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英美则万古如长夜——现代工业与政治文明的历史起源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烟台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1.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有关北京人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活在长江流域B.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C.已懂得人工取火D.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2.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
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开始使用铁制农具B.逐步推广牛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度3.“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在位时,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决水患。
舜年老时让位于禹。
”与该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人文初祖B.盘古开天辟地C.禅让制D.大禹治水4.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目前,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
据此推断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A.禅让制的产生B.大禹建立夏朝C.世袭制取代禅让制D.商汤建立商朝6.商朝时早期华夏文明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能够得到考古资料确切证实的王朝。
下列出土文物可以证实商朝历史的有()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7.据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此记载反映了()A.西周灭亡B.三家分晋C.诸侯争霸D.经济发展8.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的“诸华”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以下史实能说明该观点的有()A.城濮大战胜利后晋文公称霸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内政改革C.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D.赵武灵王训练军队穿胡服骑马射箭9.“它位于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文化概论考试

名词解释一、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
二、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亦叫宗法制度。
三、三纲五常: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四、封邦建国:简称封建。
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各国,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五、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六、、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七、、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答题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
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
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
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其水平尝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
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
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
2. 对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影响:地理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再加上地理障碍特别是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影响,各种文化交流相对不是那么频繁,利于保护其独特性。
2014级高二上文科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铜梁中学2014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1.下列思想主张不属于老子观点的是()A.提出了“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B.回到“小国寡民”社会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D.弱“者道之用”,以柔克刚2.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A.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C.主张兼爱,与孔子的“仁”完全一致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以法治国,中央集权”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民贵君轻,社稷次之”4.《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只是德礼的补充C.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D.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促进了民主思想的自由发展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D.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6.西汉时,灾异频发。
