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地貌

合集下载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

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绘图题读图题大题第一章绪论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内外时间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则有呈唯独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第二章坡地地貌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地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溃、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坡地行程的两大重要作用重力和流水作用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

崩塌形成的条件1。

地形条件2。

地质条件3。

气候条件4。

地震因素5。

人为因素崩塌堆积形成的地貌类型----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

滑坡作用力的力矩方程Pa-Qb-fR=0影响滑坡的各种因素1.地下水2.地表水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4.地震5.人为因素滑坡和断裂同样会形成阶地土屑蠕动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

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刀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堆积物。

坡地形状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复式斜坡。

第三章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河流的水流在流动过程中进行侵蚀,形成各种沟谷地貌,被侵蚀的物质沿沟谷向下游搬运并堆积,形成河漫滩、冲积扇和三角洲等堆积地貌。

凡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河流地貌。

读图题河流横坡面结构图【p20】河流流水作用1。

侵蚀作用2b搬运作用3。

堆积作用河流的侵蚀作用1。

冲蚀作用2。

磨蚀作用3。

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是和河流水流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进行溶解所产生的一种破坏现象。

河流的搬运作用1。

搬移2。

跃移3。

悬移河流侵蚀基准面河床纵坡面是河流作用形成的,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影响河床纵坡面的发展影响河床纵坡面发展的因素1.水文情况2。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

♦坡地地貌♦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岩石破裂或已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

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石蛋形成并暴露于地表。

由于差异风化,泥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孕育而出。

由于围岩和石蛋的风化速度大约相差30年,所以每过30年左右石蛋就自动脱落滚落到山脚。

这就是产蛋崖千年石生蛋的真正秘密♦按坡长可分为长坡(大于500米)、中等长度的坡(150—500米)和短坡(小于50米)♦按坡度可分为2—5度极缓坡,5—15度缓坡,15—25度缓陡坡,25—35度陡坡,35—55度极陡坡,大于55度直立坡。

♦按坡形可分为平坡,凸坡,凹坡和凸凹坡阶形坡。

♦按坡向可分为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等。

♦坡地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由坡度、坡形、坡向和坡长等方面表现出来。

♦错落:在斜坡体之下具有一向外缓倾斜的岩石,而岩层底垫层较软弱,由于荷载增大或底垫层的强度降低而产生一种以压缩为主的变形,使上覆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陡倾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的现象,称为错落。

♦主要特点: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错落破裂面的坡度很陡,错落体基本上保持原来的结构和产状。

错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流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综合治理2.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3.加强沟通坝系工程建设4.稳定基本农田建设规模5.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采取积极的预防保护与监督执法坡地发育的两种模式。

A 坡地平行后退: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

从整个坡地纵剖面看,呈凹形坡。

最后形成平缓的基岩山坡以及岛状山。

B 发育成上凸下凹的坡形。

最后形成相对高度很小的微起伏平原,称准平原。

流水地貌“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第二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1)

第二章 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1)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地下采空、水库蓄
水、泄水等改变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都会诱 发 崩塌活动。
三 、 坡 地 重 力 地 貌 类 型 ——
(三) 崩塌堆积地貌
倒石堆: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 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 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 形成倒石堆。
1. 倒石堆结构特点:
水化作用是指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 , 水参与到矿物的晶格中,改变了原来矿物的分子 结构 , 形成新的矿物。如硬石膏经水化作用形 成石膏 。 CaS04 十 2H2O 一→ CaS04 · 2H2O 硬石膏 石膏 水化作用的结果 , 密度降低引起体积膨胀,岩 石硬度变小。如硬石膏水化成石膏后 , 体积要 膨胀30%, 加速了岩石的物理崩解。
物 理 风 化 作 用
寒带潮湿区 著。 或高山顶部雪线附近最为显

