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环境条件的实现及控制措施

合集下载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二篇)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为了保护实验室环境安全,保障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

二、实验室环境保护1. 实验室周围环境保护:实验室周围应保持干燥、洁净和无异味。

禁止在实验室周围堆放垃圾,要保持草地整洁,并做到及时清理落叶、烟蒂等杂物。

2. 实验室内部环境保护:(1)温湿度控制:根据实验室设备和实验要求,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空气净化的,必须安装相应的净化设备。

(2)通风系统管理:实验室必须具备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与更新。

通风设备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行。

三、实验室安全管理1. 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承担着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责任。

他们有权制定和执行相关安全规章制度,并进行人员培训、应急演习等。

2. 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1)入职培训:每位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严格的入职培训,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内容。

同时,对于新引进的设备和材料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

(2)定期培训: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包括事故防范知识、应急处理方法等内容。

3. 实验室安全设施管理:(1)安全标识管理:实验室内部必须设置清晰的安全标识,包括出入口标识、警示标识、禁止标识等。

并定期检查标识的清晰度和有效性,有损坏或失效的要及时更换。

(2)应急设备管理:根据实验室的不同类型和性质,配置相应的应急设备,如火灭火器、急救箱等。

这些设备必须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保持其完好无损。

4. 实验室物品及设备管理:(1)实验室物品管理:实验室内的物品必须妥善保管,不能随意乱放。

对于易碎品、危险品等特殊物品,要加强管理,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2)设备管理:实验室设备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对于使用寿命已经过期或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更换或修复。

5. 废弃物管理:实验室废弃物必须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

试验室环境要求

试验室环境要求

试验室环境要求试验室是科研和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试验室环境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试验室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要求,以及相关安全和卫生方面的问题。

一、物理要求1.温度控制:试验室应设置合适的温度控制系统,温度范围一般应在20℃-25℃之间,以保持试验过程的稳定性。

2.湿度控制: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试验室湿度应在30%-70%之间进行调节,以确保实验试剂和仪器的性能不受影响。

3.噪音控制:试验室内应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避免对实验操作和研究人员的影响。

二、化学要求1.通风系统:试验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及时排除有害气体和蒸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废气排放:试验室应设立专门的废气排放系统,确保实验产生的有害气体及时排出,不对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3.储存要求:试验室内的试剂和化学品应按照相应的储存要求进行分类、密封和分类放置,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三、生物要求1.微生物控制:试验室应建立严格的微生物控制制度,包括洁净室设施的选择和管理、人员的严格培训和防护措施等,以确保实验过程不被微生物污染。

2.生物安全:对于涉及到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可能存在安全风险的实验,应采取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3.动物实验:进行动物实验时,需确保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符合相关的动物福利和实验要求,并保持动物实验室的清洁和安全。

四、安全和卫生要求1.电气安全:试验室的电气设备应符合安全标准,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安全使用。

2.防火要求:试验室应配备消防设备,保证安全用电和防火安全,定期进行防火检查和消防演习。

3.卫生管理:试验室应保持整洁,定期进行环境清理和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4.安全培训:试验室人员应定期接受安全培训,了解实验操作规程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结:试验室环境要求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安全和卫生等多个方面,都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实验人员的安全起着重要的影响。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与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是科研和教学活动的基地,它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对于科研成果和人员安全至关重要。

为此,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并加强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以确保实验室的健康与安全。

一、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1. 实验室环境保护制度:(1)严格控制和管理实验室废弃物,建立废弃物分类、贮存和处理制度;(2)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加强对实验室排放物的监测和控制,确保排放符合相关环保要求;(4)建立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2.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1)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制定和执行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2)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3)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包括防火设施、应急设备等;(4)建立实验室安全档案,记录事故和事故处理情况,以便于事故的追责和防范。

二、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 实验室卫生清洁:(1)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实验室的日常清洁和卫生消毒;(2)定期进行实验室卫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加强实验室通风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室内空气质量达标。

