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实录
九年级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复习(附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复习一、《鱼我所欲也》(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
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
”曾子不受。
反,复往,又不受。
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避.也患避②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的高贵品质。
(4 分)4.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 3 分)二、《邹忌讽齐王纳谏》(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景公①好弋②,使烛邹③主鸟,而亡之。
八下人教语文月考文言文对比阅读1(带译文)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19.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分)【答案】16.C(2分)17.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
共2分)18.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9.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意思对即可。
每对一处1分,共4分)(二)【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鱼我所欲也》词语古今异义

《鱼我所欲也》词语古今异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导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引用史实阐述道理,逐层推论,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人若要担当大任、国家若要永存必须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识。
我从人的成才问题入手切入论述部分的教学,与学生一道巧弹琵琶、妙释文义,师生共同完成了一次难得的旅行。
【实录】
师:同学们,舜由农民成为君王、傅说由泥水匠成为国相、胶鬲由商人成为良臣、管夷吾由狱官成为国相、孙叔敖由隐士成为令尹、百里奚由俘虏成为大夫,他们从平庸者成长为国之栋梁的历程是艰辛的,没有条件的储备,没有伯乐的发现,他们不可能完成这一转变。
一个人若要担当大任,他必须有怎样的储备呢?他应不应该展现自己的才能?这两个问题,孟子是怎样认识的呢?请大家自读文章第二、三自然段,填写以下表格。
经历磨难储备相应条件所起作用是否显才苦其心志稳重的性情动心忍性,益其所不能;知错就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劳其筋骨健康的体魄饿其体肤坚强的韧性空乏其身正确的钱财观行拂乱其所为不屈的斗志。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庄暴见孟子》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研究课题:在比较赏读中增强学生领会课文要义、特点的能力。
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篇幅较短,以对话为主,论辩性强。
重“口耳之功”以反复诵读带动教学的各个环节。
2、本文的论辩艺术较高超,研究、探讨其说理特点是讲授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3、采用比较赏析的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巩固已学词语与句式,领会文章意旨与说理艺术。
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上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鱼我所欲也》。
今天,我们学习其第二章《庄暴见孟子》。
板书课题师:课前我曾布置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31页,请一位同学把《自读提示》中第3节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得很好。
孟子劝说齐王目的是要齐王“施行仁政”,与民同乐,劝说中体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他的说理艺术。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高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同学们请分辨他有无读错的地方。
生读。
师:总体来讲,读得不错,但还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能指出来吗?生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语”不读yǔ应读yù,这里是告诉地意思,动词。
生2:我感到读得较平淡,没有逼真读出人物的语气。
师:同学们评述得很好。
本篇课文中确实有些字词较难读准字音。
请看投影出示投影,请哪位同学准确将投影上的句子朗读一下,尤其注意点字读音。
王语暴以好乐,齐国其庶几乎。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
举疾首蹙而相告。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生读师:刚才一位同学提到逼真地读出人物的语气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尤其要把握人物对话的心理,这样才能读出效果。
下面请同学们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翻译全文,同时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理,遇到疑难处可圈点,也可讨论生自读讨论师:同学们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难问题吗?生1:庄暴见齐王,王语暴以好乐,暴为何未有以对也?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堂实录教学过程生:课前背诵名言: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一、导入新课你知道这些名言是谁写的吗?生答:孟子。
师说: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孟子的有关情况?生介绍,师补充。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孟子的经典之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阅资料: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1章。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交流回顾:师:学好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或学习文言文的哪些内容?生:读通文章,疏通文意,背诵、赏析文章思想内容以及语言特色等师:其实学好文言文就是要读好,要想读好的第一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点拨:(1)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可以按意义和音节划分句子的节奏。