一 、 风 化 作 用
— 物 理 风 化 作 用
(2)岩晶的撑涨作用 溶解着大量矿物质的水进入裂隙,水分蒸发盐类 结晶,裂隙体积增大,导致岩石崩解。干旱地区 常见;酸雨污染严重的地区常见。
如过饱和明矾溶液结晶后体积增大0.5%,对围岩 产生4MPa的压力。
一 、 风 化 作 用
— 生 物 风 化 作 用
(三)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 由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的破坏过程。
生物物理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一种矿物、岩 石的破坏,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有生物 作用的参与。 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更为普遍些。
二 、 风 化 壳
(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1. 2. 3. 4. 气候条件 地貌条件 岩性条件 时间因素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

《地质地貌学》第十一章  坡地重力地貌

三、崩塌发生的条件
崩塌发生的条件有 • 地形条件 包括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 • 地质条件 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 • 气候条件 气温变化和降雨量。 • 地震及其他因素。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 • 人类活动也是崩塌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山区进行
各种工程建设时,如不顾及自然地形条件,任意 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
• 滑坡产生以后,常在地表形成地形地貌、 岩性及岩土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各种局 部异常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即可判断断滑 坡体的存在与否。
(1)地形地貌及地物标志
• 滑坡往往造成斜坡上出现圈椅状或马蹄状 地形,或使斜坡上出现反向台坎及坡脚向河 床方向突出。表现在地形图上常出现地形等 高线的间距及弯曲度在局部发生异常。
(三)散落
• 散落是岩屑斜坡向下作滚动和跳跃式地 连续运动。其特点是散落的岩屑连续地撞 击斜坡坡面,并带有微弱的跳动和向下作 旋转运动。
二、崩塌堆积地貌及其结构
•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都堆积 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 倒石堆,也叫岩屑堆或倒石锥。
• 倒石堆的平面形状大多呈半圆形或三角形, 坡度与崩塌碎屑物质的休止角相当,一般 在30左右。
• 山崩常阻塞河流、毁坏森林和村镇。 • 山崩时,大块崩落和小颗粒散落是同时进
行的,崩塌体可达数万立方米。
泰 宁 紫 红 色 砂 砾 岩 的 崩 塌 堰 塞 湖
2005年龙王台风 农大写生宿舍六号 楼边坡岩石崩塌
(二)塌岸
• 一般在河岸、湖岸(库岸)或海岸的陡坡, 由于河水、湖水或海水的掏蚀,或地下水 的潜蚀作用以及冰冻作用,使岸坡上部物 体失去支持而发生崩塌。
• 滑坡体上常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 • 滑体两侧常形成沟谷.并出现双沟同源现

地貌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地貌学 第二章  坡地地貌

第二章坡地地貌概念:坡地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岩体、土体在重力或流水作用下发生的崩塌、滑动、蠕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或重力地貌。

第一节风化作用概念: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一)物理风化概念: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

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

1.热力风化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有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而气温与地表温度均有相应变化。

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所以受阳光影响的岩石昼夜温度变化仅限于很浅的表层;而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膨胀所产生的压应力和收缩产生的张应力也仅限于表层。

这两种过程的频繁交替使得岩石表层产生裂隙以至呈片状剥落。

在荒漠地区,白昼的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温度可降低到0℃以下,因为昼夜温差大,所以岩石表面剥落较为严重,甚至有时听到岩石爆裂的响声;在湿润地区,地面的昼夜温差较小,岩石表面剥落现象不明显。

由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更容易剥落,特别是结晶岩,多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矿物的热力性质各不相同,因而在昼夜温度变化下的体积膨胀、收缩差异明显,容易在不同矿物界面产生不同应力,彼此容易分离成为砂粒。

