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感染诊断
EB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

EB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EB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食欲减退、恶心、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EB病毒感染有什么症状一、症状一、症状幼儿时期感染EB病毒一般为亚临床感染,产生抗体,并终身带病毒,轻微且无症状的或引起轻症咽炎和上呼吸道感染。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成人的原发感染较儿童严重,病毒可能终生潜伏,但很少留有后遗症。
EBV感染性疾病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本病恢复期较长,一般需2~4周。
急性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一般有发热(热型可呈稽留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多见于躯干部)等。
咽痛,软腭及咽弓处可有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
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7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肿大,以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腹股沟次之。
肿大淋巴结消退缓慢。
肝脾肿大可伴有轻度压痛。
慢性感染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活动性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数月以上。
缺乏明确的基础疾病,无异常或其他感染能解释症状。
有特异性的抗EBV - Ab且检测到EBV – DNA。
二、诊断EBV感染的诊断较其他的病毒感染,更为依赖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仍为目前诊断CMV感染常用最有效的方法。
血清抗IgM-VCA抗体的出现,以及随之出现的抗NA抗体效价逐步增高提示原发性EBV感染。
用免疫酶染色法或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血清中抗体,可诊断EBv近期的感染。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多见于成人。
临床表现多样,但有三个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炎和颈淋巴结肿大。
某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患儿中可呈现致死性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
(二)非洲儿童淋巴瘤:多见于5~12岁儿童。
发生于中非新几内亚和美洲温热带地区呈地方性流行。
好发部位为颜面、腭部。
所有病人血清含HBV抗体,其中80%以上滴度高于正常人。
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

EB病毒感染实验室检测方法摘要本文档详细描述了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培养、血清学检测、核酸扩增和病毒载量测定等。
这些检测方法在临床诊断、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疫苗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1. 病毒培养1.1 原理EB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的DNA病毒。
病毒培养可以充分展示病毒的感染性、复制能力和生物学特性。
1.2 方法1. 选择合适的细胞系,如B95-8或Daudi细胞。
2. 将临床样本(如唾液、血液等)接种至细胞系。
3. 在适宜的条件下(如37°C、5% CO2)培养细胞,观察病毒复制和感染现象。
4. 定期观察细胞病变,如细胞增大、核固缩等。
5.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检测病毒颗粒。
2. 血清学检测2.1 原理血清学检测基于病毒感染后诱导的免疫反应,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来诊断EBV感染。
2.2 方法1. 收集患者血清样本。
2.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EBV特异性抗体,如VCA-IgM、VCA-IgG、EA-IgG等。
3. 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进行抗体检测。
4. 根据抗体类型和滴度判断感染状态,如急性感染、慢性感染或回忆性感染。
3. 核酸扩增3.1 原理核酸扩增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和DNA聚合酶酶链反应(PCR)来检测EBV的DNA序列。
3.2 方法1. 提取临床样本的DNA。
2. 设计针对EBV 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或实时定量PCR(qPCR)。
3. 扩增EBV特异性基因,如EBNA1、EBNA2、LMP1等。
4. 分析扩增产物,判断病毒感染情况。
4. 病毒载量测定4.1 原理病毒载量测定通过检测病毒颗粒的数量来评估病毒感染的程度。
4.2 方法1. 提取临床样本的病毒颗粒。
2. 采用实时定量PCR、定量荧光显微镜等方法测定病毒载量。
3. 根据病毒载量判断感染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及合理运用PPT课件

EB病毒持续感染示意图
• 原发感染后, EBV 在人体B淋巴细胞建 立潜伏感染,只表 达潜伏抗原,受感 染者成为终生病毒 携带者
• EBV健康携带者咽 部不定时排毒
• 在机体免疫功能下 降和某些因素触发 下 , 潜 伏 的 EBV 可 以被再激活,引起 病毒复制及临床症 状
Rev. Med. Virol. 2008; 18: 305–319
在罕见的病例中抗CA 抗体(IgM)会持续阳 性
20-30% 的EBV新近感染 抗 EA抗体(IgG)阴 性
抗EBNA抗体(IgG)阴 性
14
实验室指标四:EBV病毒核酸检测
• Real-time PCR是目前最主要的监测EBV载量的方法,可以指导治 疗和判断疗效,如PTLD/EBV-HLH/CAEBV等
• 人群感染率高,终身潜伏感染, 具有感染-潜伏-活化的特性
• 肿瘤相关病毒,每年EBV相关 肿瘤死亡病例达15-20万
• 与很多疾病相关,几乎可引起 所有脏器和组织的相关疾病
• 细胞免疫非常重要
Khan G et al. Infectious Agents and Cancer, 2014, 9:38.