2. 实验室废弃物管理:(1)实验室废弃物应按照分类要求进行储存和处理,不得随意丢弃;(2)建立废弃物管理台账,记录废弃物的种类和处理情况;(3)定期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废弃物的处置和处理。

3. 实验室个人卫生管理:(1)实验人员应每天做好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和整洁;(2)严禁在实验室内食用、吸烟等不良行为;(3)加强实验人员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室环境保护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是保证实验室正常运行和人员安全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规范,加强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才能有效预防事故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实验室成员应当共同遵守相关制度和规范,营造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环境,切实保护每一个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实验室环境条件控制

实验室环境条件控制

实验室环境条件控制On January 11, 2021, 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实验室环境条件控制一、目的:为了确保分析检测的质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二、基本要求:实验室环境条件基本要求2.1.1 实验室的标准温度为20℃,一般检测间及试验间的温度应在20±5℃,天平室应为20±3℃,样品室温度≤32℃;2.1.2 实验室内的相对湿度一般应保持在40-70%;实验室的噪音、防震、防尘、防腐蚀、防磁与屏蔽等方面的环境条件应符合在室内开展的检测仪器设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室内采光应利于检测工作的进行;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出现异常,例如温度和湿度超过规定范围且明显影响检定或检测结果时,应及时报告室主任,并逐级报告质保部领导及公司有关领导;当环境条件经常出现异常情况检测工作时,应据实书面报告公司有关领导,采取适当措施给予解决;在已有的条件下,试验室要采取积极措施保管维护好计量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条件的日常控制与管理实验室应保持整齐洁净,每天工作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清理,定期擦拭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使用完后应将器具及其附件摆放整齐,盖上仪器罩或防尘布;一切用电的仪器设备使用完毕后均应切断电源;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吃零食、喝水和存放食物等,非试验室人员未经同意不得进入室内;经同意进入的人员在人数上应严格控制,以免引起室内温度、湿度的波动变化;实验室由专人负责本室内温、湿度情况的记录;仓库由仓库挂管理员专人记录;标准溶液室由试剂配制人员记录;样品室由样品管理员记录;有空调室内不应随便开启门窗,指定专人负责操作空调设备;常规室、样品室由检测组长负责、仪器室有仪器操作员负责、标准溶液室由试剂配制人员负责、天平室由检测组长负责、仓库由仓库管理员负责;室内温、湿度情况记录由各计量、试验室保存,保存期三年;。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

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是用于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场所,其环境对于实验的质量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必须制定有效的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卫生、稳定和可靠。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环境管理办法的内容和要求。

一、实验室环境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目标:为保证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卫生和稳定,提高实验效率和质量,保护人身和财务安全。

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依法管理”原则,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管理。

二、实验室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1.实验室空气质量管理:实验室内部应保持适宜温度(18-30℃)和相对湿度(40%-60%);必须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无异味,避免空气中有雾状、沉降物等污染物。

要定期进行通风操作,排除有害气体,保持通风管道畅通。

实验室空气质量检测应该定期进行,确保空气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实验室噪音控制:实验室的噪声控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要求。

如需大声讲话或操作噪音大的仪器时,应穿戴耳塞或耳机。

3.实验室灯光管理:实验室照明应满足照度要求,避免照明反射影响实验结果。

4.实验室卫生管理:实验室内必须保持干净整洁,垃圾装袋并及时清理,禁止乱扔烟蒂等垃圾。

实验室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池、热水器和干手器等设施,保障实验人员个人卫生。

实验室还应定期消毒,确保实验室氛围卫生。

特别是对微生物实验室,应严格执行相应的卫生管理和消毒标准。

5.实验室安全管理:为保证实验室安全,应加强实验室设备、仪表、电气等设施的检查、维护和维修,确保工作环境安全,及时处置仪器故障和事故。

应制定详细实验室安全规程,并进行相应人员培训,确保所有人员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应建立安全资料和应急预案,以备应急。