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冻融风化寒冷地带,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大(增大9%左右),因而它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产生很大的压力,可达960~2000kg/cm2,使岩石裂隙加深加宽。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第二章坡地地貌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5)滑坡的作用力: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第三章河流地貌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体8)三角洲与三角湾: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12)河流地貌的发育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平衡阶段,称壮年期阶段;河流地貌发育的终极阶段,称老年阶段第四章岩溶地貌1)岩溶水的分带:垂直循环带、过度循环带、水平循环带、深部循环带2)溶沟与石芽:溶沟和石芽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水流沿石灰岩表面流动,溶蚀和侵蚀出许多凹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部分,称为石芽3)干谷、盲谷和伏流:干谷:是岩区的干涸河谷,由于地壳上升,岩溶水的水平循环带下降,或上游河道水流流入落水洞成为地下洞,原有由地下水喝上游河道补给的河流失去了水源,因而变成干谷盲谷:在岩溶区,常见河谷上游从某一陡坝下的泉眼涌出,而河流流向的前方又有一落水洞,河水沿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谷地称为盲谷伏流:转入底下的河流暗流段,叫伏流4)峰林和峰丛:峰丛:峰丛是由上部为耸立的锥形山峰和下部相连的基座组成的石灰岩山峰群峰林:高耸林立的散布石灰岩山峰的组合5)岩溶地貌的地带性特征:6)岩溶地貌的发育阶段性:幼年期阶段、青年期阶段、壮年期阶段、老年期阶段第五章冰川地貌1)雪线及其影响因素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地区,地表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限,称为雪线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地形2)冰川冰的形成过程: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雪粒,再由雪粒变成冰川冰,最后形成冰川3)冰川的类型:1.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气候冰川和大陆性气候冰川2.按冰川形态、规模和所处地形条件,可把冰川分为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4)冰斗、刃脊和角峰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地;刃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角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5)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这些小丘为羊背石6)终碛堤与鼓丘:终碛堤: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冰川的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7)常见的冰川地貌:冰蚀、冰碛、冰水堆积地貌第六章冻土地貌1)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季节冻土:冬季土层冻结,夏季全部融化,叫~多年冻土:多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或至少连续3年处于冻结状态的土层,称为~2)活动层: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每年夏季融化,冬季冻结,叫~3)影响多年冻土厚度的因素:1.气候影响:大陆性半干气候较利于冻土的形成,而温暖湿润的海洋性气候不利于冻土的发展,因而在欧亚大陆内部的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南界北纬47°比海洋性气候影响较大的北美冻土南界北纬52°要更南一些,另外,在纬度和高度相同的条件下,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的冻土厚度比海洋性气候区的要大 2.岩性的影响:砂土导热率高,易透水,不利于冻土形成,黏土导热率低,不易透水,有利于冻土形成,泥炭的导热率最低,最有利于冻土的发育;在连续冻土带,往往在超市黏土区的永冻层顶面埋深比砂砾石区的要浅,厚度比砂砾区的也要大,在不连续冻土带,泥炭黏土组成的地区往往发育许多岛状冻土 3.坡向和坡度的影响:坡向和坡度直接影响地表手太阳辐射的热量,阳坡日照时间长,受热多余阴坡,因而在同一高度、不同坡向冻土的深度、分布高度和地温状况都不同;4.植被和雪盖的影响:冬季,植被和雪盖阻碍土壤热量散失,夏季,植被和雪盖减少地面受热,因此,在有雪盖和植被的地区,地面年温差小;4)冻土的热状态剖面图与地温年变化深度:5)石环的形成过程:石环是由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一种环状冻土地貌,石环是冻土中颗粒大小混杂的松散砂砾层,由于饱含水分,经频繁的冻融交替,产生物质分异形成的,过程:活动层中的大小混杂的砂砾,冬季先从地面冻结,砂砾层空隙中的水冻结膨胀,地面和砂砾层中的砾石一起被抬高,砾石下部尚未冻结而出现空隙,砂土填入或水深入形成冰透镜体,夏季,活动层上部解冻,由于砾石和砂土的导热率不同,砂土中的冰先融化,地面逐渐回降到原来位置,但砾石下部仍未冻结状态,这时一些大颗粒碎石或砾石却比周围含水砂土位置相对升高,等砾石下部冰开始融化时,砾石周围的砂土向砾石下部移动,填垫在砾石下部,当活动层全部融化后,砾石却相对抬升了一段距离,在这种冻融过程反复作用下,打的石块就逐渐被顶托到地面除上述垂直方向的冻融迁移外,还有水平方向的迁移;水平方向的迁移是在活动层上部和地表进行的,在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中,冻结是体积膨胀要比含水较少的粗粒碎石层的大,结果含水较多的细粒砂层就形成一个微微向上凸起的膨胀中心,分布在表层的砾石从膨胀中心向四周移动,解冻时,由于砾石和含水砂土的导热率不同,先融化的细粒砂土回到原来的位置,填充了融化后的空隙,等到砾石下部也融化时,砾石则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凸出在地面上,则向四周较低的部位移动,最后形成以砾石和碎石为边缘的石环6)冻土发育的空间差异:冻土发育不仅要有一定的低温,而且还与一定湿度有关,因此,处在同一低温条件下,由于湿度的不同,冻土地貌发育的程度在空间上也不一样第七章荒漠地貌1)风的搬运作用:风携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不同形式和不同距离的位移,称为~2)风积物的特点:1.