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读后感(王守仁)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7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7篇)第1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前些日子,我读了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书中至爱的故事令人倍受感动。
尤其是《三月蝗》,它深深的触动了我。
《三月蝗》讲述了将要丰收的大麦地,经受了一场严重的蝗灾,整个大麦地就像冬天一样,被吞噬得什么也没有了。
如此巨大的灾难,并没有打倒青铜一家,打倒大麦地的所有人,他们勇敢地面对灾难,与苦难做斗争,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纯朴与坚韧!青铜曾与葵花一起到芦荡挖芦根来充饥。
充满甜汁的芦根,让一家人心满意足。
青铜还网住了一只野鸭。
嘎鱼一家硬说是青铜偷了他们家的公鸭,最后青铜证明了自己的清白,青铜和葵花在饿了时就躺在船上,看天上变幻着的白云的形状,想象成食物,以假装吃东西来抵抗饥饿,他们这种乐观、从容的对待灾难的态度多么令人感动!奶奶从小生长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中,自从来到青铜家后,生活就变得非常贫苦。
一次水灾侵袭过后,为了盖房子,奶奶悄悄当掉了自己的一对耳环。
在这次蝗灾中,奶奶又将自己手上那黄灿灿的金戒指当掉,换了一小袋米,只为了给青铜和葵花烧一顿饭……青铜和葵花、以及奶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家,为这个家做出了奉献……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不仅能够吃饱穿暖,而且还能自主地选择吃穿。
我们虽然无法设身处地地体会青铜和葵花的苦难,但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的那份坚强。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在这个世界上,至爱有多种表达方式;苦难也不能缺少。
人的一生必定充满苦难,正所谓“暴风雨过后必定是美丽的彩虹”。
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真正成长起来。
罗兰说过:“痛苦是我们的恩人,经过痛苦才更勇敢”。
让我们在痛苦面前成长为一个强者吧!第2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知即良知,它与生俱来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人们可凭良知判断是非善恶;行即行为,是指人们的为人处事。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知行合一————读王阳明心学有感近期深公司开展了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讲座,会后给青年员工下发一本名为《王阳明心得》的书,拿到书后翻看了几页,一下子被迷住了,选读几篇之后,意犹未尽。
在会前,对王阳明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一搜索才知道原来是明朝的大哲学家。
王阳明,又名叫王守仁,因为号阳明子,人们一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39年,享年57岁。
王阳明是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圣人,合称孔、孟、朱、王。
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社会上言行不一的弊端提出来的。
不止在当时,就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在我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多“知”于“行”不合一的情况。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自身能力够。
明知道应该去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件事情,可是不到目的,行动上没有什么进展,面对问题没办法解决。
二、思想上的怠慢。
有能力去完成的,有意识要把事情做好,可是思想上的弦松懈了,想着能马马虎虎简单处理就不把事情做到细致。
知与行,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
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诚意格物”,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
光是自己坐在那里想还是不行的,如果人老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坐久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安静,讨厌活动”,甚至成为“痴呆汉”,因此人还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
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
”他认为,人在道德修养上要多多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实践,倘若只是空想,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乱了,不去努力实践,那平时所想的功夫,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篇1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
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
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
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
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
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0篇)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篇1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
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 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
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
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1. 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
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 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
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
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王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
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
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
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知行合一《传习录》读后感篇2十年前就有机会读《传习录》翻了几页,实在读不下去。
本周(2015年3月底)终于看(听)完了。
感谢当当引入的讯飞语音,没这个估计不可能完成本书阅读——可读性好差。
说下我对王阴明的认识,此公提倡“心学”意思是修心哈;对儒学和佛教都有研究,好像还练过瑜伽之类闭气的功夫,有次叫门人把自己埋起来几天,后来挖出来还是活的。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记得以前在看《明朝那些事儿》时,当年明月对王守仁推崇备至,花了很多的笔墨写了阳明心学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对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做了传奇式的描写。
使我对这位心学的创立者充满了景仰之情。
但对他的了解一直也停留于当时那短短的两个章节,一直无缘对心学继续进一步的学习。
这次有缘拿到了度阴山所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2》,认真通读了一遍,才真正的比较全面的了解了这个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的心路历程。
开篇第一章就通俗的解释了阳明学说的核心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使我这个门外女子一下子被吸引到了心学的思想核心,体悟了人生境界的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二个先决条件。
一是确立正确的目标,二是找到正确的路径,二者缺一不可。
只有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才能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王阳明从小就没有立志走科举仕途的目标,而是立志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在当时引起了老师的不解,但他矢志不移,通过不断的实践加学习,终成一代圣贤。
他从格物致知引伸到认识本体,认识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王阳明就是一个能坚持自己的观念,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人。
他能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
这一切都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际上王阳明的哲学命题,从“心即理”,到“知行合一”,再到“致良知”,其核心所讲的,就是心之“体用”,即“良知”的境界与“致良知”修养的圆融契合。
其中,确立正确的目标看起来似乎相对容易,这就是“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这样,圣人才为“人人可到”,使人人“自有担当”。
因此,在为学方法及学说体系上,与朱熹不同,他不是“格”、“致”求知,识认客观的“天理”,再把它转换为律己的修养目标,而是直接追求一种人生意境。
