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书名: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书号:ISBN978-7-311-04667-1

定价:92.00元

作者简介:

梅维恒(Victor H. Mair)1989年起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研究系(后改称亚洲和中东研究系教授。作为美国当代知名汉学家,他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俗文学),敦煌吐鲁番学,汉语语言学和词典编纂,中国和印度、伊朗文化交流史,中亚东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印欧语比较语文学等众多领域和课题。

编者简介:

徐文堪,现任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审,四川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古代中亚的历史和文明(特别是吐火罗问题)、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古人类学、亚洲各族及其语言的起源等。

内容简介: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主要收入的是1978年以来我国内陆欧亚诸方向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同时选择了部分国际欧亚学的经典名著,涉及区内众多民族、多种文化类别的语言、文字、风俗、宗教、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内容及其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和资料构建上独显欧亚视野的优势和特色。

该套丛书的出版宗旨是:使读者能够在欧亚这一视野下系统、全面地品读历史,审视文化传统的发生、发展和变迁,认识我们的历史文化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推动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

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进步。

系统出版这些成果,对于指导我们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构建稳定的发展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的民族史、宗教史、边疆史、各断代史乃至中华文化传统等现代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也将意义深远。

本书是“欧亚历史文化文库”中的一种。本书由梅维恒先生授权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徐文堪先生根据国内学界的具体状况辑编,所收12篇论文略依时代和主题排列。1~3篇主要涉及新疆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和上古时期中西交通,包括吐火罗问题。4~6篇为语言学论文,特别关注汉语语言史与梵语和佛教的关系。7~11篇均与敦煌吐鲁番学相关,对唐五代变文的研究是其重点,还讨论了《心经》诸本与《西游记》的关系。第12篇是与著名语言学家、台湾“中研院”院士梅祖麟教授合撰,讨论近体诗与梵文诗律的关系,对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作了深入分析,是继陈寅恪先生名作《四声三问》之后的一篇精心杰作。除上述12篇外,梅氏于2010年写成长文《近三十年来北美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涉及汉语与内陆欧亚语言关系的研究情况,此文由其学生、密歇根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杨继东博士和匹兹堡大学博士生崔捷先生合译为中文,并附详细书目,故作为“附录”收入。

目录

前言 / 1

1 新疆奥尔得克墓地的新发现和全面发掘 / 1

1.1 概述 / 1

1.2 定位和气候 / 5

1.3 年代及其与周围遗址的关系 / 7

1.4 对墓地的初步描述 / 8

1.5 男根女阴林 / 10

1.6 船形棺木 / 13

1.7 外有泥壳的棺材 / 15

1.8 仿造尸体 / 17

1.9 装束 / 18

1.10 篓 / 22

1.11 麻黄和其他随葬品 / 24

1.12 住地 / 25

1.13 一个民族的消亡 / 30

1.14 迫切需要的工作 / 31

1.15 结论 / 33

2 古汉语巫(*M y ag)、古波斯语Magu和英语Magician / 40 附录:外语单词说明 / 64

3 关于吐火罗问题 / 75

4 佛教与东亚白话文的兴起——国语的产生 / 82

4.1 中国早期白话文 / 85

4.2 佛教与语言 / 88

4.3 翻译、语言学与赞美诗 / 91

4.4 社会价值观、知识史和宗教目标 / 96

4.5 印度的背景 / 100

4.6 “国语”的概念 / 105

4.7 与koine(古希腊共通语)作用相当的官话 / 108

4.8 日语对“国语”的启示 / 111

4.9 朝鲜的语言改革 / 112

4.10 结论 / 118

5 《贤愚经》的原典语言 / 128

6 郑樵的梵文构想——中国拼字概念 / 146

7 欧亚鸟类对话作品的比较 / 157

7.1 引言 / 157

7.2 中国唐代 / 158

7.3 伊朗Seljuk / 161

7.4 后中古的英国 / 168

7.5 Dge-lugs-pa西藏 / 170

7.6 结论 / 173

8 作为传送印度文学到中国管道的中亚佛教 / 177

9 看图讲唱通过中亚的传播 / 182

10 唐五代变文对后世中国俗文学的贡献 / 209

11 《心经》与《西游记》的关系 / 277

11.1 导言 / 277

11.2 玄奘和《心经》 / 279

11.3 不空 / 286

11.4 梁武帝 / 288

11.5 有关玄奘传说的进一步铺陈 / 289

11.6 《心经》的持久中心地位 / 292

11.7 结论 / 293

12 近体诗律的梵文来源 / 299

12.1 问题 / 300

12.2 动因 / 305

12.3 两代试验诗人 / 309

12.4 近体诗律的形成 / 322

12.5 平仄对立中的梵语因素 / 324

12.6 齐梁体的产生 / 332

12.7 从齐梁体到近体诗 / 337

12.8 梵文的影响 / 340

12.9 梵语诗学资料 / 341

12.10 《文镜秘府论》的梵文来源 / 345

12.11 梵文对近体诗律的影响 / 353

12.12 结论 / 363

附录Ⅰ文28种病 / 370

附录ⅡA 10种叠音(YAMAKA) / 372

附录ⅡB 10种诗病 / 373

附录ⅡC 5种(7种)叠音 / 373

附录ⅡD 10种诗病(两组),7种喻病 / 374

附录ⅡE 10种诗病,违犯诗德的10种表现,7种叠音 / 376 附录近三十年来北美地区中国语言研究的进展 / 384

索引 / 427

索引

A

阿尔泰语107,401

阿英244,245,272

埃夫利亚〃艾凡迪(Evliyā Efendi)197,204

埃默里克(Ronald Emmerick)

137

艾伯华(Wolfram Eberhard)

235,247

安德罗诺沃文化47

安世高91

奥尔得克1-3

B

《百鸟名》

157-160,173,175,176,214

八病

303,313,317,331,341,355,364,367

八思巴文

115,117,118,404

白话

82-89,95-100,103-105,109,111,146,168,171,177,178,180,211,213,216,262,263,275,276,281,283,371