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
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33次。
这反映了()A.“大一统”主张B.“三纲五常”学说C.“天人感应”学说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D.法家、道家8.某校高中学生在编演“宋明理学”历史短剧时,为王阳明设计的台词是()A.格物至知B.宇宙便是吾心C.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D.致良知,知行合一9.南宋思想家陆九渊和朱熹在鹅湖寺会上相遇, 两个思想家关于“理”的认识和治学方法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鄹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沒落的貴族,後來逃難到魯國定居。
孔子的父親叫孔紇(叔梁紇),母親叫顏徵在,父母年紀相差甚大,是標準的老夫少妻。
根據【史記索隱】引『孔子家語』的記載,叔梁紇是個大力士,原先娶施氏,生了九個女兒,再納一妾,生下一個兒子孟皮,因為孟皮腳部殘障,不良於行,叔梁紇遺憾自己沒能生下健全的兒子傳遞香火,於是再求婚於顏氏,就這樣,十六歲的少女顏徵在,奉父母之命,嫁給了足足大她四十多歲的孔紇。
由於夫妻年紀相差太大,婚後一直生不出孩子,夫妻二人便到尼山禱告求子,三年後才生下孔子,因為是去尼山祈禱後才生下的,所以取名為丘,又因為他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
勤學好問──聖人無常師孔子三歲時父親便去世,留下孤兒寡母,由母親含辛茹苦扶養他長大。
卑微貧困的生長環境,促成孔子思想的早熟,也使他學會了很多粗俗的工作由於魯國是周公的封地,孔子自又深受周禮的薰陶,十五歲立志向學,十九歲結婚,二十歲便成為年輕的爸爸或技能。
為了養家活口,孔子做過『委吏』,替貴族管理帳務,也做過『乘田』,替貴族飼養牛羊。
他雖然為貧而仕,但卻立志求道,努力向學。
孔子雖然十五歲便立志向學,但卻因為家貧而無法進入當時的學校『庠』和『序』,於是他便努力自學,同時到處向有知識、有智慧、有經驗的人請教,他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要「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的學生子貢曾告訴別人說:「周文王、周武王的道並沒有失傳,還散布在人間,我的老師哪裡不能學呢?又為什麼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師?」孔子學習的範疇以詩、書、禮、樂為主,他曾專程到宋國考察殷商禮儀,到洛邑考察宗廟制度,到杞國考察夏禮。
他曾向郯子請教官制,向老子問禮,向師襄學彈琴,向萇弘問樂,向齊太師學韶樂,甚至向一些狂人、隱士、市井小民虛心求教,汲取各種智慧知識來充實自己。
孔子最感興趣的是禮制,他曾在祭祀周公的太廟中任職,每次舉行祭典,遇到有疑問的時候,他都到處向人請教,不肯放過任何細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的意思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的意思如果只说道学视野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一讲法的话,我想不论是宋代哪一位道学家讲出并信奉这句话,我都是不意外的。
并且,这里对道学家的定义还并不止《宋史·道学传》,而是思想史家与哲学史家常常论及的几乎每一位在道学话题下留下过声音的思想家。
毕竟,从北宋以来,道学士人一直不忘“跨迈汉唐”、“回向三代”的理想。
这一理想自仁宗朝便已充分显露,到了南宋,陈亮与朱熹的讨论则更可以说明这一现象。
[1]对于“三代之道”的向往,使得他们非常重视儒学中的经典,尽管后世的学者常常批评宋儒重义理而轻训诂,但在当时一辈道学士人心中,他们反而批评了汉、唐以来的史学传统,认为前人轻视了“经典”。
[2]而孔子,不论他的形象是否完全是被建构出来的,无论是出于对三代文化的向往还是作为个人的推崇,身为三代文化的护持者,孔子被道学士人以这种形式提起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不需要对这一说法有太多的批评。
然而,如果我们以今天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来看,孔子对我们的厉害国的影响并没有这么大。
生不生“仲尼”也跟长不长夜没啥关系,因之,我们重审这句话就显得有必要了,于是我们决定从三个角度来审视这句话。
一、私学背景兴起下孔子的功能在孔子以前的早期中国,堪称文化核心的,大体来说是“礼乐传统”与“巫史传统”的交织。
[3]在当时,还都是古代王官所掌握的学问,然而,到了春秋时代则“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不断的有王官之学散落民间的情况发生。
后来《庄子·天下》在描述当时的气氛时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也并不算一个太夸张的结论。
也因此,汉代的史家也赋予了诸子之学以王官的出身,不过,这个说法现在看来是并不准确的,但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便不再多赘述。
近世学者章太炎说:“孔子于中国,为保民开化之宗,不为教主。
世无孔子,宪章不传,学术不振,则国沦戎狄而不复,民居卑贱而不升,欲以名号加于宇内通达之国,难矣。
”[4]在这里,他将春秋至战国时期人们个体意识的觉醒、私学的盛行以及封建阶级的崩溃与突破都归功于孔子。
初中历史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含答案)

世界历史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评分标准: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
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
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
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
材料论述题一:美洲的发现……确实带来了一场最实在性的(变化)。
