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一、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

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

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

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xx、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

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

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白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已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

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会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泥石流发生的应急措施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

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

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比如:

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

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

地震

一、定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地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即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古代又称其为地动。

二、形成的原因

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岩层断裂错动而发生的地壳震动,称为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地应力作用在地壳上。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当地应力超过岩石本身能承受的强度时便会使岩层断裂错动,其巨大的能量突然释放,形成构造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地震带来的破坏

1、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①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②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xx等。

③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④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2、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①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②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

③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

④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xx

一、定义

台风和飓风都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东亚一带叫台风;在南半球称旋风。

二、xx的分级标准

台风,通常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的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类。

1、超xx。中心附近最大16级以上

2、xx。中心附近最大14~15极

3、xx。中心附近最大12~13级

4、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

5、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

6、热带低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

三、形成的原因

台风的形成,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成水汽升空,而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终必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而形成风。由于海面之广阔,气流循环不断加大直径乃至数百公里。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台风的中心就在我们目前看到的风向成丁字形的位置,根据风向和风速就不难判断出台风中心的距离和走向了。根椐四十年观测台风耒临前的行云方向,判断台风是否从本地经过,基本上全部准确。准确性有好多次竟先予本地的预报。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四、台风带来的灾害

xx引起的灾害通常由三方面造成:

一是风灾。台风大风及其引起的海浪可以把万吨巨轮抛向半空,拦腰折断,也可把巨轮推入内陆;在陆上台风可拔树倒屋,引起巨灾。

二是比风灾还要严重的台风暴雨之灾。短时间高强度的降水可引起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江湖泛滥、水库崩溃,冲毁道路建筑,造成交通的中断、水电供应中断,工厂、民居损毁和人员伤亡等。台风暴雨及其造成的滑坡、泥石流是台风造成较多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三是比雨灾更严重的暴潮之灾。它可淹没岛屿、冲毁堤防、涌入内陆,可使数十万人瞬息之间惨遭灭顶之灾。

五、xx对人类的影响

台风除了直接或间接威胁人体生命外,还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专家们研究发现:

台风呼啸的声音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从而使人产生包括恐惧在内的一些心理障碍。台风来临时天气骤变,气温突降,人体的寒冷感觉会突

增,这会使得人体呼吸道局部温度降低,极易诱发如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而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病人的病情,也极易因台风影响而复发;一些发热病症,一遇凉风也会加重病情。多数心肌梗塞患者对降温明显的大风过程有显著的敏感症状,这样的过程对关节病症、胃部病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但以上这些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是在台风期间不要外出直接接触台风,做好保暖,准备药物。

台风是一种低气压的天气过程,低气压本身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应。大气的气压下降,会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呼吸急促、心律加快、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也会产生障碍。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大多数肺结核患者咳血、血痰加重的程度与低气压环境有密切关系。患者的病情恶化,大多数是在低压环流形势下发生的。

台风过后,受灾地区的人们更要谨防疾病,主要有三类:

一是容易感染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

二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并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型脑炎等;三是各类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对以上疾病的预防,主要是多注意食品卫生,保护好水源,饮用水要消毒等。

六、xx来临时该怎么做

1、躲避大风应选择在地下室、防空洞、涵洞等场所。

2、风灾中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要做深呼吸,将胳膊放在胸前,用两只胳膊和肩膀、背部顶住外部压力。

3、在家中也要学会躲避大风。

a、迅速撤退到地下室或地窖中,或到最接近地面的房间内,并面向墙壁抱头蹲下。

b、远离门窗和房屋外围墙壁等可能坍塌的物体。

c、尽可能用厚外衣或毛毯等将自己裹起,用以防御可能四散飞来碎片。

d、贵重物品要向楼下转移,也可放在洗衣机、洗碗机等电器里。

e、接收到台风预警信息之后,应尽可能地不要外出,要待在家中安全的地方。

f、转移时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台风来时,住在低洼地段部分居民一般会被组织转移。转移时除了要保管好家里的贵重物品外,还要带上随身的日用品,多准备点衣物和干粮是很有必要,免得到时要重新返回家中去取,发生危险。如果家里地势较低,转移之前还要垫高柜子、床等家具,把大米、蔬菜等放在高处,如果米被脏水浸过,或者已经发霉,千万不能吃。