颗粒粒径一般只限于1mm以下2.风机无的粒度均一,比湖沙、河流沙河海滨沙的分选都好3.风成沙的磨圆度高4.沙粒表面有许多凹坑,这时沙粒在运动过程中相互撞击形而成,这种现象只限于大沙粒小于的颗粒这种现象不明显5.有些石英砂表面有溶蚀痕迹和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沉积物,6.风成沙一般以石英为主,有少量长石和各种重矿物如角闪石、绿帘石等,容易磨损的矿物经风搬运大都磨成更小的颗粒被吹扬到更原地地方,如云母在风成沙中很少见到3)雅丹: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龚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4)新月型沙丘的形成过程:由于沙堆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过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产生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后的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继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不断堆积在沙堆丘部的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形沙丘;雏形新月形沙丘再进一步扩大和增高,使气流在通过它的顶峰附近和背风坡坡5)脚部分时,产生更大的压力差,从而在背风坡形成更大旋祸,使原有浅小马蹄形洼地扩大,从迎风坡吹越沙丘页的流沙,在沙丘顶部附近的背风坡处难积,当增长到一定程度,沙粒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沿背风坡下滑,落在洼地内,再被涡流吹向两侧堆积,这时就形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6)常见的风成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第八章黄土地貌1)黄土沟间地貌:黄土沟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岇三种类型,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浅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的流水侵蚀都有关2)黄土地貌的发育阶段:黄推堆积时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和黄土堆积后的侵蚀地貌发育阶段3)常见黄土地貌: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黄土谷坡地貌和黄土潜蚀地貌第九章海岸地貌1)海岸的动力作用:波浪、潮汐、海流和河流波浪作用:海岸地貌形成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营力之一,风对海面作用,使水质点作圆周运动,海面水体随之发生周期性起伏,形成波浪潮汐作用: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海面周期性涨落现象,潮汐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潮汐的涨落,使海面发生周期性的垂直运动,海面涨落过程称为涨潮和落潮,二是使海面水体产生水平方向整体运动,形成潮流海流作用:海流的形成可由风的作用,气压梯度、海水密度和温度、江河淡水注入以及潮汐等影响所致海啸作用:海啸是突发的海底断层错动,海底滑坡,海底火山喷发或者划入海洋中的陆上滑坡引起的巨型波浪2)海面变化的影响因素:潮汐,风暴、海啸引起的上涨和贿赂,也有第四季的气候变化、构造运动、均衡作用、沉积物堆积等原因引起的长期海面升降变化第十章大地构造地貌1)构造山系的分布与特征:大致分为两大带:一是环绕太平洋沿岸的构造山系带,二是为略呈东西向的横贯亚洲、欧洲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特征: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和相邻的下沉盆地的沉积厚度加在一起,高差可大10千米4.山地呈断块抬升或拱区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及夷平面5.这些山地长石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频繁地带6.构造山西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在所谓的山根,2)大陆裂谷的成因:裂谷形成的力源问题:大陆裂谷是地壳拉张的结果,在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炽热的地幔上升流的作用使岩石圈上拱呈穹隆外形,由于地幔上升流造成岩石圈上拱引起的区域拉张,岩石圈不断变薄,最终导致穹隆破裂,下陷形成谷地裂谷形成过程中的扩展问题:裂谷形成发展过程是先在某一地段开始破裂,然后再从这里向远端扩展,裂谷的形成阶段:根据谷内的沉积物粒度特征,可把裂谷作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奠定盆地的基础,地形经过长期夷平作用而起伏很小,侵蚀切割作用很弱,在古风话壳之上沉积细粒沉积物,第二阶段:盆地大幅下降,地形高差大,盆地两侧山地侵蚀作用加强,因而在盆地内堆积粗粒物质3)海沟-岛弧地貌:。