白一平(William H. Baxter)

391,392

白语386,401

百戏218

宝卷

175,211-215,228,258,261,262,274,276

鲍则岳(William G. Boltz)403

贝格曼(Folke Bergman)

1-3,9,24,30,35

贝利(H. W. Bailey)182,204

变家177,179

变文

85,87,94,97,158,175,176,178-183,185,187,189,194-196,200-203,209-217,220,221,224,228,230,232-234,236,238,240,242,244,245,247,252-254,262,273-276,291,369

博斯腾湖6

不空(Amogharajra)

181,280,281,284-289,294

C

《出三藏记集》

128,129,131,150,182,306

曹逢甫395

陈洁雯386,393,399,401,402

陈平396

陈寅恪300-302,381,383

陈渊泉392

船形棺木13

词汇扩散理论401

慈恩寺

191,208,279,280,282,289

D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290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81,245,290-292,295

《东国正韵》115

《东亚语言学报》388

《多心经》

115,277,280-282,284,290,291,295

大夏人(Bactrians)44

大兴善寺280-282,289

戴浩一395,401

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

184,186,204,210,211

戴胜鸟161-164,171

丹丹乌里克243

德范克(John DeFrancis)

146,389,393,395,397,403

邓守信384,404

邓肃147,148

丁邦新

327,328,333,366,381,391,401,402

董同龢327,381

杜牧299

端木三392

F

《法宝义林》179

《法华经》244,284,285

《法苑珠林》150,239

《方广大庄严经》

192-194,205-208

《风俗通义》221

《佛陀十二功德经》192,207

法显

102,130,135,136,310,311

梵语

50,62,63,65,75,77,79,80,90,92-94,96,102-104,108,129,137,144,145,150,155,199,284,299,302-307,309-312,314,324-326,328-332,341,342,344-349,351-358,362,363,365,366,368,369,378-381

方言

50,61,86,100,103-106,108-111,114,184,186,207,327,363,366,385,386,389,392,393,396,398-402

仿造尸体17

冯胜利394

傅芸子212,273

富安敦(Antonio Forte)

201-203

G

《高僧传》

89,105,301,302,305,308,310,311,330,331,343,380

《歌经标式》364

《国际中国语言学评论》388

盖蒂〃阿札帕(Guitty Azarpay)

199

干尸5,19,178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40,391

高承226,227,273

高桥盛孝142

格鲁塞(René Grousset)

198,205

葛玛丽(Annemarie von Gabain)

184-187,189-191,196,203-205

古波斯语

40,51,52,54,55,58,62,63,163

古立维奇(I. S. Gurevich)87

观音菩萨

279,282-285,289,291,294

归义军160,175

贵霜76-78,91

国语

49,82,105-112,118,346

H

《汉书〃艺文志》237

《汉语》

6,14,40,54,55,58-64,70,73,75,76,78,79,82-84,86-88,91-95,98,102-112,127,128,132,138,141-143,145-148,150,151,153,178,223,236,246,287,301-309,312,314,323,325,327-333,341,346-348,351-358,362-369,371,379,381,382,384,386,389-396,398-402,404-407 《汉语大词典》128,178

《汉语功能语法》390

《华严经》89,133

韩南(Patrick Hanan)261,267

韩哲夫(Zev Handel)393

汉藏语系146,401

恒宁(W.B. Henning)

201,202

洪迈230,273

胡应麟239,273,318,381

黄庭坚300

黄正德388-390,394

回鹘汗国200

J

《金光明最胜王经》

188-190,205,207

《九歌》218

季羡林

65,93,120,160,176,182,208,222,223,235,266,311,381

甲骨文

49,53,54,71,83,306,399,403

犍陀罗俗语(Gāndhārī Prakrit)

136,144

蒋礼鸿216,273

金刚智(Vajrabodhi)286

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47

金声伯261

近体诗

299,300,304,309,310,312,313,316-318,322,323,332,336,337,340,341,349,353-355,359,361,362,364,366,367

竟陵八友315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

92,102,130,277,278,288,302,304,305,308-311,343,382

K

卡拉苏克(Karasuk)文化66

克劳森(Gerard Clauson)

186,187,189-191,204

孔雀河2,4,6,26-28,30

傀儡

221-225,227,228,230-232,247-251,257,258,260,274,275

L

《老乞大》395

《列子》222

《龙飞御天歌》115

牢度叉177,180

李方桂

40,312,366,381,384,388

李家瑞248,274

李讷(Charles N. Li)

390,394,402,406

李商隐299

李世瑜211,274

李亚非394

李艳惠389,390,394,395

利玛窦(Matteo Ricci)147

连金发393,401

梁武帝

219,288,289,294,295,306,310,318-320,333 列维(Sylvain Lévi)

183-185,206

林德威(David Branner)

392,394,403

林纾92

刘茂才198,207,230,268

刘勰312,314,319

柳无忌210,239,268

楼兰

1,4,6,7,25,26,32,38,76,129

鲁迅240,300,383

陆游202,300

罗布泊

1,2,4,6,7,18,25,28-32,36-38,76

罗杰瑞109,389,390,392

罗圣豪(John Rohsenow)

395-397,399,403

M

《弥勒会见记》

75,77,183-188,204,205,207,208

《明道杂志》227,27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277,278,311

麻黄7,12,19,24,34,35

马西尼(Federico Masini)398

麦考利(James D. McCawley)

390,395

梅祖麟

84,96,98,99,109,125,321,327,382,383,390

孟列夫214,247

缪勒(F. W. K. Müller)

75,184,185,187,194,207

摩尼教198-203,206

牟羽可汗200

N

《鸟类大会》

158,161-165,167-169,171,173

《鸟类议会》158,168,169,173

那体慧(Jan Nattier)181

纳兰性德219,274

男根10-12,15,16,33

尼古拉〃波丕(Nicholas Poppe)

192

女阴10,12,24,33

P

帕威尔〃普恰(Pavel Poucha)

