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采油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流程,掌握油气藏开发的基本知识。
2. 使学生了解采油工程中常用的设备及技术,掌握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 引导学生掌握油气藏动态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采油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石油工程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激发学生投身石油行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工程质量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环保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采油工程的实际操作和技术应用。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基础,对石油工程有浓厚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采油工程概述- 油气藏类型及特点- 采油工程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油气藏开发技术政策2. 采油技术及其设备- 钻井、完井工艺及设备- 采油方法及设备- 增产措施及设备3. 油气藏动态分析- 油气藏压力、产量分析- 油气藏动态预测- 采收率计算及评价4. 采油工程案例分析- 典型油气藏开发案例- 采油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案例讨论与总结5. 采油工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智能油田技术- 环保型采油技术- 油气藏高效开发技术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具体进度如下:第一周:采油工程概述第二周:采油技术及其设备第三周:油气藏动态分析第四周:采油工程案例分析第五周:采油工程新技术与发展趋势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采油工程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方法。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1. 题目:采油工程设计
2. 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采油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施技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其未来在采油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内容:
(1) 采油地质学基础
分析油藏地质特征,确定采油方式和开采方式。
包括油层分析、油藏分类、储量计算、井位布置等。
(2) 油井工程设计
包括井控设计和完井设计两部分。
井控设计包括井眼轨迹、钻井液、钻头选择等方面;完井设计包括套管、射孔、压裂等技术方面。
(3) 钻井工程
学生需要掌握钻井操作和钻井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班组制作钻井方案,现场调整方案,执行方案。
(4) 提高采收率
学生需要学习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和技术,了解数值模拟技术的
应用及其方法,掌握评价采收率的基本方法。
4. 考核方式:课程设计作业+ 实验报告+期末论文。
5. 参考书目:
(1) 《采油工程》
(2) 《油井钻完井工程》
(3) 《油田开发技术》
(4) 《油藏物理量测》
(5) 《油田采收率提高技术》。
采油工程在线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在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采油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油气藏的形成、开采原理及采油工艺流程。
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油田的开采技术及差异。
3. 学生能够了解采油工程中涉及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油气藏的开采情况,提出合理的开采方案。
2. 学生能够运用数据分析和计算方法,解决采油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课堂讨论等方式,获取和整合信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石油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增强能源危机意识,培养节能环保观念。
2. 学生能够了解采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石油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树立绿色开采理念。
3.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采油工程,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采油工程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对能源和工程领域有一定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具体依据。
