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土壤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土壤研究实验报告总结

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研究启示
• 关注土壤肥力的变化和影响因素
• 采用科学方法评估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制定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研究展望
• 深入研究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的相互作用机制
• 开展土壤肥力对作物生长影响的长期观测研究
• 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科学和实用的指导建议
肥力的影响
肥力的影响
肥力的影响
•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调控和改善措施
• 土壤微生物种类的调控和改善措施
•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调控和改善措施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类及活性分析
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
土壤微生物种类分析
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
•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点和变化
• 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分布特点和变化
• 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分布特点和变化
趋势
趋势
趋势
• 土壤微生物数量对植物生长和土壤
• 土壤微生物种类对植物生长和土壤
• 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植物生长和土壤
• 土壤盐分的控制和改良措施
03
土壤温度分析
• 土壤温度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
• 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土壤温度的调控和改善措施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讨论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肥力提升措施

物理修复土壤实验报告

物理修复土壤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物理修复方法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 分析物理修复方法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前景;3. 为土壤修复工程提供实验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采集某矿区废弃地土壤,土壤类型为沙质土壤,pH值为6.5;(2)污染物:选择重金属Cu、Pb、Zn作为实验污染物,其浓度分别为100mg/kg、200mg/kg、300mg/kg;(3)修复材料:采用不同粒径的石英砂、河沙、蛭石等作为修复材料;(4)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土壤样品搅拌机、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研磨、过筛,备用;(2)污染物添加:将一定量的污染物加入土壤样品中,搅拌均匀;(3)物理修复实验:将添加污染物的土壤样品分别与不同粒径的石英砂、河沙、蛭石等修复材料混合,搅拌均匀,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模拟实际土壤修复过程;(4)样品测定:在修复前后,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土壤中Cu、Pb、Zn的浓度,计算去除率;(5)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物理修复方法的去除效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物理修复方法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理修复方法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存在差异。

具体如下:(1)石英砂:在修复过程中,石英砂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48.5%、38.2%、33.1%;(2)河沙:在修复过程中,河沙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52.3%、45.6%、40.2%;(3)蛭石:在修复过程中,蛭石对Cu、Pb、Zn的去除率分别为58.4%、51.7%、46.8%。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蛭石对土壤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河沙,石英砂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

2. 物理修复方法的应用前景物理修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等优点,在土壤修复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和土壤,可以采用不同的物理修复材料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修复效果。

土壤改良实验报告(3篇)

土壤改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不合理耕作,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出现了板结、盐碱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了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展了土壤改良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改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3. 为实际生产中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土壤样品:选取我国某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田土壤作为实验材料;(2)改良剂:包括有机肥、石灰、硫酸亚铁、硫酸铝等;(3)实验设备:土壤分析仪器、培养箱、电子天平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按照土壤样品采集规范,采集不同类型的土壤样品。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风干、磨碎,过筛后备用。

(2)土壤改良实验设计:将土壤样品分为若干组,每组土壤样品加入不同比例的改良剂,设置对照组。

(3)土壤性质测定:对改良前后的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包括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有机质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添加有机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0%左右。

这说明有机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2. 土壤pH值添加石灰的土壤pH值显著提高,平均提高了1.2个单位。

这说明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为农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3.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添加石灰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显著提高,平均提高了50%左右。

这说明石灰可以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土壤保肥能力。

4.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添加有机肥的土壤容重显著降低,孔隙度显著提高。

这说明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有利于根系生长。

五、结论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肥、石灰等改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孔隙度等,改善土壤性质。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内实验报告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内实验报告

土壤污染与防治课内实验报告土壤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填写日期:教师评分:教师签名:日期 ;实验课名称:土壤学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一、实验目的通过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全磷含量的分析测定,了解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实验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掌握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的一般流程,领会控制测定精度的措施。

二、实验原理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和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

由于土壤特别是农业土壤的差异很大,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因此必须十分重视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此外,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采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处理方法。