6.实验室动力管理:实验室建设中应考虑电力、燃气、水等管道供应的合理配置,保证实验室正常工作运行。

实验室内的设备、仪器应按照设备说明书和使用准则使用和维修,必须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

7.实验室节能和环保管理:节能环保是一项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实验室也应按照相关的环保法规进行管理。

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 引言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试验室内的环境卫生达到一定的标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该制度详细规定了试验室环境的要求、管理责任、清洁卫生措施、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2. 试验室环境要求2.1 温度和湿度要求试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应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节和控制。

一般情况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范围内,湿度应保持在40%RH-60%RH范围内,以确保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2.2 空气质量要求试验室内空气应保持清新、无污染,不得存在有害气体和异味。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应经常通风换气,定期清洁空调系统和空气过滤设备,定期检测空气质量。

2.3 光照要求试验室内应有适当的光照,保证实验操作的便利性和准确性。

光源应均匀、柔和,并避免产生强烈的反射和阴影,以防止对实验的干扰。

2.4 噪音要求为了保障实验人员的工作环境,试验室内的噪音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噪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合理安排设备的布局等方式来减少噪音的产生。

3. 管理责任3.1 试验室主管的责任试验室主管是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的主要责任人,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负责制定和完善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实施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试验室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到无尘、无杂物、无异味;•确保试验室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保养。

3.2 试验人员的责任试验人员作为试验室环境卫生的使用者,其责任包括但不限于:•遵守试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按规定进行实验操作;•定期清洁试验室工作区域,保持工作区的整洁和无尘;•做好试验室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及时报修和更换设备。

4. 清洁卫生措施4.1 日常清洁试验室的日常清洁工作是保证试验室环境卫生的基础。

主要包括:•定期对工作台面、仪器设备进行清洁消毒;•定期清理垃圾,及时清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和试验样品;•定期检查和更换试验室的清洁用品(如拖把、抹布等);•定期清洗空调系统和空气过滤设备。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影响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因素对实验结果往往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科学家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从实验室温度、湿度和洁净度等方面探讨如何控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影响。

一、温度控制温度是实验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控制的因素之一。

在进行许多实验时,精确的温度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的相变和生物体的活动等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为了控制实验室内温度的影响,实验室通常采用恒温设备如恒温水浴、恒温箱等来维持稳定的温度。

此外,实验期间要尽量避免外部温度对实验造成干扰,实验室门窗应保持关闭,避免额外的风力和热量进入实验室。

二、湿度控制湿度是指空气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在某些实验中,湿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例如,在某些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湿度的变化会影响实验结果的结晶质量和形态。

为了控制实验室内湿度的影响,实验室通常会配备湿度控制设备如除湿机、加湿器等。

这些设备可调节实验室内湿度的水分含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此外,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和设备也需要储存在干燥的环境下,以防止湿气的影响。

三、洁净度控制在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的洁净度对实验结果及实验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实验室内的微尘、细菌和化学物质等可能会干扰实验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保持实验室的洁净度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控制实验室内的洁净度,实验室通常会进行常规的清洁和卫生维护工作。

这包括定期清扫实验室各个区域,清洁实验用具和设备,定期更换实验室内的过滤器,以及合理储存和处理化学药品等。

此外,在一些特殊实验中,科学家们还会采取更严格的洁净度控制措施。

例如,在某些微电子器件制备实验中,实验室通常会配备洁净工作台、洁净手套和无尘室等设备来确保实验过程的洁净度。

结论实验过程中合理控制实验室内外环境的影响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和洁净度等因素,科学家们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干扰,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实验室环境监测和控制标准

实验室环境监测和控制标准

实验室环境监测和控制标准实验室环境是科学研究和实验进行的重要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环境监测和控制成为必要的工作。

本文将讨论实验室环境监测和控制的标准。

一、温度和湿度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实验室的温度控制在20-25摄氏度之间较为合适,而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0%的范围内。

