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征
声音三特征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20Hz 15Hz 60Hz 人 狗 猫 蝙蝠 海豚 20000Hz 50000Hz 65000Hz 1000Hz 150Hz
120000Hz
150000Hz
人们把高于20 000Hz的声音叫做 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 次声波
超声波 。
;
我们能听到蚊子飞行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发 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B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振幅不同
工人敲击铁轨判断螺丝是否松动。
音调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音调和音色判断一件事物时,我们往往不能给出很明确的 答案。 判断西瓜是否成熟时,用手敲击下西瓜,沉闷的成熟,清脆的是生瓜。到底是 根据音色还是音调呢? 主要是音调。虽然敲出的声音是噪音,本来没有音调可言。但是是因为熟了的 西瓜比没熟的疏松,固有振动频率要低,这是两者的主要不同。而频率高低在 听觉上反映为音调,即相比较来说熟了的音调要低。 其实音调音色两方面都有影响,但是如果为了印证书本知识的话,用音调讲比 较通。 如果一定用音色解释,这样说会更好些:熟透的西瓜内部比没熟好的均匀,表 现为声音音色比较纯,而且共振强,因为各部分均匀即各部分的自有频率互相 间接近。单说每个西瓜结构不一样是不到位的。 敲击瓷器来判断瓷器的优良,是根据音色还是音调?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 赫兹(Hz)
振动快=频率高;振动慢=频率低
3. 决定因素: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 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 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 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 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首先是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度或音量,即我们所感知到的声音的主观感觉。
响度决定了声音的大小和远近。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亮。
人类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通常以分贝(dB)作为测量响度的单位。
分贝是一个对数单位,能够量化声音的强度。
如果声音的响度超过80分贝,就可能对听觉系统产生损害。
响度也可以通过改变音频系统的输出音量调节。
其次是音调。
音调是声音的频率,它决定了声音听起来是高音还是低音。
频率是一个声波振动的周期性,通常以赫兹(Hz)作为单位。
人耳能够感受到20Hz到20kHz之间的声音,这是人类的听觉范围。
较低的音调有较低的频率,而较高的音调有较高的频率。
最后是音色。
音色是声音的质地和特质,是识别不同声音的特征。
同样频率和响度的声音也可以因为音色不同而被区分开。
音色是由声波的频率组成,其中包括基音和谐波。
基音是主频率,谐波是与基波相关的次频率。
不同乐器和声道产生的声音有不同的音色。
音色可以通过过滤和调制声波来调节。
除了响度、音调和音色,声音也可以有其他特征,如延音、共鸣和衰减。
延音是声音持续持续的时间,共鸣是声音在特定频率下增强的现象,而衰减是声音逐渐消失的过程。
总之,声音的特征包括响度、音调和音色。
响度决定了声音的音量和强度,音调决定了声音的高低,而音色则是声音的质地和特质的唯一标识。
通过这些特征,我们能够感知和识别不同的声音。
专题2.2 声音的特性(解析版)

专题2.2 声音的特性课前预习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
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4.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乐音的三个特征(或称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知识点一:音调(1)定义: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2)频率: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
它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
【例题1】(2019•桂林)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答案】C【解析】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C.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知识点二:响度(1)定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除了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外,还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2声音的特征课堂笔记

声音的特征(课堂笔记)1.响度与振幅有关。
凡是提到“力”的都要想到响度。
2.音调与频率有关。
凡是提到“长短、粗细、松紧”的都应想到音调。
而且声源越“短”音调越高,声源越“细”音调越高,声源越“紧”音调越高。
3.音色与声源的材料、结构有关。
凡是提到“有辨别意味”的都应想到音色。