由于美洲为欧洲所有的商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和异常广阔的市场,从而引起新的社会分工和艺术进步——这在欧洲古老经济的狭隘的范围内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的。
……新大陆的白银似乎是以这种方式成为交换的主要商品之一,通过它古老大陆两端的贸易得以继续,而且,也正是通过它的大部分贸易使世界上原本相距遥远的部分彼此间联在一起。
——亚当.斯密(1)与材料中“美洲的发现”同个时期还有什么类似的事件?(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麦哲伦环球航行(2)观点: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2分)新航路开辟,不仅发现了美洲,促进美洲与外界的联系。
同时新的航行路线的开辟,使得交通更加方便快捷,人们突破了以前丝绸之路大陆两端贸易的局限,各大洲交流和贸易更加频繁。
随着各大洲的紧密联系,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
(4分)材料论述二: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
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2分)(2)[答案示例]观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是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伟大来自于变革——解析工业文明的孕育与降临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伟大来自于变革——解析工业文明的孕育与降临(点评:以变革为切口,探讨它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角度比较独特。
)翻开满是印痕,班班驳驳的世界近代史,最引人注目的是辉煌、伟大的工业文明,而这种文明正是来自于一场从精神领域、政治领域到经济领域相互连动、彼此促进的一系列变革。
(点评:将变革归纳为三个领域,而且充分注意到这些变革之间的联系,反映了作者对这一变革时期的总体特征的把握,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总观点。
)17世纪前期,科学革命浪潮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随后相继建成的法兰西科学院、柏林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就是最好的例证。
物理学和化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也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
牛顿提出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体系,他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化学方面,波义耳给元素下了科学的定义,使化学与炼金术分开了;拉瓦锡否定了燃素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科学的基础。
(点评:关于科学革命在当时是否出现了“浪潮”,值得商榷。
但是本段论述材料翔实,比较丰满。
)科学社团的出现和科学体系的建立,有利地传播和发展了先进的科学思想,打破了宗教权威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控制的局面,冲决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如同在漫长昏暗的中世纪的思维天空中,撕开了一条裂缝,科学和科学思维的亮光开始照耀人间,它为社会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突破开启了思维大门。
(点评:不仅概括了科学革命的意义,而且进一步指出了它与思想革命乃至工业文明的联系,而且秒笔连珠,有一定的文采。
)科学革命不仅揭示着自然的奥秘,而且开启着人民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为思想家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点评:承上启下、转折自如。
)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生又为工业革命的进程添砖加瓦。
无论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还是伏尔泰对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批判,或是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天赋人权”,以至狄德罗编辑出版的《百科全书》都无一例外的对现存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神学权威进行了猛烈地抨击,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因而,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最充分的思想动员,同时,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方向。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43】近代工业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含解析)

【热点题型】题型一欧美代议制的发展【例1】(2018·课标全国文综Ⅱ)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提分秘籍】常规考查角度:①美国: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区别、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等。
②法国: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性。
③德国:德国君主立宪制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④综合考查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之间的异同点。
考查角度拓展:①启蒙思想的观点是如何在美国政体中体现的。
