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目的:探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的处理要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脑动脉瘤夹闭手术78例的麻醉诱导和维持,术中关键环节的麻醉处理。
结果:7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采取静脉诱导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过程平稳,插管无呛咳。
诱导期HR 65~85/min、MAP为麻醉前的80%~90%。
钳夹动脉瘤前加深麻醉并复合尼卡地平1~5 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控制性降压,MAP维持在50~65mmHg;动脉瘤夹闭后减浅麻醉停用尼卡地平,平稳升压至麻醉前水平。
术中有1例出现窦速,1例出现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经处理后纠正。
术后1 h内均清醒拔管。
结论: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要绝对平稳,诱导期避免血压的突然升高和颅内压的突然降低,在动脉瘤夹闭时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控制性降压,夹闭动脉瘤后扩容并适当升压,做好脑保护。
标签:脑动脉瘤;麻醉;控制性降压;脑保护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是神经外科难度较大的手术,对麻醉要求很高,麻醉诱导与维持要绝对平稳,防止动脉瘤破裂。
本文对本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所行脑动脉瘤夹闭术78例的麻醉方法与术中管理进行总结,并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2006年3月~2010年9月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78例,其中,男37例,女41例,年龄19~67岁,体重45~85 kg,ASA Ⅰ~Ⅲ级,术前伴高血压和(或)冠心病4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肝、肾功能异常1例,无肺部疾病。
1.2 麻醉方法术前30 min肌注鲁米那0.1 g,阿托品0.5 mg。
入室开放上肢静脉,静滴地塞米松10 mg;监测ECG、RR、NIBP、SpO2、中心静脉穿刺(CVP )、桡动脉穿刺(MAP)。
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维库溴胺0.1 mg/kg,芬太尼3~5 μg/kg,异丙酚1~2 mg/kg静注,过度通气3 min后静注利多卡因1.0~1.5 mg/kg 气管内插管,成功后机控呼吸,潮气量为8~12 ml/kg,频率为10~12 /min,监测PET CO2,保持PET CO2在30~35mmHg。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102例麻醉分析

3 1 桡骨远 端骨 折 的特点 桡骨 远端 骨折 约 占全 身骨 折 的 .
11, /0 主要 发 生 在 2个 年 龄组 , 6 1 和 加 ~ 9 , 5 即 ~1 岁 6 岁 在 0岁
以上中老年人 , 女性为男性 的 6~7倍 。儿 童桡 骨远端 骨折 多 发生在于骺端 , 很少 累及关节面 , 并且大 多为青枝骨折 , 容易 复 位, 石膏外 固定 3周 达到临 床愈合 。与此相反 , 老年 人 由于 多 伴有骨质疏松 , 在同样 的外力 下常形 成粉碎性 骨折 , 多次手法
适用范围 , 目前 , 有手法 复 位石 膏外 围定 、 法 复位夹 板外 固 手
定、 闭合 复位外 固定架 固定 、 开复位克 氏针内 固定 、 开复位 切 切 外固定架 固定 、 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及锁定板钉 内固定 等。但
主要还应依据骨折 的类 型。桡 骨远端 骨折分类 众 多, Cls 从 oe l
维普资讯
66 5
河北 医药 20 08年 5 第 3 月 0卷 第 5期
H bi eiaJunl y20 , o 0, 5 ee M dcl ora, 08 V l3 No Ma
— —
于 C ls oe 骨折复位后的功能评 价 : 5 例 , 1 , 7例 , l 优 1 良 5例 可 差 3 , 例 优良率 为 8 . %。功能恢 复情 况,2例腕 关节 伸屈 活动 68 4 达健侧活 动 度; 8例背 伸 近于 健侧 活 动 度, l 但掌 屈 达 到健 侧 6 % ~8 %;0例背伸及掌屈均 只达健侧 6 % ~8 %; 0 0 1 0 0 6例活动
方法不是随机的 , 而是按事先制定的原则来 定的。从结 果看出
有关节 内骨折 , 又选择 了非手术治疗 的病例 , 临床效果不 佳, 提 示在尽可能的条件下 , 客观地选择治疗方 法。本 组病例 中对复 位 后桡骨远端骨块可打入松质骨螺钉并维持骨质完整性 的 , 尽 量采用 L P固定 , C 目的是在 稳定 的内 固定基础上 , 到早期 的 达 功能锻炼 。在桡骨远端不整 、 碎裂严重 , T形板钉无法维持稳定 的固定时 , 复位后采用稳定 的外 固定或用 克氏针维持相对稳定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1.2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鲁米那0.1g,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
入室后行BP、ECG、SPO2、PetCO2监测。
麻醉诱导用药为咪唑安定1-2mg,利多卡因1mg/kg,丙泊酚1-2mg/kg,芬太尼4-5ug/kg,维库溴胺0.1mg/kg。
麻醉维持以微量泵输注维库溴胺与瑞芬太尼合剂(2mg瑞芬太尼+14mg维库溴胺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开始按瑞芬太尼0.1-0.12ug/kg.min的速率泵注,打开异氟烷浓度至0.8-1.2%。
麻醉后行桡动脉及锁骨下静脉穿刺测压。
在切皮、开颅骨等手术刺激大的步骤静脉追加0.05-0.1mg芬太尼。
采取过度通气维持PaCO2在30-35mmHg。
剪开硬膜之后给予甘露醇0.5-1mg/kg或呋塞米10-20mg静注。