响度、音调、音色是反映声音特征的三个物理量,人们通常把它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一、响度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要想反映鼓面的振幅的大小我们可以用转换法,即我们可以放一些轻小物体,轻小物体跳得越高说明其振幅就越大。
“当我们听到声音越大,同时看到轻小物体跳的越高”的实验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5.震耳欲聋、引吭高歌等成语都说明了响度大。
低声细语、轻声耳语等成语都说明了响度小。
6.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振幅,二是声源与人耳的距离。
二、音调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是描述物理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
某物体振动20 Hz表示:1S内物体振动20次.3.频率的计算:一个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72,那么此人的心脏跳动频率是多少?一分钟跳动72次,一秒钟就跳动72 60=1.2次,那么此人心脏跳动的频率就是1.2HZ4.图1图2由这两幅图可知图1的声音振幅大(响度大)但频率低(音调低),图2的声音振幅小(响度小)但频率高(音调高)。
5.声音的频率在20HZ----20000HZ的范围内人耳可以听到,我们把它叫做可听声。
频率低于20HZ的叫做次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叫做超声波。
6.清脆、尖细都是说明音调高,粗犷、低沉都是说明音调低。
7.男低音独唱,女高音轻声的伴唱。
男的响度大但音调低,女的响度小但音调高。
8.猪的叫声和鸡的叫声,猪的响度大但音调低,鸡的响度小但音调高。
声音的特征与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特征与声音的强弱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通过震动空气分子而产生的一种机械波。
声音具有许多特征和强弱之分,本文将探讨声音的特征以及声音强弱的原因。
一、声音的特征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波的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锐,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人类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在20Hz到20,000Hz之间。
2. 声音的音调:音调是声音高低音的特征,直接取决于声波频率。
当频率较高时,音调较高;频率较低时,音调较低。
3.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强度或者说是声音的强弱,通常用分贝(dB)来表示。
音量与声波振幅相关,振幅越大,音量越高。
4. 声音的色彩:声音的色彩指的是声音的音质特征,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产生的声音会有所不同。
例如,乐器的声音和人声的声音产生的音质是不同的。
二、声音强弱的原因1. 源头能量:声音强弱与声源本身的能量有关。
例如,一个乐器演奏者在演奏乐曲时,用力击打乐器会产生较大的声音。
2. 距离:声音的强弱还与声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声源与接收者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声音的强度可能会减弱。
3. 反射和吸收:环境中的物体和表面会对声音的传播产生反射或吸收作用。
例如,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会使声音更加强大,而在海洋或森林等环境中,声音可能会被吸收,使声音变得较弱。
4. 媒质:声音在不同的媒质中传播时会受到影响。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较快,声音也相对较强。
而在水或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较慢,声音强度较弱。
结论声音的特征包括频率、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声源本身能量、距离、反射和吸收以及媒质等因素的影响。
了解声音的特征与强弱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本质以及如何利用声音进行沟通和交流都具有重要意义。
1.2声音的特征

❖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 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
❖ 频率超过20000赫的声波 叫做超声波;
❖ 频率低于20赫的声波叫做 次声波。
❖ 它们都超出了人耳的听觉 频率范围。
三、音色
❖ 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各有特色。 ❖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
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Hale Waihona Puke 二、音调❖ 1.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 2.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叫做频率,用符号 f 表示,单位是赫 兹,简称赫,符号是Hz。
❖ 声源的振动快慢用频率的高低表示: ❖ 发声体振动越快,声音的频率就越高,音调
也就越高;
❖ 反之发声体振动越慢,声音的频率就越低, 音调也就越低;
3. 不同音调的声波波形
1.发声体振动 越快,声音的频 率越高,音调高.
2.发声体振 动 越慢,声音的频 率越低,音调低.
