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有感: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心得体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有感

【心得体会】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有感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有感近日,本人细读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经典阅读系列丛书》,该丛书用干部群众熟知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传播了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和毛泽东思想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从“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换。

掩卷沉思,读书时代政治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再次涌现脑海,显然那时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的。

从《经典阅读系列丛书》之《认识的智慧——毛泽东<实践论>如是读》中再次思考《实践论》中探讨的认识论问题,反思历年的工作与生活实践,那些模糊、扁平而又略感遥远的哲学概念瞬间就立体、清晰、生动起来,尤其对什么是知行合一、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的理解更为深刻。

品读《认识的智慧》,从中认识了“三个合”的实践智慧。

其一,谋事当合大局之拍。

《认识的智慧——毛泽东<实践论>如是读》提出:“知和行相一致,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不落后也不超前于实践,谓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要做到知行统一,首先要认识大局,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谋事先谋势,谋定而后动”,如此我们才能努力化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知行矛盾,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历史时期里尽可能地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要树立大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古训告诉我们,必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生活中矛盾处处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每件事、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但从整体上把握了事物的联系,我们就能保持大方向不偏倚,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而不掉队、不盲从。

老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谋大事者需要的可能不是关涉技术、技巧的“有用之用”理论,而是眼界的宽广、思维的活跃、心态的达观、境界的提升,更加需要的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无用之用”的理论。

其二,处事当合法纪之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人类从认识与实践中总结的规律。

从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

从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

从经典诵读走向知行合一作者:程红艳范仕菊来源:《中小学德育》2016年第12期20世纪90年代,经典诵读成为一股影响中小学教育的潮流。

当前,“读经运动”已由民间运动走向官方政策,成为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诉求。

一般认为,经典诵读具有文化熏陶、智能训练和人格完善三大功能。

[1]从学校教育出发,可能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经典诵读如何完整地发挥三大功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切实效果?尤其是人格完善的功能如何实现?经典承载的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等传统精神如何为学生所理解、认同、践履、笃行?笔者调研发现,经典诵读只有经过理解记诵、学问思辨、自我省察和事上磨练四个阶段,才会“化德性为力量”,对学生行为产生切实的影响。

一、理解记诵南怀瑾先生曾说:记诵是旧教育常用的方式,在旧教育的理论上“有一种…反刍‟的妙用”,“因为从童年脑力健全、思想纯洁时开始注入这些经书诗文,虽然当时理解力不够,但一到了中年,从人生行为的日用上,和人事物理的经历体验上,便可发生如牛吃草的…反刍‟作用,重新细嚼,自然而然便有营养补益的用处了”[2]。

记忆反刍常被用来支持无理解记忆,认为儿童背诵经典无需理解。

的确,背诵经典对于儿童心智训练、记忆增强有积极作用。

但不求甚解的记忆弊大于利。

笔者曾跟踪过一些小学时接受过经典背诵教育的孩子,发现他们到了初中就因为缺乏“反刍”的寻回学习环境,因为没有及时而反复的回顾,所学的经典自然被遗忘了。

可见,死记硬背的教育、被动的学习会让学生思维产生惰性,甚至走向反教育。

在许多学校我们都可以看到,一年级学生整本背诵《大学》,尚能完成;二年级学生整本背诵《中庸》,就会被诸多“子曰”弄得头昏脑胀,难以继续进行。

同样,《千字文》等经典也因其文字古奥,文意跳跃而让小学生大为挠头。

当前,背诵经典影响儿童心智的实证研究相对空白,但来自第二语言习得专业的研究可供参考。

一些研究表明:熟读背诵外语课文有利于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能力。

[3]同样,理解记诵相对于机械记忆会发挥更好的智力训练功能。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

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小马哥中国在史以来对圣人的评判标准有很多,其中最受人们认同的说法是要符合'三不朽',既立德、立功、立言,据说能做到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

孔老夫子自不必说,立儒家道德规范,创儒家学派,立万世之论,集三者于一身。

另一个能被视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阳明,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对王阳明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贯耳。

