分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2]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一、名词解释:1.挥发油2.析脑、脑、脱脑油3.皂化值4.吉拉德(girard)试剂二、填空题:1.挥发油由()、()、()及()四类成分组成,其中()所占比例最大。

挥发油与脂肪油在物理性状上的相同之处为,室温下都是()体,与水均(),不同之处为,挥发油具(),可与()共蒸馏。

2.挥发油低温冷藏析出的结晶称为(),滤除析出结晶的挥发油称()。

3.常温下挥发油多为()色或()色的(),具较强的()气味。

4.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有()、()、()、()、()等。

三、单选题:1.从中药中提取二萜类内酯可用的方法是()A.水提醇沉B.酸水加热提取加碱沉淀法C.碱水加热提取加酸沉淀法D.升华法2.地黄、玄参等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易变黑,这是因为()A.环烯醚萜类B.愈创木酚C.卓酚酮类D.穿心莲内酯3.奥类可溶于()A.强碱B. 60%—65%硫酸C.水D.弱酸4.环烯醚萜类多以那种形式存在()A.酯B.游离C.苷D.萜源功能基5.气相色谱通常用于分离分析()A.皂苷元B.多糖C.脂肪油D.挥发油6.挥发油TLC常用的显色剂是()A.香草醛—浓H2SO4B.AICIC.变色酸D.磷钼酸四、多选题1.属于萜类性质的是()A、多具手性碳 B.易溶于水 C.溶于醇D.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E.具挥发性2.一般可供评价挥发油品质的理化指标有()A.折光率B.酸值C.比重D.皂化值E.酯值3.保存挥发油时的一般方法是()A.低温保存B.与AgNO3络合C.密闭D.置棕色瓶中E.用胶塞封口五、简答题:1. 环烯醚萜类有何结构特点?分为几类?2. 挥发油常用提取方法有那些?答案:一、名词解释:1.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essential oil),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2. 析脑:冷却条件下挥发油主要成分常可析出结晶,称“析脑”,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如薄荷脑、樟脑等。

FreeKaoYan萜类和挥发油

FreeKaoYan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一、名词解释1.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2.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3. 挥发油4. 萜类化合物5. 酸值、酯值、皂化值6. 奥类化合物二、填空题1. 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都是由_________ 衍变而来。

2.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认为,凡是由 _______ 衍生而来的成分统称为 _______ 萜类。

3. ________________ 环烯醚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缩醛衍生物,分子都带有键,属衍生物。

4. 根据结构,可将环烯醚萜类成分分为二大类,即________ 和______ ,分布较广的是_______ 类,例如,玄参中的_____ 苷,栀子中的_______ 苷。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的固体成分俗称为,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化合物常采用 _______ 和 ______ 法。

7. ______________ 龙脑又称____ ,俗名 ___________________ 。

其左旋体主要得自;其又旋体存在于挥发油中。

合成品为_______ 体。

8. ____________________挥发油应密闭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色瓶中温保存,以避免的影响发生分解变质。

