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是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选取了乙醇和乙酸这两个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并对乙醇和乙酸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为今后学习其它的烃的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处理如下:先联系生活及展示酒精灯,小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根据乙醇的分子式猜想乙醇的结构,并通过实验验证乙醇的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再学习乙醇的性质,并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性质的学习。
第2课时介绍乙酸,包含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酸的用途等,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是重点难点。
通过联系生活引出乙酸,学习乙酸的结构,再学习其性质,重点分析酯化反应。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如下:1、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实验探究,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疑问→实验→思考→引导→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酒精汽油的推广、喝酒脸红、酒后驾驶的检验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机物化合物《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1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结构和性质2.了解乙醇的用途3.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5.通过乙酸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获取信息能力过程与方法6.通过分析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通过对乙醇和乙酸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设计方案用实验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乙醇和乙酸的组成、结构和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2.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酯化反应机理三、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入中国具有悠久的酒文化:欢时-----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离时-----王维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回顾初中化学知识)一、我们所知道的乙醇1.乙醇的俗名酒精,化学式C2H6O2.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能以任意比溶于水,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沸点78.5℃,熔点-117.3℃,易挥发。
3.化学性质:可燃烧,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放出大量热C2H6O + 3O2→ 2CO2 + 3H2O4.乙醇的用途:饮料,化工原料,医药,燃料(学习新知识)二、我们所不知道的乙醇1.乙醇的分子结构分子式:C2H6O2.乙醇的化学性质①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思考与交流】(1)乙醇与钠反应断键在什么位置?(2)乙醇和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请模仿水和钠的反应方程式,尝试写出乙醇和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和水类似,断在O-H键的位置。
2H-OH+2Na=2NaOH+H2↑2C2H5-OH+2Na→2C2H5ONa +H2↑(3)乙醇结构可以分为两部分:乙基—CH2CH3,羟基—OH,乙醇的性质主要由哪一部分决定?-OH决定着乙醇的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物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乙醇的官能团是-OH(4)乙醇和水中都有羟基,为什么乙醇和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程度有所不同?与羟基官能团相连的原子(或原子团)不同,水和乙醇上的羟基氢活泼性也不相同不同的原子或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其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3_生活中两种_常见的有机物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的:1•在了解乙醇分子结构的基础上掌握其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探索导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复习导入: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从结构上可以看作是乙烷分子里的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羟基—OH对乙醇的化学性质有何影响呢?3•化学性质:乙醇的官能团是羟基—OH演示实验【实验3-2】:CH3CH2OH与Na反应。
现象:有气体放出,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壁有水滴,加石灰水不变浑浊。
(1)与钠反应:(还可以与K 、Ca、Mg、Al等活泼金属反应)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2CH3CH2OH + Mg →(CH3CH2O)2Mg + H2↑注意:该反应是置换反应,断的是①处键,此反应类似于钠与水的反应,故乙醇又可以看作是水分子里的氢原子被乙基取代的产物,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比较出乙醇与钠反应不如水与钠反应激烈,这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2)与氢卤酸的反应:CH3CH2—OH + H—Br →CH3CH2Br + H2O乙醇可与氢卤酸发生作用,反应时乙醇分子里的羟基(②)键断裂,卤素原子取代了羟基的位置而生成卤代烃,同时生成水。
过度:我们在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燃烧酒精给一些物质加热,酒精燃烧也就是反应了氧化反应。
如果有催化剂作用,还可以生成乙醛。
(3) 氧化反应①燃烧: CH3CH2OH+3O2 2CO2 +3H2O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③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演示实验: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灼烧至红热,插入3mL乙醇的试管中,反复多次,注意铜丝的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讨论:(1)铜丝在火焰上加热的现象?反应方程式是什么?(2)烧热变黑的铜丝插入乙醇中的现象如何?反复多次后闻到什么气味?在这个反应中铜起了什么作用?分析:乙醇在加热和有催化剂(Cu或Ag)存在的条件下,能够被空气氧化,生成乙醛。
新人教版化学必修2高中《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word教案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组成、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2、通过对乙醇的性质学习,了解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学会设计实验对猜想假设进行证明2、学会通过实验的方法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的乙醇性质的学习,体验乙醇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过程】:导入:有机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随处可见,应用极为广泛,它们已经深深地渗入我们的生活中。