6
临床实践诊断EBV感染时需要回答的问题
• 是否感染EBV? • EBV感染的时相? • 是否EBV活动性感染? • 组织或器官中EBV感染的细胞定位如何?
7
EBV感染相关的实验室指标
• 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50%(学龄以上儿童)
• 嗜异凝集抗体 • 异型淋巴细胞
非特异 性指标
• EBV特异性抗体
• 荧光定量PCR检测EBV核酸 • EBERs原位杂交实验:EBV感染受累的组织学证据
特异性 指标
儿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

⼉童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EB病毒(Epstain-Barr virus,EBV)是⼀种双链 DNA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亚科,⼈感染EBV后建⽴终⾝潜伏感染,⼈群感染率超过 90%。
EBV是⼀种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咽癌、淋巴瘤等多种肿瘤的发⽣密切相关。
IM诊断标准:以第7版《实⽤⼉科学》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象和⾎清学检查确诊。
伴多脏器功能损害的IM病例为重症IM。
⽬前对重症IM诊断⽆统⼀标准,有研究认为伴有⾄少2个系统受累即可诊断为重症IM。
有以下临床特征时⾼度重视:(1)持续⾼热(>1周),肝脾明显肿⼤;(2)外周⾎象2系或3系显著下降,但未达到EBV-HLH标准;(3)转氨酶显著异常,尤其是乳酸脱氢酶(LDH)显著增⾼;(4)呼吸和吞咽困难,并发胸腔积液、肺炎等;(5)⼼电图异常,⼼肌炎。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IM表现,即发热、持续性肝功能损害、多发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全⾎细胞减少、视⽹膜炎、间质性肺炎、⽜痘样⽔疱及蚊⾍过敏等症状持续 3 个⽉以上。
(2)EBV感染及引起组织病理损害的证据如满⾜下述标准中的1条或1条以上:①⾎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包括抗VCA-IgG≥1:640 或抗EA-IgG≥1:160, VCA/EA-IgA 阳性;②在感染组织或外周⾎中检测出 EBER-1 阳性细胞;③外周⾎ PBMC 中 EBV-DNA ⽔平⾼于 102.5 拷贝/g DNA;④受累组织中EBV-EBERS原位杂交或EBV-LMP1免疫组化染⾊阳性;⑤ Southern 杂交在组织或外周⾎中检测出EBV-DNA。
(3)排除上述临床表现系由其他已知疾病所致。
EBV 相关噬⾎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BV-HLH)的诊断:(1)HLH 诊断标准依据HLH-2004⽅案,即符合以下8 项中的 5 项可诊断 HLH:①发热;②脾脏增⼤;③外周⾎⾄少两系减少(⾎红蛋⽩<90 g/L、⾎⼩板<100 × 109/L、中性粒细胞<110 ×109/L);④⾼⽢油三酯⾎症和(或)低纤维蛋⽩原⾎症;⑤⾻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现象;⑥NK细胞活⼒降低或缺乏;⑦⾎清铁蛋⽩≥500 mg/L;⑧可溶性CD25(SIL-2R)≥2400 U/mL。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

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指标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4型疱疹病毒,类似其他疱疹病毒科的病毒,EBV感染包括增殖性感染(或称活动性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状态,EBV感染人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初次感染后病毒可长期在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或淋巴组织中潜伏,潜伏感染和终生携带是EBV感染的重要特征。
人群对EBV普遍易感,大多数人初次感染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可终生携带,在中国,8岁以上人群90%以上血清学阳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典型的EBV初次感染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抑制(如器官移植)、遗传缺陷(如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或潜伏感染的反复激活的情况下,EBV感染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如发展成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和EBV相关的噬血性淋巴组织增生(EBV-HLH)。
另外EBV还与儿童及成人的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发病有关。
因而及时准确的实验室诊断有助于临床对EBV感染的时相、机体状况和发生不良转归的风险进行评估,这对于儿童EBV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至关重要。
一、EBV—DNA测定EBV-DNA阳性是EBV存在的直接证据。
由于潜伏感染的存在,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也常有低载量的EBV-DNA检出(通常低于200拷贝数/m1)。
在活动感染发生时EBV在人淋巴细胞中大量增殖(IM患者一般可达103~105拷贝数/m1)并释放到血浆或淋巴液中。
随着感染的控制,EBV感染进入潜伏状态,血浆或淋巴液中的病毒颗粒迅速消失,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EBV仍将以潜伏状态保持较高滴度数月~1年。
对于复发性感染外周血EBV-DNA载量会更高,CAEBV 可达105~106拷贝数/ml甚至更高,EBV-HLH一般在104~106拷贝数/ml之间。
由于不同感染状态下病毒的状态和分布不同,EBV-DNA测定结果的解释因标本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
EB病毒检测EB病毒感染诊断

EB病毒检测与EB病毒感染诊断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讨eb病毒检测在ebv感染诊断当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其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步检测76例疑诊ebv感染患儿住院时及起病1、3、6、9个月血浆当中ebvvcr-igm 及其外周血全血、单个核细胞当中ebvdna,有效比较ebv感染患者病程当中4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