师指名朗读。
一生读文章,其余的学生认真听,并给予评价。
师生共同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2、检查读书情况:(1)板述学生读错的字词并解释:畎(quǎn)亩:田间水沟傅说(yuè)曾(zēng)益:同“增”,增加胶鬲(gé)拂(bì)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ú)乱:违反、阻挠(2)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3)学生齐读文章三、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人教九下《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2篇

《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出示投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学生有感情齐读,背诵。
师:同学们,这是二千多年前,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说的一句话,请大家想一想,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生1:大丈夫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生2:大丈夫有浩然正气。
生3:大丈夫有他的追求。
师:大丈夫的追求,用一个字来说,就是“义”!请同学们看孟子的另一篇文章《鱼我所欲也》,看看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义”?(学生读课文)生4: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义”的态度应该是“舍生取义”。
(板书:舍生取义)师:那你能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吗?生4:课文开头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师:为什么舍鱼而取熊掌?生5:熊掌贵重。
师:那么,同样的道理,有人之所以舍生而取义,因为他觉得“义”比“生”更重要。
想论说舍生取义,却从舍鱼而取熊掌说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说理的方法?生6:比喻。
师:是比喻吗?符合比喻的特点吗?生6:不太像比喻,但是有相同的地方。
师:这样的说理方法,叫类比说理。
(板书:类比)类比说理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
师:我们继续看课文第一小节,看看还有哪些句子强调了“舍生取义”的含义?请结合句子的翻译说一说。
生7:这一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指的就是义,为了义,他不会苟且偷生。
生8:这一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那样做可以生存下去,那样做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人却不那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义看得至高无上。
生9:这一句“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他把“不义”看得比死都严重,为了不做不义的事情,灾祸来临也不躲避。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
是的,当生和义只能取其一的时候,舍生取义;当死和不义摆在面前的时候,舍不义而取死,这种精神让人震撼。
9《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抓住文章论点,理解全篇内容。
2 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体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3通过课程学习,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孟子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时第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微课教学过程:导入1学生齐读陈毅《梅岭三章》中的一首,明确舍生取义是仁人志士的选择。
2 引入孟子言论,理解“羞恶之心"就是“义”。
读1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去标点诵读课文,体味骈句(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句式,从而体会孟子论辩语言的朗朗上口和磅礴气势。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任务一:同学们,任务单中的“孟子课堂实录",丢失了孟子语言的记录,你能帮助编者找回吗?(任务一)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你们赞同我的说法吗?弟子:先生,我们为何一定要舍生取义呢?孟子:_______弟子: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您的意思——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孟子:非也。
________弟子:他们为什么不用、不躲避呢?孟子__________弟子:哦,那这些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而是君子了!孟子:___ ______弟子:我觉得普通人真做不到这些,不可能有这种心的!孟子:___ ______弟子:如果给您万钟,情形就不一样了吧?孟子:___ ______弟子: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接受了万钟。
他们为了什么呢?孟子:___ ____弟子:他们这样做,难道不可以吗孟子:______ ____弟子:这样的生活无忧无虑、有成就感,多好啊!为什么要停止呢?孟子:___ ______弟子:明白了。
舍生取义才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啊!A此之谓失其本心。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4月2日下午,进入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九课《鱼我所欲也》的课堂,老师刘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作者。
随后,刘老师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黑板上展示了课文中几个重要的段落,引导同学们一起分析、理解。