二、教学内容1. 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我国主要油田的分布特点- 油气藏的类型及开采难度2. 采油工程基本原理- 油气藏的压力与驱动方式- 采油方法及工艺流程- 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措施3. 采油工程数学模型与计算- 油藏渗流方程- 产量预测与优化- 油藏模拟与数值计算4. 采油工程技术与应用- 常规采油技术- 稠油开采技术- 深海油气开采技术5. 采油工程与环境问题- 采油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型开采技术- 石油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第二周:采油工程基本原理第三周:采油工程数学模型与计算第四周:采油工程技术与应用第五周:采油工程与环境问题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3

对刚转为有杆泵抽油的井和少量需调整抽油机机型的有杆抽油井可初选抽油机机 型。对大部分有杆抽油油井。抽油机不变,为己知。对于某一抽油机型号,设计内容有:
泵径、冲程、冲次、泵深及相应的板径、杆长,并求载荷、应力、扭矩、功率、产 量等技术指标。
(2)需要数据
井:井深,套管直径,油层静压,油层温度
1415
畑=——一1315(9)
儿
式中,儿刃一原油的API度。
(3)原油体积系数的计算
=0.972 + 0.000147 xF,J75(10)
式中,F = 5.615/?v.'-^ + 2.25r + 40
F儿
(4)溶解油气比的计算
1)当yAPIv15时,使用standing的相关式
Rs=0.17812x儿x(8.0558/7xlO71"6)12^(11)
3)目录列出正文中的一级标题和二级标题
4)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无段前段后,内容要有主要计算公式,体现数据代入的计算过程,逻辑性强,具有一定分析和认识。
特别提醒:
1、井深和静压的计算与在正文中的引用出现矛盾时,该课程 设计直接判定为“0分”;
2、井深与静压与本人学号不对应按“0”分处理;
3、所用基本参数不是给定值时按“0”分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井口回压几基本保持不变,可取为常数。它与出油管线的长度、 分离器的入口压力有关,此处取几=1・0M/m0
抽油井井底流压为pwf向上为多相管流,至泵下压力降至泵的沉没压力(或吸入口 压力)pn,抽油泵为增压设备,故泵出口压力増至pz,称为泵的排出口压力.在向上,为抽 油杆油管间的环空流动.至井口,压力降至井口回压p„。
3、采油工程参数计算(20分)
西安石油大学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题目: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有杆泵抽油系统设计班级:石工0907姓名:学号:2009040107112012年7月《采油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序言 (1)第一章流入动态预测 (2)1.1 根据原始生产动态数据和设计数据作IPR曲线 (2)第二章垂直多相管流5 2.1 计算充满程度、下泵深度、动液面深度与沉没度的关系 (5)2.2 作充满程度、下泵深度、动液面深度与沉没度关系曲线 (9)2.3 初选下泵深度 (11)第三章杆泵及其工作参数 (11)3.1 由下泵深度和产液量初选抽油机和泵径 (11)3.2 确定冲程和冲次 (13)3.3 抽油杆柱设计(采用近似等强度组合设计方法) (14)3.4 计算泵效 (18)3.5 产量校核 (19)3.6 抽油机校核 (19)3.7 曲柄轴扭矩计算 (20)第四章设计结果 (20)4.1 作下泵深度与泵效曲线 (21)4.2 各种功率的计算 (22)4.3 确定平衡半径 (22)4.4确定泵型及间隙等级 (24)参考文献 (25)序言对于某一抽油机型号,设计的内容有:泵型、泵径、冲程、冲次、泵深及相应的杆柱组合和材料,并预测相应抽汲参数的工况指标,包括载荷、应力、扭矩、功率、产量及电耗等。
选择合适的有杆抽油系统,不仅能大大地节省材料,而且可以获得最优的泵效。
然而,泵效的高低正是反映抽油设备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泵效,从而可以获得更加大的采收率,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有杆泵抽油系统包括油层、井筒流动、机-杆-泵和地面出油管线到油气分离器。
有杆泵抽油系统设计主要是选择机、杆、泵、管以及抽汲系数,并预测其工况指标,使整个系统高效而安全的工作。
通过两周的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我从其中学到了很多,包括动手能力及设计思路和方法,我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学习采油工程这门课程,同时为将来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中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自己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024年度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需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了解采油工程的实际问题和挑战,提高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02
