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合集下载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是我今年读过的一本非常有收获的书籍之一。

书中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王阳明,并通过对他的生平、思想和影响的描述,展现了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王阳明生活在明代,也叫王守仁,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心学思想,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阳明心学。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必须与外在行为相一致,要做到“知行合一”。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王阳明的家族背景和他的成长经历。

他生长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年少时他就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和聪明才智,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赞誉。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表面的成就,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真理和智慧。

王阳明的思想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于内心和行为的统一观点。

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应该是一致的,只有通过实践行动,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境界的提升和个人的完善。

与传统儒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和书本上的学问不同,王阳明更加强调个人的自觉和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王阳明的一生遭遇了很多挫折和困扰,他曾经被贬谪、被禁止出任重要官职,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坚持实践,不断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的坚持和顽强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让我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应对这些困难。

此外,王阳明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心学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派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东亚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他的思想理念也被许多现代人所认同和崇敬。

通过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我对王阳明的思想和生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钦佩他对于知行合一理念的坚持和实践。

他的思想不仅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启示,而且也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的传统文化。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心得知行合一————读王阳明心学有感近期深公司开展了以“知行合一”为主题的讲座,会后给青年员工下发一本名为《王阳明心得》的书,拿到书后翻看了几页,一下子被迷住了,选读几篇之后,意犹未尽。

在会前,对王阳明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一搜索才知道原来是明朝的大哲学家。

王阳明,又名叫王守仁,因为号阳明子,人们一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39年,享年57岁。

王阳明是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圣人,合称孔、孟、朱、王。

王阳明主要活动于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知行合一”主要是针对社会上言行不一的弊端提出来的。

不止在当时,就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里,在我自己身上,就存在很多“知”于“行”不合一的情况。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自身能力够。

明知道应该去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件事情,可是不到目的,行动上没有什么进展,面对问题没办法解决。

二、思想上的怠慢。

有能力去完成的,有意识要把事情做好,可是思想上的弦松懈了,想着能马马虎虎简单处理就不把事情做到细致。

知与行,知与行是不可分割的。

而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够静下心来,“诚意格物”,摒弃自己的私心杂念,这其实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观点。

光是自己坐在那里想还是不行的,如果人老是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坐久了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喜欢安静,讨厌活动”,甚至成为“痴呆汉”,因此人还要多多“事上磨炼”,做到“知行合一”,这才是道德的完成。

王阳明指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为知。

”他认为,人在道德修养上要多多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实践,倘若只是空想,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乱了,不去努力实践,那平时所想的功夫,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王阳明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这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篇1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

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

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

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

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

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
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认为
良知是存在于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良知往往 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努力的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 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的行都产生于心,用 良知支配自已的行为实践。何为心学,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心,心就是天理。
04 一点儿感想
10
21
第一部分
王阳明的 人生
第二部分
王阳明的 心学
第四部分
一点儿感 想
第三部分
心学对我 们的启示
— 21 —
01 王阳明的人生
02 王阳明的心学
03 心学对我们的启示
04 一点儿感想
22
3.1 实践“知行合一”意义重大
王阳明“知行合一”教导我们要追求良知与行为的统一,用良知来指引自己的行动,便能达到宁静于心。无敌于 外的境界。积极实践“知行合一”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是我们社会的需要。
03 心学对我们的启示
04 一点儿感想
3
第一章
王阳明的 人生
第二章
王阳明的 心学
第四章
一点儿感 想
第三章
心学对我 们的启示
—3—
01 王阳明的人生
02 王阳明的心学
03 心学对我们的启示
04 一点儿感想
4
[ 百科 ] 王阳明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 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亦称王阳明。
01 王阳明的人生
02 王阳明的心学
03 心学对我们的启示
04 一点儿感想
24
3.1 实践“知行合一”意义重大

阅读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阅读书籍《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阅读《知行合一王阳明》有感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的时代,不管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荒凉”的村庄,每个人都可能会被身外的声、色、名、利所牵引,做出违背自己本心意愿的事情。

在为了解除自身的困惑也避免自己在当下、以后、将来不被所谓的身外之物困扰并能够坚持自己的初心愿望又因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看到并且因生活琐事而有意愿仔细研读了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版。

首先,王守仁生于1472年,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讲述的就是王阳明的生平和他创造心学的经历过程故事的一本书。

不管是处在生活清淡的古代还是在资源、情感丰富的现代要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懂得知易行难的道理之后才会深刻知道知行合一的重要。

只有坚持做自己的主人,有立志先修身,修身先修心的觉悟。

多读好书,多学好人,才能不被身外是非对错,声色名利所困扰,所左右牵引。

当感觉自己身处是非之中,坚持修身修心,不慌不燥,听从自己的良知的指引,听从自己的内心的声音(第一感觉,不被杂念干扰过的第一丝良知心声)。

在王阳明的《大学问》中,有这么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由此看来,止于至善,坚持中庸之道才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啊。

在《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中也道出了体现王阳明三观的他所留下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世界观1.心是万物的尺度2.心即世界3.善恶只是一物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人生观1.人人皆可为尧舜2.意志独立方有自尊3.内圣外王4.不过度,不执着5.有善有恶是习气所染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价值观1.致良知,良知是道德与智慧的直觉2.知行合一是提高效率的法宝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方法论1.四事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2.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3.事上练,就是练心,知行合一的去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推荐1九篇篇1: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现在“知行合一”已经成了流行语了,但大多数人都有“道理我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最厉害的,是完全用故事在讲道理。

用王阳明的一生,完美阐释了知行合首先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让王阳明一介书生,建立了明代的至高军功?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

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例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

一见到美色就喜欢,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一闻到恶臭就厌恶,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还是喜欢。

这就表示,“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而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立刻去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有什么威力常听到有人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道理听过了,不代表就真的懂了。

因为这些道理并没有变成我们内心良知的一部分,没有变成我们的本能。

我们不会毫不犹豫、毫不怀疑地在极艰难的情境下去实践这些道理,但王阳明就可以。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XX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XX部族匪患。

篇2:鸡毛信【读后感I读书笔记I读书心得I简介】《鸡毛信》是1954年由XX电影制片厂摄制,石挥执导,蔡元元、蔡安安、舒适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

影片主要讲述了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知行合一【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现在“知行合一”已经成了流行语了,但大多数人都有“道理我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

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最厉害的,是完全用故事在讲道理。

用王阳明的一生,完美阐释了知行合一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让王阳明一介书生,建立了明代的至高军功?
到底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

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

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例如见到美色是知,喜欢上美色是行;闻到恶臭是知,厌恶恶臭是行。

一见到美色就喜欢,没有人见到美色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一闻到恶臭就厌恶,没有人闻到恶臭后,还要思考一下我是厌恶还是喜欢。

这就表示,“知”与“行”是绝对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知而不行,等于不知。

而良知感应神速,无需等待,也就是说:我们面对任何一件事时都能快如闪电地得出正确答案,知的同时毫不犹豫马上去行,这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有什么威力
常听到有人说: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道理听过了,不代表就真的懂了。

因为这些道理并没有变成我们内心良知的一部分,没有变成我们的本能。

我们不会毫不犹豫、毫不怀疑地在极艰难的情境下去实践这些道理,但王阳明就可以。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