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的智慧和内涵
文人四艺之琴棋书画

文人四艺之琴棋书画在古代,弹琴、弈棋、书法、绘画是文人骚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故合称琴棋书画,即“文人四艺”。
与此有关的技能可以体现人的素质和修养。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琴棋书画中的“棋”就指的是围棋,围棋,又称对弈。
围棋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体现了汉民族对智慧的追求,被人们形象比喻为黑白世界的围棋是我国古人非常喜爱的娱乐竞技活动,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棋类。
书法,多指“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画”指中国画,一般用毛笔以水溶性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以描绘山水、器物、花鸟、人物为主,色调单纯明快、画风写意抽象。
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琴棋书画是我们宝贵的艺术财富,那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美好吧!琴诗(宋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读唐诗》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相思的红豆, 吴山的雪。
边塞的战士,回乡的客。
唐诗里有乐,唐诗里有苦。
唐诗像祖先在向我诉说。
1、金角银边草肚皮2、三线拆二有根基3、小目飞挂应尖飞4、见机夹攻更有味5、小目高挂三线托6、托退定式记一记7、星位一挂关或飞8、压长定式也可以9、布局关键抢要点 10、切莫贪吃走小棋 11、分投定要位置好 12、左右逢源最适宜 13、立二拆三搭配好 14、高高低低合棋理 15、定要扳住两了头 16、逃要关来追要飞 17、扭十字要长一边 18、对杀定要算好气 19、几子将死请暂放 20、一旦走尽无余味 21、棋精再少要保护。
琴棋书画的文化背景

琴棋书画的文化背景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四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这四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代表着古代文人雅士的修养和情怀,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审美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首先,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是古代乐器中的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
中国古代琴曲流传千古,琴音清婉,富有诗意,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和内心的深意。
弹奏琴曲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常常借弹琴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达到心境安宁的境界。
其次,“棋”是围棋的简称,围棋作为中国四大古代文明之一,历史悠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围棋文化。
围棋被誉为东方的智慧之游戏,不仅需要智慧和技巧,更需要深厚的内功和沉稳的思维。
围棋的艺术魅力在于对对弈者心性的考验,能够培养人们的耐心、思考能力和决策力,是一种绝佳的心灵慰藉。
再者,“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追求。
中国古代书法家追求笔墨情致,力求意境深远,书法被赋予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境和气质,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画”即中国传统绘画,古代中国画作以水墨为主要表现方式,画家通过表现对象的形象、神态和内在精神世界,从而表达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水墨画注重意境的营造,追求虚实相生、清新脱俗的审美境界,具有无穷的韵味和内涵。
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的四艺,承载着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情感,它们不仅代表了一种审美追求,更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态度。
这四种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被人们传承和弘扬。
琴棋书画的文化背景丰富多彩,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着人们对于文化传统的热爱和珍惜。
愿我们能够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琴棋书画这些传统四艺在当下得到更好地弘扬和传播。
琴棋书画的文化积淀与艺术魅力

琴棋书画的文化积淀与艺术魅力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承载着历史、哲学、伦理和审美等多重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四绝”,其中琴指的是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古琴音色深沉悠远,曲调凄婉动人,弹奏者需体会琴曲背后的文化内涵,领悟其中的哲学思想,才能在弹奏中表达出中华文化的韵味。
棋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智力游戏,象征着智慧和战略。
围棋更是中国传统棋艺中的瑰宝,具有复杂的规则和丰富的战术策略,被誉为“古今中外数不尽的文化智慧”。
围棋的玩法独特、规则精密,反映出中国人崇尚“悟空”、“明通”的智慧和眼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汉字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符号和文化纽带。
不同书体所表现出来的气韵各异,体现了书法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同时也传承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占据重要的地位,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形式,注重意境表现和笔墨运用,以形神兼备、富有诗意的创作手法闻名于世。
中国画家通过对自然、人文等主题的表现,塑造出具有独特韵味和丰富内涵的作品。
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伦理和美学理想的极致探求。
总的来说,琴棋书画的文化积淀和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手法,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琴棋书画解释

琴棋书画解释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的四项技能,也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四项技能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1.琴琴,就是弹琴。
琴是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最为喜爱的乐器之一。
古代文人弹琴不仅仅是追求音乐的美感,更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他们通过弹奏不同的曲目,表达了对于人生、自然、道德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2.棋棋,就是下棋。
中国是世界上的棋艺大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棋文化历史。
古代文人在下棋时,不仅仅是比拼棋艺,更是通过棋局来思考人生、探索宇宙奥秘。
他们通过棋局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策略规划能力,同时也借此表达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3.书书,就是书法。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技能之一。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古代文人通过练习书法来磨练自己的性格、修养身心,同时也通过书写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
书法艺术讲究笔画、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技巧和美感,同时也表现了书法家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
4.画画,就是绘画。
绘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画讲究意境、神韵和气韵生动,强调的是表现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本质和内涵。
古代文人在绘画时,不仅仅是追求画面的美感,更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绘画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之,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必备的四项技能,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四项技能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表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艺术和文化的追求。
宋词中的琴棋书画与文人雅兴