八种自然灾害_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八种自然灾害,分布、成因、措施、危害 一、泥石流定义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三、形成的原因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四、我国泥石流分布的特点 1、我国泥石流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地质和降水条件的控制、尤其在地形条件上表现较为明显。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和盆地之间的接触带上,此外青藏高原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也是泥石流集中分布地。 在两个地带中,泥石流又多集中分布在一些沿大断裂,深入阶段发育的河流沟谷两侧。这也是我国泥石流发生的密度最大,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地带。 在每一个大型构造带中,高频率的泥石流的发生多集中在混合花岗石、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及页岩、泥灰岩、泥岩、煤系等软弱岩系和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区。 2、泥石流的分布还与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有关。 高频率的泥石流往往分布在气候干湿季较明显、局部暴雨强度大、较软湿、冰雪融化快的地区,如四川、云南、陕西、甘肃、西藏等地,低频率的稀性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南方地区。 五、减轻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措施 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有许多种,生物措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效果好。 生态环境恶化,坡面植被覆盖率低,乱砍滥伐现象严重,经常会造成水土流失。而许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就是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 由此可见,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水土流失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生物措施。减轻崩塌、泥石流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改良耕作技术以及改善对生态环境有重要的影响的农、牧业管理方式,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 生态措施的主要作用。生物措施的作用主要包括保护坡面、减少皮面物质的流失量、固结上层、调解坡面水流、削减坡面径流量、增大坡体的冲蚀能力作用。其不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治本措施,而且投资少、收益快、容易被群众接受。 对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生物治理应从水土保持入手,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为目标合理进行生物规划设计。 根据具体地区的环境、地形特点,配置体型,树种、草类、实行山水林填的综合治理,推行乔、灌,草并举的治理原则。 治理泥石流可以通过具体规划泥石流形成区,还可以造沟坡水源涵养林和沟谷水土保持林。 泥石流危害

2016《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教案

六年级防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一、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哪些自然灾害,能举些例子吗?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防范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灾害。 首先,我们探讨:台风、雷击、泥石流、洪涝等有什么危害?请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老师总结: 1、台风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2、雷电: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 3、严重暴雨洪涝,使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们无家可归。 4、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6、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二、具体的实例 1、1994年,9417号台风灾浙江瑞安登陆,“风、雨、潮”三碰头,全省受灾农作物750万亩,死亡1126人;1996年,9608号台风先后在台湾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死亡700多人; 1997年,9711号台风先后在浙江温岭和辽宁锦州登陆,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面积1亿多亩,死亡240人;2001年广西连受“榴莲”、“尤特”两个台

风袭击,出现大范围暴雨或大暴雨,全区48个县市区上千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 2、1995年7月,广东省遂溪县乌塘镇十多名学生在一棵大树下避雨遭雷击,当场击死2人,伤6人。 …… 三、分析台风、雷击、洪涝形成的原因 1、台风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比较高的海洋温度;二是充沛的水汽。只有在热带的海洋上才是台风生成的地方。那里海面上气温非常高,使低层空气可以充分接受来自海面的水源。那里又是地球上水汽最丰富的地方,而这些水汽是台风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动力。没有这个原动力,台风即使已经形成,也会消散。其次,那里离开赤道有一定距离,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转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台风发展气旋式环流和气流辐合的加强。第三,是热带海面情况比中纬度处单纯,因此,同一海域上方的空气,往往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定常条件,使台风有充分的时间积蓄能量,酝酿出台风。所以一般说来,沿海地方较多发生台风。 2、雷电是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开腔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 3、南方夏季的降雨是手夏季风的影响。由于进来夏季风的势力比较弱、大陆气团的势力强,所以最近夏季风始终停在南方而深入不了北方。因此出现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四、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1、如何防范台风和洪涝: (1)在台风来临前,人员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方案11页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重点难点: 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活动安排: 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话:什么是自然灾害?(引导归纳)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地震,群灾之首。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