例如乙醇,俗名酒精,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听说或接触到,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许多文人就在历史上留下了关于酒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请同学们列举出有关酒的诗词名句。
回顾: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过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在空气中能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经常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等的燃料。
分析:从乙醇的分子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乙醇分子中含有C、H、O三种元素,与乙烷相比多了一个O原子,那么在乙醇分子中原子是如何结合的呢?提示:从乙烷的结构式上分析,插入一个氧原子,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结构呢?学生讨论:板演:乙醇可能的结构式①②设问:结构①和结构②有什么特点呢?乙醇分子到底是那种结构呢?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呢?实验[3-2]: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现象对比:填写课本表格实验结论分析:从实验中我们知道乙醇和水一样,能与金属钠反应产生H2,如果我们在实验中定量参加反应的乙醇为1mol,收集产生的H2,转化成标准状况下体积只有11.2L,即0.5mol,说明在乙醇分子在与钠反应时,钠只能置换出其中的一个H原子,即在乙醇分子中,只有一个H原子的性质与其他H原子不同。
我们能否从这里分析出乙醇的结构呢?学生讨论交流:总结: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乙醇的结构是为②式,即为:说明:乙醇与钠反应时,钠置换出了与氧原子结合的氢原子。
板书:1.乙醇与钠的反应讲解:乙醇之所以能与钠反应,是由于乙醇分子中的-OH 基团的存在。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3_生活中两种_常见的有机物_教学设计_教案_3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了解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加深认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日常生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从乙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通过对典型有机化合物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操,意识到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改变世界。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乙酸的组成,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
4. 标签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板书。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内容概述本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法寇尔、诺德等合著的教材第三章3.2板块:生活中的有机物。
本板块主要介绍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烃和醇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烃分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醇则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
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可以加深对有机物质的了解,扩展对有机物在现实中的应用领域。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够分辨和区分烃和醇这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并能够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有机物的结构式和名称,并能够自行设计有机物的名称和结构式。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检测和辨别烃和醇。
教学过程1.引入新知识新课程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点之前,教师可以先引入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或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比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有机物质的图片,让他们根据图片组成有机物的名称和结构式。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知识点讲解在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后,可以给他们详细地讲解烃和醇这两种有机物的性质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3.通过实验来检测知识点实验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方法。
在本节课的实验环节中,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检测和辨别烃和醇,比如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检测、一元醇和二元醇的检测等。
通过实验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烃和醇这两种有机物的性质和特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4.总结和归纳在学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实验后,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在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回顾学过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我觉得达到了本次教学的预期目标。
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2高中化学《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一、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和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和乙酸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这两种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教学设计中,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学重点: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本节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1.教学模式设计乙醇、乙酸教学模式设计是各类公开或观摩课经常选用的内容,具有很丰富的素材来源可参考,在新课程中,乙醇、乙酸的教学模式也将是重点开发的领域。
【教学设计Ⅰ】合作教学模式(乙酸为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注意组间的水平接近,组内水平有差异,使小组探究和讨论能顺利开展起来。
提出问题:怎么证明食醋中含有醋酸?→小组设计→组内讨论、组间质疑→探究乙酸酸性实验→实验乙酸的酯化反应→分析乙酸的结构和酯化反应发生时断键的位置→讨论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讨论乙酸在生活中的妙用。
【教学设计Ⅱ】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观察、归纳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完成探究实验:乙醇与金属钠、乙醇与氧气的反应→ 总结实验现象→分析乙醇结构→认识乙醇性质、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讨论或网上查阅乙醇的用途→ 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危害,强化责任意识。