动脉瘤夹闭后给予晶体、胶体或血液将中心静脉压升高至10-12mmHg。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瑞芬太尼的静脉输注速率至0.05ug/kg·min。
术终前先停静脉泵泵注的瑞芬太尼和维库溴胺,吸入0.5-0.8%异氟烷。
术终吸痰、拔管前静注利多卡因1mg/kg和或艾司洛尔0.5mg/kg。
2 结果诱导后患者血压低于基础值,但MAP均在55mmHg以上。
气管插管,开颅期间血压稳定,心率稍快,无一例动脉瘤破裂。
分离动脉瘤时破裂1例,经控制性降压后完成血管夹闭。
其余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讨论: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内腔局部的扩张,动脉壁的局部脆弱,内部压力增加而引起的一种瘤性突出。
颅内动脉瘤病人手术时,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麻醉诱导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其次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
麻醉管理的目标为控制动脉瘤的跨壁压,同时保证足够的脑灌注、氧供和术野暴露充分,使脑松弛。
动脉瘤跨壁压差(TMP)=瘤内压(动脉压)-瘤外周压(ICP),实际上等于脑灌注压(CPP=MAP-ICP)。
因此评估麻醉药对CPP的作用需要通过其对MAP和ICP的影响来进行评判。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体会

除窦腔 内真菌 团块 , 术 中联 应用 鼻 E N L WD后 进入 上颌 窦可
以清除一些经 中鼻道 上颌窦 口无 法处 理 的病 变 。如 窦前 内角 、
多发性颅 内动脉 瘤夹 闭术的麻醉体会
袁 宝兴 曹艳玲 杨 华
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最常见 。致病菌 以曲真菌感染 最多见 。好发 无复发 。 于女性 。本组病 例女性 占 6 6 . 7 %。而且在 症状 、 体征 上患者 与 慢 性鼻炎 、 鼻窦炎无明 显异 常。术前影 像学 检查对 真菌 性鼻 窦
炎的诊 断具 有重要参 考价值 。C T或 MR ]检查可 发现上颌 窦 影 。临床上结合有浓涕或涕中带血 丝 , 即可获得明确诊断 。
除窦腔的病变组织 , 使鼻 腔鼻窦得到充分引流 , 所 有病例 均取满 气。从而改变真菌赖 以生存 的环境 J 。本组病例经鼻内镜下 双
取得 了良好 的治 疗效果 。术 意 的疗效 。由此说 明 O MC在真 菌性鼻 窦炎 的发病 及转 归 中有 径路手术治疗而未应 用真菌 药物 ,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 杂志 , 2 0 0 7 , 1 3 ( 4 ) : 2 9 7
目前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 法。采 用鼻 内镜下 双径 路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较传 统柯 一陆氏手术 或单纯鼻 内镜下 Me s s e r k l i n g e r 术有视野清楚 , 创伤 小 , 能保护鼻 腔鼻窦 正常 黏膜
中处理 的彻底性和术后 的随访示 保证 疗效 的主要 因素。
经本组临床观察认 为 : 经鼻 内镜下双径 路手 术是 治疗 真菌
真菌性鼻窦炎 以单侧 单个 上颌窦或 上颌窦 筛窦 发病 多见 ,
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麻醉处理

及 留 置 导 尿 尽 可 能 在 全麻 后 进 行 ; 安 装 头 架 、 皮 及 颅 骨 钻 在 切 孔 时应 适 当 加深 麻 醉 , 组 有 3例 在 安 装 头 架 时 MA 曾 反 本 P 应 性 地 长 高 至 1 0m 1 mHg以 上 , 虑 仍 麻 醉 过 浅 。 考 32 体位 . 取 轻 度 头 高 斜 坡 位 (5 0) 头 架 固定 时 避 免 1 ~2 。。
颅 内 动 脉瘤 夹 闭术 麻 醉 要 求 高 , 前 、 中均 可 能 出现 动 术 术 脉 瘤 破 裂 , 有 较 高 的病 死 率 、 残 率 , 醉 处 理 有其 特殊 性 。 具 致 麻 我院 20 0 5年 1 一 2 0 月 07年 1 2月 共 施 行 动 脉 瘤 显 微 夹 闭 术 3 例 , 报道如下 。 1 现
而 未 行 降 压 外 , 余 病 例 均 在 分 离 或 夹 闭 动 脉 瘤 前 用 硝 普 钠 其
( 始 速 度 为 0 4 /k ・ n ) 异 丙 酚 行 控 制 性 降 压 , 平 初 . g (g mi)加 将 均 动 脉 压 降 低 至 基 础 值 的 7 % ~8 % 。夹 闭 动 脉 瘤 后 立 即 0 O 停 止 降 压 , 适 当减 浅 麻 醉 , 平 均 动 脉 压 恢 复 至 术 前 水 平 。 并 使
引起 呛 咳 )把 握 气 管 插 管 时机 等 。气 管 插 管 技 巧 熟 练 可 防 止 、 或 减 轻 因应 激 反 应 而 引起 的严 重 高 血 压 。 3 12 减 轻 疼 痛 刺 激 .. 腰 大 池 、 静 脉 穿刺 置 管 等 有 创 操 作 股
测 。术前 动 脉瘤 已破 裂且 脑 肿胀 明 显者 在全 麻 后 行 腰 大 池 置 管 。不 行 过 度换 气 。 除 4例 术 前 一 般 情 况 差 、 中 出 血 量 多 术
直视下大脑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

直视下大脑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5例,男3例,女2例。
年龄29—70岁,ASAⅡ级。
术前均行CT、MRI、DSA确认为大脑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瘤3例,前后交通动脉瘤各1例。
先天性动脉瘤3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2例。
术前均有过破裂出血史,有昏迷史3例,其中先天性动脉瘤1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2例,经对症治疗明显好转后均早期手术。
1.2 麻醉方法:术前准备:术前1日晚可予安定片7.5—10 mg口服。
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哌替啶1 mg/kg,东莨菪碱0.3 mg。
入室后常规吸氧及监测ECG、SaO2。