②从全球史观来看,美国共和政体建立时,君主制在整个世界占有绝对的优势,由此理解美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的世界意义。
③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各权力机构的权力分配特点。
【举一反三】(2018·课标全国文综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解析:19世纪晚期,掌握德国政权的是容克地主,民主改革会削弱他们的政治特权,这是他们极力反【热点题型】题型二工业革命【例2】(2018·福建文综,38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解析:“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结合材料可知应是先发展轻工业。
答案: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提分秘籍】常规考查角度:①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原因。
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辩证地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考查角度拓展:①比较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异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不生英美则万古如长夜——现代工业与政治文明的历史起源按照这一年来的写作惯例,序章部分当然是讲述历史。
未来无非是历史的重复。
唯有了解历史,才能看透未来。
在这里,我们将阐述工业文明对政治的影响,讲述现代政治体制与工业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当然,这段文字也一定会尽量的通俗易懂,不会有任何的故弄玄虚堆砌名词。
从公元500年左右开始,欧洲人整体信奉天主教之后,基本上就陷入文明停滞的状态。
一直到公元1500左右,欧洲都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状态,无孔不入的宗教禁锢了欧洲人的思想和行动。
为了维护教皇的无上权威,所有平民都必须循规蹈矩,活得像行尸走肉。
你要是没事研究研究天体运行规律,论证一下世界的起源和上帝没啥关系,纯属物理和化学范畴的事,教廷能直接把你丫烧死。
一手结束这黑暗中世纪的是英国。
当然,英国能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在地理上,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大陆上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天主教势力以及欧洲各皇室势力对它的影响力很弱。
英国本身又是由多民族构成,凯尔特民族、日耳曼民族再加上桀骜不驯的维京族人,整天相互看着就不顺眼,各族人就跟原始部落似的划分领地,彼此敌视,没事就大打出手。
英国国王要在这一堆野蛮人里实现统治,就必须妥协,要按照部落联盟的规则治国。
所谓部落联盟之主,只享有非常有限的治权,没事绝对不能干涉各部落的内部事务,更不能随便向各部落收税。
如果有个英国国王不识好歹,要刷存在感,大家伙立刻就一巴掌扇过去,扇到1215年,就弄出来一个《自由大宪章》,把英国国王部落联盟长的身份以法律形式给定了下来。
此后还有几个不服气的国王想反抗,次次都被打脸打成猪头。
就这么过了三百年,到1500年代初,英国又出了一个奇葩的君主,亨利八世,这哥们直接就不把当时权倾天下的教皇看在眼里,对于当时宗教禁止离婚的规定嗤之以鼻,没事就找个新老婆,一辈子结了六次婚。
罗马教皇气得够呛,宣布取消这哥们的英皇加冕认证。
亨利八世对此根本就不在乎,直接就在国内玩起另外一套宗教体系“圣公会”,自己给自己认证。
本来英皇也就是个部落联盟长,统治权来自于各部落的认可,和你罗马教皇没啥关系。
现在大英部落联盟宣布脱离你教皇体系,还不用再给罗马教廷交税了,高兴得很。
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火冒三丈,立刻就开始惹是生非,挑动当时的天主教大国西班牙去攻打英国,这场仗断断续续打了20年,双方互有胜负,一直打到1604年,西班牙财政不堪重负,被迫和英国议和。
欧洲大陆就此捏着鼻子认可了英国皇室背弃天主教廷的行为。
整体说来,就是黑暗的天主教体系居然对英国这么个部落联盟国家无可奈何。
黑暗的中世纪就这么出现了一线曙光,大家一看你这个没事就叫嚣我要代表上帝惩罚你的教皇,也就这两把刷子,堪称弱智与无能的代表人物,谁还服从你啊。
宗教改革运动就这么开始了。
在欧洲大陆出现了新派的基督教,在英国境内则出现了清教,这俩的教义出发点,都是尊重个体的自由和平等,不能再被教廷随意欺凌。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站在自由和平等这两个大词对面的,其实就是天主教会,而不是世俗政权。
天主教的繁琐礼仪、对主教的个人崇拜和绝对服从,恰恰就是对民众自由的剥夺,对平等的践踏。
平民百姓必须要从黑暗的宗教手中争夺权利,让人活得更像个人,而不是牲口。
(很有意思的图,拉提美尔主教向亨利八世介绍圣经)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之后,罗马教廷的权威一落千丈,千年禁锢一旦打开,欧洲人民立刻就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文艺复兴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陆续到来,欧洲经济为之一振。
而英国作为禁锢的突破口,当然就享受了最大的回报。
作为一个部落联盟式的国家,英国国王从来没享受过一个真正的君王的待遇。
英王没有征税权,和欧洲大陆上的君王相比就是个乞丐;他手上也没有军队,当然也不能随意的发起战争;他甚至不能随意的将国人投入监狱,因为这个人隶属的部落长(也就是贵族)一定会就此提起抗议,而英王在他的抗议面前只能屈辱的让步。
到1680年代,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在天主教廷的挑唆之下,雄起了一把,打算把自己弄成权力大一统的欧洲大陆式的帝王,还杀了一批贵族。
英国贵族一怒之下,直接了当的就把国王给推翻了,然后从荷兰随便找了个小贵族回来当国王,再弄出一个“权力法案“,把国王当成傀儡,搞起了君主立宪制。
1721年,英国第一任首相通过议会选举正式就任,国王自此成了摆设。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民当然享有最大的人身和思想自由。
勇敢的英国船长们满世界的开拓航线寻找财富,而学者们则一会儿提出万有引力理论,一会儿发明蒸汽机,真是活力勃发生机无限。
就这么发展下来,到1860年代,英国就成长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霸主,把天主教大国西班牙掀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号称日不落帝国,威风凛凛唯我独尊。