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2、地震有哪些前兆? 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 3、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讨论: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①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浙江省洪灾多发于6月至9月。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季节,7月中旬至9月的台风季节,都易暴发洪灾,致使农田受淹,村庄 被冲,房屋倒塌,财产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 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 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 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 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 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 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 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 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最新版)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最新 版)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safety,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safety issue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daily work, and enhance your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77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最新版) 在地区,“自然灾害”通常有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等。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闽南地区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措施: 1、雷电灾害防范 (1)雷电天气时,要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在室外工作的人应躲入建筑物内。 (2)不宜使用无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电视、音响等电器,不宜使用水龙头。 (3)雷雨时,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应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减少使用固定电话和手提电话。 (5)据有关专家介绍,出现雷击事故后,最好对被击伤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2、地震灾害防范 (1)、地震时避于桌下,背向窗户,并用书包保护头部。 (2)、地震时如在室外,应远离建筑物。 (3)平时进行防震演练。 (4)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该做到的是: ①尽量把双手从压埋物中抽出来,挪开脸前胸前的杂物,消除口鼻附近的尘土,露出头部保持呼吸通畅。 ②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 ③搬开身边可搬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 ④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 ⑤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 ⑥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最新学校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学校自然灾害防范措施 为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工作的领导,确保应急救援和救灾工作快速、协调、有序地开展,最大程度地减少师生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预防处置办法适用于发生在我区或涉及我区的严重自然灾害及与之相关的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类包含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因素而造成校园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的应急事件。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管理 1.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⑴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 ⑵应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山坡、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⑶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⑷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2.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⑴学校在台风、洪灾、旱灾、地震、泥石流、火灾、冰暴、雪等自然灾害期间,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⑵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1小时之内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⑶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⑷任何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局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对人类危害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以地震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了解地震基础知识和地震的分布 (2)学会分析地震产生的原因 (3)探究地震灾害的危害 (4)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掌握基本的地震自救常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 (2)通过情景模拟等方法提高学生生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重点 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三、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危害的对比分析 四、课前准备 学生课堂活动材料多媒体课件制作世界地形图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日本沉没》视频片段 教师首先提问:是什么摧毁了日本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引出这节课我们就来以地震为例来学习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以地震为例) 设计意图:以视频引入给学生深刻印象,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教师提问:什么是地震,你对地震了解多少?引导学生寻求未知知识的学习方法,然后选取了课堂师生一起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地震的概念,查阅地震小词典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地震

用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概率比较大引出学习活动过程 活动1——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成因学习过程体验 材料:近几年世界地震的分布: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09年9月2日,印尼发生7.3级地震 2009年10月30日,阿富汗发生6.0级地震 2010年1月9日,美国加州6.5级地震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 2011年5月11日,西班牙南部5.1级浅源地震 活动要求:1.找出地震的位置,并标在世界地形图上 2.归纳世界地震分布的规律 3.思考地震带分布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后提炼出这部分学习的方法是读图填图、规律归纳法 用地震发生在什么地方听到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引出地震的危害,用视频回忆 5.12汶川地震后的画面得出地震的危害,用你印象中危害最大的地震引出活动二 活动2——探究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成因 材料一: 材料二:面对巨大自然灾难,如何应对: 活动要求:结合材料,开展以下学习活动 第一步:从材料一表格中发现了什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第二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通过小组活动,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后总结这部分学习的方法主要 是小组合作探究和材料分析法 抗灾减灾中最重要的是挽救生命,来承接地震逃生的环节,让学生没有学习之前发生地震会有什么反应,然后让急救超人的视频来解读正确的逃生方法,单个学生正确演示。