在局麻下行右颈内静脉置管以便快速输液,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SBP、DBP、MAP。
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1 mg/kg,异丙酚1—2 mg/kg,维库溴铵0.1—0.2 mg/kg,芬太尼3—5 μg/kg,按顺序静脉注射,待血压、心率平稳,肌松满意后即行气管内插管,若置入喉镜后心率、血压有升高倾向,可给异丙酚适量静脉注射。
气管插管后立即接Detax-Ohmeda AS/3麻醉机控制呼吸,潮气量7—9 ml/kg,呼吸频率12—14次/分。
吸呼比1:2。
调整呼气末二氧化碳4.0 kPa 左右。
麻醉维持以异丙酚、维库溴铵、异氟醚、芬太尼。
芬太尼用于手术刺激强烈的步骤,如切皮、掀颅骨瓣、切硬脑膜等时间段静脉推注,以适当加深麻醉。
控制性降压以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结合动脉压变化调整。
2 结果5例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动脉瘤夹闭顺利,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控制性降压期间维持SBP 90—100 mmHg,降压时间30—45分钟,其中1例患者术前有未纠正的高血压,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降压效果欠佳改用硝普钠降压后效果满意。
本组5例患者于术毕15—35分钟均清醒拔管后送回病房。
本组病例均治愈出院。
3 讨论3.1 完善的术前准备可降低手术,麻醉的风险:本组病例术前均积极进行术前准备,包括应用防止脑血管痉挛药物及支持对症治疗,以利于手术开展。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

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处理摘要】目的总结在脑动脉瘤夹闭手术中的麻醉手段要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0例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麻醉诱导和维持,以及术中关键环节的麻醉处理资料。
结果 30例手术均采取静脉诱导与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过程平稳,插管无呛咳,术中有18例有控制性降压过程,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或者大出血。
术后1h内均清醒拔管。
结论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的关键在于麻醉的诱导和维持全程要保持平稳状态,在术前术中都要保持动脉压和颅内压的平稳,在动脉瘤夹闭时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同时使用控制性降压手段,夹闭动脉瘤后要恢复血容量并升压,做好脑保护。
【关键词】临床脑动脉瘤夹闭手术麻醉脑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受损的血管壁受压外凸形成囊状物,容易引发颅内出血。
对应治疗法有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两种。
其夹闭手术是难度较大的手术,对麻醉要求很高,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要维持绝对平稳,防止血压骤升等诱发动脉瘤破裂[1]。
手术中还需要经常手动控制降压,以减少破裂风险。
笔者通过回顾分析我院接诊的脑动脉瘤夹闭手术的30例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术中使用的麻醉处理手段及效果,现叙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09月-2012年04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动脉瘤夹闭手术30例。
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43.6岁。
动脉瘤位置:前循环18例,后循环3例,大脑前动脉1例,大脑中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1例,颈内动脉4例,基底动脉2例。
ASA分级:Ⅰ级2例,Ⅱ级19例,Ⅲ级8例,Ⅳ级1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
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力月西0.1~0.15mg/kg,芬太尼2~6μg/kg,异丙酚1.5~2mg/kg和维库溴铵0.1~0.2mg/kg。
入室开放上臂静脉,挠动脉穿刺监测血压,颈内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诱导后气管迅速插管,控制呼吸,潮气量(VT)8~14ml/kg,呼吸频率为10~12/min,维持呼吸中二氧化碳分压PET CO2为30~35mm汞柱。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一)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麻醉(一)【摘要】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时,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麻醉诱导期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其次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而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高达50%以上〔1〕,所以对麻醉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术中麻醉管理平稳得当,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控制性降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例,年龄36岁~67岁,男4例,女6例,术前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住院手术治疗,ASAⅠ级~Ⅲ级。