结果:在疑诊ebv的感染初期,全血及其pbmc当中envdna阳性率比较高,与ebvvcr-igm及其血浆ebvdna相比较,会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起病之后的1、3、6、9个月,4种检出的方法阳性率逐渐的降低,但是pbmc当中ebvdna 敏感性会高于其他的3种方法。
结论:ebv感染的初期,通过检查,检测全血和pbmc当中ebvdna是最为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ebv 可长期的存在于pbmc当中,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外周血pbmc 中ebvdna对于ebv感染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能够作为判断疗效及其监测病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eb病毒检测;eb病毒感染;研究一般来讲,eb病毒是小儿感染性疾病非常常见的病原体,感染时的症状不一,主要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还可能会扩散到全身的各个系统,很容易引起组织细胞增生症、吞噬细胞综合征等比较严重的疾病。
文章主要研究ebv检测在ebv感染诊断当中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疑诊ebv感染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龄一般在7个月到1.5岁,平均年龄是1.3岁。
在进入医院时都属于出诊病例,入院前并没有进行过治疗。
临床表现都有发热现象,有咽峡炎,免疫缺陷或者抑制的患儿不应该在研究的范围之内。
1.2研究方法应该与患儿入院时及其发病1、3、6、9个月随访时,分别需要采血检测血清ebvvca-igm,全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vdna。
(1)抽取1ml外周血注入到干净的试管中,等自然凝固之后,进行低速离线,取血清1:10进行稀释,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的ebvvca-igm,此步操作需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EB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感染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EB病毒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并且在实验室检查中也会有一些特征性的变化。
本文将从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两个方面对EB病毒感染儿童进行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该疾病,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一、临床特征分析1. 发热EB病毒感染常会导致患儿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持续时间较长,且不易退热。
患儿会出现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寒战。
2. 咽喉痛感染EB病毒后,患儿咽喉会出现疼痛、灼热感,进食、说话均受限制。
咽部检查可见扁桃体肿大、有脓性分泌物,伴有咽部充血、横纹状出血点等表现。
3. 淋巴结肿大EB病毒感染后,患儿常常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窝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质地较硬,可有触痛。
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较长,不易缓解。
4. 肝脾肿大EB病毒感染导致的淋巴样肿瘤综合征常常会导致患儿肝脾肿大,临床上可以通过体检或B超等方式发现。
肝脾肿大一般伴有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5. 其他表现感染EB病毒的儿童还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皮疹、腹泻等不同程度的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
由于EB病毒感染症状较多,因此易被误诊、漏诊,诊断时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1. 血液学检查EB病毒感染的儿童在血液学检查中常常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高;部分病例也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
血清学检查中EB病毒IgM抗体阳性率较高,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2. 肝功能检查EB病毒感染后,患儿肝功能常会出现异常,如转氨酶升高,黄疸等表现。
有些病例还可能伴有乙肝、丙肝病毒感染,因此在肝功能检查时需要进行病毒谱筛查。
3. 其他实验室检查感染EB病毒的儿童还可能会出现尿常规异常、血气分析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这些检查结果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EB病毒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感染疾病,其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以期加深读者对该疾病的了解,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EB病毒感染是一种由爱波斯坦-巴尔病毒(EBV)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通常称为单纯疱疹病毒四型病毒(HHV-4)。
该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肝脾肿大、贫血、出血等并发症。
EB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一旦发生感染,往往会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一定的困扰。
我们来看一下EB病毒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
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症状和复发期症状。
初期症状主要包括高热、咽痛、乏力、食欲不振、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常伴随着全身不适和焦虑情绪。
在复发期,患儿可能出现持续性疲劳、头晕、肌肉酸痛等症状,常伴有心悸、失眠等不适感。
在临床上,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似,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和鉴别。