讨论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言,纷纷表达了对情感表现、人物形象、句式运用等方面的理解和感受。
其中,同学冯明表示:“我觉得这篇课文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真的很感人。
”另一位同学张黎则强调了句式运用的独特之处:“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受到句式的变化和情感的转折,让整篇文章很有层次感。
”在讨论完毕后,刘老师带领同学们进行写作练习,在纸上完成下列练习。
1. 你如何评价作者对鱼生死、自由的态度?2. 描述一下你眼中的金兔湾,是如何让你产生共情感受的?3. 采用“饮水思源”,谈谈你身边的某一事物,让你感到“我所欲也”。
最后,有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的练习作品。
他们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课文的思考和理解,还展现了对语言表达的自信和与众不同。
课程结束了,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
这篇课文让大家思考生命和自由的意义,也让大家了解了一些不同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
除了以上的课堂实录,本课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老师对于学生们的课后阅读要求。
刘老师鼓励大家在课余时间继续阅读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这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能力。
其次是对于一些字词和语言点的讲解。
刘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注重对一些生僻字和难懂词语的解释,并在黑板上列举了一些例句,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此外,刘老师还在课堂上讲解了一些句型和修辞手法,让同学们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是对于作文的批改和评价。
刘老师在批改作文时,不仅关注作文的语言和结构,还注意对同学们的思考和表达内容做出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这样的批改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能够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教学实录作者:陈跃任教于重庆市十八中学,特级教师。
重庆市首届市级骨干教师,全国首届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
撰写并发表教育教学科研论文二十多篇,参加了十多部教育教学论著的撰稿。
承担过多次示范课、竞赛课,其中获全国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次,重庆市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次。
【教育感言】●根深则叶茂,膏沃则光烨。
没有“万卷”之功,哪来“有神”之笔?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的真谛原本很质朴。
带着一帮孩子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那悲欢离合的场景会撩拨他们阅读的兴致,那爱憎分明的情愫会化为他们笔下的华章。
●课堂不是布道者的教堂,讲台不是表演者的舞台!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平等真诚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它应该落实在我们身体力行的教育活动中;素质教育不应该理解为花里胡哨的多姿多彩,它应该体现在我们脚踏实地的教学实践中。
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
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学生们沉吟片刻后,相互间有了会心的交流。
)师:看来大家有答案了,谁来说说?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不急着表态,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生见老师的暗示性提问,都“选择”了摇头。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事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师:大家齐读课文第1段!(生齐读。
)师:读得整齐响亮,没有错别字,这很好!不过,有几处停顿不对。
停顿不对说明什么?生:理解不对。
师:是啊,停顿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读准字音不见得理解,但停顿正确理解也基本正确,老师把这段读一下。
(以下间隔号是教师在范读时特别强调“停顿”的地方。
)如使?筑人之所欲?筑莫甚于生,则?筑凡可以得生者?筑何不用也?使?筑人之所恶?筑莫甚于死,则?筑凡可以避患者?筑何不为也?由是则生?筑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筑而有不为也。
师:看看老师与同学们读的有哪些不同?生:有个句子我们是这样读的:由是?筑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筑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生:还有,如?筑使人之所欲?筑莫甚于生,则凡?筑可以得生者?筑何不用也?师:按照你们的读法,怎么理解呢?生(想了想,笑了):是不好理解。
师:那么,同学们跟着老师再把这几句读一下。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师:这一段共9句话,也就是中间的这3句不好理解,其实只要把其中“于、则、者、由、是、而”这几个重要的虚词的含义搞清楚,也就完全明白了。
(师生讨论明确:于,比。
则,那么。
者,的办法。
由,用。
是,这种办法。
而,却。
重点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师:好,大家再次朗读这一段。
(生朗读。
)师:同学们,有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是说要抓住事物的要领,我们阅读文章也要善于抓住要领,这就是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中心论点。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生(齐):“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对!“舍生取义”就是全文的纲领。
那么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呢?生1:是一种英雄的气节。
生2:不能苟且偷生。
生3:做人要敢于为正义而献身。
师(注意到学生就事论事,也意识到自己提问的空泛,及时调整):同学们对“舍生取义”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舍生取义”是特殊情形下的特别行为。
孟子认为在什么时候需要“舍生取义”?生:二者不可得兼,也就是老师说的非此即彼的“抉择”。
