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特征

合集下载

小度写范文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_先秦诸子散文特点模板

小度写范文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_先秦诸子散文特点模板

先秦诸子散文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_先秦诸子散文特点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

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庄子主张自然无为,韩非子则大倡法术势。

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

如《论语》简括平易、迂徐含蓄,《墨子》质朴明快、善于类推,《孟子》气势恢宏、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

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

如《庄子》“寓言十九”,引物连类,取象之深厚,为诸子之最。

在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

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

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供了营养。

先秦诸子散文,在思想和创作上,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有哪些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阶段:春秋末期:《论语》《墨子》语录体为主战国中期:《孟子》《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第一阶段:《论语》《墨子》语录体为主《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第二阶段:《孟子》《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第三阶段:《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荀子》:其文多长篇大论,大抵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韩非子》:其散文特点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1,摆脱了语录体,成为专题论著. 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3,不是以驳论文为主,而是以正面论述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特点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它们都善用比兴、比喻繁富,《韩非子》严峻峭拔、论辩透辟、辞锋雄辩,《庄子》汪洋恣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4 - 2 3
作者 简 介 :孙 利华 ( 1 9 7 0 一 ) ,女 ,辽 宁朝 阳人 ,副教授 ,从事 中 国古 代文 学研究 。

B /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艺术 特色
庄 子持 竿不顾 ,日 : “ 吾 闻楚 有神龟 ,死 已三 千岁矣 ,王 以巾笥而藏 之庙 堂之上 。此龟 者 ,宁其 死 为 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 而曳尾于涂 中乎 ? ” 二 大夫 日 : “ 宁生而 曳尾涂 中。 ” 庄子 日 : “ 往 矣 !吾将 曳尾 于涂 中 。 ” 庄子以乌龟作 比,比喻 自己宁愿像乌龟苟且生存 , 也不愿到楚国做官而束缚 自己。比喻形象生动、语 言 贴切诙谐 ,对答 风趣 幽默 。 庄子虽 善用 比喻 ,但 有些 比喻有些 牵强 ;虽善 用重 言 ,但有些 重 言略显 虚假 ;虽 善 于辩论 ,但 有些 论 说类 似诡辩 ;虽 主张 自保 ,但却 时刻不 忘探讨 时政大事 ,正 所谓爱 之深 ,恨 之 切 ,庄 子还是 不 能彻底 脱离 社会 的。所 以 ,庄子是 —个矛盾 的结合体 ,是一 个典型 的言不 由衷之人 。
节选 自 《 庄子 ・ 秋水》 的 “ 庄子钓于濮水” : 庄 子钓于濮 水 ,楚王 使大夫二人往 先焉 ,日 : “ 愿 以境 内累矣 ! ”
B I A NJ I A NG J I N GJ I Y U WE N HU A

边疆 经济 与文 化 2 0 1 4 年第 7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d t u r e N o . 7 , 2 0 1 4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5 4 0 9 ( 2 0 1 4 ) 0 7 - 0 1 0 6 - 0 3

庄子文原于道析-庄子文学思想新论之一

庄子文原于道析-庄子文学思想新论之一

益之 以 博 。 灭 质 , 溺 心 , 后 民 始 惑 乱 , 以 反 其 文 博 然 无 性情而复其初 。
培 植 起 他 大 道 哲 学 下 的 文 原 于 道 思 想 。 这 一 破 一 立 的 观 点集中在《 性 》 : 缮 中 古之 人 。 混 芒之 中 , 一世 而 得 澹 漠 焉 。 当是 在 与
古之 治 道 者 , 恬 养 知 。知 生 而 无 以 知 为 也 , 以 谓 之 以知 养 恬 。 与 恬 交 相 养 , 和 理 出其 性 。 知 而 夫德 , 和
也 。追 . 也 。德 无 不 客 , 也 。追 无 不 理 , 也 。叉 理 仁 叉
明而物亲 , 忠也 。 纯 实 而 反 乎 情 , 中 乐也 。 ( :信 ” 信 按 “
与“ ” ) 性 通 形容 体 而 顺 乎 文 , 也 。 礼
时也 , 阴阳 和 静 , 神 不 扰 . 时 得 节 , 鬼 四 万物 不伤 群 生 不 天 , 虽有 知 , 所 用 之 , 之 谓 至一 。 当是 时 人 无 此 也, 莫之 为 而 常 自然 。逮 德 下 衰 , 燧 人 伏 羲 始 为 天 及 下 , 故 顺 而 不一 。 又下 衰 , 神 农 黄 帝 始 为 天下 , 是 德 及 是 故 安 而 不顺 。 德 又 下 衰 , 唐 虞 始 为 天 下 , 治化 及 兴 之流 , 淳散朴 , 涤 离道 以善 , 德 以行 , 后 去 性 而从 险 然
庄子 道 与文 的 密切关 系 思想 一 方 面认 为文 乃 道之 文 , 道在得道 者身上的外在显现 ; 一方 面又认为 , 是 另 文
乃 道 之 实 的语 言 表 达 和 语 言 表 达 的 物 化 结 果一 一 文 章 之 学 。 在 庄 子 思 想 中被 赋 予 了 独 特 的 道 化 意 义 , 显 然 迥 文 遮