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计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地质勘探、开发方案
制定、采油工艺选择以及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可以让
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胜利油田是中国重要的海上油田之一,其海上开发案例具有 独特性和创新性。该案例重点介绍了海上油田开发的地质勘 探、平台建设、钻采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17
成功经验与教训总结
成功经验
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在开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包括科学的地质勘探、合理的开发方案、 先进的采油工艺以及高效的生产管理等。这些经验对于其他油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24/2/3
10
03
采油工程设计实践
2024/2/3
11
油田地质特征分析
油藏类型与储层物性
分析油田的油藏类型(如构造 油藏、岩性油藏等),评估储 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
数。
2024/2/3
油层分布与厚度
研究油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 布情况,确定油层的有效厚度 和含油饱和度。
地质构造与断层
分析油田所处的地质构造背景 ,识别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 对油藏的影响。
环保与节能措施
在采油过程中,采取有效的环保和节能措施 ,降低能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2024/2/3
采油设备选型与布局
根据采油工程方案,合理选择和布局采油设 备,确保安全生产和高效采油。
课程设计报告书
撰写规范、内容详实的课程设计报告书,全 面反映设计思路和成果。
大学采油工程教案

大学采油工程教案大学采油工程教案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采油工程学时数:36学时适用专业:石油工程专业二、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关于采油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石油勘探与开发中的采油技术,并依据不同油气田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解决采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采油工程概述- 采油工程基础知识- 采油工程系统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各种采油方法比较2. 采油工程评价- 采油工程评价的基本方法- 近井区评价方法- 油田评价方法3. 开发方案设计- 开发方案的制定- 各种采油方法的适用条件和结构设计- 各种采油方法的优缺点比较4. 采油工程管理- 采油工程建设管理组织以及采油工程的项目管理- 油田生产动态监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井场工程管理以及架子平台的监测5. 采油工程实践- 采油模拟实验- 采油工程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1.课堂教学:听讲,笔记,合作学习。
2.案例分析:将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实践中的情况,学生们可以尝试解决问题。
3.访问学者: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课堂和现场讲解,讲座,讨论和实地考察。
4.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采油模拟实验和现场采油工程实践操作,将采油工程的基本理论带入到实际生产环境中。
五、评价评估评估方式:1.日常考勤和参与度。
2.各种小组工作汇报的成果和绩效。
3.期末考试。
4.采油模拟实验和现场采油工程实践操作的成绩。
五、参考书目1. 房省伟. 采油工程导论.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5.2. 陈维洲. 采油工程原理与实践.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7.3. 王焱, 刘经炎. 现代采油技术概论.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4. 张子州. 采油工程实践指南.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4.以上是本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简要介绍。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学习到采油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日后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技能和经验。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要求课程设计者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下面将介绍如何制定采油工程课程的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了解采油工程的内容及相关知识,以便能够设计出适