这些标准的设定旨在避免温湿度对仪器设备和实验样品的影响,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温湿度控制的标准,实验室应配备合适的空调系统和湿度调节设备。

空调系统能够及时调整实验室内的温度,而湿度调节设备则能够自动控制实验室内的湿度水平。

此外,实验室内的温湿度传感器也是必要的,以便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

二、通风和换气要求实验室内常常存在有毒有害气体、化学品蒸汽和粉尘等,这些物质如果不及时排出,将对实验人员的健康产生威胁。

因此,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要求至关重要。

通风系统应能够有效地将室内空气排出,并能保证新鲜空气的补充。

为了达到通风换气的标准,实验室应配置合适的通风设备,并设置合理的通风时段。

此外,实验室内应设立吸附剂和过滤器等装置,以吸附和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三、噪音控制实验室内有时会存在噪音源,噪音对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实验室的噪音控制也是必要的。

为了减少噪音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室内应采取隔音措施,如安装隔音板、采用吸音材料等。

此外,对于产生噪音的设备或工作区域,应合理调整工作时间,避免同时进行多个嘈杂工作。

四、灯光要求实验室内的灯光环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至关重要。

合适的灯光能够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确保实验人员的视觉舒适性和准确性。

实验室的灯光应明亮且均匀,以避免光线不足或过强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的影响。

此外,实验室内的灯光应符合相关安全标准,避免存在漏电和漏光等安全隐患。

五、清洁和洁净度监控实验室的清洁度和洁净度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实现及控制措施
在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采取技术措施,对环境条件进行控制,本文分别从温度、湿度、电磁干扰、隔振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进而为控制实验室环境条件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温度湿度电磁干扰隔振
测量人员、测量所需的仪器设备、技术规范规定的测量方法和环境条件是测量必备资源,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对计量标准器及其配套设备的计量性能、检定或校准方法及操作步骤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在环境条件方面仅规定了温度、湿度条件,对振动、电磁干扰、照明、通风等影响量没有量化指标,由于不能对影响量充分估计,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准确评价。

所以,应根据相关标准和要求,给出各影响量的技术指标,使检测机构在实验室建设、日常管理中,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环境条件的实现和控制。

以下分别介绍温度、湿度、振动等影响量的技术指标和控制措施。

1 温度和湿度
砝码、精密压力表等检定规程规定温度、湿度要求为(20±2)℃、45%RH~75%RH,要满足上述条件,必须建设恒温恒湿实验室。

恒温恒湿系统包括室内外空调机组以及通风、保温、控制等系统,根据系统性能和特征,实验室内部空间温度、湿度可控技术指标为均匀性和波动性,其准确性取决于空调设备、室内温度精调装置、温湿度传感器的精度,取决于保温材料及性能、通风组织形式和风量大小,取决于室内设备负荷、测量人员数量和出入频率。

因此,要达到技术规范规定的温、湿度条件,在建设或改造实验室前,应依据实验室功能和条件进行策划,选择专业设计单位根据机构提出的条件进行设计,充分考虑设备的性能指标、控制方式、功耗标准、维保能力选择空调和控制仪器设备,考虑技术参数和物理性能、燃烧等级选择保温和通风管道材料,根据温、湿度条件,选择采用上送下回还是上送侧回通风组织方式。

另外,温湿度控制系统还应具有显示、记录功能,按技术规范的要求设定温湿度采样时间,满足部分检定或校准项目需要控制温度变动性的要求。

恒温恒湿实验室在日常管理中,必须定期对室内温湿场状况进行检测,根据室内空间大小,布置精密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多通道温湿度巡检仪进行温湿度均匀性和波动性测量,以评价实验室是否满足规定的温湿场条件,而不能以一点温、湿度代表室内温湿场状态。

2 隔振
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仅仅要求实验室不能有影响精密仪器计量性能的振动,没有规定具体的量化指标,缺少控制依据,振动对精密仪器的影响表现为:
①影响仪器的正常运行,过大的振动会直接损害仪器,使之无法使用。