师:这个绝对假设条件很重要。
还有一个前提:生与义孰轻孰重?生(齐):生轻义重。
师:轻到什么程度?重到什么程度?(老师提问似乎有些突兀,学生哑然并思考。
)师:孟子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化抽象为具体,显得通俗易懂。
刚才老师的提问在前两句就有答案,我们齐读这两句。
生(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师:这两句是什么关系?生:比较。
师:是吗?生:比喻。
师:同学们要注意区别这两种修辞手法:“比较”强调“不同”,“比喻”着重“相似”。
这里是——生:比喻。
师:不过这里的比喻和我们通常说的明喻、暗喻、借喻有所不同,它叫引喻。
特点是本体喻体并列,各自成句。
你们看,“鱼”比——生:“生”。
师:“熊掌”比——生:“义”。
师:鱼和熊掌比较,怎么样?生(看注解):熊掌是比鱼更为珍贵的食品。
师:我们引申类推过来,也就是说“道义”比——生:道义比生命更为珍贵。
师:这就是抉择取舍的根据!(板书:引喻提出观点。
)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师:孟子真很看轻生命吗?生:不是。
“生,亦我所欲”说明生命也是很重要的。
师:哦,那干嘛要抛弃呢?生:我也不太理解,生命没有了,要义干嘛?最好是生和义兼得!(师生大笑。
)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既如此,就请摆事实,讲道理。
生1:如果我在生命受到极大威胁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生,然后再图东山再起,韩信、司马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生2:其实生和义并没有矛盾,比如说李嘉诚给希望工程捐了那么多钱,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尊重,这不正是两全其美的事吗?生3:我反对。
那正是因为他本身已经摆脱了生活的艰辛,而不必为生而烦恼,而且“生”得十分滋润。
(笑声响起。
)他当然可以做到舍小利取大义啊,再说,他这样做不是反而使他的名望更高了吗?……师:就你们刚才的所谓“生义兼得”的观点,孟子会同意吗?生:不会。
师:不一定吧,孟子的文章论辩性很强,逻辑十分严密,他总是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你们的“生义兼得”也就是二者可以得兼的情况,也就是没有必要为了“义”而去冒生死的危险,对此孟子又是怎么说的?是哪两句?生:第五、六句。
师:大家读出来。
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师:是啊,既然你认为此时此刻甚至今生今世生命存在的最高意义是活着,你为什么不尽可能地好好活着呢?我们应当珍爱生命!当然,能像李嘉诚那样不舍生就取义是最好不过的了。
(笑声响起。
)即使是韩信、司马迁,他们不舍生正是为了取自己心中的义,否则,忍为胯下夫、宫刑处幽居也就根本不会传为美谈甚至可歌可泣了!同学们以为呢?(生点头,大多是同意老师的。
)师: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对于这个观点的论证,好像有些绕来绕去的,下面我用示意图为同学们说明。
(老师板书,并简要说明。
)师(边板书边说明):“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甚于生者”的就是义,“故不为苟得也”,也就是说不做苟且偷生的事,而要舍生取义,这是从正面说的;“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这“甚于死者”的就是不义,“故患有所不避也”,也就是说死亡的祸患就不可避免,还是谈的要舍生取义,不过是从反面说的,正反对比论证。
师:看下面一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是故”什么意思?对上面的论证起什么作用?(老师指名回答。
)生:“是故”是“因此”。
表示作结论。
师:很好。
(板书:结论回证观点。
)师:下面,大家不看书,根据板书提示,把前面9句话试着背下来。
(学生基本上能背读下来。
)师: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一段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不可以放在第2段开头?生(想了想):可以。
师:为什么?生:过渡。
师:对,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句话有个“是心”,指什么?生:前面的舍生取义。
师:最后一段又出现了“本心”,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生显得有些疑惑。
师板书课文中三个相互关联、体现本文要旨的词语:是心——本心——舍生取义。
)师: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
它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再看看黑板,三者之间的关系清楚了吗?生:清楚了。
师:说说看。
生:“是心”就是“本心”,也就是“舍生取义”的“羞恶之心”。
师:为了说明这一点,下面孟子又举例子,请一位学生翻译“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句话。
师:“一箪食,一豆羹”,就这么点,可它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可那又怎么样呢?“喂!你拿着吧!”路上有谁会接受这份施舍?没有!如果你用脚踩了过去,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为什么?生1:不食嗟来之食。
生2: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要有羞恶之心!师:说得好!这种羞恶之心,这种义,你有,我有,行道之人有,连乞丐都有,这两句呼应了上边哪一句?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师:“贤者”与“一般人”同有此心,不同点呢?生:“贤者能勿丧耳”。
师:是啊,有此善义之心,我们需要保持发扬,如果一旦失去,人而无义,鲜廉寡耻,就会见利忘义!这种人是一副什么嘴脸?孟子又是怎样描述他们的?我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朗读。
)师:最后我们一起来个扩展阅读,分析下列各句中“义”的不同并说出你读过这些“义”的感受。
(括号内的内容是同学们略加讨论后的答案。
)孟子:义我所欲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心“羞恶之心”)。
三国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士为知己者死的“仗义”)。
岳飞、文天祥:凛然大义(忠君报国的“忠义”)。
红岩英烈:气贯长虹、义薄云天(对党对人民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师(水到渠成):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洒脱,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古往今来,无数民族精英都能做到舍生取义,然而穿过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舍生取义的“义”却被不断赋予着新的时代内涵,愿孟子倡导的舍生取义的精神,在我们新时代中发扬光大!这是我的结束语,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