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措施

自然灾害防护措施 现将各种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整理发布,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一、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 二、洪水暴发时如何防备与自救 (一)洪水来临前的准备 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3.自保措施: ●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二)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三、什么是山洪 山洪最常见的是由暴雨引起,通常指在山区沿河流及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伴随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拦洪设施的溃决也可引发山洪。山洪灾害是指山洪暴发而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基础设施毁坏及环境资源破坏等。山洪灾害分为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和溪河洪水灾害。 (一)遇到山洪时如何迅速脱险 居住在山洪易发区或冲沟、峡谷、溪岸的居民,每遇连降大暴雨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晚上,如有异常,应立即组织人员迅速脱离现场,就近选择安全地方落脚,并设法与外界联系,做好下一步救援工作。切不可心存侥幸或救捞财物而耽误避灾时机,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 (二)遭遇突发山洪怎么办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山洪暴发时,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3.山洪暴发时,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被山洪困在山中,应及时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救援。 四、什么是地质灾害 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一)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或斜坡上由暴雨、冰雪消融等引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巨石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其来势凶猛,在很短时间里,大量泥石横冲直撞,冲出沟外,并在沟口堆积起来。 泥石流的破坏性很强,冲毁道路,堵塞河道,甚至淤埋村庄、城镇,给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1970年南美秘鲁的安第斯山发生冰川泥石流,将300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冲入容加依城,顷刻间全城被彻底摧毁,3万居民全部遇难。 在泥石流多发地区建新房,切记一定要选择安全地带。当地居民要随时注意灾害预警预报,选好躲避路线,避免到时措手不及。 (二)遇到泥石流如何避险 1.在沟谷内逗留或活动时,一旦遭遇大雨、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停留。 2.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这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泥石流的征兆。 3.发现泥石流袭来时,要马上向沟岸两侧高处跑,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4.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应等待一段时间。 注意:野外扎营时,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址,尽量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或山谷、沟底。 五、什么是台风 我们平时常说的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所谓热带气旋,是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一)热带气旋风力等级 热带气旋风力等级划分的原则是以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划分为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培训课件

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

常见自然灾害整理 一、地震灾害 1、成因:位于××板块和××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球内能强烈急剧释放,引起地壳震动。 中国多地震原因: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地壳运动活跃。 2、影响破坏程度(烈度)大小因素:自然:震级大小(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中距离(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源深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人文:发生时间;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员防震自救意识 3、引发的次生灾害:泥石流、滑坡、(河道阻塞形成)堰塞湖、工厂有毒物质泄露造成的环境污染、瘟疫(人员死亡) 4、损失:严重人员伤亡;破坏建筑物,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引发次生灾害(如上)、 5、措施:①加强地震科学研究,建立预警监测系统②建立应急预案,做好灾前物资准备等工作③提高建筑物抗震程度④进行防震教育,提升防震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泥石流 1、成因:自然:①山区地形,山高、坡陡、谷深②(地震多发,断裂发育导致)地表多疏松堆积物③植被覆盖率低④洪水条件(强降水、溃坝、冰雪融水)