合不同学习者的适当的学习内容和范围。
掌握采油工程的基本理论、
实践经验和知识结构,能够帮助课程设计者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的实
践应用。
第二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和背景,明确目标和学习范围,确定
课程的类型、难度和学习方式,并考虑实践性训练。
如果是在校学习,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是远程学习,则可以采用网上教
学或视频教学的形式。
第三步,设计课程内容。
对于采油工程课程,课程设计者要搜集或撰
写大量相关资料,安排采油工程的结构及内容,然后细化知识点,把
它们编入课程大纲中。
同时,应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
学习计划,确定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以深入了解和巩固相关知识。
第四步,课程设计好后,还需要组织实施和评估。
具体的实施要综合
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给学习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技能
训练,不断加强学习者的实践性训练;在课程的最后,还需要对学习
者的学习效果及专业水平等做出有效的评估。
通过以上几步,我们可以看出,完成采油工程课程设计是一项费时费
力的工作,需要课程设计者具备准确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分析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实用的课程,从而促进学习者专业水平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油工程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姓名:***学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14年10月30日一、给定设计基础数据: (2)二、设计计算步骤 (3)2.1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3)2.2井筒多相流的计算 (4)2.3悬点载荷和抽油杆柱设计计算 (12)2.4抽油机校核 (16)2.5泵效计算 (16)2.6举升效率计算 (19)三、设计计算总结果 (22)四、课程设计总结 (23)一、给定设计基础数据:井深:2000+87×10=2870m套管内径:0.124m油层静压:2870/100×1.2 =34.44MPa油层温度:90℃恒温层温度:16℃地面脱气油粘度:30mPa.s油相对密度:0.84气相对密度:0.76水相对密度:1.0油饱和压力:10MPa含水率:0.4套压:0.5MPa油压:1 MPa生产气油比:50m3/m3原产液量(测试点):30t/d原井底流压(测试点):16.35Mpa抽油机型号:CYJ10353HB电机额定功率:37kw配产量:50t/d泵径:56mm冲程:3m冲次:6rpm柱塞与衬套径向间隙:0.3mm沉没压力:3MPa二、设计计算步骤 2.1 油井流入动态计算油井流入动态是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该井供油的能力。
从单井来讲,IPR 曲线表示了油层工作特性。
因而,它既是确定油井合理工作方式的依据,也是分析油井动态的基础。
本次设计油井流入动态计算采用Petro bras 方法Petro bras 方法计算综合IPR 曲线的实质是按含水率取纯油IPR 曲线和水IPR 曲线的加权平均值。
当已知测试点计算采液指数时,是按产量加权平均;预测产量时,按流压加权平均。
(1) 采液指数计算 已知一个测试点:wftestP 、txestq 和饱和压力bP 及油藏压力P 。
因为wftest P ≥b P ,1j =txwstwfestq P P -=30/(34.44-12)= 1.3/( d.Mpa)(2) 某一产量tq 下的流压Pwfbq =j(b P P-1)=1.4 x (34.44-10)=34.22t/d m o zx q =b q +8.1b jP =34.44+1.4*10/1.8=42.22t/d omzxq -油IPR 曲线的最大产油量。
当0〈q t 〈b q时,令q 1t =10 t/d ,则p 1wf =j q P t-1=15.754 Mpa同理,q 2t =20 t/d ,P 2wf =13.877 Mpa q 3t =30 t/d ,P 3wf =12.0 Mpa 当qb〈q t 〈omzx q 时,令q 4t =50 t/d,则按流压加权平均进行推导得:P 4wf =f )(1j q P tw -+0.125(1-f w )P b=8.166Mpa同理q 5t =60t/d ,P 5wf =5.860 Mpa 当q omzx 〈q t时,1()(89)()omzx t omzx w wf w q q q f p f p J J --=--令q 6t =71t/d ,P 6wf =2.233 Mpa综上,井底流压与产量的关系列表如下: Pwf/Mpa 15.747 13.873 12.0 10.0 8.166 5.860 2.233 Q/(t/d) 10203040.653506071得到油井的流入动态曲线如下图:图1 油井IPR 曲线2.2 井筒多相流的计算井筒多相流压力梯度方程井筒多相管流的压力梯度包括:因举高液体而克服重力所需的压力势能、流体因加速而增加的动能和流体沿管路的摩阻损失,其数学表达式如下:=dh dpρm gsin θ+ρm v m m m f dh dv +ρm /d*22m v式中ρm 为多相混合物的密度;v m 为多相混合物的流速;f m 为多相混合物流动时的摩擦阻力系数;d 为管径;p 为压力;h 为深度;g 为重力加速度; θ为井斜角的余角。
井筒多相管流计算包括两部分:(1)由井底向上计算至泵入口处; (2)油管内由井口向下计算至泵出口处。
1)由井底向上计算至泵入口处,计算下泵深度Lp 。
采用深度增量迭代方法,首先估算迭代深度。