我们来分析一下EB病毒感染儿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于EB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血清学检查和病毒学检查。
血常规检查通常显示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相对减少等,这是EB病毒感染的一个典型特征。
血清学检查可以检测到EB病毒特异性抗体,包括IgM和IgG抗体,有助于明确病情和病程情况。
病毒学检查主要包括病毒DNA或RNA的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PCR和原位杂交等,这些检查有助于确诊和鉴别EB病毒感染。
针对以上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一般来说,对于疑似EB病毒感染的患儿,首先应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淋巴结、肝脾肿大等情况的观察。
应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学检查等,以明确病情和病程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荷英主治医师查房意见:患儿
刘钢主任医师查房意见:患儿
胡惠丽主治医师查房意见:患儿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根据本患儿为15岁青春期女孩,病史20天,以低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查体:双颈部及颌下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活动度可,无粘连,质软,无进行增大。
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病程中可见脓性分泌物,肝肋下及边,脾肋下及未及,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EB-IgM阳性,EB-DNA高于检测下限,考虑本病可能最大。
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入院后复查EB病毒抗体及白细胞分类、完善骨穿协诊。
鉴别诊断:
(1)恶性淋巴瘤:本病可表现为淋巴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可有发热,消瘦,盗汗。
查体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可融合,可有肝脾增大,淋巴结活检可确诊。
本患儿病史短,表现颈淋巴结肿大,查体肝肋下及边,脾肋下未及,应注意本病可能。
但本患儿无盗汗、消瘦、体重进行性减低,精神反应好,淋巴结无进行性增大,与本病不符,考虑可能性小,必要时做淋巴结活检以除外。
(2)急性白血病:本病为儿童时期最常见恶性病之一,以发热,出血,贫血为主要表现,可有或无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小板及血色素均减低,白细胞可高可低,骨髓中幼稚细胞大于30%,本患儿以低热为主要表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肋下及边,脾肋下及边,要考虑本病,但外周血血小板及血色素均正常,不支持,入院后完善骨穿以除外本病。
(3)自身免疫病:本类疾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伴有血小板降低,同时出现如发热、光过敏、蝶形红斑、关节肿痛、肝脾等脏器损伤,本患儿为15岁女孩,主要表现为低热,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功损害,故考虑此病,但患儿病史中无光过敏、碟性红斑、关节肿痛、精神反应异常等特异性表现,不支持本类疾病,注意查自身抗体并注意脏器功能等以除外。
诊疗常规:
1.一般治疗:监测体温,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
2.完善相关检查: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腹部B超、心脏彩超等协助评估各脏器功能,CRP、血沉等炎性指标评价机体炎症反应,查胸片了解肺部情况,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EB病毒抗体及白细胞分类、完善骨穿等协助。
3.患儿目前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性大,故向患儿家长交待病情后治疗上予更昔洛韦静点抗病毒治疗,按每日10mg/kg,实予250mg/次、12小时1次静点。
根据病情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4.对症支持治疗:予能量合剂静点保护重要脏器,给予谷胱甘肽静点保肝,清解合剂对症化痰。
5.向患儿家长交待病情:患儿目前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性大,入院后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协诊,更昔洛韦静点抗病毒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即使经过上述治疗患儿病情仍可能进展。
住院期间,存在交叉感染可能,住院费用高。
患儿家长签字表示了解病情、同意治疗。
6.请示上级医师指导治疗。
入院记录现病史:
患儿入院前20天接触感冒病人后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欠佳,深压时疼痛,无
发热、皮疹,无咽痛、咳嗽、流涕,不伴关节肿痛,查血常规:白细胞5.5×109/L,淋巴细胞25.9%,中性粒细胞64.1%,血红蛋白137g/L,血小板216×109/L,颈部B超提示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右侧为著,予口服消炎药、小金片治疗1周,具体用药不详。
入院前13天,患儿出现低热,体温达37.4度,继予小金片口服4天。
入院前9天,患儿体温进一步升至37.8度,伴咽部不适,遂就诊于我院外科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11.14×109/L,淋巴细胞63.8%,中性粒细胞25.6%,血红蛋白152g/L,血小板218×109/L,CRP<8mg/l,予磺酸软膏外用,头孢地尼分散片、蓝苓口服液口服治疗1天,患儿后背出现一过性红色充血皮疹,伴痒感,次日皮疹消退,继予上述治疗。
入院前6天体温及颈部淋巴结较前变化不著,予当地医院复查血常规:白细胞10.1×109/L,淋巴细胞71.0%,中性粒细胞25.3%,血红蛋白146g/L,血小板192×109/L,再次就诊于我院,发现双扁桃体肿大,伴有脓苔,查肝功能ALT 46.0IU/L,AST 39.0IU/L,AST/ALT 0.8,EBV-IgG 阳性,EBV-IgM 阳性,EBV-DNA 结果高于检测下限,予克林霉素静点、清开灵、清热散结片口服3天,自觉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质软,活动可,扁桃体脓苔较前减少,仍有低热,每日1-2次,体温达37.5度,继予克林霉素口服治疗2天,1天前体温至正常。
今日为求进一步诊治,门诊以“EB病毒感染”收入院。
患儿发病以来精神反应尚可,食纳可,大小便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