来,一起聊聊宋词中的琴棋书画与文人雅兴吧!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棋书画在宋词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当时文人们的思想感情。
而其中,琴棋书画更是作为文人雅兴的常见表达,成为了宋词中的重要意象和主题,极大地丰富了宋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1.琴—境界与感悟在宋代文人的雅兴中,琴艺是当时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宋词中,琴常被用来表达文人的情感和境界。
琴声悠扬,往往能够唤起文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人陶醉其中。
诸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就充分展示了文人的情志之情,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之情。
2.棋—策略与智慧在宋代文人的雅兴中,棋为常见的娱乐活动之一。
棋艺的高超不仅需要对策略的把握,还需要智慧的运用。
在宋词中,往往通过描绘下棋的情景来表达文人的聪明才智。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描述了盈盈一水间的对局,使得词中的男女主人公通过下棋展现了智慧与才情,形成了与词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的紧密契合。
3.书—情怀与品味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在宋代,读书常被视为一种雅兴,也是文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法技艺的熟练与墨香的扑鼻都使得读书成为一种享受。
宋词往往通过描写文人阅读书籍的情景,表达出文人的情怀和品味。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描绘了男女主人公阅读书籍后的情感交流,十分动人。
4.画—心境与冥思绘画在宋代是文人雅兴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文人们常常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冥思,一幅画中可能蕴含着无尽的感慨与情感。
宋词中描写绘画的情景,能够准确传达出文人的艺术追求。
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就表达了文人对绘画作品情趣的追求和对美的感受。
5. 琴棋书画与文人雅兴琴棋书画作为文人雅兴的重要体现,也是文人们精神追求与审美享受的表达。
它们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境和情感的流露,能够让人深入品味和感受。
琴棋书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念

琴棋书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念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艺术门类,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念,代表了中国人对艺术、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艺术表现的方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首先,琴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高雅的音乐艺术,代表了儒家的修身养性之道。
弹琴需要专注、内敛、克制,体现了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弹奏琴不仅是对音乐的表达,更是一种心灵的静谧和平和。
琴艺的精湛之处在于求得“心灵与音乐的融合”,这种审美追求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其次,围棋是中国传统的智慧游戏,包含了深邃的中国哲学思想。
在围棋中,不仅需要智慧和战略,更需要超越输赢的心态。
象征着黑白对抗的围棋,传达了中庸、包容、变通的审美观念。
围棋中的“棋逢对手”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推崇的礼仪与风度,强调着团结合作、博大包容的精神。
再者,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了中国人对文字与艺术的独特追求。
中国书法强调筆法的流畅婉转,勾画的线条含蓄而有力,体现了中国人对简约、自然、含蓄的审美追求。
书法艺术不仅强调字形的美感,更强调了内在情感的表达和对内心世界的体悟,是一种心灵沟通和对世界理解的表达。
最后,中国画作为绘画形式之一,凝聚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审美观念。
传统的中国画追求“以意写意”,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意境的抒发。
中国画家在画作中融入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表现了对物我关系、宇宙与人类的共融的理解和审美观念。
中国画的审美观念追求天人合一,强调笔墨意趣与意境的凝聚。
总的来说,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念。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更是中国人对世界、生活和艺术独特理解的体现。
琴棋书画代表了中国人对心灵境界、智慧生活和美的理解,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智慧。
琴棋书画的精神内涵与审美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琴棋书画的价值和意义

琴棋书画的价值和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视为四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如下:
1. 琴:琴指的是古代的弹拨乐器。
“琴棋书画”中的琴代表音乐艺术。
音乐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调节,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带来美妙的听觉享受。
琴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还可以培养修养、陶冶情操,对人的心灵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
2. 棋:棋指的是棋类游戏,如围棋、象棋等。
在“琴棋书画”中,棋代表智力思考和策略性的活动。
棋类游戏需要玩家进行深思熟虑、分析判断和决策,培养了玩家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决策能力。
同时,棋类游戏也有助于培养耐心、坚持和集中注意力的品质。
3. 书:书指的是书法艺术,即用毛笔书写汉字。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符号。
通过书写汉字,书法能够传递文字之外的意境和情感,展现出个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4. 画:画指的是绘画艺术,包括中国画、油画等各种绘画形式。
绘画能够以形象的方式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观点,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绘画作品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记录历史和文化。
总体而言,琴棋书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它们既是艺术形式,也是培养人的情感、智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琴棋书画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琴棋书画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魅力