❖ 4.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的结构有关。 ❖ 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厚,音调低,儿童和妇
女的声带短而薄,音调高,
所以成年男子的音调比儿童 和妇女的低. ❖ 乐器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 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 打击乐器:以鼓为例,鼓皮
出的声音叫做噪音。
❖ 控制噪声的基本方法是
❖ ① 控制噪声源; ❖ ② 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 ❖ ③ 保护受噪声影响者。
绷得越紧,振动得 越快,音调就越高;
弦乐器: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 绷得不紧的弦发声的音调低;
管乐器:(吹奏时空气柱振动发声。 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 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
声音的特征

第2讲声音的特征知识点精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招生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
第二节 声音的特征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重点难点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音调与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初步了解测量速度的方法。
内容讲解一、声音的特征发声器在振动发声时,振动的情况是不同的,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一)声音的强弱1.响度:声音的强弱。
2.振幅:振动的幅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在物理学中,用振幅来表示物体的振动幅度。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响度还跟耳朵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不论何种发声器,若无振动,则不能发声,所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强弱应与振动有关。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发声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影响响度的其他因素:与发声器的距离、声音的分散程度。
5.增大响度的办法:减少声音分散,减少与发声物体的距离。
(二)声音的高低1.音调:声音的高低。
2.频率: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发声器振动快慢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是不同的:有时高,有时低。
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发声器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在物理学中,音调与响度有严格的区分,分别用高低与大小来形容,而在日常中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有时两者混在一起。
频率是用来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就越低,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Hz-1100Hz,人耳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 -20000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三)辨别发声器——音色波形图的不同,反映了发声器在振动时的振幅、频率等方面的不同。
同一支曲子,用不同的乐器演奏,人耳总能分辨出是什么乐器,这是靠声音的另一个特征——音色来区分的,音色也叫音品,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一样,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特征一、知识概述1、了解声音的特征。
2、知道乐音的三个基本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3、认识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反映声音高低的,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
频率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振动频率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振动频率小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听起来低沉。
(2)响度即声音的强弱,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
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指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大,声音的响度大;振幅小,声音的响度小。
声音的响度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人感到每秒1000次左右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声音的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声音向外传播,越来越分散,越来越弱,响度就越小。
(3)音色表征不同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本身的特征有关。
音色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它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
不同乐器,即使发出音调、响度相同的声音,我们也很容易识别乐器种类,就是由于音色不同。
2、噪声及其来源:(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噪声主要来源于人类自身和人类发明的机器。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1)分贝(dB):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它是声音强弱的单位。
0dB是人们刚刚能听到的最弱声——听觉下限。
(2)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学习,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途径减弱噪声的最终目的是降低人耳处的声音响度,所以,要从噪声的产生到噪声的传播以及人耳接收声波三个方面着手减弱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可以采用更换声源或加屏蔽罩隔离。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建立隔声屏障来反射或部分吸收传来的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可以戴上耳塞、耳罩等护耳器具,防止噪声损坏听觉器官。
5、区别乐音还是噪声的方法(1)从定义本质上区别:乐音即好听、悦耳的声音,它是发声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噪声即嘈杂、刺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超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这一点看,所有声音都可能成为噪声,乐音在不适当的场合下也可能成为噪声。
6、音调与响度的区别从物理学的角度讲,音调、响度是差异非常明显的两个概念。
振动的物体会发声,振动的频率决定了音调,振动的振幅决定了响度(响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如果一个物体振动的频率为261.6Hz,不管这个物体是钢琴、小提琴、军号、笛……我们都说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为中央C调。
我们常讲男同学说话声音“粗”,女同学说话声音“尖”,指的就是声音的音调不同。
响度表现为声音的强弱,它使人的耳膜振动幅度大。
响度与音调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概念。