【教学设计Ⅲ】探究教学模式(乙醇为例)。
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回忆乙醇的组成→讨论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提出假设①CH3OCH3;假设②CH3CH2OH→讨论两种假设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必要时教师从键的类型和连接情况点拨)→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反应时的断键方式→实验验证:乙醇的氧化反应→ 总结乙醇的结构和性质→课后活动①小论文:调查酗酒造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你的建议,课后活动;②课本剧,酒后驾车,课后活动;③辩论赛,公款消费与中国酒文化。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3.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56-人教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乙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②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③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钠反应、氧化反应2、过程与方法学习揭示问题、讨论释疑、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科学探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化学与人类日常生活、生产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难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三、教学过程【导入】1、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分析】简单介绍杜康酒的由来,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俗名酒精,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来学习乙醇的相关知识。
【板书】乙醇【学生】阅读教材P73第二段,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乙醇的物理性质P73【分析】展示无水乙醇,把乙醇倒入烧杯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思考】(1)乙醇(酒精)能否作为萃取溴水的萃取剂?为什么?(2)如何检验酒精中是否有水?【板书】二、分子结构1、分子式:C2H6O2、结构式简式:CH3CH2OH 或 C2H5OH3、结构式:4、官能团:— OH (羟基)【分析】展示实物的球棍模型,球棍模型及比例模型的图片,分析乙醇存在的化学键。
【概念】官能团: 决定化合物的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析】乙烯中的C=C,及常见的官能团: 碳碳双键:C=C、卤素原子:—X 羟基: —OH (—O — H)、醛基: —CHO (—C — H )羧基: —COOH (—C — OH )、硝基:—NO2【分析】让学生观察乙烷、乙醇的实物球棍模型,并对二者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烃的衍生物”。
【概念】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 H 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得的产物。
【分析】列举已学习过的烃的衍生物:CH3Cl、CH3CH2Br等。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引出乙醇化学性质。
【板书】三、乙醇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钠的取代反应【实验1】实验 3-2 课本P73(播放视频)实验现象:①钠开始沉于试管底部,最终慢慢消失,不断产生气泡②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③向烧杯中加入的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板书】化学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分析】反应实质: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H与钠发生置换反应,而不是烃基上的H与钠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优秀教案●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及教材处理《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是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选取了乙醇和乙酸这两个生活中典型的有机物,并对乙醇和乙酸的组成、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节内容分2课时,第1课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又是典型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起官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为今后学习其它的烃的衍生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
为了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对教材处理如下:先联系生活及展示酒精灯,小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根据乙醇的分子式猜想乙醇的结构,并通过实验验证乙醇的结构,结构决定性质,再学习乙醇的性质,并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性质的学习。
第2课时介绍乙酸,包含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酸的用途等,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特别是酯化反应的特点是重点难点。
通过联系生活引出乙酸,学习乙酸的结构,再学习其性质,重点分析酯化反应。
●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设计在学生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突出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强调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关系等立体结构模型,帮助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的方法论基础,同时鼓励学生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我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如下:1、实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设计问题,实验探究,展示获取知识的过程,按“疑问→实验→思考→引导→得出结论→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酒精汽油的推广、喝酒脸红、酒后驾驶的检验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第1课时★学习内容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醇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用品,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因此本节课主要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学习从烃到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变化,重点学习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同时要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解释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学情分析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十分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有很大帮助。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高一上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关于乙醇的结构在初中学生没有接触,所以要让学生通过钠与乙醇反应的探究实验,确定乙醇的结构,还通过乙醇的催化氧化的实验探究,明确羟基官能团的作用,加深对乙醇结构的认识。