坡地地貌 2

坡地地貌 2

单纯的看待坡地形态,可分为直线坡、凸形坡、凹形坡和各种形状组合的复式斜坡,他们的形成发展和岩性、构造运动及自然地理等因素有关。

然而,当你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下,用演变的观点看待它是,你看到的绝不是静止不变的地貌形态。

坡地的发育,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模式是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称为坡地平行后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形成的坡地只能在上部段与原始坡平行,长度愈来愈短;下部坡段因接近剥蚀基准面,坡度变小,长度加大。

从整个坡地的纵剖面形态看,呈一下凹的坡形。

分水高地的面积也随坡地后退而不断减少,但高度尚未降低,直到不同方向坡地后退到分水高地相交时,分水高地才开始降低。

在干旱区,由于山坡的不断后退,停积在坡麓的风化碎屑被洪流冲走,使山麓基岩裸露,形成平缓的基岩坡面,称为山麓剥蚀面。

如果地壳长期稳定,山麓剥蚀面将扩大联合而成广阔的剥蚀平原。

一些尚未完全剥蚀夷平的残留高地,称为岛状山。

另一种坡地发育模式是假定一些较陡直的坡地形成后,坡地上部与分水高地之间有一明显的坡折,此坡折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或片流作用下而变成浑圆状,坡面的坡度逐渐变缓,形成凸形坡,坡地的下坡段将发育一个凹形剖面,整个坡地形成上凸下凹的坡形。

如果地壳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坡地受剥蚀变缓,分水高地也同时降低,逐渐趋于夷平,最后形成相对高度很小的微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为准平原。

站在一条河流前,单纯的观察描述这条河流的地貌景观,你可能会看到滨海平原和复杂的水系,横剖面宽浅的河床及河床里面的心滩,甚至宽广低平的河漫滩和宏伟的扇形三角洲。

你也有可能看到险峻的峡谷及其里面狭长湍急的河流,甚至河流里的壶穴和岩槛和河流外复杂的河流阶地。

这些都是固定静止的河流地貌。

然而,如果你能把这些地貌形态联系起来,并在一个相对巨大的时间空间尺度来思考,你就会得到另一种全新的认识。

戴维斯把这种认识叫做侵蚀循环:(1)河流地貌发育的初始阶段,称幼年期阶段。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

河南大学地貌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 2008.12.17 1.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

3. 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

第二章坡地地貌1.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2.风化作用: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发生破碎、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砂粒和黏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3.崩塌: 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4.倒石堆: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

5.滑坡: 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7.坡积物:在坡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平缓的坡路地带堆积下来的沉淀物8.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第三章河流地貌1.河流:是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统称,是地表水流最主要的形式.2.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3.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4.河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5.壶穴: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6.河流裁弯取直: 曲流形成后,不断侧蚀,同时不断向下游迁移。