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

立功,他平定广西,福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

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是后人公认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为'四大家',.他的学术影响了正个明朝,直至现代,以至国外也有很多忠实粉丝。

第一次接触王阳明是在高中上历史课,看到老师对王阳明说起心学如何伟大,如何改变中国哲学思想,对我来说只要记住要考试的内容,考分高一点就好了,我才不管你在历史中属第几。

再次接触时已至大学哲学课,对我这种逃课的理科生来说,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刚参加工作时,小年青闲来无事,翻看各类杂书时被这位王大人小时候离经叛道的>故事、'守仁格竹'、'智斗刘瑾'、'龙场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宁王'等传奇故事吸收,渐渐开始留意这位传奇人物和他所开创的'心学'.工作十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学'的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3篇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征文范文一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改变了我对中华文化的看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国学小名士》是一场文学盛宴,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节目中的每一位选手,都能熟背很多古诗词,朗朗上口,滔滔不绝。

这种境界让我惊叹不已,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而这种境界是要通过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

我一定要向国学小名士的同学们学习,多诵读经典诗词,走进古诗的世界里,揣摩诗人们的心思,感悟其中的道理。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萧抡谓说过:“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因此,我成天沉浸在书的海洋中,读《水浒》我感受到了各路英雄豪气;读《三国》我感受到了兄弟义气;一篇篇古代神话故事记得清清楚楚,脱口而出。

在这些传世佳作中领会一个道理,能让我们受益终生!中华美德人人皆知,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中华美德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珍宝。

这些语简意赅的佳句一直教育我应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要有什么精神,而不应该有什么心理直到我长大,作为一名少先队员,鲜艳的红领巾告诉我们:这些美德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更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能空讲,真的去做才是真本事。

寒假里,我和几个朋友自己挣钱去帮助孤寡老人,我们在没有基础资金的前提下,捡瓶子,卖报纸,卖蔬菜,终于筹备到足够的钱去买了一件棉衣和一些食物,老人见到我们来,开心的合不拢嘴,当我们把买的东西拿出来时,我看见老人的眼角湿润了,像是要哭出来似的,我们放下东西就告辞了。

帮助了老人,几个星期的劳动得到了回报,看着老人心满意足的笑容,我们也笑了,笑得那么开心。

我们应该学习雷锋叔叔的精神,多做好事,帮助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弱智儿童,残疾人等。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一些人眼里只是一些平常的小事罢了,而在我眼里,一件小事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甚至改变人的一生。

读知行合一有感

读知行合一有感

读知行合一有感读知行合一有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读知行合一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尊敬的公司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xx大厦项目部的xxx,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读过的好书——《知行合一》。

接下来我将从王阳明简介、心学精髓、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对《知行合一》进行阐述。

说到《知行合一》大家自然想到的是圣人王阳明先生,其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生于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由于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尤其是各种圣贤书,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他树立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理想,从而创建了东方哲学史上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

《知行合一》这本书的作者度阴山是通过讲述王阳明先生辉煌传奇的一生,从而向大家深刻的的剖析"知行合一"的无穷智慧,即是"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王阳明先生的内心也经历了从"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到"知行合一"的一个过程。

而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同样也悟到了"读圣人书,学圣贤智慧,直面人生困惑,悟内圣外王之道。

"说到"完人",不得不提的是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两个半完人,一个当然是万世师表的孔夫子,另外一个就是开创了心学的王阳明,还有半个,即后来晚清实学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而王阳明的"心学",五百年来折服无数中外名人,包括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均对其称佩不已。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学"呢?《知行合一》则是用非常浅显有趣的语言,不但讲述了王阳明精彩的一生,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将"心学"作了清楚的介绍,其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知行合一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知⾏合⼀读后感范⽂(精选3篇) 当阅读了⼀本名著后,相信⼤家都积累了属于⾃⼰的读书感悟,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是⼩编整理的知⾏合⼀读后感范⽂(精选3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知⾏合⼀读后感1 “知⾏合⼀”是王阳明⼼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俱来存在于⼈们的内⼼,⼈们可凭良知判断是⾮善恶;“⾏”即⾏为,是指⼈们的为⼈处事。