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及其思想

主要书目:
《内篇·逍遥游》、《内篇·齐物论》、《内篇·养生主》 、《内篇·人间世》、《内篇·德充符》、《内篇·大宗师》 、《内篇·应帝王》、《外篇·骈拇》、《外篇·马蹄》、《 外篇·脍箧》、《外篇·在宥》、《外篇·天地》、《外篇· 天道》、《外篇·天运》、《外篇·刻意》、《外篇·缮性》 、《外篇·秋水》、《外篇·至乐》、《外篇·达生》、《外 篇·山木》、《外篇·田子方》、《外篇·知北游》、《杂篇 ·庚桑楚》、《杂篇·徐无鬼》、《杂篇·则阳》、《杂篇· 外物》、《杂篇·寓言》、《杂篇·让王》、《杂篇·盗跖》 、《杂篇·说剑》、《杂篇·渔父》、《杂篇·列御寇》、《 杂篇·天下》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 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 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 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 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 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 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 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 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四、庄子的哲学、伦理以及无神 论思想
(一)、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
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 》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
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
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
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庄子·逍遥游》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 善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 人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 迹,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 用权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 驼背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庄子》研究

《庄子》研究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代表作。
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无可。 有自有其然,有自也而不然。恶乎然?然乎然。恶乎不然 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乎可物故有所然,物故有所可。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 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 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3、庄子的社会政治观:
与现实截 然对立的的
接受了老子小国寡民的主张,把重点放社在会对图“景民之常性”
的肯定上。设想出的理想社会:
冬日衣皮毛,夏日移葛絺(CHI);春耕种,形足 以劳动;秋收藏,身足以休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让王》)
夫至德之世,同与群兽居,族与万物齐,恶乎知小 人哉!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 蹄》)
二、庄子生活
1、 贫穷。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外物》) 庄子衣布大衣而补之,正洁系侯履而过魏王。 (《山木》) 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 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未遭时也。……今处 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山木》 2、清高。 鹓鵻飞北海。 讥曹商。
3、身世生平:著述十万言;曾为漆园吏; 不愿就楚相。(《史记》)
3、齐国说。六朝时的陈释智《古今乐录》说,庄周者,齐人也。 《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杜预:蒙在东莞蒙阴 县西,故蒙阴城也。清《战国疆域图》,将此蒙地划为齐国。
4、鲁国说。《庄周即子莫》子莫是鲁人。《孟子》有子莫执中。 朱熹说:子莫,鲁之贤人也。子莫即是庄子,庄子是鲁国人。
从《庄子》书中记载的民俗民风庄、君王性格、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 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一、寓言之美。

春秋至战国漫长的数百年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阶段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先秦散文里面最具文学色彩的因素。

而在这些灿若星河的诸子作品中,《庄子》寓言成就无疑为“诸家之首”,寓言大师。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曾指出“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见寓言的确是《庄子》的主体内容和思想的精要与灵魂。

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用大鹏与巨鲲的寓言来论证只有做到“无所待”才能真正的进入逍遥之境;又用蜩与学鸠和斥鹌两则寓言来与大鹏和鲲的境界形成对比,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同时又将那些庸碌无为而又洋洋自得的政坛官员们深刻的讽刺了一番;在《庄子·养生主》中,庄子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人应当顺时处事,要遵循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做任何事情只要找到对的方法,遵循原则,在困难的事情也可以迎刃而解,千万不可以违逆自然法则做事情;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运用鹓鶵和猫头鹰的寓言来向惠施表明自己将官场功名利禄视为粪土而不屑于宰相之职的立场和态度;在《庄子·齐物论》篇中用“尧欲伐三国”的传说来阐述万物平等的思想;在《庄子·应帝王》篇中,运用列子的神话来宣扬他无为而至的政治哲学。

综观《庄子》全书,几乎以寓言贯穿首尾,庄子很少在其中直接表述他的思想主张,都的借用寓言、神话传说和虚构故事来让深刻的道理明了化,使抽象的观点形象化,让人更容易明白和接受。