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道取直,称为河流截弯取直。

截弯取直后,被废弃的弯曲河道,称为牛轭湖(oxbow lake)。

7.河漫滩: 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8.泥石流:泥石流是发生在沟谷和坡地上的包含小至粘土大至巨砾固液两相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按滑坡体 小型滑坡(<5万m3) 体积分为 中型滑坡( 5~50万m3)
大型滑坡(50~100万m3) 巨型滑坡(>100万m3)
(4)按滑动面与斜坡上 均质体滑坡 岩层层面关系分为 顺层滑坡
切层滑坡
吉林延边老头沟村小型滑坡
吉林省集安市上解放村小型滑坡
滑坡毁坏铁路
三、泥流
• 泥流是斜坡上的厚层风化土石(或黄土上、红土) 被水浸泡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 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II.滑动阶段
• 在上一阶之后可能几天、几周或几年不等,才进入 滑动阶段。
• 首先蠕动区的后上部(牵引或主动滑坡段)在重力牵 引下形成滑动面(此时从滑坡中流出浑浊水流),不 断向前下部推挤,使前下部(推动或被动滑坡段)抗 滑力减少和出现新的滑动面。当上、下部滑动面同 时滑动且后部与边部裂隙贯通时,滑坡即进入滑动 阶段。
第三章 坡 地 地 貌
一、崩塌
1.崩塌的概念
斜坡上部的岩、土体、石块或碎屑层,在重 力作用下快速地向下运动,称崩塌。
崩塌按发生的地貌部位 和崩塌方式又可分为山 崩、塌岸和散落。
• 山崩:山岳地区常发生的一种大规模崩塌现象, 山崩时,大块崩落石块和小颗粒散落岩屑同时进 行,崩塌体能达数十万立方米。
• 斜坡在20°~40°间适合泥流发育,坡度>40°时水 易流失,土层不易浸润饱和,不利于泥流形成。
• 泥流堆积物主要是泥土与碎石混杂堆积,无分选和 层理。
• 在寒冷气候区,甚至<20°的斜坡上,由于冻土融化, 碎石土层被水侵润饱和,也会发生泥流,称融冻泥 流,常在斜坡上形成大片小型舌状泥流阶地群。
斜坡上建筑物增加斜坡载荷
(5)地震 地震震动使斜坡失稳。 1960年智利8.5级地震,诱发数以千计的滑坡。
滑坡发生过程
I.蠕动变形阶段 • 在重力负荷长期作用下,岩 (土)体松驰,发
生微小剪切位移、扭转和岩层弯曲等非弹性 变形,滑体后部产生断续的张裂缝。中部开 始微微蠕动向前挤压,两侧开始出现羽状裂 隙,这时仅沿中部滑体蠕动区底部局部出现 滑动面位移,运动速度缓慢
3.滑坡要素(滑坡的形态特征) (1)滑坡体 (2)滑动面
滑坡床
滑坡体
滑动面
(3)滑坡壁
(4)滑坡阶地
(5)滑坡鼓丘
滑坡阶地
滑坡壁
滑坡鼓丘
滑坡舌
滑坡床
滑坡体
滑动面
(6)滑坡裂缝
环状拉张裂缝
平行剪切裂缝(滑体各部位滑动速度不同,产生与滑 动方向一致的裂缝)
滑坡鼓丘部位的张裂缝和挤压裂缝 滑坡前端的放射状裂缝 滑坡阶地
• 特点:整体下坐位移;垂直位位移大于水 平位移;无破碎和翻滚。
错落
二、滑坡
1.滑坡定义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在重 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2.影响滑坡的因素及滑动过程
(1)地形 基岩沿构造面滑动,坡度30o~40o; 松散层沿层面滑动,坡度20o。
(2)岩石结构和岩性
• 塌岸:河岸、湖岸(库岸)或海岸的陡坡,由于 河水、湖水或海水的冲蚀,或地下水的潜蚀作用 以及冰冻作用,在岸坡的水面位置常被掏空,使 岸坡上部物体失去支持而发生崩塌,称为塌岸。
2.影响崩塌的因素
(1)地震
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 规模很大的崩塌体。