198

裴吉瑞(Jerome L. Packard)

393,403,406

皮影戏

187,221,225-233,247,250,251,258,272,273

平仄

300-304,314,317,323-325,327-332,334,337,340,354,365,367,381,383

评话211,261

婆罗米字155

蒲立本(E. G. Pulleyblank)

200,391,392,394

普实克(Jaroslav Pr ek)

209,210

Q

“青年音系学派”392

乔赛(Geoffrey Chaucer)

158,168,169

桥本万太郎384

屈承熹391

龟兹

75-79,140,141,194,198,206,207,277

R

饶宗颐

40,53,54,74,114,124,146,156,302,327,382

任昉301,321

月氏76,78,91,92,94

阮籍306,333

S

“四吐火罗”77

《舍利弗[降魔]变文》182

《诗镜》(檀丁)

299,303,330,331,341,345-349,353,375,378

《诗律考辩》(Chandoviciti)

344,353,354

《诗庄严论》

299,303,341,342,344,348-350,373,374,380,382 《十四音训叙》310

《世界广说》76

《事物纪原》226,227,273

《说文解字》153,399,404

《四声三问》301,381

萨满

48-50,54,70,71,217,218,227

萨满教49,70,218

塞人43,46,51,63

社会语言学

98,99,385,395,396,398,402,406

沈丹森(Tansen Sen)155

沈约

300-303,306,310,312-317,319-322,325,327-329,331,333-337,341,343,344,351,353-355,359,363,364,367-369,379

生殖崇拜12,33

施密特(K.Schmidt)

194,198,208

石毓智394

双文制396-398

斯基泰人

43,62,67,68,71,130,244

斯文〃赫定(Sven Hedin)1

四声八病300

苏菲派161-163

苏美尔语64,83

苏轼300

俗语(Prākrit)

50,84,86,88,89,93,94,97,99-113,116-119,128,131,132,136-141,143-145,199,209,218,228,232

粟特语

77,94,137,141,142,177,187,199,203

孙朝奋391

孙楷第

211,227,230-232,250,258,274,275

T

《太平广记》289,290,292

《通志》149,153-155

汤珊迪(Sandra Thompson)

390

陶红印391

藤原滨成364

图姆书克语(Tumshuqese)137

吐火罗人(Tocharians)

44,75-77,198

吐火罗语(Tocharian)

36,50,61,62,71-73,75-80,86,93,137,140-142,177,183,184,187,198,206-208,223

吐鲁番

31,38,76,139,183,186,187,194,199,203-205,208,353

托勒密76

陀罗尼(dhāranī)

92,96,116,117,286,287

W

《文镜秘府论》

299,300,325-327,332,339,344-349,370,378

《文心雕龙》314,319

《文选》218,299,320,321

《五卷书》(Pa catantra)234

《舞论》

299,303,326,330,331,341,342,344,349,350,352-354,364,372,373,379,382

王炳华4,26,38

王国维217,230,275

王秋桂215,271

王融301,315-319,336,362

王士元388,389,400

王维299

王照108,109

威利〃巴吕克(Willi Baruch)

183

文言

82-84,86-88,91,92,94,97-99,104-106,110-113,117-119,146

乌孙44

40,48-50,52-56,58,62,63,70,71,74,217,225

武鸣土歌366-368,381

X

《西京赋》218

《西厢记》260

《西游记》

178,181,245,246,277,278,280,281,284,285,288,289,292-295 《下部赞》202

《贤愚经》

93,128,129,134,178,180-183,185

《心经》

178,181,277-285,287-295

《训民正音》113,114

西克(E.Sieg)75

西南丝绸之路177

悉昙字146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

40,60,73,74

夏伦(G. Haloun)201,202

向达158,175,216,275

萧纲(梁简文帝)

306,310,315,319-323,333,334,338,362,368

萧统299,319-321,333

萧衍(梁武帝)318,333

萧子良

301,306,310,315,322,330

小河墓地1,3,11,26,38

谢灵运

302,303,306,309-318,320,321,333-336,359,361,382

谢朓

301,315-322,329,333,334,336,362,368

匈奴人44,66,135

熊本裕(Hiroshi Kumamoto)

137

徐文堪35,76,81,128,276

许理和(Zürcher)

85,87,127,310

许思莱(Axel Schuessler)