这也是庄子思想灵魂性的体现。

道家的哲学思想本来就十分的深奥,加之主观性浓厚,通过简单的语言直述是不可能将这些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的。

庄子灵活的采用寓言说理,将思想观点渗透于寓言故事当中,让受者自己去体悟其中的道理。

庄子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语言的本质功能是表意传情,但庄子寓言的运用能使意表于言外,许多深奥的道理如果直观的去描述恐怕几天几夜也不能使人明白,几千万子也不能使人透析。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

庄子的主要作品庄子,名周,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大量的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一、哲学思想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庄子》一书的内篇中,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1.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生的自由和逍遥。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越,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

他提倡顺应自然,与天地合一,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2.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万物平等、无差别。

他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万物,尊重自然规律。

3.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养生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养生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健康。

他提倡顺应自然、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等养生之道。

二、文学成就庄子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而富有诗意,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寓言、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领略到哲学的智慧。

三、影响与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和传颂,被后人誉为文学巨匠和哲学大师。

同时,庄子的思想也受到了后人的评价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他的思想过于消极和超脱现实,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启示,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庄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文学角度浅析庄子的论述语言特色

《关于庄子思想的述评》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向往逍遥、崇尚自由,拒绝了楚威王之重聘,一生仅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后过着贫困的隐居生活。

尽管物质极度匮乏,但他的精神反而更加富足。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虚构奇特,语言富有诗意、运用自如,论辩方式灵活多变,并且具有微言大义的特点,善于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庄子的思想。

一.天道无为的哲学观庄子认为道是先天也而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

同时,庄子也极其羡慕大自然的生命的自由——一种自然的自由,不因人为因素的自由。

故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自然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的作用,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庄子看来,这种自由在俗世间是无法轻易获得的,人只有做到“不要用人为去摧毁天性,不要用人事去推翻命运,不要为追逐名利而丢掉性命”,否则让尘世太多的杂物扰乱心智,人的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平静,也就无法得到自由。

另外,庄子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思想。

从处世智慧上来说,人们要客观面对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知其无可奈何”,不要强求,要量力行事;面对不可为的事情不去强作妄为,如此往往能得自在人生。

如何理解“不可奈何之事”是“命定之事”?庄子所谓的“不可奈何”,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无法做到的事情。

人尽管不能随便妄自菲薄,但是不得不承认会遇到不可奈何之事,将其视为“命定之事”,不会高估,也不会轻易小看自己,能够客观看待万事万物之区别,也能客观看待自己,继而能客观接受自己“无可奈何之事”并非自己“努力不够”,而是“真的无可奈何”。

二.无为的政治观庄子受老子的思想影响,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但两者又有差异,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把老子的思想推到了极致,从老子的社会性天下发展成个人独立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之“道”与庄子文学之特征一部《庄子》,用文学形式来表现哲理,是诗的哲学,或者哲学的诗。

庄子哲学思想的内核和思辩特征决定着它的文学表现形式;奇谲幻怪的艺术特色也使整个哲学体系更具诡怪性与复杂性。

一“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或最高范畴,“道”也即“自然”。

庄子崇尚自然,有三层含义:一是追求人与自然相冥合,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理想境界;二是视死生为一体,安时而处顺,养成因顺自然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三是齐一物论,确立师法自然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判断标准。

这一哲学核心,也是文学的灵魂,怎样包孕在庄子散文的躯体之中呢?我们须先考察庄子哲学思辩的层次、方法及相应的文学创作方法。

有人把庄子哲学体系的框架概括为:“有待”(物我相待)一待“道”(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一无待(无己、无功、无名)。

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其实,“有待一待道一无待”也就是庄子哲学思辩的三个层次。

有待,是哲理思辩中的最低层面,常识性的层面。

指人的形体为外物所拘限,或人们囿于局部经验或认识,如《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必须有待于风。