9. 穿心莲含有多种 _____萜内酯,其中主要有 _______ 、______ 、 _____ 。

冬凌草中主要成分是_______ 该成分属于______ 环萜。

10. 薄荷油来自____ 科植物,用作________ 药和 ___ 药。

三、选择题1 •罗勒烯经氧化后,可得到2分子HCHO 2分子CH3C0CH及1分子一羰基戊二醛,反应所用的氧化剂应是A. KMnO4B. H2O2C. SeO2D. O32. 某一化学成分能使溴水褪色,能和顺丁烯二酸酐生成晶形加成物,该化合物中具有A. 羰基B. 共轭双键C. 环外双键D. 环内双键3. 在挥发油的高沸点馏份,含有一类可溶于强酸并能和三硝基苯生成兀络合物沉淀的化学成分,该成分可能是:A. 草酚酮类B. 奠类C. 环烯醚萜类D. 强心苷类4. 某一类化合物,甙键易被水解,能和Shear 试剂产生特殊颜色反应,水解过程常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该类化合物可能是:A. 强心甙B. 鞣酸甙C. 黄酮甙D. 环烯醚萜甙5.采用分馏法分离下列挥发性成分,各成分馏出的先后顺序为:A. ①一②一③一④①异戊醇B. ②一③一④一①②柠檬烯C. ④一②一③一①③薄荷醇D. ③一④一①一②④杜松烯6. 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作吸附剂,苯:无水乙醚(5 :1)做洗脱剂,分离下列化合物,各成分流出的先后顺序为:A. ①一②一③B. ②一③一①C. ③一②一①D. ②一①一③7. 白豆蔻挥发油含有下列成分,用9%OV—17 做固定相,程序升温法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各成分的保留时间顺序( 小大)应为:A. ①一②一③一④B. ②一④一③一①C. ①一②一④一③D. ①一③一②一④8上题中各成分用硅胶G薄层层析,用己烷做展开剂,各成分Rf值顺序应为:A. ② >@,④ >®B. ① >®,④>@C. ① >@,③ >®D. ④ >@,② >®9. 从艾叶油中分得一新的平喘有效成分IR(cm-1) :3350,2970,2920,1640,1375,890,810。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部分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部分

例如,马鞭草苷元在238nm(ε9600)有吸收峰
O COOCH3 O
_ OH
O COOCH3 _
O
CH3 OH
CH3 CHO
马鞭草苷元(240nm) 马鞭草苷元烯醇型阴离子(271nm)
11
(二)IR光谱
6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的主要IR光谱特征如下: 7
1.共同特征是在1640cm-1左右有强峰,
8
聚合、缩合、氧化等反应,形成不同颜色的产物。 如京尼平与氨基酸(甘氨酸、亮氨酸、谷氨酸)共热,
即显红色至蓝色。 有的与冰乙酸及少量铜离子共热能产生蓝色。 分子中有环戊酮结构,可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产生黄
色。 注意:上述检识反应并不是对每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都为阳 性反应,故检识时应多做几种反应,并佐以苷的一般检识反 应进行补充检识。
5 4
3
9 1 O2
系烯醚双键的伸缩振动引起的。
10
OH
2.若C4有COOR基,则在1680cm-1左右(个别可在1710cm -1)有α、β不饱和酯的羰基吸收,也是强峰。此点可与C4无 取代基或C4取代基为-CH3,-CH2OH等相区别。
3 . 若 戊 烷 部 分 有 环 酮 结 构 存 在 , 则 于 1740cm - 1 ( 1710 ~
3. 薁类
(1)Sabety反应 :挥发油1滴的1ml氯仿 +5%溴的氯仿蓝、 紫或绿色; (2)Ehrlich试剂反应: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Ehrlich 试剂)紫色或红色; (3)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显色反应:薄层色谱展开分离后显色 反应。
试剂:对-二甲胺基苯甲醛0.25g、乙酸50g、85%磷酸5g 和水20ml混匀后组成的显色剂(避光可保存数月)。 颜色:室温显蓝色,示有薁类衍生物;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六章 萜类和挥发油

三、倍半萜
基本碳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位。
是挥发油高沸程(250℃—280℃)的主要 组分
1、无环倍半萜
洋甘菊
金合欢烯 (甜橙油、玫瑰油、桔子油等精油中)
(用于皂用、洗涤剂香精中和日化香精中)
2、环状倍半萜(单环和双环)
H O O O O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青蒿
宝塔糖 蛔蒿
青蒿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H H
七、萜类化合物的性质
1、形态 单萜及倍半萜:多为油状液体, 少数为固体结晶 二萜及二倍半萜多为固体结晶 2、味 多具苦味,少数萜具有较强甜 味,如甜菊苷
龙胆苦苷
2、溶解性
亲脂性:易溶于醇及脂溶性有机溶剂,难溶 于水。 H
碱溶酸沉:具羧基、酚羟基及内酯结构 O O 的萜类。
O
D
E
1、由( )衍生而成的化合物均为萜类 化合物,此类化合物结构种类虽然非常 复杂,但其基本碳架多具有( )结构 特征。
2、按基本碳架的碳原子数目,即( ) 的多少,可将萜类化合物分成单萜、倍 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及四萜等。
3、薁类成分多存在于 分,呈蓝、紫色。 沸点部
H O O O O O
O O
蒿甲醚
H H
O 青蒿素 (抗恶性疟疾)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述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二、分布 主要存在种子植物,尤其是芳香植物中。
芳香植物 有 56 科,约 300种。菊科、芸
3、脂肪族化合物
CH3-(CH2)8-COCH3