②影响仪器仪表显示值的准确性和观测速度,有时根本无法读数,对于自动打印和描绘曲线,有时无法正常进行。

③对于某些精密和灵敏的电器,如灵敏继电器,过大的振动甚至会使其产生误动作,从而引起较大事故。

因此,为了保证精密仪器及设备在足够长使用寿命期内正常工作,精密仪器或设备在环境影响下的振动应限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这个在所要求的点或面处的最大振动限值称为容许振动值。

国家标准《隔振设计规范》(GB50463-2008)规定了容许振动标准,精密仪器与设备的容许振动值见下表:

如何实现实验室容许振动标准的要求,首先要调查实验室周边环境振动情况,是否存在空调系统、动力系统等设备和工艺附属设备的运行,选择“传感器(电压输出)+数据采集卡(A/D板)+计算机(内装专用软件包)”系统进行实验室现场测试,即传感器采用高灵敏度加速度计,信号经由A/D转换和程控放大功能的数据采集卡,直接进入笔记本电脑,使信号数字化,然后对信号进行各种处理。

其次,若振动测试结果大于容许振动值,说明实验室受到外围振动的影响较大,必须对振源机器设备进行主动隔振。

依据国家标准《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1996)分类采取隔振措施,包括旋转式机器隔振、曲柄连杆式机器隔振、冲击式机器隔振等,隔振的方式有采用弹簧隔振基础、空气弹簧隔振器、橡胶隔振器和黏流体阻尼器等。

对振源设备采取的主动隔振措施,目的是减弱环境振动对精密仪器设备的影响,是精密仪器、设备防微振措施的重要内容。

最后,对实验室内的精密仪器进行被动隔振,包括地面隔振屏障,如排桩或隔板、隔振沟等;带有隔振器的刚性台座,最常用的方式有支承式、悬挂式、悬挂兼支承式。

若是新建实验室,应由建筑设计工程师根据机构提交的相关条件进行建筑物的隔振设计。

采取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措施后,还应对实验室进行现场测试,测试结果应满足容许振动值的要求。

3 电磁干扰
外界各种电磁波对实验室内部测量仪器的正常使用可能会产生影响,应采取屏蔽措施进行防护,选择彩钢板作为隔墙材料和仪器专用接地处理。

彩钢板分夹芯保温彩钢板和实验室专用彩钢板,夹芯保温彩钢板一般以上、下两层0.5mm 厚冷轧镀锌钢板为基板、经过表面脱脂、磷化和铬酸盐等处理后涂上有机涂料经烘烤而成的彩钢板为表层,阻燃聚苯乙烯泡沫板或石岩棉、酚醛、聚氨酯为芯材,用特制的粘合剂粘合而成。

实验室专用彩钢板以1.0mm彩钢板为表层,后衬石膏板形成13mm厚专用彩钢板。

一般大型仪器设备,特别是高频发生设备要求单独接地,接地方式有单点接地、多点接地和混合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接地极采用铜板或角钢、扁
铁,连接线为10mm2铜线,仪器专用地线不仅起了保护人和仪器的作用,而且具有屏蔽作用和对仪器工作零点的稳定作用。

仪器专用接地,相当于将整个仪器放入一个特制的屏蔽室,隔断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电磁辐射,从而保证自身和邻近仪器不受干扰。

4 结束语
计量检定人员在重视研究测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的同时,也应了解环境条件专业知识,实验室环境条件的实现,需要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方案设计,而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对实验室将来仪器设备能否正常运转、出具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至关重要。

因此,计量检定人员关注环境条件的实现和控制措施非常必要,为了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必须了解测量过程环境条件,并将其控制在最佳状态,所以有必要对环境条件影响程度和控制手段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建.隔振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GB50463-2008,隔振设计规范国家标准[S].
[3]GB50040-96,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S].
[4]马昕,薛秋红,贾俊涛.实验室功能设计、建设和改造工作指南[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