“知⾏合⼀”就是凭内⼼的良知去做事。

这道理看似简单,要做到却太难太难。

因为王阳明的“良知”所指,除了关于道德的善恶之⼼外,还有关于智慧的是⾮之⼼。

既然这些已存在于我们的内⼼,遇到事情只要听从内⼼的声⾳去判断,并指导⾏为,便是知⾏合⼀了,但是难就难在我们真的能做到听从内⼼的声⾳吗?⾝外环境太多的⼲扰、太多的规则、太多的套路,早已遮掩了初⼼,遇到事情越左思右想权衡利弊,越难做到知⾏合⼀,这⼜何尝不是⼀种悲哀。

王阳明的伟⼤在于他始终能遵从⾃⼰的⼼,蔑视权威、淡泊名利、追求⾃由、崇尚独⽴⼈格。

在⽴下不朽功勋后,由于他军功和思想的光芒过于耀眼,权⾂嫉妒,皇帝忌惮,给了他极不公正的待遇,⽽⾯对这⼀切,王阳明毫不动⼼,因为他的初⼼就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为江⼭社稷谋安稳。

他的良知始终澄澈透明,从未被外界所遮蔽,这正是王阳明超凡脱俗的圣⼈境界。

希望王阳明的⼼学能够得以光⼤,希望每个⼈都能不忘初⼼,听从⾃⼰⼼的指引,知⾏合⼀! 知⾏合⼀读后感2 趁暑假假期,读了⼀本朋友介绍的《知⾏合⼀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民⼤学史学硕⼠度阴⼭,由于他欣赏的唯⼼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年呕⼼沥⾎,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合⼀这⼀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部从知⾏合⼀的⾓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的传记。

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

明代著名思想家、⽂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学创始⼈,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观《国学小名士》有感寒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每天准时收看山东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原本以为经典诵读就是拿着本书站在台上有感情地朗读,没想到却可以通过这么多方式来向我们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个节目共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叫“我爱记诗词”,选手们要依次作答包含关键词的诗词名句,他们的答题过程中我也随着他们一起想,可总是比人家慢半拍,当选手们说出诗句时,我才发现他们说过的我也学过、背过,可就是没有第一时间想起来,即使背过了也没有变成自己脑海的一部分,看来我的学习还是不用心啊,这个毛病以后学习中一定要加以改正。

第二个环节叫“名家对对碰”,由小朋友扮成古代名士给选手们出国学方面的知识题,其中有几道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七月流火”的意思是什么?我原来以为七月流火就是七月天气很热,就像天上大火流下来一样,可听了选手的解答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七月流火是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和我的回答正好相反;还有一题是问公石狮子脚下踩着绣球,母石狮子底下压着什么?这个题我完全不知道,回想以前见过的石狮子也完全没印象,听选手们回答我才知道母石狮子脚下的是小狮子,看来平常我的观察一点也不仔细呀。

第三个环节是“美德大考验”,是考验选手们对国学美德的实际应用,是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考验中才发现存在的问题真不少:吃东西只想着自己,公共场合大声接听电话,对倒地的垃圾桶、散落的橘子、随地的纸团等等置若罔闻,这些小事情虽然只是一瞬间的决定,其结果也不会是怎样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如果这次听而不闻,下次视而不见,长此下去,只会养成自私自利,“以小善而不为”的坏毛病。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使我悟到了对传统国学不但要学,而且还要用,我总结就是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

“由外而内”就是要通过学习,将书本中国学的抽象道理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由内而外”就是把从国学中学到的道理、方法融入进生活中,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华。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