第九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九章萜类和挥发油

(五)色谱检识
薄层色谱 气相色谱
第九章 萜类和挥发油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和理化性质;介 绍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提取方法和检识。
学习要点
1.掌握萜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特点及分类方法;掌握挥发油 的定义、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
2.熟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和挥发油常用的提取方法。 3.了解主要萜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挥发油的
二倍半萜
三萜 四萜 多萜
碳原子数目 5 10 15 20
25
30 40
5×n
异戊二烯单位数 1 2 3 4
5
6 7 8
存在形式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叶绿素、植物
醇 植物病菌、昆
虫代谢物 皂苷、树脂 胡萝卜素 橡胶、硬橡胶
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一)单萜类 单萜的基本骨架由10个碳原子构成,即2个异戊二烯单元
(C10H16) 。
薄荷醇 龙脑 樟脑
单萜实例
(二)、倍半萜
倍半萜的基本骨架由15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二 烯单元(C15H24) 。
βa-金合欢烯
莪术醇 青蒿素
倍半萜实例
(三)二萜
二萜的基本骨架由20个碳原子构成,即3个异戊 二烯单元(C20H32)。
二萜实例
穿心莲内酯 银杏内酯 丹参酮ⅡA
第二节 挥发油
一、概念 挥发油也叫精油,是植物体内的一类芳香气味的油 状液体的总称。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气 蒸馏、与水不相溶。
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挥发油组成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萜类化合物 (二)芳香族化合物 (三)脂肪族化合物 (四)其它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

萜类与挥发油

萜类与挥发油

O
CH3
O 大苞雪莲内酯
主产于美洲, 少数产欧洲、 非洲和亚洲, 我国有14种, 除新疆、西藏外, 全国均产。
四、二萜(diterpenoids)
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旳化合 物类群。它们是由焦磷酸香叶基香叶酯衍生而成。
紫杉烷
分布:植物界(广泛),菌类代谢产物,海洋生物。 存在:植物乳汁、树脂中。 化合物举例:紫杉醇、穿心莲内酯、丹参醌、银杏内酯、雷 公藤内酯、甜菊苷等。
14
1
9
2
10 8
3
13
O 4 56 7 11
15
O 12
O
α- 山道年
山道年是强力驱蛔剂,但服 用过量可产生黄视疟毒性, 已被临床淘汰。
从菊科植物茼蒿旳花中提取旳化学物质。可作驱肠虫剂
3、 薁类衍生物
凡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旳芳环骨架都称为薁类 (azulenoids)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 虫等生物活性。
β- 金合欢烯
CH2OH 金合欢醇
H3C HO
橙花醇
金合欢烯:又称麝子油烯,存在于枇杷叶、生姜、及洋甘菊 旳挥发油中。金合欢烯有α、β两种构型,其中β体存在于藿 香、啤酒花和生姜挥发油中。 金合欢醇:存在于金合欢花油、橙花油、香茅中。
橙花醇:又称苦橙油醇,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中旳主要成 份之一。
2、 环状倍半萜
桃叶珊瑚甙
相传北宋皇祐 五年(1053年)八月,吉安县永和一带, 当年汉将马武领兵伐匈奴,不料兵败被困,军中粮尽水竭, 数万将士众多患“血尿病”,生命危在旦夕。惟有三匹战马 因常啃路上车辙旳无名小草,而幸免此疫。细心旳车夫 发觉此况,便挣扎着往车道中扯来那种无名小草,生嚼吞食,