琴棋书画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魅力琴棋书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四大艺术门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琴棋书画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琴,即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琴者心也”之说,体现了中国人对内心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
棋,古代的围棋象征着智慧和策略,展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品质。
书,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人对文字、语言的尊重和热爱。
画,是中国绘画艺术,通过笔墨勾勒出中国人对自然、生活的理解与表达。
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艺术门类,体现了中国人对道德、美学、哲学等多方面价值的追求,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次,琴棋书画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琴音清悠悠,弹指间萦绕心头,给人以深沉静谧之感;围棋的布局巧妙复杂,象征着智慧与策略,让人陶醉其中;书法的笔墨之美、字里行间的意境皆展现着独特的审美情趣;画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感受到自然万物的魅力。
琴弦声声、围棋棋局、书法字画,每一样都是一种艺术的体现,给人以视觉、听觉、触觉的审美享受,引人入胜,令人陶醉其中。
总的来说,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琴棋书画的文化精神与审美魅力,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璀璨发光,为塑造当代人的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做出积极的贡献。
愿琴棋书画之美永存,传承千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琴棋书画的智慧和内涵中国古代文化,儒释道精神蕴涵其中,有着高深的智慧和内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构成宇宙万事万物。
世间任何事物,在宇宙空间中都有相对应的物质。
五行在天上对应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地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在人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这五类物质在天、地、人之间形成串联,如果天上的木星发生了变化,地上的木类和人的仁心都随之产生变异。
古代就是以这种天、地、人三界相互影响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的。
调阴阳、顺四时、序五行,敬天知命,重德行善,方能平安吉祥。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
人与自然融合相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世界是全息的。
恭敬,端正,心平气和,把自己的心全然安定下来,心无旁骛,不疾不徐,泰然自若,全身的精气神是调和的,和宇宙中的太和之气相通。
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这和修炼何其相似?!一直觉得中国古代文化是修炼文化。
以古代文人的琴棋书画来说,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造诣深者可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抚琴一曲似仙音)中国古代推崇正音雅乐,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趣。
琴瑟、箫笛、胡琴,都音色柔和,恬淡而音韵绵长,如此幽婉清雅的音乐背后是丰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的"教化",推崇中和之美,平稳节制、含蓄淡雅,排斥媚惑喧闹的溺音淫乐。
道家倡导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和谐。
老子说:"大音希声,"正声应"简静",静才会有空灵渺远的空间感,与万物合一的心灵体验。
庄子提出"平易恬淡"为人生理想。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不竞不求,不炫技,不卖弄,远离名利纷扰,清修自娱。
对琴艺的体悟之深,要求之高,令人叹服。
"身手皆静方能与妙道相融,与神灵相通。
" "故清者,大雅之原本。
......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必以贞静宏远为度......从容婉转。
" "神闲气静,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
" "心骨俱冷,体气欲仙。
" "专精注神,感动鬼神。
" 这简直是修炼的境界。
(闲敲棋子慢品茶)"古松流水间,唯闻棋声","闲敲棋子落灯花",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古人弈棋的乐趣可见一斑。
闲暇时,下棋交友,益智增慧。
下棋讲究棋品。
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修养。
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
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
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书写的多是经验之谈。
"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
"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
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
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
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
"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历史上,儒释道代表人物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等,都对围棋颂扬备至,认为从中收益匪浅。
(笔静心清)书法是中国古代极为普及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习书法能调神修心、健康长寿。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大都是寿星,唐代写《九成宫》的欧阳询,活了85岁;写《夫子庙堂碑》的虞世南,活了89岁。