在本设计中为了减小工作量,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方法。
计算井筒多相管流时,首先计算井筒温度场、流体物性参数,然后利用Orkiszewski 方法判断流型,进行压力梯度计算,最后计算出深度增量和下泵深度Lp 。
按深度增量迭代的步骤:井底流压12Mpa ,假设压力降为0.2 Mpa ;估计一个对应的深度增量h ∆=40m ,即深度为1960m 。
由井温关系式可以计算得到该处的井温为:89.96℃。
平均的压力和温度:T =(90+89.96)/2=89.98℃。
平均压力P =11.9 Mpa 。
由平均压力和平均温度计算的得到流体的物性参数为:溶解油气比R S =71.31 ; 原油体积系数B 0=1.25 原油密度P 0=739.00; 油水混合液的密度P z=843.40; 死油粘度μod =6.537*104-; 活油粘度μO=3.318*104-; 水的粘度μw =3.263*104-; 液体的粘度μ= 3.296*104-;天然气的压缩因子Z=0.9567; 天然气的密度g ρ=90.70。
以上单位均是标准单位。
由以上的流体物性参数判断流型:不同流动型态下的m ρ和f τ的计算方法不同,为此,计算中首先要判断流动形态。
该方法的四种流动型态的划分界限如表1所示。
表1 流型界限其中BL =1.071-0.72772/tD且BL >0.13(如果BL <0.13,则取BL =0.13);SL =50+36gv gt q q ;ML =75+84 (g vgt q q )0.75。
由计算得到,由于该段的压力大于饱和压力的值,所以该段的流型为纯液流。
计算该段的压力梯度dhdP。
由压力梯度的计算公式:m m m m f dv v dh g dh dP ρ+ρ+τ=-m ρ=843.40;f τ=计算对应于P ∆的该段管长(深度差)计h ∆。
⑥ 将第 步计算得的计h ∆与第②步估计的h ∆进行比较,两者之差超过允许范围,则以新的h ∆作为估算值,重复②~⑤的计算,使计算的与估计的h ∆之差在允许范围ε内为止。
该过程之中只迭代一次。
2)由井口向下计算至泵出口处,计算泵排出口压力PZ 。
采用压力增量迭代方法,首先估算迭代压力。
同样为了减小工作量,也采用只迭代一次的方法。
计算井筒多相管流时,首先计算井筒温度场、流体物性参数,然后利用Orkiszewski 方法判断流型,进行压力梯度计算,最后计算出压力增量和泵排出口压力PZ 。
按压力增量迭代的步骤①已知任一点(井底或井口)的压力0P , 选取合适的深度间隔h ∆(可将管L 等分为n 段)。
②估计一个对应于计算间隔h ∆的压力增量P ∆。
③计算该段的T 和P ,以及P 、T 下的流体性质参数。
④计算该段压力梯度o dh dP ⎪⎭⎫ ⎝⎛⑤计算对应于h ∆的压力增量o i dh dP h P ⎪⎭⎫ ⎝⎛∆=∆ ⑥比较压力增量的估计量P ∆与计算值i P ∆ ,若二者之差不在允许范围内,则以计算值作为新的估计值,重复第②~⑤步,使两者之差在允许范围o ε之内为止。
⑦计算该段下端对应的深度i L 和压力i P h i L i ∆⨯=∑∆+=iio i P P P 1⑧以i L 处的压力i P 为起点压力重复第②~⑦步,计算下一段的深度1+i L 和压力1+i P ,直到各段累加深度等于或大于管长L 时为止。
2.2计算气-液两相垂直管流的Orkiszewski 方法本设计井筒多相流计算采用Orkiszewski 方法。
Orkiszewski 法提出的四种流动型态是泡流、段塞流、过渡流及环雾流。
如图1所示。
在处理过渡性流型时,采用内插法。
在计算段塞流压力梯度时要考虑气相与液体的分布关系。
针对每种流动型态提出了存容比及摩擦损失的计算方法。
图1 气液混合物流动型态(Orkiszewski) 1.压力降公式及流动型态划分界限由前面垂直管流能量方程可知,其压力降是摩擦能量损失、势能变化和动能变化之和。
由式(2-36)可直接写出多项垂直管流的压力降公式:m m m m f dv v dh g dh dP ρ+ρ+τ=- (26)式中 P —压力,Pa ;f τ—摩擦损失梯度,Pa/m ; h —深度,m ;g —重力加速度,m/s2; m ρ—混合物密度,kg/m3; m v —混合物流速,m/s 。
动能项只是在雾流情况下才有明显的意义。
出现雾流时,气体体积流量远大于液体体积流量。
根据气体定律,动能变化可表示为:dp PA q W dv v p gt m m m 2-=ρ (27)式中 p A —管子流通截面积,m2; t W —流体总质量流量,kg/s ; g q —气体体积流量,m3/s 。
将式(27)代入式(26),并取k h dh ∆-=,k p dP ∆=,m m ρρ=,P P =经过整理后可得:=∆k P kp gt fm h P A q W g ∆-+]1[2τρ (28)式中 k P ∆—计算管段压力降,Pa ; k h ∆—计算管段的深度差,m ; P —计算管段的平均压力,Pa 。
不同流动型态下的m ρ和f τ的计算方法不同,下面按流型分别介绍。
(1)泡流 平均密度g g L L m H H ρ+ρ=ρ()g g L g H H ρ+ρ-=11=+g L H H式中 g H —气相存容比(含气率),计算管段中气相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值; L H —液相存容比(持液率),计算管段中液相体积与管段容积之比值; m g ρρρ、、L—在T P 、下气、液和混合物的密度,kg/m3。
气相存容比由滑脱速度s V 来计算。
滑脱速度定义为:气相流速与液相流速之差。
)1(1g p g t g p g g sL g sg s H A q q H A q H vH v v ---=--=可解出g H :H g =ps g p s t p s t A v q A v q A v q 4)1(1[212-+-+式中 s v —滑脱速度,由实验确定,m/s ; sg v 、sL v —气相和液相的表观流速,m/s 。
泡流摩擦损失梯度按液相进行计算:22LH L t v D fρ=τ)1(g p LLH H A q v -=式中 f —摩擦阻力系数; LH v —液相真实流速,m/s 。
摩擦阻力系数f 可根据管壁相对粗造度D /ε和液相雷诺数Re N 查图2。
液相雷诺数:LLsL Dv N μρ=Re式中 L μ—在T P 、下的液体粘度,油、水混合物在未乳化的情况下可取其体积加权平均值,Pa.s 。