萜类及挥发油

萜类及挥发油

12
第一节 单萜
单萜---以两分子异戊二烯单元聚合而成的
化合物,碳架通式是C10H16。多是植物挥发油
的组成成分。具有浓郁的香气,常作为化
妆品、食品的原料.
13
分布:
单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在高等植物的分 泌组织(腺体、树脂道等)里,如唇形科、 伞形科、芸香科、樟科、猕猴桃科、龙舌兰 科、漆树科、香荔枝科、天南星科、五加科、 马蔸铃科、橄榄科、藜科、半日花科、菊科、 龙脑香科、杜鹃花科、豆科、牻牛儿苗科、 禾本科、山竹子科、八角科、鸢尾科、樟科、 木兰科、桑科、桃金娘科、茜草科、玄参科 等植物中。
14
单萜类化合物多数是挥发油低沸点部分 (140~180℃)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含氧衍生 物沸点较高(200~230℃),均为挥发油的主 要组成成分,是油中香气来源和活性成分, 也是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有些单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 不具有随水蒸气蒸馏出来的性质;还有一些 是昆虫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1
一、萜的含义:
萜类化合物是指一类由甲戊二羟 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 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聚合衍生而成的 一类化合物。
2
萜类化合物种类很多,多数具有不饱和 键,其烯烃类也称为萜烯。开链萜烯的分子 组成符合通式(C5H8)n,随着分子中碳环数目 的增加,其氢原子数的比例相应减少。萜类 化合物不仅以萜烃形式存在,大多是以各种 含氧衍生物如醇、醛、酮、羧酸、酯类及苷 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还有少数则以含氮、 硫的衍生物存在。
42
4.水解性 作为一种苷类成分,苷键容易被酸 或酶水解断键生成苷元和糖。产生的苷元因 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 生聚合等反应,故水解后不但难以得到原苷 的苷元,而且还随水解条件(温度、酸的浓 度)的不同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沉淀。如中 药玄参、地黄、枳实等加工后变黑,就是由 于这类苷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苷元,再聚 合成黑色。植物组织易变黑者,常提示植物 中有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柠檬烯——柠檬香气, 镇咳、祛痰、抗菌。 薄荷烷型 薄荷醇——清凉、局麻、镇痛、止痒、防腐、杀菌。
9/14/2019
• 桉油精(环醚 )——桉叶油中含70%, 樟脑香气,防腐杀菌剂。
• 驱蛔素(过氧化物)——土荆棘油中含 70%,亦称土荆棘油精,强力驱蛔药,但 有听力障碍、耳鸣、呕吐等副作用。
9/14/2019
9/14/2019
(五)环烯醚萜类(iridoids)
一类特殊单萜,多与糖结合形成苷。 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常见。 多种活性,利胆、健胃、降糖、抗菌、消炎等。
9/14/2019
1、结构与分类
苷元结构特点: ① C1-OH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多与β-D-葡萄糖成苷。 ② 环戊烷,包括环烯醚萜(iridoids)和裂环环烯醚萜(secoiridoids)两种基本碳架。 ③ C4、C8多连甲基或或氧化状态(羧基、羧酸甲酯、羟甲基)。双键一般为△3(4)。
根据C4-取代基有无,分为二类:
• 4-取代环烯醚萜苷(10个C) 例:栀子苷——栀子清热泻火成分 ,苷元京尼平有利胆、轻泻作用。
COOCH3
9/14/2019
HOH2C
O O glc
•4-无取代环烯醚萜苷(9个C)