当代书法家上海的苏局仙、北京的孙墨佛都年逾百岁。
唐太宗在《论笔诀》中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欧阳询也讲练书法时要"澄神定虑,端己正容。
"必须排除杂念、荣辱皆忘、全神贯注,达到入静专一的状态。
然后,意在笔先,灵活自如地运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力,通过笔端,有机地输送到字的点、横、竖、撇、捺和字里行间的布局之中,即所谓"以通身之气之功之力而用之",促进血液循环,使人精力充沛,这又与气功不谋而合。
周星莲《临池管见》指出:"静坐作楷书数十字或数百字,便觉烦躁俱平。
"故"正书居静以治动,"说明练楷书能养气安神,消除烦躁。
而隶书因其书法沉稳秀拔,如林泉般清幽爽神,使头痛、失眠的人气血平和,情志自调。
书法家长寿的原因就在此中吧。
虽然字的造形是在纸上,但它的神情意趣,却在纸墨之外,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动态自有相契合之处。
诚如老子的"道法自然"。
释家所谓"一沙一世界,一叶一春秋。
"天文、地文、人文,象中有道。
王羲之观鹅掌拨水而得笔法,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法,黄庭坚观樵夫荡桨而得笔势......书法家悬腕运笔,掌虚指实,快而不急,慢而不滞。
捕捉到"鸾舞"之姿,"龙腾"之态,可达浑然忘我的天人合一状态。
古代书论普遍关注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有"书如其人"之说。
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 重视培养书法人才,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太宗在书论上也有独特见解,强调书的"筋骨"和"神气",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
"中则正。
正者, 冲和之谓也。
"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
"太宗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书写了不朽佳作《温泉铭》。
遒劲雄健,雍容和雅,朗润俊逸,通篇洋溢出一种英武豪放又圣明高超的气概(古山水画:仙境瑶池水清镜明)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
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
文人画注重气韵和笔情墨趣,意境隽永,耐人寻味。
画格有四,逸格、神格、妙格、能格。
"盖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
"以逸品为至高境界,超越一般的艺术水准,进入更高的审美创造天地,飘逸出尘。
看似平淡天真,却格高无与伦比。
简洁生动,得之自然,无可仿效。
唐代大诗人王维被尊为山水画之祖。
他长于写景画景,清新明朗、淡雅脱俗的静中之美,给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的审美愉悦。
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据《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宋代词人秦观曾患肠胃病,屡治不愈。
一日,朋友送他一幅王维画的《辋川图》。
每当看到这幅山清水秀的画卷时,就仿佛进入了那迷人的画境,感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肠胃不适的症状一扫而光。
经过几日的"画中游" ,秦观的病竟逐渐好起来了。
王维辞官,归隐田园。
吃斋奉佛,焚香诵经,弹琴赋诗,泛舟歌咏,书画传神,禅意盎然。
高深的佛教造诣和丰富的文化修养融于笔墨,纯净的能量、清凉的气息从画中缓缓散发出来,令人赏心悦目,精神舒畅,对健康颇有助益,这是药力所不能及的。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也是个修道之人,他经历坎坷,少年早慧,才华出众,因与权贵不合,后被连累入狱,50岁才自由。
他打坐修炼,画风也变得空灵超逸,苍莽沉雄。
他云游七年,深得山水之韵。
年近八旬,他画完了《富春山居图》,成就很高,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影响后世甚远。
明代董其昌称,见此画便有"心脾俱畅"之感。
在诸多顶极文人画家中不乏修炼人,最突出的是清初"四画僧",画法特点清静淡泊,而又各具特色。
四僧中以八大山人、石涛影响较大。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洗尘净心,渐入佳境。
可见书画家的人品、才艺、修炼的功力非同寻常,古代书画专著所讲的"定神" 、"通神"、"神品"、"逸品"就是这个道理。
(琴棋书画)古人认为,宇宙在本质上是一个气的宇宙。
元气流动,无所不在,聚则为物,散则为气。
山川草木,清风白云,万事万物,不过是元气的不同表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安静不妄动,不耗不损。
善养浩然正气、清气即是福气。
所以古代的养生学、中医、气功都特别发达。
道家讲修命成仙,炼丹,还精补脑。
佛家讲空,打坐禅定。
儒家认为静能虑,静坐益智。
宋朝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都很推崇静坐。
陆游词云:"心如潭水静如风,一坐数千息。
"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半神文化。
在儒释道修炼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徜徉山林,慕仙求道,修身养性,自觉不自觉地处于修炼状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 自古以来,文人志士对道的景仰和追寻,从未间断。
早在东晋的王羲之就提出"书之意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
" 清王昱曰:"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者为上乘。
"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悟道,作品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的高低,还包括作者的阅历、人生情怀,特别是与品格相关。
形而下谓之器,形而上谓之道。
更重要的是天地人的对应协调,与神合灵,与道合妙,通天地而合神明。
正因如此,古代文人有着不媚权、不从俗的优良传统。
甚至抛弃仕途厚禄,像陶渊明那样隐居起来。
这种凛然傲骨,从思想人格到艺术上的自由独立,保证了艺术作品的质量。
唐诗的性灵神韵,有着和天地自然的联结,天籁之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音乐性,意象优美。
李白崇道,杜甫尊儒,王维信佛。
不同的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苏东坡贬官黄州之际,仍沉浸于书画中,做精神的逍遥游。
他的官是越做越小,文学造诣却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