庄子不能也没有否定现实中物我相待的关系,但他认为局限于常识层面的思辩活动,精神必然受形体和外物的牵制,就无法达到无所待的境界。

执着于局部的分解式的认知活动,会“随其成心而师之”,[p49]造成是非判断的偏执。

于是他试图从事物内部抽象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便是“道”。

待道,是庄子哲理思辩的第二个层面。

他认为规律性的“道”无所不在,支配着天地万一物;他同时又幻想驾驭着“道,,,逍遥而游。

待道这一层面一再向上延伸,便是无待,它被用于评价庄子自创的哲学体一系,并用于指导认知方法和处世态度。

这些思辩活动借文学形象得以展开,形象创造与思辩一活动同步进行。

在有待阶段,庄子对事物的个别特性进行,细致人微的观察,获取文学创作所需的初级矿藏。

在待道,层面,个别的直观的物象,被赋与归依自然的灵魂,与道融会相通,构成新的文学意象。

在无待这个层面.进一步透露出形象的哲理内涵,表明作者的理想和情感,展示作者的胸襟。

在这一过程中,三个思辩层次相互衔接,作品描写的对象经过提炼改造和升华,注人了思辩主体的审美观照,得到形象的再现。

《人间世》中,庄子要揭示“心斋”的含义。

其要点是要以空明虚静的心境去感应外物,达到与自然之道相契合。

《大宗师》中,也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说要使形体从外物的表面联系中超越出来,从有待走向待道和无待。

这种虚静的心态恰好是艺术创作时所应有的心态。

在清澄明静中能唤起记忆表象,经过艺术想象,构成具有哲理性的形象系统。

《齐物论》中有形象逼真的“三籁”之描写。

“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的一段文字,可谓一篇绝妙的“风赋”。

庄子从物我相待的关系中,细察林木各种不同的窍穴,聆听风吹窍穴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响,这是有待层面上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但从哲理上阐释,我们更应当留意“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这一句。

窍穴用以比拟思辩主体,风则是比拟思辩客体。

“众窍为虚”说明虚己待物,不抱成见,所发言论就合于自然之理。

风与窍穴的相待关系,在音响和鸣中被各自天性所取代,上升到待道的层面。

之后,借南郭子茶之口说:“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者,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从天籁的发生到消歇,来自自然又复归自然,这是“天籁”不同于“人赖”、“地籁”之处。

二庄子企图突破物种之间个别的和外在的联系,抽象出事物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所谓的“道”,或“自然”。

庄子全部的哲学探索,以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为目的。

认识目标的宏大与综合,又使其在文学上表现出比兴取象时求广尚大的审美取向。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法而不说。

[1](563)这种规律被概括为“道”。

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1](p181)说明道不具象、普遍存在、化生万物。

所以在体道的思维中,庄子拓宽认知和思辩的时空,形成贯通古今、包举宇宙的“道”的观念。

大凡古今人物、神鬼天地、日月星辰、河海风云,以及众多的动物植物,甚至阴影髑髅都成了作者思维的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对象。

在博大浩繁的形象系列中,庄子赞美其中伟大而崇高者,鄙视其中委琐而庸俗者。

从而于体道的过程中,给道涂上神秘而崇高的色彩,并以壮阔的意境象征得道之士的开阔胸襟,显现其对所创立的宏丰博大的哲学思想的自我评价。

《逍遥游》将“鲲鹏自化”的神话哲理化,以天高地远喻自然之道的无穷,以大鹏待时而动喻体道者待道而游,以大鹏“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阔”之雄姿表现他对精神自由的热切渴望。

这里,作为比兴手法与其所要表现的哲学意义,必然要有相似点。

这个相似点就是一个“大”字。

清代注庄家林云铭评《逍遥游》时指出:“大字乃一篇之纲”,也是兼指哲学和文学两方面的特征。

《逍遥游》开篇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如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将徒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描写鲲鹏的文字兼有比与兴的作用。

所谓兴是说以神话故事引出后文的议论与说理;所谓比是说以形象比喻表达哲学含义。

它先点出一个“大”字,鲲鹏之大,固然喻作者胸襟的博大;以海天作为鲲鹏活动的环境,以表现天地的广阔与宇宙的无穷。

组生于北冥,北冥,即北海,以旷远非世人所见之地,以喻玄冥大道。

鲲是自然之道化育而成,而能变成鸟,更显造物者之神异。

鹏乘海风而动,飞往南冥。

北冥和南冥,是鹏遨游的起点和终点。

“南冥者,天池也”,那么北冥自然也是天池,南冥和北冥都是用以喻自然之大道的。

大鹏遨游是用以象征体道的精神活动的。

始乎道,终乎道,这就十分切合庄子游心于道,崇尚自然和哲学的主旨。

文中的蜩与学鸠,困于狭小的生活范围,却自满自足,庄子因而斥责之。

蜩与学鸠,喻指那些偏执于一曲之见、视野局狭、识见浅薄的世俗小人。

通过绸、学鸡与馄鹏的“小大之辩”,形象地说明庄子哲学的超脱俗见、宏伟博大。

论及事物的无穷相对性时,《秋水》篇以自我为中心和以道观物的两种心境作对比。

河伯见“径流之大,两洠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而欣然自得。

而海神尽管知道:“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但他同时深知“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因而“未尝自多”。