例1 梓醇(梓醇苷)——地黄降血糖主要有效成分。
梓苷(catalposide)作用与梓醇相似。
桉烷型
9/14/2019
α-桉叶醇
苍术酮
• 2)杜松烷型 • 例:棉酚——棉籽油,杜松烯型双分子衍生物
杀精子、抗菌、杀虫
杜松烷型
CHO OH HO
HO
OH CHO OH
OH
棉酚
9/14/2019
2、薁类化合物(azulenoids)
主要存在于挥发油中,抑菌、抗瘤、杀虫等活性。
(1)结构特征
• 1)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环戊二烯负离子骈环庚三烯
维生素A 与视网膜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光敏感色 素,保持正常夜间视力。
CH2OH
9/14/2019
(三)双环二萜
半日花烷型
穿心莲内酯——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中
抗菌消炎活性成分,治疗急性菌痢、胃肠炎、咽喉炎等, 与亚硫酸钠在酸性条件下制成穿心莲内酯磺酸钠,制备水 溶性注射剂。
CH3
CH3
CH3
CH3
CH3
α -金合欢烯 9/14/2019 α - f a r n e s e n e
β -金合欢烯 β -farnesene
CH3 CH2OH
金合欢醇 Farnesol
CH3 OH
橙花醇 Nerolidol
(二)单环倍半萜
1、没药烷型(6个C )
例1、姜黄酮——利胆 例2、鹰爪甲素(过氧化物)——抗疟
正离子,非苯核芳烃化合物,芳香性。
• 2)存在形式:多为氢化物。
3 2
1
45
6
8
7
9/14/2019
• ①愈创木烷型 愈创木醇 ——愈创木木材挥发油中的氢化薁,蒸
馏、酸处理时可氧化脱氢成薁类。
• ②岩兰烷型
愈创木烷型
9/14/2019
愈创木醇
岩兰烷型
(2) 性质
①性状:蓝色、绿色、紫色,沸点250~300℃。蒸馏时, 高沸点馏分中有时可见美丽的蓝色、紫色或绿色馏分, 可能有薁类成分。
例2 桃叶珊瑚苷——车前草清湿热、利尿有效成分。
OH
4
65
3
7 8
O 9
1
O2
O glc 10 C H 2 O H
O CO
OH
O
O
O glc CH2OH
OH H
H
O CH2OH
O glc
梓醇 catalpol
梓苷 catalposide
桃叶珊瑚苷 aucubin
9/14/2019
(2)裂环环烯醚萜苷
没药烷型
9/14/2019
姜黄酮
鹰爪甲素
2、蛇麻烷型(11个C )
例: α-蛇麻烯
蛇麻烷型
3、吉马烷(10个C)
例:吉马酮—— 平喘、镇咳。
9/14/2019
吉马烷型
α-蛇麻烯
O
吉马酮
青蒿素——倍半萜 (qinghaosu, artemisinin)
• 青蒿(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廉价抗疟药。 • 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
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等 (2)分子结构中碳环数目
链状、单环、双环、三环、四环等 (3)官能团
烯烃(C5H8 )n 、醇、醛、酮、羧酸、酯等Ω =C-H/2 +1
9/14/2019
萜的分类及存在形式
类别
C原子数
异戊二烯数 (n)
存在形式
半萜
5
1
植物叶
单萜﹡
10
2
挥发油
倍半萜﹡
15
3
挥发油
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9/14/2019
青蒿素 (qinghaosu, artemisinin)
• 研究历史 • 1971 中国中医药研究院 从中药青蒿(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中找到抗疟有效部位 • 1972 分离出单体青蒿素 • 1974 临床救治恶性疟、脑型疟 • 1977 上海有机所人工合成
②溶解性:亲脂性,溶于有机溶剂和强酸,加水稀释析 出,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
③ Sabety反应:与5%溴的氯仿溶液反应显蓝、紫、绿色。
④与苦味酸或三硝基苯产生π 络合物结晶,具敏锐熔点 可鉴定。
9/14/2019
四、 二萜类(diterpenoids)