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范文《知行合一》阅读心得感悟《知行合一》是一本深入探讨知识与行动之间关系的书籍,作者将知识分为两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强调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运用知识,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境地。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我对知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过去,我总是觉得只要有了足够的知识就能够解决问题,却忽略了行动的重要性。

而这本书告诉我,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

知识是无止境的,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上,那么就无法将其真正转化为能够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力量。

了解了知识与行动之间的紧密联系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以前,我总是认为有了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就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实际上,大部分的考试题目都需要我们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因此,我决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尽量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寻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通过《知行合一》的阅读,我还深深地认识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将知识与行动完美结合起来时,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知行合一不仅仅是人生的成功之道,更是一种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

只有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地进步和提高,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此外,《知行合一》还让我意识到,知识的获取渠道是非常广泛的。

以前,我总是将知识的获取局限在课本和教师的讲解上,却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物。

事实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观察,从中获取到丰富的知识。

无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阅读,我也逐渐领悟到知识与行动之间的艰辛。

知识的获取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而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同样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在实践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来克服。

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地向前,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有感:经世致
用知行合一
读《经典悦读系列丛书》有感:经世致用知行合一
近日,本人细读了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的《经典阅读系列丛书》,该丛书用干部群众熟知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传播了马列主义经典原著和毛泽东思想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术语向大众话语的转换、从“基本原理”到“生活道理”的转换。

掩卷沉思,读书时代政治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再次涌现脑海,显然那时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的。

从《经典阅读系列丛书》之《认识的智慧——毛泽东&lt;实践论&gt;如是读》中再次思考《实践论》中探讨的认识论问题,反思历年的工作与生活实践,那些模糊、扁平而又略感遥远的哲学概念瞬间就立体、清晰、生动起来,尤其对什么是知行合一、怎样做到知行合一的理解更为深刻。

品读《认识的智慧》,从中认识了“三个合”的实践智慧。

其一,谋事当合大局之拍。

《认识的智慧——毛泽东&lt;实践论&gt;如是读》提出:“知和行相一致,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不落后也不超前于实践,谓之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要做到知行统一,首先要认识大局,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把握发展规律,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谋事先谋势,谋定而后动”,如此我们才能努力化解“说起来容
易做起来难”的知行矛盾,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历史时期里尽可能地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要树立大局意识。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的古训告诉我们,必须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

生活中矛盾处处存在,虽然不是每个人、每件事、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知行合一,但从整体上把握了事物的联系,我们就能保持大方向不偏倚,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而不掉队、不盲从。

老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谋大事者需要的可能不是关涉技术、技巧的“有用之用”理论,而是眼界的宽广、思维的活跃、心态的达观、境界的提升,更加需要的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无用之用”的理论。

其二,处事当合法纪之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这是人类从认识与实践中总结的规律。

既是规律,我们便理应遵循。

我们知道,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尤其要靠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可以说,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政府和每一个公民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

方圆人生,要处理好方圆辩证法。

犹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经常强调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可见,遵纪律、守规则从小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此应该是耳熟能详、毫不动摇的。

然而,当前由于党内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出现偏差,没有处理自己与群众的关系,不能摆正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位置,处事不合法纪之规,结果越了“雷
池”,酿成大错。

因此,作为社会人,尤其是党员干部更要懂得认识的智慧,处事遵循规定,心中有责有戒,在如今反腐倡廉、整风肃纪的大形势下,以崭新的姿态处国家、人民之大事。

其三,成事当合务实之理。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首先要‘知’实事求是,‘想’实事求是,然后才‘能’实事求是,最后还要‘敢’实事求是”。

《认识的智慧——毛泽东&lt;实践论&gt;如是读》一书中用“实事求是”阐述了立足实践的道理。

实事求是,宽泛理解就是看实际、说实话、干实事,简言之便是务实。

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应该是知行合一的优异表现。

我们知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个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前进过程中各种困难和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

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才能更好地把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统一起来,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如此,我们才能有所建树、有所作为。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

”歌德此言教会我们,常青的不应该是我们心中的某种理论、某种理念,而应该是生活之树,是社会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