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教育思想之论人的天性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通用5篇)卢梭《爱弥儿》读后感1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他在《爱弥儿》开篇第一句就说:“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一到人手里就变坏了”。
他在《爱弥儿》中系统阐述了性善间题,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
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人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
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
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份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
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
他们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
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
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
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
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卢梭《爱弥儿》读后感2《爱弥儿》是一本教育名著。
让我开拓了在教育方面的视野。
卢梭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简介

一、平等理论
在《论政治经济学》中,为了防止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他主张国家干预工商业活动,反对经济自由;国家专 心致力于农业,确保小私有制;进行税制改革,对打 私有者可以财产累进税,按土地比例征税,对一些奢 侈品征收重税;制定取缔奢华,限制继承权的法律等 等。与此相对,他把农业和手工业放在一切技术的首 位,认为它们“是最自由的,而且是最接近于独立操 作的”。
这些主张在政治上是激进的,在经济发展思想上却是 倒退的。
二、社会契约论
卢梭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17、18世纪流行的 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的思想。但他的叙述带有鲜明 的人民性,卢梭把这一点概括为“人民和主权者的同 一”。 卢梭设想的社会契约基本过程是:人们在缔定社会契 约时,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 由于任何一个结合者也同样这样做,他就可以从集体 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同样的权利,得到自己 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来保 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 和任何个别的人。
二、社会契约论
他这样概括社会契约的宗旨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 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 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而“服从自己本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卢梭社会 契约论的特征和矛盾。它力图把自由和服从这种对立 的东西统一在国家的整体里。
二、社会契约论
三、人民主权学说
三、人民主权学说
在提出人民主权思想的基础上,卢梭提出了他的法 律思想。 卢梭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唯一动力,所谓社会契约赋 予政治体以生命,立法赋予政治体以行动。立法的 原则是法的意志的普遍性与法的对象的普遍性。法 律是公意的行为。立法者只能是作为主权者的全体 人民,这一权力同样是不能剥夺、不可转移的。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

二、“自然教育思想”之思想——“归于自然”卢梭崇尚“归于自然”的思想,其理论依据源于他的天性哲学。
它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它的主要理论:(一)教育要顺应自然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②。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富有见识。
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独立性;第三,具有社会适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
卢梭教综知识点总结

卢梭教综知识点总结一、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自然天性观: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本善,是一种纯洁无罪的状态,受外在环境和社会习俗的腐化和误导。
教育应当尊重人的天性,引导人的本质发展,而不是去改造和扭曲天性。
2. 自由原则:卢梭主张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表达,不加约束,不施压力。
他认为,自由是天赋人权的基础,教育应该是对自由的尊重和保护,而不是束缚和限制。
3. 启发式教育:卢梭提出,教育应该是以启发式为主,帮助儿童发现和认识世界,而不是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
他主张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来启发儿童的兴趣和学习,使教育成为一种愉悦的游戏。
4. 个别教育:卢梭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尊重个体的差异和特点,而不是一刀切的教学。
他提倡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和培养,使其得到个性化的关爱和教育。
5. 教育的目的: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体,完善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身心并重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情感和意志,使其成为具有独立人格和良好素质的公民。
二、卢梭教育的实践方法1. 自然教育法:卢梭主张让儿童在自然中生活、工作、玩耍,通过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来认识世界。
他主张在开放的自然环境里进行自然教育,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和奥秘,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2. 游戏教育法:卢梭认为,游戏是儿童最自然的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他主张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来启发儿童的学习,使教育成为一种愉悦的游戏,而不是一种严肃的苦差。
3. 个别指导法:卢梭主张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教学和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适应个体的差异和需要。
他主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和技能。
4. 家庭教育法:卢梭提倡在家庭中进行教育,认为家庭是最自然的教育场所,父母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哲学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他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自我意识,以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自主、正义善良的人。
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他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反对传统教育的观点。
他认为,传统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天性,强制规定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何时学习以及如何学习。
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失去了自我意识和创造力,不再能够独立思考和创新。
因此,卢梭主张以学生的天性和兴趣为基础的教育方式,他把教育比作是培育花园,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需求来给予不同的养料和环境。
在他看来,学生应该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而不是受到监督和强制。
此外,卢梭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教育并非只是为了培养个体,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在卢梭的教育理念中,虽然强调了自由和个性,但他并非主张无序和放任的教育方式。
相反,他认为,教育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理解学习的意义和目的。
他主张透过观察和谈话发掘学生的问题、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培育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行为,而非盲目从众。
卢梭的教育理念在当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需要能够主动地分析、评估和应用信息。
因此,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发挥个性和特长。
同时,教育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对整个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最后,卢梭的教育思想再次确认了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功利技能,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和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正义善良的人,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
卢梭提倡的教育观