392-394,399,404

玄奘

92,136,178,181,189-192,205,208,245,278-280,282,284-294,296 薛聪112,114,116

Y

《伊索寓言》166

《夷坚志》230

《玉台新咏》315,321

《圆觉经大疏钞》179

焉耆

75,76,78-80,129,183,184

严绵401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doc

历史文选期末考点整理 一、甲骨文卜辞的构成 前辞、命辞、占辞、验辞 前辞(叙辞):记载占卜的时间和贞人 命辞(贞辞):记载占卜所问的内容 占辞:记载国王看了卜辞后的吉凶判断 验辞:记载验证的结果 二、八卦 亦称经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我国古代的一套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各卦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 震代表雷,艮(g4n)代表山,巽(xM)代表风,兑代表沼泽。在《易经》里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坊间亦用汉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来记八卦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卦的代表符号由三爻演变而成。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 (一)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二)八卦代数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三)八卦方位 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后天八卦:震东,兑西,离南,坎北,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 (四)八卦所对应的五行: 金?乾、兑乾为天,兑为泽 木.震、巽震为雷,巽为风 土-坤、艮坤为地,艮为山 水-坎坎为水 火-离离为火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水火金木土 三、尚书真伪之辩 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济南伏生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瞭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四、尚书今古文之争 汉武帝末年,《古文尚书》献于朝廷。哀帝时*,刘歆校书时■发现,倡议立学官,引起今古文之争,但遭到金文家反对,刘韵的倡议未被采纳。东汉末《古文尚书》散亡。当时的今古文之争纯属地位之争,真伪还无法定论。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结题报告1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统节日结题报告 中国是世界山最大的文明古国,有这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古老文明的继承和创新将有助于个人修养以及文明进步。尽管如此,在今天的现实所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确实很多人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物质。即便是在大学校园里,许多大学生对创痛文化和历史只是漠然处置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加强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床融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1.创痛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的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在中国创痛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和普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相关教育模式存在误区。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的人呢是通过课堂教育来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历史课,更多的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但是,以目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中学,历史教材僵硬刻板。对传统文化和历史教材的人是停留在书本和教材,无法展现历史和文化真适合多姿多彩的面貌,但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多数人就不可能再有继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 此外,我国当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传统的文化模式失去了神圣的权威,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等也必然处在磨合,矛盾,冲突之中,尤其是亲眼一带更是日益可求彰显个性,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同时,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日渐增大,学生们更关心的是抓紧时间去考五花八门的证书,以求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为自己增添砝码,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他们现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个人的道德文化修养。 2.提出的建议或措施 历史文化教育的形式亟待改革。缺乏大众化的历史文化教育是导致社会文化氛围薄弱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加快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改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 无论是已称为今口的城市历史文化,还是将会成为明天的城市历史文化,都有个不断地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更替创新的问题,这一城市文化的再创造,必须从战略层面和实施层而上制定出明确的目标、有力的政策和可行的措施。这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更新步伐加快的新时期,尤显重要.本文就此提出若干见解,以祈能引起对城市历史文化再创造的重视. 一、缘起 通过先后几批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确定,向世人昭示了我华夏悠久、深厚而灿烂的城市文明的光彩。与此相应的名城保护的政策与法制的建一设,更是功垂于千秋,利及于当世。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与价值观的确立与提升,无疑地已为今日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人了基因性的内涵。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在所处时代的民族或地域统领文化在城市的总合表达。城市文化基本上可以分解为:建设文化、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等三方面。在我国城市文化发展的特定进程中,这三者乃是相互融合,进退互动的结构体.我们所关心的建设文化是习俗文化和学艺文化的载体、投影或容器,或是此两者的显性表达。 历史在前进,城市有兴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新时期,城市正以空前规模在建设和发展。在当今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建设在争相现代化,己定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在经受房地产开发的冲击与压力,保护的防线常常轻易地被冲破;至于一般的城市则更是无所顾忌,不少对旧城大事开发,甚至要以最快速度抹去旧区,以示政绩;新城或新区的建设,往往以开发效益为重,而几乎漠视一切。总之一些名城在退化,城市建设雷同化和“通俗化”的顽向la见显露。 文化名城是一个历史范畴。今日我们既在赞赏往昔的光辉,也在创造着未来的城市文明。21世纪是文化世纪。现代化城市文化的内涵正待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城市建设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趋向,使得城市建设文化也面临不断创新的新阶段。对此,在大声疾呼保护既有历史文化精粹遗存的同时,十分重要的是要重视从城市规划与建设层面,积极参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再创造,以推进我国城市建设文化的持续发展,使之绽放出更为灿烂的异彩,这应当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现实任务。 二、城市文化生态观 援用文化生态原理,为的是用以考察、评价城市历史文化的演进过程中,城市文化发展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来解释城市文化的变异。 城市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与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城市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就以建设文化方面而言,都反映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调谐与适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制度、观念等人文方面)的深层交互作用与选择渐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不断演进,所形成的文化形式与经历的积淀,就表现出该文化的特质。这就是江南水乡城镇的建设同黄土高原建设地景与文化景观迥异的原由. 诚如C.A.Doxiadis在所著的“建设的筑变”一书中提到的:“舆论往往需要传统,但当它要求创造某些事物之时,却又喜欢怀念古老的房屋,而忘记卡索纳(Casona)所说的老式房屋都不是建筑师所创造的,而是时代所创造的”.这里说的“时代”,即是当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用的总和. 研究城市文化生态,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的主体,即是人类的地位和创造城市文明的作用.是城市人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所形成的观念文化(如世界观,价值观及审美观等等),以及技术文化(如工艺、技艺、科学等等),为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用以创造出民族或地域所特有的建设文化,以致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正是人类及其社会的活动,创造和推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即是城市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在自然本底环境下,

历史文选

历史文选 序篇 (一)史部典籍概述 四个阶段: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一,先秦史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不能独立,归入经部之春秋。《尚书》(孔子整理)。“六经皆史也”春秋,战果,秦:《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周礼》,《周易》,《战国策》等等。 特点: 1大都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多位资料汇编的形式。如《尚书》即为三代所出。 2杂入了后代人的文字,本身面貌发生了变化。散乱,失传,经过汉代学者整理,需辨别真伪。可借助:清-崔述《考信录》;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等。 3内容宽泛,文字简约,记事粗略,神话及寓言等杂糅。后世有注释,对语言,文字,史实注释较可靠,但思想内容方面有出入,甚至牵强附会,面目全非。汉代注释有:“传”,“说”,“诂(故)”,“注”,“笺”,“训”,“章句”等;魏晋有“正义”,“疏”,“集解”等。 4格式,用字与后代差别很大。多无篇名,现在的篇名多为后世整理时加上去的不能概括内容。书名亦为后人所加。不署作者姓名,许多文献至今无法确定作者。使用假借字较多,多为音韵相同或字形相近。无严格体例,多为史体源头(尚书家,春秋家,左传家,国语家,史记家,汉书家,其中前四者的源头在这一时期形成。春秋家,左传家,为编年体的代表) 二,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籍 摆脱附庸地位,走向独立。经,史,子,集确立 特点: 1.纪传体的产生,表明我国史学已完全成熟,地位独立。结构宏伟,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反映历史。具有主线地位的史学体裁。“正史”。《史记》。《汉书》。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2.史体繁荣,史注繁荣。数十种别史(即正史之外)。人物传记二百多种,如《烈女传》,《高僧传》,《高士传》,《逸士传》,《会稽先贤传》等。“谱学”:某一世族的来源,变迁等。方志学--《越绝书》,《华阳国志》等。类书(将书的内容打乱,再按需要归类。)—(三国,魏)《皇览》,我国第一部类书。(丛书—将不同的书归类)注家蜂起。郦道元--《水经注》(原著:桑钦),补阙,备异,正误,辩论。裴松之--《三国志注》,开评时正史之先河。 3.史籍数量大增。 4.史籍质量显著提高。 三,隋唐宋元史籍。 1.史体创新,丰富多彩。第一部史体政书--(唐,杜佑)《通典》。第一部史学理论--《史通》(唐,刘知己)。产纪事本末体--(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编年体达到顶峰--(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纲目体,会要体,产生。其他各体走向兴盛。宋—笔记小说。中国史学各体裁都已创立并发展。 2.史籍空前繁盛。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

