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出示课件44)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出示课件45)(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出示课件46)(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7)(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出示课件48)(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鱼我所欲也》教案(一)教学设想《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本文在文字理解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提倡进行互动探究性学习,允许他们提问,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其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从而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
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精彩语句。
2.研读:学习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3.感悟:孟子道德主张,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理解孟子主张。
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3月30日17时,四川凉山发生森林大火,为了守护青山绿水,消防战士们毅然决然地冲进火海,浴火奋战,不幸三十名消防官兵遇难,这件事引起社会强烈关注,他们在保全自己生命和保护国家财产二者之间如何选择呢?请用《鱼我所也》中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二、诵读美文文言文是传承古典文化与思想的课程,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是诵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学生背诵课文。
背得很准确,但是没有诵出孟子说理散文的气势,我们学过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说理散文有怎么样的语言特色呢?2.孟子说理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
善于运用精当的比喻和对比、精彩的排比,语言纵横驰骋,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舞性。
3.教师范读。
4.学生朗读。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诵读,读出情感)三、研读课文1.为何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如此大的魅力?因为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非常清晰,下面我们进入研读课文的环节,理清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1)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明确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把鱼比作生,把熊掌比作义,两者的相同点,鱼与熊掌相比,熊掌价格更贵,鱼与熊掌选熊掌;生与义相比,义价值更高,生与义选义。
由此可见孟子的论辩艺术特点,舍生取义是一个艰深难懂的道理,为了把一个枯燥,抽象的道理说明白,用生动的比喻,具体形象地呈现深刻哲理,生动活泼,道理深入浅出,更加让人接受。
《九年级语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论证逻辑和道德观念。
2.难点: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论证逻辑分析
(1)再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2)分析论证方法的运用和效果。
3.道德观念探讨
(1)结合文章内容,讨论道德观念的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4.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明了、富有说服力等。
(2)探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等。
5.讨论价值观
(1)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总结归纳
总结论证逻辑、道德观念、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道德选择的看法,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6)此之谓失其本心. ( )
2、翻译下列句子
(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
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
3、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读 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给。
2.(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 ______________论证和 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
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
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_______________
(5)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整体把握:
名师精编
优秀教案
1.《孟子》 中有这样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 “行道之人 ”
和 “乞人 ”的行为? 1.“贫贱不能移 ”
2.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本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 2.舍生取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归纳个别字解释。
过程与方法: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的思想(四心)教学重点: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课前准备: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二、翻译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解逐句翻译。
2.老师强调重点词语。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全段译文: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
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三、探究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9.2[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9.2[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6bbda54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bb.png)
第9课鱼我所欲也(第2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层次结构,理清论证思路并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梳理层次结构,理清论证思路并把握其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把握论证方法。
2.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孟子以说理见长,以善辩闻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孟子是如何多角度、多层次论述“舍生取义”这一论题的。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学生翻译。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清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论述风格和语言特色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第1段,说说作者是怎么提出论点的。
在明确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提出论点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开篇为什么先写“鱼”和“熊掌”?它们和论点有什么关系?2.深入分析第1段。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思考,同桌之间交流补充。
(2)“故患有所不辟”,“患”指的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英雄事例、名人故事思考,同桌之间交流补充。
(3)“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指什么方法?为什么有些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英雄事例回答。
小组合作讨论,如还有疑问,可向全班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3.梳理课文第2段的论述思路。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教师提示可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回答,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4.深入分析第2段。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什么行为?从文中找到“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回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例思考,结合文中语句回答。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指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本段内容回答,小组合作讨论,如还有疑问,可向全班提出,师生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层次结构,明晰论证过程。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案

生读①②句。
问:这两句是作者的主张,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巧妙地开篇明义,是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又是什么?
明确: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主备人:备课内容:19鱼我所欲也
备课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第课时
集体智慧(二次备课)
个性修订、增减
(个人三次备课)
教学目标
1、喻证、例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熟读、理解——成诵。
教学重点
1、全文的论证结构;
2、第一段之论证层次及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对古今“义”的不同内涵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
4、观点出来了,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证观点的呢?
——分析③④⑤⑥句
男生读③④句,女生读⑤⑥句。思考:这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我们又如何知道的呢?
明确:正面和反面。
“有甚于生”和“有甚于死”中的“有”,表肯定;“莫甚于生”和“莫甚于死”中的“莫”,表否定。
朗读指导:
⑤⑥句反问,朗读时语气上扬,“也”字变调。
教学反思
——分析⑦句
板书设计
19鱼我所欲也
比喻。孟子的文章非常的善于运用比喻,这不,文章一开头便用上了。比喻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用“鱼”和“熊掌”这样形象生动的事物来阐述“生”与“死”、“义”与“不义”这样严肃深奥的道理,不仅浅显易懂,而且有说服力,让人容易接受。用在文章开头的比喻我们又通常将之称为“引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①用类比论证提出论点。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
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
5.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6.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②大量使用排比句。
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③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
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
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的精髓,在这个物欲熏心的社会,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去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义”与“利”,你一定也做过许多次选择,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深呢?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4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 正面论证:人人有“本心”
鱼我所欲也人应该保持“本心”
反面论证:失去“本心”可耻
教学反思
1.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上应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中,通过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较,体会异同点;通过古今对读,品析《孟子》思想价值。
这些栏目,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深化了主题,同时让学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上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