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20个碳原子。 广泛分布于植物界,植物分泌的乳汁、树脂等,以松柏科 植物最为普遍。 多方面生物活性,如紫杉醇、穿心莲内酯、关附甲素、雷 公藤内酯等具有较强生物活性。 除植物外,菌类代谢产物中也有二萜,海洋生物中也有。
物红色结晶,可用于鉴别。
9/14/2019
(三)双环单萜
蒎烷型和莰烷型最为稳定,形成的衍生物也最多。
1、蒎烷型
例1.α-蒎烯——松节油中含70%,合成樟脑、龙脑,镇咳、祛痰、抗真菌。
α-蒎烯
例2.芍药苷(paeoniflorin) ——芍药根中蒎烷单萜苦味苷,镇静、 镇痛、抗炎。近年报道防治老年性痴呆 活性。
9/14/2019
(一)链状二萜
广泛存在于叶绿素的植物醇(phytol),与叶绿素 中的卟啉(porphyrin)结合成酯,作为合成维生 素E、K1的原料。
CH2OH
9/14/2019
植物醇 Phytol
(二)单环二萜
维生素A(vitamin A)——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 在于动物肝中,鱼肝中含量丰富。
9/14/2019
活性基团:过氧基。
结构修饰:
①青蒿素 →还原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甲醚(油溶性)
12-C=O 12-OH
——抗疟效价高、速效、低毒。
12-OCH3
②青蒿素 →青蒿琥珀酯钠(水溶性) 抢救血栓型恶性疟疾
9/14/2019
(三)双环倍半萜
1、萘型 (2个六元环)
1)桉烷型 例1、桉叶醇——α-桉叶醇和β-桉叶醇。 例2、苍术酮——苍术、白术挥发油,不稳定。
深红→蓝色→蓝色沉淀(皮肤变蓝)
③冰乙酸-铜离子反应
铜离子/ △
样品溶于冰乙酸
9/14/2019
蓝色
三、倍半萜(sesquiterpenoids)
3个异戊二烯构成、15个碳原子。 挥发油高沸程部分(250℃~280℃)。
碳环数——无环、单环、双环、三环、四环型 环的碳原子数——五元环、六元环、七元环等 官能团——萜烯、倍半萜醇、醛、酮、内酯等
• C7-C8处断键成裂环状态,C7断裂后有时与C11形成六元内酯结构。 • 龙胆科的龙胆属及獐牙菜属分布普遍。
•龙胆苦苷——龙胆主要有
效成分和苦味成分,稀释至 1:12000,仍有显著苦味。 在氨作用下转化成龙胆碱。
9/14/2019
OO
O O glc
NH3
OO N
2、理化性质
1)性状 简单环烯醚萜——液体或低熔点固体 环烯醚萜苷——白色结晶体或无定形粉末, 吸湿性,苦味,旋光性。
半日花烷型
9/14/2019
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
(四)三环二萜
• 松香烷型
O
R1
1
10
O 18
O 19
H
O
R3
12
15 R 2
17
OH O
7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乙素 雷公藤内酯
R1=H R2=H R3=CH3 R1=OH R2=H R3=CH3 R1=H R2=OH R3=CH3
IPP、DMAPP: “活性异戊二烯”
二、单萜(monoterpenoids)
2个异戊二烯构成、10个碳原子。 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腺体、油室和树脂道等分泌组织, 挥发油主要组成成分,能随水蒸气蒸馏。 含氧衍生物多具较强生物活性和香气,是医药、化妆品和 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分为链状和单环、双环等,单环和双环为多。
一、概述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是一类骨架多 样、数量庞大、生物活性广泛的重要的天然药 物化学成分。 (一)萜的含义
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骨架多具 有两个或以上的异戊二烯单位的一类化合物。
9/14/2019
(二)分类
(1)异戊二烯法则(isoprene rule),按异戊二烯单位 数目分类。
二萜﹡
20
4
树脂、苦味素、植物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