三、仪器与药品仪器:土钻、小土铲、米尺、布袋(盐碱土需用油布袋)、标签、铅笔、土筛、广口瓶、天平、胶塞(或圆木棍)、木板(或胶板)等。

小十铲:任何情况下都可应用,但比较费工,多点混合采样,往往嫌它费工而不用它。

管形土钻:下部系一圆形开口钢管,上部系柄架,根据工作需要可用不同管径的管形十钻。

将十钻钻入十中,在一定十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

管形十钻取七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取。

但它不太是用于沙性大的土壤,或干硬的粘重土壤。

普通土钻:普通土钻使用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但它一般只是用于湿润土壤,不适于很干的土壤,同样也不适用于砂土。

另外普通土钻容易混杂,亦系其缺点。

药品:无药品四、实验步骤(一)土壤样品的采集1、采样时间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

分析土壤养分供应情况时,一般都在晚秋或早春采样。

同一时间内采取的土样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样方法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1)十壤剖面样品。

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须采原状样品。

(3)土壤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必按发生层次取样,而自地表起每1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保护土壤的实验报告(3篇)

保护土壤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土壤作为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疏松混合物,是植物生长、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壤污染、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为了探讨保护土壤的有效方法,本实验选取了以下几种措施进行实验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土壤污染、退化的原因及危害;2. 探讨保护土壤的有效方法;3. 评估不同保护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植物种子、有机肥料、化肥、土壤改良剂等。

2. 实验方法:(1)土壤污染修复实验:将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分别放入三个培养箱中,分别施加有机肥料、化肥和土壤改良剂,观察土壤环境变化。

(2)植物修复实验:将植物种子播种在受污染土壤中,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及土壤环境变化。

(3)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

(4)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重金属含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污染修复实验结果:(1)施加有机肥料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重金属含量有所降低。

(2)施加化肥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变化不大,重金属含量略有降低。

(3)施加土壤改良剂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微生物数量等指标得到改善,重金属含量降低幅度较大。

2. 植物修复实验结果:(1)种植植物后,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植物生长良好。

(2)不同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不同,其中,苜蓿、紫花苜蓿等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能力较强。

3.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1)有机肥料处理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化肥处理组次之,土壤改良剂处理组最低。

(2)植物修复实验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未处理组。

4.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1)有机肥料处理组土壤重金属含量最低,化肥处理组次之,土壤改良剂处理组最高。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一、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1.1、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反应类型1.3、案例二、蒸气浸提技术修复2.1、技术特点2.2、技术要求2.3、案例三、化学稳定法,电动力学修复法,离子拮抗技术3.1、典型案例3.2、修复方案四、植物修复技术4.1、典型案例4.2、修复方案五、联合修复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5.1、典型案例5.2、修复方案林学院12级环治2班黄瑞林一、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1.1、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土壤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转化,并降低其毒性或使其完全无害化。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主要依靠两种作用方式:①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降解;②污染物被微生物吸收至其细胞内后,由胞内酶降解。

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主要有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

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反应类型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通常依靠以下基本反应模式来实现的。

(1)氧化作用:①醇的氧化,如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aceti)将乙醇氧化为乙酸,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oxydans)可将丙二醇氧化为乳酸;②醛的氧化,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 a)将乙醛氧化为乙酸;③甲基的氧化,如铜绿假单胞菌将甲苯氧化为安息香酸,表面活性剂的甲基氧化主要是亲油基末端的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程;④氧化去烷基化:如有机磷杀虫剂可进行此反应;⑤硫醚氧化:如三硫磷、扑草净等的氧化降解:⑥过氧化:艾氏剂和七氯可被微生物过氧化降解;⑦苯环羟基化:2,4-D和苯甲酸等化合物可通过微生物的氧化作用使苯环羟基化;⑧芳环裂解:苯酚系列的化合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使环裂解;⑨杂环裂解:五元环(杂环农药)和六元环(吡啶类)化合物的裂解;⑩环氧化:环氧化作用是生物降解的主要机制,如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脱卤、水解、还原及羟基化作用,等等。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

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土壤实验报告范文3篇篇一:土壤理化分析实验报告——土壤各干扰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前言:在林业生产中,土壤是生产良种和壮苗的基础。