人为:①破坏植被②破坏地表③开矿等人类活动 2、危害:①掩埋村镇②冲毁建筑物与道路、矿山等③阻塞河道 3、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人类活动避开泥石流多发区③植树造林(生物措施)④建设护坡林、堤坝,进行截流(工程措施) 三、滑坡 1、成因:①岩石破碎;②山区地势起伏大,岩体、土体不稳定,有滑动面;③植被覆盖差 ④降水、地震、人类活动加剧滑坡发生 2、措施:①建立预警系统、加强监测②工程措施:护坡、加固岩体、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危害③人类活动避开滑坡带(如修路)④提高植被覆盖率 四、沙尘暴 1、我国发生时间:多发于冬春季节,春季最多。 2、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地面干燥多沙质沉积物;多大风;植被稀少,地面径流少。 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农垦、放牧、樵采等造成土地沙化,部分工程建设等破坏地表,地表裸露等。 3、分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广布、地表裸露、植被稀疏)在我国多发生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 4、冷锋对沙尘暴的影响:冷锋风力大,吹扬沙尘,并使沙尘随锋面移动 5、危害:破坏草原,加速荒漠化,大气能见度降低,污染环境,造成呼吸道疾病多发。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综合题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综合题 (考试总分:36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综合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360 分) 1、(12分)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图甲)和我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单位:次)等值线图(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甲,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我国数千年的治水实践证明,“堵”“疏”都是重要的治水之策,应根据江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面研究、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顺应自然、因势利导,“辨证施治”。根据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一例生活中常用的治理洪涝灾害的“堵”(截流或防泄)和“疏”(引洪)的措施。 (3)写出右图中三个干旱高发区。应对干旱应釆取哪些工程措施。 2、(12分)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水灾1029次,旱灾1056次,旱灾的发生频率比水灾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全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更为严重。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业受旱面积1133万公顷,到90年代增加到2067万公顷,20年间翻了一番还多,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水灾更为严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两种灾害中,受灾面积较广的是,其频繁发生反映出我国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2)干旱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有等。 (3)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旱面积大规模扩大的原因是。 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30年平均降雪日数分布图,图中甲区域常在冬春季节出现白灾,又称“白毛风”,是指大风呼啸,雪花飞舞,到处是白茫茫一片,松散的积雪被卷起使天空中的能见度下降的现象。“白毛风在气象上称为“吹雪”(水平能见度在 1.0~10.0公里以内)或“雪暴”(水平能见度<1.0公里)。 材料二北纬45度附近区域是玉米的最佳生长区,图中乙区域与同纬度的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材料三下图中丙区域流行着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1)说明甲乙两地降雪日数差异的原因。 (2)分析甲区域出现“白灾”对农业的主要危害。 (3)分析乙区域作为“黄金玉米带”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所面临的问题。 (4)说明丙区域“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原因。 4、(12分)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注入南海,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出境后称湄公河。受强厄尔尼诺的影响,2015年底以来,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遭受异常严重旱灾。中国于2016年3月15日开始经景洪水电站对下游实施应急补水,以帮助缓解旱情。 材料二下图为澜沧江-湄公河示意图。

一般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预防措施方案

一般自然灾害等级划分和预防措施 1 暴雨预警 暴雨预警信号分4级 1.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②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③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④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2.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②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③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④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3.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②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③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④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4.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②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2 台风预警 台风预警信号分4级

1.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②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④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2.台风黄色预警信号: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②停止室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3.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2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②停止室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⑤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4.台风红色预警信号:6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应对措施:①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②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③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④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⑤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3 霜冻预警 霜冻预警信号分3级

《安全常识-灾害防范》之自然灾害---洪水

自然灾害---洪水 一、洪水是什么? 洪水被称为自然界的头号杀手,是地球最可怕的力量。 那到底什么是洪灾呢?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雨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导致泛滥的灾害。一般洪水:重现期小于10年;较大洪水:重现期10~20年;大洪水:重现期20~50年;特大洪水:重现期超过50年。洪水常威胁沿河、滨湖、近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甚至造成淹没灾害。 自古以来洪水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如黄河和恒河下游常泛滥成灾,造成重大损失。但有的河流洪水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利益,如尼罗河洪水定期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田淤积肥沃的泥沙,有利于农业生产。 二、洪水是怎么形成的?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农村多。城市的“雨岛效应”,市温度高,上升气流多,雨水多,城区的年降雨量比农村地区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盖多是隔水层,不透水。雨水多了后排不掉。 4、虽然有下水道,但是“国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车”,我们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纪,地下上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建设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轻地下,轻基础,轻底子。 5、城市地势低,外来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设在地势地平的地方,导致外来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

三、洪水到来之前,要尽量做好相应的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 3、自保措施: ●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饮用水和日用品。 ●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四、洪水到来时的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 那么,你知道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有哪些吗?以下就是整理的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以供参考。 小学生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1) 洪水中的自救暴雨来临时,如果我们家处在地势低洼地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用红砖砌围墙、大门口放置沙袋、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如果我们家住在底层则应将家中的电器插座、开关等移到离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 一旦室外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当受到洪水威胁时,如果时间充裕,我们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安全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适合飘浮的物品,作水上转移。 如果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了,我们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作暂停避险。 但千万不要游泳逃生,更不能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向外界求援,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告诉他们我们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如洪水继续上涨,我们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救生器材从水上转移逃生。