在河伯形象的映衬下,北海若大而不以大自居,其开阔的眼界和广阔的胸怀是庄子所肯定的。

尽管《秋水》全文是论事物的相对性,呈现出一些相对主义的倾向,但庄子并没有否定事物的绝对性。

北海若的论辩正是建立在“小大之辩”的基础上,庄子的意旨仍是强调要从整体上体认规律,因而文学上的审美取向仍然的崇广尚大。

三庄子崇尚自然,必然要对建立在自我中心基础之上的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在文学上的特征则是舍弃庄重严肃的写实手法,多以幻想的怪诞形象表现其哲学思想。

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1](p884)。

于是创造大量的怪诞的寓言。

这是他哲学批判的需要。

庄子并不讳言自己的学说离经叛道,申明自己的学说“大有逸庭,不近人情”[1](p23),自己的思想言论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1](p884)。

这说明庄子创作怪诞形象是自觉的,而且始终伴随着创作主体的情感活动。

崇尚和随顺自然仍是其基本因素。

《大宗师》中的“畸人”,“畸于人而体于天”,形体异于常人,却是自然赋与他以形体。

庄子创作这些怪诞的形象,遵循两条原则:一是违背世俗人情,二是随顺自然之道。

《大宗师》中的子舆,受疾病的折磨,腰弯背驼,五脏高出头部,脸颊隐在肚脐之下,却能“心闲而无事”,瞒珊地走到井边照着自己的影子说:“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当子来“喘喘然将死”时,朋友子犁却向他提出造化将“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这类荒诞不经的问题。

庄子正是要通过荒诞人物的言行,阐述以死生为一体的严肃的哲学命题:人应当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

这些怪诞的形象,一方面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极其渺小,只有听命于自然的摆布;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能产生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还有,《大宗师》中子桑户死,朋友孟子反、子琴张“或编曲,或鼓琴”,“临尸而哭”;《至乐》中庄子妻死,“庄子则方箕居鼓盆而歌”。

这些人物的行为都不合于世俗礼仪,一庄子描写这些形象是为了表达对生死独特而透彻的理解,一是要打破世俗对生死问题的神秘感。

在庄子看来,生与死,不过是气的聚散,犹如四季的运行。

庄子意在告诉人们,要以坦然通达的态度去看待生死。

这样,把读者的视线从怪诞形象本身引开,从而去注意他所要诊解的生死一如的哲学观念。

《庄子》中还有许多形体残缺、外貌丑陋,而内在精神世界却充实完满的畸人形象。

如《德充符》中的王骀,断了足还能行不言之教,弟子与孔子相仿佛,连孔子都想拜他为师。

还有卫人哀胎它,面貌丑陋,可男人与他相处便舍不得离开,女人见了他便生出“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的念头。

庄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残畸人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如此的夸张与虚构,自然信者不多。

但庄子主张“得意而忘言”,他不在乎人们不信故事本身,意在引导人们去体悟“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哲理。

“德”是指对宇宙人生作本原性、整体性体认的精神修养。

这些奇形怪状的人物身上,却洋溢着巨大充实的精神力量。

怪诞中包含着崇高。

崇尚自然、批判传统的思想特征,还决定了《庄子》怪诞形象的普遍性和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庄子把视野扩大到自然界,于是许多人格化、哲理化了的自然物纷纷出现在《庄子》中。

借助于这些事物的自然本性,或阐述展出自然无为之道,或影射比附另一类人物的社会属性。

《庄子》文章还用改造历史人物的方法,抓取前贤圣哲行迹的一鳞半爪,编就真假相杂的故事。

或是让道家的灵魂附着在儒家圣人的躯体中,或是让尧舜孔子拜倒在道家理想人物的脚下,借这些形象和故事,说明自己哲学思想的宏深博大。

四崇尚自然,因顺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根本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亲和、人与自然合一的哲学观念,不仅用来阐述天人关系,也被用来阐述庄子的人生观、处世态度、社会理想。

当庄子用文学形式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创造出了大量的以和谐为特征的艺术形象。

《齐物论》中说:“天在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

”视人类与自然万物为一体,并强调人的精神活动能超越时空、超越自我。

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庄子往往借助于“神人”、“真人”的形象描绘,以说明人类能够从自身的局限性中解放出来,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对自然认同。

《逍遥游》一中写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二肤如冰雪,绰约如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饮露。

乘云气,御飞一龙。

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病而年一谷熟。

神人的外部形态俊秀柔美,冰清玉洁,其内在力量,则一是自然力人化的形象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