(看看欧洲地图,对了解历史有好处)在英国发展的历程中,还有另外一条很有趣的支线,而这条支线到两百年后竟然异军突起,变成了人类历史主线。
1500年代初期亨利八世跟玩似的搞出的新教组织圣公会,到了1600年代早期,俨然成为英国国教,居然学了天主教的那一套,开始迫害清教徒。
当然了,英国人的玩法和血腥残忍的天主教没法比。
按罗马天主教皇的习惯做法,对于异教徒,那是要杀之而后快的。
英国的部落贵族们相互制衡,对于宗教屠杀这种需要高度动员才能完成的组织大事,严重缺乏执行力,最后只能是把清教徒赶走了事。
于是地理大发现的最大成果美洲大陆,就成为流放异教徒的首选之地。
清教徒们到了北美洲,基本上复制了英国部落联盟制的那一套。
都是漂洋过海死后余生的亡命之徒,大家谁也不服谁,有事也只能是商量着来办,没人能一言九鼎。
随着移民的逐渐增多,北美经济逐步发展起来,到1770年代,就因为不肯向英国交税,开始要求独立了。
在当时的英国贵族眼中,北美洲这种不毛之地就跟鸡肋似的,丢了也不可惜,根本没有为之大规模流血牺牲的必要。
派出大军把北美独立联军给灭了,也只能收到一点鸡零狗碎的税钱,对英国贵族来说,实在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要知道当时富饶的亚洲刚刚被征服下来,腐朽的印度和满清王朝的国库里堆满了黄金,街头田间挤满了愚昧无知的平民,这家伙要是占领下来,又能抢到钱,又能抢到可供工业品倾销的市场,真是一举两得,贵族们都要挣得盆满钵满,赶紧把手头的军队都派过去抢地盘就对了,美洲大陆要不要的,根本就无所谓。
所以北美那帮子连队列都站不齐的民兵,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打赢了所谓的独立战争。
这并不是由于华盛顿将军英勇善战,实在是英国贵族们对占领北美没兴趣,从来没真正的以举国之兵和北美联军打一场货真价实的国战。
(华盛顿横渡德拉瓦河)美国建国之后,同样延续了英国式的部落联盟体制,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联邦”国家。
各州在财政、行政和司法上相互独立,所谓的中央政府只享有极为有限的外交和军事指挥权,恨不得连发行货币的权力都没有。
一直到南北战争之后,由于林肯的努力,总统的权力才有了一定的扩张。
这种弱势中央政府体制与美国的建国史有关。
华盛顿将军能吃几两干饭,一起闹独立的领袖们都清楚得很,那可真是和英明神武扯不上关系。
仗打得一塌糊涂就不说了,治国理政更是一坨浆糊。
总之,开国领袖们相互之间就看不上眼,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大政府,将治国大权统统授予美国大总统。
只能是相互制衡相互妥协,在立宪会议上相互吐口水挥拳头,最后弄出来的总统角色,就是个救火队长,哪里出了毛病,就由这厮累死累活的去背黑锅。
至于大权独揽乾纲独断,那是想都不要想。
接下来的人类历史,就是英美这种源于部落联盟的弱势中央政府体系,和欧洲大陆源于专制君主制度的大政府体系之间的竞争。
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都算不上有多大的权利。
就算是今时今日的英国政府,其松散程度也让人叹为观止。
苏格兰地区算是英国的传统组成部分了,到2014年还在闹独立公投,说不给英国政府面子,那就不给面子。
投票结果还要非常接近,55%反对独立,45%同意独立。
这要是英国政府不好好干活,不给大家好日子过,人家再闹一出独立公投,那是分分钟的事。
这种事放在欧洲大陆的大政府身上,那简直不可想象。
德国的鲁尔郡要是敢闹独立,立刻就是一支军队过去,把你独立叛国分子揍得哭爹叫娘那都是轻的,随时都是机关枪一阵扫射,不管你主犯从犯胁从犯,一律杀光了事。
当然,对于这场延续了两百多年的竞赛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得很清楚:国王权势最弱的英国在工业时代的早期成为了日不落大帝国,这种威势一直维持到191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衰落下去。
而建立在松散的联邦制基础之上的美国,则赢得了下半场,接替英国成为了新的世界霸主。
一直到今时今日,美国的领导地位都不可撼动。
美联储加个0.25%的利息,全世界都得绷着神经熬夜等消息,不敢有丝毫怨言。
欧洲和日本的大政府,包括中国的极权政府,相对于松松垮垮的英国和美国政府,竟然毫无竞争力可言。
这到底是为什么?在这场百年竞赛之中,为何越是松散开放的政府,就越能取得竞争优势;为何越是权力集中的政府,成绩就越差;而极权政府,则基本上都是被直接淘汰的命,这背后的原理,到底是什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当然要再次回过头来,审阅一下美国建国之后的历史。
美国建国之初,社会秩序那是根本没有的,整体上就是个丛林社会。
对于广袤的北美洲而言,美国一开始的那300来万人口,基本上就像是一滴水放进了海洋,一转眼就找不到人了。
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必须的治安管理、司法审判、福利救助,那都根本谈不上。
一来是没人手,二来你也根本管不上。
东部的“新约克郡”还稍微好一点,人口相对集中一点,中西部地区的常态就是走上一星期鬼影子都看不到一个,孤独的牛仔们看不到异性,被逼得只能搞断背山。
这真要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违法犯罪,想要找政府出来主持公道,黄花菜都要凉成冰了。
在这种背景之下,美国政府还真的只能做小政府,并由此形成了美国式的政治游戏规则。
1783年美国刚刚建国的时候,中央政府连收税的权力都没有,只有期盼各个州在收到税钱之后,拿出那么一丁点打赏给可怜的中央政府,让政府雇员们好歹能吃上一顿饱饭。
在当时做美国总统,就是拿来挨骂用的。
反正无论你中央政府还是州政府,对平民百姓来说,那都是啥用处都没用,除了偶尔出现收点税钱,平时根本就见不到,那当然一见到就要逮着骂。
你拿来吹嘘的那个独立战争的胜利,大家都心知肚明,也就是日不落帝国没打算和你们这帮土老帽较真,让你们丫捡了个便宜罢了。
华盛顿在任上被骂得狗血淋头,堪称一事无成,最后灰溜溜的下台,然后被美国人民彻底遗忘,三年之后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结束了自己背黑锅的一生。
这厮的总统生涯中干过的唯一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帮中央政府争取到了分享部分关税的权力,政府雇员们好歹能领到工资了,算是没把第二任总统亚当斯给坑死。
至于想干点事业出来,一没钱二没人,那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这里顺带说一句,由于收税堪称是美国政府建国之初的唯一职能,税吏们恨不得同时承担起了人口统计、财产纠纷处断和社会治安维持的重任,这种历史传统使得美国税务局的规模一直极为庞大,权力也一贯大得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