这种意境使人能够“心有所主”,并在人生实践中对各种境遇、事物,都能运用自如,应对合“理”。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篇1: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现在“知行合一”已经成了流行语了,但大多数人都有“道理我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最厉害的,是完全用故事在讲道理。
用王阳明的一生,完美阐释了知行合首先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让王阳明一介书生,建立了明代的至高军功?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
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例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
一见到美色就喜欢,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一闻到恶臭就厌恶,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还是喜欢。
这就表示,“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而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立刻去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有什么威力常听到有人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道理听过了,不代表就真的懂了。
因为这些道理并没有变成我们内心良知的一部分,没有变成我们的本能。
我们不会毫不犹豫、毫不怀疑地在极艰难的情境下去实践这些道理,但王阳明就可以。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XX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XX部族匪患。
篇2:鸡毛信【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鸡毛信》是1954年由XX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学完知行合一的收获

学完知行合一的收获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核心,通过学习知行合一,我深感受益匪浅,并有以下几点收获:
1. 知行合一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自己的认知。
2. 知行合一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
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3. 知行合一还鼓励我们要勇于实践和创新。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创新,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它认为,只有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从而更加理智地处理各种事情。
总之,学习知行合一让我明白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反省和调整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同时,它也让我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读后感
王守仁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 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这是一个由己及人的过程,亦即孟子所谓“推仁”以及于四海的过程。王阳明 对此有很详尽的解释:“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 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 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
三、读后感
2、什么是理?
王阳明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 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
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
外于吾心耶?”“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天下之事虽 千变万化,而皆不出于此心之一理,然后知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的道理都在心中,心本来就是性情、性情就是道理,有忠 孝之心就有忠孝之理,无忠孝之心就没有忠孝之理。天下的事情无论多少,天下 的事情无论怎样变化,无非是一个道理,是事物本来的客观规律。人心只要归于 自然,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
“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在提倡“知行合一”的同时,王阳明创造了“心学”,提出人不一定非要 去追寻外面的圣人之道,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这个良知是善的、 纯洁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才是每个人的本心;应该好好地去发现自己的 良知,让内心良知主宰自己。
三、读后感
王守仁“心即理”之说,是其“知行合一”论的基础,它充分肯定了认识主体的 能动作用,相信自我的道德力量和自我成圣潜在能力,反对迷信外在权威,否 定用现成规范和书本教条来禁锢人的身心,而主张依靠自我的“心之本体”(良知) 来主宰和支配一切行为,在道德实践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王守仁认为:"大学之道"的核心性难题和机会在"亲民"二字。别的都是主观性 的指标,能亲民与否才是区分真伪的实践性的标准。只有在亲民的过程中才能体
三、读后感
1、什是心?
王阳明依据陆九渊“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的观点,指出:“人者, 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万物的中心,心、不是一块血肉”,即非人体内的心脏,是“ 人之主宰”、“人之知觉”,是支配、控制、统率人的感官及运动器官的中枢,是人的 各种知觉的综合。“心”,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体。所以、人的心就是天,只要人的 心明白了,天地万物就都可以解释了。
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
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 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 朱、王。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二、《大学问》内容简介
《大学问》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 仁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其弟子们视为儒家 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大学问》采用问答的形式,通过对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问题的探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读王守仁著作《大学问》
XX专业XX级XX班
目 录
一、人物简介 二、《大学问》内容简述 三、读后感
一、人物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 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 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 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 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 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
心学箴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讨,阐述修身用功的内涵,通过“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引导人们探 求真理,去恶扬善。
三、读后感
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 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这一理 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 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
与天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
就是说,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依照这种方法明其“明德”,推广吾心良知,就能 形成人人相亲,各安其分、各勤其业的理想社会。这正如王阳明所描绘的:“天 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亲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 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其才能之异,若皋蘷稷契者,则 出而各效其能”。
现出你是否知行合了,才能将三纲五常等"明德"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不到"亲
民"所有的说教都会沦为滑舌利口的恶谈。有了亲民的境界,才会老我老以及人之 老,才能有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态,这样才能"尽性"。"尽性"与"止于至善"不是 两张皮,而是一体化。而且既不能独善也不能空谈,必须在"亲民"的过程中"实修", 开放性的"修"。这才能找到"吾性自足"的正确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