中国历史文选试卷(上册A卷) 一、填空(每空1分,本题共10分) 1、甲骨文第一部著录性著作是清末刘锷的《铁云藏龟》,第一部研究性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 2、《世本》内容有七部分,其中作篇记载了上古的技术发明和礼乐初制,氏姓篇是先秦大小贵族的起源和宗支分化状况的族谱。 3、《诗经》中最长的诗篇是宓宫,《国风》中的第一长篇是七月。 4、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吴人韦昭作的《国语集》,近人徐元诰撰有国语集解。 5、《汉书》对《史记》的体例有所变更,将“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二、解释下列史文中带点的字词(每个字词0.5分,本题共10分) 1、故天翼临子.,法.保先王。通慈; 大 4 2、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叫鸣; 灭亡9 3、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修理; 足趾18 4、国老 ..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国内退休的老臣; 38 5、晋师三日馆.、谷.,及葵酉而还。住下来休息; 吃楚国的粮食; 41 6、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羞辱; 步入正轨49 7、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抄小路; 借着68 8、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快; 把.做成肉干 9、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编排; 起点,头绪; 104 10、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受苦于原因是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个字词4分,本题共20分) 1、一条完整卜辞的组成形式。 2、汉初传《诗》有哪四家。 3、越王勾践灭吴的具体措施。 4、《史记》三家注。 5、《诗经》的体例及内容。 四、标点下列史文(每个字词10分,本题共20分) 1、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

兰州历史文化研究

——文化·特色·城市持续发展 1基本理论 1.1概念定义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1.4城市规划设计时如何对城市特色进行定位2实例分析 3 兰州历史文化分析 3.1 历史沿革 3.2 文化地位 3.3 自然环境 3.4 城市设计节点

1基本理论 文化,是人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特定的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是承托自然和人文衍生、变化的平台。地域的场所精神则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是对其包含及可能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的提取与注入。 20世纪90年代.文化管理理论逐步从微观领域渗透到城市和区域的中观层而.尤其是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并正在着手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着力带动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2城市特色与历史文化的比较 城市特色由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构成。自然因素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本因素。人工因素指人为建设活动的成果,它是形成城市特色最活跃的因素。通过人为的建设活动可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塑造人工与自然相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显示特色。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积淀的聚焦点,它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的遗存,不仅是城市文化延续的标志,也是城市环境特色的灵魂。北京的故宫、长城、苏州的古典园林、西安的兵马俑都己成为所在城市个性和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市中不同时代的建筑、桥梁、城墙、道路等,都铭刻着历史文化的痕迹。不同城市的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构成了不同地区的城市特色,如福建省的客家楼、福州的三坊七巷、上海的里弄住宅、北方的四合院等。历史文化积淀越深厚的城市,越具特色。 1.3地方文脉的多维度 完整的地方文脉关系应该是多向维度的。首先是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环境,包括当地气候和地点微气候及已有的自然环境植被、土地形态、地形特点、地下水文、地质、水资源、环境灾害及动植物生命环境等。每一个场所所具有的独一无一的特质是城市规划与设计最宝贵的资源。规划与设计师应在已有的,通常是复杂的、微妙的环境中进行设计,尤其是对特色鲜明的区域,更需要仔细和恭敬的设计回应。 其次是地方文化环境和城市建成环境,包括居民居住形态的原型、模式、价值观和建成环境方式、 土地所有形式、人居文化、传统习俗及与周边的邻里关系,还有人在环境变化中的适应能力等。在任 何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城市文脉都是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多层次的社会与环境的相

新版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回想起去年这个时候,自己还在犹豫是不是要遵从自己的梦想,为了考研奋斗一次。当初考虑犹豫了很久,想象过所有的可能性,但是最后还是决定放手一搏。 为什么呢? 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这话听来可能过于空洞吧,但事实却是如此。大家也都可以看到,当今社会的局势,浮躁,变动,不稳定,所以我经常会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恐慌中,那如何消除这种恐慌,个人认为便是充实自己的内在,才不至于被一股股混乱的潮流倾翻。而考研是一条相对比较便捷且回报明显的路,所以最终选择考研。所幸的是结局很好,也算是没有白费自己将近一年的努力,没有让自己浑浑噩噩的度过大学。 在准备备考的时候,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了一份复习时间规划。并且要求自己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复习。给大家一个小的建议,大家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的打好我们的基础,复习比较晚的同学也不要觉得时间不够,因为最后的成绩不在于你复习了多少遍,而是在于你复习的效率有多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调整好心态,保证自己每天都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到你,做好自己! 在此提醒大家,本文篇幅较长,因为想讲的话实在蛮多的,全部是我这一年奋战过程中的想法、经验以及走过的弯路,希望大家看完可以有所帮助。 最后结尾处会有我在备考中收集到的详细资料,可供各位下载,请大家耐心阅读。 淮北师范大学中国史初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 (640)历史学基础(自命题)