在选择母树林、建立种子园和区划苗圃地时,必须土壤的宜林性质。

促使林木种子丰产林木和培育肝益,也必须采用土壤培肥措施。

在造林过程中,应该准确掌握造林地土壤的恰当宜林特性,将苗木种植在适宜的沉积物土壤上。

在天然林中,土壤与森林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

森林的生长、森林的类型、的分布和自然更替都受土壤因子的制约。

银杏是药用植物名贵树种,又是特种经济树苗,近年来白果收购价格不断提高,激发了广大职工栽培栽植银杏的积极性。

但银杏生长缓慢,一般要20多年才能开花结实,并且产量低。

通过嫁接、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密植及加强经营管理,可并使银杏早实丰产。

银杏丰产栽培应大力发展小麦,目前江苏的大雄宝殿指、家佛手、洞庭皇;浙江及广西的园底佛手、山东的大金坠、大园铃等均属名优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遵循区域化原则,将气候因子和立地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盲目引种。

关于银杏一些详细情况请参考:关键字:土壤 ;理化性质 ;银杏1.土样基本情况采样时间:20xx-09-02地点:林业楼前的一片小树林人员:鲁燕,胡曼,曲娜,杜桂娟,于龙,张家铭,刘通,陈布凡层次:A0层土地利用状况:土地上种了一片草地,还种了一些乔木和灌木2.实验概况本实验在20xx-09-02~20xx-11-04于林业楼123进行,实验目的主要是了解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在这段时间的实验中,我不仅学到了土壤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科学论文的撰写能力。

为我的后续学习奠定了下工夫。

3.实验项目(1)样品采集与保存:表层混合法,环刀采样法。

(2)土壤密度测定:烘干称重法(3)土壤样品的处理:研磨与过筛的方法(4)土壤PH值的测定:电位法(5)水分有机物含量的测定:Twrin法(6)土壤速效K的测定:醋酸铵浸提法,原子吸收光度计法4.总结经过这学期的实验课学习,我觉得我们的实验课程安排有种有点少,一次实验持续的时间也较少。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

土壤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30日。

实习地点,XX农场。

实习内容:
在本次土壤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农场土壤的采样、分析和改
良工作。

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学习了如何正确地采集土壤样品,并
对不同地块的土壤进行了采样。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我了解
到了不同地块的土壤质地、颜色和湿度等特征,并学会了如何正确
地保存和标记土壤样品。

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我参与了土壤样品的分析工作。

通过使
用PH试剂、电导率计和土壤质地分析仪等设备,我对土壤的PH值、电导率和质地等指标进行了测试。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土壤
分析结果来制定土壤改良方案,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

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参与了农场土壤的改良工作。

根据之前
的土壤分析结果,我和其他实习生一起进行了土壤改良的实践操作。

我们使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对土壤进行了施肥,并进行了耕作
和整地等工作。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土壤改良对
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性。

实习收获:
通过本次土壤实习,我对土壤的性质和肥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正确地采样、分析和改良土壤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我也意
识到了土壤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土壤改良对于提高农作物
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
习和实践,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报告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1.1、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反应类型
1.3、案例
二、蒸气浸提技术修复
2.1、技术特点
2.2、技术要求
2.3、案例
三、化学稳定法,电动力学修复法,离子拮抗技术
3.1、典型案例
3.2、修复方案
四、植物修复技术
4.1、典型案例
4.2、修复方案
五、联合修复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5.1、典型案例
5.2、修复方案
林学院
12级环治2班
黄瑞林
一、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原理
1.1、有机污染物进入微生物细胞的过程
土壤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降解、转化,并降低其毒性或使其完全无害化。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主要依靠两种作用方式:①通过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降解;②污染物被微生物吸收至其细胞内后,由胞内酶降解。

微生物从胞外环境中吸收摄取物质的方式主要有主动运输、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基团转位及胞饮作用等。

1.2、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反应类型
微生物降解和转化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通常依靠以下基本反应模式来实现的。