找一根比较结实且足够长的绳子(也可用床单、被套等撕开替代),先把绳子的一端拴在屋内较牢固的地方,然后牵着绳子走向最近的固定物(例如树、水泥柱等),把绳子在固定物上绕若干圈后再走向下一个固定物,如此重复,逐渐转移到地势更高的地方。 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台风到来时,我们要尽可能待在屋里,尽量不要外出行走,更不要去台风经过的地区游玩,不能在台风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更不能去海边观潮。 倘若不得不外出时,应弯腰将身体紧缩成一团,一定要穿上轻便防水的鞋子和颜色鲜艳、紧身合体的衣裤,把衣服扣扣好或用带子扎紧,以减少受风面积,并且要穿好雨衣,戴好雨帽,系紧帽带,或者戴上头盔。 行走时,应一步一步地慢慢走稳,顺风时绝对不能跑,否则就会停不下来,甚至有被刮走的危险;要尽可能抓住墙角、栅栏、柱子或其他稳固的固定物行走;在建筑物密集的街道行走时,要特别注意落下物或飞来物,以免砸伤;走到拐弯处,要停下来观察一下再走,贸然行走很可能被刮起的飞来物击伤;经过狭窄的桥或高处时,最好伏下身爬行,否则极易被刮倒或落水。 遇到危险时,及时拨打求助电话(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110、119等)求救。

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工作措施

自然灾害安全防范工作措施 为更好地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救”的防灾方针,共同做好本校预防自然灾害工作,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保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展以下工作。 一、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经常宣传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知识,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安全保护意识。加强日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努力减少自然灾害事件的损失。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成立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对于违法行为,依法追究责任。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增强人力、物力、财力储备,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事件,快速反应,及时高效地做好处置工作。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校自然灾害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指挥、协调、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张晓 副组长:陈文胜、陈建光、郑可新 组员:行政人员、各班主任 主要职责: 1、接受上级防灾指挥部的各项指令,制定校内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领导部署校园台风、暴雨、寒冷、地震来临前的应急防御,做好紧急救灾和恢复校园正常和教学的工作。 2、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事件预防责任制。 3、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落实情况。 4、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知识宣传,提高师生员工的防护能力和意识。 5、定时和不定时排查校园的教室、地下排水管道、配电房、食堂、消防安全设施、树木、墙报栏、窗户等安全方面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监督整改。 6、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预警,切实做好师生员工的安全和疏散工作。

知识讲解 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高考总复习主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治 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复习建议 重点掌握干旱、地震、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成因、特点和危害。 重点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关联性和灾情严重的成因,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知识清单 一、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1.热带气旋(台风) a.形成条件:有广阔的________洋面,海水通过________,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________;有________的不稳定大气层次结构,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________。 b.主要分布地区:Ⅰ.________北部及沿海地区;Ⅱ.________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Ⅲ.加勒比海和________东部海岸。 2.地震 a.地震易发区: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________。 b.主要地震带: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地震带。 (3)洪涝灾害 a.成因:Ⅰ.气候:降水强度________且________;Ⅱ.地形:地势________且排水________。 b.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纬度地区的季风气候区、河流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二、中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 (1)地震:a.多发原因:我国位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b.分布区:________、新疆、华北和________四个多发区。c.灾情特点:________重________轻,特别是地震多发的南北地震带、________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2)滑坡、泥石流灾害:a.多发原因:________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________、地质构造________和上层岩性相对________,夏季多________。b.分布:________地区为重灾区。 2.水文灾害 (1)雨涝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________、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2)我国雨涝主要发生在东经110°以________、北纬20°~45°这一范围。东部平原地区_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3.气象灾害 (1)旱灾:a.多发中心:________、华南、西南和________地区。b.灾情:旱灾导致的________灾情重,________受旱灾危害巨大。 (2)台风:多发生于________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3)寒潮:a.成因:________迅速入侵并造成大范围剧烈________,并伴有大风、雨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