★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1)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2)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乙醇的结构;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1、乙醇的结构;2、乙醇与钠的反应和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教具准备ppt、无水乙醇、金属钠、澄清石灰水、铜丝、小刀、酒精灯、试管、烧杯、铁架台、橡胶塞(带孔)、导管、火柴★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从日常生活入手感受酒精,从结构到性质,从性质到用途,然后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讨论总结。
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乙醇。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啤酒、红酒、白酒,通过酒精引出乙醇。
生活中,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喝酒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喝了酒之后,有的人容易脸红?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思考与交流】展示酒精灯,学生思考讨论得出乙醇的一些物理性质【投影】颜色:无色状态:液体气味:特殊香味密度:比水小沸点:78.5℃,易挥发(酒香不怕巷子深)溶解性:跟水以任意比例互溶,能够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问题探究】实验测定乙醇的分子式为C2H6O ,已知该分子是由2个-C-,1个-O-,6个-H拼接而成,请问你能想出几种拼接方式?【答案】【问题探究】如何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点拨】我们知道金属单质钠是存放在煤油中的,煤油的主要成分是含有C10-C16烷烃,说明钠能在烃溶液里稳定存在,不发生反应,也就是说钠不能使C-H键断裂。
而水可以与金属钠反应,能置换出H2,说明钠可以使O—H键断裂。
那乙醇可以与金属钠反应吗?根据以上分析,金属钠可能帮助我们来辨别乙醇的结构式。
【实验探究1】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前面做过的水与钠反应的实验,并完成下表。
金属钠的变化气体燃烧现象检验产物水浮、熔、游、响、红安静燃烧,淡蓝色火焰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乙醇反应缓慢,开始时钠沉入底部,表面产生气泡,反应过程中上下浮动安静燃烧,淡蓝色火焰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结论】说明乙醇与钠反应也产生氢气,乙醇分子中有类似于水的结构,有O-H键,即乙醇的结构为【投影】二、乙醇的分子组成及结构分子式:C2H6O 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球棍模型:比例模型:所含原子团:羟基(-OH)、乙基(-C2H5)【教师讲解】我们将乙醇与乙烷相比,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
向这些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前面提及的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四氯化碳)及硝基苯也属于烃的衍生物。
【投影】三、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提问】a、根据钠和水反应原理,类比书写钠和乙醇反应化学方程式?【答案】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提问】b、钠和水、钠和乙醇反应比较,哪一个更剧烈?【答案】钠与水【提问】c、该实验说明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泼性顺序为:H-OH _______C2H5-OH,乙醇比水更_____(难或易)电离出H+。
【答案】﹥,难【提问】d、乙醇与钠反应时哪些化学键发生断裂呢?【答案】①处O-H键断开【教师讲解】乙醇具有与乙烷不同的化学特性,这是因为取代氢原子的羟基对乙醇的性质起着很重要的性质。
像这种决定有机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投影】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特别提醒】羟基(—OH)的小短线只代表一个电子,表示可以和其他的原子或原子团形成化学键,电子式为,不是(氢氧根离子),也不是。
【过渡】在实验室经常用酒精灯加热,说明乙醇可以燃烧。
【教师讲解】乙醇在空气里能够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提问】乙醇燃烧时哪些化学键发生断裂呢?【答案】全部化学键断裂【社会连线】乙醇汽油由90%普通汽油与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
使用乙醇汽油,节约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
【过渡】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银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铜银会光亮如初!这是何原理?【实验探究2】(1)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无水乙醇,取一根10-15cm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灼烧,观察现象;(2)灼烧后的铜丝趁热迅速插入到乙醇中,反复操作3~4次,比较试管中气味的变化。
观察现象。
注意:试管不宜离酒精灯过近,手拿铜丝的方向正确,以便顺利插入到试管中。
【实验现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1)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5mL无水乙醇,取一根10-15cm 长的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灼烧,观察实验现象;红色铜丝在加热后表面变成黑色(2)灼烧后的铜丝趁热迅速插入到乙醇中,反复操作3~4次,比较试管中气味的变化。
热铜丝与乙醇接触后重新变成红色;可闻到刺激性气味【思考与讨论】(1)铜丝变黑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方程式。
(2)伸入乙醇中的铜丝变红又说明什么?(3)本实验中铜丝的作用是什么?请写出总方程式。
【答案】(1)(2)(3)【投影】播放乙醇催化氧化断键的Flash【提问】此反应中,乙醇哪些键断裂?【答案】①③处键断裂【教师讲解】醇催化氧化过程中断裂的是羟基中的O—H键和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的一个C—H键,所以醇催化氧化的条件是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有氢原子。
【教师讲解】同学们,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焊接银器、铜器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银匠说,可以先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铜银会光亮如初!【社会连线】生活中,你的亲朋好友有没有喝酒的?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喝了酒之后,有的人容易脸红?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讲解】如果体内的乙醇脱氢酶或乙醛脱氢酶不足,会导致乙醇进入体液无法转化或生成的乙醛无法转化,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十倍以上,进而对肝脏和大脑神经造成危害。
【社会连线】根据全球各交通和警察部门的统计,2004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
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人,车祸中多数是酒后开车。
司机酒后驾车容易肇事,因此,交通法规禁止酒后驾车。
怎样判断是否酒后驾驶呢?【投影】用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颜色由橙红色变为绿色来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驶。
【教师讲解】乙醇能与酸性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溶液由橙黄色变为蓝绿色,也能使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