(1)氧化作用:①醇的氧化,如醋化醋杆菌(Acetobacteraceti)将乙醇氧化为乙酸,氧化节杆菌(Arthrobacteroxydans)可将丙二醇氧化为乳酸;②醛的氧化,如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将乙醛氧化为乙酸;③甲基的氧化,如铜绿假单胞菌将甲苯氧化为安息香酸,表面活性剂的甲基氧化主要是亲油基末端的甲基氧化为羧基的过程;④氧化去烷基化:如有机磷杀虫剂可进行此反应;⑤硫醚氧化:如三硫磷、扑草净等的氧化降解:⑥过氧化:艾氏剂和七氯可被微生物过氧化降解;⑦苯环羟基化:2,4-D和苯甲酸等化合物可通过微生
物的氧化作用使苯环羟基化;⑧芳环裂解:苯酚系列的化合物可在微生物作用下使环裂解;⑨杂环裂解:五元环(杂环农药)和六元环(吡啶类)化合物的裂解;⑩环氧化:环氧化作用是生物降解的主要机制,如环戊二烯类杀虫剂的脱卤、水解、还原及羟基化作用,等等。

(2)还原作用:①乙烯基的还原,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tifor m)可将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②醇的还原,如丙酸梭菌(Clostridiu mpropionicum)可将乳酸还原为丙酸;③芳环羟基化,甲苯酸盐在厌氧条件下可以羟基化;也有醌类还原、双键、三键还原作用等等。

(3)基团转移作用:①脱羧作用,如戊糖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 umpentosaceum)可使琥珀酸等羧酸脱羧为丙酸;②脱卤作用,是氯代芳烃、农药、五氯酚等的生物降解途径:③脱烃作用,常见于某些有烃基连接在氮、氧或硫原子上的农药降解反应:还存在氢卤以及脱水反应等。

(4)水解作用:主要包括有酯类、胺类、磷酸酯以及卤代烃等的水解类型。

(5)其他反应类型:包括酯化、缩合、氨化、乙酰化、双键断裂及卤原子移动等。

1.3、案例
濮阳油田微生物修复污染土壤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物质的添加及量的配比石油烃中含有大量的碳和氢,同时土壤中存在各种无机盐,基本可以保证降解过程中石油细菌对碳、氢及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

氮、磷元素的缺乏是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原因。

(2)选择适当的电子受体微生物的活性除了受到盐类营养物的限制外,污染物氧化分解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种类和浓度也影响着污染物生物降解
二、蒸气浸提技术修复
土壤蒸气浸提技术最早于1984由美国Terravac公司研究成功并获得专利权。

其原理是通过布置在不饱和土壤层中的提取井,利用真空向土壤导入空气,空气流经土壤时,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随空气进入真空井而排出土壤,从而降低土壤中的有机物浓度。

土壤浸提技术有时也被称为真空提取技术,属于一种原位处理技术,但必要时也能用于异位修复。

该技术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修复,如汽油、苯和四氯乙烯。

2.1、技术特点
土壤蒸气浸提技术的特点是:可操作性强,设备简单,容易安装;对处理地点的破坏很小;处理时间较短,在理想的条件下,通常6~24个月即可;可以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也可以处理固定在建筑物下面的污染土壤。

因其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很快应用于商业实践。

该技术的缺点:很难达到90%以上的去除率;在低渗透土壤的有效性不能确定;只能处理不饱和带的土壤,要处理饱和带的土壤和地下
水还需要其他技术。

2.2、技术要求
土壤蒸气浸提技术能否用于具体污染点的修复及其修复效果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土壤的渗透性和有机物的挥发性。

2.3、案例
上海世博园成功修复污染地块
三、化学稳定法,电动力学修复法,离子拮抗技术
3.1、典型案例:
无锡市胡埭电镀厂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
3.2、修复方案
重度污染土壤采用淋洗技术,中、轻度污染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的修复方案
四、植物修复技术
4.1、典型案例:南郴州砷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基地
4.2、修复方案:利用大面积种植蜈蚣草来超累积砷,修复砷污染土壤。

五、联合修复技术主要有:微生物-动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物理化学-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等
5.1、典型案例:武汉冶炼厂
5.2、修复方案:根据分级分类处理的原则,将厂区内不同区块、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分成三类:特重污染地块一处,该部分污染土壤将参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理。

把被污染的土壤挖出来后封闭式运到垃圾填埋场填埋;重污染地块14块,总面积22400平方米,该部分污染土壤将进行就地密闭封存处理;其余279000平方米的中、轻污染地块,将采用硬覆盖、绿化覆盖和渗沥液收集处理技术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在地下建设特殊刚性防渗层和地下水污染处理设施,控制土壤对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