1.2麻醉方法术前0.5h给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5mg。
麻醉方式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诱导用福尔利0.2mg/kg~0.4mg/kg,维库溴铵0.15mg/kg,咪唑安定0.1mg/kg~0.2mg/kg,芬太尼4μg/kg〔2〕,氟哌利多0.1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用异氟醚持续吸入,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连续ECG、BP、SpO2持续监测,根据血压水平和尿量,调整输血输液速度。
其中有3例患者术中采取控制性降压〔3〕,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9.33kPa~10.66kPa(70.0mmHg~80.0mmHg)水平,术毕患者带气管导管送回ICU。
2结果10例患者术中BP、ECG、SpO2维持平衡,无一例血管破裂、痉挛,术后恢复良好。
3讨论颅内动脉瘤是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内部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种瘤状突出。
70%~80%为先天性的,其余为动脉硬化性和感染性的动脉瘤约占18%,极少数可以由外伤引起。
据统计,每13000人中,每年就有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中,颅内动脉瘤占51%,该病多见于青、中年患者。
起病急、症状重,如救治及时,非但可免于死亡,还可获得治愈,所以值得重视。
为确保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平稳顺利,我认为麻醉处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3.1术前准备必须充分一般原则同脑出血的患者,对术前情绪紧张者应加用安定剂,剂量相对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时,麻醉管理的主要问题是麻醉诱导期及手术过程中动脉瘤有破裂的可能,其次为脑血管痉挛和颅内压增高,而一旦发生破裂,病死率高达50%以上[1],所以对麻醉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术中麻醉管理平稳得当,为手术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气管内插管;控制性降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编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0例,年龄36岁~67岁,男4例,女6例,术前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住院手术治疗,asaⅰ级~ⅲ级。
1.2 麻醉方法
术前0.5 h给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0.5 mg,咪唑安定5 mg。
麻醉方式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
麻醉诱导用福尔利0.2 mg/kg~0.4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咪唑安定0.1 mg/kg~0.2 mg/kg,芬太尼4 μg/kg[2],氟哌利多0.1 mg/kg,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术中维持用异氟醚持续吸入,芬太尼、维库溴铵间断追加,连续ecg、bp、spo2持续监测,根据血压水平和尿量,调整输血输液速度。
其中有3例患者术中采取控制性降压[3],使平均动脉压保持在9.33 kpa~10.66 kpa(70.0 mmhg~80.0 mmhg)水平,术毕患者带气管导管送回icu。
2 结果
10例患者术中bp、ecg、spo2维持平衡,无一例血管破裂、痉挛,术后恢复良好。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为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突起,好发于脑底大动脉上,常伴管壁结构的薄弱和缺损,内部压力增高而引起的一种瘤状突出。
70%~80%为先天性的,其余为动脉硬化性和感染性的动脉瘤约占18%,极少数可以由外伤引起。
据统计,每13 000人中,每年就有一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
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中,颅内动脉瘤占51%,该病多见于青、中年患者。
起病急、症状重,如救治及时,非但可免于死亡,还可获得治愈,所以值得重视。
为确保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平稳顺利,我认为麻醉处理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术前准备必须充分
一般原则同脑出血的患者,对术前情绪紧张者应加用安定剂,剂量相对较大。
如术前已处于中等意识障碍、偏瘫并有早期去大脑强直和神经障碍者,必须积极内科治疗及降低颅内压,解除脑血管痉挛,并卧床休息防止呛咳、便秘,控制血压在接近正常范围。
3.2 心电监测
术前对心电异常的患者应力求弄清病因,因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大多合并心律失常。
3.3 麻醉诱导必须力求平稳
如血压过高则先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后再开始诱导,同时诱导剂量要相对较大,尽可能减少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我们体会采用咪唑安定量相对较大,氟哌利多、芬太尼、福尔利等静脉麻醉药的相对降压作用,再结合局部表面麻醉,或复合静脉注射利多卡因60 mg,可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