《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朱绍侯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李侃主编,中华书局;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王桧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中国历史》共六卷,张岂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英语复习经验。 ⑴单词: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可以用木糖英语单词闪电版就够了。也可以用app软件。但是这样就会导致玩手机(如果你自制力超强),单词的话到考前也不能停止的。我的单词并没有背好,导致英语后来只有60+,很难过… ⑵阅读:阅读分数很高,所以一定要注重,可以听木糖英语的名师讲解,或者木糖英语的课程,阅读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自己的方法,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做题方法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如果初次做题还没有什么思路,那就可以多看看真题里面的答案解析考研英语很难,和四六级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所以阅读暑假就可以开始做了,真题反复摸索,自己安排好时间。 ⑶作文:谨记踏踏实实写作文,不要到头来依靠模板,模板自己可以整理出来,但也请高大上一点,语法什么不要错误。字体也要写的好看一点,一定有帮助的。 ⑷完型:不要看分值少,就不去理会,做题时可以放在最后做,也可以放在第一题去做,但一定要做,因为完型的做题套路其实并不深,只要做几年真题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的简单之处。 ⑸新题型:新题型今年超级简单,但是有时候会难,大家平时也要多加练习。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选考点总结 一、甲骨文 前言简述部分:定义: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称为契文(刀刻 文字)。内容主要是商代后期王室占卜的记录,故又称卜辞。最初在河南安阳的殷都废墟中出土,故又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已经脱离图画文字形态,文字构型以象形为基础,辅以形声 和假借字,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汉字,证明了汉字产生在此之前,并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溯到商代。 填空重点: 1、甲骨总数在十五万片以上。 2、单个文字大约在五千左右,已被认知的尚不足两千字。 3、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4、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 5、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中科院出版社)为总结性著作。 课外补充: 1 、1899 (光绪25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甲骨,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2、甲骨的发现以及殷墟性质的推定导致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3、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砚堂)。 4、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二、金文 前言概述部分: 定义: “金文”现代涵义有二,一是指商周(或含秦汉)时期刻铸在铜器上的整篇铭文文献,此义约始于清吴式芬的《捃古录金文》;一是指甲骨文之后的一种字体或书体,此义约始于 容庚的《金文编》。 填空重点: 1、金文内容多反映战争、社会动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金文编》。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 4、金文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为古文字学研究和先秦史中周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诗经 前言概述部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删订。原本称《诗》经博士后,始称 ,汉武帝立五《诗经》,为儒家经典之一。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 湖南科技学院汇编 二零零九年十月

目录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 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 1.舜文化研究成果 (6) 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 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 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 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 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

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 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

文献学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献学 2、课程性质:专业 3、周学时/学分:2/2,实训部分,1学分 4、授课对象:历史学专业 5、使用教材:杨燕起、高国抗主编《中国历史文献学》(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9. 二、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文献起源极早,而形成为专门之学则较迟。以“文献学”为专门学科者,晚近始有所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部分高等院校历史系开设以来,逐渐列入了历史学科教学体系,目前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叙述其历史发展与成果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整理利用它的方法与理论。任务是探讨和阐述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流传过程、结集编纂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总结整理历史文献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评介。 教学分四部分进行:一、概论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历史科学与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二、介绍文献载体形式与文献类别。 三、以重要文献学家、重要历史典籍和重大事项为线索,阐述从先秦两汉到20世纪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史。四、系统介绍历史文献学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知识,了解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传注等若干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目的是认识文献的演变过程,扩展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利用中国历史文献的能力,为从事历史学研究或古籍文献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中国历史文献学”这门课的学习,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批判继承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与责任感。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进度表 (注:此计划,可视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变动。)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笔试与其中作业、实训成绩相结合 2、成绩评定办法:实训成绩10%,期中作业20%,期末考试70%。 六、理论部分 第一章概论(教学时数2)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8)02-0041-05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崔 峰 摘 要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南京 中图分类号 F592.3;TU 984.18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崔 峰(1973!),男,汉族,山西沁源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 收稿日期 2007-03-14 修回日期 2007-10-19 当前,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和规模正日益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越来越成为世界许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遇到的难题[1] 。 一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城市作为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它的现代化以城市历史发展为基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市长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上对此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不是相互割裂的,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有机关联、相得益彰的。继承和保护城市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 。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因而,城市是?一种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 总第151期 城市问题2008年第2期

历史文选考点整理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六卷,是以义理解经的代表作。南宋朱熹撰。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程颢的理气学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尊称“朱子”,后世并称“程朱理学”。思想理论主要有:理气论、认识论、心性论、功夫论等。著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属闵学派。 《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其中的《孟子集注》反映了朱熹关于人性的学说。当时称《四子》,经过朱熹前后四十年的修改,后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典籍。《通典》 一、典志体史书 (一)典志体史书的起源 (二)“三通”、“九通”、“十通” 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九通:三通加《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 十通:九通加《续清文献通考》 二、郑樵与《通志》 (一)郑樵生平 郑樵,南宋著名史学家、文献学家。字渔仲,福建兴化军莆田人。自学成才。 (二)《通志》内容及成就 1、内容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古代第一部记录比较完备的典志体史书,刘政《政典》已失佚。全书共二百卷,五百多万字。分四部分:本纪十八卷,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年谱四卷,记重要史事;略五十二卷,记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列传一百二十六卷,记周至隋各代的重要人物。 全书精华在略,略共有二十,依次为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仇、圆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与《通典》《文献通考》性质相似,清人并称三通。 2、成就 (1)思想成就:重视“会通”,反对“灾祥”,反对任情褒贬。充分体现了郑樵“会通”的史学思想,批判传统的精神和注重亲身实践、注重调查研究的学风。 (2)历史文献学成就:重视金石、图谱、草木名物及文字音韵 (3)存在问题:体例上仍没有突破正统的纪传体史书的格式,除二十略外,其余部分价值不大。郑樵在考订史料方面,也有不少主观片面的地方,他贬低班固,轻视断代史。 《史通》 《史通》是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 刘知几,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字子玄,彭城人。曾参与修撰《则天皇后实录》,因与监修大臣不合,憤而辞去史职而私撰《史通》。 全书二十卷,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39篇,主要内容是史学理论和史书编撰等;外篇三十篇,共五十二篇。内篇中已亡佚三篇,实际有四十九篇流传。 对唐代以前我国史学发展的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有创见性的思想。具体有:

历史文化专题

满族发源地乌拉街历史专题研究 1.历史沿革 早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满族人的祖先肃慎族便在学古、阿拉山一带,以半地穴式居住形式为主。自唐尧虞舜至商汤周武等历史时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肃慎人活动的范围之一。 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元封三年),汉置辽东四郡,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玄莬郡的上殷台县境地。学古四方山汉代文化遗存和杨屯大海猛汉代文化遗存。 四世纪初,东晋王朝在东北地区设护东夷校尉,以管辖东夷等部族,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东夷校尉管辖下的夫余国领地。据《晋书、四夷传》记载:“夫余国跨松花江,尽有吉林西北境矣”。 五世纪末,由勿吉人(鲜卑人)灭夫余国,建勿吉国,而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属勿吉七部之一的粟末部。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五世纪至六世纪中叶,勿吉族的粟末部曾一度为高句丽的领地。富尔村曾出土过铜碗、铜勺、铜盘等具有高句丽民族风格的文物。 公元713年(唐玄宗开元年),唐遣使册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正式承认粟末部为中原藩属。公元762年(唐太宗宝应元年),粟末部诏封为渤海国。 公元926年(辽太祖天显元年)辽灭渤海国,改名东丹国,辽称渤海国族人为女真。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归东丹国涑州和东京道涑州管辖。 公元1115年(北宋徽宗政和五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达建立金朝,并在东北设置上京、咸平、东京、北京四路。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曾先后属于上京路会宁府宜春县地和咸平路玉山县地。汪屯、大常、张老、河北、高屯均发现金代遗址,并有大量文物出土,如双鲤鱼铜镜、陶罐、辽金铁锅和六耳铜锅等。 元朝统一中国后,乌拉街满族镇所在区域为元朝咸平府辖地。 公元1409年,明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了奴儿干都司,并先后设立384个卫所。乌拉街满族镇区域先后设立了三个卫,即乌拉卫、富尔哈卫(今富尔村)、萨尔达卫(今查里巴村)。

摘要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

历史文脉的摘要城市是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片段的累积,城市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传承人类文化的功能。城市历史文脉是城市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沉淀,是城市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使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历史文脉历史文化城市建设保护与发展 引言众所周知,城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任何城市都经历这产生、成长、成熟、帅退、更新,然后再发展的循环过程。城市的发展是绝对的,自产生时起城市就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在确保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具体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进而导致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及城市特色维护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实施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城市建设现状 社会的发展,名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进程,使得文化之间的差异愈发模糊。经济快速发展使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会变得一同,地域的特色逐渐消失。单一的世界文明化的过程是对过去伟大的文化历史资源的一种消磨和腐蚀,它不可挽回地破坏了宝贵的传统文化和形形色色的地域特色,这种破坏构成对人类创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变得平庸无奇,每一个城市都变得一摸一样、无法分辨。

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呈现两大趋势,一,创新;二,保护。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我国城市向国际都市迈进的步伐。但是在现代城市文明的背后我们也不断发现,我们的城市正趋向于一体化。那些记载着城市历史,彰显城市特色的古城区、老建筑正在这种一体化的规划格局下逐渐消失,许多旧城古风荡然无存,这是城市文明的失落,是对历史的背叛,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缺陷。 城市历史文脉的价值及其传承的意义 城市是历史形成的,是社会文化的荟萃,建筑精华的交集,科学技术的结晶。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建筑的研究,无疑需以文化的脉络为背景。 历史文化作为提现城市个性、积淀城市厚度、储存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的核心要素,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无形资产,更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其烙印是永恒的,影响是深远的,魅力更是无穷的。城市文脉叙述着特定地域中人与自然、建筑形态与城市风貌、城市整体与历史文化背景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的整体,它是城市演进和发展中的历史沉淀。它作为一定环境条件下维系人、建筑、城市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相互内在本质的联系,其传承对于城市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价值在于: (一)艺术价值,城市是人类文化积淀的物质形式。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蓬莱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门力量,分专题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经过精心筹备,今天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城市品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做好城市的功能开发,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城市居住、旅游、教育科技、生态、产业承载等功能不断增强,为实现赶超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城市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文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该看到,在全球“文化制胜”的大趋势下,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发展、挑战国际竞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今后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总的来说,文化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从社会价值看,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原动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的积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上升到文明社会的。今后人类社会要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仍然要靠文化力的推动,这是普遍规律。譬如深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短短20多年,由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一个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就得益于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构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市民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巩固,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生态效益看,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生态环境是高度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现代人在“自然之主”意识的驱使下,错误地把城市化进程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加以考虑、规划和设计,结果导致了一