打鼓发出的声音响度大而音调低,小鸟的鸣叫声音响度小而音调高。
牛的叫声响度大而音调低,蚊子的嗡嗡声响度小而音调高。
7、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人耳要能听到声音,首先需具备3个前提条件:声源、介质和良好的听觉器官。
其次人耳要听到发声体的声音,还应考虑到声音的频率和响度。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另外,声音还必须具有足够的响度,才能引起耳膜的振动,使人有听觉。
典型例题例1、到医院看病,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跳的声音是因为()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之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D.听诊器能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解析:听诊器的基本原理:心、肺、内部的振动经固体(听诊器)传播,在橡皮管内声音振动把声波传递到耳朵,且声音在橡皮管中传播能量很散失,声音真实清楚,响度较大。
答案:D例2、为什么给自己录音时,自己听起来不象自己的声音,而别人听起来却没有多大的差别?解析: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方式传播的,而录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由于传播介质不同,听起来感觉不同;别人平时和从录音机里听自己说话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所以听起来没有多大区别。
例3、计划为某高噪声车间的工人们制作消音耳罩,请你设计一下材料的选择:(1)外罩起反射声音的作用,选用哪种材料好?()A.软橡胶B.泡沫塑料C.硬塑料D.硬纸板(2)填料要能吸收声音,选用哪种材料好?()A.碎钢块B.硬纸片C.泡沫塑料D.木屑(3)“衬里”紧挨耳朵要求触感舒适,选用哪种材料好?()A.纸B.皮革C.木板D.绒布点拨:(1)中反射声音较好的材料应选质地较硬且平滑的材料,硬塑料为首选;(2)中对声音吸收性较好的应选取质地软,且有疏松微孔的材料,例如:泡沫或蜂窝状的材料,由于填料要求材料越轻越好,因此选泡沫塑料;(3)中从肌肤的舒适角度应选取柔软、光滑的绒布。
答案:(1)C(2)C(3)D例4、小芳在书房记单词,爸爸在客厅看新闻联播。
为了不受电视机声音的影响,小芳采用的以下办法中较为合适的是()A.把电视机关掉B.减小电视机的音量C.打开书房内的收音机D.关闭书房和客厅之间的门窗点拨:A项、B项虽然都运用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原理,但A项因干扰了他人并不合适,应先B项。
C项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来防干扰反而会使噪声更大。
D项是在传播过程中设置屏障来减弱噪声,对于本题来说是行之有效而又合适的办法。
故正确答案BD例5、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少噪声污染点拨:在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甚至很近的地方,就有居民的楼房或单位办公室,汽车的轰鸣车必然会影响到居民楼内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在公路两侧竖起隔板,就可以阻断一部分噪声向两侧传播,这是对居民的一种负责任的保护。
答案:D在线测试A卷一、选择题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频率为105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65Hz的音叉,对以上一些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见它们发出的声音 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D.甲、乙、丙都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2、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的是()A.使劲拨动琴弦 B.在二胡的弓毛上涂一些松香C.用力敲大鼓 D.转动小提琴的旋纽3、在听熟人打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4、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用下列哪种方法()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出声音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5、当你在家中复习迎考时,邻居却在家引吭高唱对你形成干扰,为了减少噪音影响,下列措施肯定无效的是()A.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孔C.与邻居好好商量请他小声点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通6、表中列出一些音阶的频率,由此可以看出()音符 1 2 3 4 5 6 7音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频率(Hz) 256 288 320 341384 426480A.音阶越高频率越高 B.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频率越高越悦耳动听D.相邻音阶的频率之差是相同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甲、乙、丙三物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出声音,所以甲、乙、丙都是声源。
甲振动频率为2Hz,乙振动频率为105Hz,都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丙振动的频率为256Hz,在人的听觉范围内。
选C。
小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不仅与响度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
人耳听觉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人耳不能听到。
2、使劲拨动琴弦,用力敲大鼓,只能改变振动的振幅,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
在二胡的弓毛上涂松香,能改变音色。
转动提琴旋纽,使琴弦变紧或松,从而改变振动频率,从而改变音调。
选D。
第1题 C 第2题 D 第3题 C 第4题 C 第5题D 第6题AB卷二、填空题7、“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8、女高音与男低音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引吭高歌与低声吟唱中的高与低指的是声音的__________不一样。
两个发声体即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但人耳仍能分辨出来,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不一样。
9、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
10、张平同学学了声学部分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
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声源;人耳;传播过程8、音调;响度;音色9、“听到的声音不同”,“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10、(1)“音调”;(2)像皮筋被拉得越长越紧,振动越快。
三、综合题11、高级音响一般都配有立体声音箱,这种声箱至少装有三只或三只以上的喇叭,它发出的声音美妙丰满,和原来的声音几乎完全相同,具有很高的保真度。
你能说其中的道理吗?答案:因为立体声音箱里配置的喇叭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低频声音,能够清晰地放出几十赫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高频声音,能够放出千赫以上的声音;有的主要用来播放中频声音。
再加上用精选的木料做成体积较大的音箱,有利于低频声音的共鸣,所以听起来低音显得比较丰富而且强,放音效果很好,几乎没有失真。
12、对因衣物没放平引起洗衣机身振动产生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减弱?答案:可从声源处减弱,将衣物摆平,使机身振动减小。
13、小雪拎起水壶向暖瓶中灌开水,小林在一旁提醒她:“小雪,快满了!”“真的,满了!”小雪说,小雪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快满了?”小林说:“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