一、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爱弥儿》1、性善论与感觉论从人性论上说,卢梭推崇性善论,认为儿童之所以性格乖张,原因不在于自然,而是不良教育的结果。
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怜悯心和自爱心。
同时他还强调“良心”使人为善的作用,认为良心能指导人判断善恶,引导人弃恶扬善。
为了保持善良的天性,儿童应该远离乌七八糟的城市生活,到接近自然的农村生活。
卢梭认为人天生具有学习的可能,而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他说,所有道德一切事物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因此要高度重视儿童的感官训练。
2、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影响①自然教育的含义自然主义的核心是“归于自然”,就是遵循自然天性发展。
他认为人应该接受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核心是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教育,三种教育综合作用使人趋于善良。
卢梭信奉消极教育,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是儿童自由发展,儿童处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反对成人对儿童的灌输和压迫。
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自然人”,即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自食其力,不受束缚,适应社会发展的资产阶级新人。
③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第一,正确的看待儿童,不把儿童当成小大人看待;第二,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具体来说就是给予适应儿童年龄特征的教育。
④自然教育的实施方案婴儿期(0~2)体育;儿童期(2~12)“理性睡眠期”,感觉教育;少年期(12~15)智育和劳动教育,反对灌输,主张儿童主动学习;劳动教育侧重手工劳动;青年期(15~24)德育德育内容:培养善良,判断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力;德育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使用“自然后果法”;对宗教:“没有信仰就没有真正的道德”。
⑤自然教育理论的影响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对压迫和束缚儿童,阻碍儿童天性发展的传统教育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对解放儿童,释放儿童天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卢梭的自然主义理论首次实践是巴西多的“泛爱学校”,之后在德国兴起的泛爱主义教育运动也以此为理论基础,此外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杜威等人关于儿童观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以此为出发点。
第十三章 卢梭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理想国家中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学校教育应由国家掌管; 学校教育应由国家掌管;不能按教育对象的贫富分 设学校和课程,要求儿童受同样的教育; 设学校和课程,要求儿童受同样的教育;对受教育 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 者,即使不能完全免费,国家也要给予补贴;教师 需由本国公民担任; 需由本国公民担任; 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体育是教育里最重要的部分。
赠 言:
读书太多的人, 读书太多的人,最有可能成为自以为是的无 知者。 知者。 ——卢梭 卢梭: 爱弥儿》 ——卢梭:《爱弥儿》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 ——卢梭 卢梭: 爱弥儿》 ——卢梭:《爱弥儿》
四、论理想国家的公民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表达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 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 另一方面, 的思想家。他在设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育问题时, 的思想家。他在设想新制度建立后的教育问题时, 就特别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 民。
三、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4. 对自然主义教育的评价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1.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回归自然”,即教育必须遵循 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也就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 自然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 是自然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三方 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 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 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 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 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相配合, 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相配合, 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3怜悯是人的天性

写作特点
1、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 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 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 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果;而实际上,自然人的需要仅仅 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 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 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事物,这就是一种天生的善。作者这样 分析,等于从根本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
思考讨论
6、“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 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 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 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 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 的天性。
小试牛刀
2.某校举行辩论会,请根据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和理由。 正方:善意的谎言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归根结底还是谎言,就像褪去乞 丐服穿上名牌西装仍然改变不了乞丐的身份一样,善意的谎言也不会因为戴上 桂冠就摆脱了谎言的本质。谎言就意味着欺骗,欺骗就有碍诚信,这是铁的逻 辑。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这种谎言一旦被戳穿,往往对对方的 伤害会更深。无论何种谎言,都是与诚信相悖的。 反方:
写作特点
2、以事实来反驳。 文章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 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例:母兽保护幼兽、 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 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 文章通过类比,说你们那个了人天生具有怜悯的禀性。接着,作者详 细写了曼德维尔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 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例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 胜于雄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觉论
卢梭重视感官训练的思想来自他的具有唯 物主义因素的人性观。卢梭认为:“我只 知道真理是存在于事物中而不是存在于我 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思想中,我只知道在我 对事物所作的判断中,我的成分愈少,则 我愈是接近真理。因此我之采取多凭感觉 少凭理智这个准则,正是因为理智本身告 诉过我这个准则是正确的。” 这种认识论 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是轻视理论与系统知识 的传授。
卢梭认为人的善良的天性中,包括自爱心和 怜悯心。具有反禁欲主义的启蒙作用,也提 供了教育顺从天性的理论基础。 他特别强调“良心”在使人为善中的重要作 用。卢梭虔诚地认为,良心是理智的“圣洁 的本能,永不消逝的天国的声音”。良心的 核心内容是“自爱”与“爱他人”。这种善 良情感具体体现在人们对于同胞的爱,普遍 地希望别人幸福,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 乐,对于受苦难的人产生怜悯和恻隐之心, 对于受压迫的人给予保护,对于不公正的暴 力行为表示愤怒等。他主张让儿童及早避开 乌七八糟的城市社会,到接近自然地农村生 活,以避免良心遭受污染。
感觉论
卢梭认为,人生来具有学习的能力,是“自由 主动者”,具有理性。人的认识从感觉开始,通 过感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从而获得了各种感觉 观念,它是认识最初的原料。对不同的感觉进行 分析比较,从而判断事物间的关系,获得知识和 道德。 理性使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是感官的成熟。孩子 们不成熟、不完善的感官需要通过训练加以完 善,所以卢梭设想了种种训练感官的方法。鼓 励儿童自己感觉,自己推理,自己学习。
卢梭的教育思想之论人的天性
2010级小学教育马高颖
人的天性
性善论Βιβλιοθήκη 人的天性感觉论
性善论
卢梭认为,儿童生来就是纯洁善良的, 根本就没有什么恶的劣根。而倘若孩子 犯了罪恶,那也是因为受了后天的环境, 特别是恶劣势力的污染与控制。他说: “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因 为在人的心灵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生来就 有的邪恶。”“凡是出自造物主的东 西,……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