中国古代历史文选繁体字

(此资料为网上资料是否本校本学期并不确定) 下面是本学期繁体字部分的复习内容,请大家认真复习: 独[獨] 吨[噸] 夺[奪] 堕[墮] 儿[兒]矾[礬] 范[範] 飞[飛] 坟[墳] 奋[奮] 粪[糞] 凤[鳳] 肤[膚] 妇[婦] 复[復][複] 盖[蓋] 干[乾][幹] 赶[趕] 个[個] 巩[鞏]沟[溝] 构[構] 购[購]签[籤] 千[韆] 牵[牽] 纤[縴][纖] 窍[竅] 窃[竊] 寝[寢] 庆[慶]谷[穀] 顾[顧] 刮[颳] 关[關] 观[觀] 柜[櫃] 汉[漢] 号[號] 合[閤] 轰[轟] 后[後] 胡[鬍] 壶[壺] 沪[滬] 护[護] 划[劃] 怀[懷] 坏[壞] 欢[歡] 环[環] 还[還] 众[衆] 昼[晝] 朱[硃] 烛[燭] 筑[築] 庄[莊] 桩[樁] 妆[妝] 装[裝] 壮[壯] 状[狀] 准[準] 浊[濁] 总[總]钻[鑽] 罢[罷] 备[備] 贝[貝] 笔[筆] 毕[畢] 边[邊] 宾[賓] 参[參] 仓[倉] 产[産] 长[長] 尝[嘗] 车[車] 齿[齒] 虫[蟲] 刍[芻] 从[從] 窜[竄] 达[達] 带[帶] 单[單] 当[當][噹] 党[黨] 东[東] 动[動] 断[斷] 对[對] 队[隊] 尔[爾] 发[發][髮] 丰[豐] 风[風] 冈[岡] 广[廣] 归[歸] 龟[龜] 国[國] 过[過] 华[華] 画[畫] 汇[匯][彙] 会[會] 几[幾] 夹[夾] 戋[戔] 监[監] 见[見] 荐[薦] 将[將] 节[節] 尽[盡][儘] 进[進] 举[舉] 壳[殼] 来[來] 回[迴] 伙[夥] 获[獲][穫] 击[擊] 鸡[鷄] 积[積] 极[極] 际[際] 继[繼] 家[傢] 价[價] 艰[艱] 歼[殲] 茧[繭] 拣[揀]硷[鹼] 舰[艦] 姜[薑] 浆[漿] 桨[槳] 奖[奬] 讲[講] 酱[醬] 胶[膠] 阶[階] 疖[癤] 洁[潔] 借[藉] 仅[僅] 惊[驚] 竞[競] 旧[舊] 剧[劇] 据[據] 惧[懼] 卷[捲] 开[開] 克[剋] 垦[墾] 恳[懇] 夸[誇] 块[塊] 亏[虧] 困[睏] 腊[臘] 蜡[蠟] 兰[蘭] 拦[攔] 栏[欄] 烂[爛] 累[纍] 垒[壘] 类[類] 里[裏] 礼[禮] 隶[隸] 帘[簾] 联[聯] 怜[憐] 炼[煉] 练[練] 粮[糧] 疗[療] 辽[遼] 了[瞭] 猎[獵] 临[臨] 邻[鄰] 岭[嶺] 庐[廬] 芦[蘆] 炉[爐] 陆[陸] 驴[驢] 乱[亂] 么[麽] 霉[黴] 蒙[矇][濛][懞] 梦[夢]面[麵] 庙[廟] 灭[滅] 蔑[衊] 亩[畝] 恼[惱] 脑[腦] 拟[擬] 酿[釀] 疟[瘧] 盘[盤] 辟[闢] 苹[蘋] 凭[憑] 扑[撲] 僕[僕] 朴[樸] 启[啓]碍[礙] 肮[骯] 袄[襖] 坝[壩] 板[闆] 办[辦] 帮[幫] 宝[寶] 报[報] 币[幣] 毙[斃] 标[標] 表[錶] 别[彆] 卜[蔔] 补[補] 才[纔] 蚕[蠶] 灿[燦] 层[層] 搀[攙] 谗[讒] 馋[饞] 缠[纏] 忏[懺] 偿[償] 厂[廠] 彻[徹] 尘[塵] 衬[襯] 称[稱] 惩[懲] 迟[遲] 冲[遲] 丑[醜] 出[齣] 础[礎] 处[處] 触[觸] 辞[辭] 聪[聰] 丛[叢] 担[擔] 胆[膽] 导[導] 灯[燈] 邓[鄧] 敌[敵] 籴[糴] 递[遞] 点[點] 淀[澱] 电[電] 冬[鼕] 斗[鬥]琼[瓊] 秋[鞦] 曲[麯] 权[權] 劝[勸] 确[確] 让[讓] 扰[擾] 热[熱] 认[認] 洒[灑] 伞[傘] 丧[喪] 扫[掃] 涩[澀] 晒[曬] 伤[傷] 舍[捨] 沈[瀋] 声[聲] 胜[勝] 湿[濕] 实[實] 适[適] 势[勢] 兽[獸] 书[書] 术[術] 树[樹] 帅[帥] 松[鬆] 苏[蘇][囌] 虽[雖] 随[隨] 台[臺][檯][颱] 态[態] 坛[壇][罎]

中国城市史研究_源流_现状与前景_毛曦

收稿日期:2010 05 25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长江流域城市起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项目批准号: 06BZS021)的阶段 性成果。中国城市史研究:源流、现状与前景 * 毛 曦 摘 要:中国城市史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得到了现代诸多学科发展的推 动和新兴的城市史学的影响。当今的中国城市史研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并形成了 城市历史地理和古都研究、城市社会史研究、城市文化史研究、城市经济史研究、比较 城市史研究以及城市史学理论研究等热点专题领域。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发展可从城 市史学的学科建设、城市史研究视野的拓宽与领域的开拓、城市史的整体研究与跨学科 研究等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中国城市史;城市史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K928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11)01 0160 07 作者简介:毛曦,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天津 300387) 近年来,中国城市史研究方兴未艾,正逐渐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无论是从史学刊物有关城市史文章的刊发、城市史研究专著的出版,还是从国家和地方课题的设立、国家清史工程中 城市志 的设立,乃至城市史研究专业网站、刊物、学位点的开办等,都反映出中国城市史研究正走向繁荣并趋于成熟。这里,仅对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源流与发展现状加以梳理总结,并就中国城市史研究的未来前景做出展望,以期对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学术发展有所裨益。 一 回顾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史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透视和梳理城市史研究的过程与脉络,不难看出中国城市史研究主要受到了三大学术源流的影响。 1 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传统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和主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而形成发展的历史现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悠久、辉煌灿烂、影响深远。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于城市历史有着大量的记载和研究,形成了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历史传统,并呈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对于城市的记载与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一是地理志与方志有关城市内容的记载。从正史来看, 史记 货殖列传 等篇中已有城市历史内容的反映, 汉书 地理志 以来的正史地理志中更有大量城市史的文献资料。在一些专题地理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城市史资料,如郦道元 水经注 中反映了河流流经地区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状况。古代方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包括全国一统志及地方志,这些文献同样具有众多的城市史信息,既是古代城市记载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又是今天研究古代城市史的重要文献1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