(2)地形
崩塌多产生于550以上的斜坡。
撒落和倒石锥堆积物
• 撒落是山坡上的风化碎 石在重力作用下,长期不 断往坡下坠落的现象。
• 倒石锥是撒落的堆积地貌 对斜坡改造起重要作用山天池周围
错落
• 错落:是岩体沿陡坡、陡崖上平行发育的 一些近于垂直(45°-70°)的破裂面(断 裂、节理密集带和交叉带)发生整体下坐 位移,其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移动岩 体基本上保持原岩结构和产状。
• 滑动速度可达每分钟数米到数十米,甚至每秒几十 米,但一般是速滑与稳定交替出现。
Ⅲ.稳定阶段 • 滑动停止后,滑体重心降低,滑坡系统内
能量耗尽,因挤压使土体固结性提高和水 分减少,土体自重压实和裂隙消失等,使 滑坡经过调整进入稳定阶段。
• 只要引起滑坡的各种因素继续存在,一旦 滑坡再蓄能量之后,滑坡仍将再次活动, 故有的滑坡有长期滑动历史。
松散物质崩塌>45o; 黄土崩塌>50o; 坚硬岩石崩塌>60o。
(3)地质构造
断裂、节理发育,岩石破碎。
(4)岩性
软硬岩性的地层呈互 层时,较软岩层易受 风化,形成凹坡,坚 硬岩层形成陡壁或突 出成悬崖,易发生崩 塌
(5)气候及降水 气候可使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地崩塌形成的时间。
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强烈。 降水渗入地下,降低岩石强度,增大重量。水渗入裂隙或软弱 层,减小了摩擦阻力。
四、土屑蠕动
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 慢向下坡运动,称为土屑蠕动。
土屑蠕动速度缓慢, 主要由温度变化或 湿度变化所引起。
•电线杆歪斜
•树干弯曲
•土墙或篱笆墙向下 坡倾斜
•坡面草皮向下坡移 动
蠕动机理
(6)人类活动
开挖山坡 人工爆破
3.崩塌地形
崩塌崖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 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倒石堆(岩屑堆)。
倒石堆结构
• 棱角明显,无磨圆 • 碎石的机械组成与基坡岩性有关。 • 倒石堆碎屑颗粒大小排序是较粗大的岩屑分
布在倒石堆的下部,向上逐渐变细
Rockfall
滑坡壁
环状张裂缝
放射状 裂缝
滑坡舌
滑坡侧壁
横向张裂缝
张裂隙
滑坡床
滑坡体
滑动面
(7)滑坡洼地(滑坡湖) (8)醉汉林(醉树、马刀树)
醉汉林
4、滑坡类型 (1)按照滑坡
物质组成
(2)按滑坡体厚度 (或滑床深度)分为
碎屑滑坡 黄土滑坡 粘土滑坡 基岩滑坡 浅层滑坡(<6m) 中层滑坡(6—20m) 深层滑坡(20—50m) 极深层滑坡(>50m)
滑坡常沿断层面、节理面、岩层不整合面、 岩层层面发生。尤其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岩 层倾角小于坡角。
松散层滑坡常与粘土夹层或松散层与基岩之 间的界面有关。
基岩滑坡常与千枚岩、页岩、泥灰岩等软弱 岩层有关。因为这些岩石遇水时容易软化,在斜 坡上失去稳定,产生滑坡。
地质构造条件
(3)水:降雨或地下水或地表水
A、土(岩)体颗粒间的孔隙水将降低细颗粒间的吸 附力;
B、地下水能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如黄土中的碳酸 钙,使土体失去粘结力;
C、饱含水分的土(岩)体,增加土体单位体积的重 量,因而加大平行滑动面的重力分力;
D 、水沿滑动面运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
(4)人类工程活动
人工开挖边坡 斜坡上建筑物增加斜坡载荷 工程爆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