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终极笔记

终极笔记:马哲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

配第,中间经济亚当。

斯密的发展,到大卫。

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重点笔记(全国)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考重点笔记(全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4)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5)第四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7)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9)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1)第七章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质量互变规律★★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简答题】(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

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3)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否定之否定规律★★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论述题】(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事物联系的环节;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既要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1、简述意识的本质。

【简答题】(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重点一: 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 哲学是一门研究宇宙和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学科。

-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和认识问题。

重点二: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人类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进行认识的两个重要途径。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而自然科学则研究具体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

重点三: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社会科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互为补充。

- 哲学关注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和本质属性,而社会科学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具体现象和规律。

重点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强调认识的辩证性和实践的决定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重点五: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或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或思维是第二性的。

重点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重点七: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点八: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 共产主义的核心原则是实现物质财富共享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的重点笔记概要,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二)唯物辩证法1、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三)认识论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绪论1.(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P22.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它第一次完整的、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公开问世的第一部正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P63.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于它的批判精神。

P10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或基本特征,集中表现为两大要素:P121)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2)实践性。

实践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更笨源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动力。

时代性与实践性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中的“时”既包括时代的变化,也包括时间的发展。

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宝贵经验。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时间作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重要规律。

6.(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基础人的发展才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目的。

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必须通过人的努力,是为了人的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

为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科学发展观的首要要求。

同时要把人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继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批判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3)它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笔记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题】●(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简述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含义及二者间的关系。

【简答题】●(1)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2)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①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③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简答题】●(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2)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

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论述题】●(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会导致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

●(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及其哲学意义。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制约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和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与系统。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发展的本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辨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辨证法思想。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

认识过程中的辩证运动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现象和本质。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

人类社会是由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标准及其意
义。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

历史的参与者与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0336364及其局限性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二、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与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
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及其影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世界意义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和基本步骤
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
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